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2024-07-16

生态旅游景区案例(精选8篇)

篇1: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xx镇位于尔坡区西北,分别与邛崃、蒲江、彭山等市县接壤,与区内秦家、尚义、悦兴等镇相连接。是东坡区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同时也是xx通往蒲江等市县最捷径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距xx城区18公里、成乐高速公路xx入口13公里、成雅高速公路邛崃入口3公坐,三级标准公路通往周边各镇,逦村、联组水泥路率达95%、70%。

镇内水资源:有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5座,属李善桥、棒化桥、通济堰的灌区。镇内有变电站l处,电网覆盖全镇,电力充沛。

xx镇拥有广阔的多种类型土地资源,适宜种植的范围广、品种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辣椒等粮食经济作物:橙、柑、柚、梨、桃、李等优质水果;养殖猪、牛、羊、鸡、鹅、鸭、兔、鱼等家禽和水产品:近2万亩林地和2千亩桑园。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优质水稻和杂交制种、水果、生猪和奶业、竹业、蚕茧、蘑菇、蔬柒、水产养殖等八大基地:镇内有丰甯的页岩、石材、地下芒硝等资源。

镇内华减寺文明遗迩,望月湖远近闻名,是重要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吸引着区内外的大批游人和宗教信仰肴。

篇2: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江西婺源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交通便捷,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海内外游客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置县,古属徽州“一府六县”,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域面积2947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71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总人口36.2万,其中农业人口30.3万。全县林地面积245687公顷,耕地面积21522公顷,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婺源乡村旅游从起步,历经十年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依托“三农”资源为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现已成为我县的核心产业、第一产业。全县形成了3条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点)20多个,其中4A级景区7个。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截止20,全县宾馆198家,其中星级宾馆18家,床位1.6万余张,年营业额6亿元以上;主要农业特产购物场所400余家,旅行社28家。

农家乐3160户,床位1.55万张,餐位10.1万个,平均户经营净收入达到6万多元。全县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7万余人。同时,乡村旅游带动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年,粮食生产稳中有升,播种面积29.4万亩,总产达10.4万吨。茶园面积发展到16.8万亩,全年采制茶叶9100吨,加工贸易量3.1万吨,出口创汇2400万美元,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10亿元,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油菜经济发展迅速,播面达10万亩,全年接待油菜花观赏游客达10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油茶种植面积16万亩,茶油年产量500吨,产值达6000万元。畜牧、水产、特种养殖业等产量、产值大幅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分别达6家、13家和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50余家。

篇3: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目前,国内外广场设计和建造大多在城市之中的繁华地段,且多为开敞式、硬质铺装为主的景观。在城市喧嚣的广场,人们体验不到静谧的休憩之地带给人们的享受;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更体验不到自然之音。在威宁草海这个多民族地域,如何融地方特色与文化于广场的景观设计之中,如何将生态旅游观念传播给旅游者,如何体现地方特有的环境特征?带着对自然的渴望以及民族欢歌的向往,寻找到了设计的切入点。

1 草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位于贵州省西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隅,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草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由于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及物种多样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为一级保护湿地。

草海以其独特的高原湖泊景观,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珍稀濒危候鸟黑颈鹤的栖息地,使得草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优势。草海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腹地,湖区四周环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干季从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到10月,昼夜温差大,年均温为10.6℃,年均降水量约为1 000 mm,相对湿度为80%。草海光照充足,夏无酷暑,湖面开阔,湖水清澈,水草繁茂,是避暑的理想之地;冬季天高云淡,候鸟云集,使草海湖区生机勃勃。经过多年鸟类保护的工作,人鸟和谐,可使人在不加隐蔽的情况下,与黑颈鹤接近的距离至10 m,是理想的观鸟区,被国际国内誉为“世界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杨兆萍指出,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3],Sathyanarayanan在第三世界生态高峰会议中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无疑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不完全不利于保护[4]。在世界上的许多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人民还过着比较传统的生活。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则存在着对生态旅游盲目开发的现象[5]。然而,草海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介于过度开发和尚未开发的中间类型。旅游区的农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湖泊周边是大量的农田,围湖造田的事还偶有发生,周围山地上的植被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当地群众砍伐薪柴和建设民宅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海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苗族、彝族和回族等民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区域,没有发生冲突,良好的民族之间交往历史和一年一度的候鸟迁徙越冬,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共生的特征,显示了生态旅游的内在价值。

