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之初见

2024-07-26

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之初见(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之初见

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之初见 唐小华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深入研究并努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实践证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强化朗读、引导阅读想象等方法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教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想象 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要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对策 1.强化朗读阅读

顾名思义,阅读就是看和读,朗读是有感情地读出声音来。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3.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急当代教学之所急、叩问有效课堂教学的试金石。通过强化朗读、探究阅读与阅读悟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素质。参考文献

[1]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03)。[2]毛爱华 张兴文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3]范佳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24)。

[4]黄碧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篇2: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之初见

[日期:2011-12-13] 来源: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作者: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字体:大 中 小]

巧用批注法

——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三小 魏琳娜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

所谓“批注法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因此,将批注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试着让“批注”这个字眼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帘,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进入我的语文课堂。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正式过这个词语,但是产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才惊觉,批注,实在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探索路程„„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法阅读,并巧妙地应用,谈谈我的做法:

一 运用批注符号,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对于这个新鲜提法,学生们也是首次接触。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刚开始时,我只是让学生初步养成能在书中圈圈画画的习惯。如画出生字词,画出成语,并能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尤其是在预习的时候,这种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一开始,我先从规范预习方法做起:在预习的时候,易错的读音在书上标出,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课文中的好词与好句(重点号划字词,波浪线画好句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对于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写上问号„„这样,初步形成写批注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写批注并不难。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写简单的字词理解(可查字典),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学会提问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让学生解决问题,边读边想,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 明确批注的内容,采用多种方法。

学写批注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的捷径。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较重视对批注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批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词语,多种方法写批注。

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要从词语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批注从词语入手,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注释,在注释的时候教给学生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法、拆字法等。官员们都想了什么办法呀?哪一自然段写了,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在讲授第五册《

5、曹冲称象》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书,找出官员们想的什么办法,曹操满意吗?哪句话看出不满意?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听了摇摇头。

哪种表述好?(男女分开读,可以做做动作)

曹操想什么?

大家一起再读读这句话(做直摇头的动作)

你从哪看出曹操非常不满意?我们是通过“直摇头”知道曹操非常不满意的。于是带领着学生在“直摇头”下边点上重点符号,旁边批注“非常不满意”。

(二)自主品读重点句子,写下个体感受和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我注重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句子进行品读,并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批注。

1、重视有特点的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作用。

三年级6册《翠鸟》中,第一部分写了翠鸟的颜色艳,第二部分写了动作快。于是我提问:你从哪看出翠鸟的动作快,先画一画再说说你的理解?当然最先被学生找到的还是特点突出的“疾飞、贴着、像箭一样”等。但是有一句话学生找不到,于是老师出示:水波还在荡漾,苇秆还在摇晃。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句话中感到了什么?生答:还是写翠鸟的动作快。追问:怎么理解:生答:翠鸟都飞走了,它蹬过的苇秆还摇摇晃晃,捉鱼后的水波还有呢,那它的动作得多快呀。评价:你看他想得多好呀,刚才我们画的词语都是从正面描写翠鸟的动作敏

捷,最后的句子是从侧面来写的。提示孩子们画下来,进行补充批画,并对写作方法进行渗透,在描写特点的时候不仅可以进行直接正面地描写,还可以从侧面进行间接的描写,以此来衬托。、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很多时候,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画出这些句子,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悟后在句子旁写上其含义。在教授《郑人买履》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找重点句,并画下来,于是他们都画得是:“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通过这句话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演绎课本剧,再现情景更加确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是总结出: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并要求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也可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3、重视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词句品读,感受人物的独特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我常常让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在第6册《真正的施主》中有一段文字:“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只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在导入部分,我提问:这是个怎样的老人?孩子们说:她是个营养不良的老人。我立即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说:身体单薄,说明瘦呀,肯定是吃不好,缺乏营养。我点评道:你看他多会学习,从中找到了答案,你还从哪句话知道了这是个怎么样的老人?能不能画下来,跟同桌说一说。这样大家都能抓住这句话。在学生们充分理解后我说道:

她身体单薄,需要(增加营养)。

她没儿没女,需要(有人照顾)

她就靠几只鸡生活,需要(更多的钱)

