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2024-07-10

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精选8篇)

篇1: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造成道德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在道德教育中重视知识传授,轻视非认知系统的培养,忽视发扬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形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均衡,人格发展出现裂痕。本项目拟在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等方面,以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为载体进行探索研究,对于深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及探索高中学校德育有效途径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提出的:

1、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此教学不仅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2、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教育以人为主体和实质,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同步前进。

3、道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体验和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二、课题研究的条件:

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 1

脱节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实,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道德教育以人为主体和实质,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同步前进。

作为一所有着5000多名学生的独立高中,我校的道德教育中不可避免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而且,处于闹市的地理位置使得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触且接受新鲜事物、新思想,容易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传统的德育说教对于他们更难发挥作用。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新时期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研究”进入了我校课题组的研究视野。

目前我国对于道德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如下问题:理论研究较多,操作性研究较少;涉及活动或者思想政治课程的多,研究学科教育中渗透的较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较多,面向高中阶段的较少。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课题研究中,将进一步从实践中论证道德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自主体验过程,进一步探索有效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本实验旨在探索一条适应高中教育发展、适合我校实际情况、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并能具有一定推广性的德育途径,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能同步发展。

具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

1.初步探索、创建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

2.初步探索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班会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3.探索自主体验型教育功能具有长效性的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深化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

(二)主要内容

1.沙河市第二中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研究。通过编制的《沙河市第二中学中学德育问卷》,了解我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尤其是道德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

2.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班会课中的实践研究、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实践研究、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研究三个内容。

3.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模式研究。

(三)创新之处

理论意义: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把教学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学习的自主体验为线索审理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论述道德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体验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积累、行为的改变、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在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乃至信念的形成与演化,在于生命活动诸方面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应用价值:本选题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研究小组利用搜集国内论文、期刊、杂志等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完成开题题报告。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员分工,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行提炼,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预设,邀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历史法:运用文献法和历史法,将在充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当前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寻找理论依据,形成该课题的理论框架。

2.问卷调查法:根据高中生德育的实际情况和课题需要设计问卷,分析现状并进行统计分析。

3.经验总结法:对我校自主体验型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4.行动研究法:针对我校德育活动和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解决德育实际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论文集:

2.研究报告:

(二)实践性成果

1.打造一个行之有效、高效运转的自主体验型德育系统

2.促使我校教师转变德育观念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2年,2010年5月开题,2012年10月结题。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研究小组利用搜集国内论文、期刊、杂志等相关文献与研究报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界定核心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完成开题题报告。

2.明确人员配备,形成研究方案

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员分工,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行提炼,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预设,邀请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1.探索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沙河市第二中学学生德育问卷》,了解学生知行状况。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发动广大教师学生,利用本校部分班会课、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日常管理等领域尝试进行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探索和创建,使其渐成雏形。

2.稳定提炼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明确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形式,继续在班会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

日常管理中推广运用,不断去粗存精,提炼升华,使之成为一个可操作性强、能高效运作的德育系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 7月——2012年10月)

汇总、整理研究结果,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及网络公布本课题研究结果,通过教师培训、校本研究等方式促进学校教师领会自主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不同渠道和形式全面在校内外推广新的德育模式。

九、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李春笋):负责课题申报、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的结题及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组长(赵韶磊):负责课题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撰写课题研究计划、总结。

课题组成员:

(薛姗):提供课题研究理论保障;策划组织课题培训;研究制定课题方案、计划及活动开展。

(路竹叶):课题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原始材料的整理分析、描述归纳。(姚鑫):课题成果的提升;指导督促专题研究等。

(李鑫)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总结、报告。

(李秋英):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通讯报道的撰写及上传;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李文英):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论文;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组织本年段研究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组织年段教师撰写专题研究方案、计划、阶段性小结、专题研究报告():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根据本年段的研究的实际问题确定年段研究专题。

(): 问卷调查的发放、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档案整理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篇2: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1、范围要(小);

2、内容要充实;

3、方法要科学规范;

4、要恰当。

二、领域及类型:基础教育和应用。

三、人员近期:(略)

四、立论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国内外现状分析)

1、理论价值:引用理论要,要时代特征和的权威性;中理论与本课题的核心起来。

2、现实意义:注重调查数据的分析;注重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时代和本地区或本发展的需求。

3、国内外现状分析:注重情报资料的收集分析,找出其之处;注重本课题在当前现状中的位置、优势及点。

4、主要参考文献:熟记必要的与本课题的专业书名,当前最新的理论书籍。

五、方案(、内容、方法、过程、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1、:简洁、和特点;