1.2 项目概况

该设计案例位于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西北侧,林区主干道一侧,是改造主干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旅游门景系统中的主要景观节点,故该处码头在整个设计中既要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又要有生态、鸟类保护的宣传作用,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生态、景观的共赢。该处占地面积:48 962 m2、水体面积:2 809 m2、绿化面积:2 422 m2、道路广场面积:21 902 m2。

2 生态旅游广场景观设计内涵和定位

根据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选取规划中的旅游码头作为设计的选址对其进行设计。

2.1 设计内涵

该设计是以鹤的谐音“和”来展现设计思想,以“和谐家园”作为设计主题。威宁草海地区是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故设计中通过民族和谐篇来展现民族的和谐;黑颈鹤是典型的三口之家,故通过鸟类和谐篇来展现鸟类的和谐;在草海居住的农民大多靠耕地为生,因为农民的善良淳朴,鸟类和人类能够在一起生存,实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故用人与动物和谐篇来诠释自然家园的和谐。整个设计主线以“民族和谐篇—鸟类和谐篇—人与自然和谐篇—生态和谐篇”营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却又不失淳朴的自然山水景观(见图2)。在设计中打破传统的设计手法,大多选用自然的造景元素,在保护环境、尽量应用环境中特有的景观元素造景。无论从广场的铺装还是从园林小品的设计都以展现淳朴民风,和谐自然为主。设计中保留大面积的铺装以供能歌善舞的村民举行娱乐活动,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广场,也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草海旖旎风光的平台,一个能够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之处,充分体现设计主题思想,让人们身在该园中有种全身心放松的感觉,是为实现和谐家园创造的景观。

2.2 设计定位

设计中依托草海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山水与地方民族风情,各民族迥异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服饰装扮以及回族的挑花剪纸、苗族的蜡染编织,造景元素充分融入民族风情,借用自然与文化传递和谐。广场的设计将为草海自然保护区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宣传作用,该广场将成为威宁地区主要的生态旅游宣传性广场,将以“和谐家园”的景观设计定位的理念展现其特色。

3 文化广场景观设计方案

草海自然保护区广场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人文、地理及生态环境,将现代景观元素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理念,设计力求与自然相和谐统一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的破坏。通过“和谐家园”的定位体现“人与鸟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生态自然的和谐景观。

设计以和谐家园为主题,以草海特有鸟类展开设计构思,将该场地分为四大块,其中两块为大型广场,主要供游客和当地居民使用;一块为植物造景,主要是营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自然安静的休闲娱乐区。另外一处是展现原生态的民族和谐广场组合(见图3)。

3.1 和鸣广场

为营建一个具有家园感觉的空间,主入口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寨门,在主入口两侧用植物造景将整个入口处空间进行半开敞式的围合,让人有种走入家园的感觉。

该广场在铺装上力求与自然融合,故选用卵石、青石板、斧劈石和大理石作为主要的铺砖材料。该广场以铺装为主,由于黑颈鹤又名吉祥鸟,故在中心的铺装上采用吉祥鸟的铺装样式,以示欢迎四面八方来客之意。另外从入口处、建筑前、湿地边分别引出3条由卵石和红色大理石铺装的曲线,三条线曲曲折折,分别和浮雕景墙共同诠释威宁地区民族的发展历程和草海鸟类的迁徙之途,将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美丽画卷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该处广场的特色景观。

该广场在园林小品中主要以浮雕景墙来展现草海地区民族发展历程和黑颈鹤家族的诗篇。民族发展景墙以3组每组3个浮雕景墙来展现。分别以“民族历史篇”“民族缩影篇”和“民族图腾篇”3个主题来展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在该地区。黑颈鹤的3组雕塑主题分别是“迁徙篇”“翱翔篇”和“展望篇”,共同诠释黑颈鹤家族和谐的发展历程。广场以这两组浮雕景墙共同营建了一个人与鸟类共同生活的场景,在中心处设置了一个以人类耕作鸟类相伴的和谐雕塑,整个广场以溪边一个沟通的桥梁与自然相联系(见图4),整个广场以自然为背景,使得人与动物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另一处利用生态景观廊道设计手法,使水体与自然相连通,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见图5)。

