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08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精选8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地理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时空跨度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包括抽象的自然地理规律的形成。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革命,其继承和丰富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优点,使地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根据我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把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可充分利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化、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面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想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节“地震和火山”这一环节时,我首先提出相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了一段有关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使学生通过声、色、图像等的渲染,很直观地了解地震和火山爆发形成的原因及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严重灾害,而且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用自制的幻灯片来演示“ 地震的形成和火山的爆发”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既充分理解了地震和火山产生的原因,又为在实际生活中防震、抗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我们通常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为地图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如何掌握好这些地图的内容、发挥好它的作用,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地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利用幻灯片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直观图像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世界陆地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的特点”时,假如按课本照本宣读,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制作相关幻灯片,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颖活泼的教学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识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次地的情景,只能观察到肉眼看见的客观事物。对于微观现象,却无法观察和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显示,使学生观察那些经过微观的客观现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展示的地理现象,并把具体图景生动地再现学生眼前。例 2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时,由于既要考虑地球的公转又要考虑地球的自转,因素太多,而且要有丰富的空间现象能力,教师讲起来困难,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我采用“地球—太阳系”FLASH动画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地球运动的规律,使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地球运动与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超越时空的限制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从“教书匠”向“探索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而学生要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主动地位,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篇2: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地址:湖南省江华县东田中学邮编:电话:

作者:邓小军

425500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级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始,作为农村中小学,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正确地实施和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尤为显得重要。

中学初中阶段地理课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时空跨度也比较大。既有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也有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同时还包括抽象的自然地理规律的形成。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革命,其继承和丰富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优点,使地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根据我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把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效果:

1、创设地理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而我们也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供地理事实信息,促进学生经历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识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次地的情景,只能观察到肉眼看见的客观事物。对于微观现象,却无法观察和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显示,使学生观察那些经过微观的客观现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展示的地理现象,并把具体图景生动地再现学生眼前。比如板块运动的情况,可用一组图片对比,将各板块位置的相对变化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动态。如果设计成示意动画,让各板块缓慢的移动起来,这样更生动,更直观。季风的形成过程——南北不同性质的气团的移动,相遇后它们位置的相对变化,锋面的形成,暖气团抬升后成云致雨等,通过动画可以得到很形象的说明。季风区雨带的位置移动规律,黄土高原的风成说等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得到形象的诠释。地球自传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里有运动的叠加,初中生一般难以在头脑中想象清楚,但是运用动画进行教学,问题迎刃而解。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地形图的判定》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知识,都说太难。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设计了一个手工制作游戏,把塑料泡沫做成山的模型,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标注等高线,再用平面图进行展示。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便于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便于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大洲和大洋”一课时,我们使用了多幅地图,它们是分别以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和南极洲为中心的地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深入把握大洲大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我们设计了动画:在地图上,轮船从一个大洲航行到另一个大洲;飞机从一个地方飞到 3 另一个地方。设计相应的问题是:轮船经过了哪些大洋,穿过了哪些海峡或运河;飞机飞过了哪几个大洲,哪几个大洋,飞行的方向如何。我们还设计了关于大洲大洋相对位置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这样围绕同一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然后实践运用,最后列表归纳。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通过多途径学习地理知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地理课堂具有层次感和生动性。在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提供丰富信息,以及快节奏的信息供给能力,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

5、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能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即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果,减轻了学生负担。

以上仅是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它的运用当然远不只这些。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在地理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要充分发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能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不管从什么途径和什么方式,只要搞到了课件,就觉得万事大吉,好像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学过程中的一切。4 这样就忽视了“人的作用”,我们应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答疑解难,言传身教,智慧火花的闪现等永远是重要的,是不能被代替的。学生的阅读、思索、感悟和探究,更不能被代替。而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像板书、板图、地球仪的使用等等,仍有它们自身的优势,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新的技术手段和传统优秀方法的完美结合,应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课题。

2、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机灌”代替“人灌”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地理教学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改革”,学生喜欢听的就是一堂好课。因此让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成了“看戏”者,课堂成了“满堂看”。整节课都不用手板书,全在屏幕上切换,教师完全被机器取代,颠倒了主次。

3、部分课件华而不实,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少教师在上过多媒体教学后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上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但课后检测时却发现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没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华而不实,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

4、教师可能出现忙于点击课件而疏忽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情况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语(教师的态势语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 5 多媒体课中,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已被渐渐地忽略了。甚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将欢笑声、掌声都一起设计好。这不仅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违背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篇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角色转换

