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念先进

2024-07-26

思想观念先进(共9篇)

篇1:思想观念先进

思想观念先进——开展“建、创、做”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组精神

职业道德良好——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形 成班组特色职业道德规范

言行举止文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 动,形成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

班组管理规范——注重班组管理,具有较高的 管理水平

综合业绩突出——班组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有 明显提高,并在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

篇2:思想观念先进

与会的开发区副科级以上干部观看了“更新观念,谋求发展”的开发区赴江浙学习考察专题片。

12月10日,党工委、管委会组织40余人赴江浙学习考察,通过一周的学习考察,考察人员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同时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学先进,找差距,考察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了大发展、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会上,熊岳镇、望海办事处、外经贸局、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国税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七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畅谈赴江浙学习考察体会,表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科学理念、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高作平指出,党工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开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全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的新跨越。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小进则满、固步自封的思想,牢固树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要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要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创造性执行政策、打破发展瓶颈、化解工作难题上实现新突破;要破除等靠要、无所作为的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人行我行、敢为人先”的理念,确定新的目标和参照系,在抢抓机遇、深挖潜力上实现新突破;要破除局部利益至上、条条规则至上的狭隘思想,牢固树立一切服务全区经济建设、一切以全区发展为重的全局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求发展,在打造服务的整体优势、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强烈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高作平就如何总结、消化、吸收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指导开发区工作,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谈了四点感受和意见。一是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了江浙先进地区浓厚的发展氛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切实增强了加快开发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学到看到了江浙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通过学习考察,我们领悟到了江浙先进地区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工作宗旨,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四是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自身的差距和发展潜力,增强了加快开发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高作平指出,通过学习考察活动,江浙地区先进发展的经验、做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性、法律性和重要性;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加强软硬环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城市、盘活土地,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高作平强调,消化理解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地区发展的速度,我们要树立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能只想怎么不行,要研究怎么能行”的理念。要树立“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收益”的思想理念。要发扬“执着工作,敢于负责”的精神。要深刻理解“舍与得”辨证关系。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在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开发区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高作平对当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继续深入抓好党工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新闻部门要加大对思想解放、转变观念的宣传,在全区形成共识。当前工作要突出一个“早”字,要早准备、早安排。各镇处、各部门要结合党工委(扩大)会议和江浙考察,结合好实际,总结好今年工作,确定明年工作思路。要做好“两会”准备工作。

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政府区长王延东主持会议。王延东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强调,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落到行动上,速见

篇3:更新观念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

重视更新观念而不重视思想方法, 不重视思想方法是否正确与科学, 恐怕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方法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即科学的思想方法, 是保证人们确定的方针措施符合客观实际,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实现观念更新的“桥”和““船船””, , 确确立立科科学学、、正正确确的的思思想想方方法法是是实实现观念更新的前提。

然而, 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座通往观念更新彼岸的桥梁, 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比如, 重视改革意义的描述和宏观改革目标的确定, 忽视改革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师观念更新, 却把希望简单地寄于培训等。结果, 观念更新事倍功半, 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学习培训可以给教师送来新风, 引发教师思考,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要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 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是决定力量。

考虑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更新观念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应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原则。当前, 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一是学校和教师担心改革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校和教师, 但学校和教师现在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教育教学质量是如此重要, 它既关系到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又关系到学校和教师的前途、荣誉。另一方面,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人才强国,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必须。面对这种局面, 学校和教师既不能盲目改革, 拿学生的前途做赌注;也不能因噎废食, 因害怕改革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放弃改革。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不降低为底线, 统筹考虑推进改革和保证质量两项任务, 大范围保持稳定以掌控全局, 小面积大胆突破以取得经验。否则, 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足以把学校拖入泥潭。

二是试验示范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二是怀疑素质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事实是消除怀疑的唯一良药。在学校层面上, 最适宜的方式是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选取少数自然班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定要认真研究, 精心组织, 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但决不可对教师、学生过分筛选。

