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的感想

2024-04-12

读矛盾论的感想(精选8篇)

篇1:读矛盾论的感想

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感想

《关子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今天,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我们可以读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这些,对于今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发展与复兴的伟大实践,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极为必要的。

认真重读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矛盾论,从中收获良多,对我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疑答惑的方法,真是从中受益匪浅。

矛盾论发表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大革命, 面临着新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矛盾论的发表正处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在当时的历史矛盾论的发表,有着重大的意义。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革命, 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光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 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中国从事革命领导革命的政党面前,就存在着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本世纪三十年代前期, 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掌握了中央的领导权, 执行了一条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他们不懂中国革命、不懂中国社会矛盾非常复杂的实际情况只会生搬硬套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以后,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向题,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写了许多重要著作, 从哲学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矛盾论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矛盾论的发表使得全党的理论水平大有提高, 不仅知道左、右倾机会主义是错误的而且知道错在哪里, 为什么是错误的, 从而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它同实践论一起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且也为以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

理指导下,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把它的具体矛盾揭露出来, 找出解决这个矛盾的具体方法。所以, 具体分析, 既不是离开普遍原理就事论事, 也不是离开具体事物抽象议论一般原理, 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又是我党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它对一切实际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一贯教导的“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一定要抓好典型” 等等, 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只有掌握好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的道理, 才能理解和自觉运用这些科学的工作方法,把各项工作做好。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也是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原则, 否认它就不能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共性个性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也是认识的辩证法。既然任何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 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那么, 要正确认识事物和矛盾,我们就必须用力实现这两方面及其相互的联系。我们不能离开个性去抽象地找它的共性,也不能离开共性孤立地看它的个性, 而应当善于在特殊性中看出普遍性, 又善于在普追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 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而每一次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因此, 否认了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也就是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也即是普遍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原则。不把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 不在普遍原理指导下研究具体情况, 就不可能实事求是。

矛盾具有客观性,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创造性地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每一个事物及其过程中的矛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任何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绝对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场合中,普遍性可以是特殊性,反之亦然。因此,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状态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分析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习惯得出的,“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从具体问题出发的方法论,是毛泽东将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与中国革命的时代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它引领革命取得胜利。同样,这也是今天我们就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基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逻辑经由邓小平运用和发展,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和论断:“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同时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怎样的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走自己的路,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决定的,也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的时代要求,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成功,并向世人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对于近些年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一些国际媒体大肆报道,极尽赞美。还有一些报道则极尽诋毁之意。评价中不乏客观和中肯,但其中更有一些是夸大其词和别有用心。因此,还应清醒地对待各种关于中国道路的赞美之词和批评之声,从本质上解释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和生命力。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而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它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也体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和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具有其他发展模式所没有的内在特质。从哲学层面回答,就是它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协调统一,实现了制度的有效成长,缩短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同时,它还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为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实践的选择,是对矛盾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是全面的,深刻地论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 提出了对于客观事物进行研究的矛盾论系统, 创立了独特的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本人非常看重这个方法。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 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矛盾和统一, 分析和综合, 这叫做方法论, 也叫做辩证法。我们的同志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 常常只看到一面, 而把其他多方面丢掉。要反对主观主义, 提倡唯物主义, 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 看现实的各方面, 就不能只把一面当全面, 而必须找出矛盾的对立, 这就叫分析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扬。著作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哲学的遗产,吸取了当时国内外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积极成果,运用广大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系统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实践论》发表于七十多年前,这七十多年来,世界发生变化,中国也发生变化。类正迈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也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前进。其在七十年以后的现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文中某些具体事例可能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身就是在分析了当时我国实际情况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寻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的正确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实践上创造出新的辉煌,在理论上结出了新的硕果,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些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逐步地指导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明天。

