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

2024-08-24

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通用5篇)

篇1: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

**市小芝镇红杉林湿地公园电力工程

施工合同

甲方:**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浙江良九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的原则,甲方将 **市小芝镇红杉林湿地公园电力工程承包给乙方施工。为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条款:

一、工程概况和承包范围

1、工程名称:**市小芝镇红杉林湿地公园电力工程

2、工程地点:**市小芝镇溪下村

3、工程内容和范围:_以设计图纸为准

4.承包方式:_包工包料

5、质量等级:合格

6、双方同意本工程总价为 壹拾伍万贰仟捌佰陆拾元 整(¥152860.00元)。

二、施工进场条件和工期

1、施工进场条件

工程范围内如有地下设施,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相关资料并出具处理意见。

2、工期:一个月。

三、材料设备供应

1、本合同项下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即三证齐全),并符合电力行业规范。

2、设备或材料的采购由乙方负责采购(包工包料形式)。

四、工程质量

1、工程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如因乙方原因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的质量标准时,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2、甲乙双方对工程质量有争议,由双方同意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鉴定,所需费用及因此造成的损失,由责任方承担。双方均有责任,由双方根据责任分别承担。

五、甲方权利和义务

1、委派甲方代表。甲方确定 为甲方代表,履行本合同项下的甲方责任,该代表应是本合同下经授权代表甲方的人。甲方代表有权代表甲方实施本合同,决定对双方工作进行协调的程序。

2、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乙方提供施工现场,并确保施工现场已具备施工条件。

3、配合乙方协调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与第三方之间的关系,以便乙方顺利完成施工。

4、对接入电力系统的设备,甲方应及时向乙方提供相应设备的试验合格证明。

5、及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6、按本合同约定的时间向乙方支付合同价款。

六、乙方权利和义务

1、委派乙方代表。乙方确定 虞玲波 为乙方代表,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乙方责任,该代表应是本合同下唯一经授权代表乙方的人。乙方代表应非常熟悉合同工程并有权代表乙方实施本合同。

2、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时间完成工程施工。

3、协调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与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4、编制有关施工技术、作业计划、安全措施等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组织施工。

5、属乙方安装调试质量问题,由乙方负责返工。

6、配合甲方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7、负责施工场地安全保卫及文明施工,保证安全施工和人员的安全,全力避免施工对公众利益造成的损害,确保工程结束后场地清洁。

8、施工过程中乙方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施工维护工作期间一切安全均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确保安全施工;如因甲方施工操作不当所引发的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责任

七、竣工验收与保修

1、当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乙方应按国家工程竣工验收有关规定,向甲方提交申请竣工验收报告。

2、甲方收到申请竣工验收报告后3天内,组织竣工验收,并在6天内给予认可或提出修改意见。乙方按要求修改。

3、工程设备材料的质量保证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如果因乙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乙方负责无偿修复。

八、工程合同价款及付款方式

双方同意本工程合同价为壹拾伍万贰仟捌佰陆拾元 整(¥152860.00元),以实际结算价为准。工程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甲方一次性付清工程款。

九、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因违反本合同条款或导致本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服务终止时,除本合同约定外应向对方进行赔偿。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为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的,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市人民法院起诉。

十一、特殊约定

由甲方购买的设备、材料所引发的事故由甲方负责;由乙方购买的设备、材料所引发的事故由乙方负责。本工程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分包或转包。

十二、其他

1、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2、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自签订之日起即生效。

篇2: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

目录

第一部分

01.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02.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 03.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04.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05.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06.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07.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08.DDON作品:西安泾河湿地公园景观概念性设计 09.香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10.厦门马銮湾湿地分析与评价

第二部分

11.生态德阳启动-市区湿地绿道慢行规划 12.淀山湖慢行交通系统 13.西溪湿地慢行交通系统 14.成都环城生态区综合交通系统 15.泉州建滨海旅游慢行交通系统 16.花溪湿地公园慢行系统

01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瞰图

近年来,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雨后“看海”已成雨季无奈风景。涝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生命。城市雨洪公园的诞生,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了一条出路,一条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来解决常规市政工程所没能解决的更有效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首个雨水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新区出现了。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设计策略是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同时,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有秀典范。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悬挑于湿地上空的观景台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可为新区城市居民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登上观光塔可以将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

个案总结: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作为我国首个以“雨洪”结合“湿地”的公园,为缓解城市洪涝灾害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益处。土人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不仅将哈尔滨日益消失的湿地成功的转化成为了雨洪公园,让城市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同时也让湿地景观呈现于城市居民面前,成为了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新型体验区域。

02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湿地保护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成为集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域内除湖泊湿地外,大部分为荒丘沙地,有部分渔池和农田。在低洼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比较突出,盐碱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在湿地边缘分布有芦苇和菖蒲等,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相对匮乏。2.区位交通

星海湖湿地公园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毗邻石嘴山市老城区东侧,距银川市84公里。3.景观特色

整个公园由“六景一山”组成,即:鹤翔谷、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金西域、南沙海和中华奇石山。其中,中华奇石山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10个园区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雕塑园等8个雕塑园,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4.功能分区

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东域、西域、新域6个湖面景区,总面积32Km2。5.项目设置

游览项目:鹿儿岛水上体育运动观光看台、2万平方停靠船舶的渔人码头和南沙海码头、3000平方米供游人观光的木制码头、2000平方米的钓鱼岛餐饮服务中心、豪华游轮1艘 管理项目:地管理站、湿地鸟类救护站、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鸟类投饲点、观测瞭望塔(台)、鸟类救护等设施。6.开发运营

投资25亿元集中打造星海湖南域旅游景观开发项目。2012年12月,石嘴山市与中基浩泰投资集团签订星海湖南域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该项目规划星海银河秀场、开心繁星岛、星辰欢乐广场、星海银河娱乐、星海体育休闲广场、中央地产景观、旅游度假商业区、观湖地产景观等八大功能组团,建设30个景点和景区,开启“星海银河”的新景观。项目计划三年建成主体景观,五年建成全部景观。

编制《石嘴山市环星海湖开发景观规划》。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分三级圈层开发,其中一级开发区域45平方公里,二级开发区域23平方公里,三级开发区域为周边辐射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滨湖大道、星海镇天然气等3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蓝波湾景区、中域东堤景观绿化等10个生态景观建设项目;中域和东域西侧清淤、中域和北域湖岸修护建设等8个水域治理项目及阳光谷、洗车营地等27个产业发展项目,共80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25亿元。7.建设争议

在加大星海湖周边的环境整治,通过对煤矸石山、两个粉煤灰场的改造利用,将3座主要污染源建设成为绿宝石生态园、中华奇石山和人民公园的同时,湿地整治建设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由于起初一味追求水面的宽阔宏大,因而忽略了生态问题的现实存在。比如东侧的百鸟鸣景区,原来除了一些渔塘和少量农田外,本就是大片的草滩、沙丘和浅水湿地,成群的鸟类在草丛中繁衍生息。在整治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现实情况是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因为卵产在岸边总被一些无知的孩子拿走,鸟类的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在白鹭洲景区,整治前有大片高大茂密的芦苇,的确有白鹭、仓鹭、中华秋沙鸭、大鸨、黑鸛等珍稀鸟类出没,但整治后,芦苇不见了踪影,许多沙丘岛屿堤埂也消失了,这些鸟类也都远走高飞。

个案总结:本案的亮点是中华奇石山的创意,同时为类似荒丘湿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因地制宜的地域性和湿地生境的生态性是湿地开发利用的必遵原则。

03.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属人工湿地类型,是由桃花溪上游人工修建的彩云湖、桃花溪部分河段和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为目的的人工湿地。湿地公园总面积为83.1公顷,其中湖面面积约21.6公顷、湿地面积达到8.2公顷、河道面积5.2公顷、绿地面积48.1公顷,由九龙坡区和高新区(40公顷)分区建设。这里原是一片被城市包围的臭水塘,经多年整治,组成了一个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2.区位交通

公园位于二郎科技新城中心,由原规划的二郎高科技公园东区与桃花溪溪河公园合并而成。目前,已有12条公交线路供市民选择前往。3.景观特色

彩云湖公园的主打风格是“立体湿地”,形成溪流、池塘、梯田的组合,在立面展开湿地。同时,提取“桃林+人家+田地+溪流”等组合景观要素,从“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和“桃源文化”三个层面上打造“都市桃源”。4.功能分区

4.1湿地保护保育区(核心区)

主要包括彩云湖和环湖部分区域及坝后扬声桥污水处理厂以下沟谷部分和河道西侧部分,占公园总面积近50%。4.2生态缓冲控制区

主要包括公园周边坡地林带及核心区周边水域,是公园湿地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屏障和保护壁垒。