通过对老人外貌的批画理解,对于后边的理解埋下伏笔,更加突出了老人形象的高大。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

“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通过批注提问,对课文的理解力渐渐加深了。

(三)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除了重视对词语与句子的品读与理解外,写简单的读后感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并能及时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与评价。我让学生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渐渐地,学生有时候甚至能用一句简练的类似于名言警句的方法来概括学习一篇课文的收获,学生的概

括能力也渐渐加强了。

三、交流评价,感悟飞扬,让水波相荡成涟漪。

只有批注不注重交流,仍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将会狭窄,视野将不够开阔。只有交流而没有评价,学生的感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学生学会批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感情地诵读,并给予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评价中感悟飞扬。

篇3: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浅谈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从而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增加预设生成,增强阅读教学深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钻研课文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如一年级一篇课文《家》,教师出示课题时,就可以让学生质疑:我们孩子都有家,那么白云、小鸟、小鱼等有家吗?如果有,它们家是什么样?学生很想知道,也就很想读课文。

(二)利用文本空白——激发学生思考。

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这样做的:利用文本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1. 当最后一只战象嘎唆披上战甲时显得很英雄威武,当时它心里会怎么想?2.战象嘎唆在凭吊战场时,望望远处的江面,用鼻子碰了一下身边光滑的石头它望到了什么?它的举动说明什么?3. 战象庄严归去时,卧在自己挖的坑中,眼睛也没有闭上,那是为什么?它想对世界表达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子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把最后一次战象晚年生活描绘得真实感人。通过空白想象,使读者看到了嘎唆当年的英勇,看到了嘎唆对战友的思念,呼唤世界不要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心灵。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方式有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形象描绘、音响音乐等听觉情境,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幻灯、投影等视觉情境以及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动觉情境,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显示出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春联》时,教师让学生看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激发学生交流讨论,春联中写了哪些春光美景?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秀丽的桂林山水之间,再配以一段轻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尽情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问:“桂林山水美吗?美在哪里?”再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加强创新理解,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动性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蓝天是白云的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片白云飘来飘去,“树林是小鸟的家”可引导学生做一只小鸟在树林中自由自在飞翔,感受鸟儿在家中的快乐。以表演体验文本,加深对“家”的认识。

文本学习后,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白云、小鸟、小鱼都有家,那么小草、鲜花它们家在哪里?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创造性思维:是的家。通过主动练习,创造性思维,学生对阅读产生乐趣,学生语文素养不觉中被培养。

四、加强训练,提高阅读质量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质量是很重要的。1.“读进去”──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2.“记得住”。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因此,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运用和表达语言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3.“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言的学习,要常“练”不懈,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词汇由量到质地飞跃;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运用由表及里地落实,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课的“练”,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单元主题及其文本内容和单元重点,选择某一侧重点来练,达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篇4: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有效教学 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课堂内的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导语创设情境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些永不疲倦的旅行者,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野外,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洋,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它们的行踪。真正没有它们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猜猜它们是谁?(板书:灰尘)是啊!这就是灰尘,它散落在窗台桌面,污染环境;飘浮在空中,如影相随,传染疾病,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假如没有灰尘,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在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出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的课件,学生自然是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地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老师提问“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园中,你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漫步在园中,我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有的说:“漫步在园中,仿佛一个人间天堂如画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心驰神往。”由此看来,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想象情境

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中退休老人十几年天天到海边喂海鸥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在几千个日子,十几公里的路程中,老人喂海鸥会遇到怎样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人设身处地为海鸥着想,把海鸥当作自己的亲人,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即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地学习语文,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并释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发言、个性化探究、个性化发展。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每个学生又都是个性的,即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带有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过程、行为等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三、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加强朗读感悟与默读思考两个教学环节的结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在默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朗读”,不是现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习惯组织的“全班学生齐读”,因为严格地讲,这种“齐读”并不是“读”而是“念”,即只是把语言文字变成声音的“念”,既念不出语音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及语调的入情入境,也念不出课文在词语运用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更谈不上他们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因为他们只用了眼和口,没有用耳和脑。所以,“朗读”应是指学生个人独立的、响亮的人情入境的有感情的“朗读”。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提问,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讲座

讲稿人 刘燕雪

一、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现今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禁锢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中心”被打破了。1.破“课本为中心”