首先在教案设计时, 应体现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即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先明确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其次, 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死板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而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常常做这样的训练:请一名学生作发言人, 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设计方案, 其余的学生做评论家, 由发言人答辩, 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问题、知识、方法在双方的辩论下都能迎刃而解。当然在备课时, 学生的很多想法, 教师有时根本无法预想到, 但在辩论的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 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在学生争执不下时, 教师再加以点拨, 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则更深刻。例如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课的学习中, 课前笔者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食谱。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根据自己以前喜爱的食品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食谱。在课堂上, 大家踊跃争当“发明人”, 把自己的设计展现在同学的面前。其他同学通过阅读课本、在老师指引下分析出该食谱中每一样东西中的营养物质及每一份食谱存在的问题, 对食谱做了全面正确的评价。设计者则运用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解释、修改。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不仅掌握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部分知识, 而且在探究过程中, 感到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可以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更是教师大胆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的喜人效果。

二、创新上课形式, 调动学习兴趣

1.课堂给学生三分钟发言机会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有化学, 笔者将每堂课开始的三分钟, 留给学生, 让学生登上讲台, 介绍化学知识或学习化学的经验、体会, 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 笔者让学生随便举出身边的一些现象, 然后说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 无论讲得如何, 笔者都予以表扬。这样做之后, 笔者常听到他们说的一句话是:“真没想到, 原来我也是很棒的。”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如在教授分子、原子、离子、溶解等微观概念时, 笔者用多媒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画、音频、视频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 从视、听角度感受并接受化学知识,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连精神不集中、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后进生也被吸引, 学意盎然。

3.精选例题习题

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和效益, 讲清、弄懂一个有代表性的例题比做10个普通题目更有效, 为此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例题。笔者选例题的原则是:选择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可凸现思维过程与方法的习题, 使学生答一题而晓其法;分析每个例题之后, 启发学生将该例题进行多种变化, 进行拓展延伸, 使得讲解一个题目, 达到解决同一类型题目的目的, 力图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有的放矢的指导, 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越学越有劲。

4.把以往只借助实验室的药品开展实验的平台扩展到生活中

在生活中寻找实验代替品, 每一次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从家里带用品, 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身体验化学带来的乐趣。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例如,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就是学生在海边拣的贝壳, 学完本课后, 笔者还让学生回家利用白醋制无壳鸡蛋, 观察鸡蛋的沉浮现象并利用身边的废品进行装置的改进。在学完“水的净化”后, 笔者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等。

篇4: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background , The research studyExplore , Evaluation system

摘要:新课程改革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接受并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学习、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新的教学理念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旺盛的活力。因此,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探索,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1转变观念,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面发展,能使学习和生活变得有趣、有动力”,“适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我们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等。但目前,部分教师、学生、社会对研究性学习缺乏必要性的了解而对其不够重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家长、学生担心研究性学习会耽误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影响将来的升学。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过是一种研究性的活动课,研究的好坏无所谓。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转变家长、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思想观念,加大社会宣传,争取得到教师、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社区等各方面的广泛支持。

2重视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宗旨,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学法,还要想方设法将教学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分析问题、强化思维训练,日积月累,才能较快地解决自学中的问题,这也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所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时,利用教学挂图,从北方的位置、范围、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能源矿产、工业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对北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而在学习“南方地区”时,让学生读图、分析,并通过与北方地区的比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设计课程疑问,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逾越常规想象。在讲授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采用恩格斯的话作为引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然后让学生谈感想。在活动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迸发。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证研究性学习成效的主要环节。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重探究实践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要注重课题和专题的研究结果,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相应的评价体系,要逐步确立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使之与升学挂钩。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更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每一个地理课程研究者所关注。从长远来看,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国民素质尤其是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实现。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尤其在地理能力培养上,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有的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也有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但更多地还是反映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尤其实际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因此,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持久性和永远新鲜的课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梁学军.试论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目标[J].赤峰学院学报,2006,(2):114-115.

[3]陈实,李家清.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型设计初探[J].地理教育,2002,(4):46-47.

[4] 王会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咨询导报,2007,(3):248.