4.3湿地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功能,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游览活动区:开展湿地景观观赏、品茗、健身等休闲活动。4.4公园管理服务区

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和设施。

5.开发运营

“污水处理厂(生态补水设施)→立体湿地→彩云湖湖体→立体湿地→桃花溪溪流”的线状布置形式,搭建起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它亦是彩云湖的水体净化系统。

从“水——岸——山坡——山顶”规划设计植物。水体的溪流部分选用净化功能强的水生植物以梯田等多种形式种植,在开阔的湖面上布置水上花园、植物绿岛(生物浮床),对水体起进一步净化作用;水岸边选用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及林带共同构成层次分明、景观绿化效应突出的群体植物景观;山坡上以游览区为主,选用景观树种搭骨架,以芳香植物、观花植物、观果植物或竹类加以点缀;山顶部分主要是生态缓冲控制区的防护林带,选用乡土树种和先锋造林树种,乔、灌、草有机结合,使植物自然衍替,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

立体的游览道路。半山腰、环湖的主游览道,深入溪流边、沟谷内和梯田湿地植物之间的游步道;在湿地保护保育区,利用高架的城市污水箱涵规划空中游步道,在保护湿地不受游人影响的同时,可从空中俯瞰梯田与溪流湿地;公园南侧的蟠龙大道人行道旁建设系列观景平台,俯视彩云湖。

建筑以“隐为主、显为铺”。湿地公园内所有建筑(单体建筑和组群)的布局与其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巴渝民居建筑风貌,做到建筑与山、水体相协调。除特殊要求的景观性建筑外,其余建筑层高均控制在2层以内,以保障公园的自然景观效果。

6..建设经验 6.1彩云湖水质保持

湖水人工循环:“流水不腐”,针对湖区北部两个湾部水质状况较差的情况,将植物净化床的出水经过管渠输送至各个湖湾,促进湖湾中水的流动,缩短湖湾换水周期,从而提高湖水的自净能力,将“死”水带“活”,防止局部形成死水。人工复氧装置:在彩云湖湖心、湖湾处安放活水装置。通过装置内的螺旋桨使得水的表层和底层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底层的水体具有充足的溶解氧浓度,避免了营养物质的释放,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环湖北岸设置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渗滤沟):利用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上栽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吸收和截流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使雨水得到净化后再排放入湖内。6.2采取“引水成梯、垂直分带”让地形和植物做功

“引水成梯”是指利用彩云湖水库常水位为272米的水势,通过管道、沟渠向水库大坝下游沟谷两侧27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坡地上引水,形成跌落的净化池,状如梯田,在生物净化的同时还可增加物理净化的作用。“垂直分带”是根据湿地功能和河道洪水位变化的消落作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成不同水深和功能的湿地景观带,并根据不同的水深及植物生长习性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从溪流到山坡依次形成溪流过水带--低沼泽带--消落带--缓冲带--水土保持带,植物景观上形成高低层次上的变化。6.3过水面积最大化

湿地的生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湿地过水面积的大小。彩云湖湿地谷底面积较小,必须尽量扩大水流的过流面积,使水体尽可能地与基质及植物根系发生作用,提高其湿地生物净化能力。即通过构筑堤坝的方式抬升水位,从而扩大水域面积,在不同的高程面上形成平整的湿地净化池,加大湿地面积,使水充分与大气接触,得到曝气、充氧,从而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使水更具活力。6.4 对湿地内水流流速和滞留时间的优化 湿地中水的流速决定了水的滞留时间,影响植物的吸收净化,据有关研究:水流流速控制在0.7m/s以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使水更充分地与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发生作用,得到进一步净化。在减缓水流速度方面,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根据净化池和溪流的深度及功能,选种相应的植物品种、合理的密度和面积,通过植物的阻隔作用来限制水流的速度。二是通过地形高差和地形塑造,形成洲、岛、跌池、滩地等来减缓水流速度,尽可能的消除水流的汇流效应。三是通过对跌落水池和地形限制,来改变水流方向,形成迂回水流路线增加水在湿地中的滞留时间,增长水流线路,提高生态净化效应。

6.5 流量控制和均匀布水

彩云湖湿地中利用管道闸阀、沟渠水坝等设施来控制调节水量的大小和水流分布使之达到均匀布水的目的。6.6 生态化的驳岸和田坎设计

利用自然山石砌筑驳岸,使用土壤加水泥组成的泥土砂浆进行山石勾缝,其效果自然,也有利于植物生长;采用山区农民修筑梯田的方式修筑田坎,充分保障垂直方面进行绿化。

个案总结:彩云湖湿地作为以污水治理为目标的城市人工湿地,将湿地系统的处理功能、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

04.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东鄱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6.8%。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

2.区位交通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境内,地处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鄱阳湖的东岸。

3.景观特色

该湿地具有典型性的由湖泊、河流、草洲、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灌溉地等构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

4.功能分区

一城:鄱阳湖文化水城。

七区: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区、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青山湖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鄱阳湖文化水城管理服务区。两廊:白沙洲景观大堤至长江防洪大堤的绿色廊道和县城、上头湖、青山湖、珠湖之间的蓝色廊道。

四基质:湿地保护保育基质、湿地恢复与重建基质、湿地可持续利用基质、生态旅游基质,四大基质对湿地公园起着基础性的调控作用。

5.项目设置

湿地科学园项目:建设总面积403.2亩。该项目主要建设布局为:天之区、地之区、水之区、服务区,其中天之区为鸟的天堂,地之区为植物及非物质文化宝库,水之区为水之泽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内外湖码头、湿地科学馆、科研楼、鄱阳居、鄱阳书屋、木船港湾、观鸟长廊、水族馆、鸟类环志站、采摘园、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

潘阳湖国际度假村项目:是集鄱阳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日光沙滩休闲活动区、花溪浏香企业会所区、山林环线游憩区、丹枫醒秋酒店会所区、生态度假休闲区、入口配套服务区等。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影视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有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制片厂、明星住宅小区、高尔夫练习场等。

6.开发运营 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通过对珠湖湖岸周边区域的建筑建设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或搬迁、湖面养殖方式的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湖上旅游行为的规范化,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在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必要的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保护开敞的湖面和湖滨草洲、草滩。

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自然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的污染,同时营造湿地景观和栖息地环境。

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主要建设了鄱阳湖湿地科学园、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同时通过疏通水上交通通道、修建部分栈桥和观鸟设施、观景平台、科普展牌等,提供游客近距离接触、体验和了解湿地。在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发展生态农渔产业,示范带动周边湿地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城市湿地休闲区,利用位于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并发挥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休憩场所的功能。

在鄱阳湖文化水城及管理服务区,打造以鄱阳湖湿地文化为特色的购物、餐饮、休憩于一体的服务走廊,建设鄱阳湖影视城等项。

重点打造湖景观游、湖侯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养生度假游六大系列,努力把鄱阳打造成集旅游、度假、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外著名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同时提出“T-S-R”旅游新概念,该概念是以环保和公益为核心,明确了旅游企业和游客在发生旅游行为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个案总结:良好的生态基地以及每年大量白鹤的到来是东潘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优势所在,绿色旅游理念的倡导是其发展的亮点。

05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在安邦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兴建的,总面积10295公顷,其中核心区占38.7%、缓冲区占23.7%、实验区占37.6%。是典型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代表性公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湿地宣教中心。

2.区位交通

公园地处安邦河下游,距双鸭山市区不足60公里,筑有平坦的柏油路直达湿地核心区。

3.景观特色

公园保存完整自然性原始景观尤为突出,以多种类型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与以北大荒民俗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公园开展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服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4.功能分区 分为生态园、水上乐园、风情园、观鸟园和公园入口五个部分。

5.项目设置

自然景观项目:荷花湖、塔头、芦苇床、白露湖、蒲棒沟、菱角泡、西泽湖、情人岛等。

人文景观项目:宣教中心、北大荒民俗博物馆、文博馆、芦荡桥、观鸟台、栈道观鹤、游船码头、海盗船娱乐城、拓展训练营、湿地宾馆、农家饭庄等。

6.开发运营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宣教、科研”为内涵,走过了一条由建区依始的严格保护到中期的以耕养湿、退耕还湿和现在的科学利用、以湿养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国退耕还湿、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了有意的探索。

个案总结: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与退耕还湿工作同步进行。

06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60公顷。公园内沼泽湿地占90%以上,有90%的芦苇覆盖湿地中部水面,是毗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保留原始地貌最为完好的一块湿地。

2.区位交通

公园位于哈尔滨道外区巨源镇,距市中心25公里,处于道外区松花江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

