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2024-07-18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共11篇)

篇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习作2 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教师日记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

3.幻灯片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些日记选材的范围很广,有写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物的,状物的,不但内容具体,而且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4.知道教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1)能够善于观察。

(2)已经养成了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来!

5.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6.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3)按什么顺序写?

8.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指导我带着学生把课本上的习作读了几遍。然后和同学们探讨了一下日记的格式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我很欣慰,下次再上课的时候我会多加一点和同学们的互动时间,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习作指导 写日记

写字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就是写日记。日记的格式有一个特点:第一行要写明日记的日期和天气。

2.选定内容:(1)具体写什么事。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3)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写事情的结果。

教学目标 下水文:

4月23日 星期日 晴 有趣的云彩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公园。在去公园的路上,我无意间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不禁被吸引住了。

①啊,那云彩可真有趣呀!②看,那一朵像一只大白狗,它缓缓地向东移去。在大白狗的旁边还有两只小猫在争一条鱼吃,它们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那条小鱼游走不见了,我想那两只小猫一定很生气吧!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它张开血盆大口,吼叫着,吓得两只小猫四处躲闪。云彩不断地变化着,长颈鹿、小老鼠、大海龟……纷纷赶来,看得我眼花缭乱。

云彩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这些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的云彩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③只要你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天空中的云彩是那么美丽,那么神奇,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

①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总分的写法使段落条理清晰。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把云彩想象成大白狗、小猫、小鱼、老虎……并且构思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

③结尾号召读者也去观察天空的云彩,引发大家的共鸣。

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则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2.了解日记可以记叙的内容以及日记的正确格式。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日记可以记叙的内容以及日记的正确格式。难点: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习作主题。出示日记示例。1.简介日记的定义。

本次习作我们学习写日记。像课本中的例文那样,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还有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写下来,成为一篇文章,就是日记。

2.分析写日记的好处。

写日记可以培养我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养成爱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也很有好处。

二、组织交流,分析写法。

1.认真观察日记示例,小组交流日记的特点。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日记内容:在一天中,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是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写到日记里呢?不是的。我们应该选择这一天中你感受最深刻的、最值得记录下来的一两件事情,写到日记里就可以了。在日记里要把事情写清楚。

(2)格式要求: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写日期、天气的格式一般是开头空一格,每写一个内容空一格。然后再在下面一行写正文。日记正文的格式跟一般文章的格式相同,都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空两格。

(3)要求准备一个专用的日记本。

三、试写日记,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选择今天你感受最深刻的、最值得记录下来的一两件事情写下来,试着写一篇日记。

2.学生动笔打草稿,老师适时指导。

四、修改、誊写。

1.各自修改,想想词句运用是否恰当,意思交代得是否清楚明白。2.誊写日记。要求书面整洁,字迹工整。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出色地完成了一篇日记。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大声读给同学听,相互评议一下是否符合日记的要求。

二、朗读交流,展示优秀习作。

1.小组交流,朗读日记,相互评议,提出建议。

2.教师在巡视中挑选出优秀日记,请学生朗读,投影展示日记,全班进行评议,交流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议。1.日记格式是否正确。

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写日期、天气的格式一般是开头空一格,每写一个内容空一格。然后再在下面一行写正文。

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楚了。

3.遣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日记中心是否明确。

篇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4.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 1 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 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郑愁予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解题。自由交流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6.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 “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明确: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四.合作学习,把握重点。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学以致用,探求写法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六、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七、布置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达上的区别。

篇5: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迁徙)..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C.萧关逢候骑(遇到).D.仍怜故乡水(喜爱).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4、5题。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6、7题。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

1.A(徙倚:徘徊)

2.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3.C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6.C 7.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篇6: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1.会认5个生字,能读准较难易错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如可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火烧云吗?(见过)。那什么是火烧云啊?(出示PPT火烧云的定义)。你们眼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啊?(很漂亮,红色的,金色的……),看来同学们看到的火烧云都各有各的不同哦!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眼中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节课里面的生字跟一些词语

(出示PPT 词语,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进行个别讲解)

二、初读课文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火烧云的?(同学们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找出答案。如:最开始写什么?然后些什么?最后写什么?)

解:时间顺序: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大家知道了作者描写火烧云的顺序,那么,请同学们按照……出示PPT)

2.按照作者描写火烧云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提醒同学集中精神)

解:第一部分(1-2):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的颜色。

第二部分(3-6):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部分(7):火烧云下去时的情况。

三、细读课文

(同学们了解了整篇课文的基本脉络之后我们来看看作者重点描写火烧云的片段,是哪些呀?【第3——6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的描写说明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试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火烧云。

解: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特点:说明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五颜六色

(出示色彩斑斓的火烧云图片)

(作者写完了颜色,接下去还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啊?【形状】,好,请同学们自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PPT展示)

2.读第4—6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都写了火烧云的什么?说明火烧云还有什么特点?

解:这一部分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狮子。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特别快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接着、一转眼(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圈起来,在旁边做笔记)

四、拓展

仿写:

篇7: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2.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3.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1.郑愁予的相片。2.雨景的图片。

2课时

王维曾写过一首《阳关三叠》,其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意境。因此我们说,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不仅有这些历久弥新的名篇,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它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歌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跻身中国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之列。代表作有《错误》《梦土上》《窗外的女奴》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其中《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我们从中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欣喜之情。副标题起了揭示主旨的作用,给读者解读这首诗歌提供了一条捷径,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停顿、重音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情,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3.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第五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第七、八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理出诗作结构,为诗作的三个部分命名。“雨说”在诗中出现了五次。诗作结构是:(1)第一部分:(一)雨的到来。

(2)第二部分:(二~八节)雨的邀请和来意。(3)第三部分:(九节)雨的归宿。3.齐读第一至五节。

(1)诗作是用第几人称写作?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用第一人称写作,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我们对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江南风情融为一体的意象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1.齐读第六至九节。

(1)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3(2)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3)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5)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6)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2.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有亲切感,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4.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

这首诗歌给我们的享受,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板书:美)。是谁带给我们这种美?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而正是它把我们带进了这美妙的诗境中,让我们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感受体味吧。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与美相伴!”

