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续写

2024-07-19

静女续写(共11篇)

篇1:静女续写

漫长的夜,凝聚了我对伊的思念。美丽的可人儿,你还记得与我的约会?你是否在城脚的某处正暗暗地窥视着我?要不我怎么能感觉到你馥郁的芳香和你秀发飘动时的灿烂?我徘徊在城脚的一旁,焦急的等候你的到来。

月,亲吻着我清晰的记忆。紧紧地握着你送我的红箫,心中的喜悦在发酵里酝酿。色彩鲜润的红箫,及不上你微笑时脸上泛起的片片红晕。我喜欢红箫,但我更喜欢你脸上的红晕。你随风飘扬的微笑,如栀子花的味道,悄悄地,对我发出恋爱的信号。

当我收到你从野外采来的茅草芽,我怦然心动。幸福的滋味跃然脸上。树上的花儿,静静地看着,为我的“海誓山盟”作证。茅草芽,茅草芽啊!你是多么的美丽可爱啊!给我灰白的人生,带来了璀璨的希望。

北风里,月牙下,你萦绕在我心头的影子,吹不去,剪不断。一夜的惆怅,凋谢在石子道上。你独留我孤独在城脚旁神伤。

篇2:静女续写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前史沉积的墨香,未来的三年,我或许会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长,或许能在三年后的夏天开放一朵成功的花。”或许还会在她安静的目光中走向不知道的国际……我轻轻地呼气,曩昔那全部的全部,无论是成功仍是失利,都将跟着平稳的气流脱离,沉积到生命的河底去,而我,则要驶向一片大海。

我迈开脚步,向那栋教学楼走去。小小的四层楼房,此时却似乎一个巨大的玻璃瓶,别致,激动,生疏……正在里边欢腾,一次次溢出,顺着瓶颈成股流下。我调匀呼吸,拾级而上,走进那间生疏的教室。生疏的面孔重重叠叠,我却像照镜子相同在他们脸上看到我的表情,那是克制着的探究欲。我的手心黏黏的,我们都在找位子入座,我却像桩木头似的杵在那儿,用自认为镇定的目光寻求容身之所。

同学,我们一同坐吧。

我垂头,原来是左面一个戴眼睛的胖女生。我似乎捉住救命稻草一般飞身跃入座位,感谢地望着身边这个白嫩嫩的女孩。她嘿嘿地笑,却给我一种莫名的心安,我便也回以傻笑,然后有些为难地问她结业于哪里。所以,我和心爱的肖涵就这么普通地相识了。她的友爱简直完全褪去了在这个班级举目无亲”的我的羞怯。对曩昔班级的思念也在对融入新团体的巴望中逐渐淡去。我似乎能感觉到门前静女那双充满希望而柔软的眼睛正温顺地注视着我,鼓舞我接收生命航船上的新一批同伴,一同向未来驶去……

篇3:《邶风·静女》的空白艺术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名篇, 反映青年男女幽期秘约。诗歌短小精悍, 但情趣盎然。鉴赏诗歌的时候, 不能囿于简单、机械的字面理解, 而要调动想象的翅膀再现场景, 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填补艺术的空白。

一.约会—初约还是再约?

第一节写的是男女约会, 是初约, 还是再约, 诗作没有明确的交代。但是对约会性质的确定, 会影响对诗歌情节的铺设, 意境的再造, 情趣的体味。

(一) 初约。一个文静美丽的女孩看上了一个男孩, 她想方设法告诉男孩约会的时间、地点。美女的主动约会让男孩激动不已, 兴奋的饭也没吃, 就飞快的奔向城南角儿。夕阳西下, 就是看不到女孩的倩影。“难道地点不是城南角儿?难道她失约了不成?”男孩心急如焚, 在角楼四周走来走去, 抓耳挠腮, 不知所措。其实, 女孩早就来了, 她找了个地方偷偷的藏了起来。远远的观看男孩的情态, 正在嗤嗤偷笑呢!