语文课不再是“教教科书”

语文不再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学习,教学目标为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破“教师为中心”

师生关系得到一定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

3.破“课堂为中心”

改变封闭、僵化的“小语文”,倡导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语文学习重整体感悟,重培养语感,重情感体验,重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成绩是可喜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今天的中小衔接教学研讨会,旨在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三)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讨论、表演 2.多媒体的课件精美即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是体现教学民主的好方法 4.多多提供课外资料就是有课程意识 5.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就是要反复读 6.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问题 7.新课程的语文课要像活动课一样热热闹闹 8.学生质疑其实是走过场,问题是教师预设的

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主动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对教师满堂灌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三、高年级阅读教学应当担负的任务。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要求:阅读教学要有较大的阅读量。要通过精读,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略读,粗知大意;通过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还要学会理解地读,批判地读,欣赏地读。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便会形成较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要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的方法。

(要求:阅读教学既重视读,又重视写。很多高年级课文,都昭示着学生应该学习并掌握的写法。教师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学读、学写,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到。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教师视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钻进去,跳出来)

2.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是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教学内容不宜多、泛、没有章法。扣住学生的疑点展开教学,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简便方法。

(二)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步骤清晰。

要下决心改变烦琐的问答式教学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的套路。基本教学环节: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句段,有初步感受(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交流,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理清文路。3.梳理学生问题,结合教学前预设,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4.学生默读重点段落,或感兴趣内容,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练习写批注。5.师生共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一课一得。6.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多样,年段特点凸显。

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年段:

默读、浏览、感情诵读、自由读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词析句、谈体会

问题少提,书要多读;读书要有目标,有层次。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四)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幸福。建议:

安排语文课上读课外书,读整本书,师生共读,注重读后交流。

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方法,做摘记的方法,写心得的结构。坚持,坚持,坚持,最终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五)小学语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五、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二年级)

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查字典方法后,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并布置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预习。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入学后)

认真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对学生书写要求应明确,并坚持严格要求,重视鼓励先进。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三年级)

中年段开始,指导学生建立摘抄本,鼓励学生分类摘抄,并积极运用。(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一年级)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五年级)

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6)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一年级)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文章的意思,教师通过示范、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教师可适时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7)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二年级)

利用黑板报和上课前五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由学生抄写在黑板报上,教师定时或不定时指导学生背诵。

(10)养成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入学后)

一年级入学后即教会学生如何听讲、如何发言。

六、我们共同努力„„

篇6: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使语文教学显得扑朔迷离、气象万千,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一千种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阅读教学的“少”、“慢”、“差”、“废”问题在新一轮课改后依然存在。历来只重视“文”的分析,轻视了“语”的训练与指导现象并不少见,引起了语文教研部门、语文教育学界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方法指导不力,学生天然阅读兴趣丧失等问题严重存在”;语文课堂缺失师生对话,课文阅读缺少“悟”和“猜”的能力培养,学生读不出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感受不到语音、语调、音韵的铿锵,体会不了语言文章材料的“美感”。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教师本身来看:

1、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学生课堂阅读没有足够的时间;

2、阅读教学仍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使所要争取的阅读教学效果没有达到;

3、课外阅读没有指导,即使有课外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也是千篇一律;

4、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阅读表现力不强加之对阅读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有效地训练,不会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从学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一些规定的篇目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没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学科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作深入地思考阅读,提高不了阅读的质量;

3、课堂上,受教学内容的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缺席”;

4、课外阅读,被“五花八门”的补习占据,学生的天然阅读情趣丢失。

从阅读教学双向交流来看:

1、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一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课文不是每一篇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2、学生的阅读情趣不佳,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由于受网络和电视的影响严重,有的家长课外强迫学生读唐诗宋词,课内阅读受内容的制约,致使学生的阅读情趣不佳,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阅读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对应不一致,语文阅读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规范是课标的要求)可循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考虑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在课堂上,表现是常常草草阅读即了;