3.景观特色

湿地由湖泊、沼泽、草甸等组成,白鱼泡湿地公园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体验是:蓝天碧水绿苇、与鸟同游、与鱼同乐。4.功能分区

公园将划分为湿地公园管理区、湿地保育区、湿地科学园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和湿地旅游开发区五个主体部份。湿地公园管理区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和湿地保护宣传长廊;湿地保育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湿地科学园区按主题分为湿地动物园、湿地景观观赏、湿地鸟类观赏和湿地保护知识长廊;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包括湿地恢复区、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和生态种植业示范区;湿地旅游开发区包括鱼塘垂钓、荷塘采摘和水上游乐等休闲游乐区。其中,湿地重点保护区面积为67公顷,是湿地公园的一级保护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持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障候鸟迁徙及繁殖。

5.项目设置

接待中心区、钓鱼区、别墅区、花园运动区、水上人家、种植园区、养殖区、果园区、稻香村、中央湿地、水上野餐区、芦苇迷宫区。

6.开发运营

白渔泡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办法,通过从农民手中回购湿地复种芦苇,彻底清理湿地内的垃圾,重新设计给排水工程,修复周边围堰。湿地公园投资120万元全面安装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湿地进入人员的监控以及对野生鸟类鱼类的监测;投资150万元引进适宜树种在白渔泡周围植树造林,通过造林进一步保证白渔泡湿地的原始生态。

湿地公园规划投入8000万元,打造一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湿地温泉会所。湿地温泉会所将打造温泉洗浴中心、理疗中心、健身中心、餐饮中心、休息中心、娱乐中心等配套设施,其中温泉洗浴中心分别设立室内、半室外、室外温泉池等,突出湿地温泉和北国风光的特点。

个案总结:以沼泽湿地为主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引入科学研究及监测部门,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引导。

07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1.公园概况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是目前环太湖地区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丰富、原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区位交通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西部镇湖街道的游湖地区,离苏州太湖仅1公里。

3.景观特色

公园由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串连而成,是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

4.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是集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根据承载的不同功能和比较优势,合理划分功能区,规划了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七大功能区。

5.项目设置

世博苏州新馆:整个展馆体现了“精、细、雅”的建筑特色,融汇了廊、亭、桥、门、窗等苏州元素。

太湖博物馆(筹):将通过对太湖地质生态演变、生物进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人文发展和历史的介绍,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形象展示太湖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悠久历史、生态现状和未来趋势。

熊猫主题广场:占地近3000平米,紧邻苏州太湖大熊猫科普馆,熊猫主题广场作为娱乐,餐饮,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广场,还包括了公园新项目湿地探险XD影院,近200平米,可容纳90人同时进餐的熊猫主题餐厅,超过100平米的熊猫主题商店,以及熊猫主题休闲长廊等配套设施。

大熊猫科普馆:大熊猫新月、竹韵在此安家。馆内设有两个室内活动区和两个室外活动区。

太湖风情湖滨沙滩浴场:占地近万平米,是集游泳、水上娱乐、沙滩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湖滨休闲娱乐区。

太湖春天湖景餐厅:依水而建,包括可以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一个容纳12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及近千平米的湖景露台,是集美食、会务、户外party、时尚沙龙、艺术品鉴赏为一体的多功能餐厅。

此外有桃源人家、湿地知识长廊、农夫果园、水上活动中心、乐活林、渔矶台、天鹅湖、珍禽部落岛等项目。

6.开发运营

圈层开发。即内圈以生态完善的湿地为核心区,中部为服务、休闲、展览、新农村产业等功能区,外圈为湿地公园协调区。

分期开发。一期工程为游湖中心水域,开放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71%,建设内容以修复、整理、造景为主,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农耕文化,成为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公园投资近4亿元,园内建有各种桥梁52座,干道、支路、步行道和木栈道总长30多公里。二期工程则为游湖中心水域的外围区,面积2.3平方公里,以原生态保护、利用为主。

个案总结: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新中式风格在其建筑和小品等构筑物中得以应用。

08西安泾河湿地公园景观概念性设计

不同于陕西省其他湿地公园,西安泾河湿地公园的亮点在于时尚与自然的结合;文化与生态的交融,未来本湿地公园将打造成一处极具现代气息,又饱含生态人文底蕴的多元特色型湿地公园;成为未来西安北部旅游核心,和西安其他旅游景点一起构成大西安旅游中心区。

1.项目概况

泾河湿地公园长度约5.1公里。基地紧邻泾河,整体地势低矮和缓,局部地区坡度较陡,地形高差大。大部分区域处在泾河100年一遇洪水水位线之外,洪水威胁较小,只有中部地势低平处处在洪水水位线内。

二、规划构思 规划目标

生态:尊重泾河行水需求,维护水岸多样生态 形象:提升新城滨水景观,突显田园城市形象 文脉:挖掘泾阳文史内涵,展现地方特色风貌 情境:呼应分区活动特质,营造休闲游憩情境 价值:突出重点项目形象,酝酿区域地块价值 网络:链接周边绿地廊道,形成完整旅游网络 规划定位

文化定位:泾阳人文、历史情境体验长卷,泾河生态新城亲水乐活文化游廊 生态定位:泾河河岸水保、滞洪示范廊道,泾河湿地生态多样性展示廊道 旅游定位:生态旅游、滨水游憩和运动休闲综合体

城市定位:泾河生态新城城市形象名片,泾河新城城市亲水活动景观带 规划策略

门户界定:界定为城市分区的门户形象区及滨水观光休闲带的起始段落。

活动区段:基地自东而西区分六个区段,展现生态形象、文化养生、健身乐活、娱乐游戏、休闲度假、教育展示等特色功能。

景观区带:除一期西侧部分段落进深较浅外,其余段落区分为河岸生态防护带、湿地生态游憩带、观光游憩活动带、亲水栖居休闲带等多层次景观区带。

旅游核心:原点西路延伸段临河区块规划550亩主题公园,强化全区游憩纵轴和主题旅游核心,形成湿地景观带的旅游活动聚焦区。

纵向缝合:湿地公园各景观段落的空间型态、活动节点、形象风格均与紧邻的邻里单元对应、缝合。为住宅和商业产品创造最大的情境价值。

横向序列:各段落间主题延续,流线衔接,形成相互串连的空间序列和情境故事线。

主题营造:呼应主题公园,进行整体策划,并透过情境导向设计手法,形成可参与性游憩体验的具体景观空间。

多元层次:从外而内,配置主从分明的多核心景观游憩节点、多层次四季植栽景观区带,编织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生态游憩网络。

3.景观设计 一荡:湿地芦苇荡

两溪:人文活水溪、乐活拓展溪

三湖:诗情生态湖、亲水游戏湖、欢乐庆典湖

五岛:生态会所群岛、蜃楼海市半岛、洞庭龙湾半岛、鱼跃酒店半岛、鸢飞水殿半岛

七园:水鸟生态园、水生花卉园、养生香草园、共生游戏园、运动健身园、森林艺雕园、再生水花园

4.生态湿地专题 4.1水土保持研究

通过植被覆盖保持堤坝的水土流失。通过坡地的截流沟,将洪水或者暴雨引至湿地,从而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美国的 DTC 新月公园通过修建砾石洼地将开发区的水沿陡坡输送到暴雨湿地。通过面状的森林以及带状的林带等不同形式的植被形式,起到水土保持、调蓄雨洪的作用。

湿地水生态治理。保障湿地水资源总量,保障上游来水,保持湿地的行洪、蓄洪功能,保持一定的水面面积,适当控制水位。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和保湿水体的生态属性,恢复和保持湖塘、河道水陆边界的生态属性,加强湿地湖塘水体的生态修复,适当配置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当地的生活污水,同时为湿地提供补给水源。

4.2防洪分析

通过雨水花园、生态蓄水库等防洪工程来满足暴雨径流的调蓄功能。通过不同区域挺水植物的设计,实现植物分洪和滞洪。通过堰等水流控制设施调节水位、排水、以及在湿地区域内小区块间截断或导向水源。如图:

个案分析:设计方案不仅满足了城市湿地公园时尚与自然的结合,文化与生态的交融的需求,而且以雨水花园、生态蓄水库等防洪工程来满足暴雨径流的调蓄功能。

09香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新界西北部、天水围新市镇北部,占地约61hm2。其中,访客中心约1hm2,为野生生物而营造的户外再造生境为60hm2。

香港湿地公园的原址是一片普通的湿地。香港政府在发展天水围新市镇的同时,计划用这片土地来补偿由于城市开发所失去的自然资源。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源自渔农署+现在的渔农自然护理署,及香港旅游协会+现在的香港旅游发展局,于1998年展开的一项有关把该生态缓解区扩展成为一个湿地生态旅游景点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的结论是可以在该生态补偿区发展一个湿地公园,而不削弱其生态缓解的功能。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可将此区域提升为一个集自然保育、大众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它将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特色,确保香港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