带着爱心而来的春雨第二部分

请求孩子们亲近它并(第二~五节):跟它一起迎接春天雨说(第六~八节):雨鼓励孩子们要勇敢

地笑对生活第三部分牺牲了自己的雨把欢笑:(第九节)带给孩子们 第一部分(第一节):及时雨探访四月大地

爱的使者 (1)运用拟人,亲切自然。全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笔下的春雨就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它与孩子们仿佛好友一般亲切地交谈,娓娓道来,使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

(2)想象丰富,诗意盎然。

诗人在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之外,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传达出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雨 说 郑愁予

春雨→孩子们 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春天

希望

笑声

甜蜜 爱的使者 温暖

亲切

勇敢

无私

篇8: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课题:雨说。雨还会说话?这是拟人手法。是啊!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谁又能说他不是给我们传递信息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写作本诗时,诗人还在美国。

二、初读诗歌,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就要读出情感。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诗中所写的雨是哪个季节的雨?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春雨。春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用“ 的雨。”的句式说话。

例如:善解人意的春雨、温柔亲切的春雨、乐观勇敢的春雨、活泼快乐的春雨„„

3、原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春雨是这么的惹人喜爱啊。雨,是生命的源泉,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就像是一位爱的使者,悄悄的给大地带来生机,给孩子带来欢乐,诗的题目是《雨说》,雨对谁说的?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的。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儿童是未来,是希望。当时诗人还在美国,也可以说成是对中国的祝福,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三、品读语言,感受意境。

1、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富的意象。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诗,看看读了这几句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提示:

第一节:冬天,大地都被霜冻了,水面结了冰,看不见鱼儿灵活游动的身姿,草都枯黄枯黄的没有一丝生机。

教师可引延伸:是呀,所有的一切,在寒冷的冬季最盼望什么?春天。对,在这样的时刻,春雨来了,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哪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第二节:春雨细细密密的从天际飘下,就好象是丝线把天和地连在一起,春雨温柔的召唤着孩子们。

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第七节:淅淅沥沥的春雨里,柳条随风飘动,石狮子沾满了雨点,小燕子在雨中斜飞。这让人想起朱自清《春》中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在人家屋顶上密密地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一节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形象。

教师可引延伸:老师想考考大家,能不能仿照这段句式,另写一种事物,体现春雨中该事物的情态?

例:桃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田野见了我笑彩了衣啊。„„

2、“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说明春雨的特点是和其他季节的雨不一样的,她是那么温柔可亲,没有电闪雷鸣。那么,谁能说说其他季节的雨是什么样的呢?

夏天的雨是急骤的,伴随着电闪雷鸣,让人觉得恐怖。冬天的雨是寒冷的,冷雨凄风让人不敢出门。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话,那么,也让我们对雨说几句话吧。尽量把自己的语言说得优美一些。

例:我想对雨说,你是爱的天使,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花儿有了你才娇艳,树木有了你才茂盛,杜甫用诗赞美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想对雨说,我想投进你细腻的怀抱,接受你温柔的抚摩。„„

这节课的时间也要到了,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 我感受到了春雨的可爱。我知道了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我知道了读诗应该根据诗句了解丰富的画面,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结束语:

篇9: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检查预习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栈桥(zhàn)(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异(chà)(惊讶、奇异。)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 1

局(躲于勒)

四、研读文章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五、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篇10: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和地位:

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三、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带脑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有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引入:在《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提到几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是何意思? 板书:原子的构成

情景激活: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学生活动:思考—1.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2.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教师活动:

讲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却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汤姆生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想象。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展示——核外电子

1.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2.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模拟动画

设问: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53讨论回答 板书:

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情景激活:电子的自由告白 探究活动: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 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结合模拟图)

学生活动: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应用

亲手尝试:根据氧原子的结构图画出结构示意图

探究活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2)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___个电子。

⑶电子先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排布)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合作与交流:

1、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是什么?

2、化学反应中,它们怎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归纳其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哪一部分?

对比归纳: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学生活动:练习与应用 课堂小结: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5、原子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八、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九、教学反思

1、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涉及微观的纯理课论的教学设计处理起来有点困难,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个教学的难度,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1)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紧紧围绕书本展开教学,不要进行拓展或是少进行拓展,从原子弹的爆炸,然后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书本,没有加以拓展,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2)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从《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导入教学,以汤姆生、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展开原子结构的教学,这种设计突破了书本,适当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

2、对于理论课的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理论及概念的教学较为抽象,不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生动形象的实验辅助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掌握较容易。理论和概念学习较枯燥,也不容易学习,必须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好。

篇1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作文写日记教案2新人教版

叶圣陶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1、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1 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镂空(lòu)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庸俗(yōng)模样(mú)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课堂活动

2、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3、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⑶ 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4、随堂抽测。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随堂抽测。阅读答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1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 B ①ㄧ②③④‖⑤⑥ C ①ㄧ②③‖④ㄧ⑤⑥ D ①ㄧ②③‖④⑤⑥ 3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 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4 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6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7 文中加黑词“多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记得好好说再见的心情说说下一篇:初中学困生转化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