《实践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也是新时期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它的哲学光芒将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毛泽东认为: 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的人参加的活动都应属于实践的范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人的社会生活都应是实践。因此, 实践是人的实践, 是社会的实践,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的。人是怎样生产的, 也就决定了人是怎样生活的, 也就决定了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中。所以, 无论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还是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 人类的实践方式是直接由人类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孤立于现实社会关系之外的个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篇2:读矛盾论的感想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又比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学习国外有益的普遍性经验和理论;更要注重把握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区分我国企业所处地位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差异性,敏锐辨别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的国资管理和国企发展之路,从壮大国有经济和创新制度理念两个层面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毛泽东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无从辨别事物。”“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等成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所说的某个事物有特点,某个人有个性,某个股票是黑马,这就是在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只有拿到了这些事物的个性你就胜算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但是从998点向上来的这一段时间之内,有的股票涨了十倍以上,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内,而有些股票却只有二到三倍的涨幅,有些行业的股票涨了也有七八倍,而在这行业里的股票有的已经涨了十几倍,而在这同一行业中却只有三四倍,这就是问题在普遍性中又具有特殊性,你的任务就是在这些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等你找到了问题的特殊性时,你不想挣钱都很难,不要天天想着钱,因为你没有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等你找到了这些主要矛盾的时候,也就是你发家的时候,在股市中想挣钱,你不要想钱,而是想着如何把这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寻找矛盾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不用你找钱,而是钱找用,用辩证法的观点是你用功夫用错了地方,你的世界观是形而上学的,而不是辩证的,你抓错了矛盾。这些上升到理念级的就是寻找一些股票的规律,而不只是简单的重复了,所以就出现了股市中的黑马,这支具有特殊性的事物,不仅仅只是具有普遍性,找到了其特殊性才可以有更大的利润。这就是我们研究事物具有特殊性的目的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反之叫做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相比较而言、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共存于复杂事物这个矛盾统一体中,而且双方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因而,主次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是矛盾统一的双方,那么二者的辩证关系即为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但如果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条件,那么主次矛盾也会发生相互转化,或者说主要矛盾解决了,那么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矛盾,即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由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得出相应的方法论。既然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那么就要抓住、解决主要矛盾,即要善于抓重点(中心、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不是不起作用,它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还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次要矛盾也不可忽视,在处理主要矛盾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防止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和不顾次要矛盾的一点论。联系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存在很多矛盾,如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沿海与内陆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等等。众多的矛盾中,只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其它矛盾则属于次要矛盾。因此,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必须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但是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要注意民主法制等各方面建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否则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和问题。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对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人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该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人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建好一个集体。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篇3:读矛盾论的感想

在这本书里,文丘里认为:建筑,如果真像维特鲁威所言:需要“实用、坚固、美观”的话,那么其本身就是复杂与矛盾的,二元对立的,体现着兼容的困难统一。现代主义建筑被他认为是“清教徒”式的——装饰、具象、传统均被定为罪恶的象征。

现代主义大师里,密斯在后现代时期饱受诟病,文丘里即为始作俑者。密斯坚信“少就是多”,文丘里则认为“少就是多”的结果就是现代建筑的过于简化,过于功能主义而缺乏艺术性。文丘里反对“非此即彼”,认为“少”使人厌烦。“复杂的建筑并不否认有效的简化,有效的简化是分析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形成复杂建筑的一种方法。”“有效的简化”较之“少就是多”更为理智,后工业时代建筑周期延长,建筑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大量的调研和分析。要使简化变得有效,就需要更周密的计划,而不是像密斯那样为了钢与玻璃的精致,放弃掉除了“少”以外的一切。

“少”是一种精简,精简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复杂。时代赋予建筑扩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使得人们必须检验建筑方法。它迫使人们再度承认并发展视觉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既不是少,也不是多。

提倡两者兼顾的文丘里自然也不会容忍“形式追随功能”这样绝对的论断存在。文丘里认为形式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他问“谁追随谁?”他以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为例,说明形式在这座建筑中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服从功能;实体与外形服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实体服从结构功能,外形服从空间功能。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功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社会的不定性让建筑的形式开始追寻除了功能以外更多的东西。

现代主义法则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文丘里不否认创新,但是对于“坚决反对传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 他提出了自己对法则的观点——法则具有适应性和局限性, 法则的适应性要求法则在废除之前必须存在。他援引柯布西耶的名言:没有体系就没有艺术。而法则的局限性使得法则不能永恒——反常和不定在社会中是正常的。

