青少年犯罪原因

2024-07-23

青少年犯罪原因(精选8篇)

篇1:青少年犯罪原因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张荣光

[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多样化教育感化 法制教育共同犯罪 文化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必须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如若不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纸空文,所以,首先必须准确了解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群体低龄化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①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笔者在工作中曾于1998年参与办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该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年龄最小的也仅有13岁。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三)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例如在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

(四)犯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技术要求,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五)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

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因此,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

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

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他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

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美国社会学家布利兹谈曾经比较详细的列举了家庭的多种作用:“所有的家庭组织,无论大小,是成员教育私人生活的稳定的中心。家庭成员常常聚会,这是成员

所不及的。个体最为关心的福利与财富的分配、信息的交流,只有在家庭中才有可能。”②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进入

转型时期以来,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

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

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

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有的青少年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2、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这种环境成长的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

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

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

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三)学校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

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只抓教学

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

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由于升学考试金榜无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过早地走进了社会的熔炉。这部分

人由于年龄小、文化程度低、没有正当职业和生活来源,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面对

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

苦、生命追求的挫折,使他们觉得生命意义面对困惑、自我价值受到压制,形成异常的心理

和人格障碍及性格缺陷,这种心理状态和外界的不良环境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关心”和

“温暖”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

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部门、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的人数和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了解全面情况,然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青

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基层组织要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对辖区

内每一个“两劳”释放或有轻微违法劣迹的青少年进行帮教,帮教工作中积极地向被帮教人

员开展法制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洗刷他们心灵的污垢,治疗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为合乎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帮教小组发给每一个被帮教人员统一的帮教手册,由被帮教人员保存,帮教小组每月组织对被帮教人员进行回访,并对被帮教人员现实表现作出鉴定适时调整帮教力量和帮教措施,增强帮教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把好法制教育的“三关”。即学生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关,常规的法制教育关和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关,及时掌握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和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避免将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推向社会。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计划,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每一个学校的法制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列入对该校考评内容并将法律知识考试成绩列入学生毕业考试的科目中去。

(四)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这也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

4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精神丰富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组织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充斥其中的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五)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在社会上往往无法立足,稍有不慎就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引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积极引导因升学而分流的青少年报考职业技术学校及民办学校,培养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青少年的就业机会,以减轻社会压力。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少年艰苦创业的成功事例,鼓励广大青少年走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1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政治与法律》,200

1年。第六页。

2、马结、怀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概论》.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五页。

3、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0年第二期.第十一页。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十一页。

篇2:青少年犯罪原因

同学们,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青少年犯罪情况及原因。现向同学们通报一下1-4月份,某县未成年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一下犯罪的原因。

一月份:这个县共查处涉及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7人,涉案7起,在全部人员当中,在校生12人,占总人数70.59%,从案件性质看,一起抢劫案外,其余均是盗窃案件。

从一月份犯罪性质来看,盗窃案件仍是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突出问题,在校生比例比较大,出现了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

1月30日,葛某某(男,汉,17岁)早上到陈某家索要欠他家的两袋蚕蛹钱240元,陈某不答应还钱,葛就拎起陈某家的斧子砍陈,致使陈死亡,葛在砍倒陈后,将陈某家现金3000元拿走,此案在30小时内破获。

二月份,这个县共治安处罚1人,案件性质为殴打他人,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1人,案件性质为盗窃。这两起案件均是一社会辍学学生所为。

二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下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放假,不易聚集成伙,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易联系,或侵害在校学生。二是春节、元旦节使青少年手中有零花钱,他们不为缺钱而烦恼,从而缺少犯罪的动机。

三月份,这个县共治安处罚未成年人7人,案件性质均为偷窃,其中在校生1人,占14.3%。全县共查处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2人,涉案2起,一起为盗窃,一起为抢劫。从年龄结构看,均为14-16岁的未成年人。

