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2024-07-07

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通用8篇)

篇1: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实施清洁生产是预防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认真履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开展《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要组织各级环保部门干部学习《清洁生产促进法》,落实好环保部门促进和监督实施清洁生产的职责,明确目标和任务。要对有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了解《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内容和精神,明确本企业本单位实施清洁生产的责任和实施清洁生产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增强实施清洁生产的责任感、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环保部门要履行好如下职责:

1、省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可以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并要求污染严重企业按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排污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告当地环保和经贸主管部门;

3、在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求企业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4、按照自愿的原则与达标企业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协议,并在主要媒体上公布企业名称和减排成果;

5、对不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不公布或不按规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实施处罚;

6、制定清洁生产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7、批准设立环境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

8、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服务体系,指导和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组织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

9、建立激励机制,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10、配合经贸部门制订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定期发布限制、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名录,以及制定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监督。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做好企业情况的摸底调查,重点对企业主要排放污染物种类、超标达标情况、是否超过排污总量限额、生产中是否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和排放物中是否含有毒有害物质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应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情况。2003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应公布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并要求这些企业公布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污染严重企业的排放情况和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结果的公布按国家环保总局规定实施,公布的时间和周期由省级环保局根据其管理的需要确定。

四、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清洁生产审核及其相应的监督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原则。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制定清洁生产审核和公告方面的规章制度,检查各地实施清洁生情况。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省内对环境有重大影响、且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监督,其他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由市、县级环保部门负责。企业分级由省级环保部门作出规定。在国家环保总局清洁生产审核相关规定未制定发布前,省级环保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先行制定试行办法。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地方环保部门,要把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结果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的情况,作为核定该单位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放量的依据;对没有实施清洁生产企业排污总量的核定,应比照同类型已经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进行。

五、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包括清洁生产分析的专题,对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检查和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及环保部门审批意见中提出的清洁生产措施。

六、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开展清洁生产成效显著的企业,可以给予奖励和表彰。

七、承担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技术指南编制的单位应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善清洁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为各级环保部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南和依据。

八、各地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地清洁生产中心,形成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等技术服务工作。要制定针对清洁生产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规则,使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国家清洁生产中心是国家环保总局指导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单位,地方各级清洁生产中心要加强与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映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九、各级环保部门要继续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结合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推行,进行清洁生产示范建设,探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手段。各地环保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继续推进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试点。

二○○三年四月四日

主题词:环保

清洁生产

意见 抄送: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总局各直属单位

各派出机构

篇2: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作了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生产布局,都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上半年较全省低10个百分点)、农产品存在“三多三少”(大路产品多、初级产品多、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专用产品少)、一家一户小生产经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等。二是科技支撑较弱。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处于网破人散状态,不能对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多数在45岁以上,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在就业观念上,没有完全摆脱小农思想,缺少农外就业的素质和胆识;在择业能力上,自身劳动技能低,就业渠道少;在劳动保障上,外出务工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工资等权益难以保障。四是对农业的投入与农业对投入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近几年,虽然我市财政收入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还没有走出吃饭财政的圈子,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明显滞后。五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有的盲目跟风,有的翻“老黄历”凭老经验安排全年的生产计划,造成信息渠道广的年年有钱赚,信息不畅的碰运气,户与户不平衡、村与村不平衡。六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带动能力弱。从整体上看,除外贸、得利斯等少数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外,多数企业还处于粗浅加工阶段,抗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有的甚至为企业利益失信于民,伤害农民。七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从上半年增收情况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费改革、治理收费、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性增收,扣除这些因素,加上农资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面上靠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增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经过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下步工作应突出抓好六点:

一、充分认识落实1号文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农富则国强,事隔17年,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1号文件下发,而且专讲农民增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文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督促各行各业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有关部门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加强对1号文件实施情况的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妥善处理,确保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力度。绿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300亩,每天雇佣农民工70多人(多时达160人),人均月收入500多元。既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又给农民带来了工资性收入,走出了一条企业技术、资金与农村劳动力、土地有机结合的好路子。目前,属于此类型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在我市有上百家,生产基地发展好了,将对农民增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市政府要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将农村变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引导更多的农民

