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2024-07-18

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共8篇)

篇1: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

我校共有12届毕业生400人,根据我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对我校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汇总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就业岗位有限。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校上新专业时都有土建类及其相关专业,更加导致我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缩减,且目前建筑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侧重于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岗位,企业方希望招来的人才能马上投入工作,而不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2、大多学生基本倾向于围绕自己所学专业选择职业,部分学生还是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许多毕业生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影响,多愿意选择资质较高、地域较好的单位就业,就业地区扎堆,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有着不现实的薪酬愿望,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

3、部分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人生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部分 1

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就业规划,可以看得出大多数毕业生在自己毕业的当年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

4、部分毕业生缺乏求职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学生低估自己,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自信,还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拿不定主意,信心不足,在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怕竞争失败丢面子,他们与用人单位面谈时,心里就发怵,没有胆量迎接挑战,没有勇气面对落选。

5、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盲从和“全权委托”的心理。他们或是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综合素质出发,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择业选择,而是随大流,或是全权依靠自己的家庭和学校推荐,消极地坐等就业信息,自己不主动出击、积极竞争,为之拼搏。

6、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契合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他们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认真严谨的作风,我校学生因为专业的关系,大多个性较强,学生应聘时礼节礼貌不注意。

7、关注就业有困难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女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家庭经济不理想的同学,希望选择稳定的单位就业,其心理负担很重,许多建筑类企业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大多招聘男生,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因为还有学业上的欠缺,找工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8、许多中职生对于就业相关政策和规定不甚了解。

二、以上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思路,不断推进就业工作新发展。

1、强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就业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地位日益突显,必须引起全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就业服务意识,适应目前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真正地把就业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形成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运作,构建一个全员共同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就业服务体系。

2、加强专职就业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培养本学校所有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争取让每个人成为就业方面的专家,注重工作中的创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帮助其完善求职材料,加强对学生双向选择、签订协议书、档案、报到等相应环节的指导,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及解决好学生的毁约等问题,确保与用人单位的长期稳定关系。做好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咨询和相关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健全毕业生档案,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生的安全离校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

3、引导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利用毕业生教育大会和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讲座、学校宣传阵地、就业网站、手机短信群发等形式),通过班级骨干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了解本校对毕

业生就业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把握就业机遇,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帮助他们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职业观念,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教育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克服从众、攀比、依赖的心理,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确保其顺利就业。

4、加强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指导,重视培养求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推销自己。针对毕业生求职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应尽快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特别在招聘会现场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争取更多的机会,注意应聘时的礼节礼貌,教育毕业生正确自我推荐,既不言过其实,也不过度谦虚;教育毕业生既敢于又善于竞争,帮助一些毕业生克服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弱点,让他们充满自信、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5、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我校学生整体竞争力。无论哪个专业,其就业前景都是相对的,对于在职业中专期间学习到了真本领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就业的。而那些在职业中专里没有学到东西的学生,专业就业前景再好,恐怕就业也很困难。应对学生广泛开展就业规划,保证中职生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自己。

6、积极培育就业市场,丰富服务内容,开辟就业新途径。在继续发挥我校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

活动的基础上,将工作做的更具体,以学校各系为单位,为学生联系更多更好的岗位,发挥学校的作用,主动联系、回访已招聘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掌握他们的用人信息,适时的推荐我校毕业生,大力发挥校友会和校友的作用,争取他们的更大支持,为毕业生就业、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做好相关工作,建立完整的学校就业信息库,及时向毕业班发布就业信息,争取将工作做的更实。

7、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关注困难学生特别是双困生的就业,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鼓励他们准确定位,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荐其就业,尽可能的给他们优先推荐合适的岗位,以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和就业。

8、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利用毕业生就业教育大会,加强对学生报工程师和公务员的指导,教育毕业生辩证地看待就业环境这一问题,发达地区,条件优越,但人才过剩,而欠发达地区,条件虽差,但人才缺乏,个人发展机会较多,从而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调整预期,鼓励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们还应在学生就业教育中加大创业方面的指导力度,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个人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就业天地,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了大批服务全省建筑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已被社会充分熟悉和认同,学校为毕业生建立了多渠道、立体式的就业网络,再加上市场需求