该广场的两处建筑为宣传草海生态自然保护的服务性建筑,为人们在游玩的同时不忘记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人共同保护环境。

3.2 鹤望广场

该广场在铺装上主要是以鱼鸟铺装图案为主题,寓示鱼和鸟类共同生存,构成一个生物链条,以6根鱼鸟图腾柱展现腾飞期望,希望威宁地区在实现和谐的同时也能发展地方经济和地方特色,以此作为全园景观的收尾。

3.3 民族广场

苗风广场、火把广场、祈福广场3个小广场主要是以硬质铺装为主,采用半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找带有原生态的民族气息。苗风广场以开敞的方式向人们展示这里的居民热情大方,并以苗族传统的图腾崇拜文化向人们诠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火把广场为展现彝族的民族活动广场,在广场中设置了仿木火把雕塑,该广场还有个高出地面的观景台,与苗风广场视线通透,由于两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故为展现民族的和谐在此设计中将两个广场设计成开敞空间,另外是祈福广场,设计中将该广场用花架进行了简单的围合,并用树木与其它两个广场相隔,为的是体现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3个民族广场主要代表了威宁地区的少数民族和谐共居的场景,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风俗,他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就是和谐的表现,3个广场在设计上既联系又区别,联系是体现和谐,区别是体现独自的文化。

4 结论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带动地方发展,提升地方形象的新兴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要对地方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因此宣传性工作是必要的,在景观设计中也要融入民族文化于其中,使景观的设计更加和谐自然。从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中提炼景观设计元素,多而不杂,更能体现家园和谐统一、包罗万象的具体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振超.基于景观生态思想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双塔景区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谢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山水景观与生态旅游开发[C].2006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暨第11届中国工业设计年会.第11届中国工业设计年会论文集,北京:2006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组委会,2006.

[3]杨兆萍,张小雷.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20(5):450-455.

[4]Sathyanarayanan C R.Eco-tourism initiatives in tribal land-scape[C]//A case study from south India.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 Abstracts of EcoSummit,2007:34-35.

篇4: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城市及其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应是指以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取向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所涵盖的资源范围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风情旅游资源。

旅游城市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占有主导地位的城市,即旅游业在城市的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二、泰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整合旅游资源,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要对泰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市场运作主体,用经济手段对旅游主体实行统一管理、科学运作,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从泰安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能够承担起市场主体作用的企业只有泰山旅游集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泰山旅游集团现有的存量资产及泰山品牌为基础,实行内联外引,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进行跨区域资产组合,把“泰山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精品品牌,构筑泰安旅游发展新优势,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2.灵活运用价格机制,调整游客空间分布,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1)利用价格机制,对旅游人数比较集中的红门入口和天地广场入口,采用高门票价格,而对相对人数较少的桃花峪、天烛峰景区采用相对低价,鼓励游客从这两处进山,减轻中天门—南天门的承载力;(2)对泰城居民旅游旺季价格不实行减免,而在旅游淡季则加大减免幅度。(3)适当提高索道价格(主要是中天门索道,因为中天门旅游旺季人数过于集中,常常需排很长队),一方面可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鼓励游人步行,延长游客在泰安逗留时间,同时可分散游客。

3.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把天烛峰打造成生态旅游精品园区

当前,游客在泰安逗留时间很短,原因之一就是“娱”做得不够,游客直接参与项目少,创新点少,引不起游客兴趣。天烛峰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可依托天烛峰的资源优势,沿河谷带开发建立面积为3000亩的集休闲、餐饮、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绿色生态园。

4.以泰山、泰城为中心,构筑大旅游格局

泰安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内主要景区以及莲花山景区、肥城桃园、东平湖、腊山等泰城周边景区景点建设,从目前泰山旅游区的单一主体向整个泰安市境内各旅游区整体发展和大区域联动型旅游产品开发方向转变。当前,泰安周边各旅游区(景点)如徂徕山、天平湖、东平湖、腊山、莲花山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都各自为战,可在政府引导下,利用泰山旅游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力,运用市场和经济手段,促使泰山旅游集团与周边景区(景点)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互惠互利,如实行通票制,盘活旅游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彻底改变泰安传统、单一的“泰山旅游”模式。

