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4-07-11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物理双语教学

摘要:21世纪时代的发展,“双语教学”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路点。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学科,目前它已成为双语教学试验的前沿阵地。本文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定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原则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实际上是双语文教学的简称,这一概念是西方18世纪比较语言学派首先提出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对于物理双语教学,应该是能够使用第二语言(一般英语)进行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教学,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化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结构,把英语学习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既然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了英语,就应该让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不是说把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改成英语就算双语教学了,那样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产生任何裨益。

2、双语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是一种渗透而绝不是替代中文的地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境,学生虽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些困难,尤其郊区学校、普通学校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引入双语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聆听。“兴趣维持着个体正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兴趣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这一点使人易于保持积极状态,兴趣能派生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在引入双语教学时也必须慎重考虑。

4、用语要简单,使学生易于接受

用双语授课,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讲述。要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尽量少用比较生的词汇,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学科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英语教学,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必须把这些情况调查清楚,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适当、适量,恰如其分地引入英语,才能使双语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比如对高一新生的物理双语教学,由于初中、高中物理跨度比较大,衔接比较难,许多新生 1

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不熟悉,这段时间英语最好作为母语教学的一种“点缀”。每节课只选标题、重要的概念、科学家的名字等,并体现在板书上。如:Lesson one„力(force)重力(gravity)摩擦力(friction)加速度(acceleration)等等。再加一些简单的过渡句,过渡句要简单,如:“Do you understand?”“Very good!” “Anything else?”“I think you can do!”等等,这样学生既能听懂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上物理课出现英文不感陌生,且敢于在物理课上用英语来表达简单的意思。

若学生对双语教学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也比较熟悉时,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物理中的某个概念或定义和物理规律的分析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沉浸”的双语教学方法。选取某段时间或选取学科内的某些内容,甚至某节课的某些内容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部分时间里,部分内容上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

2、选取合适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内容一般有以下特点:介绍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大;重在科学方法的培养;容易找到相关的英文材料的。选取合适的题材,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查阅美国原版高中物理教材,并经常浏览国外相关网站。美国的物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能启发我们如何根据国内物理教学大纲编写双语教案。

3、给学生做好热身工作,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怎样简化和选择,仍然会出现一些英语的物理专业术语,在上课前,老师最好把课堂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提纲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若时间允许,老师可教学生读生词,让学生作好单词的准备工作,但不强求学生能写。老师还应让学生作好上双语课的心理准备,进而上课后学生能尽快融入教学环境,这样更能使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个英语听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即使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胜任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为双语教学的组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双语教学中的词汇、表达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观,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高中物理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水平和学习兴趣并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双语教学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探讨,论证和完善。让我们为发展物理双语教学共同努力!

篇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浅议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

陆春桃

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策略能否有效的开展,现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选择与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物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物理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的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充满生命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又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物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物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物理事实、物理史实、物理材料、物理名称、物理数据、物理情景为内容的物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

传统的物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物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学习《行星运动》一课时,讲授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如果一味地展示历史资料则显得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充分调动;如采用让学生分别扮演托密勒、哥白尼、布鲁斯、开普勒等,让他们以戏剧方式灰谐地重演历史,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科学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史实。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伽利略通过巧妙的推理、数学逻辑运算、大胆的实验假设成功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物理知识,促进物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可以针对下列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2.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3.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4.成语中的物理哲理;5.生活中的物理;6.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7.浅谈可再生能源;8.物体形状对物体抗压影响;9.高速公路“弹簧路”形成原因及防治;10.时代呼唤纳米科技;11.历史上的中国物理;12.关于食品保鲜问题的研究;13.有关超导体的知识;14.物体在通过弯道时倾斜的物理原理;1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16.物理与化学的联系;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18.“和平号”坠毁始末;19.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20、生活中的能的转化。

二、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物理需要、物理兴趣、物理知识、物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又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物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物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物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资源与物理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物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力、运动、电路、传感器、电动机、发电机等知识,既是书本物理知识,又是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物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时间进程看,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时,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力量。我们大家都有一种相同的感受,观摩一节优秀的物理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物理课,韵律和谐,环环紧扣,水乳交融,激情跌宕,师生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和度强,教学智慧和情感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大,活动积极,发言踊跃;课堂的整合度高,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物理技能的掌握、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部融合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四、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也是物理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物理学习方法是学习物理的策略性知识。物理策略性知识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又包括一些辅助性策略,如学生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