四月份,这个县共处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11人,其中在校生4人,占全部人员的36.3%,从犯罪性质看,一是盗窃,二是殴打他人,从年龄结构看,均为14-17岁的未成年人。以上某县1-4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那么产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可归纳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畸形家庭的影响。许多父母离异、进城劳务,造成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

二是家长溺爱,对孩子过份骄宠,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随心所欲,有恃无恐,直接导致孩子一旦心理上无法满足时,便违法犯罪。

三是未成年人争勇斗狠,恃强逞胜的不正常的现象导致走向违法犯罪。

四是社会的影响,包括不良的影视、书刊、网吧等文化的影响,摧残、腐蚀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加之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原因,造成违法犯罪。另外,流失生、辍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学坏,而一旦学坏就很难改好,由此走上违法犯罪的的道路。

五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歧视,造成心态失衡,产生逆反心理。

六是学校德育工作有待加强,法制教育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工作重知识、轻法制的现象十分普遍。

七是学校安全工作薄弱,没有真正堵住进入校园周边违法犯罪现象的漏洞。

以上我向同学们通报了某县1-4月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三、如何增强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如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防范意识呢,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规定,“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批判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

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这里面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应该如何规范自己。比如说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作为我们应该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如“尊敬教师,热爱班级,努力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人好事,在家孝敬父母等。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起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一个人只有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的价值规律,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篇3: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青少年犯罪是中国社会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概念, 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本文采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观点: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1) 其中一部分属于违犯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刑事犯罪, 还有一部分属于不良行为、违法行为 (即违反一般行政法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 个体因素

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是两强两弱, 两强是指盲目模仿性强、好奇心强, 两弱是指辨别是非能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因此, 青少年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 青春期危机

青少年期 (青春期) 在生理、心理上所出现的特殊性, 即所存在的危机和矛盾, 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包括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四个方面;二是心理结构内部因素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独立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矛盾等方面;三是青少年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独立意识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2)

2. 心理因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 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青少年期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调查发现,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一些特点:独立性意向表现为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抗拒性, 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背道而驰;认识能力极低, 对道德、法律的认识愚昧无知, 是非不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错误认识的核心是“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哥们儿义气和剥削阶级的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 “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2) 情感和意志方面。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第一个特点是情感情绪性同一般青少年比较是爱憎颠倒、好恶颠倒;第二个特点是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极易感情用事;第三个特点是极易产生激情而往往又难以自我控制;第四个特点是冒险侥幸。 (3) 动机方面。青少年时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欲望和需要都比童年更多更强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常见动机有:利己欲动机, 哥们儿义气、报复与嫉妒、好奇心。一般来说,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进行某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时, 带有很大程度的情景性, 很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 给人以偶发性强, 动机简单模糊、很少预谋的感觉。第二, 在实施某一种犯罪活动过程中, 动机容易发生变化。第三, 在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有反复的动机斗争, 并非陡然变坏的。 (3)

此外, 自我控制缺陷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我控制系统的缺陷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的、必然的、内在的原因。所谓自我控制缺陷, 是指犯罪的青少年在其心理活动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缺乏足以抑制本能冲动的力量。当这种力量缺乏到抑制不住人的本能盲目冲动时, 冲动有时会转化为犯罪的目的, 推动主体实施犯罪行为, 从而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堕入罪恶的深渊。 (4) 有的学者以实证方法检验自我控制缺陷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犯罪青少年与普通中学生在自我控制的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上有显著差异, 自我控制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变量。 (5)

3. 生理因素

(二) 家庭因素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 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不当等也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另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 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现象出现也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1. 家庭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显著的变迁: (1) 大家族日益瓦解, 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小家庭, 普遍代替了几千年多代同堂的大家庭; (2) 由于城市妇女普遍就业, 双职工家庭在城市相当普遍; (3) 夫妻分居两地家庭增多。上述变化, 在客观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职能弱化, 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又没有相应有力的措施弥补, 这是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 (6)

