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

2024-05-31

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精选14篇)

篇1: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

1.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中含有一个醛基

B.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最少

C.分子结构最简单

D.不能水解生成更简单的糖

2.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一步反应不能得到的是

A.乙醛

B.二氧化碳

C.己六醇

D.葡萄糖酸

3.下列两种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葡萄糖、果糖

B.蔗糖、麦芽糖

C.正丁烷、异丁烷

D.淀粉、纤维素

4.把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样中含有

A.食醋

B.食盐

C.酒精

D.葡萄糖

5.从食品店购买的蔗糖配成溶液,做银镜反应实验,往往能得到银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蔗糖本身具有还原性

B.蔗糖被还原

C.实验过程中蔗糖发生水解

D.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蔗糖有部分水解

篇2: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3.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4.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化学键的是()

A.Na2O2

B.Ca(OH)2

C.HClO

D.Ne

5.A、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

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

A.ⅤA和ⅠA族

B.ⅥA和ⅤA族

C.ⅥA和ⅣA族

D.ⅦA和ⅡA族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H2O

C.SiCl4

D.PCl5

7.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A.XY

B.X2Y

C.X2Y3

D.X2Y5

8.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NH4H的电子式为

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C.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9.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3的电子式是H??H??H

B.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

篇3: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方案,模式,方法与策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精深的学习工程。要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好每节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也要影响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那么, 如何策划好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高考《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我们要重视对《考纲》的研读, 不只是读懂内容, 更重要的是思考教材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各种能力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通过仔细分析, 掌握基本考核的知识内容、能力, 考查的范围、方向等重要信息, 再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充分挖掘, 突出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知识, 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扎实,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理解,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 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许多学生都知道它们导电性的差别, 但常忽略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而出现错误。例如,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 N a Cl (2) 盐酸 (3) 硫酸 (4) 液氯 (5) N H3 (6) Fe (7) Cu O (8) 乙醇。许多学生答案为:电解质 (1) (2) (3) (6) (7) ;非电解质 (4) (5) (8) , 忽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这种情况。另外, 课本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相似。易混淆的概念,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对这些相似概念, 应采用举例比较复习的方法,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明确其共性, 认清其差异,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尽可能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嚼得通透。

二、讲练结合, 善于总结, 完善体系

化学知识丰富精深, 方法灵巧多变。不少学生认为, 化学难学, 不仅要做大量题, 要背的也很多, 而且知识点较分散, 易混淆。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么多的类型, 这么多的方程式, 不知从何记起, 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绪。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独特精髓, 许多问题的关键、原理就在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极为重要, 务必熟练掌握。其实要记好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关键在于怎样记, 化学学习讲究思路清晰, 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例如, 可先分清楚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是复分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阴阳离子 (或原子团) 相互交换,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若为氧化还原反应, 则应结合题意分析出哪种物质有氧化性, 哪种物质有还原性, 按化合价升降规律推导其可能的产物, 从而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 原电池和电解池相关问题, 两极的判断、两极反应以及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 离子浓度变化、PH值变化与计算等问题, 学生经常犯错, 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这是典型的思路不清晰, 对两池的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其实, 两池的特点和原理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有外加电源的装置为电解池, 无外加电源的装置为原电池;若出现多个池组合, 一般是含有活泼金属电极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都是在该电源 (即原电池) 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如果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 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为电解池。分清两池后, 确定好两极, 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移动情况;原电池中, 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正极;电解池:阴离子→阳极, 阳离子→阴极。最后, 书写电极方程式。原电池中, 负极通常是电极材料参与反应变成金属阳离子 (即M-ne-→M n+) , 正极通常是溶液中阳离子放电, 分析溶液中阳离子种类, 按阳离子放电顺序即可写出 (金属腐蚀时常为氧气放电即:O2+2H2O+4e-4O H-) 。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和两极反应情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非常清楚, 通过对两池的比较和训练以后,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

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学习中, 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觉得非常繁琐复杂。事实上, 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具有规律性, 只要熟悉好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理解好各官能团的衍变关系, 掌握规律, 类比类推, 就能触类旁通, 顺理成章。实践证明, 只有散乱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素材, 贴近生活, 拓宽视野