5.创建全国知名的旅游购物市场,促进旅游商(产)品的销售

旅游商品既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体现、延伸、传播的载体,也是诱发旅游者回忆的后续因素。泰安拥有很多享誉中外的旅游商品和当地特产,尽管泰安现在已有两个旅游购物地点(一个是天外村的购物商场,一个是红门附近的文化市场),但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真正起到旅游购物的作用。因此,建议在济南至曲阜的104国道旁,在桃花峪与天平湖附近建设一个大型、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全国知名的旅游购物市场,该市场既可作为游客住宿、休息、中转的集散地,也可成为泰安旅游商品和当地土特特产交易市场。

6.做好城市绿化和美化,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又是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它是面对世界开放的。因此,要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增大绿地面积。在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同时,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推广工作。可在火车站、汽车站、红门、天外村、中天门、玉皇顶等游客密集度比较大的地方,设立电子屏幕、广告牌,图文并茂的向游客推介各种旅游线路、景区(景点),同时,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使每一个市民,每一个旅游者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三、泰山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泰安要实现绿色、生态的城市建设目标,就必须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旅游观念的变化,依据自然资源的优势,适时作出战略调整,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泰安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在2020年左右将进入生态旅游市场的高峰期,因此,泰安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10余年的时间,打好基础,做好规划,为未来泰安旅游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铁臻:加强旅游生态经济研究促进城市旅游与生态协调发展[J].生态经济,1995,(03)

[2]崔凤军:试论城市生态规划与自然生态功能区建设──以旅游文化名城泰安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5,(03)

[3]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04)

篇5:案例 肯尼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1.1 概况

肯尼亚是非洲各国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是生态旅游的先驱者,最早就起源于狩猎旅游。肯尼亚生态旅游的主要产品是野生动物,1963年肯尼亚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行开放的发展政策,使这个国家转变成非洲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观赏旅游胜地。20世纪90年代初,肯尼亚被列为世界上生态旅游者最喜欢的国度,非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像肯尼亚一样,从野生动物观光中获取巨额外汇收入,没有哪个产业能与旅游业的发展相提并论,旅游业已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而在肯尼亚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属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生态旅游。

肯尼亚生态旅游发展的成绩是显著的。1990年肯尼亚曾召开关于生态旅游的区域性工作会议,1993年肯尼亚的保育人士、旅游业者、宾馆饭店等服务业者更进一步组织起来,形成全非洲第一个生态旅游协会(ESOK),1997年肯尼亚主办了关于生态旅游的国际研讨会,由此可知肯尼亚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对生态旅游的关心和重视。

1.2 教训

如同非洲和美洲等大多数国家一样,肯尼亚生态旅游也是基于国家公园和大型的狩猎游憩,游客早期前往肯尼亚主要是为了狩猎,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自然观光和狩猎旅游迅速发展,从1960年到1972年增加了3倍多,野生动植物旅游给肯尼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同时,许多问题开始出现,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对野生动物的滥捕行为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长与繁衍,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环境状况急剧恶化;同时,缺乏科学规划与良好的管理也造成旅游质量的下降,原因在于许多游客对旅游质量的抱怨和不满。

1.3 措施

迫于压力,政府于1977年宣布停止狩猎游戏活动,宣布禁猎令。为了保护肯尼亚的野生动植物,政府通过强迫原住居民移民等办法,建立国家公园。累计至今,肯尼亚共成立了26个国家公园,28处保护区和一处自然保留地,共占陆地面积12%,也就是全国有1/10的土地的用途着眼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肯尼亚政府及一些团体机构提出了“用你的镜头来猎取肯尼亚”,用以替代过去的狩猎旅游。肯尼亚政府同时采取开放政策,接受来自英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不同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旅游发展计划,从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经验。