1设计理念

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从最初的规划,到公园的格局布置、具体设计,再到后期开园后的经管理模式,无不渗透着可持续发展与环保先行的先进设计理念。2设计手法 2.1入口广场

湿地公园入口广场(如图1)的面积、门头并不大,但设计较现代化。几何形的水池、小涌泉、树阵等,与我们司空见惯的类似郊野公园的入口不同。设计师通过景观小品的设置,对空间进行了巧妙的划分,形成了数个小而有特色的景观空间与使用空间。这样,即便入口广场的面积不大,游人也不会觉得拥挤,且小空间的划分使入口空间的感觉更加安静,与湿地公园所需要营造的气氛很吻合。这里是城市环境与公园环境的过渡区,宁静的氛围使游人即刻忘却了城市间的烦扰,以愉悦的心情来观赏园内美景。入口广场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具有香港当地地域特色的用蚝、贝类的壳填充的花池(如图2)五彩缤纷、趣味盎然。

图一 图二

2.2游客中心

经过入口广场区域,眼前便出现一座人造绿坡,而公园的游客中心,同时也是公园真正的入口,就隐藏在这绿坡之下。绿坡所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的嘈杂之声隔绝在外。除此功能之外,绿坡还为游人提供了多角度观赏湿地公园的可能。游人可以走上绿坡,远眺公园景观。由于香港湿地公园是香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在休息日和公众假日会迎来大量和集中的游客。因此,管理大量游客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干扰,并避免这些干扰影响到关键的环境,是公园布局的首要原则。故游客中心被设置在了公园的最外围,在最大程度上不惊扰外界生物的同时,完成公众性较强的一系列活动。游客中心的建筑节能构想也依靠绿坡得以实现。2.3户外景观元素

户外小品的设计风格与整个公园环境显得十分和谐。整个公园内的亭、廊、厕所的设计,并没有一般城市公园所追求的景观小品的多样化,甚至有些单调。许多材料元素如百叶窗、木平台等在各处反复出现,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设计才更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特色,而不会喧宾夺主。同时,材料的选择也很环保,如百叶窗的设计可以达到遮阳的效果,观鸟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及自然通风。3产生的效益

香港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天水围地区的湿地,充分发挥了湿地降解水体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优化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对天水围地区因城市开发而失去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补偿,缓解了米埔湿地核心区自然保护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香港湿地公园还充分发挥了城市湿地公园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为香港本地居民及游客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游览胜地,丰富了国际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为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通过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使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市民及游客支持湿地保护区的兴趣,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中心。

个案分析:通过对香港湿地公园的景观和生态设计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城市区域中湿地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隔离弃置,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的技术支持,实现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标。香港湿地公园生态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了其整个过程。建成后的香港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而且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资源。

10厦门马銮湾湿地分析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概况 1.1 区域地理位置

位于马銮湾东北部海后池,东界西滨村,西涉陈井村,北连浦林村,西滨马銮湾水域。

1.2 气候气象

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照比较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季风影响频繁,台风季节长。受海洋调节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受季风控制,温暖潮湿,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2.生物资源概况 2.1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

植物种类资源较为丰富,记有60科151种,主要湿地植被类型可以分为半红树、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淡水湿地四个植被类型.2.1.1大型藻类资源 2.1.2鸟类资源 2.1.3鱼类资源 2.1.4底栖生物资源 2.1.5昆虫资源

二、社会条件概况 2.1社会人口

马銮湾地区分属海沧、杏林和集美三个区,区内村庄包括灌口镇的陈井村和浦林村,杏林的前场村和西滨村等9 个自然村.现住居民人口约3.2 2.2土地利用现状

马銮湾的土地利用状况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辟成大面积的养殖场,养殖鱼、虾 2.种植小面积的果树

3.部分地段荒废,被水葫芦占据 4.纳污场所 5.立体养殖

万人.2.3区域经济

马銮湾区域经济有农业、养殖业、工业等。其中,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蔬菜及瓜果类等。本海湾周边大部滩涂地区被改造开垦为鱼塘虾池,从事水产养殖业。另外本区也是有名的水果之乡,盛产龙眼、荔枝、凤梨、柑橘等,品种繁多。

由于养殖超负荷以及工业、生活、农业等各种污染物的汇入,加上湾内水体交换性差,马銮湾水质严重恶化。02年厦门市政府对马銮湾水面养殖进行全面清理,拆除马銮湾浅海网箱养殖设施,以及滩涂围网养殖等,但目前鱼塘养殖还保留原状。这说明该地区建设湿地是十分必要的。2.4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马銮湾功能定位为休闲、游乐、运动区;马銮湾区域由工业与研发区、居住、度假、休闲、物流区等组成。区域用地规模57km2,人口规模25万~30万。三.项目定位 1 湿地公园建设目的 2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 3 服务人群

3.1 湿地公园建设目的 3.1.1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马銮湾地区的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工业污染和生活用水污染对该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基础设施:投资门槛较大,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其他地区条件较差.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顺,缺乏规划和管理法规 ,导致不同行业间的矛盾增多.安置剩余劳动力问题:实施限制水产养殖,必须解决为数不少的剩余劳动力。

3.1.2区划目的 通过对马銮湾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实现该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该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其建设成为厦门城市发展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以高科技产业园区、海上娱乐、度假和商住为一体的滨海新城区。

3.1.3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资源永续利用。近期目标:2003-2005年,改善现有的环境质量状况,加强绿地系统建设和自然保护。

中期目标:2006-2010年,优化环境功能区划。

远期目标:2011-2020年,把马銮湾地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经济发达高效、适合人们生活和创业的滨海生态新城区。3.2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

马銮湾湿地公园是南亚热带海湾型的湿地公园。建成以后的湿地公园将是一个生态的、湿地重构的保护区。作为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湾型湿地,马銮湾湿地公园也将成为我国红树林科研与教学基地和红树林湿地研究中心。

3.3 服务人群 学生:科普教育基地 游客:生态观光

周边居民:清新舒适的活动公园 专业研究者:红树林专业研究基地

四、规划设计分析 4.1功能规划(生态)

五、景观规划

本方案在着重“修复、重构”的规划中,将强调“新和谐”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机构的有机衍生观念,以丰富“重构”内涵。

(1)以修复原有溪流流域网,营造坡地溪水景观,并适量增添湿地集水区,平衡雨季与旱季、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量分配,在此基础条件上,以一种植物为主体,以多种植物配置而成的景观种植区。

(2)在湾口湿地区引入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集美区与杏林区南面交界处及区域南部和东南部,以期达到纳海潮、游密林、筑步道、建驿站、寻鸟迹、探潮水、思悠情。

(3)构成环形加局部空中步道的交通网络,使人们除了体验地面景观之外,也能感受飞鸟般的空中景观美感。

(4)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建特色功能区。适应区域衍生需要,平衡动态生物圈,遵循可持续增长经济原则,尽可能做到产大于投,把现实的包容性与将来的预见性结合在一起。在可衍生原则下,考虑功能及功能区资源与能源的可延续性。

(5)建生态休闲功能“取之与地、还之与地”。在区内所有“功能”游览参与中,均为生态项目。遵循当地土风,酿造米酒、培植花草、建特色博览,追寻文脉。

六、总体评价

厦门马銮湾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以马銮湾湿地生态重构示范区规划范围为重点,同时兼顾马銮湾水域及周边地区,对土壤本底、植物、淡水植物、沿海植被、鱼类、底栖动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进行调查分析,从中筛选可供重建的景观植物与鸟类友好植物等,通过土壤背景值的分析作为生态修复工程改造措施的依据,进一步探讨水文、潮汐、盐度等对植物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获得大量的资料及实地考察研究后,就马銮湾湿地生态恢复与重构提出以下生物、工程技术措施。6.1水体整治工程

马銮海堤开闸纳潮

保护上游淡水溪流 6.2.植被恢复工程 6.3.污染控制、治理工程

目前,马銮湾低质已被严重污染,表层淤泥主要是含有大量硫化物的有机物质,须排水清淤、经过太阳暴晒、分解、反复几次后才能降低底质的硫化物,有利于红树林的成活。

6.4退养还滩,清除水产养殖池塘,恢复马銮湾湿地原貌 6.5.有害植物控制,以免造成新的危害

七.结语

马銮湾区位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优势明显,外部协作条件好,恢复与重构项目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通过采取种植红树林、乡土植物,清除水产养殖,拦截周边陆域的污水,进行水体治理和底泥表换等湿地恢复与重构技术措施,力求把马銮湾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宜人、景观资源独特的区域,形成品味高、韵味足、特色显著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地以及我国红树林科研与教学基地。