近些年高考中,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 物质的分离, 尾气处理, 副产物的回收, 废物利用, 社会热点, 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面非常广泛, 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性。

四、把握梯度, 探究创新, 挖掘潜能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 坚持以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体现选拔功能。例如,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非选择题部分, 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与实验的能力, 预测今后这些能力探究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训练, 突出实践性极为必要。当然也要控制好所选题型的难度、信度和效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 又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扎实基础,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针对高中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精炼浓缩、联想迁移、升华放大, 利用比较、归纳、推理、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 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正视高考, 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精心策划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

1 阅读教材,以本为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平衡哲学思想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

2 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钠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四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但对后面第四节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3 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4 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模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9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规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受益。

5 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讲好了,学生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大可不必。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篇5: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

1、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

*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制氯气

*

3、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

4、在空气中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

5、往SO2溶液中通入Cl2(或滴入氯水)

*

6、往Na2SO3溶液中通入Cl2(或滴入氯水)

*

7、往Na2S溶液中通入Cl2(或滴入氯水)

8.过氧化钠与CO2的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10.小苏打受热分解1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2.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13.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14.铁与水蒸气反应15.氢氧化亚铁放置在空气中16.加热氢氧化铁

17四氧化三铁溶于盐酸中

18氯化铁溶液中插入铜丝

19.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0.石灰石除二氧化硅

21.铁与足量的稀硝酸

22.足量铁与稀硝酸

23.FeCl2与NH3•H224.Fe3+与I-25.Fe3+与SO32-

26.Fe2+与Cl2

27.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试剂瓶不能用玻璃瓶塞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28.工业上用C还原SiO2制得粗硅:

篇6: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方法

一、整合教材、科学安排

复习时要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并按概念和理论与技能的主线形成单元,进行复习。并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在整合教材组成单元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分子结构、晶体类型,热化学方程式,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原理,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同分异构,烃及其衍生物,糖类、蛋白质、油脂,有机合成材料,物质的量及计算,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化学,实验设计。

高考化学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往往决定高考的成败。为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要训练和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并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运算准确,表达规范。

三、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和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复习中可以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提高化学成绩呢?

1、找到学不好、成绩差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点记不住,还是不能理解,还是其他原因,先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找到原因后,修改学习方法,想要提高化学成绩,就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化学虽然是理科科目,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背的,如: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等。所以,高三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不能全靠做题,也要花时间去背。

3、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习什么课程,首先要感兴趣才能够学好,不感兴趣而是被逼的去学习,终究是学不好的。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化学这一学科,而是学习高三其他科目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才是你提高化学成绩的前提。

5、要重视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的过程、原理、结果和实验器材的用法等等,都要掌握。

高三化学考试备考指导

1.初步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对不少考生来说,高三化学知识量大、琐碎,记忆负担重,试题综合性强、变化多且新颖,复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的重点就在于对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有了知识体系结构的支撑,才能进入第二阶段解决综合问题。

建构知识框架要自下而上进行,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层面与方法层面的内容要有所区分,要用方法性内容统领知识层面的内容。

2.联系实际,将知识网络化、情境化

以元素化合物复习为例,考生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元素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二是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从分类的角度对转化关系进行二维图的记忆。三是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例如,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微粒探究;浓硝酸与木炭加热过程中的反应分析等。

3.重在落实,充分运用每道练习题

篇7: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

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时间等问题,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的算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还会超过20%,切不可讲得比练的难、练得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提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2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理综化学试题共11题(其中7个选择题、4个主观性试题),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杂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4、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试卷,对试卷中学生出错多的题要找出原因(是知识点不清,方法不明,还是粗心所致),接着在课堂上认真讲评纠错,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定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重视做题和考后的纠错。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种是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第二种方式是专门备一本错题笔记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第三种方式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优化考试心理,消除失分隐患。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篇8:如何提高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效率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三的化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 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二轮, 专项复习阶段;第三轮, 综合能力提高阶段。高三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阶段的复习是重中之重, 只有做好第一轮复习, 才能为整个高三化学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校在第一轮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研究《考试大纲》、吃透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 也是考生复习的方向。我们通过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对化学基本理论部分的具体要求及其题型示例, 就会知道高考考什么, 高考怎么考, 高考考到什么程度。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会对对“了解”“理解”等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 我们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 分类进行汇总, 明确化学基本理论对主干知识的考察永远是高考考察的热点。我们通过对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试题“旧”题新做, 充分研究高考考试导向, 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减少了无用功, 避免了走弯路, 切实提高了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回归课本, 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 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 离开教材的复习必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每一轮的复习之中, 我们都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和重视。

