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2024-07-25

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精选4篇)

篇1: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曾经偶然涉猎一本书,魏嘉琪女士的《美国中学生报告》。那个时候,自己就被这本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阐述美国中学教育的佳作深深吸引。那时,自己也还只是一个学生,对书中所讲到得的美国式快乐教育有着无比憧憬。这些天,我想方设法在各大书店搜索,好不容易找到了这本久违的图书,再次细细品味和思考书中给我们展示的这种与中国中学教育很不一样的美国教育形式。不过再次读它,自己的角色不一样了,由学生变为老师,感觉有另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心灵触动,甚至给了我很多的教育灵感。

这是国内第一本以全景方式涉及美国中学教育的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纪实性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作者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出入美国十几所不同类别的中学、青少年健康中心、少年管教所、少年母亲学校等,采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书的内容包括美国中学生校园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施、考试方针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揭示出了美国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书中阐述的美国教育是一种粗放式教育,很注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他们也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中国式教育正好相反,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我并不认为这两种教育有好坏之分,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只是各有侧重点,中国教育需要借鉴美国教育的经验,更注重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让中国多出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同时美国教育也许也应该向中国教育靠近,多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就不至于每年国际奥数比赛,高分总被咱中国选手包揽。

另外,美国的多层次教学,我觉得很值得借鉴。他们提倡开放性教学,学生不分班级,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积累够一定学分就可毕业,这些学生还上一些训练课,居然还包括餐馆技术、照顾小孩、帮人做家务等,这让我特别感兴趣。的确,读书读书,真不是只抱着书本读,还要走进社会,读“社会”这本更厚的百科全书,从中我们能学到很多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经验。

还有美国的中学教育不提倡“背书”,凡事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比如历史重大事件,他们不要求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背下来,只要求知道其历史意义

就可以了,至于资料的东西可以查电脑,这与中国教育大相径庭。在中国式教育背景下,孩子们每天面临着让他们头痛的事就是“背背背”:背语文课文、背数学公式、背英语单词、被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而且要一字不差!目前我国实行了素质教育,同样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都是为培养实用的人才,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教育中汲取有益的部分,所以这本书的对美国中学的介绍很有意义,我相信国内的学生、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读了这本《美国中学生报告》会有很多启示,我们从中找到参照,找到适合我们的部分。

另外书中还有一些让我深有感触的东西想和大家分享:

在美国,每个孩子都是优秀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大家说说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校长的信还说,这个孩子将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毕业之际,他们相信他和孩子的家长将会看到一个身体健壮、心智健全,热爱艺术,既会创造,又会欣赏,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并乐于参与竞选和法律判决,对社区有忘我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他将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并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交流。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这位中国女人拿着儿子的奖状和校长给她的亲笔签名信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的儿子扬眉吐气,腰也挺直了。鼓励的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提携和推动的力量。

其实这位中国女人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的正面手段。实践证明:表扬、赞美,就是比批评、指责更有积极的推动力。

在美国,大多数的学生都打工,这些打工的孩子不管家里多有钱都靠自己,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这已经是社会的共识了,每到暑期政府还会指派一些具体单位,必须解决多少名学生打工,政府在税务上减免单位的负担。

美国教育很注重从小培养馈赠意识。美国是以基督教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大部分基督徒把自己收入的10%捐给公益机构。生长于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从小受这种文化熏染,也把每周从父母那里得到的10元零花钱的1/10,即1美元捐给教会。有的中学生则将节日里从外祖父、外祖母,或其他亲属那里得到的钱一次性捐给慈善机构,资助盲童学校、白血病小患者、无家可归的孩子等。而慈善机构也比比皆是,他们发布的宣传材料会告诉你,每月20美元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上学,200美元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一年,2万美元可以帮助建一个小学。比之捐钱更盛行,操作起来更方便的是捐物。诸如衣服、鞋帽、玩具、书籍等生活用品,一旦自己不需要了就主动捐出去。美国有一些有关的全国性连锁店就专门负责接受和处理来自热心人士的捐赠,所赠之物经过整理,再标上很低的价格,卖给购买能力低的穷人。读魏女士的《美国中学生报告》这本书,我真的被深深震撼,这种震撼源于书中的真实。书中还有很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也在此极力向广大中学生、中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推荐这本书。