篇5: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推广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学本身是一门多学科领域交叉进行的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将地理教材中一些抽象化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情境教学可以将地图、实物教具融入其中,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教材中所提到的许多概念。例如,在讲授“天体”时,教师可将学生们带到天象馆中去亲自观察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如,讲到“地质构造”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去看地质模型,通过声、光、电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立体思维,并使学生们能够尽快地掌握好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识图、判断等综合素质。

2.编写提纲法

由于中学地理课时安排较少,而地理课内容又较多,有时候上课所讲内容又较难。因而,学生们往往不能当堂消化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因此对地理课产生抵触,渐渐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与信心。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在学生已听懂的知识的框架上,理出一些主要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们首先要预习并大致理解下节课所讲知识的结构,因此,在预习此类知识点的时侯,学生所采用编写提纲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授“天气系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学案):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图。学生们可以根据以下天气系统提纲进行自主预习,便于了解下节课老师所讲的气候学知识,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思考,做到游刃有余的去学习。

3.推理总结法

推理总结法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运用推理总结的方法去学习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此种方法是所有阅读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阅读地理教材的策略,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但在使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文,要归纳出所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这种阅读方法也适合通过划分小组来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正确率很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正确的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中学地理教师要学会引起学生们学习地理的需要,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学要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们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兼容并包的课程。地理与许多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密切,如与地理学联系非常紧密的历史学课程。俗话说“史地不分家”,还有“文史哲不分家”,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说明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紧密的。

(三)通过区域文化拓宽地理视野

中学地理教学还要多关注区域文化,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区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和乡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来源。区域文化往往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状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例如,对于山西省区域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当地的乡土地理“五台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研究,然后以分小组的方式,将大家汇集起来的资料供全班同学分享。

(四)拓宽全球视野

篇6: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探索

摘要

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对于充分认识农村学校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创境激趣 实践 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 发展 为本”,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 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做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近些年的美术课改实践过程当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能愉快、有效地接受美术教育,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教育。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自学释疑,提倡自主探究。

自学释疑是调节教学的基础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与其相一致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一)、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源。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同学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穿了有戏曲人物的衣服;还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

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二)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 分析 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中,我先放映了一段光影效果比较明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以及一些素描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影片和素描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和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光对物体产生作用的效果。又如: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从很多同学都玩过的拼图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过什么样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增强价值观。这时教师在适时的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这样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后学到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为后面的教学作了一个理论铺垫。

二、训练操作,加强动手实践。

训练操作是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训练操作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一)、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与尝试

课前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要素与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学生学得投入,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如我在讲授《生活中的线》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吗?你所熟悉的体育活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举不胜举,我又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项?你还会熟练的做一遍吗?”学生说:“会,”“走”„„在操场上的一切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再在课堂里让同学们描述有那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概括情景,引导学生是用什么样的线能表现情景,总结自然界中代表性的线,这样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会很轻松。这种探究与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群体与个体思维的交互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初三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欣赏课《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以及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提问,评选优胜小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征;步骤不但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易拉罐的世界》一课中,教材中用易拉罐做,学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有玉米杆、竹子、泡沫、还有废旧纸盒、旧挂历纸等。通过合适的连接或插结方法制成,效果也很好,而且别有一番地方风味,很有特色。

三、反馈矫正,注重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是调节教学的关键环节。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要求课堂及时反馈矫正,努力克服学生的 学习负积累,优化高效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运行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向交流、自主评价。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过程。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体验、交流个人见解、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敏锐的洞察学情,对教学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节改进,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学会自主评价就是学会学习。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愿望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自主评价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 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我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学生的自评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评自己通过本次作业,理解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点能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互评主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面去评价,要求学生在互评时用:理解,基本理解的词语去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作业的创新方面去评价,用:有想法、有个性、有新意等词语去评价。最后三种评价综合起来,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胆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

四、延伸迁移,拓展实践空间

延伸迁移是调节教学的发展环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受到不间断的 艺术 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努力把美术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可指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增长学生的见识。“迁移延伸,开拓时空”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好美术、用好美术成为可能。

篇7: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一中地理组 郑永胜

内容提要: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了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们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设计 实施

引 言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系统科学、传播学、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的启发,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1 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1.1国外对有效教学有关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如Chris Kyryacon提出的:背景变量(教师、学生、班级、学科、学校、社区、时机)→过程变量(教师观念、学生观念、学习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产出变量(认知或情感方面的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

1.2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2.1基础性:包括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1.2.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1.3有效教学的理论:如杜威名言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John Dewey 竟然是孔老夫子嫡系的名言,约翰杜威,想到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觉得可能理解。今天的翻译为: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

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真正的理解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博大精深----包容东西,延续古今,为什么今天要在全球推行孔子学校想比有很深的内涵。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为什么洋思中学的“兵教兵”方法效果比较好?由“学生教别人:90%” 深受启示。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但是教育的理念和策略并没有进步多少,愧对先烈,无论教育多么快速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思想还是不能少。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达到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光辉使命。2 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2.1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