量也较大,因此近三年建工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达到93%,对口就业率达到82%以上。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90%以上,学院每年组织各系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由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给予评价。根据调查结果,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建工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用人单位认为大部分建工专业毕业生到生产施工一线工作,能吃苦耐劳,好学勤奋,动手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方面表现较突出,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调查发现,我院建工专业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适应,毕业生质量高,有些毕业生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走上了不同层次的领导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篇2: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11-12-13 15:18:31来源:建筑城规学院作者:李敏

我院共有12届毕业生264人,其中延长学年9人,根据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对我院四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汇总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校上新专业时都有土建类及其相关专业,更加导致我院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缩减,且目前建筑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侧重于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层管理岗位,企业方希望招来的人才能马上投入工作,而不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

2、大多学生基本倾向于围绕自己所学专业选择职业,部分学生还是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许多毕业生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影响,多愿意选择资质较高、地域较好的单位就业,就业地区扎堆,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有着不现实的薪酬愿望,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

3、部分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人生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部分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就业规划,可以看得出大多数毕业生在自己毕业的当年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发展问题。

4、部分毕业生缺乏求职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学生低估自己,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自信,还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拿不定主意,信心不足,在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怕竞争失败丢面子,他们与用人单位面谈时,心里就发怵,没有胆量迎接挑战,没有勇气面对落选。

5、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盲从和“全权委托”的心理。他们或是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综合素质出发,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择业选择,而是随大流,或是全权依靠自己的家庭和学校推荐,消极地坐等就业信息,自己不主动出击、积极竞争,为之拼搏。

6、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契合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他们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认真严谨的作风,我院学生因为专业的关系,大多个性较强,学生应聘时礼节礼貌不注意。

7、关注就业有困难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家庭经济不理想的同学,希望选择稳定的单位就业,其心理负担很重,许多建筑类企业因为工作性质的原

因,大多招聘男生,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因为还有学业上的欠缺,找工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8、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政策和规定不甚了解。

二、以上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思路,不断推进就业工作新发展。

1、强化全院教职员工的就业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地位日益突显,就业工作已不单单是学工组的事情,必须引起全院各个部门的重视,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就业服务意识,适应目前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真正地把就业工作列入学院重要工作日程,形成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毕业生四级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运作,构建一个全员共同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就业服务体系。

2、加强专职就业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培养本学院所有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争取让每个人成为就业方面的专家,注重工作中的创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帮助其完善求职材料,加强对学生双向选择、签订协议书、表格丢失、毕业派遣、改派、档案、报到等相应环节的指导,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及解决好学生的毁约等问题,确保与用人单位的长期稳定关系。做好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咨询和相关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健全毕业生档案,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生的安全离校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

3、引导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利用毕业生教育大会和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讲座、学院宣传阵地、就业网站、手机短信群发等形式),通过班级骨干掌握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了解本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把握就业机遇,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帮助他们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职业观念,把握“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教育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克服从众、攀比、依赖的心理,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确保其顺利就业。

4、加强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指导,重视培养求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推销自己。针对毕业生求职能力较弱的特点,我们应尽快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特别在招聘会现场对学生进行最直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多投简历,争取更多的机会,注意应聘时的礼节礼貌,教育毕业生正确自我推荐,既不言过其实,也不过度谦虚;教育毕业生既敢于又善于竞争,帮助一些毕业生克服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弱点,让他们充满自信、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5、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我院学生整体竞争力。无论哪个专业,其就业前景都是相对的,对于在大学期间学习到了真本领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就业的。而那些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东西的学生,专业就业前景再好,恐怕就业也很困难。应对学生广泛开展就业规划,保证大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自己。

6、积极培育就业市场,丰富服务内容,开辟就业新途径。在继续发挥我院在职教职工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的基础上,将工作做的更具体,以学院各系为单位,为学生联系更多更好的岗位,发挥学院退休老教师的作用,主动联系、回访已招聘过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掌握他们的用人信息,适时的推荐我院毕业生,大力发挥校友会和校友的作用,争取他们的更大支持,为毕业生就业、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做好相关工作,建立完整的学院就业信息库,及时向毕业班发布就业信息,争取将工作做的更实。

7、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关注困难学生特别是双困生的就业,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鼓励他们准确定位,采取有效措施,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荐其就业,尽可能的给他们优先推荐合适的岗位,以帮助他们顺利毕业和就业。