篇2: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株董路小学 杨庆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的作者郭声健老师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授,博导,出版社总编辑。2007年9月,郭老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初到美国的他,顾不上观光旅游,而是用考察和写作填满了自己的时间。除了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学活动,他还到纽约的六所中小学考察了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况。他结合美国的社会和整个教育体系的背景,观照国内的状况,不断发现、思考、对比、总结,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40多万字的著作《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个特别的意义,那就是书稿的全部稿费都将捐献给四川5〃12地震灾区,用于灾区的学校重建。郭老师说,要以此书表达自己对音乐教育这样的看法:‚音乐是一种力量,它本身就体现出对人生命的关爱,音乐教育是一种人道教育、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如果说仅看代序《音乐托起孩子的生命》就使我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灾区孩子们的赤诚之心的话,那么进入正文阅读后,则感受到一名中年知识分子肩负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满怀热情和沉甸甸的使命感,为我们音乐教育同行了解美国高校及基础音乐教育开启了一扇窗——窗外的风景是如此的绚丽多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社会音乐生活及纽约艺术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阐述了郭老师对美国音乐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随书刊出了‚美国音乐教育刊物概览及启示‛和‚最近5年美国音乐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标题总汇‛作为附录,更加增添了此书的学术分量。开篇,郭老师用‚处境并不乐观‛‚窘迫地位令人意外‛来形容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分析了令美国音乐教育陷入不利处境的重要原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同时也介绍了纽约政府及美国音乐教育者采取的相应对策,如‚全美音乐教育协会‘百年宣言’‛、‚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等。此外,郭老师对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况的翔实记录让我们如亲临其境,对于美国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做法以及他们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与我国的音乐教育作了分析、比较与思考。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美国音乐教师的生存状态:一张把五个工作日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表直观且充分地显示出美国音乐教师的辛苦程度,因为这些中小学老师除了完成繁忙的教学工作和课外辅导,还有很多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见在美国当一名音乐教师的职业压力有多大!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郭老师对‚紧贴教学实践‛的美国音乐教师教育赞赏有加。文中先简要介绍‚以出了杜威、孟禄等教育名家为荣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接着又逐一介绍了该学院四位一专多能的TC(Teachers college)教授及他们所担任的课程,从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设臵与培养到详细描述他们‚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从本科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到聆听教师、学生音乐会的亲身感受,令我不得不叹服:郭老师真像一个既高清晰、又有学术视角的专业摄像机,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状况做了如此翔实而又细致的记录!

第三部分描述的是美国社会音乐生活,从地铁音乐到街道音乐、从酒吧咖啡屋里的音乐到旁观商场琴行、教堂甚至联合国总部里的音乐,从 ‚卡耐基音乐大厅里听歌剧‛到‚在百老汇大街过把瘾‛,从‚大学校园里的音乐‛到‚时代广场的追星族‛,从‚纽约华人艺术培训市场‛到‚赌城里的艺术生活‛,郭老师足迹随着他广阔的音乐教育视野而显得行色匆匆,而对于美国纽约社会音乐生活的寻觅追踪和观察思考,相信他本人是感触颇深也是收获很大的。

