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2024-07-18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精选6篇)

篇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新闻来源:

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发布时间:2010-12-03

冀政[2010]136号访问次数:237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提升我省民营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摆上战略位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够高,存在着主体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民营经济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全民动员、全力推进。

(二)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做到“四破四立”:破除重国有轻民营、重外资轻内资的思想,树立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一视同仁的观念;破除循规蹈矩、不敢突破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观念;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重监管轻服务、重检查轻支持的思想,树立以服务促管理、以扶持促发展的观念,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同等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省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潮。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档升级为重点,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关联度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综合竞争力强、带动行业发展的“航空母舰”,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力争15%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70%以上,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0%以上,培育形成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集团)100个以上,其中年营业收入100-50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50个以上,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集团)力争5个以上。

三、强化扶持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民间资本开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不得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二)降低经营条件。实行“零成本”注册,对注册登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变更注册登记的,从2011年1月1日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的费用由省、市、县三级财政纳入预算安排。申请注册公司的,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首期出资达到注册资本的20%即可登记。允许股东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等作价出资设立公司,其出资比例可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0%。允许村民委员会、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委员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作股东。除法律、法规对经营场所有特殊规定的行业外,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可将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对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确实无法提交产权证明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复印件,属农村房屋的提交经营场所所在地村委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即可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三)加大财税扶持。扩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2011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各设区市不少于2000万元,各县(市、区)不少于500万元,并逐年增加。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税务部门应及时办理税收减免手续。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县(市、区)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税收当地财政留成部分的20%给予支持;对税务主管部门确认、纳税后提出申请的小型微利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额度补贴。

(四)强化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县级以上政府要安排资金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拍卖等融资服务机构。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等,由省、市级财政在债券、票据、信托计划、融资券存续期内,视财力情况给予1%的财政贴息。对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申报材料经中国证监会受理后,当地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后一次性奖励100-150万元。培育民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专项产权交易和流转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产权、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五)搞好用地保障。实施土地倾斜政策,各设区市优先安排县(市、区)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用地,原则上每县(市、区)每年不少于50亩;解决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为租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建厂10年以上的民营企业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节约

集约、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行优惠的地价政策,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80%执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企业投资强度(不含土地价款)达到200万元/亩以上的民营企业生产性新建或技改项目,按照省、市、县(市、区)级所得土地出让金总额30%的比例对民营企业进行一次性奖励;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审查及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完善推进措施

(一)健全担保体系。做大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以国控担保集团公司为主体,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担保和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适当开展再担保,2015年资本金达到100亿元;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主体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构建全省再担保体系,适当开展直接担保,2015年资本金达到10亿元;以国富担保公司为主体,为“三农”项目提供直接担保,2015年资本金达到5亿元;依托省供销社组建的新合作投资担保公司,2015年资本金达到3亿元,形成省级担保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融资担保体系。做强市级担保机构,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家资本金规模1亿元以上的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要达到3亿元以上。做实县级担保机构,各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县级以上政府要安排资金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到2015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500家,资本金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1500亿元的融资担保能力。

(二)鼓励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工业设计奖励等项目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前损益的,在依据现行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并对其科技项目给予优先安排。

(三)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个省级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全员轮训。实施百千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每年选送100名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进修培训,对1000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对10000名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

(四)帮助开拓市场。鼓励省内民营企业申报政府采购项目,符合规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评标中对民营企业产品分别给予5%-10%的价格扣除或3%-5%的技术加分。加强产需衔接,对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会展发生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等给予资助。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按出口企业实际缴纳出口信用保险费的40%给予扶持,对保单融资给予3%贴息,对单个企业给予最高可达50万元的贴息支持。对符合出口退税申报条件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税手续,及时足额退还企业税款。

(五)支持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对企业兼并重组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和相关股权转让,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对兼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破产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的,免征契税。组织开展“对标行动”和“百强民营企业”、“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示范标准另行制定),省级示范产业集群享受已出台的工业聚集区财税优惠政策,以2010年省级示范产业集群企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留成部分为基数,对省级示范产业集群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办法,返还资金全部用于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由省政府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河北省名牌产品(含服务名牌)、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的,由所在地设区市政府给予10万元奖励。加强信用建设,每年评选1000家河北省诚信守法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1万元奖励,并向社会公布。