首先,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 注重理解。在复习当中一定不要沉溺于复习资料, 而忽略了教材。在复习中要以教材作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梳理一遍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寻找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学习的遗漏部分和疑惑点, 对基本知识多理解、少死记硬背, 弄清楚教材中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 使教材知识内容结构化和系统化。

其次, 我们要整合知识, 构建网络。高一、高二所学知识难免有联系不畅、零散的感觉,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 除了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复习, 以建立其平面网络以外, 还可以在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板块复习中, 有意识地用基本理论指导该部分内容的复习, 以建立立体网络, 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

三、重视规范解题、以期达到灵活运用

为了强化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 可以针对高考化学试题及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题型训练, 总结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解题能力也只能通过解一定数量的题, 才能由量变到质变, 使能力提高。对于规范解题,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 认真审清题意。

根据要求回答, 审题时必须理解题意, 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 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有的前后呼应, 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 全面领会题意。答题时必须按题目要求来回答,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 强化书写规范训练。

不能写错别字和不乱写符号, 为了减少失误, 平时必须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过好文字关和符号关。我们教师自身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不出现不完整、不规范的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有意创设情境, 将化学方程式书写置于情境中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 感受化学用语的价值, 感悟规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3. 注意文字表达。

答题过程中的文字表达是否规范、严谨以及合理同样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 必须从严要求, 把好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与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 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 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逐步做到词到意出。改进复习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四、加强师生协作、共同搞好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很强, 任务多, 困难大, 师生都有很大压力, 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要做到多交流, 做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特别是教师要营造一个有效且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理解学生, 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 不要因为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而轻易责备学生, 相反,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 多肯定学生的进步, 陪他们一同成长。实际上, 高三复习中, 许多学生由于成绩提高缓慢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比教师更着急。另外, 学生要理解教师, 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肯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任务重时一定要坚持住,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篇9:如何提高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效率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三的化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二轮,专项复习阶段;第三轮,综合能力提高阶段。高三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阶段的复习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为整个高三化学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校在第一轮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研究《考试大纲》、吃透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方向。我们通过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对化学基本理论部分的具体要求及其题型示例,就会知道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我们就会对对“了解”“理解”等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我们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分类进行汇总,明确化学基本理论对主干知识的考察永远是高考考察的热点。我们通过对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试题“旧”题新做,充分研究高考考试导向,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了无用功,避免了走弯路,切实提高了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回归课本,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离开教材的复习必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每一轮的复习之中,我们都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和重视。

首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注重理解。在复习当中一定不要沉溺于复习资料,而忽略了教材。在复习中要以教材作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梳理一遍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寻找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学习的遗漏部分和疑惑点,对基本知识多理解、少死记硬背,弄清楚教材中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使教材知识内容结构化和系统化。

其次,我们要整合知识,构建网络。高一、高二所学知识难免有联系不畅、零散的感觉,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除了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复习,以建立其平面网络以外,还可以在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板块复习中,有意识地用基本理论指导该部分内容的复习,以建立立体网络,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

三、重视规范解题、以期达到灵活运用

为了强化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高考化学试题及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解题能力也只能通过解一定数量的题,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能力提高。对于规范解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审清题意。根据要求回答,审题时必须理解题意,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答题时必须按题目要求来回答,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强化书写规范训练。不能写错别字和不乱写符号,为了减少失误,平时必须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过好文字关和符号关。我们教师自身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不出现不完整、不规范的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有意创设情境,将化学方程式书写置于情境中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感受化学用语的价值,感悟规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3.注意文字表达。答题过程中的文字表达是否规范、严谨以及合理同样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与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改进复习方法,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四、加强师生协作、共同搞好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很强,任务多,困难大,师生都有很大压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做到多交流,做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特别是教师要营造一个有效且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不要因为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而轻易责备学生,相反,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进步,陪他们一同成长。实际上,高三复习中,许多学生由于成绩提高缓慢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比教师更着急。另外,学生要理解教师,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肯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任务重时一定要坚持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总之,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三轮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个高三总复习的基础。只有关注每个细节,做好每个细节,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为整个高三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篇10: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策略