进入“车间”打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二是要下大气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规模化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不仅能抗御市场风险、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而且能够把相当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如烟草公司通过发展种烟大户、烟叶农场,标准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下步,市政

府要把培植种养大户和农场为主的规模化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采取措施,不断促使土地向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能人手里集中,提高我市规模化水平。三是强化示范引导,增强发展意识。农民增收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示范引导尤为必要。要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定政策、量化目标,进一步扩张总量,提升水平,创办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以此激发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增收奠定基础。

三、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象吕标镇西见屯村的蛋鸡生产合作社,通过“六统一”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购销矛盾,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种养专业生产合作社160余个,各类农村经纪人2.6万人,这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合作社和种养殖协会,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数量、种类三突破,以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支持合作组织实现制度创新,帮助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经纪人行为,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搞好市场行情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盲目生产、服务跟不上以及产品销售难等实际问题。

四、跳出传统农业圈子,选准增收突破口。农民增收,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无论是市里还是乡镇,都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加强和改善农村就业环境,是拓展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针对农民农外就业素质不强的实际,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采取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大小城镇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稳固增收基础。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认真安排落实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并严格执行,通过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要组织力量对当前土地承包情况搞好摸底调查,理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土地流转,为农民转移、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先决条件。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等针对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杜绝一切面向农民的“三乱”行为。

篇3: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刘伟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仇保兴、齐骥、郭允冲,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姜信治出席签字仪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大卫主持。仇保兴、冯健身代表双方签字。

双方签署的部省联动推进甘肃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包括:共同推进甘肃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 健全甘肃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加强甘肃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机制创新, 推进甘肃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村镇建设工作, 推进甘肃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程, 推动甘肃城市管理制度创新, 加快推进甘肃建筑业做大做强, 全面推进甘肃建筑节能工作, 加强甘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工作, 加大对甘肃人才和智力支持, 促进甘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

篇4: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一、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取得积极成效

《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把握文件精神,落实相关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及时下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煤炭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说,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行业管理机构得到加强

国务院充实完善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职能,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煤炭行业管理机制更趋协调。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煤矿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1%和39%。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等省建立健全了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管理职能逐步理顺,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部分省区市还充实了地、县级煤炭管理机构。

(二)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大

划定和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加强了矿区管理。煤炭行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完善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管理制度,规范了煤炭规划与矿业权设置程序。中央和地方启动了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了矿产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制定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规范煤炭建设项目管理,促进煤炭、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在山西等8省区开展了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产煤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还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遏制了部分地区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

(三)煤炭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编制和实施了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有序建设现代化煤矿,大中型煤矿产量比重提升,一批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快速形成。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和商品煤销量都突破了23亿吨。内蒙古、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煤炭供应格局发生新变化,产需衔接更加协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各地方、各部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了煤矿企业,明确到了班队,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2006年共安排煤矿安全改造项目536个,总投资135亿元,原中央财政82个国有重点煤矿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9亿元,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瓦斯治理7项措施和煤层气抽采利用政策,国家支持了10个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和8个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瓦斯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建立了煤矿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制度,煤矿安全生产状况逐步改善。2006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92人,百万吨死亡率同比下降27.4%。

(五)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在逐渐成为煤炭行业的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加大。

(六)体制机制建设步伐加快

矿产资源的市场化、煤炭成本的完全化等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不断推进,北京、辽宁、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市采取多项措施,接管企业承担的学校、医院、公安等职能,煤炭企业负担逐步减轻。各省区政府相继制定了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各类煤矿积极参加。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部分煤矿已开始试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煤炭企业接续发展和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矿区环境和矿工生活得到改善。《煤炭法》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两年来的实践,为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按煤炭工业发展规律办事。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煤炭工业与其他行业、煤炭工业与区域经济、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第二,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组建大集团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社会职能为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必须坚持科教兴煤。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四,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破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的格局,积极发展与煤炭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大型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推进小型煤矿联合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第五,必须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第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一是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科技水平提高;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促进煤炭工业整体素质的增强。