三是勇于借鉴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三是思维惯性。本来, 先进的理论方法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首先发现、发明, 这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但是, 一些学校和教师大概看多了假冒伪劣的东西而形成了思维惯性, 以为世事皆假。看到先进的理论方法, 不是认定“作秀”, 就是归结于客观因素或个人因素, 认为自己学不会、做不来。正确的思想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 既不追风, 也不固执己见,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善于发现先行者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并勇于实行“拿来主义”, 大胆尝试。

四是敢于否定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四是迷信。许多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几千年的教育经典、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其实, “好”是比较的结果,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 从或长或短的教育经历中获取的教育经验, 都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教育也不例外。“更好”从来都蕴含着对过去的“好”的全部或部分否定。要敢于否定经典和权威, 更要勇于否定自己。学校特别是教师都应把追求“更好”作为工作信条, 把哲学意义的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否则, 就难有创新和发展, 更容易陷入抱残守缺。

篇4:树立先进教育观念初探  

一 、师生关系观

1、扬弃传统“师道尊严”师生关系观念。

“师道尊严”是传统师生关系的核心。

从伦理和社会舆论方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圣贤、服从权威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心中。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将教师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尊师成为忠孝之道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教师被赋予崇高的社会使命,置于无上光荣的社会地位上……因此在儒学文化里,自古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风尚和传统”。(阮成武,200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的思想促进和保障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从知识方面来说,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代表知识的权威。传统教育强调“学高为师”,教师应当“闻道在先,术有专攻” (阮成武,2005)。知识信息的增长速度较慢、信息量窄,知识的存在形式、信息的传递方式、知识的获取方式相对单一,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传递知识的化身,书本是知识的单一载体,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探索能力和实践开拓能力的人才,需要人们发挥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应当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在我们当代的教育界中,这种陈腐的人类关系,已经遭到了抵抗”。 2001年6月,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做到: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一切”(燕国材,2002)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摒弃传统教育制度下的陈旧的“师道尊严”的权威观念,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样的高度,重新构建以民主和平等为前提的教师威信。

2、 建立民主平等前提下的教师威信。

自19世纪,中国对外大门打开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蜂拥而来,西方民主、平等、个人主义、公民意识等思想强烈影响和冲击着年轻一代,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对尊重理解的需要空前扩张,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发展、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空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教育赋予教师的职务权威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要求的是和教师平等的对话。同时,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增长飞速,信息传递方式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只能是暂时在一定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知识分类纷繁,教师知识更趋专业化,对于自己专长领域以外的问题,教师很难做到能够随时解惑;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获得大量信息,使得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可能超过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果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依然倚重职务权力和行政手段来管理和教育学生,以“神圣的传道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那么是师生之间就难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最终导致师生之间沟通渠道不通畅,以至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当传统教育制度中“师道尊严”观念赋予教师的道德和知识权威逐渐消解时,教师需要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威信。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品质的形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同时,教师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授课技巧也对树立教师威信的起着重要。“教育威信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的高素质影响学生而获得其信赖与尊敬的一种威望” (燕国材,2002)是教师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品德、精深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来建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导师、朋友、帮手、家长、智者等多种身份,在理解、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和主动配合,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成为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对象。

二、教学观

1、 教学过程不仅仅要重视教师对知识传授过程,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教与学是两种不同的职责--两个独立且明显不同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个

不能忽视的差别是,教的过程是由一个人实施,而学的过程却在另外一个人的内部进行。” (托马斯.戈登,200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离开任何一方,教学过程都不复存在。(靳玉乐,2001)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的过程是外因作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效果决定于学生主体的内化过程,学生的内化是学习过程的内因。因此,教学过程决不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单一方向的知识灌输,而应重视学生主体的内因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最好的知识内化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处于优势地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经验、教育艺术、知识水平、讲解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在于他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转化,已知和新知相互转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能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把知识转化成智力、能力,转化为思想观点。” (靳玉乐,2001)

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中心,是学习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发动者和维持着。只有学生有意识的接受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才能得到维持和开展。离开了学生主体学习的意愿,面对一群没有目标、无心学习的学生,教师再多的渊博知识也无法自动的转化成学生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都影响着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内化进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2、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过程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国外的基础课程目标非常注重四个方面的完整结合,力求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时每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学科知识,也要重视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首先是学做人,教学除了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锻炼意志毅力、培养兴趣爱好、激发学习动机、坚定信念理想、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表达展示能力、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等,这都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人才观

