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2024-07-18

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共10篇)

篇1: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今年是小学期开展的第一个年头。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完全是自我摸索,可谓是困难重重。小学期的实施要消耗许多人力物力,走了弯路还会浪费时间,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展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是什么?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在哪?又该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东西(包括新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总是创新的根本特征。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除去突发性的原因,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只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创新水平;另一个是教育,包括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尤其是创造性教育的水平。这两个因素都体现在人身上,因此,国家的发展实际上决定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国民的创新能力。从理论上追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从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得到印证。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的快速增长首先从创新产业开始,通过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和关联效应带动其它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地域上的增长极。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乘数效应(又叫倍增效应),只有创新才能超常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产业层出不穷,这就给国家之间的竞争提供了更多的赶超机会。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紧紧抓住教育和创新这两个关键因素大做文章并取得卓越的成效,就会取得创新的倍增效应,通过超常增长超越其它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取决于创新和教育。

一、科技创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本手段

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高。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对教师关注科学前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教师有可能把最新的科技知识、研究手段传

授给培养对象,从而有可能为参与过一次或若干次研究过程的科技人才进行有效的知识更新,使教育模式由“单向连续”向“交叉循环”转变,形成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高校区别于一般科研院所最大的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非常集中,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必然带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领域、新方向、新方法,构成新型的学术群体,培养对象在不断更新的学术氛围中可以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学术境界,并通过接近或参加一定的研究工作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高等学校,只有当体现着智力水平的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学科建设层次的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科研方向,而科研方向本身就是智力资源“聚合”与“拓展”的具体设计,是智力创新的实现形式。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和由此产生的高质量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科的发育与成长。

在长期以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讨论中,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里,所有学科、所有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高校全局工作中的地位。

三、科技创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工业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过程中,科技研发力量相对集中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该主动把科研力量组织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与此同时,高校教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对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增加了一定压力。科技拨款制度改革以后,高校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通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委专项资金获得资助,这是非常有限的,而高校大量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是通过服务企业和社会获得资助的。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企业和社会将成为高校拓展教学科研资源的主渠道。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与引导,主动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研究任务,积极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联合开发技术项目、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把高校巨大的智力资源转化成更多的物力资源,是目前高校更新教学科研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

四 科技创新是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核心任务

首先,作为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要向国家培养和输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它必须成为是国家栋梁之才的源泉,成为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政治家的摇篮。其次,它要在国家基础研究的关键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及时把握和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关键技术的需求。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以国家项目和地方重点项目为主。第三,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填补学术空白的特点,获奖成果中国家大奖和高层次奖项要占较高比例。

那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从合工大的现状来看,我们的创新教育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做经验,别的学校的小学期创新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借鉴作用,最主要的是自我摸索,自我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学校的而且有着我们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是最符合我们当前的情况的,也只有这条是最符合实际的。

纵观这次的小学期的创新教育,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动手为主,报告为辅。报告是为了给我们提供知识,动手则是要我们消化知识。这样的体系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不过报告的内容实在太枯燥,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单片机的学习几乎是我们同学自学的。这样子的话,报告的时间就是有点浪费了,不是说报告不重要,报告内容的把握很重要,报告的内容可以更加有趣味性,更加引发同学的求知欲望。不至于原本宝贵的小学期报告时间睡觉浪费掉了。

教法的开放

创新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要实行”教法的开放”.传统教法中,突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单向信息传输。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做“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导师”,甚至是“同学”。教师重视创设学生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法。

这种模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检索、分析和应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撰写论文与演讲能力,也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比如我们小学期的课题作业,老师积极鼓励个体与集体协同完成,交流使得我们众多思想碰撞与融合,得到更全面更新颖的点子。作业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科学、创造等综合学习能力。

丰富教学模式

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机房的集体授课模式,可以边听课边实践,避免了一味枯燥听讲的弊端;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模式,激发组员之间的意见交换,避免了一个人的思想局限性;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模式,老师变成了我们的引导者,避免了俗套的“填鸭教学”;授之以渔的模式,老师只能告知如何获得该设计的解决的途径,而不会直接告诉同学们答案,避免了逃避思考的投机手段;课堂教学气纪活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否则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像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给学生的“鱼”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渔”之后,自己就可以打开知识的宝库。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备创造意识外,还要学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干变万化的未来社会。