(二) 再约。一对男女相爱了, 男孩按照约定早早来到城墙角等待姑娘。夕阳落到了山头, 晚霞映红了天空。男孩的心理焦急起来:为什么没来?难道是家里人发现我们俩的事儿, 把她扣留了?她挨打了吗?还是她突然变心了呢?他心神不安, 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而姑娘呢, 就藏在城墙附近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赠管———黄昏还是夜晚?

第二节写的是赠送礼品, 时间是黄昏还是夜晚?地点在城角还是家里?我们既可以理解为第一节故事的延续, 也可以理解为若干天后的再约;既可以理解为在城角女孩赠送男孩彤管, 也可以理解为男孩在家睹物思人。欣赏者定位不同, 故事发生的环境就有变化, 诗歌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

(一) 相见。城角下, 男孩到处找啊, 找啊, 女孩就是不出来。男子失望的蹲在城角, 默默无语, 伤心欲绝。不知什么时候, 女子悄悄的走到她的身后, 偷偷伸出双手捂住了男孩的双眼。男孩慢慢转过身, 双手合于胸前。女孩无限深情的望着他, 递给一把红艳艳的铜管。男孩伸出双手接住了那沉甸甸的爱。男孩双手捧着彤管, 觉得它异常美丽, 因为这是女孩金灿灿的一颗爱心。

(二) 相知。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男孩早早的到了约会的地点———柳树林。这次, 男孩也效法女孩的做法, 想幽默一回。他躲在小树林里静静的等待姑娘出现。月亮徐徐的爬上了东山, 将清辉洒向大地。忽然, 姑娘的倩影在月下快速的移动, 到了树林边, 徘徊不前。男孩走了出来, 两人在月下相会。女孩拿出彤管郑重的交给了男孩, 彤管在月下熠熠生光。男孩吹起了女孩最爱听的曲子, 两人沉浸在幸福的憧憬之中。

三.赠荑———回忆还是结局?

第三节写赠荑, 是回忆往事, 还是私定终身?故事发生在城角的路上, 还是郊外的小道?这些艺术的空白要让我们读者去填补。填补的情节不同, 表达的意蕴也略有差别。

(一) 回忆。男孩独自坐在家里, 望着床头的小草, 浮想联翩。初约那天分手的时候, 女孩从郊外的牧场放牧归来, 送给他一支荑草。初生的柔荑细小鲜绿, 生机勃勃。男孩想:小草会慢慢的生长, 最终会长成茂盛的草丛, 我们的爱情也会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它不是一棵普通的小草, 而是一种象征, 象征姑娘的一颗痴心。

(二) 结局。又一年的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大地吐绿, 一对青年订婚了。夜晚, 两人又约在城角见面, 她手持一束茅草郑重赠给了男孩。剥开草芽, 显出嫩白的芯。草芯是洁白的, 就像天山上的雪, 象征姑娘一颗纯洁的心灵。男孩觉得这普通的茅草美得太出奇了。男孩捧着茅草就像捧着姑娘的一颗赤诚之心。

优秀的诗歌, 特别是古典诗歌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从具体的形象入手,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去探索、补充、填补诗歌在叙事、写景、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空白”, 才能感受诗歌的意象, 再现诗歌的意境, 准确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充分体现诗歌赏析中多样性的审美追求。

篇4:静女,是一道美景

可是努力比不上更新快,人到中年的女子,思维不再敏捷,心思不再灵活,与其在热烈的时尚潮流中心力交疲,不如让身心安静下来,以安静的姿态面对丰富纷纭的世界,以安静的心态承接辗转曲折的人生。

静是一种气质风范,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丽。《诗经》有云“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安静的女子,最是优雅美好,让人赏心悦目,向往期待的。古时评判一个女子是否有教养有风度,要看她走路的姿势,只有裙幅不动,波澜不惊,才称得上是雍容端庄、高贵大气。

安静是外表娴雅的姿态,安静更是内心秩序井然的外显。

心安静了,独自行走时不再焦灼急迫,面对孩子时不再急功近利,为人处世不再锱铢必较,不再患得患失……有了世事洞明的超脱和接纳,有了对不够完美现实的包容和理解。

心安静了,就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身边的花开鸟鸣风动,于是平凡枯燥的生活就温润柔和了;心安静了,就会意定神闲,于是紧张疲惫的生命就从容舒展了。