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坚决去除传统,他希望能够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不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进入建筑中。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文丘里认为,要想使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致因为变化而被破坏——像柯布西耶的屋顶花园那样——建筑师就必须掌握传统建筑语汇的意义。在城市尺度上, 文丘里肯定了低级酒吧间和下等夜总会在建筑中存在的价值。由于波普艺术的出现,后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这种建筑“俚语”对大众的意义,因为在城市中这种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较好。

由于传统要素的引进和建筑师表达的需要,空间的容量、体量在形体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现为现代建筑造成的纯粹的美已经不再成立。这涉及到现代语义学对建筑学的影响——受过训练的建筑师与没受过训练的普通大众对于建筑美的理解并不一样,这里存在着两种译码。有时建筑师之间通用的语言并不能被大众接受,比如柯布西耶设计的屋顶花园,最终并没有成为人们接受阳光和自然的场所,反而成为了堆放杂物和犯罪行为频发的地方。由于译码的不同,现代建筑常有设计失败的情况发生。

篇4:林肯从政艺术中的矛盾论

在他担任总统的4年时间里,他的领导风格是言行格外一致。在他第一次执政时,林肯总统就对他的内阁成员们强调在挑选政府人选时要有一贯性,以确保他们的行为满足公众的需要,符合人民的愿望。一贯性由此成了林肯领导的政府机构的一大特征和一项不可或缺的政策。在个人行为方面,林肯的一贯性也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他在对待人民及分配任务和提拔人才方面,也表现在他与自己内阁成员及将军们的交流中,还表现在他对政府机构的领导和管理方面。他只有在干部的任免能够保持一贯性时,他才会任命和委任他们。如果他认为他颁布的命令与公众利益不一致的话,他就会缩减自己的权力范围。林肯甚至用“一贯性”的理论来支持他竞选第二届总统的行动。他有一次对全国城市联合会会员们说,在他决定竞选连任问题上,想起了一则有关一位荷兰老农的故事。这位老农有一次就曾对同伴说:“过河的时候更换马匹可不是上策。”

然而,林肯在严格执行一贯性政策的同时,他做事的灵活性也非同一般。作为领导人,他不愿,也没有束缚自己的言行。“我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他曾说,“我不会在亮出最后一张牌前就承认我已输掉这场游戏的。”林肯总是会给自己保留“一个可以回旋的余地”。

林肯在就任总统后就已使自己献身于维护、保护和保卫美国宪法的一切活动当中。这样做,对他来说就意味着维护国家的统一。在这一努力中,他不但体现出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且在做事方法上也表现出相当的机动灵活。这可以从他于1862年写给霍勒斯·格里利的一封信中体现出来:

无论何时,只要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有损于我们的事业,这样的事我就会少做;只要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对我们的事业有益,我就会多做。我一旦知道有错误时就会努力纠正它;一旦有些新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时,我就会立刻采纳它们。

对近代领导能力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林肯掌握矛盾论的熟练技能应该作为所有领导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汤姆·彼德在他所著的《乱中求胜》一书中建议:要多提拔与重用那些擅长使用矛盾论的人。他在书中还建议那些利用矛盾论的管理者多出去转一转。只有处在最前沿,你才能感触到时代的步伐,才能发现对管理来说很重要的问题。

林肯巧妙地组建了一个非常团结且极其稳定的政府,并把它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同时,他个人又能在政策上多处作出灵活调整,这显示了他对矛盾论这门艺术掌握得是如此娴熟。

他领导能力超群却又毫不摆架子。

他政策一贯然而又机动灵活。

他遭受大量的诽谤和怨恨却又格外受到部队官兵们的欢迎。

他相信他人、富有同情心,却又能向他人提出要求并且态度坚决。

他富有冒险精神和革新精神,然后又很有耐心并善于精打细算。

他手下的将军们好像一扇“旋转着的门”一样,他经常调动和替换这些将军,然而在现实中,他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支持以求有所结果。

他声称没有支配各种大事,他的政策就是没有政策,然而实际上由于他追求上进,责任心强,意志异常坚定,所以他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支配了各种大事。