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2.2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现在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以下一些共识: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⑵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⑶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了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有效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我几年来积极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从提出至今历经“有效教学规模”、“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我所进行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立足于“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备课、指导、激励方面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目的的思考和实践。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一般策略

3.1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但是地理学本身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解决地理学的实质问题要通过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和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来实现。但是,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学习有针对性、让学生学习有方法、有可能、并有“完成”和“成功”的体验。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在几何地图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3.2 追寻地理美学——引领地理学习的思想和行为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的体系,让他们了解学科的好处,也让他们洞悉学科的缺陷甚至弊病;但是,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更懂得要使我们的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先激发其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我深知地理学很美,而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地理美学的追寻与体验中,着力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十分有趣;在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中,我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也努力在各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

学角度、在人文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在学科建设中的“导师”地位,从而使读者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并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较容易地掌握它,而却能能够重新审视它!而地理美学的追寻和体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⑴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经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

⑵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经验紧密相关的方法论

⑶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经验紧密相关的其他美学要点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还远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生活体验。但是高中地理必修1要描述和探究的是“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课程背景下,清晰地并且前期阶段不做深入要求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要认真记录,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便有所警觉;当学生学习《大气运动》时,便对这个哲学观点进行有所讨论;当学生学习《水的运动》是,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

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方法论,而在教学正式进入“自然地理”体系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生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这个专题上给学生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并强化学生必须把这个方法论作为“自然地理”学习的主干线索,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当时所进行到主干线索的哪一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行星地球》——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局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学生便完整地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刻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学习线索,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例如:在讲述“中国地貌”时,在中国广袤地国土上,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琳琅满目,强化记忆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能更好地完成高层次的课表要求——为祖国秀美河山而自豪。但是,地理美学,地理的几何美就能很好的解决基本的知识体系要求和高层次的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中国地貌中,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构成了一个网格平面,网格平面 的线条就是山脉、网格平面的每个小格不是高原就是平原、盆地、丘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也能展现着美妙的地理几何美学。

3.3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强调以下主要环节:

⑴学习思路(或本课时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⑵知识准备

⑶学习过程(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⑷课后疑问(“我的疑问”、“我想更多掌握的问题”„„)

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

3.4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再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3.5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代表地球,一位代表太阳,在代表地球的同学腰间系一条有颜色细带子表示赤道,在代表太阳的同学相同高度的腰间绑一只发光的小手电简,表示太阳光。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侧着身体(模仿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倾斜姿态),在事先画好的椭圆轨道上慢慢移动,让代表太阳的同学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缓慢转动身体使手电光始终照到代表地球同学身上。这样其他同学就非常清楚的看到,代表地球的同学在椭圆轨道上移动一周回到原来的位置,手电光在表示赤道的细带两侧也移动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另外让代表地球的同学不要倾斜身体在同样的椭圆上再移动一周,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手电光始终照在代表赤道的细带上。这样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盲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3.6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也是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设计合理,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再比如讲热力环流这一规律时在课堂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讲到这部分内容正好是秋末,上课时把门开了一条小缝,让学生把备好的火机打着,分别放到门的上沿和下沿观察火苗的方向,大家清楚的看到把打着的火机放到门的上沿时火苗向外,当放到门的下沿时火苗向内,接着让学生探讨原因并绘出简图,这一节的难点也就很容易的突破了。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具体、深刻,设计一定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3.7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学习中,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能用地理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地理现象及过程。另一方面描述的文字是否符合逻辑,前后是否一致等。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应用到课堂,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设计了一道讨论题,让学生观察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谈南北方的房屋结构差异,这时学生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让各组派代表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陈述,把各组的意见归纳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通风利雨;北方的房屋特点体现了透光保暖。让学生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南北方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特点,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南方高温多雨而北方寒冷少雨。

贴近生活进行地理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给学生以生活的启迪,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8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

⑴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

⑵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

⑶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感觉和成功感觉

⑷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

⑸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3、高慎英、刘良华主编:《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5月

4、蒋敦杰、杨四耕主编:《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 2004年4月

篇8: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 问题的背景

1977年, 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在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高考实践的过程中, 我国的教育出现了异化。直到21世纪初, 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是考试教育。考试教育主要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更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 为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为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国从21世纪初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笔者从历史差异教学这个角度探讨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此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二) 问题的理论依据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历史差异教学强调学生原有的历史学习基础、认知结构、学习兴趣、态度、学习方式和教学的相互作用, 强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 历史差异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结合了英美心理学流派有关学习是心里要素的联想观点、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的观点。此外, 历史差异教学也以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思想为理论基础。