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按概念和理论(一)—— 无机元素化合物 —— 概念和理论(二)—— 有机化学 —— 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即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三、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快准计算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四、研究“纲”“题” 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不作要求的内容(如电离度、二烯烃、平衡常数、卤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硫化氢的性质、实验室制法等),复习不要涉及;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臭氧、过氧化氢、常见的生活环境污染和防治、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要特别关注。

要明确理综高考化学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如何通过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学习有方。

要充分考虑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练习要以中挡题为主,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放弃。要注重题上“开花”(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高考化学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1.循序渐进,打好基础,辨析理清概念。

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较好的学习计划,使复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既要全面复习,更要突出重点。要多看书,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精髓,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复习要注重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记住-理解-会用”。要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2.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

化学原理如元素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的一般规律,要重点回顾。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的技巧性。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推断有机物的结构,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转化规律和反应的基本类型。如有机物抓住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的一系列变化关系。要通过复习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做一些综合性题,并储存在头脑中,高考时可以启发思维。要注重实验原理,高考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较大,实验的复习要侧重于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的分析、设计和评价,从“怎么做”到“为什么”,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比较。

3.加强练习,温故知新,提高解题能力。

篇11: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

一、重视化学第一轮复习

高考前的复习大致分为三轮复习计划,其实,考前对高三化学知识梳理、总结及知识网的构建是由高三化学第一轮完成的,第一轮要持

二、准确把握第一轮化学复习方向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要熟悉高考化学考试内容与要求。在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时药了解考纲、多做历年高考化学真题,要严格按照掌握程度的Ⅰ类和Ⅱ类要求合理分配高三化学复习时间。

高三复习是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大工程,在化学实验及探究能力方面,我们应遵循处理问题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由单一因素变量控制深入到多因素变量控制,由定性(可观察量)到定量(可计量量),充分但合理地利用好复习资料,不盲目、不冒进。

以上就是高三网小编整理的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及建议,高三复习及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也是体力、心理等多方面实力的竞赛,平日复习拼体力,考场之上比心理,希望同学们能合理作息,以良好的心态去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

提高高三化学的听课效率的方法

第一,高三化学预习是关键

学霸强调高三化学一定要预习,由此同学们应该能够看到化学预习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而想要做到当堂懂,预习同样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高三同学们有一个好的预习,那么在化学课堂上听课的时候才能够听得快,学的也快,理解的也快,学霸指出因为预习过,所以同学们能够很好的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而且因为已经看过或者是说学习过一遍高三化学知识了,所以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比较轻易的理解这些知识点了,所以高三化学预习是很关键的一点。

第二,高三学生随时开动脑筋

想要做到当堂懂,还有一点也是同学们需要做到的,那就是在听高三化学课的时候要做到随时开动自己的脑筋,老师讲什么,就要想什么,老师讲到哪里,就要转到哪里,学霸指出这样同学们才能够让自己的思维不停的去运转,不停的去理解老师讲的化学知识点,才能够有一个好的理解,当然了一节课随时保持这种状态是很累的,所以学霸说同学们要利用好高三的课间的时间,让自己能够及时的获得休息,从而为下一节课堂的高三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对旧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好的把握

篇12: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知识巩固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要以知识为载体,以题目为以托,让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式的探究与学习,教师进行点拨与释疑,拟安排三轮复习。

本学期主要是进行第一轮复习,由于新教材的编排次序和内容有些重叠,但在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对很多地方的要求和深度又有所不同,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进行整合,因而在进行复习之时,要将几部分的材料综合到一起进行复习,还有一部分内容要根据高考的需要进行删除和弱化,而又有一部分内容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对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做了如下规划:

第一周8.27-8.31镁和铝(必修1)

第二周9.2-9.7铁(必修1)

第三周9.10-9.15碳和硅(必修1)