人们对于林肯能在历史上如此多难的时期如此灵活地运用矛盾论表示非常惊奇。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他已将这一原则运用得出神入化,不仅如此,林肯在使用上述这一原则的同时,他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弥补,以减少他人性格中的弱点。林肯是如何对待自己性格当中有缺陷的方面呢?尽管他有时也会因克制不住自己而大发脾气,但他通常只有在私下里才那么做。为了避免爆发出来,他通常会坐下来写一封长信,但他并不会将它们发出去。这种方式有助于他发泄郁闷已久的感情。他曾写了一篇文章驳斥麦克莱伦就“安蒂艾塔姆插曲”一事对他的诋毁,但是他不允许沃德·拉蒙将其发表。在葛底斯堡之战后,林肯给乔冶·米德将军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批评信,表述了他对乔治·米德将军不与李将军的部队交战而听任他们逃跑到弗吉尼亚的不满。他写道:“我自己感到如此痛苦,以致于我已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之情。”可事实上,他后来在信封背面写道:“致米德将军,从未送出或签署名字。”

1863年9月,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进行的战斗临近胜利时,林肯当着作战部门电报办公室的全体人员的面大发雷霆。当获悉伯恩赛德将军已率领部队向琼斯伯勒进发而不是去查塔努加增援罗斯克兰斯时,林肯气得把礼帽一把摔到地上,大声骂道:“去他妈的琼斯伯勒!”这是那个办公室的所有人唯一听到总统骂人的一次。但是林肯确实是被气坏了。他认为伯恩赛德违背了正确的命令,并没把他所说的他要执行的任务进行到底。因此,林肯特地坐下来给安布鲁斯将军写了一封信进行责备,他写道:“你的做法让我怀疑自己是在做梦。十多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先是通过哈勒克将军,继而又直接命令你在最关键的时刻去援助罗斯克兰斯将军;而你一再表示你会去援助的,可你却一直在背道而驰。”

然而,林肯这一次又是在信封的背面写上了“不要送出去”的字样。愤怒之情表达出来之后,他感觉好多了,但他也可能意识到,在那个时候如果将伯恩赛德撤职的话,那对于战事也起不到任何作用。1864年,林肯就争论一事教导他的海军部长加斯塔沃斯说:“你在个人感情上的怨恨比我还要多,也许我个人的怨恨太少了点儿。但是我从不认为它已被平息。一个人没有时间把他的一半生命花费在吵架上。如果任何人停止对我攻击的话,我会永远忘掉过去曾和他有过的不愉快。”1863年10月,林肯严厉地批评了一名年轻的上尉军官詹姆斯·M·卡兹。这名上尉军官与他同一个部队的一名军官发生了争执并在口头上侮辱了对方。林肯告诫卡兹上尉永远不要和人吵架:

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其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控。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得少让步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口。

没有哪个决意自重的人愿意花费时间与别人吵架,更没有哪个自重的人能够为此承担所有后果,包括性情堕落,失去自我控制。对于一些大的利益,即使你拥有同等的权力也要做出让步,对于一些小的利益,即使那分明属于自己,你也要做出让步。

众多培养领导能力的学校通常并不是简单建议那些未来将担任主管工作的人员避免与人争吵。问题的本质在于,对于所有要成功领导别人的人来说,他们必须面对现实,时刻认识到领导工作有时可能把我们内心深处最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理解并设法消除自己性格当中的缺陷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至关重要。

篇5:读矛盾论有感-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继《实践论》之后哲学代表作,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下面是答案网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矛盾论有感,供大家参阅!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 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读矛盾论有感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

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

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读矛盾论有感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篇6:读《矛盾论》的读后感

班级:历史二班 姓名:陈昕昕 学号:20141429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这本书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对统一的规律。

什么是矛盾?从生活的角度中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原理。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由此我们可知,矛盾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矛盾我们不可回避,不可否认,要学会积极寻求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像陶渊明所寻求的“世外桃源”认为社会没有矛盾是对矛盾的否认,最终是不可获得美好的结果的,同时像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一般,也充满了各种矛盾,但是我国积极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因而我们的社会活力不断迸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来说,《矛盾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着的事物及其事物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毛泽东说过:“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即要求我们要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拿党在刚刚成立之初举例,在苏联留学回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照搬苏联模式,不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示,结果导致中国在第四、五次反“围剿”中遭到惨败。所以处于现时代的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对于生搬硬套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毛泽东也说过:“所谓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的观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观点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因而,要学会“活用”、学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是真理。