第四部分介绍了纽约艺术教育现状。文中主要介绍了纽约市政府、市教育局在2007年正式启动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艺术至关重要‛计划,以此应对联邦政府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造成的削弱甚至取消艺术课程的紧迫现状。该计划包括执行一套衡量艺术教学质量、学校提供艺术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艺术课程参与情况的统一标准,对艺术教育落后学校提供教育支持和资源等等。文中提供了纽约市教育局有史以来第一份‚学校艺术报告‛这一宝贵资料,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报告中对于艺术现状的数据分析因为专业而显得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帮助(assist)‛和‚服务(service)更显示出纽约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读完此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美国音乐教育之旅。本人感触颇深,自然启示也有很多,尤其是在有关美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某些方式亦值得借鉴:美国的社会音乐生活有其西方文化做背景,不可能被我们简单模仿或移植,但亦有值得借鉴之处。如纽约爱乐乐团为3——6岁孩子奉献的主题为‚感受音乐‛的幼儿音乐会,每场分三个环节:先是孩子们与演奏家们在大厅玩音乐游戏进行亲密接触半小时,接着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在音乐厅听音乐家演奏半小时,最后让孩子亲身体验器乐演奏一小时……书中还附有主办者致家长的一封信,告诉家长音乐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途径、强度、满足及音乐的关系……郭老师对这种方式感慨万千,他认为中国的琴童如果也有这样的机会来接触和感受音乐,也会比国家拨专款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更有成效也更有意义,我亦有同感。

文中还不乏一些作者对美国音乐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郭老师总结出这么几点: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更艰难但应对措施很得力。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更辛苦但很敬业也很享受。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臵更多样但技能课程很突出。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很受宠。

五、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形式更自由但教学设计很粗糙

郭声健老师在此书中追溯历史、鉴知当今,使我们对美国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做了一次初步了解,同时他又进行了中西音乐教育的比较与反思,使我们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及优势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无华,记述深入细腻,善做自我批评,展示出一名音乐教育学者广阔的人文视野、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对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篇3: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也有人认为, 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是托克维尔最为奇异的事情, 托克维尔为美国“无处不在的平等精神”叹为观止。

通览《论美国的民主》, 读者不否认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平等的洞见, 我对此也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我们更想知道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借助托克维尔的慧眼, 透过《论美国的民主》,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价值。

《论美国的民主》是在托克维尔游历美国9个月之后写成的, 除了《论美国的民主》这个主标题之外, 给它加一个副标题“托克维尔美国游记”也未偿不可。因为, 托克维尔这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听闻了美国的“美丽传说”后, 多么渴望去一睹为快啊!1831年4月的一天, 他来了。正如踏入一个新的地域, 我们首先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人民的生活以及历史一样, 托克维尔也是由此为起点开始观察美国的。在《论美国的民主》前半部, 托克维尔用他独到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的国家。

1620年, 五月花号的一群人到达了美国这块新大陆, 他们在近岸构筑了一个村落。随着移民的增多, 新的村落出现了。而后, 数个村落结成乡镇, 再后来, 由乡镇组成县, 进而形成州。美国从一开始的村落, 就不像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在国家形成之前的部落那样, 由部落首领导统治, 而是村民平等自治。从而, 造就了美国正式建国后的国家政治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在自然形成的乡镇组织, 乡镇保持着很好的独立性, 州是不能干涉乡镇本身的事务的,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的权力被分配到几乎各个公民, 公民通过选举委员行使他们的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因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乡镇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确立了共和政体。乡镇的政权组织不仅向人民传播自由, 而且让人民享受自由, 并利用自由为其造福。此种自下而上的政治活动, 公民有权自已管理涉及自身的事务的模式, 反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政治效果。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所述的那样, “在美国, 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 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 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 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 感到自己随国家的兴旺而兴旺, 并为从全国的繁荣中获得好处而自慰。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与对自己家庭的感情类似, 而且有一种自私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州”。

另外,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国家, 也就没有封建的权贵与贱民, 没有森严的等级体系。北美这块大陆的早期移民接受过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熏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洲大陆, 贫穷、灾难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自由与平等。事实上, 这些移民从一开始也是最“平等”的:他们中没有贵族;他们具有相差无几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样多的财富———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经济、文化水平、地位等多个方面最相当的人, 把自由、平等、民主的种子撒播在北美大陆, 进而建起了一个平等的国家。他们视平等为生命, 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它。这种平等的相对性, 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谁要是破坏它, 谁就是人民的公敌。美国的民主, 是一种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力量, 并且固化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中。