20世纪80年代早期,肯尼亚的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调查显示约79%的观光客是因为肯尼亚的原始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野生动物,才选择前往肯尼亚度假旅行。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凡是造访肯尼亚的游客,约有九成以上的人会前往野生动物园区进行旅游。根据世界银行所做的统计显示,肯尼亚的旅游经济收益中有六成是来自于以野生动物为题材的旅游活动。自从旅游形式改变后,肯尼亚有更多的私人企业投入旅游事业,并为当地居民带来许多就业机会;而在商人和政治家相继将关注焦点转移到旅游事业上后,肯尼亚出现了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经营的旅游集团和旅游服务公司。肯尼亚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

从肯尼亚的生态旅游发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肯尼亚生态旅游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兴衰成败的波折,终于纳入了正轨。从其坎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

2.1 政府的支持

20世纪70年代中叶,肯尼亚政府成立了“野生生物保育暨管理部”,期望能赋予此新成立的单位主导自然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政府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国家发展重点项目,其中希望能将马赛马拉保护区和安波沙提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经验扩大至其他国家公园和保护区。

为保证保护区的正常发展,把政府的目标变成当地民众的自觉行动,肯尼亚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与野生生物相关的行业,如旅游、狩猎、畜养,提供食物或制作纪念品及表演等,以期实现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取利润进而赞成和参与保护活动,这样也可在更大程度上保证野生动植物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较安全的庇护所。政府还提倡主管野生动物的相关部门与当地居民交朋友,成为他们的好帮手,尽力给予他们辅导、建议和协助,体现了政府在生态旅游中关注当地居民的意向。

1989年4月,肯尼亚政府解散了工作成绩不佳的“野生生物保育暨管理部”,取而代之的是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首任主席为R·利基(Leakey),肯尼亚全部的国家公园及2处保护区皆划归野生生物服务署直接管理。野生生物服务署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拥有自主的理监事成员,可独立管理所属业务,预算独立。因此,来自门票、管理收费、租金、捐款等的收入可直接作为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管理经费。该组织有独立自主的空间,直接隶属总统领导,不需通过政府的层层限制,收入专款专用,可推动整合式的野生动物管理与观光发展计划,较能有效且及时地推动与保护区附近居民切身相关的计划。

2.2 当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的内涵之一就是要体现当地居民的利益,保证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方面,肯尼亚安波沙提国家公园和马赛马拉保护区的实际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虽然它们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但都有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些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参与者不仅包括当地居民,社会精英、政府官员,还有许多国际保护组织都发挥了力量,所以这不仅是肯尼亚的国内经验,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2.2.1 承诺 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首任主席利基在这方面曾有过杰出的表现。利基在领导野生生物服务署时非常重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他特别强调要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尽力减少野生动物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并于1992年成立社区服务协会(CWS),目的在于通过该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以实质的帮助,如提供经费赞助地方发展计划。利基果断决策,将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门票收入的25%补给受野生动物影响的村落作为回报,虽然这项承诺最终未能实现,但也表示了利基对民众的态度。肯尼亚还与美国国际发展机构共同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发展性计划”,该计划的出发点在于帮助当地居民,即协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开发项目,增加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缓解了居民与国家公园管理间的矛盾与冲突。

利基要将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从门票所得收入中提出25%以反馈给国家公园附近村落的承诺迟迟无法兑现,终于导致他在1994年1月因总统的施压而辞职。接替他的是长期在安波沙提国家公园进行研究的魏诗登。他继续推行以当地部落居民为出发点的生态旅游,就任后他就将施政重点放在保护区与周围居民关系的改善上,并以“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取代了1992年成立的社区服务处,他认为保护是否成功以及生态旅游的成败关键皆在于当地民众,他深觉这层关系在肯尼亚尤其重要,因为大约有七成以上的野生动物会迁徙甚至是生活在国家公园或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只看守小小面积的保护区是很难收到成效的,而应将保护行动扩展至相邻的周边土地上。此外,他也表示不应将生态旅游界定在规模小、价格高的专为有钱人开设的服务,这容易造成阶级分化现象;而旅游利益更不应尽由旅游集团所独享,当地民众应分到该得的部分。他主张对生态旅游赋予更积极的意义,使其成为推动自然保护的强大动力,尤其需让当地民众因从中获取利益而感到满足,如此才能说服他们放弃放牧、农作等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彻底解决盗猎问题。2.2.2 兑现

