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2024-07-09

散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精选9篇)

篇1:散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新闻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

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

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

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

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

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

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篇2:散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又是一年的申请高峰季, 想必那些已经offer在手,可写作分数总离学校要求差一点点的预备留学生们不在少数。在雅思备考中,如何在短时间内突破写作的瓶颈获得高分是考生们想要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实答案就隐藏在经常被考生们忽略的大作文的写作结构中——反驳论证。

众所周知,大作文的写作结构分为四大部分:

开头:阐述题目背景 + 改写题目中的不同观点 + 挑明个人倾向

支持的一方:主旨句 + 支持观点(1,2,…)+ 论证(1,2,…)

反对的一方:主旨句 + 反对观点 + 论证 + 反驳反对方

结尾:总结个人观点 + 建议

在这一结构中,大部分的考生往往投入大量精力在支持方论点的阐述和论证展开中,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反对方的推敲。

笔者在批阅同学们的作文时发现大部分考生的一大通病是在反对方的.部分,不论是字数还是结构安排都不够合理,不是缺论证就是缺反驳,导致反对方的字数甚至不如开头段多,这就等于已经给自己大作文判了一个6分以下的成绩。那么真正的高分作文的反对方结构应如何安排比重呢?下面新东方在线雅思教研中心老师带你一起分析考官的范文来寻找答案。

题目:Nowadays,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 the biggest industry in the world. Unfortunately, some people argue that international tourism creates problems rather than benefit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这道题是要分析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因此考生可以从好的方面(如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坏的方面(如造成环境污染,打扰当地居民生活)等方面来展开论述。考官提供的范文在这道题目中更倾向于旅游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所以反对方就是承认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反驳,写法如下:

Tourism seems to have some disadvantages too.(主旨句: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些问题)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ourism can destroy or spoil visited locations, such as pollution and littering.(反对方观点:造成环境污染和垃圾遍地) People can adhere to their own beliefs and way of life if they want to; no one can really forcefully manipulate someone to change from their morals and ethics(展开论证: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道德修养). However I belie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ourism are not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solved or prevented.(反驳反对方的这种观点:但是旅游业所造成的问题是可以被解决和阻止的) Pollution can be avoided by increasing usage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vehicles used for tours and rents, warnings and visual education on littering and smoking; specific times can be allocated for tours to certain areas, such as peak times, where local inhabitants feel uncomfortable due to too many foreigners.(反驳的论证:举例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和安排相应的时间和场地专供旅游而避免打扰当地人的生活等)

篇3:浅论散文写作的实战技巧

1.镜头组合法。镜头组合法, 原是指电影中组接镜头的手法。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作文中来, 是指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 选取一系列有关社会生活的分镜头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 通过各种方法组合在一起, 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中关于“春雨”的描写就是采用镜头组合的描写方式:远镜头———半空中, 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镜头下移:“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近镜头———转到屋后,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镜头再下移, 树下地面上 : “小草儿 也青得逼 你的眼。”远镜头———城镇里, “傍晚时候, 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 静而和平 的夜”; 镜头转移, “在乡下, 小路上, 石桥边,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披着蓑戴着笠”;镜头拉远后转, “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让我们沉醉其中, 流连忘返。

又如阅读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 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 脑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回家奔丧、车站送别、月台买橘、泪眼看信, 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 体验着“我”内心的复杂感情, 感受着父亲对儿子深挚细致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体谅感激之情, 从中品悟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2.生活截取法。生活截取法, 就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精神品质的闪光一段或瞬间的生活经历加以具体描绘,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写作手法, 可以鲜活一个形象, 聆听一个时代的脉动, 透视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就是通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四个生活片断:背儿观灯、观讲小说、检查功课、灯下做鞋, 巧妙地把四幅画面揉合为一体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怀念之情。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 读之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作者从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中选取假发怒、观蜜蜂、教跳舞、教读诗、学写字、排纠纷、梦寻师等七件事, 逐层深入地把自己对老师的喜欢、爱戴、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学创作, 本就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散文写作也是如此。作家的文学创作是截取一段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 提取主题后进行有取舍的选材及必要的加工创造;而中学生的散文写作则是根据作文题目明确主题, 围绕主题截取一段生活经历, 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