马銮湾湿地恢复与重构,不仅可以取得显著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这是一项功在当代、福荫子孙的伟大工程。

个案分析:设计方案以“修复、重构”为规划理念,强调“新和谐”主题,形成了既是游客生态旅游观光之地,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周边居民的活动公园,也是专业研究者的红树林研究基地。

生态德阳市区湿地绿道慢行规划

近日,《德阳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2013-2020)(初稿)、《德阳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规划》(草案)、《德阳市绿道网规划》(草案)同时在德阳政务网、建设网和房管网上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三个规划中,公众期盼已久的湿地公园、绿道和观鸟平台等都各得其所。湿地公园——德阳城市湿地空间格局包含绵远河城市湿地景观带和石亭江生态湿地景观带“两带”,华强沟水库湿地核心区、三江汇流湿地核心区、城市湿地公园“三核”,齐家堰等7个人工湿地生态节点,以及寿丰河湿地廊道等10条河流渠系生态廊道。其中湿地公园选址于城市南部,寿丰河南延与绵远河交汇处,承接绵远河上游生态廊道,维护鸟类通行廊道顺畅。水源引绵远河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经沉淀后排入人工湿地。水塘进行鱼类养殖,吸引迁徙鸟类休憩、觅食,增加野趣,提升景观吸引力,并以之作为湿地系统生态保护的教育展示基地。湿地规划中,绵远河、石亭江湿地带、华强沟水库湿地的打造都有维护鸟类生存环境的内容,例如建设石亭江鸟类迁徙通道,绵远河保留部分河滩湿地作为生态踏脚石,引鸟入城,护鸟穿城,增加城市生态活力等等。此外,绵远河沿线将建设三处鸟类监测平台,分别位于规划二路绵远河东侧、沱江路绵远河东侧和湿地公园等处。石亭江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各设一处鸟类监测点。结合城市绿地和河道内湿地建设观鸟平台,兼顾休闲、观赏、投食、科研等功能。

城市绿道——规划把德阳城市绿道分为都市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和远郊型绿道三类。都市型绿道集中在旌阳区及旌东、亭江两新区,依托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公园广场等以及城镇道两侧的绿地建立,以方便市民就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构建“旌阳环绿”、“极限东山”、“堰渠绿廊”3条绿道游线。乡野型绿道依托旌阳区内县道、村道等建立,以加强乡村与城镇的全方位联系,带动乡镇旅游,方便城市居民前往乡野休闲娱乐,分东、西两条环线,东环线依托郊区自然风光与长寿文化,西环线以德孝文化为主题。远郊型绿道则将德阳与各县市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进行串联,规划有探险三国——德阳罗江绿道,酒乡仙境——德阳绵竹绿道、禹迹仙乡——德阳什邡绿道、古蜀新风——德阳广汉绿道、英雄之路——德阳中江绿道。《德阳中心城区慢行交通规划》对城区部分路段和片区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构建、非机动车停放服务设施、路面铺装、绿化栽植、标识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淀山湖慢行交通系统

根据规划,淀山湖地区将成为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著名湖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将成为淀山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旅游业年接待人次力争达到600万以上。

近日,一项旨在打造新型水乡文化区、提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低碳绿色慢性交通体系的《淀山湖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市政府官方网站“中国上海”正式发布。规划显示,淀山湖地区未来将在设置三级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规划水上巴士、环湖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形成“两片两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充分发展水乡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

一、主打“两片两带”布局

据了解,此次淀山湖地区的规划将主打“两片两带”布局。“两片”区域包括:湖区片和水乡片;“两带”指“环淀山湖生态带”和“金泽—练塘水乡风貌带”。规划部门透露,两大区域将以G50高速公路为界,北部为湖区片,发挥滨湖景观优势,强调公共性和生态性,坚持严格的低碳要求,以景观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加强区域联动,主动对接周边地区,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知名湖区核心区域。

南部为水乡片,发挥水网密布的自然优势,构建和谐水生态环境,将独特的水乡文化融入到生态建设之中,打造长三角知名的水乡文化区。

此外,在“环淀山湖生态带”和“金泽—练塘水乡风貌带”这“两带”之间,将以规划中的青西郊野公园相连接,“两带”沿线以水源保护为前提,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点状分布的“中心”,各“中心”之间建设开放性生态通廊。

二、规划绿色慢行交通体系

根据此次公布的《规划》,淀山湖地区未来将建设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浦区眼下将加快轨交17号线和各等级公路设施建设,引导过境交通离开湖岸。加快朱家角、练塘等公交枢纽建设,设立直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旅游交通专线,加强与青浦新城、周边区县及市区的联系。进一步推进市政道路、乡村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合理布局水上旅游设施,规划建设水上旅游线路及客运站点,发展水上巴士、水上旅游等。开展沪湖铁路和环湖有轨电车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

同时,为了加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结合湖区景观布局,淀山湖地区未来还将建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道为主体的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重要景点交通组织,建设“环淀山湖”、“朱家角古镇—东方绿舟”、“金泽—商榻”、大莲湖湿地等慢行交通组团区,将淀山湖地区建成上海市慢行交通绿色出行示范区。

三、打造综合型生态旅游区

在淀山湖地区未来的功能定位问题上,本市规划部门日前明确表示,其将成为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著名湖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将成为淀山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旅游业年接待人次力争达到六百万以上。

规划显示,未来淀山湖休闲旅游的模式将从现在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向集休闲度假、会展会务、购物、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转变。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等品牌资源,整合提升5个国家4A级景区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体育休闲、郊野运动、航空运动、帆船及游艇等水上旅游、房车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提升发展古镇观光、生态观光、滨湖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户外游憩、红色旅游等优势旅游项目

并且,在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区域内将加快上海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和水上旅游码头等项目建设,举办“上海淀山湖旅游节”、“水乡音乐节”等节庆活动,推广环湖自行车赛、龙舟邀请赛、帆船赛、跳伞活动等大型体育赛事。

四、农业向观光体验式转型

地处本市西部的淀山湖地区,历来是申城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为了在区域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市政府此次明确要求该区域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绿色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转型。

例如,位于练塘镇的市级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将作为区域内的龙头,率先打造生态绿色农业、地标农业、种源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发展有机种植、养殖。”据规划部门透露,淀山湖地区在建设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将致力于打造“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订单农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农业循环经济。

同时,对于目前已经起步的“白鹤草莓节”、“练塘茭白节”等体验式农业项目,相关部门将在现有的农家乐、采摘园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开发一批诸如农耕体验、农业科普、生态旅游等延伸性农业项目,结合第二、第三产业特点,拓宽农业内涵,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五、三类水源保护地

记者在规划中看到,未来淀山湖地区的发展将按照“保护为先、生态成片、功能集聚、点线发展”的导向,注重对环境影响减至最小。

在规划辖区内,将包括一级、二级、准保护区三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并计划关闭14家污染企业,归并镇级小水厂。力争到2015年,使高锰酸盐、氨氮等区域内水质核心指标达到Ⅲ类标准。

例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太浦河取水口上下游1公里、沿河向陆地纵深100米,面积0.86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均需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包括了整个淀山湖水域和太浦河沪、苏交界处向下至拦路港等水体,以及沿岸纵深1公里,面积140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不得向水体排放其他各类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

至于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方面,规划则划定了除去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后的其余所有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域,总面积182.3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不得向水体排放各类有毒有害物质,不得堆放各种固体废物。

六、2020年工业用地占比降至16% 作为打造生态化休闲旅游区的重要措施,市政府这次在规划中明确要求,淀山湖周边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落后企业淘汰力度,促进工业向绿色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力争到2020年,淀山湖地区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下降到16.4%。

据悉,青浦区未来将研究制定环淀山湖地区的产业淘汰转移目录。结合青西郊野公园的建设,大力推进选址范围内100多家零星工业企业的转移、调整和淘汰。积极引入“两头在沪”型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移动。加大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力度,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产业。

在具体落实到规划块内的练塘工业园区、朱家角工业园区时,规划部门将优先考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绿色制造,促进园区向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转型,深化园区生态产业链设计,推动产业低碳、绿色和内涵式发展。按照经济高效、资源集约、节能环保等要求,提高新增项目的准入门槛,坚持高标准招商。西溪湿地慢行交通系统一间新建的“蕴秀亭”立在路旁,青柱飞檐。亭上有联云:“丝竹不闻,情寄云天上;身心无虑,人迷山水间”。越过此门往上,便正式进入西溪谷沿山慢行道。