2、内容:详细、规范周密。

常见的内容包括:情报资料的,调查、实践经验总结等。

3、方法:合乎规范的专业术语,多种方法并用。

常见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法、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反思法、测量法、行动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

4、过程:写清的起止,中间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内容及。

5、创新之处:,本课题与同类其它课题的不同之处。

六、的条件分析

人员课题中的优势,如者的学历、学力、能力和经验、对本课题的适宜性、精力的便利性和经济物质等其它优势条件。

开题报告优秀范文网 ・英语开题报告优秀范文网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会计开题报告

七、(分阶段写)

1、阶段:情报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汇编;

2、实施阶段;的资料和内容汇编、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课题的结题报告及附带的。

篇3: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诫、家范等, 是父家祖辈诫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 是父权与族权的重要表达形式。

在历史中, 家训因其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存在;时至今日, 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家训背后发现其闪光点, 虽历经时间的磨砺但并不褪色。 家训因其在道德方面起的独特的作用, 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着其生命力。 现代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 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在我们今天探讨传统家训中科学的教育理念时候, 对于精神文化或者是道德教育来说, 应该也是时代的追问。

为此, 我们本着新道德教育观生活化、体验性的道德教育理念, 提出“我国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家训产生的原因、形式和内容, 借鉴家训中的优良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传统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对于创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家庭教育内容, 发挥其伦理教化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 古为今用,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家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对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灌输和培养有借鉴意义。 家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一)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身示范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人们最早的最直接的生活环境。 人的社会化一般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 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萌发和形成的。可以说,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就是“境教”。

今天对于各个年龄的孩童, 我们有数不清的教材。 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自己花时间为孩童写一些“家训”。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每一篇 “训”, 每一句能保留下来的言语, 都是作“训”的人的反映。 在为子孙作 “训”的时候, 应该是把自身的人格魅力贯穿其中的。 像曾国藩的《诫子书》实际上已经是这位文正公的遗言了, 把自己一生为人向、兄弟子孙垂范, 这才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 做好自己, 为子孙做模范, 比任何教材和教育手段都要有效。

(二)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家庭教育训儿有道。

传统教训中的“孝亲敬长, 睦亲齐家”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作为对《周易》开篇的重要的解释, 讲述了万物应该有其运行的自然秩序。 历代君王都践行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的信条, 儿子在家不能随便和父母、长辈顶嘴, 在社会上更不能随便越位不尊敬上司。 现在小家庭单位的出现代替了原来的家族式的大家庭, 在道德、传统权威的教育上有不可避免的缺失。 现今, 因为独生子女问题, 父母祖辈普遍过分溺爱孩子, 父母只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 忽略对他 (她) 的做人教育;过于宠爱, 不懂艰苦, 不能遭受挫折, 个人意识过强, 自我中心强烈。

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父母, 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 父母从生活细节上入手遵循循序渐进式教育, 从小就教育孩子立志高远、勤奋学习, 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这在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

(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 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

“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 远罪丰家。 故曰:‘俭, 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 败家丧身。 是以居官必贿, 居乡必盗。 故曰:‘侈, 恶之大也。 ’”一个人生活中奉行节俭, 则其物质欲望就少, 精神生活会变得充实。 一味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 经济条件不容许时, 有可能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或者造成心理畸形。 正因为此, 宋代家训作者将节俭视为做人的美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素质教育思想及新课程理念, 从以下三点加以呈现: (1) 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 (2) 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 (3) 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家训产生的原因; (2) 家训的内容和形式; (3) 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了解我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深刻内涵, 探讨古代家训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 认识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德育的特殊作用。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从庸俗走向高尚, 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

(三) 探讨现代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体系。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

(二)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做好课题组成员分工,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开展方案设计, 进行专题讨论、调查, 通过开展“古代家训”的征文与演讲比赛, 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亲情节日举办主题活动, 净化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家训文化。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阶段。 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会和交流总结会等, 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篇4: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篇5: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幼儿健康的午睡习惯方法为研究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在午睡时间,有着良好的入睡方式,午睡姿势正确,能够较快的安静入睡的好习惯。让家长对于幼儿午睡活动有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从医学保健角度分析,幼儿午睡的时候,身体各部位和脑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力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所以,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状况。