3.情境还原法。文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苏轼评王维作品,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过, “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 画中品诗情。散文写作, 不一定是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完全全地记述下来, 大多采用回忆的方式, 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情景或看到过的文字材料, 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进行还原式的情境虚拟, 在“画意” (生活情境) 中构建“诗情” (故事情节) , 进行文学创作。如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1900年5月26日清晨, 王道士依然早起, 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 裂开一条缝, 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 急忙把洞穴打开, 嗬, 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 这天早晨, 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现在, 他正衔着旱烟管, 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 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 作者没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完全凭借丰富的想象, 还原历史现场, 犹如身历其境, 深刻传神。

又如《苏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 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 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 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 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 远离自己的家眷, 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 他很狼狈, 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 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 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 喘一口气, 四周一片静寂, 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 此时此刻, 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 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作者采用情境还原的艺术手法, 再现近两千年的历史场景, 把苏东坡当年流放黄州的神态、情景、心境刻画得惟妙惟肖, 入木三分。

4.欲扬先抑法。很多散文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 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 而是欲进先退, 欲明先暗, 顾左右而言其它, 待到关键之处, 自然引出赞美对象;物物相因, 环环相扣, 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 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这样的写作手法, 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杨朔的《荔枝蜜》, 作者开门见山写道, 孩提的时候曾经被蜜蜂蛰过一次, 用画家喜爱蜜蜂来反衬“我”总不大喜欢蜜蜂, 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为下文赞美蜜蜂设下伏笔;接着笔锋一转, 出人意外地叙述在某年的四月到广东的从化温泉小住, 有机会看到满野的荔枝树;而吃了当地出名的特产荔枝蜜后, 去养蜂场看看自己一向不喜欢的小蜜蜂, 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 进而赞美像蜜蜂那样的劳动人民。这样的写法, 不仅在行文上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深化主题, 升华主旨。

又如冯骥才的《四月的维也纳》, 文章首先写:“开头几天,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 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 见不到花儿,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极力渲染自己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与下文作者发现“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 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 躲在草下边, 好像只要一用劲, 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的惊喜以及对小花顶着寒风冒着冷雨傲然挺立的钦佩形成鲜明对比, 层层铺垫中点出主旨, 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5.感情层递法。有些散文开宗明义, 直抒胸臆, 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 继之赋陈铺叙, 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或写人记事, 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 曲终奏雅, 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 情感鲜明, 层层递进, 首尾呼应, 浑然天成。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二节笔锋一转,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在空旷荒寂的环境下发现白杨树, 在仔细观察、细致描绘白杨树形象的基础上, 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那些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众, 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那也是直干秀颀的) , 去鄙视这极常见, 极易生长的白杨罢, 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逐层递进, 情感深挚热烈。

又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 文章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 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 结尾自然再次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 感情升华, 前后照应, 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 浑然天成。

篇4: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不言而喻,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反反覆覆争辩不休的问题,可谓文学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桩疑案。如果推而广之,问问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身为俄罗斯人对契诃夫有哪些影响?身为女性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有哪些影响?身为水手,波佩耶为何如此鼎鼎大名?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见解精到:“我就是我。我是什么,就是什么”。

为破解这个逻辑难题,我不想囿于成说,需另辟蹊径寻求答案。这通常是小说家的功课:超越表像挖掘新意,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丰富已知的总体现实,砸开我们内心封冻的海面,不论你对达到新的境界有什么设想。

首先有两种命题方式需要当即排除,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特指美国。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是,“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有人可能会说:“身为美国人意味着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我的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故言之成理。”但我如果在丹麦、加拿大或英国,是否也能如此,从而同为所述诸国人氏?这个推论适用于美国,但并非特指美国。其次,身为美国人可能造就了我的作家生涯,为我的事业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不一定能使我成为一名更受欢迎的作家。世界文学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依我之见,我如果是法国人,可能更为成功。

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美国人。6岁向国旗宣誓效忠。18岁登记服兵役。20岁加入海军陆战队。但我可以肯定,早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非常清楚我首先是密西西比州的南方人,更确切地说是杰克逊人,是来自阿肯色州双亲的儿子,他们并非密西西比州本地人,与我略有不同。当然,所有这些独特的地方性均以我是一名美国人为前提,因为合众国,作为一个国家及其代表的原则已蕴涵了这一切。因此,对于我本人和我的作品,我可能认为具有南方人典型特徵之处,广义而言也反映了我身为美国人的属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当时人们对于南方应效忠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一事显然态度暧昧。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成过去,但往事还不算久远。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担任美国总统。我曾宣誓效忠。美国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美国──至少是为了保护它,捍卫它。