8、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利用毕业生就业教育大会,加强对学生报考村官、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指导,教育毕业生辩证地看待就业环境这一问题,发达地区,条件优越,但人才过剩,而欠发达地区,条件虽差,但人才缺乏,个人发展机会较多,从而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调整预期,特别是非江苏省籍生源的学生,大力鼓励他们回自己的家乡就业,鼓励他们到

篇3: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指导

一、研究意义

伴随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方面,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高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是学校的生命线。另一方面,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幸福, 关乎社会的安定。由于行业背景的不同, 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会不一样, 本文主要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研究建筑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二、建筑类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从2010年起, 我国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高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是走在了各行业的前列, 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各大职业院校中签约率一直占据位首。在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 浙江建院共有毕业生2, 593人, 总就业率为98.61%, 涉及22个专业, 其中钢结构建造技术、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艺技术、建筑设计技术 (建筑动画方向)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展示设计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商务方向) 、文秘等14个专业总就业率为100%。一些班级甚至出现未毕业就抢光的情形, 有些专业甚至“脱销”, 致使部分企业早早地联系学院, 希望能尽早进入校园开展宣讲活动, 希望能提前预订2014届毕业生。如此好的就业形势, 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 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就业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职院校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重要保证, 为此浙江建院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把就业工作放在“关乎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召开就业专题会议, 出台一系列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 形成院系两级就业管理体制, 形成院方与各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使学生的就业工作在学生进校开始就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 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 学院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有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老师, 同时还配备就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兼职老师, 充分保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正常运行的经费和工作机制。第二, 就业指导的形式多样, 如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各种层次的讲座、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以及师生一对一的指导。第三, 就业指导活动系列化, 如“就业创业导航月”包含政策导航 (政策解读、形势分析等) 、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企业文化了解、工作坊、咨询室等) 、经验交流 (简历制作、职场礼仪、求职技巧等) 等一系列活动。第四, 就业指导内容全面, 如理论教育、实践学习、技能提高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 校企合作的诸多优势。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选用、实践内容,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下的学生适合在企业找到工作;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展的实习实训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直接上岗, 深受企业欢迎;同时合作企业本身就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更是确保了学生的就业, 因为订单班完全是按照企业、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 培养目标明确。浙江建院在校企合作中成绩显著, 如校企合作育人的合作学院3所、订单班9个,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30余门、教材编写69本, 校外实习基地337家, 这些都是推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托。

(四) 专业的合理设置和不断的教学改革。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职院校要深入社会、行业、用人单位, 开展人才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以及专业技能标准, 真正实现“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同时还需分析专业的未来市场前景、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使人才培养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学校要从自身的定位出发,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 推进教学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学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 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并通过专业技能资格认证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建筑行业、企业立足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 但大部分高校在评估就业情况时, 更看重的是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数据, 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估。因此, 高职院校在评估本校的就业质量时, 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初次就业率的领先, 简单地将就业率高等同于就业质量好。其实调查发现在高就业率的背后也存在着问题, 如就业稳定率不高, 频繁跳槽的现象较多,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第一, 部分毕业生在择业阶段和就业前期, 对于就业形势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过分悲观, 在学院追求高签约率的催促之下, 为了有个“交待”, 处于“糊涂”状态下盲目就业, 就业后发现有更好的单位导致离职。第二, 也有毕业生对于即将就业岗位缺乏必要的认识, 或因自身的能力不足, 或因学校专业教育与岗位要求衔接程度不高导致工作岗位不能胜任而不得不离职。第三, 更多的离职案例涉及到毕业生的素质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娇生惯养, 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一旦遇到不如意 (工作苦、领导批评、同事关系不融洽等) 就会选择跳槽。第四, 部分学生缺乏对企业必要的忠诚度, 比较注重眼前利益, 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 时刻准备跳槽, 素质较差。根据相关的跟踪调查, 笔者发现高职学生整体的就业稳定性只有55%。当然, “好就业”不一定等于“就好业”, 不能被表面的数字迷惑, 相对来说,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是很高, 存在着相当多低水平就业的案例。比如有些学生就业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学历要求, 没有高职生就业的“专属性”, 一般的高中毕业生也能胜任。有些学生抱怨从事的工作缺乏发展性, 岗位薪水较低, 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针对高就业率背后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解决:

(一)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有自己另外的专长, 如思政、体育等, 就业指导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做得好是他们善于总结经验, 做得不好那是非常正常的。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 学院应该像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样重视, 要给予充分培训学习的机会, 使他们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社会学、职业生涯科学设置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同时还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他们充分了解社会、企业, 了解各种与就业相关的信息, 从而使他们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篇4: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北京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在2006年提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搭台、立信、维权”的目标。本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北京地区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作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过程和方法

2011年10月~12月、2012年2月~3月,分别对求职初期和中期的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两次调查均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进行。对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78.7%。

1.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样本覆盖了北京地区的6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20人,占23.8%;普通高校332人,占65.7%;高职高专院校53人,占10.5%。调查样本中男生165人,占32.7%;女生340人,占67.3%。调查样本涵盖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其中,专科生79人,占15.6%;本科生309人,占61.2%;研究生117人,占23.2%。

2.问卷设计说明

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遭遇求职陷阱情况和就业权益保护情况3个方面,由12个问题构成。包括所在学校、学历和性别;毕业生求职中是否遭遇提供虚假薪酬和职位的招聘;查询招聘结果是否被收取高额电话费用;是否被收取培训、上岗等费用;是否以考核能力为由被骗取智力成果;是否存在骗取财务和个人信息等情况;是否受到性别、相貌等就业歧视;以及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权益受到侵害的相关对策。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遭遇求职陷阱情况

一是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在本次调查的4种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中,有32名调查对象选择“直接根据公司宣传材料进行判断”,占有效总体的6.3%;有52名调查对象选择“通过打电话直接向公司询问”,占有效总体的10.3%;有42名调查对象选择“向朋友、同学、老师进行咨询以鉴别招聘信息的真伪”,占有效总体的8.3%;有379名调查对象选择“采用网络查询进行招聘信息鉴别”,占有效总体的75.0%。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采用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招聘信息的鉴别。

二是遭遇虚假招聘信息情况。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过1次虚假招聘经历。

三是遭遇以敛财为目的的招聘情况。对于遭遇骗取培训费的情况,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骗取过培训费;17.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被骗取过1次培训费用。

四是遭遇骗取智力成果情况。22.8%的调查对象遇到过1次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被骗取智力成果的情况;69.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被骗取智力成果的经历。

五是遭遇就业歧视情况。47.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遇到过就业歧视情况;5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

六是遭遇骗取应聘者信息情况。76.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被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17.0%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有过1次被骗取个人信息的经历。

2.就业权益保障情况

一是就业权益保障知识了解情况。对于“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定”的问题,只有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28.3%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而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另外有3.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维权途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有39.0%的调查对象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4.7%的调查对象选择“寻求学校老师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建议”;有14.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上发帖、向周围人倾诉等方式进行揭发”;有12.3%的调查对象认为采取法律手段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自认倒霉。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主要结论

1.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对“你是否遇到过虚假职位信息的欺骗”这一问题,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对于“骗取培训费”的问题,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收取过培训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基本能够依法招聘,诚信水平在不断提升。

2.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有3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虚假招聘的情况;有30.1%的调查对象在求职中被骗取智力成果,有23.9%的调查对象在求职过程中被收取过培训费。由此可见,虽然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但虚假招聘广告、骗取智力成果、招聘收费等陷阱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也客观存在,此种现状不容忽视。

3.就业歧视现象值得关注

就业歧视的类型包括性别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地区歧视等。调查显示,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52.5%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在男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39%;在女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59%。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歧视特别是对女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4.毕业生劳动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仍需提高

在“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关就业规定”的调查中,有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较低,高校毕业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在关于“求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伤害时的对策”调查中,仅有39.0%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见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尚待提高。

加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

各高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法制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就业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帮助毕业生掌握劳动法律、法规中与就业权益保障相关的内容,熟悉自己的权利义务,培养毕业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2.完善服务体系,畅通毕业生就业维权渠道

目前,北京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2008年起专门开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热线”,向北京地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与维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借鉴这些做法,各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建立机构、开通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导服务,使毕业生无论何时何地因何受到侵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权途径,有效开展维权行动。

3.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组建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就业市场中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特别是对用人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将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用人单位的信用信息有效传递,有效减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遏制“求职陷阱”的出现,维护就业市场的信用环境。

4.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监测保障机制

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和虚假信息威胁着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等相关的法律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专项检查监督毕业生就业市场。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篇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如果将上表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