2. 家庭结构残缺

家庭结构残缺, 即自然解组 (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 和人为解组 (离异) 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区18所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的问卷抽样调查发现, 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上海市对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破碎家庭的工读学生逐年增多, 1988年工读生中来自破碎家庭的占16.31%, 1994年上升到40.28%。 (7)

3. 家庭功能异化

家庭功能主要包括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 (8) 而家庭功能的异化或弱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1) 过于强化家庭的生产功能, 影响家庭的其他功能出现失调现象, 导致子女不能正常社会化, 形成异常的心理障碍、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2) 家庭消费功能的异化。有的青少年因为从小养成享受的习惯, 一旦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就采用非法手段求得目的的实现,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家庭娱乐功能的扭曲。许多青少年随着父辈参加不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 逐渐丧失学习或工作的兴趣,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学校因素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另外, 学校因素还包括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教师不良教学、言行方式等。

1. 教育模式偏离教育目标

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计价教育 (商业化教育) 等偏离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会给学生健康成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当

(1) 德育与智育关系失衡。多数学校偏重于文化知识的灌输, 忽视理想、信念、道德、法纪等品德教育, 导致学生缺乏“防疫”能力。

(2) 忽视养成教育。学校在管理过程中, 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

(3)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3. 学校管理的缺陷

学校管理与青少年犯罪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发现, 在向未成年犯了解了在上学期间其所在学校对学生的纪律管理情况时,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回答“很严”、“一般”、“很松”的分别为21.2%、62.8%和16%;而城市普通未成年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比例分别为75.2%、24%和0.8%, 两个群体的差异非常显著 (x2=504.874, df=2, P<0.001) 。 (9) 可以看出, 学校管理方面的缺陷导致一些学生游离在社会控制的边缘, 当一些“差生”出现不良行为、旷课、逃学的时候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帮教, 致使一些学生因此而辍学, 乃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4. 辍学

少年违法犯罪与辍学密切相关。比如, 山东省少管所在押近千名未成年犯中捕前系在校生的仅有235人, 而辍学生却有616人。 (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在社会上已初中毕业或还没上过学的文盲未成年犯) 通过对这616名未成年犯进行集体问卷、查阅档案、个别访谈、与来所会见未成年犯家长座谈等形式, 对他们被捕前辍学情况进行的专门调查发现, 从辍学时的年龄上看, 10岁以前辍学的21人, 占3.41%;10-13岁辍学的143人, 占23.21%;14-17岁辍学的452人, 占73.38%。从其辍学时学业程度来看, 小学期间的158人占25.65%;初中期间的351人占56.98%;高中、中专、技校期间辍学的107人, 占17.37%。该调查结果显示, 未成年人犯罪前辍学有着复杂的背景, 有其自身的问题, 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问题, 更有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 这是当前中小学辍学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大体行踪轨迹。以往处于学校老师庇护下的中小学生, 一旦辍学过早失去学校的正面管理约束和教育, 如果家长再跟不上管教, 任他们随意与社会不良分子接触, 容易导致其违法犯罪。可见, 中小学生辍学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信号。 (10)

(四) 社会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恶劣的影响, 特别是娱乐场所 (网吧、歌舞厅、酒吧等) 的不良影响, 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泛暴力化和泛色情化以及淫秽图书、黄色网站等也时刻侵袭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1. 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

(1) 社会控制的不适应。社会转型会带来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就业单位、法律控制、道德控制的弱化; (2) 价值观念的嬗变。进入转型时期以来, 一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遵从极端个人主义、奉行拜金主义、相信读书无用论、视性开放为时髦; (3) 生活方式的变迁, 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带来若干问题, 如盲目追求高消费、畸形的闲暇生活、社会流动加剧等; (4) 利益差别的扩大, 使得部分人产生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 尤其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一种对社会的不满。 (11)