然而,还有其它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种族、选举权、机会均等、保障人人享有美国给予的一切以及美国的“联邦主义”等问题。“联邦主义”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各地称之为“州的权力”。人们或许认为很多南方人宁愿另觅祖国,完全归属于其他某个国家:很多白人会向往南非或巴拉圭,黑人则意属法国或瑞典。不论在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站在哪一边,身为一个美国人,服膺美国提倡的有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理想,不免会遭遇波涛起伏,面临不和谐的气氛和种种争议,有时还可能危害健康。

自觉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认同自己的属性,显然只是有所归属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归属问题,美国人历来在很多方面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可更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种归属结出的累累果实。美国共和制政体的一个内在目标是,勉励大家关心自己作为公民应如何身体力行,哪怕是不经意的行为,不必太注意公民身份包含的机制与原理。因此,国民归属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个人自由这个目标的一种方式。

但对我而言,从1950年到1962年在密西西比州,在南方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做一名美国人,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意味着完全(绝非不经意地)被卷入一个就美国公民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翻腾起伏的大旋涡,人们情绪激昂,众说纷纭。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当我的出生国看来想压制我认为我拥有的最基本的、绝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我应如何看待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问题?主张种族隔离的白人认为,这个权利意味着他们有权隔离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彼此不相往来;黑人和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白人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这个权利允许人们不受拘束地自由行动,随心所欲地与别人交往,凡此种种都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被称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长期辩论,很多人为争取正义与权利献出了生命,但正义与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尽管可能未臻完美。

判断任何一种态度、人物、行为、品德、经历或信念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总令我颇费踌躇。我在国外时,某些读过我的作品的人问我,某一篇故事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我竟一时语塞。然后我说:如果乘直升飞机飞越美国某城郊的上空,看见一位头戴馅饼式便帽的男人在草坪上刈草。这当然应该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但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答案。)我们走近一看,轻轻摘掉他头上的帽子,才发现他是巴基斯坦裔,一位移民,也可能看见一名第三代加纳裔或华裔美国人。按照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这一天出现在这个城镇的这块草坪上,不仅打破了大多数有关典型性的概念,而且揭示了不合常规的特质往往被淡化和排除的倾向。由此可见,个性证明了共性的不可靠。这正是大量文学名篇力求说明的一点:贴得越近,看得越清。我们本应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的经历是否比这位巴基斯坦移民的生活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这当然还有待讨论。但我和他一样,都是美国人。我们的经历都是在美国的生活体验,或者有一部份发生在美国:跌宕起伏(就我而言)、公民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国民归属与造成隔阂的地方主义。所有这些都不完全地融入一个宏大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在大量包容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人们受到压制和束缚。(也许我应当承认,我和这位移民拥有的共同点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那么,我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我下笔写出这些书稿?

或许应该更确切地说,我的生活经历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引导我进行创作,因为从人类想象的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追寻文学表现形式演进的轨迹,从万般随意和单凭感觉的一面跨越到(故事)成型的一面,这个过程全靠臆测,常常似是而非。无庸讳言,我本人没有能力区分我的意图和我取得的实际结果,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证明”一种影响的存在,而且我从作者的角度对作品的全部理解与读者的解读也有区别──所有这些都使我无法从最客观的角度,或者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

因此,为了谨慎起见我只略谈以下几点。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给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信中写道:“小说家告诉读者以质疑问难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在以不容置辩的一定之规为圭臬的(极权)社会,小说就丧失了生命力。”因此,与我的美国经历(绝不属于极权,但聚讼纷纭,盘根错节,显得扑朔迷离,广泛多样,不和谐的状态往往到了引发轩然大波的地步)一脉相承,我始终力求创作的故事和小说能证实人们在身处危困、不和谐的环境和面临责难而饱受煎熬时展现的人类本性——寻求爱情的人们期盼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彼此能给予体贴和慰藉,结果却转眼成空;父子意殷殷,母子情切切,但中间横亘着误解的鸿沟,无法尽遂人愿,既难以找到确切的方式表达亲情,又为了当面向对方说出必须要说的话颇费踌躇。这一幕幕情景沸沸扬扬,已成水火不容、恩怨难息之势,其中还包含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我从中体会到美国人经历了哪些变故:民权运动和越战,都伴有家庭解体的现象;麦卡锡大清洗,铸成国家的分化;大萧条以后的岁月,然后是世界大战爆发和50年代的繁荣局面诞生。

其次,与我在美国生长的经历相呼应,我遵循需要和自由的原则进行创作,描述各种与我不同类别的人物(如妇女、其他种族和国籍的人、儿童),尝试回答我作为美国公民面临的特定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千差万别,彼此又如此相像?我写了一些小说,希望这种朦胧状态能使人们感到可以承受,饶有情趣,甚至赏心悦目。