第四周9.17-9.21氯、氧、硫(必修1)

第五周9.24-9.28氮(必修1)、原子结构(选修3)

第六周10.1-10.5化学键、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选修3)第七周10.8-10.12化学能、热能、电能(必修2)

第八周10.15-10.19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必修

2、选修4)第九周10.22-10.26弱电解质的电离(必修

2、选修4)第十周10.29-11.2期中考试及试卷评讲

第十一周11.5-11.9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选修4)

第十二周11.12-11.16沉淀溶解平衡(选修4)、重要的烃(选修5)第十三周11.19-11.23乙醇、乙酸、基本的营养物质(必修2)

第十四周11.26-11.30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物的结构(必修2)第十五周12.3-12.7烃——烷、烯、炔、芳香烃(必修

2、选修5)第十六周12.10-12.14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选修5)第十七周12.17-12.21

第十八周12.23-12.28

第十九周12.31-1.4

第二十周1.5-1.11

篇13:高三年级化学一轮复习模拟测试题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

首先要有明确目的性。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甚至冷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从而更具有实用的本领,能独立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使学生做到:一轮复习全面抓基础,章节的知识规律化,散杂的知识系统化。

其次是复习要求实效性。为什么说复习“未必做细,但要做实?”那是因为我们再也没有补课和周末的时间来补充复习时间的紧张,每周选修科目排几节课时是固定的,没有可以占有的其他时间,而再求面面俱到的复习已经绝不可能,当然也不能让学生冒着复习不完课程的风险去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每年试题的载体、情境在变,考查的知识范围始终没有变。

“做实”就是要根据大纲精确进行第一轮复习,按照课本的章次顺序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考试说明和高考导向,将每一章的考点一一给学生列出,并给学生指明重点和方法,应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和考点以及高考的热点,学生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章的重要内容,最终能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1 背学生,及时摸底了解学生

我们是提前在高二结束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结束新课后就让学生做了高考模拟试卷进行摸底,及时的批改总结。从试卷分析来看,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基础不牢,概念模糊。如“钝化现象”,学生总是认为这是铁铝和浓氧化性酸不反应的事实,也就不能正确描述钝化的实质;问“SO2的漂白性中,SO2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学生有的认为没有,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理解:SO2的漂白性是与有机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的性质。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化合反应,也从侧面说明未必熟悉氯气的漂白性的氧化还原实质。

(2)实验能力弱,学科能力差。2009高考题非选择题突出了与生活和化工的联系,涉及操作的考察、评价和分析,试题做下来就清晰的展现了什么是弱点和学科瓶颈,2010和2011年延续了这个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化学没有从基础开始。我们的一轮复习是否能挖掘每个章节的基础实验,从实验出发,把相关的知识和重难点贯穿其中?这是我们在生源基础薄弱、课时不足情况下,为了提高推进力和效率正在摸索和实践的复习策略之一。

(3)计算能力差,注重好习惯的培养。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中的化学计算在命题立意、情景创设、设问角度及表达方式上基本保持科学、规范、简洁、灵活的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创新。II卷综合题的特点是:(1)选题背景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2)把物质性质、实验操作与化学计算有机融合,突出了化学计算的本质;(3)体现了化学学科对化学计算的要求,首先是化学问题,其次才是考计算能力,不是为计算而计算;(4)降低了计算难度,减少了繁琐运算,突出对思维品质和化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2 加强针对性,精心备课

学校对本届高三老师要求必须先有案再上课,上好每一节课,理科课上板书步骤清楚,不跳步骤,课后必须有适量作业,作业必须及时批改,每课须有教学后记;对学生要求要听好每一课,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作业要有详细过程,不跳步骤,及时完成,及时订正,对易忘的知识点和考前应掌握的知识点归纳在小本上,随时拿出看,时刻强化。要求学生做到:

2.1 想好考点

(1)钠与溶液的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2页)碳和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酸式盐以及有机物水解中的应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转换、性质、制备及应用;ⅠA元素相似性和递变性等。(2)镁的性质;ⅡA元素相似性和递变性等。(3)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铝三角的现象、产物、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及他们相互转换的途径等。(4)铁的性质;铁三角间转化的条件、反应、现象、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及他们相互转换的途径等。