做内心安静的女子,修炼温婉平和的心态,就有耐心等待花开,有勇气承担失败,不会因日复一日的平淡而麻木,不会因猝然而来的意外而张皇失措。

做内心安静的女子,唤醒聪慧睿智的思维,就能够放下眼前的琐事纠葛,目光望向更深更远的地方,驱走一时的浮云迷雾,洞察岁月的繁复变幻,为心灵寻找到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

做内心安静的女子,构筑一道坚韧有弹性的防线,就能够战胜不期而遇的困难,排解无处不在的压力,将百炼钢化做绕指柔,书写岁月静好的诗篇乐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安静,脸上的笑容才不会僵硬;内心安静,目光神情才会更加明澈生动。

静女其姝,拈花微笑,这姿态穿越千年,始终是人间最美好的风景。(责编/诗坤ranbaoma@126.com)

篇5:静女续写

静女歌

作者:张南容  朝代:唐  体裁:乐府   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妙年工诗书,弱岁勤组织。

端居愁若痴,谁复理容色。十五坐幽闺,四邻不相识。

夭夭邻家子,百花装首饰。日月淇上游,笑人不逾阈。

河水自浊济自清,仙台蛾眉秦镜明。为照齐王门下丑,

篇6:诗经《静女》教案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shū 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

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贻:yí赠送

9.彤管:至今说法不一,一说红色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为茅草的嫩芽,一说是乐器。

10.说怿:说,通“悦 ”。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 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 :bèi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课文译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可爱,她在城上角楼里等我到来。

她藏在什么地方我看不见,急得我挠头抓耳四处徘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柔婉,她珍重地赠送我一支彤管。

这彤管闪烁着红润的光芒,你的美好让我打心底喜欢。

送给我从牧地采来的茅荑,它实在是无比美好又奇异。并不是你的茅草有多么美丽,是美人的礼物才这般珍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静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2.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2.《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3.赏析《静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提问讨论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回答。

老师引导:举例,如《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指女子身段婀娜多姿;举例“卖弄风骚”等,指人举止轻佻;举例,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则指人的文学修养。

老师提问:那么“风骚”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经·国风》中的《邶风·静女》。

二、介绍《诗经》

老师提问:那么,同学们了解那些关于《诗经》的情况呢? 1.首先,学生自主归纳《诗经》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并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三、诵读《静女》,掌握字音字义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语调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特点 3.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4.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 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指出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四、分组讨论,了解诗意:

1.老师提出一下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2.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2)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体现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五、分析人物,总结内容: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2.《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静女》

篇7: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的演绎。

二、朗读(根据内容读出情感)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

三、讲解分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形容词词头)

翻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故意躲藏看不见,抓耳挠腮人彷徨。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但是却让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炽热的心在激烈的跳动,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啦。

2、《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市共三章,每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3、《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四、《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五、作业 a)背诵全诗

b)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第三课时无衣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们连续学习了《诗经》中两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篇,不知是否给大家造成了一种错觉:《诗经》宣扬的都是情爱。那就大错特错。虽然“爱情价更高”,但是大敌入侵,国难当头,情爱又怎能救家人于水火,保自己于平安呢?“若为自由故”,“爱情也可抛”。人类自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尚武的精神,如果在外敌入侵的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一大批热血男儿在战鼓咚咚声中齐聚在猎猎的战旗下视死如归,奔赴沙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发展。春秋的秦国,由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扫天下的秦王朝,恐怕与秦人的尚武精神有关。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和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但恐怕连上帝也无法保证:没有人会把战争之剑悬挂在我们的头上。武备不可松弛,图强以求平安。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敌当前的秦国人民,是怎样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

二、朗读

可理解为一首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朗读是要慷慨激昂。

三、诗歌特点

重章叠唱: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四、课文赏析(附本人论文,见《古今诗词曲精读150例》)