(六)强化激励机制。完善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民营经济动态监测。每年对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综合排队,对前3名的设区市政府、前10名的县(市、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每年评选一次全省百强民营企业,重奖创业功臣和优秀民营企业家,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七)减轻企业负担。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不在国家和省规定的收费目录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停止收费。不得强迫订购书刊、乱拉赞助,取消一切摊派,严肃查处涉企乱收费行为。组织开展法律援助,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推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考核,大幅度减少各种检查,开展评比考核检查的,须报同级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明确民营企业投诉受理机构,对不作为、乱作为或刁难民营企业的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领导机制。省政府调整充实民营经济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主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小企业局)。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落实责任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与领导干部考核奖惩相挂钩。充分发挥工商联协助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和群团组织、各类协会的职能作用,形成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O一O年十二月一日

篇2: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冀财企[2011]8号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

为全面提升我省民营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实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冀政[2010]136号)。2010年2月省政府又召开了河北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省长陈全国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作了动员部署。为进一步落实好冀政[2010]136号文件和会议精神,现就全省财政系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

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是推动我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冀政[2010]136号文件和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民营经济上数量、上规模、上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民营经济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冀政[2010]136号文件规定,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省级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0万元,要求设区市专项资金规模不得低于2000万元,县级不低于500万元。专项资金要主要用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全民创业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注入,提高担保机构增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问题。有条件的市县在保证最低规模的基础上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时,将对落实较好的市县予以倾斜。

三、强化措施,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各级财政部们要进一步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意识,立足本职,主动参与市、县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推进全民创业、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发展当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扶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要建立本辖区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台账,时刻关注本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情况的变化。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除检查企业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摸清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存在什么困难,需要财政部门解决哪些问题。特别在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安排方

面,一定要优先支持那些既需要资金,又能对本行业提供示范作用的守法经营和生产企业。

各地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工作,通过推进企业的远程企业课程学习和企业内部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手段,不断把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引向深入,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

四、建立情况通报机制

为了解和掌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支持当地民营经济发

展情况,同时,激励先进、督促后进。省厅每个季度对全省财政系统落实省政府冀政[2010]136号文件情况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包括市县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安排金额、担保机构数量、担保额和资本金增加额以及各地上报的支持中小企业简报等有关情况。对落实情况较好的市县,省在安排专项资金和经费时给予倾斜。

请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按照省厅要求,于每季终了后五日内上报《财政部门支持民营经济情况统计表》(附后),并将贯彻冀政[2010]136号文件和落实河北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动员大会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与上述情况一并报送省厅企业处。

篇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

责任编辑:李明明

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

责任编辑:李明明

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

2013.02·

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

责任编辑:李明明

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

责任编辑:李明明

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

2013.02·

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篇4: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将油茶产业打造成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支柱产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绿色发展”目标,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扶持原料基地,着力打造湖南品牌,切实提升经济效益,做优做强油茶产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 优化产业配置;坚持依靠科技,规范种苗管理,推广新技术,实现丰产、优质、高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油茶良种区域配置,实行生态种植,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创新机制、多元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油茶品牌建设,确保产品安全。

(三)发展目标。高标准建设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科技支撑力强、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化油茶产业园。培植3家左右经营机制完善、社会责任感强、市场化程度高、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油茶龙头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油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二、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发展

(四)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农业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要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后续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基地建设、油茶垦复、抚育管护、标准制修订、科技攻关及产品深度研发、技术培训等。

(五)建立健全油茶优势产业扶持机制。油茶主产区要将油茶列为优势产业,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成果巩固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农业及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鼓励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对油茶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创造条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完善银行贷款林权抵押、林权担保手续。

(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林地有序流转,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突出科技进步,增强支撑能力