2.“灰色文化”的不良影响

“灰色文化”是指社会中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的, 具有落后性和反社会性的不良文化和庸俗文化。“灰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非主导价值体系而存在, 对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以形象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不断地削弱主导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 将青少年塑造成具有玩世不恭、过度消费、行为不检点、缺乏理想等个性特征或反社会人格, 以至于最终脱离社会主导文化, 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文化的内容不断扩展, 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加。电影、电视、报刊、网站、微博、BBS、QQ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手机、飞信等通讯工具的普及, 青少年的信息来源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渠道上都更加广泛。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一些含有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毒品等内容的不健康文化,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 极易因盲目模仿或追求刺激而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违法犯罪冲动。

三、结语

青少年犯罪问题关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我国业将长期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并预防青少年犯罪, 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近年来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影响我国治安稳定状况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其治理也不同于其他犯罪。为有效控制并预防青少年犯罪, 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

篇4: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认知;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7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现象,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有影响。从这几年青少年犯罪统计资料来看,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全国刑事案件的70%,随着近几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药家鑫等恶性杀人案件的发生,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暴力行为在不断升级,这样的犯罪现象对社会的危害也在不断增加。

这几年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的上升趋势,使人们也在思索,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认知水平低下,做事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属于青春期发育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迅速,精力和体力大大增强,已经具备了伤害他人的能力。但是,心理上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认知水平低下,不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常常处于矛盾中。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不能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做事的时候对事情后果考虑不清楚,只图眼前一时痛快;由于缺乏正确的法律、道德观点,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对事物常会形成错误的看法,甚至认为“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为朋友应该两肋插刀”,这些错误的观点盘踞着青少年的头脑,成为了引起犯罪的导火索。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常常不愿意将问题告知家长、老师,只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它,但是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到位,他们所采取的方式都不够合理。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把事情憋在心里,忍不住时再爆发出来,这样使他们的内心得不到发泄,容易转化为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调控情绪的能力较低,容易出现极端情绪

青少年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在面对不同的情绪时,积极的情绪会使得他们十分兴奋,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得他们易怒或者逃避。他们对情绪的追求比较低级,只要求情绪得到满足,一旦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所做的事情最终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时,就会十分气馁,而当获得成功的时候就会兴高采烈,这使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波动状况。他们的情绪不稳定还呈现出易怒的状况,仅仅是同学间的一些小摩擦、小口角都会惹怒他们,产生冲动的行为。面对一些消极情绪他们无法进行调节和控制,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时,就容易转化为暴力行为。

三、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因素

有些家庭的父母之间关系不好、品行不端,经济条件不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当孩子越不依赖和认同父母时,进行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家长不良的品行也会被孩子进行模仿。一方面经济条件的限制,居住的环境不好,这样他们接触到不良同伴的几率就会增高;另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常常会使他们走上侵害财物的犯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首先源于家庭。现在的独生子女教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呈现出溺爱型,对孩子所有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给予满足,平时对孩子不加以严格要求,纵容他的不良习惯,长久下来孩子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心理,缺乏责任感和道德观。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又常常会采取粗暴型的教育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法,使青少年对家庭充满厌恶感,激化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還容易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增加了他们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近几年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缺乏情感依靠,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学校德育教育效果差,方法不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效应

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中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和人正常相处,通过学校的四育教育,使孩子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但是现行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重视的仅仅的分数,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加上老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弃之不管,他们就比较容易厌学、辍学,当他们进入社会,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就会比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五、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进行生存,青少年的成长也同样无法离开社会。青少年除了和家人的相处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同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品行好的同伴交往时,他们可以相互学到优良的品质;但和品行不好的同伴交往时,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人视金钱为万能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青少年这时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当他们的物欲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通过犯罪行为获取金钱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想法。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得青少年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各种信息。但是,其中也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这些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吸引着一部分青少年,使其心理遭到扭曲,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了犯罪心理的产生。

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的犯罪原因也不能从一个层面来看。由于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社会良好风气,都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只有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各部门齐抓共管,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许天德《浅谈新时期青少年刑事犯罪特点》2015年8期《法制与社会》