其次,《矛盾论》还论述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时,总要不可避免要研究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同时也将民生的各种问题看得很重要,这种做法对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有信心,对政府的信赖性才会加强,我国现在提倡“反腐”也是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一种实践方式,在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党内部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可持续内外发展,也不会演变成苏联解体的局面了。再者,《矛盾论》还讲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释义。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全部意义。”同一性与斗争性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因而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就以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吧,有人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比不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来的快”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就是思想上过于狭隘了,虽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艰辛的,发展较资本主义确实是有些缓慢,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也是事实,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城市崛起与发展也是真真切切映入世界人的眼帘里的,所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正不正确,以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证明。

篇7:读矛盾论的感想

我总是在衔接突兀话题千回百转的文章最后为这篇不知所云的文章挂上了一个意境悠远的结尾当作中心,作文 由一个家庭矛盾引发的若干感想。这使我的主题和内容矛盾。原本想抒发的主题在我漫长的叙述中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人间蒸发了。最后悬崖勒马,前几段文字点都即可地就当作环绕主题展开议论了,我总是掌握不好文章的走势,无论是手写还是打字,无灵感时任我怎么软磨硬泡都是删删改改,若灵感如汹涌的洪水冲出闸门一涌而上时纸上出现的文字就如行云流水一般畅通无阻地,字连成句,语气连成潮汐,我的文字跟着思想走,没有严谨的格式也没有清晰的轮廓。它看起来就像是大自然的天然产物,即便不精致也让人看着舒服。它不是烫手的芋头,也并非精工细琢的美玉,不必挑剔地咬文嚼字,对结构上纲上线,也不必小心翼翼地雕琢,或者观摩。我将我凌乱的文字形容成经过漫长的岁月而形成的琥珀,纵使语言不够华丽,语句不够通顺,转折太于急促,等等等类似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我还是能看着自己一口气写下来的文字赏心悦目,就好比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好的。

写到这里,若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好的,请你忽略上面那段话,因为它不例外就是一段拐弯抹角的自夸,以及点到即止的点题。

以及这句话。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和家人维持了十多天的和平和稳定从今天又爆发了。其实这十几天里我和他们几乎很少见面和说话,因为我搬到外婆家去住。我和他们不吵架最好的方式便是不见面,不说话。过去在上学期间不得不见面的时候我就尽量吃完饭就回房间,因为我知道他们每天除了关心我的学习很少关心我快不快乐身体状况,因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最终学习的话题成为了一条导火线,最后他们只要一提到就如引爆了炸弹,我一敏感就脸上彪下两行清泪,委屈而凄惨地丢下一句“我不想和你吵架。”然后花了脸跑回房间啜泣,哭到精神恍惚,眼泪干涸了就无力再思考谁对谁错,是否难过反正倒下就睡了。一个月前他们笑谈答应我带我去省外旅行,并告诉我等到八月中旬再说。眼见着又到了八月中旬,母亲的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带我出行,父亲的职业不允许出省,必须随时待命,而省外有亲戚朋友,确是公务员,我不能扰乱他们小两口的生活秩序,也不能到邻县的伯母家长时间待着,寄人篱下总是给人添麻烦。父亲告诉我他考虑周末和另外几个家庭一起在省内走两天,我直白地告诉他,如果无法出省那我便无心情去任何地方。

他说的是,随你便。

我期盼让他给我仅存的一丝安慰也被他不冷不热的话语给扼杀。

或者是我的想法太过偏激,有时候理智也与出口的狂言格格不入,明知父亲宁愿节省了自己也不肯委屈了我,却反唇相讥字字戳伤了自己最亲的人。在他耳里我的话尽是嘲讽和威胁。“你的意思是,如果不带你出省,那你省内也不去,整个暑假也不出去,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带你出去,这不是威胁?”“不满足你的愿望,你就什么都不要,不花我的钱也不向我提任何要求,意思就是说要满足你的愿望,这不是威胁?”“听你的口气明明就是威胁!”我哭得嘶声力竭,“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我早就说要提早考虑这些事情,给我个准话,当初何必给我满满的希望!我是不开心,但我绝对没有威胁的意思。你怎么理解是你的事。我不原谅你就像欠你了似的。”