1、社会发展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人才观。

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受到社会评价标准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的传统思想几乎不可动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脑贵体贱”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思想中。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书中找到黄金屋,找到颜如玉,考大学、拿文凭、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是成才,这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转化为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学生是否能够考得高分、考取重点大学被当作判断学校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不可替代的衡量标准,为了迎合家长对于教育的期望,分数和学历一度成了教育追求的目标。“好分数”和“好学生”之间几乎划起的等号。

社会发展和建设需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世界进入全球经济化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应变力、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高分低能的“人才”走上社会,只能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的“庸才”;只懂得纸上谈兵、不懂得实践操作,只囿于书本知识、没能力创新超越,这样的人才,哪怕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博士生,他们最终将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我们在新闻媒体中也时常能看到一些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在实践中遭遇困境的报道。其次,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拥有健全心理、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好的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缺乏基本道德素养的 “人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成了社会建设的“敌人”。罗斯福曾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

2、教师要建立起和现代人才观相一致的学生成材观。

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当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建设社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应当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锻炼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培养的学生当是面向未来的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知识快速膨胀、科技日新月异,这就决定了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单单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独立研究、分析、归纳、获取知识的方法。

再次,我们培养的学生当是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学生,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人才。面对机遇与挑战,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实践运用能力,能够积极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而绝不仅仅是为了挑选和培养能够进入高一等学府的高分数学生。教师要摒弃唯分数至上的观念,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同学生之间对于各种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成绩好的学生,只表明他在课程知识学习上的能力比较强,而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看到他们在其他非认知因素上的能力,因人而异,发扬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成长,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寻最适合他们前进的道路。

参考书目

1.朱仁宝 蔡廉 主编:21世纪班主任工作艺术,江大学出版社 2003

篇5:思想观念先进

学习内容: 时政热点分析——学习模范人物,践行核心价值观念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并学习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2)能力目标:能结合实际、联系教材,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时政热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历史使命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边模范人物,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难点: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等。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过程:

一、热点展示。

1.“感动中国2014人物颁奖典礼”2015年2月2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2014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被人们称作“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成为第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同样感动中国的还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高温合金研究奠基人师昌绪;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两次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作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留名“炎黄”,默默捐款27年的张纪清;与失聪的儿子同桌16年,陪儿子考上大学的陶艳波;破获上百起暴恐案,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近40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几代人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陇海大院。此外,“致敬群体”的殊荣被颁给了远赴非洲的中国埃博拉医疗队。

2.2014年9月29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CCTV-1综合频道和CCTV-14少儿频道同时播出。10位少年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23位少年荣获“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

3.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考点链接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自觉承担责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3.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在于奉献。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

4.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5.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相互关爱的社会。6.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7.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爱国有为 正直刚毅 9.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等。

三、命题探究

1.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那些年,那些事: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讨论:(1)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事迹和优秀品质感动着你,请你为他们致颁奖词。

(2)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对你今后的成才有何启发?

2.孝心少年:采蘑菇、卖沙果维持生计的吴金棋(视频)讨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你能说出蕴涵“孝”的传统美德的格言吗?试举一例。

(2)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为什么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3)孝心少年,感动你我;传递孝心,有你有我。请你在一中校园发起倡议,以实际行动向孝心少年学习,发出倡议的主要内容。

3.寻找身边好人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我们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欣赏和赞美。1.你参加了哪些公益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和寻找身边好人,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小结。

四、课后活动

1.寻找身边好人,发现其闪光点,便以实际行动向他学习。2.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如捶捶背,洗洗脚等。

篇6:一是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观念

胡主席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却走向了背离国家、社会、人民意愿的道路。当代大学生的质量如此之低,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期望,这样才能肩负起建设伟大中国的宏伟目标。

一是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观念。了解时代发展趋势,较早地接受时代的先进理念;观念开放,能够较快的接受新事物。

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勇于质疑已有真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开放思想,不受教条主义影响,不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受外来文化影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陈旧观念,打破陈规陋习;用自己的观念寻找全新阳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取得成功、取得创新、取得认可。