篇5: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1、青少年个体生理结构的变化

青春期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是身体发育急速进行和趋于完成,性成熟所产生的性差明确化和性本能发动。青春期标志着人体发育进入高峰期:身高、体重、胸围、骨骼明显增长,肌肉日益发达,内脏器官及其功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身体发育,脑垂体和生殖腺等内分泌也开始了急剧活动,第二性征也随之出现。第二性征的结果是性差明确化和性本能发动。然而,伴随性成熟而产生的性要求在青少年时期大多受到抑制,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限定了青少年满足性欲的时间和途径。在我国,只有达到法定最底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才有资格登记结婚,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满足性欲才被认为是合法和道德的。在两性交往较为自由、性刺激广泛存在的现代社会,加剧了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紧张感觉。这无疑是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原因。国外青年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是违法犯罪的“危险期”,这也许就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为严重的原因。

2、青少年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化

(1)青少年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总称。进入青春期后,随着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显著发育,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增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意向,遇事不想依赖成年人,不想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办事,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自由活动,心理上不稳定,表现出冲动和盲目。特别是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遭到父母反对而受到压抑时,就可能出现造成消极的反抗情绪,我行我素,当面俯首听命,背后自行其是,养成撒谎习惯。影响独立性的发展,养成依赖性。拥有这些不良心态的青少年如果遇上坏人引诱,投其所好,很可能一步一步地偏离正轨,走向犯罪。

(2)青少年的情感结构。情感是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肯定或否定态度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是一种较深刻而持久的心理体验。青少年的情感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强烈与细腻的共存,易变性与偏执性的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的共存等。青少年的情感包含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青少年情感活动的基础,也是一些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相关因素。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情感特征是:情感的低级性;情感倾向性的倒错;情感强烈;喜怒无常;待人处事感情用事。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影响,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指出: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以下五个缺陷。

1、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2、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

3、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形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社会影响

社会上的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1、文化糟粕的影响。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还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产生的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糟粕文化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个体内在低级需要,使他们感官及肉体得到高度膨胀,甚至不能自我控制。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

篇6: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预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长责任重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成立家庭学校或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孩子的生存空间、思维,判断,认识能力都具有时代特点,家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和睦、温馨、友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父母要更新教育观,克服家长作风,抛弃旧的“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旧观念。克服家长作风,应该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即:确立一种首先是朋友,另外家长要有“换位思想”,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教育孩子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培养孩子有个良好的心理。

三、建议实行家庭安全承包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畸形的家庭教育也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另一个原因。位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的同时,增加落实家庭安全承包制的内容,体现家长教育未成年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巩固学校防线

一、正确办学思想,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设立学校办义务教育,目的在于国家为社会输送成千上万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从而提高全民素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

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道德法制教育,中小学都要设立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感,使学生接受。

其次,拥有一定的文体设施、图书教具,课余活动场所,使未成年人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并得到合理、适当的满足。

(三)加强社会防线

一、提供学习机会,正确引导

社会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把精力、聪明引到正路上来,通过国家投资办学,同时调动企业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吸引未成年人参加社会教育,使他们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二、成立帮教小组,做好帮教工作

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帮教工作,把关口向前延伸,不要等接近犯罪的边缘再去管。城镇街道、农村、工矿企业等基层党政组织,要成立帮教小组,责任到人,一方面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两劳”释放人员进行安置帮教,防止其从新犯罪。另一方面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加强思想教育,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政治上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发动社会大专院校志愿者、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开展帮教工作。