我还体验了通过个人日常生活展示的细致入微的政治。正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在自成一统的小家庭范围内,在一个美国小城镇,在远离权力中心和公众舆论的地方,我第一次看见是非竟如此明断。事实上,我在不可能预作筹划的某一个时刻,仅仅受好奇心的驱使,离开作为我写作主题的南方,设想向更多的美国读者介绍我带有地方色彩的思考,同时试图以整个国家为我写作的背景,甚至更希望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

最后——在这一点上我无需推测是谁影响了谁——作为一名作家,我始终相信可以美国为背景,描述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种种事件和行动,探究其中的动机和道义后果,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可以了解其重要性。美国的人文历程,即使不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至少可资借鉴,耐人寻味。

归纳自己所受的种种影响往往令人头脑发热,狂妄自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但我觉得,我现在得到的结果令我感慨万分。如果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受到这些影响的话,我或我的作品可能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从等式一边去掉关键的一项,原来的等式就不复存在。波佩耶若是一名飞行员或一名债券交易员,就不是我们喜爱的波佩耶了。

篇5:散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话题本身不是题目,只是一个写作范围。这个写作范围,空间大、角度多、立意广,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联想、想像的天地。考生应根据自身的认识实际,构思、立意,拟题,如果把话题当作文章标题,显然有违“自拟题目”的写作要求,属于审题不清。

2、因袭旧题

拟题思维狭窄,袭人陈题,落入窠臼,没有新意,没有创造。

3、空大玄题

拟题或空洞无物,下抽象定义;或大而无边,喊标语口号;或故弄玄虚,编鬼怪故事,均没有针对性。

4、文不对题

标题与内容没有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题文不符,文不对题。

5、没有标题

篇6:美国留学文书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现在申请美国高中留学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大家都希望能够写好自己的申请,那么究竟美国留学如何写好申请呢?

第一步:列提纲

动笔之前,要给PS列一个大的框架。明确具体要写什么,如何组织素材,如何凸现闪光点。所以,一开始组织整理素材的时候,可以养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把突现的灵感,自己的闪光点随时记录下来,最后列成大纲,整理出写作思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由此定下写作主题。

第二步:开头

一定要写一个龙头。我们平时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注意到,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写的很好的话,我们会很有兴趣往下读,但如果对文章的开头就不感兴趣的话,根本不可能再接着读。PS也不例外。一篇好的PS的开头肯定非常吸引人,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写法,给人毫无新意的感觉,这样不管你后面的内容有多精彩,读者都不会有心情看下去了。因此,PS开头要与众不同,要精炼,不用太长,要推出主题句,即全文的中心。然后在下文中环环相扣,层层推开,有跌宕起伏,有起承转合。

第三步:主题

PS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铿锵有力的金刚身,有逻辑,有说服力,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当你的PS开了一个好头,吸引人看下去的时候,就是主体部分起作用的时候,读者要通过PS的主体部分来进一步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等。主体部分通常包括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研经历等,具体写什么内容,突出哪些部分要依个人情况来定。在写这些经历是,不要平铺直叙,仅仅罗列出你有过什么经历,你的角色和你具体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出你从这些事件或经历中学到了什么,这些经历对你的申请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去看待和评价这种经历。

在主体部分,一定要突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定要能展现出你的特点、长处、未来的目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但不要一味的夸自己,或写出很狂妄的句子。

第四步:结尾

篇7:高中英语写作技巧有哪些

1.要善于模仿

一些同学的办法往往是背一堆范文,然后再到考场上进行一个“剪切”、“粘贴”的工作,真正的模仿重点永远要放在一定的句式结构上,而非个别的词汇。有一个句式说:“…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表示某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用在高考写作中,我们就可以拿来解释为什么自行车在中国如此的流行:“The bicycle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然而,很多同学一谈到原因仍然是“…because…”。如果要表示“总是能够”的概念,很多同学提笔就会写can always,但理想的句子应该是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用never fail to。

2.要灵活变通

在批改过上万份同学们英语作文中,经常能发现一些将中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的表达法。有一句话叫做“立志如山,行道如水”,写英文作文,一定要有决心把它 写好,有信心把意思表达清楚,这是“立志如山”;但关键是遇到问题时要有个灵活的态度,能像流水一样变通解决问题。有个翻译界的故事说:在某大型国际会议 的招待会上,一道菜是用鸡蛋做的。与会的客人问翻译:“What is it made of”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结果翻译太紧张,忘了“egg”这个词,但是他急中生智,回答:“It is made of Miss Hen’s son.”这里,就是一个灵活变通的范例。绕道表达,是写作中应该常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3.要细心观察