在煤炭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单位重视不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有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少数地方落实不力,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较计划进度仍有差距,亟待加快推进。四是部门协作的潜力仍没得到充分挖掘。五是煤炭企业税费制度尚待完善,分离企业办社会难度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努力做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和环境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继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上下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格局。

(二)求真务实,创新思路

只有把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实际能力,才能解决好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中的实际问题,也才能通过科技进步、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要联系实际,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明确落实《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新途径、新举措。

(三)突出重点、强化安全

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是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有利于发展,发展必须安全。要继续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方位开展职工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大煤矿安全投入,重点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促进煤炭产业和安全生产的协调发展。

(四)抓住契机,整体推进

当前,节能减排是全国工作重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原煤入洗率由2005年的32%上升到50%,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43%上升到70%,矿井水利用率由44%上升到70%。这些都是硬指标,必须完成。各地要按照煤炭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明确责任,把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煤炭产业稳定发展。

(五)加强协调,促进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明确责任义务,改进方式方法,整合各方力量,提高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实效性。《若干意见》分解的40项任务中,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抓紧贯彻,务必早见实效;尚未完成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进度,争取按时保质完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尽快使《若干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篇5: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文件的出台背景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技术创新为我国和我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党和国家高度总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背景下出台的,从八个方面共计29条具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集中体现。《意见》既有政策的连续性,又有很多突破亮点;既考虑了当前,又照顾了长远;既有宏观政策方向,又有具体的目标,既有改善中小企业环境,又有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方面的具体规定。《意见》充分考虑到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具体措施,有亮点、有思路、有目标、有措施,与以往中小企业政策相比,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为更加深入贯彻国务院《意见》精神,市政府在认真研究国务院文件的基础上,依据《重庆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认真梳理了我市近年来出台的各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充分结合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于近期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本着“宏观指导,强调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国务院文件中已经明确的提法不再重复,仅对重庆中小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规定。该《通知》行文短小精炼,但包含的信息量巨大。《通知》尽管只有六条具体内容,但从制度保障、财税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通知》的第一条是“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市政府建立了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市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的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要求各区县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这些规定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和制度上的可靠保障。

《通知》第二条是“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是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尽管通过多年努力,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等“三乱”现象。这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几个关键问题,就是从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入手,规范了行政和各种经营性服务、社会中介机构收费行为,禁止乱收费。并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市政府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通知》第三条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目前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逐步增加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大规模,这对于增强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资金导向作用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除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全市还有其他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市政府明确要求这些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使用总额不低于资金总规模的50%,这必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力度。

《通知》第四条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政府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条就是针对目前政府采购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受到的限制较多,竞争力不强,而做出的一项特别规定,为中小企业更多地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通知》第五条是“落实补贴政策”。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里出台了这个应急性措施。但此次市政府再次强调执行这一政策,使该项补贴政策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政策,对提高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通知》第六条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一方面鼓励中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新产品,另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向科技研发等新兴领域拓展。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市政府将向进入新兴领域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

《通知》的发布,无疑将极大促进全市中小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相关部委和我市有关市级部门的专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将形成比较完整的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撑体系。

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载体建设

(一)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市从2004年开始通过抓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达到以创业带动结业的目的,并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八大民心工程”建设范围。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共110个,入驻企业4322户,解决就业28.15万人,农民工18.53万人,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利税50亿元。其中“两翼”29个,入驻企业986户,提供就业10.92万人,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工8.52万人,销售收入125.9亿元,利税3.27亿元。