小学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着鲜明特色的路,才会充分发挥出小学期的作用,才会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篇2: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知识

(一)创新教育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浅显的认为:“创新教育很可能只是我校改革路上的一个小败笔,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支持,就不会有好的创新教育。”

首先,我们先谈谈创新教育到底是什么?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对于创新的认识,作为一个大学生,是面临未来挑战的一个制胜法宝。如何能掌握这个制胜的法宝技能,如何让一直在象牙塔的保护下成长的幼苗去面临即将来临的大风大雨,思想上能够意识到前方的困难。这学期的创新课然让我清醒的意识到了,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只有掌握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屹立不倒,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的巅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行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所谓创新,概括的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前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法方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为由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要从主观方面寻找原因,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1)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2)学生应该从主观上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思考、多动手。

(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本质认识最能深层次的影响教育行为。学生作为独立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需要,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发展着的人,他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主动发展的积极本质,有着共同的规律。这就构成了实施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4)创新教育更应该注重高度个性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个性品质,这都会为学生今后的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才可能为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的局面,才能够真正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

(四)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着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一位希望事业有成或生活出意义来或作一个称职的领导的人,就要在前人、常人没有涉足,不敢前往的领域“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站在前人、常人的肩上再前进一步,而不要在前人、常人已有的成就面前踏步或仿效,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物所迷惑。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对事物必须具有浓厚的创新兴趣,在实际活动中善于超出思维常规,对“完善”的事物、平稳有序发展的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以求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就是一种独创、一种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

(二)我们的优势在哪儿?

1、作为大学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身也蕴藏着创造性思维。

2、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更能发挥自身优势。

3、学校的学术氛围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技术资源的丰富,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4、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正是不断追求、不断求知、不断成长的黄金年代,充满着激情和斗志,有着对创新的强烈要求。

(三)我们应该做什么?

教育是百业之基,是人类文明传承不息的火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创新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一句空话,而是每个学校、社会、家庭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全都动员起来,才能让创新教育变得不再遥远.1、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一点就是确立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首先,我们得改变大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是高分,给学生树立的楷模是同龄人,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课不鼓励质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其次,伴随着创新教育的展开,我们也务必要跟着提高教师的素质。不仅给学生树立榜样,更能在科学日异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1)具备创造力。在教学中,不仅把书本知识讲清讲透,还要把和书本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宏观上的、前沿的、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更好的、更快捷的解决方法。

(2)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和研究中,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也充满兴趣,对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决不放过,直至有了满意的答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无形中也会感染学生。

(3)具备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愿意与教师共同学习,并注重对创造过程的评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二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1.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办学

利用学校的整体优势,吸引有影响的企业、研究单位参与学校的教学,而且学校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招揽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项目,这样,既可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又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和情况,有了研究和创造的方向,了解了市场。

3.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创立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以真实的科研项目牵引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4.基于问题的学习或研究;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 团队式研究型教学;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全程科研训练教学;特优(长)培养;学生创新社团的自

主创新;与业界紧密联系的实学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等等。

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

1.做好创新教育的第三点就是营造创新教育的生态环境。学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并且制定出诸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办法》的创新教育细则。如果我们大学想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去,并且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更多知识。最后,学校必须按照“自由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管理项目。

2.我们的学校可以通过具体以下几点把这种生态环境建设的更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本科生必须获得4至6个课外实践学分,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学分认可、奖学金评定、免试研究生推荐相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节,营造创新实践的文化氛围。

3.营造创新氛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氛围是指能激励创新的协调、和谐的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的布置,如课室、实验室,创新活动室等,给学生以表现才华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要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互动、平衡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环境。

4.夯实创新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创新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能胡思乱想,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知识基础扎实,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宽广而肥沃的土壤。