接受利基的教训,魏诗登把反馈国家公园附近村落的比率定在10%,他还重新调整了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的工作目标,表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统一处理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建立地方、国家、国际等不同层次团体间的伙伴关系。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从此开始权力下放,希望将许多决策下放至现场决定,邀请当地居民亲身参与、共同讨论,而不再采取由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魏诗登的努力获得了实际的成效。1995年底约有160万美元的回馈金分配给当地社区、民间团体以及地方政府,约有300个地方所提交的计划方案获得经费补助,其中约有1/3用来兴建学校或提供作为学生奖学金。最近几年则更强调实质的建设,此举有益于增加地方生产力,重点在于推广与旅游或保护相关的谋生技能与活动,如教育民众如何经营民俗、如何经营餐馆、如何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纪念品、如何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发展具有吸引力的文艺节目或表演活动等等。

1996年,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进行评估检测时有以下结论,“这些计划对国家公园附近村落的实质效益已经产生,而且民众也开始改变原来排斥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的态度,更乐于支持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的实施”。所以在1997年肯尼亚国家公园庆祝国家公园系统发展55周年时,特别以“公园外面也是公园”为题来宣示日后将朝国家公园与其周围土地结合,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工作,并且把通过开创多样化的旅游活动以增加当地社区实际利益作为日后奋斗的目标。

2.3 旅游与保护协调发展

马赛马拉保护区和安波沙提国家公园是肯尼亚生态旅游发展最著名的两个地区,两者的成功都与兼顾当地居民利益密不可分。

马赛马拉保护区是肯尼亚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据估计每年约有三成以上拜访肯尼亚的游客会到马赛马拉保护区一游。马赛马拉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在保护活动与当地居民参与的结合上,十分成功。许多居住在保护区内的马赛人被吸收为旅游发展协会的成员,通过参与,民众渐渐都能接受新的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直接管辖马赛马拉保护区的Nsrok地方议会(简称NCC)每年都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回馈当地居民,支持许多当地部落的发展计划,如兴建医疗服务站、学校、供水设备、改善牲畜蓄养设施以及道路的修建等。

伴随着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带来的丰厚收益,许多地主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以观赏野生动物为主的旅游事业,1987年时超过半数的旅游业者和土地拥有者都对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抱极大的希望,并且对保护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由于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丰厚,居民也不愿再冒险去打猎。所以偷猎的情形有非常大的改善,正如一位协会管理人员所说的:“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明显看到当地民众态度的转变,现在他们视野生动物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不仅不会去伤害他们,还会尽力去保护他们;年轻的下一代更容易接受此观念”(以上资料来自张建萍)。

当肯尼亚境内其他地区的犀牛和大象数量锐减时,马赛马拉保护区内的犀牛和大象族群数量却能稳定增加,1990年时在马赛马拉区域只记录到5头大象的死亡,其中有3头还是自然死亡的;仅有1头犀牛死亡,这头犀牛还是6年来的首次记录。老一辈的马赛人还形象地告诉公园管理处的人员,“无形中国家公园管理处已多聘有了2000多双眼睛,他们将协助管理人员取缔盗猎者”(资料来源:TES,1993)。

篇6: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湿地保护开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通常做法是:选择国际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不同类型的湿地建立保护区或湿地公园,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建成具有指导性的样板.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湿地作为合理利用湿地环境和水禽资源的示范点,借鉴示范点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其它湿地的保护管理、合理利用和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整个国家的`湿地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中国,湿地公园作为新生事物,把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赞誉.湿地公园的发展,为湿地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必将推动湿地整体保护事业的更好发展.通过分析浙江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并结合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提出了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作 者:吕咏 陈克林 LU Yong CHEN Ke-Lin 作者单位: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北京,100029刊 名:湿地科学 ISTIC英文刊名:WETLAND SCIENCE年,卷(期):20064(4)分类号:X32关键词:生态旅游 湿地 合理利用 湿地公园

篇7: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活动依存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活动的“三体”与之密切相关.生态旅游者所追求的是保留着良好的.、原始风貌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旅游资源存在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之中,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贮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应、生态旅游处理效应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保护模式等,也影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业的运行;生态旅游环境也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业密切相关.研究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将有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明庆忠 李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33(5)分类号:F592.3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业 关系