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实践表明,当要求学生对物理学习内容进行自由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会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分类(编码)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形成树状结构,而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则往往只是继续机械的重复学习内容,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又很难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要让学生善于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类编码,编码是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过程,其策略是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比喻法、联想法、韵律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都是很好的编码策略。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与创新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篇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 初中物理注重表象, 高中物理深入原理

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 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 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 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 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 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 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 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 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 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 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 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 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 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 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 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 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

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 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不好数学, 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幂的运算, 开方, 设未知数, 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 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 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 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 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 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 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 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 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 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 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 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 而要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 增加实验教学分量, 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 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 在力的分析上, 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 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的目的。

3. 解题指导不能少, 作业反馈要经常

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 课本看得明白, 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 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 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 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作业质量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解答学生疑惑,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作业状况, 不仅有助于构建友好密切的师生关系, 也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关系到教师高一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做好高中物理备课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的前提上, 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也相当重要。所以,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协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旗开得胜, 也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摘要: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 很多高一学生对此非常不适应, 学习热情受到了打击, 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对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篇4: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初中物理注重表象,高中物理深入原理。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不好数学,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幂的运算,开方,设未知数,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增加实验教学分量,注重抽象思维培养。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在力的分析上,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目的。

3、解题指导不能少,作业反馈要经常。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课本看得明白,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篇5: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摘要

由历届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可知:高中自然组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仍有许多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以改善物理学习状况为目的,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探查自然组学生之物理学习问题;第二阶段为提出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6E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则运用「6E教学模式」实际教学,并以「光的干涉」单元为例呈现教学情形。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透过「6E教学模式」的确能引导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6E教学模式、自我导向

壹.前言

由历年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来看,对大部份高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令人颇费心力的科目,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往往因为不知要如何学习,而事倍功半。「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学术能力(张世忠,2003),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国内学者洪振方(1996)认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重新走过一次心智发展的足迹。但碍于上课时间和升学制度,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摸索,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便显得很重要。

如何让学生既学会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能学会「如何学习」呢?本研究从反思教学与学习的角度着手,探查研究者任教之高中生的物理学习问题,进而为学生搭建解决学习问题的鹰架,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根据上述目的,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为:

1.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2.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3.运用模式实施教学的情形为何?

貳.文献探讨

一、物理概念学习之相关研究

如何获得高分是学生们最关切的问题,许多研究指出专家比生手们具备较多的概念性知识,也有更深入的概念阶层,生手们所呈现的问题表征大部分是表面层次,而专家则不然,例如生手对题目的分类是以图形上的相似性为依据,专家则以相同的解题原则做为分类。Larkin(1981)的研究发现,专家和生手在面对属于概念层次的物理学相关问题时,物理学解题专家的表现,如同一般人在面对熟悉问题似地使用「顺向运作」(working forward)的路径;而物理学解题生手,则如同一般人在面对新问题般,使用「反向运作」(working backward)的策略去搜寻所需的定理,所以生手使用的第一个定理,常是专家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定理。例如:想要找出斜面上的木块,滑到底部的速度(v)为何?Larkin, McDermott, Simon & Simon(1980b)的研究结果发现:专家所实行的每一个步骤,对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都有所帮助;生手则是先由订定目标(v)开始,接着找出一个含(v)的公式,再试图以反向运作的方式来尝试求解,即生手应用那些原理的次序几乎与专家所用的次序相反(引自岳修平译,1998)。

此与Chi、Feltovich and Glaser(1981)等人的研究一致,专家们对于相似的问题,可能会具有属于该类问题的问题基模(Problemschemas),而生手对于类似的问题则缺乏可应用的相关概念基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组织成概念性基模,并建构概念层次和问题基模,将有助于概念的提取。

二、5E教学模式

美国BSCS(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课程研究计划提出含有建构取向的5E教学模式(Bybee & Landesi,1988;Boddy, Watson & Aubusson,2003),其教学阶段依序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鉴(Evaluation)。5E教学模式改编自生物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并且编入探求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引自张世忠,2003)。特别是Posner, Stride, Hewsonc and Gertzog(1982)借着此模式详细地说明需要改变的概念,且透过学习环(Learning cycle)实践概念学习的基本步骤,学习者经由直接与观念目标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依照教材的性质,运用「诘问法」,透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也在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先探讨高中自然组学生有哪些学习物理的问题,再从理论上寻求改善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共分三阶段进行,研究流程如图一所示,并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归纳学习问题的类别】