起薪对比: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第二,男性薪资高于女性。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两者相差553元。

第三,重点院校薪资高于普通院校薪资。从算术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第四,东部地区薪资高于西部地区薪资。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2.03倍。

第五,省会城市高于普通城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行业就业满意度排行:

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就业分布: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占38.9%;国有企业占27.9%;三资企业占8.1%;国家机关占4.9%;其他企业占4.6%;其他事业单位占4.6%;中小学占4.2%;高等学校占3.1%;科研单位占1.5%;医疗卫生单位占1.1%;其他占1.2%。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9.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7%;商业和服务人员14.3%;企业管理人员14.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教育为9.1%;建筑业为6.7%;农林牧渔为5.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5%;批发零售为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房地产为2.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2.3%;文化体育娱乐为2.1%;住宿餐饮为1.9%;采矿业为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1.0%;居民服务为1.0%。

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表现突出,成为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6%。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重要,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合计为17%。教科文卫体等事业行业占比合计为15.4%,其中教育行业占比突出,占比为9.1%。

链接:为何专科生就业落实力竟比本科生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率不如专科生呢?显然,这背后有诸多原因。

从就业心态来说,专科生自知有几斤几两,在本科生多如牛毛和就业难的语境下,专科生不好高骛远,不挑三拣四,非常务实。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则恰恰相反,往往薪酬达到要求、工作环境不满意、假期少、网速慢等,都会成为其拒绝就业的理由,结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比例就低了。

从市场的需求来说,专科有自身的优势。专科生工资水平相对低,企业需付出的人力成本低,受企业青睐。专科生没有本本优势,只能从其他方面找优势,比如,希望能获得赏识,工作上吃得起苦,愿意加班,工作热情高,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则正好反之,两相比较,用人单位更欢迎专科生,于是专科生就业率高,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调查也提示了另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质量和满意率则与“本本”的含金量有关。不管在什么地方,专科生不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什么?因为专科生从事艰苦的行业,或者行业中的末端,薪酬低,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就业质量和满意率当然低。所以,不要盲目羡慕专科生就业率高。

这份就业调查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文化水平高低等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率的关系,让人比较全面地看到问题所在,也给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提了一个醒。就教育部门而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根据市场配置要求,要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既要有高端人才,又要有中、低端人才,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不能盲目扩招,也不要贪大求洋,只看到利益,看不到就业市场的多层次性,结果,培养的人才相对“过剩”,学生就业难,学校还能维持下去吗?所以,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办好教育。

篇6: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去年寒假我就我们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内容主要如下

(1).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寄出多少份求职信?

3.1%的人从未寄过求职信;

54%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0份以内;

2成以上的人寄出的求职信在11-20份以内。

(2)找到现在的工作,您总共应聘多少次?

7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

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

(3)您在求职上的花费?

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

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

(4)您在求职上花费的时间?

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

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

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

(5)对所找到的工作的满意度?

10.8%的人很满意;

52%的人比较满意;

不满意者仅占3.2%。

(6)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专业面太窄;

缺乏社会关系;

信息不足。

(7)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就业地域:从“孔雀东南飞”到“最心仪上海”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学生最心仪的城市是上海。除未回答者外,调查中问及“您希望在那个省市就业”时,68.2%的大学生选择了上海。这印证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由南下广东、深圳找工作转向到上海找工作的说法,上海已成为在沪就读的大学生最心仪的城市。

调查数据表明,除留上海者外,去苏州、无锡就业人数也较多,占7.8%。但去中部、西部工作的学生就较少,两者相加仅占3.5%。其余还有去北京、天津及东部其他省份乃至国外就业。调查表明,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容纳了我市的大学毕业生的92.9%,每15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工作,每28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竞相去上海,也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峻。调查建议,除需不断改善中西部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教育大学生“志在四方”外,国家也可采取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工作。比如可以采用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对那些靠贷款读完大学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去中西部地区工作若干年,就可部分或全部减免其贷款等。

职业满意度:无关时间 匹配个性

调查表明,职业满意度并不是与求职时间和应聘次数成正比。求职时间在1至5个月之间,应聘次数在1至10次之内的职业满意度最高。这说明并非选择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挑到满意的工作,相反,时间一长有可能因此挑花了眼,或因为举棋不定,好职位被他人捷足先登了。一般来说,从事的工作越适合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薪酬水平:名校性别差距小 取决于英语水平