篇8:生态旅游景区案例

2004年8月, 胡锦涛同志曾莅临崇明进行视察, 他认为生态农家乐前途一片光明。此外由于崇明位处于百纳海川的上海, 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崇明生态旅游得以较快发展, 在长江大桥这一交通便利的契机下, 面对岛域发展的新形势, 崇明旅游业如何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发展,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状况分析

以崇明岛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资料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崇明岛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描述型的定义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再对崇明岛的生态旅游特点进行总结。最后根据全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并由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方案。

本次调查以来崇明岛旅游的游客为总体, 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配额抽样选取对象, 具体的做法是:先从游客中按地域分为本市和外地作为样本:再根据游客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确定不同地域游客的问卷数量;然后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游客中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分发调查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937份, 有效问卷921份, 有效回收率为92.1%。

(一) 崇明岛游客量

根据对崇明岛游客流通的调查, 以及问卷调查的回收整理, 外省市游客占总游客的37.6%, 上海市游客占总游客的57.8%, 外国游客占总游客的4.6%。据不完全统计, 2014县一季度, 崇明县旅游企业共接待了来崇明旅游的游客62.07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16463万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0.8%和增长55.3%。其中:全县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50.30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1702万元, 同比分别减少1.8%和增长5.5% (景点接待游客人次中包括免收门票的公园、景点在内) ;全县旅行社共接待游客2.64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9412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33.0%和259.1%;全县宾馆 (酒店) 接待游客人数为9.14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5350万元, 同比分别减少2.4%和16.0%。

(二) 崇明岛生态旅游游客反映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游客反映了崇明生态旅游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例如问题四, 关于崇明岛的交通问题, 有61.67%的游客选择了不太便利, 我在随后的采访中得知, 交通的不便利大大影响了游客来崇明岛游玩的次数, 特别是对于外省市的游客。虽然开通了长江大桥, 但这只方便了自驾游的游客, 而自驾游的游客只占了总游客的10.21%, 并不是来崇明岛旅游的游客主力。例如问题七, 对于崇明岛旅游景点的看法, 有39.85%的游客认为崇明的旅游景点太过于分散, 公园度假村都大同小异, 十分失望, 有24.32%的游客选择了“能够放松自己, 但没什么好玩的地方, 有些失望, 但确实是一个度假的选择之地。”这一选项。整体来说, 对于崇明岛的旅游景点都抱有失望的态度。种种都暴露了崇明岛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开发分散、产品项目单一、专业人才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崇明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是, 它现在作为一种发展衍生出来的新产业, 生态旅游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且国内并没有其他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 崇明岛整体发展的水平偏低, 在管理、产品规划和服务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整体规划意识缺乏

在崇明岛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缺乏统一的发展思路以及旅游资源规划的不清晰, 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水平参差, 浅水平, 盲目无秩序的粗放型经营状况。

由于相关单位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的客观全面了解以及以及适宜的战略风险布局以致于在开发时一味地追求时髦、导致十分严重的盲目跟风现象, 对于资源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现象。比如崇明岛的注册旅游点据不完全统计有122家, 实际运营54家, 只占44%, 在注册旅游点中极大部分都属于只注册并未经营的状况;未经营又表现在正在筹建、正在新建、已经拆除、观望待定等各种具体情况。其中以陈家镇表的现最为凸显, 陈家镇的注册旅游点高达30家, 但是实际投入运营的却仅有两家而已。

2. 政策缺乏扶持力度

调查中显示, 有76%的土地调查点存在着政策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对于生态旅游来说, 意味着投资金额大, 但见效缓慢的土地指标问题, 如果政策不给于扶持, 政府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 资金上给予帮助, 贷款利息的优惠, 个人企业是无法维持经营, 在项目的初期开发阶段, 虽然各个相关部门对于个体或企业提供了较大的资金保障和政府支持, 以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却因为崇明岛生态旅游发展迅猛, 导致市场和资金需求过大迫切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扶持。土地申请程序复杂, 土地指标等各方面的障碍比较凸显, 对申报生态旅游点项目、景点的再扩建等。