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心,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创新活动中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创新素质包括诸多成分,但其最重要的是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创新萌芽的生物催化剂,是唤起强烈创新意识的重要心理素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创新素质,形成创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冒险是创新活动强劲的动力。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成才者都有可贵的冒险精神。坚持真理,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极为可贵,它是创新的孪生兄弟。当然冒险决非叫学生“蛮干”。更不是胸无点墨的异想天开。信心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更是创新的镇静剂,强心针,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做好创新教育的第四点就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1.管理措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由教务、学工、科研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各项目组所在院(系)成立相应管理小组 ;制定《合肥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管理实施办法》,对“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项目验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保障机制:条件保障 :学校为项目组提供项目完成所需条件(开放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激励机制 :学生认定科研学分,免试推荐研究生。

最后提出本人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建议:兴趣与责任:兴趣的持久,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选题与基础:专与宽,学生自主与教师科研;自主与导师: 选题、研究过程、总结;研究与教学:时间的协调性,内容的一致性;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团队与交叉:注重多学科交叉学生团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等著.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伊健等著。创新思维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王铁军,汪政主编.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动作.南京师

篇3: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一、卢梭的生平简介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 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12岁以后, 由于家庭原因便开始独立谋生, 从事了很多下层职业。[1]他一生中仅有一次在正规学校的学习, 是由其舅父送至波塞学习了两三年拉丁文、数学和绘画。卢梭以坚强的毅力, 勤奋刻苦的精神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1749年, 法国巴黎狄戎学院举办了一次有奖征文, 卢梭受狄德罗鼓励积极参与并认真撰写了论文, 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并荣获首奖。[2]此后多年,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等著作。1762年他发表了教育史上的伟大名著《爱弥儿》,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 自然教育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主体内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善良的人性存在于自然的状态之中。由于城市的文明发展, 才导致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 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 远离喧嚣城市的教育, 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3]

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 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 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二) 教育的思想体系

1. 教育的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国民”而言。卢梭认为当时的专制制度无法培养良好的“公民”。[4]

2. 教育的过程与教育内容。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如果我们打乱了人的成长顺序, 我们的教育结果将会严重受损。在《爱弥儿》中, 卢梭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教育要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培养孩子。

婴儿期 (0—2岁) 的教育。这一时期, 卢梭认为应该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他认为良好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反之, 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跟着衰弱。在婴儿期, 反对过度保护和疼爱婴儿, 反对保姆们把孩子紧裹于襁褓之中, 鼓励妇女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 尽自己的责任养育孩子。[5]

儿童期 (2—12岁) 的教育。童年时期在人生中处于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 要保持孩子童年的快乐, 同时也要学会吃苦。要学着做到能力和欲望相称,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可以试着开展“消极教育”, 不要过早灌输孩子大量知识和伦理道德, 尽可能推迟一些观念的灌输, 也不要急于对孩子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这一时期应该首先培养支配孩子智力的体力, 鼓励孩子锻炼身体, 强健自我。这一时期也要注意感觉的训练, 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6]

青年期 (12—15岁) 的教育。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特别短暂。由于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所以孩子学到的知识必须有用, 要让孩子形成清晰、确切的观念。不要企图在短时间内把孩子培养成很有学问的人, 而是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兴趣的培养。[7]

青春期 (15—20岁) 的教育。16岁, 爱弥儿进入了青春期阶段, 阻止欲念和铲除欲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人一生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 由此也可以说, 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要提防一些不合理的欲念, 不加节制的欲念总会造成我们持久的伤害。18岁, 爱弥儿进入了博爱的年龄阶段, 要对他进行社会教育, 也要防范他虚荣心的发展。[8]

3. 教育的方法原则

(1) 正确看待儿童

卢梭以性本善和自然教育为假设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 也就是“儿童的发现”。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 不能为了成年否定童年, 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 文艺复兴唤醒的只是“成人”, 而卢梭在教育史上发现了“儿童”。[9]

(2) 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卢梭反对过早给儿童灌输关于成人世界的东西, 以免摧残儿童心灵。他鼓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教育遵循自然天性的依据是人性本善。他反对成人干预、灌输、压制儿童, 鼓励儿童自然、率性地发展, 要贯彻遵循自然的消极教育, 必须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不压制、不强迫儿童。[10]