4、多媒体化造成阅读教学的失色,之所以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称为“多媒体化”,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抹杀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维和人性亲和力的对话;所有这些,都是造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在研究了学生阅读汉语过程中的眼动情况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有待改进。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许多中小学生阅读时,缺乏明确的目的,速度慢,灵活性差。沈德立通过10年时间对我国大、中、小学生阅读记叙文、科技说明文、寓言等文体的眼动实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在实验室里,通过利用眼动仪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眼跳距离、回视次数、注视时间、瞳孔直径变化等数据,使阅读心理活动得到客观化研究和量化。这些实验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方法、习惯、兴趣和难点。沈德立认为,良好的阅读方法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二是能准确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但目前多数中小学生远达不到这两个标准,而沈德立教授的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表明,有效阅读方法是可以改进的、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初中三年级的阅读要求来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行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的要求中,我们通过听课看到的是,不少学生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的文字中,要得出课表要求的“心得”常常是很艰难的;从考试成绩来看,阅读题失分是一个严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200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共10分,从绵阳考区B56号(本)试卷统计来看,学生平均分不到6分。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程度不高,与课标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很有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目的是从师生的现状出发,从教师语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出发,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策略,力求达到中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是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具体是指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在教师指导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与课堂阅读方法相比,阅读策略更具有技术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大致包括师生筛选信息策略、处理信息策略、理解信息策略、质疑解疑策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的前提:一是能够识别文章中信息的价值,二是掌握各种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些方法是:(1)在文章的关键部位提取重要信息;(2)在略过“枝蔓”后提取重要信息;(3)在提示语后提取重要信息;(4)在详细描述处提取重要信息;(5)捕捉句子主干提取重要信息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基在他的专著《有效教学方法》指出:“有效”包括有效效益与有效效果,有效效益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目标应指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衡量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1)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2)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3)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立足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并不排斥课外阅读对有效教学的辅助。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

按照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实践活动——实际测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验证假设——原因探讨的研究技术路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通过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构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改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为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可行性途径及解决办法。

2、主要内容

对应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标准(课标),可分小学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高段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逐段分解进行子课题研究。①探究中小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真正原因。

第一: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的产生、形成、提高的机制、程序、途径研究。

第二: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中教师、家长的指导与训练的动机、价值取向、可能性、期望值研究。

第三:教师与学生“语文阅读有效学习”的双边关系、互动作用。②形成课堂的“自主阅读”操作模式和具体方法研究。

第一:指导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重点内容、范筹,确定和选择有效策略研究。

第二:指出正确的阅读学习的方法,将这些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提高中小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

第三:学生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操作模式研究。

③提高实验教师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指导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观测和测评方法研究。

3、研究重点

教师中介地位的确立是中小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实现的前提。认真研究和探索中小学生、教师在中小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中“价值、地位、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目的是改进中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加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中小学生语文有效学习的水平。

四、研究创新及方法

(一)研究创新

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兼顾类似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取得的研究成果,依托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重点课题——“语文阅读学习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第一,在“有效阅读学习”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第二,实践和推广“语文阅读有效学习策略”,着意解决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轻视阅读的问题。第三,本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在实践中总结语文有效阅读学习的指导与训练策略,形成生态化的效应。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步骤针对可能影响学生有效阅读的各项因素进行详实调查,准确定位所调查学生的现状及症结所在。

2、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实验观测法,通过对有效阅读效果的观测作出对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效果的进一步评判。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思路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方法,在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异。注重方法指导和情绪体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达到相应的效果:1.调查我市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现状并制定好改善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2.要求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阅读有效策略的方案;3.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些阅读有效的方法;4.汇总参研人员和学生拟定的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整理成书面材料;5.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学生中,适时充实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6.根据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总结阅读有效策略的效果;7.得出结论,将阅读有效的策略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五、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09年12月——2012年7月。1.准备阶段:2009年

完成课题论证,组建成立课题组,上报《课题申请表》,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发展课题学校,学习相关理论,举办开题会。

2.研究实施阶段:2010-2011年

制定课题实施评价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1)举办专家讲座,进行学习培训,使参研教师切实掌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方法,以便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各校级子课题认真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3)组织校际交流、考察观摩,推进研究深入。

(4)开展阅读活动、主题报告、课堂展评等活动,检阅研究成果。(5)举办课题教师论文评选活动。3.总结阶段:2012年

根据实情调整研究,整理研究成果,准备结题。具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编制论文集等。