(七)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攻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加强良种繁育,强化良种壮苗,提倡大苗造林。积极研发油茶生产垦复机、采果机、脱壳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扶持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油茶系列产品,有效利用油茶加工附加产品,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八)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契机,整合现有油茶基地和资源,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油茶生产标准化;加强油茶产地环境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水平,从源头上确保油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油茶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

四、规范市场秩序,打造油茶品牌

(九)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出台湖南省茶油质量标准,规范茶油市场准入机制。推行联合执法,打击以次充好,严惩假冒伪劣,进一步净化油茶市场。加强油茶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整合油茶品牌,改变油茶品牌散、多、弱的问题,着力打造湖南油茶品牌。规范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成立油茶产业联盟或协会,优化市场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当地实际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财政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做好资金保障;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系统性研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科技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加大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业和油茶产品的独特功能、 综合效益、巨大潜力及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典型,挖掘油茶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十三)加强督促考核。各地要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市州、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督查和通报制度,确保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任务、资金、责任、成效“五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5: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闽政〔2012〕4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推进我省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到2015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森林蓄积5.2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以上,森林蓄积5.4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努力把我省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强省,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着力抓好林木种苗科技创新,建设林木良种基地,提高良种使用率,财政对使用良种壮苗造林予以补助。推广不炼山造林,推进林木采伐由皆伐向择伐转变,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从2013年起三年内,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对择伐作业给予100元/亩补助,市、县(区)财政予以配套。加快“四绿”工程建设,加强城市、村镇、道路和“三沿一环”(沿路、沿江、沿海、环城)植树绿化,重点抓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要保障森林通道建设用地,采取租赁、征收、补助、合作等方式,将通道两侧土地用于植树造林。加强未成林和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争取中央加大对森林抚育的扶持力度。

依托国有林场、采育场,推进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大径材、珍贵树种用材林。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并按照国家部委要求,省级相应部门安排资金用于基地建设配套。依托福建省林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林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支持国家木材战略储备 —1—

生产基地等重大林业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市、县(区)政府可组建同级林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金融机构要加大重大林业项目建设信贷支持力度。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重点区位生态保护

通过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适当提高用地成本,控制林地不合理消耗,引导科学合理节约利用林地。从2013年起,对使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分别按照每平方米30元、60元、90元的标准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2013-2015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半征收,所收资金用于高速公路两侧红线内造林绿化),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制定。构筑沿海森林防护屏障,对沿海基干林带划定范围内无法造林的,将临海第一层林缘向内200米范围的林木划为沿海基干林带管理。加强林地、湿地保护,鼓励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加大环城一重山及城中山的林地保护,严格控制林木采伐。交通、电网、风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并在可利用的土地上种植树木,加强生态保护。规范树木采挖移植,禁止在重点生态区位采挖树木,严格限制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移植出省。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传统林产加工业

培育林业龙头企业,鼓励开展森林认证和质量认证,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林业品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木竹、松脂、纸浆、木质活性炭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对符合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扶持范围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进口木材(木片),简化进口木材(木片)运输手续。

支持林业专业园区建设,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凡符合产业政策,属于我省鼓励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作为底价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但出让价格不低于土地取得、前期开发成本和相关税费之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林业贷款额度,根据林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利率不上浮,简化贷款手续。对企业收购原料及初加工

产品,享受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免税政策。

四、拓展林业新兴领域,大力发展非木质利用产业

发展林业生物产业。扶持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突出森林生物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大型生物技术企业,鼓励生物技术创新,加强植物精油、生物碱等植物提取产品开发,加快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药、森林食品、天然化妆品和生态茶园等产业。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含量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林业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发展花卉产业。加强优势花卉品种研发和培育技术推广,加快建设花卉专业市场和花卉文化博览园,推进与荷兰、台湾地区的花卉合作。按照现有投资标准,每年新增扶持建设5个现代花卉项目县,逐步将花卉项目县扩大到30个。对设施栽培花卉的用水、用电按照一般农业用水、用电标准收费。