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为有序引导小企业集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纺织、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家具等各具特色的创业基地。另一方面,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8.15万人,其中农民工18.53万人,对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既解决了库区移民的就业难题,又实现了留得住、有工打、能增收的目的,从而也消除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各地小企业创业基地主要以区域资源为依托,统筹本地区中小企业与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小企业创业基地,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由于众多工业企业向创业基地所在地小城镇集中,带来了人口的快速集聚,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配套服务的吃、住、行、娱等三产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为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到目前为止,全市分三批共认定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27个,规划面积为65.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为28.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13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6户;实现营业收入50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4.8亿元。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5个,50亿元以上的2个;从业人员达到19.1万人;利润总额25.9亿元;实现税金15.9亿元。初步形成了涪陵榨菜、璧山鞋业、荣昌兽药、大足五金、沙坪坝纺织等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使相关的要素集聚效应明显,呈现出中小企业集约发展的新态势。特别是随着特色产业基地从业人员的增加,其社会效益贡献逐渐增大,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这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正朝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特色产业基地内的项目发展由中小项目向大项目转变,二是由初加工项目向精深加工项目转变,三是由内向型项目向外向型项目转变。资源配置空间布局优化、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必将得到明显加快。

(三)关于都市工业发展

随着我市主城区“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大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必须外迁,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虚化”现象。为应对大量工业企业外迁而开始出现的城市工业空虚和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市政府提出了我市主城区和六个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充分利用城区闲置的厂房和楼宇,推进都市楼宇工业园建设,发展都市工业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于2005年2月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的意见》(渝府发[2005]20号),正式确定在主城九区和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等15个区开展推进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2008年,经市政府同意,将推进都市工业发展任务扩展到本市各区、城镇人口15万人以上的县城)。

经过五年的建设,在以抓规划实施,政策落实,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结构调整,搞好服务为抓手的基础上,全市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从无到有,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业主得租金、财政得税收、下岗失业人员得岗位、入驻企业得壮大、综合环境得改善、当地经济社会得发展的“多赢”局面。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经济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稳定和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市都市工业园(楼宇)累计建成达95个,其中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77个;入住企业2178户,实现销售收入730亿元,利税6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6万个;利用闲置资产建成的都市工业园(楼宇)面积达582.27平方米,占全市都市工业园(楼宇)总面积的78.6%。都市工业园(楼宇)的建设,使大量的国有和集体企业闲置的资产得以充分利用,这对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节约资源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还有一部分入住都市工业园(楼宇)的企业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搬出进入特色园区,寻求更大的发展,使都市工业园(楼宇)还成为了“企业孵化器”,有利推动了中小企业企业的发展。

三、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激励机制

2008年1月,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办发[2008]7号)。该文件主要就全市各区县发展中小企业工作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对象是各区县人民政府和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该考核办法设计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各区县发展中小企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根据考评结果对区县进行奖励。该考核办法实施3年多来,效果明显,对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该考核办法中还规定了评选全市民营企业五十强,获得五十强的民营企业,由市政府授予“重庆市民营企业五十强”称号,按照国家及市有关优惠政策的上限扶持其发展。

四、关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我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较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通知》中针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上明确规定:除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外,其他市级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应给予适度倾斜,使用总额不得低于资金总规模的50%。这条具体的资金扶持政策规定,将使我市中小企业会得到更多的财政资金扶持。就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而言,每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发展激励机制、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信息化、信用担保、创业培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和都市工业发展等方面。一般而言,具体分为成长工程、创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都市工业、技术创新(信息化)和招商引资六大类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一)对成长工程类项目的资金支持

1.条件: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主要是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淘汰落后、扩大规模的在建工业技改项目。二是企业技改投入强度较大,产出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扩产项目实施后企业销售收入比技改前增长50%以上、利润增长不低于30%。三是企业设立并生产经营两年以上,财务制度健全规范,诚实守信;当年未获得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四是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年,且次年底前能够完工的项目。

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项目实施企业向所在地区县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局提交的《关于申报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报告》;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成长工程类项目);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当期财务报表;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贴息的项目须提供贷款合同和项目贷款凭证复印件,贴息年限不超过2年;申请直接补助的项目须提供自有资金已投入的凭证复印件,直接补助不超过企业已投入资金。(2)支持方式:直接补助和贴息,以贴息为主。