注意英语中一些表达上的习惯。比如在正式文体的写作中,很少用 “it isn’t”这样的略缩形式,而往往是一板一眼地写作 “it is not”。同理,在正式文体中的日期一般不缩写,阿拉伯数字一般会用英文表达(特别长的数字除外)。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习惯于把“since”“because” “for”这样的词放在句首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事实上,在我们见到的英语报刊杂志文章中,这样的从句一般都是放在主句之后的。另外, “and”也常常被误放在一句话的开头,表示两个句子之间的并列或递进关系。其实,经常留心地道的英语文章能发现,如果是并列关系,完全可以不用连词;如果是递进关系,用“furthermore” “what is more”更为普遍。

4.要心有全局

英文写作如果结构意识良好,应试写作就简化成为一个填空的过程了,适当地填入观点、素材,文章就自然而然立起来了。

英语写作四大步骤

1.分析审题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基础,书面表达部分 的 审 题 包 括 :审 文 体 、审 主 题 、审 要 点 、审 时 态 、审 人 称。在题干中,“书面表达(满分25分)”字样后面的所 有内容都在审内容范围之内,要点分为主要点和次要 点,主要点漏掉会因要点不全而被扣分,次要点则可 根据字数需要适当选择。

2.谋篇布局

这一步骤中,需要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及体裁确定 文章的段落布局及100词的字数分布,以确保文章有 头有尾, 篇章结构完整,且要点突出。

3.遣词造句

近年来的高考书面表达把写作要求提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学生仅仅运用基础词汇和句型来写作,即 使表达无语病错误,也不会得高分。高分作文必须是 能够体现出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的文章,即必须运用到 恰当的高级词汇和句型,旨在有意识地使用复杂结构 和高级词汇而造成的错误,也不会被扣分或扣分较 少。因此,写作时,除了内容完整、表达准确之外,还应 尽量做到句式的多样化,恰当运用过渡衔接词,将要 点按照英文表达习惯连句成篇,尽量避免单一句型的 重复使用。100词的文章一般来讲,应该十句话左右表 述清楚、完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能力使用高级句 型和词汇。

4.语篇呈现

篇8:叙事散文写作技巧训练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國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西藏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温家宝,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温家宝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温家宝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nlc202309090619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洢《核舟記》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五十。“尺度”既可以指尺寸、尺码,也可以指评判事物的标准,此文显然是采用了后一个含义。在行文中,作者精心选择了角度不同的四则材料,通过概述和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得简短的叙事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这四则材料全都来自教材之中,自有典型性,而先叙事再点明来由的设悬念法,也增强了可读性。最后一段在叙述的基础上生发精彩议论,点明了“尺度”的不同内涵。而这四种不同的“尺度”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生命的尺度。最后,作者以疑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度过此生?

篇9:高考英语作文有哪些写作技巧

列要点即把要写的内容要点化,一般5—10个左右结构上独立,内容上连贯的句子。确保要点不遗漏,做到这一步时,不一定要按照题目中所给材料的顺序,而要组织好表达方式及次序,做到条理清晰不漏要点。

再吃透了要点的真实含义之后,恰当地把每一个要点译成英语,写成大约10个左右完整的`句子。但书面表达不是几个或几十个句子,更不是百十个单词的简单凑合,而应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地道,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一体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写作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对于拿不准的单词短语或句型千万不能乱用,更不能违背英语的表达习惯,生编硬造,标新立异。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错误百出。造句时要多用简单句、短句,少用复杂句、长句。多用自己有把握的词汇、句式,多用地道英语,避免“汉语式”英语。每个句子都要注意句子成分的完整,语法是否正确,说法是否符合习惯,当对限定的内容表达“山穷水尽疑无路” 时, 可用“变通” 手法, 很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了。

e .g.: 汤姆英语学的很好。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Tom knows English well..Tom is good at English .

Tom does well in English .

Tom masters English well.and so on .

草稿完成后,不要忙于抄写,要多思考, 多修改几遍。检查选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得体,段落是否合适,同时也要注意拼写、语法、标点等错误。总之,文章不厌其改。

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不能过分潦草,不能毫无收敛地恣意挥洒 。

上一篇:石河子第二十中学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状况调研报告_____席海彦下一篇:无私的母爱-爱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