但我园是农村幼儿园,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于幼儿园为什么一年四季要安排幼儿午睡表示不理解,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让幼儿午睡。基于此,我确定了“幼儿健康午睡教育方法的研究”课题,就如何“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午睡习惯”进行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睡眠除了具有调节幼儿正常的生理机能的作用外,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意义

幼儿身体正在发育之中,早晨至中午,由于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一定很疲劳,午睡尤其重要。饭后需静养,使食物得以消化,午睡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午睡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需要而设置的,对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内容

1、如何创设适宜的午睡环境,幼儿睡前活动的组织。

2、幼儿午睡时的睡姿要正确,教师如何对待不午睡的幼儿。

3、教师怎样做好和家长的沟通,让午睡成为幼儿一种长期的生活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目标

让幼儿在午睡时间,有着良好的入睡方式,午睡姿势正确,能够较快的安静入睡的好习惯。让家长对于幼儿午睡活动有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2、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农村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安排幼儿午睡活动的误解,以及培养幼儿正确的午睡姿势和习惯,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法: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家长问卷来搜集信息,并进行反馈。

3、案例研究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七、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1、课题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1月)

制定研究计划,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在家午睡情况,分析解决教师在午睡管理上的误区,思索研究如何能够让幼儿安静的午睡,在此基础上制定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XX年2月-XX年9月)

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幼儿自身,家庭午睡情况的调查和综合分析,通过家长园地,网络等和家长交流,在园进行午睡环境的创设,睡前活动的组织等。调查现状,总结经验,个案记录。

3、成果总结阶段(XX年10月-XX年11月)

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论文,申请成果鉴定。

八、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转变家长对于幼儿午睡活动认识和重视,从而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2、增强教师对于幼儿午睡活动的管理,纠正幼儿不良的午睡姿势,从而安静的入睡,提高幼儿午睡的质量。

篇6: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四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7: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我乡中心小学地处坎下,人文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留意的不多,能够加以约束和正面引导的也不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多是爷爷、奶奶带着。加之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由此,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俗话说:“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所以,我们课题组选择《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旨在探索一条在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培养和早就一代“四有新人”培养目标。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小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进一步探索深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途径和方法,矫正不良习惯的措施与策略。

通过实验研究,力争使低年级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初步懂得遵守校纪班规,懂得互相帮助、尊老爱幼。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初步懂得礼貌待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高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明确是非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五、具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2012.3~2012.7)(1)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2)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基本理论。

a.实验教师将认真学习《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谐德育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b.积极支持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举办的实验研究培训活动。

2、实施阶段:(2012.8~2014.7)

根据实施方案,利用学校的板报、班报、主题班队会、主题活动、家长会、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日检周评等形式,开展具体的研究实践工作,进一步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探索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以及经验的推广。(1)课题组每学期初,制定一学期的实施计划,学期末,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阶段实施总结。(2)分阶段写出活动小结,活动资料分系列装订成册。

(3)实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积累、撰写经验论文。

(4)课题组检查实验效果,撰写阶段性报告,反思存在的问题,修正实施方案。(5)根据修正后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研究,小结研究成果。(6)及时向课题指导小组反馈信息,及时对实验进行调控。

3、总结阶段(2014.8——2014.12)

对研究的过程和相关内容进行总结。(1)全面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2)实验教师撰写专题论文、实验报告和其它论文。(3)评选优秀实验教师。(4)评选优秀研究论文。(5)优秀教育案例展评。

(6)研究工作总结,完成研究报告。(7)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广。(8)申请结题。

六、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中心校现建成有56平方米的图书室一个,藏书1万3千多册,图书室坚持每周对学生开放;学校建有电子备课室,并对教师开放,教师可以上网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网上备课等活动;中心校定期开展科研专题讲座,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以及教育教学论文,定期组织科研成果汇报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科研培训和外出学习。

课题研究负责人李彦林,课题负责人李彦林,高级教师,中心校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活动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论文获得了课题组中期成果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扶余县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主持的国家级德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子课题《国《农村小学“十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已经结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和指导,同时能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课题组秘书宋彦伟,一级教师,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松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改革与实验》研究工作,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骨干教师、松原市骨干教师、扶余县科研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了解目前国内外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研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3、个案研究法

研究分析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活动。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

4、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5行动研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尽量科学地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注意积累各种研究资料。

八、组织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彦林,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资金保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决策课题研究相关事宜。学术秘书宋彦伟,具体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整理和上报课题相关材料。研究人员有高迎春、薄凌莹、徐会影、王艳爽、曲井平。