3. 不成熟的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时近几年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旅游发展模式, 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追溯到崇明岛的旅游点应该是在1992年注册成立的前卫村农家乐, 现在已经通过近20多年的发展, 成为行内首屈一指的旅游品牌, 大部分来崇明旅游的游客都会选择前卫村农家类, 由于它完善成熟的设施和管理模式, 受到了广大的好评, 现在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但反观现在崇明岛上遍地而生的其他大部分了旅游点, 大部分都是以小型农家乐为主, 成立时间不长, 有些只是盲目跟风而且并没有弄清楚自我的定位区别于其他的旅游点, 并没有形成自我的竞争力。都千篇一律地从事同一种模式的传统餐饮、观光、门票等相关服务, 服务质量处在中低水平。

此外由于旅游业分为淡旺季, 受时节假期的影响波动较大, 也许旺季时人流很大来不及接待, 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而反观淡季时却并没有什么人, 资源便出现了闲置的现象、不能充分利用, 这样对于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日常管理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单一的经营形式

如何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方式, 形成崇明岛自身具有特色和创新的生态旅游品牌应该是需要值得深思的长期根本目标。现在岛上旅游点的营业收入就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 餐饮住宿的消费这个低层次方面, 要是想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这远远是不够的, 应该在配套服务和相关周边产品上进行创新突破, 打造拥有自身独特特色和个性魅力的旅游发展模式。现如今大部分岛上的旅游点还是以观光景点和度假放松为主, 这种经营模式的单一和匮乏的特色产品势必会使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 也是在过度消费游客的消费热情, 其实在农村的风土文化以及农业知识等这一块的旅游项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其实由于我们处于上海这座城市的郊区, 如何与上海的都市化区分开来, 真正做到上海的“后花园”, 使得顾客享受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才是提高岛上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而且据我所知, 崇明岛对于自身的生态旅游并没有制定适宜自身特点量身定做的宣传方式, 目前阶段主要还是依托于一些口碑相传, 对于淡旺季交通分流资源配置没有有效的措施, 也加剧了目前岛上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均衡局面。

(二) 建议

1. 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 合理规划, 统筹布局

与其他郊县相比, 崇明岛的旅游点的特点是小, 散, 杂, 很难产生聚集效益与规模效应。崇明岛每个乡镇都有开发经营的生态旅游点, 少则两三家, 多则十几家, 大多都是自我开发, 盲目跟风所致, 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基础设施服务参差不齐, 给游客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因此, 政府就应该挺身而出, 加强自己的主导地位, 将全岛这一盘散沙聚拢起来, 打破各自为政, 过度竞争的局面,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协调各个旅游点的开发, 并加强不同地区旅游点的联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补性旅游点间的旅游线路。此外政府在旅游点审批中也要严格把关。

2. 开拓创新, 实施品牌战略和差异化经营战略品牌

对于生态旅游点的个人及企业, 如何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至关重要。品牌文化对于消费者和游客意味着好质量和好服务。生态旅游点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众好感度以此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和独特具有个性魅力的品牌文化。比如著名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湿地、明珠湖、前卫村农家乐等崇明的活招牌, 以其良好的品牌文化效益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就以前卫村农家乐为例, 经过20多年年的精心经营, 逐渐形成了集瀛州古村、动物天地、鸳鸯双楼、休闲广场、木古展览以及生态循环基地等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科技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点。

在培养品牌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差异化经营战略, 应该将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从而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不可撼动的地位。此外, 崇明岛也可以在淡季时适当举办一些旅游主题活动或活动节以此吸引客户, 拉动内需。

摘要:生态旅游现今已变成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推进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推进旅游。崇明作为森林繁茂、经济繁荣、文化传统、保障健全、城乡包围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和上海最美的“海上花园”, 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 将崇明岛定位为生态岛。但在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 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崇明岛旅游项目开发分散、产品项目单一、专业人才的匮乏, 导致经济水平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据此, 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崇明岛生态旅游进行了实证研究, 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的效益和瓶颈。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崇明岛,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宇明, 吴文佳, 钱磊, 蔡萌.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基于崇明岛案例[J].旅游科学, 2010, (4) .

[2]郑熙春, 叶萌, 张庆庆.崇明岛生态旅游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视角 (下) , 2011, (12) .

[3]陶健, 杜烨.崇明生态旅游攻坚三大难题[N].解放日报, 2009―09―17.

上一篇:幸运话题作文下一篇:管理失职反省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