篇7: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2009年3月,四川省中江县发生一起5岁幼童被杀案。经查,该案系长期在外流浪的许某某(男, 13岁,缀学)、蒋某(男, 13岁,缀学)、彭某某(男, 14岁,在校生)、彭某某(男13岁,在校生)四人,将受害人代孝东(男, 5岁,幼儿园学童)从家中骗出并唆使其偷窃财物,因代年幼几次偷窃未果, 4人嫌其累赘遂将之带至野外殴打虐待后杀害。分析整个案件,除4名嫌疑人的年龄身份、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引起社会震惊和关注外,涉嫌犯罪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教育惩处、心理及行为矫正也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少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作为一个拥有约3.67亿未成年人的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全国网上追逃、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我国治安秩序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且表现出低龄化、凶残化等新特点。未成年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和智力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还比较幼稚,辨别事非的能力还较差,情绪不稳定,易于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甚至藐视法律,且易感情冲动,缺乏自控能力,其行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常表现为动机简单,行动盲目,不计后果等,正是这些特殊性未成年犯罪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害极大。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丽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更好地认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因素。近几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化新产品的大量涌入,使一些青少年面临着选择的困境。由于他们外于人生观的雏形期,同时受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熏陶,正反方面的模仿性、可塑性都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一些未成年人由于阅历浅,是非分析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和腐化现象的迷惑,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形成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的人生观。又加未成年人学识少、年领小、自控力有限,道德和法律意识淡漠,人格尚未定形,对自身行为的好坏,无法用正确的标准去衡掇等,这也是脊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的原因。

2.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残缺与缺少亲情,导致大量青少年因思想教育畸形而流入社会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首先,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错误。或过分溺爱,或对未成年人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其次,父母离异也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再次,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难题。很多孩子在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时,往往会走上歧路。

3.学校教育不当。如果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那么承担了教书育人责任的学校就是第二道保护屏障,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更应增强“补位”意识,履行教育职责,使偏离正常轨道的未成年人重回正轨。目前,许多学校

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处分甚至开除。这种形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未成年过早地流入社会,并流浪于社会底层,受着社会阴暗面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不大可能的。

4.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失去家庭、学校保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犯罪未成年人完全暴露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失衡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错乱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导致其不良行为被固化。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校园周边的地下游戏厅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关部门对网吧监管不力,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宵上网,使暴力、色情等淫秽物品侵蚀着部分青少年的灵魂。而且这些地方的游戏大多带有色情和暴力,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虚拟地实施着暴力的行为,暴力的语言。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方法:

1.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育人素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父母应当自觉地成为孩子的表率、行动的楷模和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要教育孩子懂得“人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遵纪守法、遵循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格。二是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的规定,通过采取法制讲座、录像观摩、现身说法说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三是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四是转变育人观念,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预防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游荡在社会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不管”的闲散人员,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

3.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制度。近年来,各地的青少年维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维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工作不仅仅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要将这一工作形成网络化,每个青少年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而家庭、学校、社区则是网上的线与面,点线结合,形成互动,共同引导好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加强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合作及帮教,探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理咨询机构,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

篇8:青少年犯罪原因探微

我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是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 切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 甚至有的还带有偶发的性质。但是, 纵观他们在犯罪前期以及走向犯罪过程中的实质性.要害性因素, 他们犯罪的主观原因又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 法制观念淡薄, 道德水平低下。

这是他们走上犯罪的一个致命伤。他们绝大多数在犯罪前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法律条文, 没有认真听过法制宣传。他们在作案时, 不知道或根本没想过这是触犯法律。有的参与作案时, 并无明显的目的, 而是受别人的挟带, 一呼即应, 一拥而上, 不知道自己在危害社会。在这些青少年的头脑中, 根本就没有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 视法律为儿戏, 不惜以身试法。这就使他们作案时行为极为轻率, 次数频繁, 愈陷愈深。

(二) 独立意识开始萌发, 自尊心迅速增强, 而又思想幼稚, 缺乏辨别能力。

这一矛盾得不到正确解决, 常常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初原因。在犯罪前期, 年龄的增长带来了身心的迅速发展, 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萌发起来并逐步增强, 个人活动能力明显提高, 独立自主的要求与日俱增, 普遍出现希望摆脱学校与家庭的束缚的趋向。这时, 一旦遇到事情如家庭或学校处理不当, 他们就会离家出走, 出去后又无独立生活能力。这种情况下, 极易被社会上的“人渣”以小恩小惠拉入团伙中, 用“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信条把他们逼向罪恶的深渊。

(三) 富于激情, 容易冲动, 好胜好斗, 自制力弱。

这种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在法制观念极为淡薄的情况下, 往往直接导致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团伙中, 他们作案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 干了再说”, 后果如何则完全不去想。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除了主观原因外, 还有客观社会原因。那么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原因有哪些呢?