2.2 找好角度

就是找好考察的角度。碱金属部分有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的实验题、推断题和计算;镁铝部分有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的计算、现象分析与方程式书写,相关离子或物质的分离提纯,相关推断题;与铁的变价相关的现象与推断题,与原电池相关的实验题,与高价铁的氧化性与低价铁的还原性相关的反应方程式等。

2.3 避免失误

2009-2011年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表明,无论金属还是非金属相关的方程式书写不能准确的标明反应的条件失分,不能准确判断产物的存在形式失分(如2011江苏的20题2Mg2Cu+3H2=Mg Cu2+Mg H2就有同学混淆了反应物Mg2Cu和产物Mg Cu2;2009高考的Cu+H2O2+2H+=Cu2++2H2O书写,许多同学写出了Cu O或者Cu(OH)2做产物),铁参加原电池反应生成高价铁的电极反应失分等。

2.4 看好方向,用好方法

我们要能把握住元素化合物的考察角度,常见的氧化还原角度、离子反应角度和微观粒子角度来引领金属乃至非金属知识的学习,并加强特别的现象、特别的反应、特别的条件、特别的性质的特别记忆和应用,关注金属的性能,也关注它们与环境的友好程度。

2.5 做好常考题型的演练

如对金属通性的考察;对金属相关计算的考察;对金属相关实验的考察等。

3 勤于学习,走近学生,演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学习者只有抓好课堂才能事半功倍。而课堂贵在真实有效,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有效的备课条件下能否演好课,就是“有效教学”这个主题了。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教师只能引领课堂,不能占领课堂,真正的教学改革是把师本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有效性要在细节中落实,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都不代劳。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对又一轮教学改革潮下的新高三学生尤为珍贵。

4 及时批改作业,老师做好错题集

学生作业老师批改天经地义,学生做错题集也由来已久,但是学生做错题集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率低下,而怎样指导学生做好错题集,苏南兴起的老师代做部分错题集以提高高三学习的效率有很现实的意义。

5 强化前后联系整合,温故知新,提高能力

不仅知识点和知识体系需要加强前后联系,梳理整合,构建网络,并在练习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将知识不断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错题集不断补充,不断反馈再练,就像硝酸工艺中的一氧化氮弃之可惜,循环再用大有好处,不断循环的错题练习让错题集发挥了实效,而不是错题收集袋。

篇14: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关键词:氯水;溴化钠;研学问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高中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6–005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往往采用“知识梳理、考题选讲、练习强化”等步骤进行教学,重复使用易让学生厌倦,复习效果下降。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就是将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确立为研学问题,以研学问题为载体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糅合其中,以讨论、实验、问题解决等为主要课堂活动形式的复习课。

1 研学问题的确立

研学问题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或概念而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教学问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不但是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是知识系统化与结构化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科素养、提升学科能力、统合学科基本观念的过程。确立高三一轮化学复习课的研学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真实性、价值性、统合性、可操作性四个方面。

1.1 研学问题的真实性

不管问题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都应该是学习过程中可能真实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实验是人教版必修2实验1-1,书中所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是2NaBr+Cl2=2NaCl+Br2[1],明确指出是氯水中的Cl2氧化了NaBr溶液中的Br-。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卷第33题第(1)小题,“设计实验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答案是“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振荡后滴加CCl4溶液,下层呈红棕色”[2]。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次氯酸的氧化性比Cl2强,ClO-的氧化性也比Cl2强,怎么不是HClO或ClO-氧化Br-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回答“是”,学生就认为与书本或高考答案是矛盾的;回答“不是”,学生说的理由也很难反驳。以往笔者的回答总是氯水中HClO或ClO-含量远远小于Cl2,所以体现的是Cl2的氧化性。仔细想想,之前的回答过于草率,不能让学生信服。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或实验结果才能让学生信服,这就产生了真实的研学问题。