九、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

1、课题组长李彦林:中心校校长,本科毕业,对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多年的校长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

2、学术秘书宋彦伟: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

3、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都是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4、中心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5、中心校非常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预计投入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保障资金。

(二)外部条件:

1、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

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报告

3、分年段研究目标体系

得胜镇第一中心小学《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组 2012年7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

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

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

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篇8:德育教育的方法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提出本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强化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大趋势;可对于承担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重任的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则几乎被忽视。本课题主研人员均为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 他们无不强烈地感受到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几乎处于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我市各区县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的整个现状也不容乐观。 (2) 强化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科研需要。从查新的情况来看, 在世界范围内, 教研员为中国为所特有;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则几乎是一个空白。 (3)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对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离不开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的教研员, 更需要加强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二、课题界定

“教研员”是在教研机构中发挥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等职能作用的人员。“策略”是本课题中的核心词,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 后应用于教育等领域。“策略”在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1999年修订版) 中有两个义项: (1)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2) 讲究斗争艺术, 注意方式方法。 (“策”字的一个引申义就是“计谋;办法;谋略”。) “策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004年版) 中有两个义项: (1) 名词,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2) 形容词, (手段或方式方法) 灵活而正确。“策略”主要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计划、方法和模式;或者指由人们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方案。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促进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规划, 解决教研员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或方案以及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是: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 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探索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促进全市区县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推动全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 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 探索教研员专业化的特征, 探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内容及策略。2、实践价值。通过本课题研究, 调查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探索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大力推进我市区县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三) 预计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在探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内容以及策略, 研究教研员专业的特征和教研员的概念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输入关键词“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查阅1995-2008年“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文献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结果如下:1、国外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 没有教研员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 因为教研员是中国特有的。2、国内尚未发现有与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相关的课题。从2006年重庆市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来看, 目前我市还没有立项研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类似课题。国内论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多, “仅21世纪初的短短5年间就有2000多篇相关论文出笼” (吴永军:《教师专业化研究可成教育生产力者几何》,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30日第10版) , 而论述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论文则寥寥无几, 直接论述有梁芹和蒋丰的《对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0) ], 该文主要探讨了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应贯穿终身学习的理念, 蕴涵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继承和创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存在的问题 (A.教研员专业发展方向不明、定位不准。B.基础教育的不断变革, 使教研员原有的理论水平和教研经验不能支撑和诠释当前的教育现象, 用传统理论来阐释当今的教育形势和教师专业成长必然显得“力不从心”, 鉴于此, 教研员专业发展需要的怎样的方式、需要的怎样的深度和维度上进行,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C.由于市场和政策的原因, 以及教研员专业发展内外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 教研员在面对专业发展时需要保持怎样的心态、需要怎样的思考和研究也是值得追问的。) 、教研员专业发展需要明确的目标 (按照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提高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 提高师资培训指导能力。) 影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A.正确理解教研员的实践工作;B.积极构建教研员的评价制度。) ;有些文章论述了教研员的素质, 如胡进的《新形势下教研员的素质》中提出“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与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较高的研究素养与能力;要具有符合先进理念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胡进.新形势下教研员的素质[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04) .];孔祥发的《教研员的素质构成》提出教研员要有政治素质, 业务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中小学教学业务、较强的科研能力、卓越的组织能力) , 教研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孔祥发.教研员的素质构成[J].教育管理, 1997, (01) .];周伯川的《试论县级教研员素质及工作要求》指出教研员要做到“德高一筹”、“学高一筹”、“技高一筹”、“管高一筹”、“写高一筹”[周伯川.试论县级教研员素质及工作要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间接论述的论文有于善伟和赵蓉的《促进教研员队伍发展的几点做法》[《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4) ]、付绍红的《引领教师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生活》[《人民教育》, 2003, (21) ]姚灶华的《教研员应在课改中自我“刷新”》[《中小学管理, 2004, (11) 》等, 相关的论文如孔祥发的《教研员的素质构成》[《教育管理》, 1997, (01) ]等。其他众多论文都论述教研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怎样适应课程改革问题, 如闫舒平的《新课改与教研员角色谈》提出, “教研员要做课程改革的带头者、创新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促进者”[闫舒平.新课改与教研员角色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05) .P24]。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第九章“附则”第四十条“ (二) 其他教育机构, 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之规定, 教研员被划入教师系列。因此, 从总的方面来说,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也适用于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我们认为, 基础教育课改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教师教学反思理论、教师实践智慧理论是支撑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主要理论依据, 也是支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改理论。在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因此, 基础教育课改理论是支撑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研员在本质上是教师, 是一种比一般教师要求和素质更高的的教师, 教研员首先得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也应当适合教研员专业发展, 成为支撑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之一。