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千万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加快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立体经营”。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林下经济发展予以补助,市、县(区)财政也应安排资金予以扶持。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文化产业。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依托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结合全省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森林休闲、养生、探险、体验等生态旅游区域品牌。经工商注册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免征属于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级收入部分。加快森林公园立法,依法保障符合规划的森林休闲用地。加强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和森林博物馆建设,将森林文化产业纳入全省文化产业予以支持。

五、加强基层林业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

稳定和加强林业基层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基层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立足于乡镇林业站社会公益性质和职能转变需求,科学制定人员编制核定标准,在编制内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经

费足额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各地应结合实际,合理制定招聘林业站、林场等基层林业岗位的学历资格条件,允许林学类大中专毕业生报考林业站、林场等基层林业岗位,对于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可采取直接考核或专项公开招聘方式予以补充。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强化林区道路和基层林业站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林业生产生活条件。

篇6: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皖政〔2002〕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明确“十五”时期目标任务,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过去十年,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同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为旅游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增加旅游投入、改革休假制度等各种政策,强化了居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地方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及视察黄山时的讲话精神为指针,实施“抓‘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促旅游发展,带全省经济”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区域协作、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推进大开放,开展大协作,开拓大市场,实现大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使全省旅游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到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3.5%左右;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左右;国内游客470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0%左右;国内旅游收入36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左右;旅游总收入38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GDP的8%左右,使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二、科学制定和实施规划,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一)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景观。各地特别是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按照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标准地编制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旅游区的开发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衔接。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发生。要设立重点景区项目专家组,省级以上风景区建设项目在立项前须经专家组评估,并由省计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会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景区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重点风景区要创造条件实施以电代煤(柴)。逐步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干线公路公厕不适应的状况。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绿化程度。突出抓好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为重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松林的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开发文物古迹旅游、风俗旅游、生态旅游、商务和会展等特种旅游,建设一批具有旅游功能和价值的农场、茶园、果园及传统工艺作坊。规划建设省博物馆和合肥、黄山、芜湖国际会展中心、旅游商品集散地,以及徽文化、佛文化、青铜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展览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择优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兴建大型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旅游景区(点)、宾馆和旅游城市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俗表演活动。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加强对具有旅游资源价值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三、三、加强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一)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构筑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宁西铁路西安一合肥段、沿江铁路铜陵一九江段,完成淮南线、皖赣线和宣杭线等扩能改造,加快旅游城市、景区火车站的升级扩建,增加停靠车次,增开重点旅游城市间的旅游专列。要充分考虑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建设国道主干线和南北贯通公路,形成贯穿全省东西和南北、联通周边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点)的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快干线路网改造,提高全省各市及县城到主要旅游景区(点)公路的等级水平,形成二级或二级以上技术标准的快速旅游通道网。加快重要风景名胜区与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加强现有机场扩建改造,完善配套系统,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适航水平,增加航线和航班密度。力争合肥、黄山机场早日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并创造条件增加国内航线、航班,特别是增加合肥、黄山至香港的航班密度。加强长江、新安江航道开发,改善池州港条件。

(二)加强旅游区和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景区(点)的电力设施,景区内逐步建成双回路供电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供电需求和安全。改善景区(点)的饮用水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可直接饮用自来水的供水系统。加快规范与普及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旅游区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建成覆盖旅游区的高效的宽带网,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网点,大力开发旅游邮品。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区道路、供电供水、绿化、卫生、公共信息服务等条件。建立健全重点旅游城市、重要景区(点)的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