(二)研究措施

1、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①完善课题管理体系:市课题组——片区联合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教研室确立市级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市级课题研究和市内中小学各校课题研究和管理指导。

②各市示范初中、小学及有条件的其他中小学成立确定校级课题,成立校级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学校所选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③各学校中小学教科室负责课题的研究管理和指导。

④加强市(县)、校两级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和评估,纳入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考核。

2、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

①市教研室通过会议、教研简报、教研网站等渠道,广泛宣传省、市、县有关课题研究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的认同度和参与性。

②学校加强课题的策划和宣传,动员全体教师尤其是参研的语文教师深刻学习和理解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③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把课题研究对“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全面改进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策略和质量放在首位,提高课题研究宣传的有效性。

3、强化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

①每学年度组织2-3次市(县)内课题研究研讨会,安排骨干成员交流经验,通过同伴互助优化课题研究。

②定期邀请省、绵阳市课题组的学者、专家在本市内开展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和讲座,培训和指导中小学参研教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课题研究效益。

③加强与上级总课题组的联系,及时收集和精心选择省内外、市内外优秀课题研究资料,为市内课题组提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借鉴学习依据。

④在师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师生订阅国家级优秀刊物、本课题指定读物——《学语文之友》杂志,引领各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4、搭建课题研究的活动平台 ①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专项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召开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②每学年度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优秀习作评选等活动,并择优推荐参加上级和《学语文之友》杂志社组织的有关评优推先活动。

③在市教研室网站开辟专栏,展示师生优秀作品,建立课题研究博客群,供教师、学生教学交流和学习对话。

④及时准确介绍省、市总课题组研究活动信息,组织参研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5、建立课题研究工作的激励机制

(1)、每学年评选一批中小学优秀课题研究单位,表彰鼓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2)、每学年评选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教师和管理指导人员,表彰、奖励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先进个人。

(3)、择优推荐优秀课题研究单位负责人和优秀教师参加上级课题组开展的有关考察和交流活动。

6、确立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制度

①每学年由课题研究小组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测评,检验课题研究实施的实际效果。

②通过中小学教学质量调研,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水平和质量。

③组织学生参加总课题组开展的有关知识能力竞赛,验证课题研究实施的客观成效。

六、预期成果和效益

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或阅读活动现场;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编制论文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相关成果。

研究期间,我们将研究成果向总课题组推荐公开发表,研究结束后,部分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将结集,最终形成《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集。另外,本研究由《学语文之友》杂志社参与,还将形成《语文阅读有效策略研究》资料汇编,以课外辅导书、杂志等形式出版。

1、《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使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体反映在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实在的阅读效果。

2、中小学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方面,有强烈的阅读教学指导和训练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能有效引领和帮助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3、学校、家庭在中小学生阅读环境、氛围、条件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初步构建学习型校园和学习型家庭的生态环境。

4、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5、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中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提升其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七、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龚林泉(绵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特级教师)

刘怀明(资阳市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王丽容(绵阳市教科所中教室主任、中学特级教师)

2、领导小组

根据江教研(2009)第4号通知精神,成立江油市《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曾仁亮(江油市教体局副局长)副组长:刘道福(江油市教体局教育股长)

黄俊荣(江油市教育研究室主任)

成 员:赖 云、徐天林、李小功、吕金梅、贺木俊、江联双、尹智萍、片区主任以及具有子课题学校的校长或副校长。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黄俊荣

副组长:赖 云、徐天林

主研人员:李小功、姚 宏、郭良蓉、贺木俊、江联双、尹智萍、杨亚莎、子课题学校的主研人员;

协研人员:我市全体中小学的语文教师

附录:《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备选)

1、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模式研究;

2、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自主阅读”方法研究;

3、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阅读兴趣研究;

4、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师生对话”阅读研究;

5、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任务性”阅读研究;

6、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学生阅读习惯研究;

7、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学生心理研究;

8、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美读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

9、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教学对应问题的研究;

10、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效拓展方法研究;

11、运用悟读、赏读、品读、练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研究;

12、新课标、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引领学生阅读生活的有效性研究;

13、展现阅读素材、记录活动内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14、中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有效信息筛选提取方法研究;

上一篇:开车旅行的英语作文附中文下一篇:组建街舞社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