三、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1.教育目的变质。卢梭对教育目的这方面曾有一个著名观点:教育就是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进一步阐发: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 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 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然而现实的中国家庭教育中很难达到于此, 在成长之外, 我们的家庭教育附加了很多额外的内涵, 教育往往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 功利性色彩往往附加在了家庭教育上面。

2.教育主体地位错乱。在教育过程中, 孩子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现实中, 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却往往本末倒置, 父母成了主体地位。父母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寄托于孩子, 孩子不仅为自己而活, 也为父母而活。[11]

3.教育方式不科学。当下, 大部分家庭中采取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家长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观念, 导致他们的教育方式还是传统的灌输式为主, 以严格要求孩子上进为目标。

4.违背成长规律。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 儿童的成长更加如此。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 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可现实中, 我们的很多家长往往着急于孩子的成长, 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以至于在一开始就犯下了教育错误。

四、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1.回归儿童自然的天性。当下, 我们的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 就已经背负起学业的重担与父母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寒窗苦读”、“发奋图强”的教育思想。儿童本应快乐、自由的童年非常短暂, 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十年寒窗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以及接踵而至的小考和大考。所以, 很多孩子很快就失去了活泼、自由的天性, 在一个本该自由快乐的年龄变得少年老成, 等他们长大后又极其怀念青春, 形成了一种成长怪圈。

2.实行挫折教育。中国的父母的确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 他们不愿意孩子吃一点苦, 宁愿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予孩子, 可是过多的爱有时候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曾经有一个鲜明的中西方教育案例, 当幼小的的孩子跌倒时, 中国父母快步跑上前扶起孩子, 而西方父母笑着看着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像温室中的花朵, 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劳动技能, 由于缺乏挫折教育, 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抗打击能力弱, 很难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3.顺应成长规律。卢梭创造性地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教育孩子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成长规律, 不可忽视或者跳过某一人生阶段。比较中西方教育, 两者在教育的节奏上正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教育在该松的时候管理过于严格, 在该严的时候又管理过于疏松。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先松后严, 顺应了教育的自然节奏。

总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史中责任重大。当下, 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 家庭教育也面临复杂的挑战。当然,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大众教育的普及, 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卢梭的教育思想从诞生起就一直长盛不衰, 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将会丰富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 促进家庭教育不断往前推进和进步。

摘要:进入新时期, 我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教育领域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如何更好地开展当下的家庭教育, 我们可以从法国大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经验, 获得启发。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1:224.

[2][3][4][9][10]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60, 266, 267, 268-269, 269-230.

[5][6][7][8]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2-23, 26-63, 79-96, 106-131.

篇4: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27—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转变教育观念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师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并掌握其中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备的素质基础。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思考和创新。它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教师应把创新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让学生的才能充分得到发展。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改进教育方式

创新教育必须走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平等、信任、尊重的关系。教师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方式,要用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的新方法替代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教学相长”思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实践,鼓励学生多想问题、敢提问题,即使提一点“离奇古怪”的问题也无妨。应鼓励学生勇敢发言,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育的民主可以淡化师生的角色界限,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和抵触情绪,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方式上可以利用讨论、辩论的形式进行。创新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体会、感悟、吸收、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篇5:高中语文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教师肩上担负着培养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那些传统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会妨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式。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创新价值的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篇6:高中语文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校、学生、教材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感悟法、练习法等等,当然一堂课也可能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兴趣提高,思维活跃,创新的思维不断被激发。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既学到获取知识的本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造就有用的创新人才。

篇7: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类别:科技创新论文

单位:

姓名:梁 X X

电话:134

中小学校如何开展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科学技术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和富于创造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的是科学的教育,靠的是专业的师资队伍、科学创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通过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意义,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对如何开展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来促进科技创新,提出了几点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与方法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教育

科技创新

中小学校如何开展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

一、青少年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科学教育传授科技创新的知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创新与传承是相联系的,世上没有凭空产生的创新,我们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它能让我们节省时间和少走弯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科学教育,来掌握先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以最高效的教育使青少年掌握科技创新的现有技术、科学原理、材料属性等等,只有把这些必备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我们谈科技创新才显得充满意义。