在学习中我们大学生应该充分运用科学发展理念;在学习研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样才能在学习研究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成功。“时间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的追求也应该永无止境,不断深化对真理的认识,提升真理的内在价值,在认识中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取得更好、更多、更高的成就。理论创新要求我们用开放的思想和理论去创造。

二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重组能力。一个人要知识升级,他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具有跨学科知识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也更善于进行知识的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众所周知,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如果我们想要成为某一学科的拔尖人才,我们必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目前的大学教育,虽然已经有了选修课进行表面上的跨学科学习;而实际上据我所知选修课已经今非昔比,大学选修课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任务”,为了能在大学期间顺利毕业,被迫选择自己也不愿上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上,老师的讲课质量很好,但是大学生上课的目的已经变了,为了得到学分,我们去进行“上课”,有些同学甚至一直不来,只在结课是参加考试已获得学分。在这种学习的理念中,我们能进行跨学科学习吗?我们大学所培养的大学生有知识重组能力吗?我们的教育体制能培养出创新型、全能型人才吗?

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学习和创新是一种习惯性的素质,只有具有这样的强烈欲望和良好习惯的人才能自觉地、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

篇7:转变思想观念

全体员工要认清目前公司面临的内外形势,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每个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和重担;要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工作为主动进取,树立敢做事的担当品质,会做事的创新能力,真做事的务实作风,愿做事的自律精神;要树立用户第一、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观念;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坚决反对扯皮、推诿的行为,要敢于向一切不利于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恶习及不良行为做斗争。

篇8:谈《论语》中“仁”的思想观念

一、孔子“仁”思想观念的产生

从社会时代背景的角度而言, 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时代, 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而对当时的大转变, 或许身处其中的孔子, 未曾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变化, 但他充分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天下无道”。《论语·季氏》言:“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他以为, 社会政治良好时, 则礼乐征伐是由天子以定夺, 而反之, 则是由诸侯决定了。为什么会由诸侯决定呢?孔子没有讲, 或许“天下无道”之时, 天子就没有权力以维护礼乐征伐之事了, 而是由乱臣贼子掌握实权了吧, 而事实也即为如此。《论语·季氏》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这些掌握政权的大夫就是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由于这三家都是桓公之后, 故称“三桓”, 并且,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孔子曰‘相维辟去, 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这些事例, 都说明了当时社会都衰落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面对“天下无道”, 不得不使孔子进行反思。而孔子思考的最多的, 便是从“人”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当然, 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为从历史观的角度而言, 无论什么时期, 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 归根到底, 是人的力量的推动, 即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表演者, 因此, 在对于人的反思中, 孔子认为, 对于人的评价标准, 或者说是, 对于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素质, 便是仁。因为孔子认为, 只有人做到仁, 社会的礼乐征伐才能“民德归厚矣”。

以上是从宏观的社会时代角度, 阐释了孔子“仁”思想观念的产生。接下来, 从微观个体角度, 来阐释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就个体而言, 孔子在《论语》中, 谈到了道德上各种类型的人, 而其中谈及最多的便是“君子”。“君子”可谓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君子类似, 还有圣人、贤人等等。这些都是指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只是这些人格道德的程度上, 有“量”的差异罢了。孔子认为, “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君子”是可望且可及的。“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论语·述而》) 而君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论语·宪问》记:“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首当其冲的便是仁, 此外, 在《论语·里仁》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可见, 仁是成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核心品质。孔子是推崇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 因而势必会推行其核心的品质, 即“仁”。

综上, 由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孔子理想的人格构建, 这样, 孔子将“仁”的思想观念提出了。

而孔子“仁”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呢?