3、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和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

4、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教育教学作为教研员研究的对象, 支撑教育教学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应是教研员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 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更离不开在深层次上阐释教育教学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心理学理论。

5、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区县教研员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区域内的基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要提高服务的质量, 就存在着一个科学管理问题。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更离不开人生规划和科学管理。

6、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 终身教育是全球教育改革于发展的必然趋势。显而易见,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是支持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科学理论。

7、教师教学反思理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 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 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 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 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培养教研员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因此, 教师教学反思理论是有效支持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科学理论。

8、教师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 智慧型教师和教研员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教师实践智慧, 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实践智慧一方面超越了教学理论的僵硬死板, 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教学经验的单薄肤浅。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内隐性和独特性等基本特征。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积淀更多教师实践智慧。可见, 教师实践智慧理论也是支撑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科学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研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探索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现状研究

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研究

调查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探究区县教研员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二) 对策研究

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和教研员应当承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职责, 确定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 探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三) 相关研究

研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内容和教研员专业的特征和教研员的概念;研究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1、教研员专业的特征和教研员的概念研究

2、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和内容研究

3、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研究

4、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容研究

5、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实效性评价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重庆市41个区县教研机构的教研员。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 研究的基本视角

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主要运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

了解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进展;调查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开展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

(四) 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开展现状调查。2、分析问题原因。3、精心制定方案。4、开展扎实研究。5、强化过程管理。6、重视行动研究。

(五) 研究的技术路线

1、通过调查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查找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2、运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我市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内容和教研员专业的特征和教研员的概念;3、通过行动研究法探讨重庆区县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十、目前文献的占有情况

1、“教研员”和“教研室”:“教研室, 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教研室, 全称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设置的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的事业机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基[1990]013号) ]“教研室是中国教育的特有机构。教研室‘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教研员” (张秋爽:《课程改革背景下区县级教研室职能的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 1990年, 教育部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基[1990]013号) , 对当时条件下教研室的工作职能、教研室的组织机构和经费、教研人员的待遇以及思想政治业务工作要求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一直以来成为加强教研室建设, 搞好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目前, 绝大部分区县教研室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比如经费缺乏问题, 教研室行政化问题, 教研员评聘问题 (聘用“行政化”、教研员“终身制”) , 教研员的角色转换问题[孙瑞雪.新时期教研室的期待与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10) .]。2001年, 为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适应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 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2、“教研员”这个特殊的群体诞生于建国初期, 曾“被赋予管理、检查、评价、督导教学的权力和研究指导教学业务的职责。在半个世纪的教育发展中, 教研员这支队伍, 对稳定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师报》2007年11月21日第A03版) 3、教研员的发展状况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教研员要为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但是教研员的继续教育到底该由谁负责?” (黄佳熹:《教研员“充电”夯实基本功》,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6年10月16日第007版) 教研员专业化发展被忽视的状况从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数量之少就可窥见一斑了。4、教研员人数相对教师虽然很少, 但是全国教研员绝对人数也不少, 据孙瑞雪2005年的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0万专职教研人员, 这个数字所显示的力量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孙瑞雪.新时期教研室的期待与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10) .]。教研员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的作用不可小看, 几乎每个教研员都负责一个行政区域内某个甚至几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 直接关系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有关法律, 教研员被划在了教师系统, 然而教研员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研员, 也称研训教师, 又称基层教育研究者, 一个既非教育实践者, 也非教育理论研究者, 更非教育行政工作者, 却又都沾边的特殊群体。” (冯敏:《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员角色咋变?》,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31日第7版) 因此, 教研员的专业化是很有必要的。5、课题组组长独立撰写论文《培养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获得了市中语会一等奖, 重庆市首届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论文《高中语文课题研究式学习的监控策略》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和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优秀论文”并在《科研咨询·教育科研》上公开发表, 《怎样定位新时期教研员的角色》获第四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二等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探究》获重庆市教科院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创新发展经验论文二等奖。

十一、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 (略)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略)

十三、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略)

十四、完成课题的条件保证 (略)

十五、课题研究的经费估算 (略)

上一篇:开业安排下一篇:篮球训练营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