历史差异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历史差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展。

历史差异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是:致力于开发学生智能;针对个别差异施教;根据智能发展的轨迹评价学生。

二、历史差异教学的界定

笔者从对教学的界定入手来探讨历史差异教学的界定。“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 (教) , 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 。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也就是说, 教学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差异教学又是什么呢?“差异教学, 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因此, 笔者将历史差异教学定义为“历史差异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个别需要, 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历史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历史差异教学的范围包括教师的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测验考试等诸方面。

三、历史差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多年来,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过于关注指向考试的知识教育, 使血肉丰满的历史教育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历史教育。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这种状况开始改变。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 差异测查, 掌握学情

黑龙江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新课程改革。2007年秋季开学初, 笔者对所教的133名高一新生做了个体差异测查。包括以下问题:

①你对历史有兴趣吗?有, 一般或没有, 请说明原因。

②为什么学历史?

③你在学习历史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④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调查结果是:

①有兴趣:占18.79%;一般兴趣占17.29%;没兴趣占63.92%。兴趣一般或没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在初中, 老师不讲课、老师只会照读课本, 没一点儿趣味、老师叫学生划重点课堂枯燥无味等。

②100%的学生回答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 将来学文科的学生高考还要考历史。

③94.32%的同学认为在文理没有分科的情况下, 跟上老师教学进度, 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就可以了;其余的同学认为要认真学历史, 将来要学文科。

④100%的同学认为就是死记硬背。

通过个体差异的测查, 从宏观上了解了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这为以后在教学中为学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 怎样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 满足学生的需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而后, 笔者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通过观察法对学生进行了个体内差异的测查。学生个体内在学习历史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善于记忆历史知识, 但理解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 但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同学善于分析和归纳, 有的同学善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等等。这样做有利于找出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并在差异中寻找学生的共同点, 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教学。

(二) 集体教学下的课堂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基础知识的不同,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并告知学生本人, 为他们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每次新授课之初, 将这节课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显示在投影仪上,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目标是底线, 如有能力的话可以尽量学习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尽可能兼顾他们, 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给高的要求。

(三) 分层作业和分层考试

1. 分层作业。

实际上, 历史学科很少象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每次新课之后留书面作业。多数情况是班级所有的学生做同样内容的印刷好的练习题。这样做的结果是要么学生完成不了练习任务, 要么就是抄袭。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把全班学生按照智力水平和成绩的不同, 由高到低分成A、B、C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把每套练习题的难度分成难、中、易三个层次, 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或用文字说明, 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这样使差异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得到了发展。

2. 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又被称为“适应个别差异考试”,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考试的基本原则是:评价正面成就。充分展示考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 而不是偏题和怪题;不同能力的考生面对难度不同的试卷。让能力较强的考生面对难度较高的试卷并获得高分;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对难度较低的试卷并获得相应的分数。

试卷模式可分为:单一卷模式 (试题由易到难依次排列) ;加试卷模式 (普通卷、提高卷) ;三卷排列模式 (容易卷、普通卷、困难卷)

学生在考试时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试卷作答。考卷分层次, 让学生在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试卷后, 成绩提高, 学生会重新找到自信。分层考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量力而行, 逐渐进步, 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四) 差异教学下的个别辅导

我国现阶段班集体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难以照顾差异,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为了弥补这种办集体教学的不足, 个别辅导就成了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对于学习上有特殊需要,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需要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课前的个别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生, 在进行一个新单元教学之前, 教师为他们提供单元知识提纲, 并提出若干重点问题, 先自学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这部分内容, 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习困难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课上的个别辅导。在课堂教学时, 针对学习困难生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他们回答后给予及时的和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的思维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

课后的个别辅导。在每次新课进行后, 教师要及时为学习困难生提供分层作业, 利用自习的时间深入课堂, 围绕教学重点对他们进行强化辅导。

(五) 历史差异教学下的合作学习

目前, 实行的是班集体教学, 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 所以有必要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优势, 进行合作学习, 促进个体的发展。

笔者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 每五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在学习完一课的内容后, 相互探讨、研究本课内容, 自己编制考试题 (主要是选择题) , 并署上出题者的名字, 上交历史老师。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 单元考试题的选择题部分就从学生们编制的试题中选择, 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课下辅导上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 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 进行课下辅导。

历史差异教学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效果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凯洛夫总主编, 陈侠等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2024春节年会致辞下一篇:抹灰工程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