西溪谷沿山慢行道一期新近建成完工,这也是西溪谷最先完成的工程项目之一。昨天下午,记者从古荡双口井西溪谷沿山慢行道的东入口进入,实地探访了这条令人心旷神怡的慢行道。

慢行道建在西溪路与老和山之间,仿佛一条腰带,沿着西溪路一侧的山势蜿蜒,缠在老和山、秦亭山、美女山、灵峰山、锅子顶、桃源岭等山脉的山腰。红色的新鲜泥土沿新建的慢行道一路相随,湿润而清香,仿佛在孕育着春天的消息。

“这条慢行道不仅称得上是一条生态绿道,更是一条人文绿道。”西溪谷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慢行道设计总长17.76公里,为了突出“慢行”的特色,这条路只允许步行和骑自行车。今后,杭州人熟悉的公共自行车也将在这里设置站点。

目前,慢行道完成的是从古荡双口井到桃源坞的一期工程,总长约4公里,除了原先的景点外,还新辟有“林间幽静”、“碧峰叠翠”、“报先梵音”、“溪连流珠”、“松径飞霞”、“茶园绿云”、“桃源赏春”7处景点,每隔一段路,慢行道边还设有凉亭和石凳供人休憩,更让人觉得贴心。

拥有好山好水的西湖区,一年四时风景如画,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去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70.06亿元、接待游客399.8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7.96%和23.4%。西溪谷的慢行系统,就是西湖区加快旅游设施完善的具体内容之一。近年来,西湖区不断推进旅游道路、慢行系统、交通标识、集散中心、信息咨询等配套建设和公共自行车等交通服务网点覆盖,完善黄龙、紫金港、之江三大旅游集散中心等配套服务,并开通转塘茶乡、双浦沿江乡村旅游假日班车。

今年,除了到西溪谷的慢行道上走一走,或者顺着西山游步道去爬一爬连绵的群山,春节期间,西湖区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等待着游客的光临若想体验农耕渔事,西溪湿地是个绝佳选择,你可以在烟水渔庄观赏干塘活动,也可在秋雪庵观赏鸬鹚捕鱼,与当地渔农一起感受渔获时的喜庆氛围。从现在起到2月26日,中国湿地博物馆的“中国最美湿地展示会”将通过展示最美湿地风采,畅谈湿地生态旅游,博览湿地产业文化,对湿地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前往,更深入地了解湿地文化。春节期间,宋城景区还将举办别开生面的“赏民俗、逛庙会”活动,大家可以在那儿看大戏、赏灯谜„„ 成都环城生态区综合交通系统一、规划“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综合交通系统

昨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市政府关于提请审议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的议案。根据规划,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的综合交通系统将由快速交通、慢行交通和静态交通组成,将形成“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的综合交通系统。

二、环城生态湖泊水系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即是沿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总的用地规模为187.15平方公里,包括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内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和开发建设用地。

根据规划,环城生态区内将构建“六湖八湿地”的生态湖泊水系。6个大型湖泊包括安靖湖、北湖、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和青龙湖;8片集中湿地包括安靖湿地、北湖湿地、龙潭湿地、青龙湿地、三圣湿地、锦城湿地、江安湿地和金沙湿地。

三、环城生态区综合交通系统

快速交通:“两环、八轨、二十八射”

两环——三环路、绕城高速(微博);

八轨——8条轨道交通(1、3、4、5、6、8、9、10号线)及临近站点;

快速交通:“两环、八轨、二十八射”

两环——三环路、绕城高速(微博);

八轨——8条轨道交通(1、3、4、5、6、8、9、10号线)及临近站点; 泉州建滨海旅游慢行交通系统

泉州市规划局组织召开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评审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沿崇武至秀涂的金色海滩,不仅规划布置商业中心、浮山岛、沙滩、浮山湖、港口、海湾、河口、湿地等景观节点,还将建设滨海旅游服务大道、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混合功能的滨海慢行交通系统。据了解,此次崇武至秀涂海岸带研究范围为海岸线陆域方向约3公里范围,面积138平方公里,重点规划范围为95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港口航运

一、区内打造“刺桐港”

根据海岸线资源分布情况,专项规划提出了该海岸带功能分区和规划导则。

其中,旅游娱乐区位于对战码头至浮桥村西侧,浮山湖至青山湾,西沙湾至半月湾。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和海上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设;历史资源区位于崇武古城南侧岸线,用于保护、保存、恢复海岸地区有纪念价值的天然或人造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渔业资源利用区位于浮山村东侧中部、浮山村渔港以及崇武国家级中心渔港,用于围垦、渔港和育苗场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海水养殖和捕捞生产,以及重要渔业品种养护。

海岸生态系统保护区位于洛阳江口湿地保护区部分岸线,用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港口航运区位于秀涂港区、物流区、预留航线及栈道,浮山陆岛港口码头,崇武港口码头;海滩保护区位于青山湾、西沙湾和半月湾,用于保护景色优美的海滩资源;工业与城镇建设区位于崇武古城东侧惠东民俗地区,用于拓展工业与城镇发展空间,可供临海企业、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的海域。规划提出在港口航运区通过合理规划设计,重新打造泉州“刺桐港”,体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海洋文化,提高港口的文化内涵,开发观光旅游活动景点;在海滩保护区外围设定建筑退缩线,确保最美海滩视觉景观不被人工建筑破坏等。

二、生态布局:金链串珍珠

规划提出形成以“金链串珍珠,翠屏拥大海”的生态基底为依托,“多中心、多组团、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生态基地将充分保留山体、水系、海滨资源,形成生态景观网络,提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宜建设区管制分区。

“金链串珍珠”即崇武至秀涂的金色海滩,“沿优美曲折岸线构成连接商业中心、浮山岛、沙滩、浮山湖、港口、海湾、河口、湿地等景观节点”。设计单位介绍,翠屏拥大海即北部高山岩、开方山、杏坑山、鹰高山、龟山、前头山等山体构成的城市绿色屏障,结合连接山体和海滨的蓝色、绿色廊道,形成连接绿色屏障和滨海的网络体系。

此外,海岸带区域将形成东部商务中心区和中部旅游度假研发核心区两大中心,百崎生活区、保税物流和港口区、主导产业区、体育公园以及滨海沿线的休闲区五大功能区,以及分别包括生活服务、物流港口、主导产业、研发服务、旅游度假主导的多个相对集中组团。

三、交通设计:构想设置观光轻轨环路

在交通总体布局上,规划形成一条沿海大道,三条对外交通干道,多条连接各组团的城市主干道和连接山、海区域的南北向道路,打造具有海滨特色的路网结构。

根据本区域的定位和景观特色,规划区将以沿海景观大道、绿色廊道体系、水系廊道体系网络为基础,通过连接各景观节点、山体、海滨、文化遗产等区域的绿色交通网络,形成本区域的绿道体系,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力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地区绿道交通示范。

“游线组织上,规划沿滨海景观设置旅游线路,建设滨海旅游服务大道、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混合功能的滨海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单位说,根据未来旅游发展,还可考虑设置观光轻轨环路。

在旅游设施设置上,规划分别在蓝色经济培育区和崇武古镇设置一个旅游服务中心,以满足各方游客的需求,并沿途分布旅游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交通、住宿、信息咨询、购物和休闲娱乐及停车等要求。花溪湿地公园慢行系统

随着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园,湿地公园慢行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

湿地公园慢行系统是以低碳,环保为理念,包括了电瓶车运行系统和自助自行车系统两大部分。游客可乘驶电瓶车沿湿地公园的一级园路,由南入口到北入口,行程共10余公里;同时,在湿地公园南、北两个入口各设一个自助自行车车点,实现了“异地取车、异地还车”的自行车运营新模式。

为建设生态文明,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构建了低碳交通体系,除了在大将山山脚处修建沥青电瓶车行车道外,还修建了贯穿整个湿地公园的自行车道,并按照原生态的理念,选用了当地石材,以毛石嵌草、条石布置等铺装方式,在花溪河两岸修建供人们观赏、散步的人行步道,尽可能的保护十里河滩的原生态面貌。游客无论选择乘坐观光电瓶车、自助自行车或是步行,都可以以生态、低碳的出行方式游览湿地公园。

此次试运营共投入20辆电瓶车和500多辆自行车,游客可从湿地公园南入口出发,乘坐电瓶车或骑自行车游览湿地公园美景,体验“爽爽贵阳”的独特魅力。

案例总结: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篇3: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