本阶段根据陈章正(2004)的研究,持续以访谈和书写的方式,搜集有关高中生物理学习状况的相关资料,包括:以半结构式问卷访谈物理教师(GT)、专家教师(EX)和校友(GS)的记录;学生以书写的方式反省自己物理学习状况的记录;研究者与学生在课余时的对话札

记和研究者的教学日志。

编码的型式均是用访谈对象的英文代号,后面加上姓氏、日期和姓别,例如:GTL920912M代表于92年9月12日访谈本校林姓男老师;在校学生则以「类别、班级、座号、性别」表示,例如:221102M代表访谈第二类组二年十一班二号男同学。

搜集到的资料采扎根理论(Strauss & Corbin,1998)进行分析,先归纳为认知、情意和学习方法三部分,再用持续性比较与对照的方法,将类似观点放在一起,并用晤谈数据做辅助,以确认分类的可靠性,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问卷时没有表达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发展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

由上述实征研究所得的学习问题,其实彼此都是相关的,但归根究柢,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自然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所以再请学生写出「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归纳此问卷所得的资料及待解决的学习问题,依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参考相关文献,发展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运用「诘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透过一学期的教学反省与修正,而得「6E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应用教学模式实际教学】

本阶段呈现运用「6E教学模式」于本校高三第三类组(学生共31人,以下简称为A班,每周四节物理课)「光的干涉」单元的教学,A班从高二就由研究者担任物理教学,每次月考及格人数总不多,所以学生对物理普遍缺乏信心,即使程度不错的学生,也是停在某个水平无法突破。

有鉴于此,研究者于A班高二下学期时,开始进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研究,A班除了月考成绩明显进步外,研究者还想知道运用此模式教学,学生的感受为何,因此以半结构式问卷且不计名的方式,请学生写下「自己比较喜欢高二或高三的物理课?为什么?」 肆.研究结果

针对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根据研究流程三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整合具同构型的问卷和访谈数据,归纳出高中自然组学生物理学习问题的种类(陈章正,2004),简述如下:

(一)认知方面

传统的物理考试,通常以解题为主,能否成功解题与概念的理解情形相关,由研究中发现概念理解部分的问题包括:对探究历程的困惑、概念太抽象不易想象、符号和公式太多;解题部分的问题包括:不懂题意、不清楚概念和题型的关系、数学运算技巧不熟练。

(二)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常会问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如果能有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改善认知方面的学习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形,发现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例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练习、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三)情意方面

对高中生而言,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学科的学习憧憬,往往比物质奖赏更具吸引力,但是屡次考试的失败,则令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甚至产生反感。例如学生表示:我们现在都是为了准备升学,可是我觉得学习科学,应该是要学科学家的创意,像马盖先就很厉害,但他不一定会算题目,为什么我们都要不断解题(221102M)?

(四)讨论

在研究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具有想突破的企图心,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会在意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分数的高低;但大部分学生则与上述特质相反,也缺乏可以将新旧概念做有效联结的模式,当然谈不上学习成效,连带影响了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能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和精炼个人建构的理论,才能确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从学习理论可知:成功的学习必须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胸参与学习呢?归纳学生对「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所表达的意见,包括:希望学习内容能和生活经验相关、上课时能多做实验、能详细说明公式的来源和功能、不要赶课、能多一些师生互动、考试前能统整重点、能多讲解一些题目和即使没有时间也一定要考公式。针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问题,以及对物理课的期望,觉察到必须要有能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从文献中发现「5E教学模式」(张世忠,2003;Bybee & Landesi,1988;Boddy,Watson & Aubusson,2003),颇符合教学上解决学习问题的需求,但是5E教学模式并未强调如何让陌生的学习概念与生活经验相连结,因此本研究主张:将生活中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事件」(Event),加上原有的5E成为6E,教学时以此6E做为「教学阶段」,又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无法维持很久,也不见得会主动发问,为了避免沦为盲目的学习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订出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效」,建构成「6E教学模式」(图二)。

篇6: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复习课

基本教学模式:重现——疏通——发展——归纳

具体程序为:

一、重现课型——引导学生重读课本

学生在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已学知识进行再认,巩固已学知识。因而教师在复习阶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学生重现已遗忘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再认,较为清楚地理解概念及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及上下关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为避免简单的重复学习,提高学生在知识再认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引导学生重读课本。形成体系从而高记忆力的效率。一般说来,高中物理每章(或每单元)的知识有如下构成体系。