(二)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知识本身不会产生生产价值,我们只有把这些知识转化成技术,再运用到生产和管理中,知识才具有了生产力。科学教育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使青少年具备一些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实验推理、动手实践等科技创新中必备的能力素养。科技创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程,不能纸上谈兵,今日的青少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使将来的科技创新成为可能,否则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有心无力”。

(三)科学教育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虽然一直提倡,然而大部分人对此认识不足,只把它当作一个口号。我们在教育中,通过一些古今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以有趣的科学故事,以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等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动机,青少年才会觉得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

(四)科学教育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更是需要一腔发自内心的热情。科技创新需要静心、耐心,其中有艰辛有快乐。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并不是要让他们现在产生多大的效益,而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以后有能力的时候仍会充满兴趣、坚持去搞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正确结合青少年好探究的特点,多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体会科技创新的乐趣。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激发了好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兴趣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突破。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途径与要求

(一)建立科学教育培养机制提供科技创新保障

制度是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校,可以组织成立科技创新发明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有共同兴趣志向的人在一起交流探究成长。同时学校还应派一个科技创新辅导老师指导兴趣小组。在其它方面,还应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不能让这项工作走形。对那些在比赛中获奖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应进行奖励和宣传。

(二)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环境对人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环境育人亦是条很有效的教育途径。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室内配置一些做实验必备的工具,如:显微镜、度量用具、科技教学用具等。张挂古今中外的发明家的发明经历和事迹,感受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贡献。此外阅览室还应有科技读物供学生们阅读。在学校走廊,宜结合校园文

化建设设立科普画廊,科技发明创作展览栏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播放科技校园广播······总之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师生的价值在此得到体现和发展。从而激发师生的热情,提高认识,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三)立足教学课堂培养科技创新知识素养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仍是一个主阵地。学校选派一批专业化强、热爱科技创新的老师担任《科学》课程教学,对学生系统的讲授科学基础知识、原理等,科学课程不应被所谓的“主科”所占用。在其它课程教学中也应因课因文制宜的进行渗透,例如语文课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数学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在科学中的运用和作用等等。对于科学老师,可以组织参加一些校际或科教领域的培训交流,及时不断的学习和传播科技教育信息,本校之间也可以召开座谈会与报告会等。只有我们的老师科学素养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名师出高徒。

(四)通过科技创新实验培养科技创新意志

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都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都是在一次次的失败总结和思考中创造出来的。在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探究,重现历史上典型发明的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数据,体会实验探究的模式,经历发明中的失败与成功,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培育良好的品质。

(五)开展科学发明活动培养科技创新兴趣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很喜欢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动手操作以得到大人的赞可。为此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作大赛,科技知识大赛等活动,将学生有创意的小制作、小发明进行展览。老师也可以进行指导和完善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写科技小论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出版校刊。让广大的师生体验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从小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的兴趣。

(六)结合生活实践发明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实践,在这里就是科技实践发明。发明不一定要伟大的发明,小发明也蕴含大智慧。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利用自己身边的废弃材料进行创新创作,从而产生科技创新的价值。比如,通过对家里工具的改造使得更加方便实用······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七)拓宽学习研究渠道培养科技创新视野

创新,思维和视野很重要。我们需把青少年的眼光引向广阔外界,要拓宽学生的接触面和学习渠道。CCTV-10的我爱发明就是个很好的栏目,我们可以组织或培养学生去收看,去琢磨,去发现······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也就多少受到熏陶,提升了科学素养。

有知识,有能力,有意识,有意志,有兴趣······也就具备了科技创新的基本素养,而我们的科学教育正是通过各种手段、形式、教育方法来培养这些科技创新者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通过培养科技

创新人才来促进科技创新。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很多,方法也不止一种,我们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教育就能推动科技创新。在这些人群中,青少年是祖国的下一代,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充满青春与活力,充满了创新精神,为此,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能很好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永平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李 永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篇8: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开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由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积极主动地渴望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由抽象变形象的能力。这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这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的必备要求, 只有学生达到了这样的标准, 才能说明学习能力有了提高。