(三)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要形成以四星级、五星级饭店为骨干,二星级、三星级饭店为主体的饭店体系,基本适应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加强饭店的集团化、连锁经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建设宾馆和饭店等设施。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境内外著名饭店企业来我省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旅游饭店,使一批饭店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四、四、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增加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加大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以旅游交通基础项目为重点,开展BOT等融资方式的探索和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省旅游发展基金和黄山旅游发展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确保资本运营效益。坚持内外资并用的原则,大力培育社会新型投资主体。放宽旅游投资准入条件,为民间投资进人旅游领域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期间,省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研制、旅游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奖励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市也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通过旅游发展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资金不断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旅游消费信贷,推进旅游消费。下放省管旅游景区门票和索道、宾馆价格管理权,授权各市政府自主定价。力争进出合肥、黄山的航线航班实行季节性票价和折扣票价。消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取消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旅游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对旅游企业实行创汇、结汇奖励办法。鼓励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科技内涵,提高竞争力。增加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对生产出口创汇旅游商品的企业实行小额担保。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符合条件的可以转让或拍卖经营权;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投资者在土地出让、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拍卖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一般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在5年内缴清;对利用荒地、滩涂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免征土地出让金。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可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旅游者出入境手续,争取合肥、黄山对特定客源地的旅游者实行落地签证政策。

五、五、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一)国有大中型旅游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和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国有旅游企业。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的改革步伐。支持和鼓励国有旅游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旅游社团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旅游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专业协会咨询服务、行业自律和市场中介作用。

(二)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旅游企业。鼓励、支持大中型旅游企业、中央驻皖及省属大型工商企业组建旅游集团,允许有关地区、部门、私营的旅游企业加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省会合肥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组建旅游集团公司。黄山、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要做大做强。放宽旅游业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纳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经营。各类旅游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服务组织。

(三)加强旅游运输企业建设。鼓励和支持我省旅游运输企业组建旅游运输集团或加盟全国性的旅游运输集团,提高旅游运输竞争力。对经营旅游运输的企业,各级财政应给予贷款贴息;对旅游涉外定点汽车免收或减收客运等有关附加费。

(四)全方位开放旅游业。鼓励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办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旅游企业与国际接轨。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外商独资及中外合资旅行社,广泛吸纳国内外旅行社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六、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一)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要注意整体策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注重策划精品线路、黄金线路,有意识地培育名牌、创造名牌、宣传名牌。在宣传和创造名牌中,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对著名景区(点)、著名人物、著名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遗迹的推介宣传。要加大“两山一湖”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推进“两山一湖”跻身全国旅游精品网络。今后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个高规格的旅游促销团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促销。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客源地、有影响的旅行商、新闻媒体的联络,借助外力宣传促销。要实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创新促销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促销活动,提高促销效果。要积极指导旅游企业制定正确的促销策略,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机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港澳台、日本、韩国和新马泰等东南亚短程市场,努力开拓北美、欧洲、澳洲远程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实行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互动发展,重点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和京津等地区的客源市场,并加快启动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国内中长距离客源市场;拓展以合肥为中心的省内客源渠道,形成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融合,北与京津、东北地区相联通,西与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相衔接,南与闽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呼应的全方位市场格局。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促销中的推动作用。各市、重点旅游县(区)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的旅行社,鼓励并支持有竞争实力的旅行社到省外、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赋予省驻海外各类办事机构旅游促销职能,争取国家驻外机构和企业帮助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同境外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发展旅游代理商,形成自己的推销网络。利用对外交往活动宣传促销旅游。

(三)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推进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和网上结算。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发挥省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建设各级政府旅游网站和旅游企业网站。

七、七、抓好旅漩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各级领导、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它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加速实施旅游人才培养、使用规划,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旅游人才队伍。要着重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各类专业型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旅游企业法人代表的整体素质。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吸引、用好、留住各类旅游人才,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空间与舞台。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从沿海和境外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着力培养并用好、留住各类旅游适用人才和骨干力量,以快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八、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行业管理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工作的认识,真正把旅游业摆在战略位置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本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旅游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发展环境、抓市场开拓上来,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与监督管理。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打击价格欺诈。加强对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的等级资质审核,强化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正规培训,取缔非法经营的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严厉打击“黄、赌、毒”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突出抓好旅游景区(点)、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认真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质量管理,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在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各个方面实施国家标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建设、环保、旅游等部门还要切实做好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运输安全、卫生监督和防疫、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上一篇:冬夜小路上的灯火作文650字下一篇:教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