(二)对创业基地类项目的资金支持

1.条件:经认定的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业主。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项目实施单位向所在区县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局提交《关于申报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报告》(含基地环境整治投入情况、企业孵化及服务成效情况的总结);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创业基地类);基地建设业主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按规定的年度的基地新入驻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须提供环境整治已投入建设资金的相关凭证复印件,开展了环评的提供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批准书》。(2)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不超过基地业主建设单位已投入资金。

(三)对特色产业基地类项目的资金支持

1.条件:经认定或复查合格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业主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项目实施业主向所在区县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局提交《关于申报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报告》(含产业基地环境整治投入情况、主导产业发展及服务成效情况的总结);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特色产业基地类);基地建设业主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环境整治已投入资金的相关支出凭证复印件。(2)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不超过基地业主建设单位已投入资金。

(四)对都市工业类项目的资金支持

1.条件:已认定的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的建设业主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都市工业类);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进展情况简介(含已入驻企业基本情况)及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的环境整治项目情况及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已支出凭证复印件;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认定批文复印件;都市工业园(楼宇)规划文本(产业发展规划);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业主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其它需提供的资料。2.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方式支持,额度不超过已投入资金。

(五)对技术创新(信息化)类项目的资金金支持 1.条件: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信息化管理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我市注册并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重视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项目资金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信息化管理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大量吸纳就业、节能减排、有利于环境保护、出口创汇的项目。

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项目实施企业向所在地区县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局提交的《关于申报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报告》(企业和项目简介);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技术创新及信息化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专利证书;项目技术创新查新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2009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与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合同,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定单、产品照片等)。(2)支持方式:以直接补助方式支持。

(六)对招商引资的资金支持

1.条件:与市中小企业局或区县中小企业局签订了招商引资代理协议,并具备法人资格的中介服务机构、协会等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区县政府确认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区县中小企业局、财政局确认的项目。2.申报材料和支持方式:(1)申报材料: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及审核表(招商引资项目补助类);制定年度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市外招商项目汇总表;招商引资项目合资合作协议(合同)文本(复印件);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所在区县的银行进帐单或相关投资发票(复印件)。(2)支持方式:直接补助。

五、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我市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缺口大、渠道窄、成本高等三大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推进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计划”。从2004年开始,市中小企业局就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先后推出了国开行的“中小企业100亿担保贷款金融服务计划”、市商业银行的“311金融服务计划”、市农村商业银行的“322金融服务计划”、市工商银行的“324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计划”、渣打银行重庆分行与“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小企业局签定框架性协议等等。为应对金融危机,还推出了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担保200亿元的“暖冬计划”、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的“启明星计划,与三峡银行、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分别签订3年向中小企业贷款200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农行重庆市分行签订了3年向中小企业贷款5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等等。这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计划和合作协议,增大了中小企业贷款总量,有力地助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1999年开始试点培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市担保机构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壮大,已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规模发展集团化的发展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为止,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26家,注册资本达119.2亿元,实收资本99.46亿元,累计担保额达553.1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担保行业做大做强,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市财政安排了1500万元用于对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保费补贴,直接拉动银行贷款15亿多。仅今年上半年,市中小企业局还积极争取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专项资金补助2340万元;同时还组织了国家对担保机构免营业税的申报工作和落实了重庆市2009年免征营业税的担保机构。

三是探索多渠道头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是发行了中小企业中期集合票据,为4家企业成功发行3.68亿元。目前,经市政府已批准同意。又收集了一批企业,并已与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签订了发行中期集合票据的合作协议,近期将有6 家企业发行6亿元集合票据。另一方面还积极探索利用私募基金服务中小企业工作,于去年4月29日与北京德柏金资金管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首批互助基金20亿元,今后将根据重庆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到90至180亿元。