“那你告诉我,能不能出去。”我红着眼睛看着他。其实结果就那么一目了然,我却偏偏要从他嘴里讨个明白。

“我都说得那么清楚了,如果是说„„”

“我只是要个爽快话。行,还是不行。如果是不行,让我早点死心也好。”

他沉默不语。

“不行是吧。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毅然起身,眼泪像是不尽的流水哗哗直下,哭得我眼睛疼。我暗暗发誓我以后一定不要当公务员。父亲曾经因为紧急任务迟了四十分钟来接我,我看着冷清的校门口安慰自己,听着远方的车鸣不断给自己希望,当驶过来从自己面前呼啸而去的是陌生的轿车希望很快就破灭,我的双眼呆滞,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父亲总是不会忘了来接自己的。父亲曾经因为公务繁忙走不开身下午放学了一小时多来接我,冬日的黄昏总是很短暂,取而代之的便是孤独寂寞的黑夜,我听着冷风吹拂着树叶的声音,打着伞看疏而不漏的雨幕,眼泪流连在眼角,我擦了泪目光拉长到了远方的十字路口。父亲来接我的时候慌忙地解释着自己确实抽不出身,我低下头默默无言,父亲问我怎么了,我柔声细语表示理解。最终在父亲的追问下我嚎啕大哭。还有一次我顶着烈日炎炎的酷暑从密密的人潮涌出校园,看着来往的车辆和陆续离开的同学,和要回家的同学笑着打招呼说再见。听着他们说,“那我先走了”。那天我站着腿发麻,有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妇女看着我孤身只影的友好地表示要送我回家,她说她也是要接她儿子的,可是她儿子可能先回家了。我差点就要感动得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我微笑着向她表达了我的感谢,并坚定地告诉她,我爸爸快来接我了,初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由一个家庭矛盾引发的若干感想》。◆分享好文◆快来了。终于看见了父亲的车的影子,我坐上后座就冲着他喊了一声,“如果做不到按时来接我就不要信誓旦旦地说要送我!”回到家我直接甩门不等他进入,泪眼婆娑地朝我妈妈哭诉,我妈妈听了立马横眉竖眼地批评我爸爸,我爸爸无奈地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妈妈立马就甩了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你懂得等待的人的感受吗?”我觉得我妈妈的口气简直就不需要有疑问句,应该用感叹号来结尾。

如果你不是人民警察,如果你不是公务员。你不仅自己辛苦劳累,还拘束了我的愿望。

所以我以后才不要当公务员。

我只是很清楚我有几斤几两重,一年后的中考我不要只是尽力,我要的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很清楚初三这个概念,这决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是有重点高中奠定我节节高升的基石,或者是我还有一个三年能让我走出阴影。中考之后尽管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休息和旅行,但我的心情不知道允许不允许,我或许是要苦心读书,我或许是心想事成上了那所对于我来说难度之大的高中。我很清楚初三以后我没有时间发呆,没有时间玩电脑用手机出去玩,我仅剩的初二的暑假的十几天,是我成为初三之前可以安稳平和的日子,可以快乐自由的日子,可以不留遗憾的日子。然后现在告诉我,我一个月之前心心念念的安排在我大政府一个可以发扬光大,引导人民走向富裕和强盛的小康社会的项目上消失殆尽,因为作为人民警察的他要维持秩序,我足不出户在家里除了读书就是上家教一个多月,为了我的前程,支撑我毫无怨言下去就是可以远走异地他乡的信念现在也是空话一句。如同晴天霹雳。其实最大的遗憾就是一年后中考的成败,它或许会成为通往光明那端平坦的道路,或许会成为我心里一道迈不过的坎。其实我想得很透彻,这里有我太多不想见到的人,每呼吸一口这里的空气那些令我难过的事历历在目,是多大的怨念和不堪才能让我企及那条遥不可及的分数线,让我要背叛和那三个好朋友一起上漳浦一中的诺言,让我想要执念离开这个让我伤心的县城,迈向那繁荣的大都市,决心要尽全力考上x一中和外国语。岛外班总是比岛内班分数线要高三四十分。毕竟人总是要朝着大的方向看,“良禽择良木而栖”,我总不能一直拘泥于这个县城成绩平平地在高手如云的漳浦一中里苟活着。我宁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成为一个能够昂首挺胸在x一中和外国语与之竞争的强者。一个人曾自卑到了骨髓里,连自己都觉得卑微,那么便是真的卑微到了尘埃里,于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才能起身拿上自己的一切去与命运和机遇相赌。我赌我能够重新站起来睥睨那些嘲笑过我的人。