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湿地不可替代。众多学者对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保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 为科学开发城市湿地公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学者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 主要对象包括淡水湿地和泥炭地。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滨海湿地成为美国主要的研究对象, 同时泥炭地结构研究也普遍受到关注。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湿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到了20世纪70年代, 生态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开始对城市湿地空间展开研究。基于生态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目光集中在某块湿地的治理上, 而是将湿地空间里的自然因素, 包括水体、植被、动物、滩地等的内在联系加以整体规划, 从而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由此可见, 国外对城市湿地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中国,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湿地公园规划和保护开发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实施, 详细论述了中国湿地概况、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主要问题、中国湿地的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等。2004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2005年2月, 建设部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的四大方针“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同年5月, 国家颁布了《中国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纲要。6月, 建设部推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 使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有据可循。8月, 林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 要求有序发展建设湿地公园。

2006年1月, 我国出版了《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一书, 为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依据。从2006年起, 我国开始启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明确提到2030年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 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该规划将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使我国的天然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从不断完善的湿地发展政策导向和技术规范中, 可以看出此类项目越来越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 湿地公园项目除具有一般项目特点外还具有两大特点: (1) 建设的前提是要保护, 因此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破坏已有的生态系统, 环保要求极高, 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和自然资源保护等; (2) 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关注工程结果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湿地公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 更关注开发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相比一般项目要高, 如何防范和降低生态风险也是众多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

二、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特点

湿地公园项目建设需要确保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但是, 开发建设本身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一旦开发和建设过程不当, 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无法自我净化和调适, 就会引发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破坏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 这会给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带来风险。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施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建设过程承包商需要面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如当地居民、投资方、当地政府、当地建设法规监督部门等等。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居民的抵触甚至破坏;政府对承包商建设保护措施的不满;某些施工方法违反了地方环境保护条例, 受到地方监管部门的停工处罚;项目投资者因缺乏湿地开发经验, 对既定的规划设计不断提出变更要求;承包商自身因为对湿地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要求认识不足, 施工组织不当等等。因此如何组织好湿地公园项目的开展, 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是该类项目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2. 生态风险较大。

在对湿地公园进行施工过程中,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可能导致树木植被的破坏, 例如:施工材料和建筑垃圾堆放会造成对灌木草场履压而减少绿化面积;湿地公园内交通干线、桥廊亭、步道的建设也会造成林木砍伐和草场履压;建筑材料选取不当, 材料本身会对湿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建设过程中, 会有大量施工和交通机械进入湿地, 施工和交通废气排放以及施工粉尘的产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等。所以, 湿地项目的生态风险较一般项目要大, 需要预先详细辨识和分析,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生态风险应对策略。

3. 施工环境复杂。

湿地公园项目往往地形复杂, 施工条件较为恶劣, 尤其在一些泥沼地施工, 大型设备无法进场, 原材料难以送达, 导致进度延误, 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因此, 在施工方案设计时必须详细考察湿地的环境状况, 充分估计施工环境所造成的困难, 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

三、江洋畈工程的施工管理实践

1. 江洋畈项目的工程概况。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前身为杭州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 共19.8公顷, 西湖淤泥在历经几次疏浚后, 于1996年选择将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江洋畈库区, 该工程于2003年完工。在历经多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后, 数百年来沉积于西湖淤泥中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 江洋畈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但因淤泥地几乎无任何承载力, 人员根本无法进入, 为确保安全, 江洋畈一直以铁栅栏和铁门与外界隔绝。2008年, 开始启动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 以保护为前提, 以湿地为特征, 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路的有利环境, 挖掘和展示这一区块优厚的生态资源。

整个公园是在保护原生态和西湖淤泥滋养的次生、湿生态植被环境下搞开发, 是一个包涵多个领域和多个专业的综合工程。湿地内被种植和生态修复面积共160000多平方米, 水系边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共10000多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工程, 公园主景区水系开挖总面积为11108平方米, 共挖土方13329立方米。公园山林绿化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西北山体建成观景游步道530米。

2. 江洋畈工程施工管理难点。

(1) 施工条件复杂恶劣。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湿地工程中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和特殊的一类, 工程施工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 全是淤泥, 最深达20多米, 含水量高达284%, 几乎无任何承载力, 机械根本无法进入;淤泥较强的流塑性, 导致施工场地地质情况变化多端, 而堤坝下面就是通贯钱江大桥的浙赣铁路及304国道的必经之路, 一旦堤坝出现危情影响巨大。

(2) 施工难度高。

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涵盖建筑、桥梁、安装、绿化等各个领域, 对施工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要求都非常高, 既要环保又要保证安全, 材料和工艺是否适合淤泥地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使工程困难重重, 非常规工程可以比拟。而公园中穿越整个淤泥区的道路、水系开挖, 景观木栈道和横跨库区的两座桥梁, 是建设项目中最为艰难和危险的项目, 特别是淤泥地基沉降的不稳定性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能否解决好上述难题将直接关系到公园建设和项目投资的成败。

(3) 施工组织任务艰巨。

工程施工内容涉及面广且工程量大, 整个公园是在原生态环境下搞开发, 包涵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综合工程, 在工程进展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和专业分包单位被组织起来参与建设。每个参与建设的组织和个人能否真正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专业的问题,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过失、疏忽甚至恶意等行为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

工程开工后, 受现场条件限制, 只有一条沿山而建的临时施工道路可供各施工单位使用, 在多个工地平行、集中施工时会影响施工物资的运输和现场施工的节奏, 极易造成怠工, 并有可能最终会形成整个工程进展的瓶颈。因此, 有效、有序地组织好参与建设的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个人, 充分发挥工程管理力量变得十分重要。

3. 江洋畈项目的施工管理对策。

(1) 破解淤泥土施工难题。

淤泥地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使工程困难重重, 非常规工程可以比。公园中在昔日无人可进入的淤泥区里, 开辟出一条施工通道, 是进入库区施工的第一个挑战, 在淤泥地上回填塘渣, 既危险又复杂, 石块填下去会随淤泥游走。面对这种情况, 施工人员采用边挖边填、反复压实的办法, 累计填塘渣5~6米, 逐渐使地基沉降稳定, 为后续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公园中水系开挖, 就是要将淤泥挖至一定深度, 这又是一个大难题。这边挖下去, 旁边的淤泥又流过来, 连续几日的挖掘几乎看不到成果。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试验, 施工人员采用边挖边铺毛竹片、砂石袋、黄沙的方法, 挖一铲压一层, 层层压实, 防止反弹, 并实施24小时不分昼夜的连续开挖, 经过一个半月的连续作战, 完成了主体水系的开挖。

公园中1200多米长的景观木栈道穿越整个淤泥区, 淤泥深浅不一, 土质变化也较大, 其基础方案是困扰施工的一大难题。最终确定采用高强度聚乙烯供水管 (PE管) 作为木栈道的基础, 通过对管径35.5公分、壁厚3.2公分的高强度供水管两端进行封堵后, 利用它的浮力和抗压强度解决木栈道在淤泥库区的承载问题, 每平方米设计承载为250公斤。施工中要把200~300多公斤的PE管和重达500多公斤的钢梁搬进几乎没有任何承载力的淤泥地, 施工人员采用人工拉、加钢丝绳电动葫芦牵引的土办法和新办法结合上阵。施工人员每天都像个泥猴, 有时也会一不小心陷入淤泥, 靠着脚手片和紧急救助杆爬上来,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 整个库区的木栈道近2000根PE管终于全部安全完成, 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2) 探索创新的施工方法。

横跨库区的桥梁作为公园的交通要道, 技术要求非常高, 在如此大面积的淤泥地进行打桩, 在杭州堪称首例, 经多次研究论证, 最终决定采用重量相对轻的冲垂式桩机, 为使桩机可以进场作业, 在桩机施工范围用毛竹筏、土工布、石粉、碎石等辅助材料对淤泥地进行层层加固。打桩过程中, 问题接二连三, 20多米长的混凝土桩, 由1.5米长的钢护筒一个个焊接后进行护壁, 到达基岩后, 冲锤入岩异常艰难, 因地形的多变性, 入岩后的桩有时一半在岩石, 一半在淤泥, 混凝土灌下去后都流入了淤泥, 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困难。软弱的基础上, 混凝土搅拌车根本无法上去, 每根桩的灌注都采用人海战术, 经过四个月每天24小时的连续作业, 一、二环桥梁共61根钢护筒桩全部完成。

桥梁上部结构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为解决淤泥地无法支模的问题, 两座桥梁更改为钢叠合梁形式。因吊机无法进入淤泥地, 钢梁就位无法采用大型起重设备, 施工时采用独特的轨道牵引法, 用两组H型钢导轨作牵引便桥, 使重达20多吨的钢梁在卷扬机的牵引下, 缓缓就位, 安装中难度最大的工序是如何让梁板就位精确, 机械设备进入的情况下, 只能借助千金顶和滚轮, 人工反复调试对位, 做到分毫不差。