慷慨从军保家卫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描写秦地人民慷慨从军的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前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战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内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战裙。”充分反映了士兵之间解衣推食,团结友爱,相待以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这后人,以至军人之间互称“同泽”。“同袍”、“同泽”、“同裳”也就成了精诚团结的代名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军需品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人们奋起保卫祖国的真情的流露。正因为“同泽”是为了御侮,因此,一旦“王于兴师”,便毫不犹豫地擐甲砺兵,做到同仇敌忾。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是秦地民众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的反映。而每章的末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并肩作战,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得意粉。王先谦说:“西戎弑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与子同仇”是维系战友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精神的纽带,惟其“与子同仇”才能“与子同袍”,“同仇”“同袍”互为因果,显出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所以在大敌当前“王兴于师”的庄严时刻,他们才能无私无畏修甲兵,同仇敌忾去参战,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但《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的激动人心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南宋末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时代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抗元,不幸军败,绝食而死。他曾心怀亡国之恨和复仇之志,无限感叹地说过:“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叠山集》)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诗经》有关知识

2、注音释义(自选六个)

3、用五个成语连缀成文:信誓旦旦夙兴夜寐振聋发聩功亏一篑各行其是

4、书后练习四

篇8:《静女》的“空白”艺术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如此,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幕一(开头四句):男子想和一个腼腆文静的漂亮女子幽会,问她幽会的地点在哪?女子笑而不答。后来女子悄悄打发一个小丫鬟(或她的弟弟妹妹)告诉男子:“在城角儿。”因为那里人少又僻静。听到这个消息,男子兴奋得饭也吃不下了。好不容易挨到日暮,便飞一般地奔到城南的角楼。“咦,怎么没有她的身影,难道失约了不成?”再细一看,大喜过望,她来了,瞧!那角楼边儿不是放着她答應送我的彤管吗?她一定是藏在哪里故意让我着急。男子找哇找,找遍了角角落落就是没有找到,急得在角楼四周走来走去,抓耳挠腮。

幕二(中间四句):找哇找,男子又急又气地蹲在了墙角一言不发,拿起彤管吹起了那首曾经让她心动的乐曲。果然,不知什么时候,女子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入神地听着。一曲完了,两人见面,分外高兴。女子说:“真好听。”男子说:“那是因为你送的彤管好。”

幕三(结尾):转眼春天来了,大地吐绿,碧草如茵。一对男女的爱情也在滋润成长,他们打算订立婚约了。又是一个春风和煦的傍晚,依然在初次见面的城楼边。姑娘已消去了初恋时的腼腆,手持一束洁白的茅草芽和几支野花儿,亭亭玉立,等在那里。这洁白的茅草是爱情的定情物,她在姑娘的手中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天边的白云。在小伙子眼中,茅草芽儿已经和美丽的姑娘融为了一体,他接过了茅草芽,也就接过了姑娘的心。

篇9:静女(范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八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第二、三课时

教师补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 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四、五课时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搔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第六、七课时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指定几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

第八课时

同题诗欣赏

静女吟(唐)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释义】美艳的女子都相互嫉妒姿色,娴静的女子却独自深居闺阁。看重的是礼仪而非嫁妆,嫁出的不是容貌是美德。君子求聘容易答应,小人求亲自难从命。此种志趣又有谁人能懂,惟将幽韵寓于琴声之中。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篇10:静女改写作文

他们在一次踏青中相识。当时恒正骑在马上,正打算充分享受这山谷中的宁静时,游离的眼神被一个白色的身影锁住了。那便是静——

她正看着断垣上的蓟草出神,绝尘的脸上泛起微微的笑意,银铃般的笑声幽幽传入他的耳中,整个山谷仿佛也因她而生动起来。

她多美啊!看她的衣着虽不是出身王宫贵族,朴素的打扮却依然遮不住她脱俗的气质。

静其实也在看恒。因为静感觉恒决不像其他的纨绔弟子——看起来很纯朴,却是那么英勇强壮,上次战役中他一人徒手俘获对方三人。

静女和恒在这个初夏里认识,他们两人相约在某个城角。恒到了他们相约的地方,但是看不到静女,急得恒搔首弄发心彷徨……静女看到恒是这么在乎她,就走了出来……送恒一支笛子……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恋爱,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天不尤人……