我在一张明信片上看过这样的一段话。

‘或许是由于朝夕相处的缘故,小时候一直渴望一次足以让你遥不可及的远行,以此来远离你的视线、逃离你的管束。

后来,当我真正独自踏上远行的路途,我才发现,这种感觉不是酣畅淋漓,而是千般不舍。

因为我的心始终走不出你的范畴,远行的意义并不在于离开,而在于回去。

回去才是我一生最艰辛的路。’

我现在所有的泪水和汗水都是为了一年之后自己更辉煌地离开,但是我想,不用到大学,也许我真正踏进了重点高中走过三年的人生,我就会感同身受那段话。我开始能够辨析身边的人和事,我能够旁观者清,但我始终做不好我自己。我在摔跟头中学会隐忍,懂得有些事情强求不得,有些事情必须委曲求全。人生在世不能事事如意,从小就要给自己留余地。或许有些看起来有模有样的,说得在理的话,尽管我说得面不改色,却是成为了我掩饰幼稚和逃避懦弱的借口。欲望越大,得不到,那便是失落越大,我对我父母的依赖来源于我对潮流的依赖。尽管我的生活开起来挺体面,和别家的孩子都一样,有自己的手机有自己的电脑。我想我得戒掉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作为向我父母卖乖或者拿我的自由作为交换的毛病。这样或许我的性格会因为我的贪婪而丧失本真,然而我的学习也失去了主动性。如果他们实现我的愿望我必将扩大欲望继续要求索取。从一开始他们给了我的生命将我抚育成人我就必将是欠他们的,不该无理取闹让他们无偿付出更多,这样随着时光的推移,在无形之中我的罪恶感也会逐渐增大,然后某一天我清醒地发现,我欠他们的越来越多了,我就是花尽一辈子也还不了了的。

我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流着鼻涕盯着屏幕红着眼睛写着这篇文章,我很清楚的知道,从我写第一段文字作为光明正大的声明和示范以后,后面的几段不知怎么的开始一段段下来果然和题目挂不上勾。我写得越多也越明白,直到现在才恍然大悟,我纠结得一开始就是自己,一件小事何须耿耿于怀,我何苦和抚育我的父母斤斤计较势不两立一清二白,在吵完架以后还给好朋友打电话难以启齿地要借钱,声称家教钱不想再向父母要,等到以后有钱了再还„„好朋友一口就答应了说没问题。后来文章写到一半觉得甚是清醒了一半就给好朋友发短信说不用借了。还有现在我觉得自己熬到三更半夜写了这么多字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我渐渐放过了我自己,何苦为难自己。日子还不是能照样过么。当我的脐带与母体相连的那一刻,注定是与父母有着算不清的帐。

突然想起风随年华的一句话,那是我很喜欢很喜欢的一句话,乃至将它藏在心中勉励自我,我终于找到了放过自己的理由“安妮宝贝写了本书叫《七年》,七年的青春时光,仅仅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等待。然而我才十三岁,我的人生很是漫长,将来定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补偿我损失的年幼时光”。