一、从兴趣入手, 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1. 善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提高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兴趣入手。如何才能让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呢? 初中生正处于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年龄阶段。只要老师们能对初中生的这种年龄特点加以利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 老师们要侧重于让学生们自主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对学生犯的错误不要急于指正, 让学生在错误中试着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在兴趣的培养中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是在这样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

2. 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不局限于现有成果, 往往另辟蹊径才能海阔天空。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如何才能运用固定的数学公式来解决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呢? 就需要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只有有了敏锐的观察, 才能观察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 高斯不就是凭着自己的洞察力才发现了求和公式吗? 其次, 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观察出来是没有用的, 必须把看到的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算是创造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 让更多的学生开动脑筋, 寻找更多独特的解题方法, 来锻炼学生打破常规, 解放思路, 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 解决更灵活的数学问题。

3. 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同样的叛逆心也强, 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采取“怀柔政策”, 对学生犯得低级错误要有耐心, 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发现, 并让他们尽量自己找到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学生的叛逆心理阻挡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从意识入手, 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

创新意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 在数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猜想, 最终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育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我们所讲授的知识虽然是基本固定的, 但我们面临的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 不能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地臆想, 假设、猜想都要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推理。而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原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最终目的, 让学生能应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或实践创新思维。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 如何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 又如何将兴趣转化为创新意识, 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一题多解或是提问等方法应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开动脑筋, 积极观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运用创新思维发现数学的乐趣, 体会成功的喜悦。除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不要急于批评或是其他, 要营造轻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或是得出正确的结果都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能独立自主完成数学问题。所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回到正确的解题道路上, 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正确的解题思路。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我们要想让学生拥有独立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仅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 还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创新思维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培养出来的。但是老师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提一些基础知识性的问题, 要将问题问到关键处去, 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 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 看看学生能否运用创新思维自己解决他刚刚提出的问题。如果解答不出来, 老师也要给与引导, 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

三、结语

篇9:试论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词。“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来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我们强调,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在操作层面在上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在学科教学中仅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了。这些在创新教育中仍然要搞,但除了考虑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外,更要考虑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特别巨大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所以,我们能否接过创造教育的旗帜搞创新教育呢?不行,时代不同了。创新教育与过去的创造教育固然有继承关系,但决不是沿袭过去的东西。当然两者也并不矛盾,它们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基础方面是相通的。我认为,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我们不能割裂传统,不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搞争论、论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名词术语的争论上没有意义。

三、创新教育與素质教育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这几年搞素质教育总感到有点像老虎吃天??不知从哪着手。先是多搞活动,多搞点音、体、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不行。现在感到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成为“抓手”,况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1999年10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的位置报道创新教育课题会时提出: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从来没有这样提过,但细细琢磨确实是有道理的。这首先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四、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美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很强,已是公认的事实。美国创新教育的成功,首先得意于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对美国人来说,创新和变化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向未知和不可能挑战,所以他们并不觉得创新有什么特别还需要特意提出来。认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美国人认为,玩是孩子的天赋的权力,教育的任务是“要让象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使人成为他自己。所以,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结论,去鼓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不经意的被培养出来。而对我们长期饱受封建传统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变化和创新就是出路,每个人所做所想的是和别人一样,平平安安才是服气,所以创新才要被当成特别的事情郑重的提出来。当前,我们一些地方的创新教育搞的轰轰烈烈,然而在繁荣的背后,是理论与实践的极其贫困。创新教育真正成了什么都可以装的大筐,有其形式而无精神,有的甚至是违背创新教育的规律。有人又不知不觉把创新能力当成了一种特殊技能。一些人所说的创新,是教师教学技术的创新,不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也不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所谓的创新教育正在蜕变成狭隘的创新技能的训练。创新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解放、心灵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它决非是一种性格因素、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开展创新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

开展创新教育,重要的不是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上做技术性的改进,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全面的更新。进行创新教育不在与方法招式的齐绝,而是靠蕴藏在自然平淡的教育活动之中的内力内功,是对教育本质和人文精神的深刻体察和领悟。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通过对话、交流,启迪其智慧的天性,将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的。也不是“训练”出来的,是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人的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