以调查中作为衡量大学生成绩高低的统一指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为例。调查发现,一些全国的著名学府不仅其专业实力强,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确实比较高。日趋开放的上海,为外语好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择业机会。以复旦大学为例,除英语专业外,95名调查对象中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5.5%,位居10所高校之首,而女生外语水平更高,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或优秀的达到88.9%。尽管有性别歧视存在,但复旦女生就业后的薪水却与男生相差无几,并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男女生。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后薪水的高低是与其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六级考试优秀的学生试用期内和试用期后的月均净收入都是最高的,同样这些学生进入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比例也最高。调查在此开始涉及到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那么性别歧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请看下文———

性别歧视:确实存在 程度减轻

就业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可以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获得就业机会时,是否得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与工资报酬来判断。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复旦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复旦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目前上海的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存在就业歧视,但程度已有所减轻。上海许多家庭对女儿的教育同样注入极大的热忱。许多女生也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勤奋苦学,不敢懈怠。东华大学某专业6名女生,共拥有3张英语六级合格证书、4张车工5级证书、1张钳工5级证书、1张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4张CAD中级证书;作为对照组的3名男生,都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1人拥有钳工5级证书。

倾听大学生的呼吁

调查也显示,61.7%的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时”才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调查就此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及早启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的同时,进行有个性的“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等就业指导。

另外我觉得大学生要增加就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自我定位

有两种人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给自己定位过高,以为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所学专业又热门,或是家境好,父母关系多找份工作不成问题,于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而另一种人则把自己定位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抱希望。当然,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应当走出这两种极端,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心理素质

毕业生就业中心理问题包括这样几类:一是完全不敢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采取逃避态度。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青年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历练。二是对就业漠不关心,全由亲友一手操办。这种“独生子女综合症”与家长的纵容娇惯有关,缺少锻炼,没有行事的主动性;三是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到头来一团糟。

在就业后,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在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只有10.8%的人“非常满意”却由52%的人“不满意”。

篇7:建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经济危机复苏后,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前几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基数很大,情况不是很理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约699万左右,而加上去年没有就业的学生看,加在一起有1000万以上,所以大学生就业仍然相当困难。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因素,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积极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行业与职业”这两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

一. 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网上问卷和口头采访的调查方式针对各高校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 调查内容1.2013年就业环境

现在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越来越多,但是,众所周知。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大多数企业规模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截止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2就业现状

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的调查得出,整体素质为一般的大学生超过60%。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70余名专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广州,深圳等东部发达地方工作的高达74.8%,而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是每月2000至4000元,或者以上,低于月薪2000元大多数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软基 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3.学历要求

当前,各大企业在接受大学毕业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全国各名牌重点大学,而一般的用人单位也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因此,相同专业而不同院校被需求状况差别仍然很大。所以在求职时,专科学生相对更为困难一点。

同时,根据“行业与职业”的调查得出有42%的人认为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就业,所以一个好的背景与人际关系也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重要因素。

4.毕业后打算与择业态度

根据调查,70%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工作,20%选择深造或者进修,4%选择创业,剩下的就还没想过怎么打算或者听从父母安排

大学生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

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与此相一致,能够满足以上要素的工作单位和地域就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机会多、空间大、经济条件好而被各地大学生一厢情愿地热恋。

三.应对措施

1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来看,我们大学毕业生可以在这个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时候选择去读研或者再学多一两门冷专业,争取成为一个领域内的高端人才或者社会上的稀有人才。

2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或者找工作之前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根据这些方面情况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3以低姿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并达成雇佣协定,不要应为薪水,职位,环境等满足不了自己预期的要求时而放弃,不要偏向于“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在一个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行业里呆的越久,自己的专业项反而会变的越差,所以,就业初期不要期望过高,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在你摄入的某个岗位上,做久了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随着工作时间的进展,工作经验也愈来愈多,加薪晋职都会随之而来了!一定要脚踏实地!