六、关于相关政策咨询途径

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较多,可以查询的渠道也较多。有以下几个渠道可以查询相关政策:

篇6: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皖参字„2010‟6号签发人:邱江辉

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 省直机关效能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机关各处室、海联中心: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省直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31号)。室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机关实际,研究提出了贯彻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1

抄:省直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

省政府参事室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省直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31号)精神,进一步发挥好参事室(文史馆)“科学发展的智囊团、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在提升干部素质、增强服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职能建设

1、及时与省编办、省政府办公厅联系,进一步做好机构改革相关工作;全面理清机关内设机构职能,明确处室之间职责界限,减少和防止处室职能交叉现象发生,理顺工作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结合贯彻《政府参事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参事、馆员工作规则,与省法制办等相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参事工作细则;加强海外联谊中心建设。

2、进一步强化处室职能建设,加强协调配合,确需多个处室承办的事项,牵头处室必须主动承担主办和协调职责,提出具体办理意见,征求协办处室的意见和建议,拖延

办理或者未提出主办意见,应承担相应责任。协办处室应积极承担协助职责,对主办处室的办理意见,必须在当日内提出具体意见,否则视为同意并承担相应责任。

3、结合“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特别要抓好以处室负责同志为重点的党性党风教育,教育引导大家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二、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4、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对效能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以处室为单位组织学习省委皖发„2009‟31号文件精神,把要求传达到机关每一个人,引导大家澄清模糊认识,端正思想态度,自觉克服自满情绪和懈怠思想。

5、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继续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问题,引导机关干部特别是处室负责同志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改革创新、依法行政、执行落实、公共服务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6、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推进书香型机关、书香型处室创建活动,开展经济、科技、文化、管理、金融以及参事文史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工作,重视拓宽干部职工的知识领域,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提升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7、加强参事、馆员及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增强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参事、馆员的选聘工作,积极探索政府参事工作研究员、文史工作研究员制度,完善参事、馆员后备人才库;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参事文史工作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8、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把制度管理覆盖到机关管权、管人、管钱、管物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推动机关处室制度建设,促进处室实现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强化制度遵守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约束的权威性。

9、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贯彻“三项制度” 提高行政效能暂行办法》、《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文办事限时制、AB岗制、一次性告知制、离岗告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10、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拓宽政务信息公开渠道,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机关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

四、进一步强化效能监督

11、建立健全效能建设监督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效能

建设督察员、监督电话、网络信箱和举报意见箱的作用,广泛收集、听取服务对象和社会群众对机关各处室的意见建议。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暗访和督促检查的力度。

12、按照省效能办要求,组织开展对机关处室效能建设日常考核和考核。建立健全效能建设考核结果运用制度,将效能建设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综合评定、奖励惩处和干部选拔任用之中,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13、室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好机关效能建设的领导作用,定期研究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安排好2010年效能建设活动,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安排、有检查;室效能办要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执行落实、检查督促职能。积极推进效能建设向处室延伸,处室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处室效能建设责任,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力。

篇7: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

见》的实施办法

海办发[2010]79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委发

[2010]10号)(以下简称《意见》),整体推进“525”人才工程,切实发挥人才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现根据各镇、各部门工作职责及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主要职责分工

县委组织部:负责统筹《意见》的实施及督查工作,创新创业人才评选及各类人才待遇落实工作,各类人才培训的牵头工作,读研奖励,列入省级以上引进计划对象配套补助,人才身心关怀工作,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汇报《意见》执行情况等;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办法,每年制定《意见》目标任务分解通知。

县人社局:负责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常年受理人才安家补助、生活津贴、个人所得税补贴、企业储备人才奖励、引智项目补助、招聘人才宣传摊位补贴、实习基地补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补助的申请,并做好审核工作;做好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做好与上海杨浦的人才协作、对接和服务工作;做好蓝领人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评选工作,制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补助、名技师、技术能手评选、“十佳”大中专毕业生评选等办法;根据引进人才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测算出5年内人才公寓所需套房数、房型面积标准,同时每年测算出所需的公寓数和房型标准,供住建局规划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做好每年人才公寓租售对象和租售标准的审核确定及落实到位工作;挂钩部分镇做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