第二 加宽加厚知识功底

加宽,是横向的要求,加厚,是纵向的要求,现代社会对教师知识功底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学文科的要学一点理科知识,学理科的要学一点文科知识。我们不能放松在专业功底厚实上下工夫。

第三要提高品德修养。

颜渊感慨地说:‘夫子教人,循循然善诱“。创新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默契。虽然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挥的氛围和环境,形成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格。但是,当前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影响的复杂化,我们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心理素质。

第四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篇10: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一、思想重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电车司机和信号把勾是井运区两大主要工种,人数占全区总数的40%,负责人员、物料和原煤的拉运、提升,是整个矿井的生命线,因此我们率先从这两个工种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收到成效,区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书记任组长,技术副区长任副组长,其他管技人员、调度组长和各班班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并做了明确分工。区长、书记全面负责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的方案制定、督导检查和具体工作的实施,平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整个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技术副区长负责制定手指口述规范动作和规范用语,编制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手册,分析整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制定下步改进措施。小组其他成员负责抓好日常的培训、检查和督导,了解掌握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推进进度。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促进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抓住关键,反复推敲,规范标准

为保证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落在关键环节,抓住危险点,解决人的疏忽大意、错觉及懒惰侥幸问题,且具有可操作性,区领导小组将近年来这两个工种所发生的事故汇总到一起,并逐一分析,最后认定电车司机多为摘挂走车链时发生挤手事故,信号把勾工多为罐门滑落磕碰身体。根据以上重点,领导小组成员又积极下班组、入一线,和现场员工探讨。还先后5次召开班组长联席会议,商量制定手指口述内容和实施标准,并形成初步意见。但从最初运行情况看,效果不是很好。表现在口述用语太长、表述不恰当,手指动作不规范及确定关键点上有分歧等。如信号把勾工在绞人期间拉开罐门撩起罐帘后,手指罐帘、罐门口念:“罐门已拉开,罐帘已撩起,可以上(下)人。”这样一是用语太长,员工不易记住;二是有的员工提出意见,说“上下人”听起来较为别扭。另外,员工在手指过程中,有的从腰部出手,有的从耳后出手,有的用手指,有的用手掌,不规范。还有,电车司机在摘挂走车链时,有的说链接完后进行手指口述,有的说车停稳后进行手指口述,在关键点上有分歧。为此,我们又深入工作现场,既听取本区员工意见和建议,又广泛征求作为旁观者的外单位员工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向指导部门咨询,反复7、8次,最后制定出简便易行的手指动作和口述用语,统一了有分歧员工的思想。手指动作规定右手向外稍向里,距脸颊5-6公分,中指指尖与太阳穴持平,出手时手掌带小臂,因多数员工工作时间戴手套,故用手掌指向所要确认部位。还有口述用语有所简化,如信号把勾工在绞人期间拉开罐门撩起罐帘后,手指罐帘、罐门口念:“大罐停稳,可以上(下)罐。”电车司机在摘挂走车链时,就在车停稳后手指机车,口念:“机车停稳,可以摘(挂)链。”这样统一标准后,便于员工的实际操作。