栈道上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更为复杂, 为了满足景观效果, 栈道线形平面上曲折变幻、立面上高低起伏, 施工难度非常大。栈道上钢柱共960根, 每段钢柱长短不一, 拉至现场后需对每根进行测量后对号入座;转弯段的钢梁制作安装更是复杂, 所有纵梁、横梁都需现场放样, 在现场进行切割和焊接, 然后重新拉回厂里镀锌油漆, 再拉回现场一一对应安装, 工序繁琐, 最终完成近520吨钢梁的制作安装。

(3) 落实环保生态的施工理念。

采用干法作业施工法, 尽可能省去现场搅拌和现场浇注的工序, 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大量运用钢结构, 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建造快、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能好、布置灵活、所需施工场地小等突出优点。此外, 由于钢板表面自然氧化后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阻止内部氧化, 是极耐腐蚀的环保材料。钢结构的采用不仅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在景观上起到自然合一的效果。例如:生境岛围栏使用新型耐候钢板, 形成简单、流畅的线条, 同时, 氧化后的自然锈红色与植物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 给游客以视觉冲击。江洋畈生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0页) 态公园建造中推广这种高质量、高性能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希望宣传一种高科技的环保生态理念。

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水泥、石块等有限资源的使用, 施工人员对淤泥地采用塘渣、毛竹片进行挤压填实, 在道路的表层采用透水且结合性很强的砂石, 不掺加任何粘合剂, 完全依靠砂石的物理特性, 层层压实, 实现既透水又满足承载的目标。砂石路良好的渗水作用, 能大量收集雨水, 补充地下水位, 降低热岛效应, 充分保证道路与次生湿地植被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有利于水循环平衡和环境保护, 让道路和土地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

(4) 采用严密的施工组织。

在工程管理中, 各管理人员分工明确, 景观绿化、室内外水电、配套建筑、道路、桥梁、木栈道、智能化系统等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每项工作都有详细的施工计划, 有专人负责把关。管理人员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紧密协助, 不仅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 共同努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在施工工艺上严格把关, 对材料的颜色、尺寸和安装的工艺等精益求精, 不放过任何瑕疵, 并随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 争取更好地实现设计的理念。

在工程施工的关键时刻, 每天都召开现场碰头会, 第一时间解决交叉施工中碰到的各项问题, 根据总体施工计划, 每项工种的施工任务安排落实到每一天, 对材料的到位时间、施工人员的数量等进行严格要求, 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 全力推动工程的前进。

四、总结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建设通过严密组织和科学安排, 充分发挥了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破解淤泥施工的各项难题基础上, 做到生态保护与自然和谐相统一。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路的有利环境, 挖掘和展示该区块优厚的生态资源, 以保护为前提, 以湿地公园为特征, 成为杭州西湖公园新典范。

江洋畈工程的实践说明,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提是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从施工管理角度看, 湿地资源保护必须从实施、组织、协调、技术支持等方面整体出发, 充分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 才能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杭州市江洋畈项目施工管理实践为例, 对科学开发、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施工管理,江洋畈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红艳, 周为.杭州西湖湖西景区的湿地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0) :37-39

[2].刘军.中国湿地现状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64-65

[3].唐宇力, 张珏, 范丽琨.拟天然生境造静雅空间[J].中国园林, 2011 (8) :13-16

[4].燕艳.中国湿地简述[J].生物学杂志, 2002 (6) :59-60

篇4:湿地公园2018年上半年总结

湿地公园2018年上半年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18年上半年,南湖湿地公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各位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从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出发,遵循“原生态湿地,原真性乡野”主旨,以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多样性;为构建融合湿地保育、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四位一体的湿地公园做出了进一步努力。

二、自查情况

(一)总规执行情况及分区管理。

自湿地修复工作开展以来,常熟市南湖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根据《常熟南湖湿地中心区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划,目前细化的规划方案有:南湖湿地中心区百果园规划实施方案、南湖湿地中心区水上森林规划实施方案、南湖湿地中心区外环景观带规划实施方案、南湖湿地中心区湿地科普园绿化实施方案、南湖湿地中心区植物园规划实施方案等。基本建成了科普园、红梅园、海棠园、百果园、樱花园、保育区、红枫园、植物园、垂钓中心等特色片园,根据保育区、恢复区、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分区功能定位,实施分区管理。

(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及稳定的人员情况

鉴于按照机构精简、管理方便的原则,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单位常熟市南湖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具体承担常熟南湖湿地公园的经营管理,公司目前配置4个部门,共15名员工。分别为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收发文件、上报工程进度、撰写汇报材料、信息传递、资金申报、材料归档及后勤保障工作;规划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根据规划方案,提出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委托编标、委托工程设计、组织施工及工程管理及工程验收工作;公共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南湖湿地区域的绿化管护、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安全生产工作;财务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心区各乡镇地表资产的评估拆迁补偿协调、土地的流转及使用及公司形成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

(三)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

南湖湿地公园配套建设有湿地监测站一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由市农委负责管理,主要负责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对湿地公园范围内水质、土壤、空气进行定点、定期取样检测,同时建立了监测档案,根据水质的监测情况有针对性地补植了水生植被。

(四)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情况 1、6月16日,在南湖湿地公园成立了常熟市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天即开展了鸟类教学活动。2、3月12日,举办了植树节活动,50多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种植树苗80多株。3、4月10日,组织了南湖水域环保行动。南湖湖面宽广,水质优良,为保护南湖水面环境组织了河岸清洁志愿服务活动。4、4月14日,常熟市第六届市民徒步赏花大会在南湖举行,来自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5000多人参加了活动,用自己的脚步来践行生态文明的健康生活。

5、“6.5”世界环境日,与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宣传活动,此次“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环湖骑行活动也为提升绿色环保出行理念做出了行动。

6、承办了常熟市自主创业者联谊会第三届运动会,此次活动目的为点燃自主创业者激情,希望能在奔跑中感悟如何成就人生。7、5月11日,组织了常熟市党员湿地科普宣教活动,80多位社会各界党员参观了南湖湿地、常熟湿地科普馆,进一步了解了湿地。

(五)湿地公园科学恢复情况

湿地公园植被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不存在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等行为,湿地内不存在饲养动物、放飞表演、动物表演等项目。近几年湿地恢复及保护各方面工作卓有成效,湖面由原来的1.11平方公里恢复至目前的1.75平方公里。水质由原先的地表五类水恢复到目前的地表三类标准。通过塑造季节性洲滩、浅滩、草滩、芦苇湿地及滨水林地,结合湿地植被恢复,吸引了众多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底栖动物,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根据能量塔原理和食物链、食物网物质流动原理,合理配置了腐食性、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效恢复了水质清澈、鱼跃蛙鸣的健康水生态系统。

三、下半年规划

1、定期组织并做好湿地科普宣教工作。

2、做好水质、动植物监测项目。

3、逐步减少花海、草坪面积,增加乔灌木等树种,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

4、进一步完善湿地配套设施建设。

5.做好抗旱浇水、清理杂草、修剪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6、加强防火防盗工作,确保各类基础设施及苗木不受损害。

附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自查评估表

常熟市南湖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篇5:湿地公园施工年度总结

一、精心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

湿地公园验收工作是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管理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精心规划湿地公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项目的作业设计和建设,各项工程按照建设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实施。2019年9月8日,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积极申报项目,加快完成湿地建设

按照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要求,在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部积极申报项目和争取项目资金,高质量高标准建成曲里、董屯、大禹公园、嵩洲公园4个多功能“湿地保护监测站”,曲里、董屯、大禹公园3个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15项气象数据,适时传送,对市民发布。建设湿地公园监测监控网络,环湖设立6个监控点,监控网络实现陆浑湖周围湿地全覆盖。建成曲里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设立暂养室,配备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设施,及时提供各类野生动物救助活动。新建汪城、梁园2个观鸟台,改建滨河公园1个观鸟亭,游客可预约观鸟服务。确权定界,边界清晰。沿湿地公园边界埋设界牌48块、界桩105个,做到边界清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属关系明确,无争议,保证了湿地保护及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严格遵守项目建设程序和项目监管

我部严格按照合同制、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度、项目监理制,确保项目的公开、公平和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对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施工,加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检查,及时解决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每天通报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四、2020年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提升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2020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逐步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湿地恢复建设和湿地科研监测建设。

2、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工作,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补助等项目储备,及时进行申报,争取湿地保护资金。

3、计划恢复陆浑湖湿地公园城区段伊河一桥至跨湖大桥之间的湿地景观1500亩,目前项目正在编制规划,申请项目。

4、继续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加强项目实施工程中的监管力度,保证高质量实施申报到的工程项目。

上一篇:核医学论文下一篇:什么是仲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