县科技局:负责做好企业聘请专家来海短期服务和带技术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人才待遇落实工作,院士工作站补贴的审核工作;制订企业聘请专家来海短期服务补贴、院士工作站补助、十佳“来海服务专家”评选办法和科技兴县功臣评选等办法;挂钩部分镇做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制订鼓励和扶持发展创业投资的政策意见,筹建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做好实施重大项目的创业人才政策待遇落实工作;挂钩部分镇做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

县住建局:负责人才公寓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人才需求每年提供各种户型的套房;制订人才公寓规划建设销售管理办法。

县教育局:负责制订优秀人才子女入学工作意见,会同人社局帮助解决优秀人才子女入学问题;挂钩部分镇做好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编制人才专项资金预算,同时根据各职能部门审核情况及时兑现各类奖励、津贴、补助资金;会同人社局制订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

各镇、开发区:利用人才优惠政策,做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企业做好人才津贴、补助和各类奖励资金的申报工作;海安镇、开发区要明确专人负责《意见》落实工作,负责做好创业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人才载体的建立和有关服务工作,配合做好人才公寓的建设工作。

1根据上述工作职责分工,将落实《意见》任务进行分解,2010年落实《意见》具体工作任务安排详见附件

1、附件2。今后每年年初将下发当年任务分解通知。

二、重点工作要求

(一)关于人才引进工作

工作要求:落实《意见》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兑现各类津贴、补助、奖励办法,依靠政策吸引人才。要突出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各镇分解的引才任务,要分解落实到镇属重点企业。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相关手续,县人社部门要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保证高效便捷。要定期组织企业赴外招才引智,并举办好县内人力资源市场交流活动,同时做好与上海杨浦的人才协作、对接和服务工作。

责任单位:各镇、开发区

参与单位:人社局、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

(二)关于柔性招才引智工作

工作要求:建立便捷、灵活、有效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智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积极鼓励企业聘请专家来海开展短期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人社部门要分别制定考核奖励标准,抓好运行质量,利用外地人才智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责任单位:科技局

参与单位:人社局

(三)关于激励优秀人才工作

工作要求: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科技兴县功臣、大中专优秀毕业生和创新创业人才、来海服务专家评选奖励办法,认真开展评选活动,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

责任单位:组织部

参与单位:人社局、科技局、发改委

(四)关于人才公寓建设

工作要求:县住建部门做好“人才公寓”规划工作,安排适当位置,兴建一批专家公寓、普通公寓和职工公寓。出台人才公寓规划建设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划建设、入驻对象、享受标准、申购程序、租售价格标准、产权管理、物业管理和组织机构等方面内容。住建部门每年根据人社部门提供的测算数,做好不同户型人才公寓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公寓周边引进教育、医疗、餐饮、娱乐、体育、金融、交通等功能性设施,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责任单位:住建局

参与单位:人社局、发改委、国土局、财政局、物价局、行政服务中心、动迁公司、海安镇、开发区

(五)关于发展创业投资

工作要求:出台鼓励和扶持发展创业投资的政策意见,吸引我县民营企业单独或与有实力的创业投资公司合作,成立民营创业投资公司。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地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我县的创业投资。

责任单位:发改委

参与单位:国投公司、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工商局

(六)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工作要求: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举办培训课程班,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中从事经济工作的党政人才进行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突出抓好大学生(包括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引导一

部分大学生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对优秀人才获得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责任单位:组织部

参与单位:人社局、发改委

(七)关于人才载体建设

工作要求:增强海安县创业园的功能作用,新建有利于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载体。进入东区西园孵化器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可以优惠价购买或租用园区办公、生产、科研用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三年租金减半征收。同时做好进入江苏华新高新科技创业园、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创业人才的各项服务工作。