二、孔子仁思想观念的内容

孔子讲“仁”, 从《论语》中看, 前提和基础应该是强调人的真实性情的表达, 即“仁”的必要条件是真实的, 而非虚伪的, 正如其所言, “巧言令色, 鲜以仁”。而这一点, 冯友兰先生也提到, 他认为, 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 这是“仁”的主要基础。此言得之。且《论语·子路》有言, “刚毅木讷近仁”, 也能够说明情感的真实性, 是仁的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而凭借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一点, 孔子将其阐述的很到位, 即“直”。孔子认为,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认为, 这是人之所以生存在社会上之根本, 并且孔子将其也作为处世为人的方法之一, 即“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如果国军选拔人才, 能够参看“直”, 那么也是一种智慧, 即“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从而能够达到“不仁者远矣”的效果。因此, 在孔子看来,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不“罔”不“巧”, 便是“直”。但是,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就一定是“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所谓“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因此, 孔子要用礼乐与文献加以约束与训化, 使真实的感情虽得以自然流露, 但不至趋于“邪”, 而是归于“正”, 最终表现于“直”。而这一点, 也表现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观点。或许, 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礼乐文献的原因之所在, 换句话说, 礼乐文献是为“仁”服务的。有了“仁”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仁”的表现内容又是怎样的呢?在《论语·颜回》中, 有集中的论述———颜回问仁。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因此, 一言以蔽之, 孔子所谓仁, 其内容为, 在礼的前提下, 用自己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对大众的一种博爱。那么, 问题又来了, 是对所有的各色人等都要归于“仁”吗?因此, 孔子又对此提出了“知人”的看法。所谓“知人”, 实质上在阐释施“仁”的对象, 即在了解人的前提下来进行施“仁”、为“仁”。而在了解别人, 知晓别人之前, 首先是要了解自我, 因此, 孔子提出了“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其弟子曾参也同样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了解了自己, 使自己符合了君子的标准, 然后再推己及人、施“仁”, 而这就要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 所以, 孔子认为,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 等等。显然, 这里孔子将孝悌也归于“仁”的范畴之中了。在向自己亲人为“仁”之后, 便要向别人施“仁”了, 这就需要“知人”了。而如何“知人”呢?孔子认为,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所以, 孔子对于阿谀奉承, 当面恭维, 夸夸其谈者, 是批判的, 这也与之前, 他对于“仁”的前提, 即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相呼应的。在知晓了自己, 了解了别人之后, 便可以为“仁”了。那么如何为仁呢?孔子认为,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任人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此外, 他还从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角度, 来阐述“为仁”之道,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矣。”即把别人与自己都完全看作同一体, 而平等对待, 这就是“仁之方”, 这也正是孟子所继承并提出的“推己及人”之思想。

总而言之, 孔子的“仁”是将“情感”与“理性”合二为一的, 是符合逻辑的“仁”, 这或许也是孔子在提“仁”时, 总喜与“知”并论的原因了。

以上, 便是有关孔子“仁”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接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 为人为“仁”之后, 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与影响呢?

三、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宏观的社会时代的角度而言, 孔子之所以要用“仁”以待人、待事, 附加之礼乐文献, 实质上, 孔子思想追求一个“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理想社会现实。可是, 那样的日子是一去不返的, 因为或许孔子不知晓当时的“礼崩乐坏”所蕴含的重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也不可能明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不可阻挡的生产关系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但孔子的愿望是美好的, 他渴望着“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的井然的社会秩序;渴望着“兴灭国, 继绝世, 举逸民, 天下之民归心焉”的稳定的社会现实;渴望着“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的无私平和的君主;渴望着“天下有道则见”的良臣贤子;渴望着......, 可是太多的渴望, 是不能单单依以“仁”, 附之以礼乐文献所能够至及的。所以, 我们只能够说, 孔子的愿望是美好的, 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因此, 孔子“仁”的推行, 是没有实现他所期望的那样的理想社会, 但在一定程度上, 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而这影响则是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及历代各朝文人臣士对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即使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为其统治本身的需要, 但这于上于下, 或许也是双赢吧。

从微观的个体角度而言, 孔子的“仁”的推行, 使个人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使人变邪归正, 使人弃罔从直, 使人远恶近仁, 终成为一君子;孔子“仁”的推行, 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自己, 反思自己之所以为人, 进而近赤, 进而爱人, 终建立起“言忠信, 行笃敬”的道德操守;孔子“仁”的推行, 使人更为明白“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刚毅骨鲠的重要与独立人格的必要;孔子“仁”的推行, 使人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天下重任。因此, 孔子“仁”的推行, 就个体而言, 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并伴着忠恕的温存, 为历代文人贤士所继承、发展, 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以上, 是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简要评析。