(一) 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的起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 家庭的各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 其影响大致如下:

1、不完整家庭的影响。

不完整家庭指的是家庭基本成员不全, 没有母亲或父亲, 或父母俱无。家庭完整性的破坏, 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由“自然的”原因, 即父母之一或父母双方死亡;二是由于“社会的”原因, 即父母中的一方轻率离婚。这两种原因造成的家庭不完整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有影响, 但在青少年走上犯罪过程中, 后一种原因造成的影响更大。

2、家庭教育的不当。

一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很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几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制的物质欲望, 千方百计地满足;对孩子应当履行的家庭内外的义务, 想方设法地推脱或免除;对孩子的缺点.弱点和错误竭尽全力的宽容和袒护。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一旦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有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二是父母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使孩子谨小慎为, 唯唯诺诺, 甚至说谎。更为严重的是, 有的孩子或者因为不堪忍受家庭的打骂和虐待, 出走家庭, 流浪社会, 往往被生活所迫或被坏人教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学校教育工作方面的影响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教育还存在一些缺陷, 影响了对青少年的培养。

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忽视。

有的学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只重经济效益, 不抓思想政治工作;只愿做表面文章, 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不健全, 有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少年自己的组织有的没有很好开展活动, 有的被学校行政工作所代替, 有的只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而忽视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姑息迁就或简单粗暴。

这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种不良倾向。有的学校对后进生不管不教, 采取睁只眼闭只眼, 孤立歧视的态度。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缺点错误不愿做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喜欢训人.整人.罚款, 动用行政处罚等手段。这样, 学生并没有起到受教育的作用。

(三) 就业方面的影响

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够高, 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够, 加之人口发展过快, 就业的压力一直很大, 再加上一些经济组织解体和重组, 一些企业生产不景气, 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这就使既无技术, 又无专业知识的待业青年难以就业。长期待业, 精神生活空虚, 经济上不能自立, 高消费的欲望不能满足, 又无人来组织管理他们, 这对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青少年来说, 是难以忍受的, 往往因此做出有害社会的行为, 甚至成为犯罪份子。

(四) 社会上“落后层”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复杂的, 除了以上诸原因外, 还有一个较重要的原因, 是社会上存在着一个“落后层”。这个“落后层”是历史和现实的积垢, 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是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基础。由于我们工作上的某些失误, 这个“落后层”并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和制约, 仍在引诱.欺骗.胁迫.教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把他们引向堕落, 引向犯罪。我们要加大力度消灭这个“落后层”, 使其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加强法制教育, 树立法制观念。

各级各类学校要针对青少年特点采取生动.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改进法制课教学, 要让学生乐学.易记.受教育。学校要成为依法办事的榜样, 让学生在浓浓的法制氛围中成长, 逐渐树立法制观念。

(二) 加强管理, 净化环境。

相关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对出版.网络.游戏厅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部门的管理, 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诱惑, 还青少年一片洁净的天地。

(三)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学习成长的不同空间。三方既要各司其责, 又要相互联系, 协同配合, 不留真空, 减少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陷阱。

青少年问题, 对每个家庭来说, 就是自己的子女问题。而对于社会来说, 则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动员家庭.学校.街道.各界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力量, 共同努力, 抓住青少年犯罪的每一个可能环节, 采取对策, 积极行动, 帮助青少年抵制来自各方面落后势力的影响,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青少年犯罪现象。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 成因较为复杂。每一个青少年的犯罪都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社会原因) 相结合的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 客观原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 创造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大环境。

上一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措施下一篇:计调经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