责任单位:海安镇、开发区

参与单位:科技局、人社局

(八)关于人才投入

工作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主要用于支付各项补助、津贴及奖励等。出台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及时兑现审核通过的各类补助、津贴及奖励,确保专款专用。

责任单位:财政局

参与单位: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优先落实。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把《意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镇、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其中引才任务考核,各镇、开发区与相关部门进行捆绑式考核。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做好落实《意见》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目标一致做好工作,形成整体合力。各部门要对照分解的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具体举措,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各镇、各部门要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和一名职能科室负责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2.严格对照条件,做好审核工作。《意见》规定了优秀人才享受的各项政策待遇,事关人才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较高。各职能部门要严格对照条件,按照相关程序,做好各类项目的服务工作。资金审核发放、人才公寓申请租购等过程,纪检监察部门要全程监督。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除追回相关经济补贴或奖金外,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3.加强政策宣传,形成良好环境。《意见》中规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人才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要利用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意见》及我县其他人才优惠政策,宣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宣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成功事例,增强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共识,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

附件:

1.2010年落实《意见》目标任务具体工作安排表

篇8: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

根据省工信委《关于印发江西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 (赣工信节能字[2012]451号) 精神, 结合我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实际, 现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请认真遵照执行。

1 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贯彻执行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加快推进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是进一步促进我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实现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的重要举措。各级墙革 (改) 办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国家《“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的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把清洁生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推动我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 组织培训, 掌握清洁生产评价体系要求

省墙革办组织编印清洁生产培训教材等相关资料;制订培训计划, 开展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的培训, 全面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对清洁生产技术依托单位、科研院所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能源统计、能源审计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对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使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我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规定, 把清洁生产落实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生产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3 统筹部署, 分步有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各级墙革 (改) 办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制订本地区清洁生产规划, 并认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规划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分析, 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 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企业名单, 以及清洁生产重点项目等。各设区市墙革 (改) 办每年年底前向省墙革办报送本地区年度清洁生产工作总结。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有效期内的生产企业争取在3至5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设区市墙革 (改) 办拟订本地区内下年度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名单, 经设区市墙革 (改) 办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于当年11月30日前报送至省墙革办。省墙革办对上报名单进行复核, 制订全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年度工作计划, 报请省工信委核准下发。

省墙革办按照省工信委下达的年度工作计划, 分期分批组织有关企业、专家、咨询单位参加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清洁生产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委托省新型墙体材料协会和省建筑材料工业科学研究院承担。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中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4 严格评估, 保证清洁生产审核取得实效

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取得实际效果后, 向设区市墙革 (改) 办提交清洁生产审核申请。设区市墙革 (改) 办初审汇总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报省墙革办。省墙革办严格按照《江西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和《江西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分批组织专家对清洁生产审核进行评估。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 省墙革办报请省工信委公布并备案。

5 强化指导, 加强清洁生产咨询服务

各级墙革 (改) 办要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工作指导和管理, 严格按照我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指导企业选择省内具有建材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的单位进行咨询服务;并要注意收集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对咨询单位咨询服务的反馈意见和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省墙革办每年将根据上一年度咨询单位咨询服务情况公布本年度咨询单位推荐名单。

咨询单位要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作用, 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提供服务。清洁生产审核咨询单位应当熟悉相应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熟悉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污染防治技术, 能指导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发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等方面的问题, 全面客观分析, 协助企业开展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保证取得实效。

6 加强引导, 落实各项激励政策

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补助和各项评先评优工作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予以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采取措施、成效显著、符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标准, 各级墙革 (改) 办应当在专项基金补助上给予优先安排和适当倾斜。

7 广泛宣传, 营造执行评价体系的良好氛围

各级墙革 (改) 办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我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为我省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制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各级墙革 (改) 办要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对在示范试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企业, 要及时总结, 加强宣传。

江西省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2013年1月29日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阅读区材料下一篇:废品再利用工艺品制作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