4就业时不一定要到大城市,大企业或者大公司里面,我们也可以考虑去中小城市,小公司,小企业等总之竞争小一点的地方去工作,毕竟就业的几率相对比较大。等到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相对丰富的经验时再选择跳槽。

5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所以我们可以乘着政策的春风大胆创业。

篇8: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 为我系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依据, 促进我系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我系物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切实提高我系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同时使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规范化、制度化, 特地对我院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此次就业状况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和方法

本调研工作从2015年月7始至2015年12月止, 一共持续了近半年时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先设计了调查问卷, 然后主要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 极少数同学采取了电话访谈的形式。

1.2 调查内容

了解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 由于物流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并具体了解学生从事的是物流哪一类工作;了解学生就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他们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何想法;了解学校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哪些专业技能是物流岗位所必需的;了解对从事物流行业有帮助的专业课程有哪些, 其中哪几门专业课最实用;并调查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议或意见, 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等。

1.3 调查对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五届, 共计五百余人。本次调查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 首先由老师制作调查表格, 再由负责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的老师给毕业生发放并收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0份 (含电话调查) , 占被调查人数70%以上。

2 针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

此次调查所收到的有效问卷, 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所有毕业生的54%。其中在湖北就业的有93人, 占调查问卷的34.4%, 外地就业的有177人, 主要是集中在广东和江浙地区。

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199名也就是70%的毕业生, 在从事物流工作, 其中, 4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 22%的毕业从事的是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 26%的毕业生从事的是非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 还有1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其他非物流工作。由此可见,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 大多从事的还是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岗位, 其次是采购管理, 再次是在流通企业中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从所收集的调查情况显示, 毕业生在就业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行业和个人的发展、地域环境、薪酬水平, 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90%以上的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对从事物流行业实践、理论上都有帮助, 其中:《物流成本管理》、《仓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配送营运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这七门课程是学生们统一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在需要增强的实践训练中, 92%的毕业生认为企业案例分析讨论和企业现场顶岗实习这两项训练最重要, 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参观认知实习和企业物流情况实地调查这两项训练重要;32%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室仿真模拟操作和物流实践操作竞赛重要。

在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意见或建议中, 95%以上的毕业生建议在理论教学课程中, 应选取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另外学校还应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开设认知实训课程, 带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学习, 更早地接触物流实践;17%的毕业生认为还可以邀请物流企业资深管理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 传达最新物流行业资讯;3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对学生就业、创业进行职业指导。

3 根据调查报告归纳出的问题

3.1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31.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赶不上物流业的发展, 其中较为突出的反映是教材的选用出现明显滞后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晚, 造成大四时的专业理论学习任务还非常重, 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 对其现在从事的物流行业相关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3.2 课程的理论性太强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55.6%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较多, 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进行, 而老师授课的方法又过于理论化, 缺乏一定的互动和实践动手操作环节, 尤其是接触物流企业的机会太少, 这样造成他们在工作岗位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

3.3 对专业的认同性不高

在被调查者中, 有3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与物流管理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自主创业。在填写原因一栏中, 有学生认为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看好, 有学生认为物流相关的工作太辛苦, 还有学生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的自主创业。

4 对我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建议

我院此次针对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涉及到已毕业的五届学生, 很是全面, 回收的调查试卷也真实有效, 所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 有着极大的参照作用。以下就是针对此次调查归纳的问题, 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改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从调查所收集到信息来看, 我院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位还是正确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与物流相关的职位, 但随意国际物流和互联网物流的发展, 建议重视《电商物流》和《国际物流与报关》两门课程, 同时增设与互联网+物流相关的选修课程, 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4.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 多给学生提供到企业认知实习的机会, 同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为了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 还可不定期举办物流资讯讲座, 邀请企业有关专业人士或院校资深物流专业老师, 每期针对一个与物流相关的专题进行讲座。还可与企业合作, 采取3+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3 改进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物流企业案例开展教学, 注重让学生参与讨论, 同时在讲授课程中传递物流行业最新资讯。另外还需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聘请具有物流实践管理工作经验的老师, 担任课堂教学任务, 丰富理论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4 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被调查者中, 有一部分学生事先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创业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被创业的, 因此对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专业规划就非常必要, 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树立起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信心, 并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物流专业基础课程, 坚定学生从事专业的决心, 并能客观科学地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同时开设创业创新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创业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 在质量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对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进行了一次集中调查。首先对调查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 并对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金鑫, 梅士伟.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学理论, 2015, (01) .

[2]张曙红, 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3) .

上一篇:高一新生军训完的心得体会的总结下一篇:初中中考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