在18世纪美国建国时, 全球其他褚多地区和国家仍实行着专制统治的时代, 美国这个后发国家从建国始就已经站在了平等与民主这对“风火轮”上。难怪法国人很嫉妒美国人, 他们认为美国人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就取得了民主, 民主对美国人而言简直就像是空气的存在一样理所当然。

而正是因为上述这一切, 才诞生了美国的、独特的民主。同样的法制和民情放在别处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吗?托克维尔本人也“很难作出证实的回答”, 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产生了类似美国那样的实例”。

19世纪的欧洲, 民主势不可挡, 美国的民主遥遥领先。但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情、政情的考察, 提醒当时的欧洲, 美国的民主不可复制。托克维尔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要放弃完善民情的努力, 也不要放弃以民情来改变、完善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希望,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而应根据上帝和时代为我们规定的社会情况采取自己的方法, 建立我们自已的民主制度。”

中国的民主将朝向何方?这只能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决定, 只能由在这片热土上生存了数千年、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人民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逐渐发展促进民主的法制, 培育促进民主的民情, 是我们赢得自由的最好手段, 也是唯一的手段”。

摘要:180年多前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游历美国, 耳闻目睹了美国初期的社情、政情, 并记录成书为《论美国的民主》。抛开学术价值不说, 该书也是我们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笔者仅从一个视角, 即美国民主产生的基础和过程的角度, 来研读此经典著作。建立美国民主的基础有褚多异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地方, 这种民主基础的独特性, 成就了美国式的民主。民主不能脱离各国的社情、民情, 故民主具有其独特性, 也不能随意复制。

关键词:民主,基础,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

篇4:读陈良宇“报告”有感

案头有着一份去年8月15日陈良宇在上海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的“报告”,陈良宇说着这样一段文字:“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就是‘两面人’,公开场合是一种人,暗地里又是一种人,一方面用正面形象对付党、对付组织,另一方面阳奉阴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背弃理想信念,思想上蜕化变质的反映,发展到最后,就会走上犯错误,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陈良宇的这段话,看上去实在是有板有眼。但仅仅隔了40天,他自己就应验了这段话,被中共中央立案检查,成了上海滩上最典型的“两面人”。

“两面人”的可怕之处,是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面说人话,背面干的却是见不得人的那一套。陈良宇在人前充着正人君子的面目,而在人后他也确实干了普通老百姓看不到的丑事、坏事。据中央纪委核查,陈良宇自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长起,直至到担任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止,滥用职权,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不法企业主收购国有公司股权提供帮助,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利用职权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商合作、土地规划、职务升迁等方面为他人谋利,本人或家人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道德败坏,利用职权玩弄女性,搞权色交易;包庇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等等。这些黑洞洞的“私货”,给党的形象带来严重损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这种一方面用正面形象对付党,对付老百姓;一方面阳奉阴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正是“两面人”丑恶形象的真实写照。

“两面人”现象的存在,有着很大的欺骗性。究其原因,在陈良宇的所谓“报告”中,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是“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的反映。”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说实在的,作为一个市委书记,管辖的范围不可谓不广,行使的权力不可谓不大。有人做过统计,一个地级市所属的有57个行政部门,有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和征税权、收费权等2084项权力,如果当政的“一把手”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忘乎所以,甚至到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步,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普通老百姓只能是在云里雾里,一无所知。静心想想,这样的“两面人”干部,实在是党和人民必须要着力提防的。

最后,还想摘录陈良宇“报告”的另一段话,“福与祸是辩证的,如果思想上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坚持警钟长鸣,权力越大,在诱惑面前摔跤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说,陈良宇说那话时还把自己置身于局外,那么现在,他可能才真正体味到了这话的千真万确。当然,陈良宇的被查处,只能是咎由自取。但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表里如一做人,清清白白做人,才能远离被人唾弃的“两面人”的可悲结局。

上一篇:教案设计模版第五代下一篇:某公司离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