或许, 孔子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你我也不曾记得他的音容笑貌;或许, 孔子也有他的局限缺失, 历史长河也使他几浮几沉;或许, 孔子也有他不曾实现理想的慨叹, 后世仁人也随之面面相觑;或许......可是, 孔子没有走远;相反, 他伴随着你我的出世与入世, 伴随着你我的而立与不惑, 伴随着你我的现实与理想, 穿过时光的隧道, 我们感受到了他温存的教诲, 看到了他平和无私的传道, 亲闻了他有教无类的授业......是的, 孔子就在你我的身边, 与我们朝夕相伴。

重温经典, 重温孔子, 重温《论语》, 或许, 你我会收获含泪的微笑与温脉的感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9.

[2]汤勤福.论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3]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中华书局, 20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82.

篇9:端正思想,更新观念

关键词:素质教育 服装专业 服美教育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美育教育正在日益受到广大教育领域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服装专业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是职业中专针对服装这一专业而开设的一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属于美育教育。然而服美毕竟不同于普教中的美术,那么,服美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正确认识服美教学,端正思想误区,加强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服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又是美化形体、表现自我的艺术品。服装设计正是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美学规律和设计程序,将服装这两方面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创造性劳动,是将其设计构思以绘画的手段表现出来,并选择适当材料,通过相应的剪裁方法和缝制工艺,使其设想进一步实物化的过程。与其它造型艺术设计相比,服装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不同的人作为造型的对象。进一步讲,人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的造型结构。不同的款式是由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加以体现的,不同的造型设计是由不同的剪裁方法来实现的,不同的剪裁方法又是由不同的缝制工艺来完成的,可以说,缝制工艺影响着服装的造型特征。由此可见,服装设计的造型、材料、裁剪及缝制工艺各个环节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的关系,并无矛盾冲突,更无任何的差距。因此应将服美教学与其它专业课(服装类)放在同一起点,着实有开展的必要性。

二、根据服装设计的时代要求,提高对美术设计基础的进一步认识

服美教学的开展,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与其它服装专业具有同等的地位(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时代赋于它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量资料证明,当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用服装保护自己之前,已经会纹身、画身、戴骨珠和石珠等方法装饰自己。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有了麻、丝、棉等原料,并掌握了一定的加工手段之后,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就被服装代替了,于是服装成了人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服装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革,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现在,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力相应提高,追求美的愿望也愈加地强烈,这种愿望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自我完善。衣着美、仪表美是人们完善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今天的服装应该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跨进21世纪之初,回顾国内服装市场,颓势依然,景气不再,让利打折等低层次促销手段已不能再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服装市场像一窝孵不熟的豆芽。而时装界人士一句“市场不景气”,便把服装市场疲软的原因简单地往消费者头上一推了之,这是不负责任的。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唤起服装行业应从自身抓起,让利销售如同卖血度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是否该从服装美术设计这行分析一下呢?一味地满足于现状而不积极开发、不主动设计创立自己品牌的“固步自封”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开展服装美术设计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飞跃变更,生活中服务对象的庞杂,加之人们审美力的提高与审美观点的不同,又向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课题,使得服装设计众口难调。职业中专的学生将来要成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技能手,如果不能适应服装界的竞争,不能够适应市场推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服装,恐怕很难立足于社会。从现在起,我们更应该端正对服美的偏见,深入到生活中去,激发创作的灵感。

三、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硬道理和方法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丰富的想象建立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应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而丰富的生活是你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成才的必备条件。设计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设计作品在社会上的适应程度。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及他们的作品都有广阔而深厚的生活基础,而那些不受欢迎、不能被社会承认的设计者及作品,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均在于生活实践的狭窄和肤浅认知。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作为一名服装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正视服装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能正确处理好时装与人、社会、时代、生产和市场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适应社会,经不起市场潮流的冲击,最终还是会被抛下海去。那么,我们应该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表达美的能力在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中得到提高。让真实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我们学习服装美术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我们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服装美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一名真正的服装设计制作人才。

上一篇:统计学在市统计局实习总结下一篇:校级学生社团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