篇8:读矛盾论的感想

康定斯基相信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体验是心灵上的沟通, 而抽象艺术对他们的刺激更是可以将他们的精神升华。例如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格式塔的完形心理学这都对康定斯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例如都主张线、块、颜色、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 这些物体的表达形式都会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简单的形和色就可以直接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沃林格对他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沃氏于1907 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的《抽象与神会: 形式之心理》博士论文, 则有力的论述了对于的抽象艺术更倾向, 于是一种人们开始脱离物质世界的表现, 并“在流逝的现象中找到一处休息所”。这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理念源泉。

康定斯基把很多不同体验下所创作的作品内部所含有的东西, 称它们为“艺术家灵魂的热情”。而这种艺术家灵魂的热情为什么可以唤起观看者的热情呢?就是因为它本身的纯粹, 简介。在一战爆发期间,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发生了变化, 他将表达的重心放在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一方面, “构图”这个词似乎是他最常用的词汇了, 他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词汇。 例如、、“主调曲线 (1936 年) ”、“和声 (1942 年) ” “圆之舞 (1926 年) ” “红色梦之笛 (1925 年) ”这些, 多少与音乐相似。1914 年在康定斯基重返俄国的时候, 正是“十月革命”时期在那之后, 俄国各地开始纷纷组建博物馆, 来宣传不同的艺术思想。1921 年康定斯基又回到德国, 他策划了后来包豪斯教学的雏形, 从那开会, 他开始尝试把色彩和形式化结合, 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几何与抽象结合更密切的时代。

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老师。音乐也一直都不是在简单的复制一种情绪的表达甚至一种自然地现象, 它会不断的去表达艺术家们的灵魂和生命。除此之外的情况少之又少。艺术家们在表现自己的灵魂的生命的同时, 总会有一个不甘于现状内心独白的画家, 然后会不那么刻意与音乐达成共识。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就会找到音乐的影子。不同时代的节奏, 对结构、色调的分析、对色彩的不同解读等就会通过画作的不同表现形式出现。

乐曲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哪里激起回响, 因为乐惑是人所固有的。“众所周知, 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意 (德拉克洛瓦) 。”以上的名言表明了各门艺术间的密切关系, 尤其是音乐和绘画的关系。歌德曾说, 绘画必须以这一关系作为基础以先见之明, 他预言了绘画在今日的状况。事实上, 他现在尚处在发展道路的第一个阶段上, 但它所构成的画面中的境界是无与伦比的。

康定斯基觉得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音乐中的音符很多共通的地方。他认为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 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 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新的艺术形式。

康定斯基认为抽象精神是一种伟大的, 无限的自由, 是一种白色的、普照万物的光芒.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冲动, 它仿佛来自智者摩西的神秘声音, 不受物质对象的束缚, 不受具体事物的羁绊然而, “抽象精神’并不是不可感知的神喻, 而是类似于音乐旋律的音响, 充满了浓郁的感性和直觉色彩.不过, 一般人感受不到它, 只有生活在精神的金字塔顶端的天才艺术家, 像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 凭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直觉到它。“抽象精神最初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精神当中, 继而它才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个时候, 每个艺术家都受着时代的精神的制约, 这精神强迫他们择取各自的特定形式。这些形式由于相互联系, 在外表上彼此相似。”一个人希望别人听到他的声音, 同样一个民族希望别的民族听到她的声音, 一个时代也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回响, 可是, 人们说着相互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艺术家们择取了彼此可以交流的形式.因此, 艺术形式是个性化的, 同时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抽象精神往往被康定斯基说得很神秘剥除其神秘外衣可见出, 抽象精神即是一种音乐精神.它是自由的、象征的, 单纯而又复杂, 亲切而又神奇, 源于自然而又超越具象。像冰城大火让人感到无比强烈又捉摸不定, 似幽谷滚雷使人震撼不已又难以言表, 又仿佛奇峰飞云或古潭照月, 令人回味无穷, 神思遐想.康定斯基以为, 现代艺术的无限潜力就在于此, 瓦格纳, 德彪西的音乐, 卓越地体现出一种抽象精神, 或者说创造出一种抽象的印象.杰出的文学或绘画亦可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接触这样的艺术杰作, “心灵发生了一次无对象的震动, 发出比一个铃铛的呜声、一件弹拨乐器或一块落下来的木块发出的声响更为复杂, 更加超脱飘逸的音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水山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的旅行初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