1.2 研学问题的价值性

研学问题的价值性在于有助于完善学科的核心观念,提升学科能力。氯水与NaBr溶液的反应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这个问题价值很小,但深入到微粒层面的分析与讨论就发现诸多学科核心观念与能力的要素蕴含其中。分析氯水中是谁氧化了NaBr中的Br-的前提是分析清楚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析微粒又必须分析氯水中存在哪些平衡或反应,如何有序书写相关粒子才能不遗漏不增多,这就有助于学生微粒观的完善与平衡观的应用。要知道何种组分氧化Br-就得先知道哪些粒子具有氧化性?它们氧化性的强弱如何?氧化还原观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完整的假说与探究过程对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并且通过对课本与高考答案的反思性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1.3 研学问题的统合性

高三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高一、高二看似孤立的知识统合起来。尽管这是一节氯水的复习课,但不是简单将高一相关知识简单再现,也不是简单做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而已。对氯水与NaBr溶液反应的研学,包含了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与氯的性质、必修2元素周期律知识、选修4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以及贯穿高中教学整个过程的科学探究能力。

1.4 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

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是指完成相应研学过程具备时间、教学条件、学生能力等客观条件的许可。高三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选择的研学问题该是在1~2个课时内能够完成的。氯水与NaBr溶液的反应过程简单,反应速率快,相关理论分析并不复杂,仅仅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所需教学设备常规,实验器材简单,在相关准备的基础上,能在一个课时内顺利完成所有过程,因而“氯水中何种组分氧化了溴化钠溶液中的Br-”作为研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实施

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教学脱胎于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说-论证假说-实验探究-形成结论[3]。

2.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研学课堂的第一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生成问题,缺乏相应准备,偶然性强。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预设的问题或者学生早先生成的问题,研学过程比较完整与系统。高三一轮复习中的研学问题的提出倾向于后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将氯水与溴化钠溶液反应实验再现,让学生观察,并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在给出课本答案2NaBr+Cl2=2NaCl+Br2后,进行评价。没有思考的学生认为课本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有部分学生根据教师的眼神判断有怀疑,有的学生就提出氯水中次氯酸明明氧化性比氯分子强,为什么不是次氯酸呢?基于此,就向学生抛出课堂研学问题“氯水中何种组分氧化了NaBr溶液中的Br-?”。

2.2 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就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寻找素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假设做准备。收集材料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推理分析的方法。在课堂中做文献研究不太现实,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常用的方法。

要解决氯水中谁氧化了溴离子这个问题,前提是要明确氯水中具有哪些微观粒子?哪些微观粒子具有氧化性?因而需要收集这两方面的材料。

氧化性的粒子所含有的某个元素具有较高价态。在氯水中除Cl-外其他粒子都含有较高价态的元素,因此有五种粒子可能氧化Br-。但氧化Br-所得的产物Br2氧化性较强,因而需要较强氧化性的粒子才能氧化溴离子。哪些粒子具有较强氧化性呢?根据王磊教授的观点,强氧化性的粒子核心元素价态高于常见价态[4]。在氯水的几种粒子中,核心元素是氯元素,氯元素的常见价态是-1,所以Cl2(0)、ClO-(+1)、HClO(+1)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3 提出假说

根据所提供材料与相关推理,提出合理假说是重要的科学素养。根据氯水中溶液粒子种类分析和氧化还原性分析,提出氧化Br-的粒子可能存在三种假说:

假说1:氧化Br-的是H+、H2O;

假说2:氧化Br-的是Cl2;

假说3:氧化Br-的是ClO-或HClO。

2.4 论证假说

提出假说尽管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没有经过严密的推敲可能导致荒谬的结果。论证假说的方法往往是反证法,假设假说成立,应该是什么结果,应该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一致表明假说成立,否则不成立。在高三复习的教学中,论证假说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假说书写化学方程式,锻炼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初步论证H2O不能氧化Br-,否则怎么会有溴化钠的水溶液呢?根据假说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2.5 实验探究

假说成立与否还需要实验支撑。根据假说进行实验探究,根据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判断假说是否成立。H+难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估计H+不能氧化Br-,所以用较浓的盐酸与NaBr溶液反应。分离氯水中的Cl2与HClO和ClO-借鉴萃取原理,Cl2在CCl4溶解度比在水中大,而HClO和ClO-难溶于CCl4,所以用CCl4分离出氯水中的Cl2。