在这个无情的秋天……恒来到城楼上,是向静道别的。边城又起烽火,战事吃紧,为了保护国土和心爱的她,他必须离开。虽然他曾让静担心过好几回,但这次不同,这或许是永别了。为什么她还没有来,恒心急如焚,她会出什么事嘛?他拿出静送给自己的笛子吹了起来,这笛子多美啊,红通通的象一团火焰,曲罢恒小心的把它揣入怀中,在每次打仗中它都给恒以力量。嘹亮的笛声又响起,这是谁在吹,恒猛然醒悟,这不是笛声,这是战斗的号角。敌人发起进攻了,恒猛的跳起向城门跑去……

弱小的邶国是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城破了,江山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支离破碎。在城外身为统帅的恒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清晨,敌军的一个士兵发现了静,急忙去报告了首领,首领很惊讶,一个弱女子到前线来,她想干什么?当首领带着军队到来时,所有人都被她的美貌惊呆了。

她看上去十分苍白,在众人的包围中,她又看到了嫩绿欲滴的蓟草,他回忆起与他的美好时光,竟渐渐笑起来,笑得很释怀,是一种轻松与解脱的笑容。突然,笑声停住了,静看到了两个身穿铠甲的士兵正拖着恒……一道暗红的液体正从她嘴角流出来。她手撰着的那把匕首,是他为她打造的,没想到竟用在她自己的身上。她美丽的眼合上了,为恒,也为祖国。

篇11:诗经·静女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文静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角。故意躲着不出来,我抓耳搔头打转转儿。

文静姑娘长得俊,赠我信物红管笛。管笛红色放光彩,让我心中好欢喜。

放牧回来赠我茅,茅草好看又奇巧。不是茅草本身美,只因美人送我的。

【内容分析】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境内流行于民间的一首歌谣。它作于卫宣公时代。对于这首诗的题义说法历来不一,“—说:这是讥刺卫宣公好色,偷娶子妇。—说:是淫奔期会的诗。”(《诗

经译注》卷二,第3l页,中国书店版)这两种解释看来都不可取,前者实为牵强附会,后者实为封建思想之偏见。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

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静女》是以—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情人约会的情景,诗中刻画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现了他们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第一章,描写约会情景,表现静女性格。开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概括了姑娘的美。一个“静”字,点出她文静大方的内在气质:一个“姝”字,点出她漂亮的外貌:“城隅”,既点出幽僻合适的约会地点,又透露出姑娘大胆心细、聪明过人的心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是约会过程中最精彩动人的情节。—个“爱”(通“”,隐藏之意)字,用得极有神韵,写出了姑娘调皮逗乐的情景。她本来比小伙子来得早,但却躲藏在—边,偷偷地观察来赴约的小伙子有何表现;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此时这复杂而焦虑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约会的情节跌宕起伏,气氛既活泼愉快,又幽默风趣,颇带戏剧色彩。此时姑娘天真活泼、聪明调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丰富和补充。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无限深情。

第二章,写相见时赠物,借赞赠物,含蓄地抒发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这一个“说”(悦)字,内涵丰富,在热恋的情人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两字也就—语双关了。这完全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痴情。

第三章,回忆两人初恋时的情景和心情。“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点出他与姑娘初恋的经过,前句叙事,后句谈心情。一个“自”字,点明他两人的恋爱始于那一次她从郊外放牧回来时,她送给他放牧时采摘的白茅草,当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立刻悟出这不是—根普通的白茅草,而是信物,是姑娘送给他的一片爱心。因而这茅草的价值得到升华,变得是那样的美丽而别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谈感慨,发议论:归根结底,不是白茅草美,而是赠茅草的人美。这直抒胸臆的一笔,不仅巧妙地点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他爱姑娘的主旨。这—章总共17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嫌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从联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对姑娘早有爱恋的深情。

综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名言】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静女》,刺卫宣公纳伋妻也。”

【整体赏析】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这两章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上一篇: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下一篇:DSG变速箱2013年质量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