三、选设教员,强化培训,确保效果

为使员工能够牢记手指动作要领及口述内容,我们专门选设了两名教练员,利用4天时间,分8场次,在高道会议室对大家进行了强化培训,区长书记都亲自参加了培训。这两名教练员一个是军人出身的张贵龙,一个是技术业务过硬的张凤刚。张贵龙动作标准规范,主要负责手指动作的示范;张凤刚讲解到位,有针对性,主要负责口述内容的传授。教练员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教起,大家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学起,直到完全熟知会背为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为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两名教练员还进行了分工,深入各班现场。如张贵龙盯夜班,张凤刚盯六点。两人同上一个点班时,就分水平,张贵龙盯-600,张凤刚盯-800。他们从上井口开始,到下井口,到花车库,到调度站,到放煤点,全路线、全过程地检查信号把勾工和电车司机的操作,一个人一个人地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当场纠正,当场示范,并要求小组其他人一起观看,避免以后犯同类错误。如张贵龙在-600下井口检查时,发现一名把勾工在绞人时所做动作和口述内容都比较规范,就是在绞料时有点问题。他将罐帘撩起放到罐笼内横担梁上走出后,还未离开摇台,就手指罐帘,口念:“罐帘已收好,可以装车。”张贵龙立刻对他说:“你这样做不对,人未离开摇台,等于没有确认完毕,就不能进行手指口述,你得离开摇台,站到安全一侧后才能手指口述。”一席话,既给该员工上了一课,又使小组其他人加深了印象。为方便员工接受指导,他们还增强主动性,每到一处,都及时通知调度站,以便别处员工有把握不准的问题请教时能够顺利找到他们,能在电话里讲清的,就在电话里讲清,不能讲清的,他们就赶往现场,予以讲解示范。

四、制度完善,考核严细,强力推进

为强力推进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确保此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我们建制度、严考核。一是建立了领导小组周分析制度。领导小组成员把一周来检查情况汇总,然后定任务、定时间、定人员拿出解决措施。如有的成员发现个别员工在手指口述安全确认过程中态度不端正,存有儿戏心理,于是就责成该点班班长利用一班时间对他们进行帮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建立了奖优罚劣制度。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现场操作不按要求进行手指口述的,一次对本人进行现场批评教育,二次对本人进行罚款,三次发现按违章处理,要求上警示台,并请家属来班前会进行亲情教育。相反,做得好的,要给予嘉奖。到目前为止,共有4人得到奖励,7人受到处罚。三是建立了一对一帮教制度。为使全体员工都能够熟练操作,我们把领悟快、动作标准的员工与领悟慢、动作不标准的员工结成帮教对子。如老井下井口的把勾工郝国生,文化底子薄,记动作和口述内容比较慢,副组长刘大河主动和他结成对子,每次来罐走罐时,刘大河都给他示范、讲解一遍,使郝国生逐渐掌握了要领和内容。四是建立了公开点评制度。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我们定期组织三班电车司机、信号把勾工进行轮流演习,互相挑毛病、找差距,公开点评。通过公开点评,使大家都能够从别人身上发现长处,找出自身不足,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如大家一致反映六点班电车司机吴俊儒声音洪亮、干脆,听起来效果很好。夜班司机任海全心里就想,自己口述时有些不好意思,声音太小,于是他就在这方面加强了练习,现在他也能够洪亮地喊出口述内容了。

通过一个月的模拟(试)运行,我区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且收到了一定成效。

电车司机接班时都能先检查车体、驾驶室有无变形;控制器和调速器手把是否正常;集电弓是否弹力足够,起落正常;灯、铃、闸、撒沙装置是否有效等。起车时看看前后有无行人和障碍物,然后鸣笛,在做这一切的同时,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信号把勾工在开工前都能够做到先检查各按扭是否灵活有效;水平灯、闭锁、推车机及阻车器是否正常,同样,在做这一切的同时,也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开工后,按照绞人绞料等工作程序,做好每一步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今年一月份,我区还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我区的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有的员工在开始时做得不错,可随着升降罐、起停车次数的增多,就心存懒惰,不再进行手指口述了。二是有的员工没有深层次认识这项工作,只满足于让我指我就指,让我喊我就喊,流于形式,不能理解手指口述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根据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分片包干抓好现场规范行为养成。同时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对表现好的,通报嘉奖,表现坏的,严厉处罚,使全体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做实在生产全过程。

二、尽快编制安全确认手册。将各工种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程序和内容编制成册,发放到每名员工手中,让大家可以随时翻看,便于记忆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育。我们准备和电视台联系,将教练员的标准动作及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行为刻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在班前会上播放,使员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四、搞好调研分析,逐步完善,全面推开。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现场,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和呼声,对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逐步完善提高。在抓好电车司机和信号把勾两工种手指口述安全确认规范训练的基础上,总结好经验,三月份向轨道工、架线工、机矿车修理工等其他工种全面推开。

上一篇:土木工程复试面试问题下一篇:换一个思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