2.6 形成结论

根据对假说的探究与实验形成结论,科学探究才算基本结束。经过氯水相关成分与NaBr溶液的反应,得出结论是:氯水中的Cl2、ClO-或HClO都能氧化Br-。课本和高考题对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均只提出了Cl2与Br-的作用,尽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但从元素周期律的角度分析并没有科学性错误,因为实验证实氯水中含有的Cl2的确能氧化溴化钠溶液中的Br-。只是实验中没有排除ClO-或HClO的干扰,在实验设计方面有所欠缺。

3 讨论与反思

3.1 课前讨论

这是一堂全区公开课,也是第一次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尝试,因而我们备课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3.1.1 这个问题是小题大做吗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可选择的切入点很多,可发散的方向也挺多,在有限时间内需要精心取舍。当把氯水与NaBr反应作为一堂课的研学问题时,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开始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一个几分钟的小实验,就算不做实验,学生也知道怎么回事,仅仅当作知识回顾就可以了。但是,把知识问题转化为一个能力问题,在学科素养层面展开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个研学问题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价值,不再单单是氯水的性质问题,还包含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实验、学科素养培养等问题。

3.1.2 各环节的教学意图是什么

第一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人无疑处有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的思考与探究是这节课的中心思想。第二个环节把有序分析氯水中粒子种类作为重点,落实分析溶液粒子种类的方法,为后续分析溶液粒子浓度关系打基础。分析哪些粒子具有氧化性,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氧化还原理论,指导其他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第三环节是为了完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第四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这一符号表征具体的反应,为后续陌生情景下方程式的书写打基础。第五环节在于落实实验操作表达,为实验部分复习伏笔。第六环节的目的是首尾呼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探究,完成对课本和权威的一次质疑。

3.2 课后研讨与反思

在评课环节各抒己见,主要就下面三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些溢美之词,但更多的是对课堂的思考,思维的碰撞。

3.2.1 这样的课堂如何落实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就是落实基础,把基础知识不留死角的过一遍。在一个小小的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上大做文章,势必时间不够,无法完成一轮复习的任务,只能是一节做秀课。笔者的意见是落实基础不是简单再现,学生毕竟不是头脑空白地进入高三复习,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但相对零散,需要用相关原理或理论将知识整合起来。此外,在高考中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低,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知识复习本身不是目的,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才是目的。因而笔者认为课堂需要落实的不是记忆性的知识基础,而是能力基础,当然不是每节课都有这么整合性强的研学问题,但这是一种方向。

3.2.2 基于研学问题复习难以全面推开

大多数的高三复习是常规复习,采取知识回顾、考题再现、训练讲评等步骤,学生容易厌倦。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学生练题少了,思考多了,能激发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有较大提升。但并非所有点都适合用研学问题的方式复习,在知识上难免有重复或遗漏,所以难以全面推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备课时间不够,难以设计出有价值的研学问题。需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不断发现问题并做深入思考,还要精心准备,备课耗时往往不是一天两天。但好的研学问题可以把大多数的知识与能力整合进来,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精心设计研学问题,做适当的取舍,适度推开还是可以的。如“如何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作为气体制备的研学问题,其他气体制备就可以略去或略讲了。又如将“水的温度升高,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为一个研学问题,成为弱电解质复习载体。

3.3.3 能彻底分离氯水中的Cl2和HClO吗

有教师提出实验不严谨,当取下层溶液滴入NaBr溶液时,NaBr溶液中含有水,Cl2从CCl4出来难免与水接触,会反应生成HClO。另外,上层溶液尽管用CCl4萃取过,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没有Cl2,只是Cl2浓度小罢了。改进实验,消除NaBr溶液中水的干扰,在非水体系中进行这个反应,将用氯水的CCl4的萃取液与NaBr固体反应,结果无色液体变红棕色,证明氯水中的Cl2氧化了Br-。要消除上层溶液残留的Cl2,取萃取后的上层液体,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加入NaBr溶液和CCl4振荡,无色溶液变黄,证明氯水中的ClO-氧化了Br-。看来实验结论是没有问题的,但过程不严谨,第二天的课堂又以此为素材产生新的研学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2][3]周小凡.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78.

上一篇:商场服务礼仪的重要性下一篇:小学班主任新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