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定理、定律

思维方法:基本概念的引入方法,重要定理、定律的导出方法,应用定理、定律的一般解题方法

典型例题:有典型思想方法的例题、习题,体现物理知识间内在联系的例题、习题

物理语言: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与变换叙述概念、定理、定律的数学式表达、图象表达

重现课型中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阅读教材为主的自学活动,但教师也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一是讲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二是讲解的本章知识构成,整体框架和基本脉络,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是纠正学生在重读课本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疏通课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与规律

学生在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二个任务特点是:对概念、规律的认识尚欠深刻的理性认识,学习过程是是由不完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善比较确切的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总复习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与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大厦的建筑材料,是人类对物理世界进行分析与综合、分化与整合的精细化、准确化的产物,又是高层次的物理思维工具,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是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由于前阶段的新授课教学,不可能把概念立刻放到较大范围内去考察,因此学生也不可能十分准确地把握概念内涵及外延,深刻理解其意义。重现复习课中教师虽对概念进行了扼要的讲解,但由于对其内涵及外延未做深刻的挖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仍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此而“卡壳”,为消除概念应用中的“卡壳”,教师必须进行释疑排难的疏通教学。

三、发展课型——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三个任务特点是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分析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教师的第三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型复习课是以发展学生能力如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为目的的复习课。每堂发展型复习课,可着重围绕某一问题模型来组织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专题课。

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问题的剖析、展开、改造,可使学生的认知系统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复习的问题模型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探索一题多解外,更主要的是对典型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地改造,变换物理模型,拓宽物理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相近性变拓。所谓相近性变拓,就是在问题求解模式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变换问题的情景,拓宽问题设问形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类化能力。

2、阶梯性变拓。所谓阶梯性变拓,就是在某一较为基本的物理情景基础上,改造出物理情景呈阶梯性变化的问题,提高物理情景、过程的复杂性或迷惑性。在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或过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思维的某一基点出发,逐步扩大思维的视觉和空间,从而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3、对比性变拓。在相似事物的对比中,可启发学生的比较性思维,提高对问题的鉴别能力与抗干扰本领,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今后,当它遇到类似问题时,便能捷足先登,提高解题的效率及准确率。

4、反向性变拓。反向性变拓就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条件及设问进行巧妙的隐性反转,而在分析求解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归纳课型——教会学生专题小结

复习阶段学生学习的第四个任务特点就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分析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方面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要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就必须使学生首先能正确辨别各类问题模型,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及外延,其次是牢固掌握各类问题模型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思路。虽然在发展型复习课中教师通过问题模型的变拓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方法与技能,然而在对相关问题模型没有整理、分类、概括、归纳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对已解答过的这一孤立的问题模型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但是对同类问题模型的内涵及外延缺乏深刻的认识。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将某些非常熟悉的问题模型适当变拓,学生则感到无从适从。因而在复习阶段教师应教会学生整理问题模型信息,通过分类、概括、归纳后,再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模型的范畴,比较问题模型的异同点,把握其实质,使已形成的技能、方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进行专题小结是整理问题模型信息的科学方法,要使学生学会专题小结,教师应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对与本章(本单元)有牵涉的诸多具体的问题模型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根据问题模型的结构装置相同或相似分类。②根据问题模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解题原则与方法分类。③根据问题模型中隐含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分类。④根据在不同情形下求算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概念在不同情景中的具体化。⑤根据物理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

篇7: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

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中心问题

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

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

思路二: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设计说明: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物理学史展现人文魅力

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17,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

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

(五)、发现未知天体

视频:“海王星的发现”,——展现科学发现的足迹,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冯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的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

(六)、课堂小结与反馈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二、测中心天体的质量

三、卡文迪许——人文魅力

四、应用

1.测天体密度

2.发现未知天体

八、教学反思:

篇8: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 加上教师只注重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过于单调枯燥,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对这些物理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愿意去探究。教师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想法, 从而营造一种求知、生动的教学氛围, 使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的生活物理现象应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 并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还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从而开阔思维, 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教材中很多物理知识都能够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应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应注意将课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书本中比较枯燥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向学生解释物理现象的成因时, 应注意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去, 并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 教师在讲解需要演示的物理现象时, 应在课前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 在课堂上讲解时让学生也能参与进来。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弹力的教学时,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知识, 很难理解形变概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如塑料瓶、橡皮条等生活物品来演示与形变有关的物理现象,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降低学生对物理的畏难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来给学生展示一个易于理解的现象, 如可以将橡皮条拉长, 让学生能够通过眼睛来直接观察到弹力的作用, 并施加一定的力来挤压装满水的塑料瓶, 并通过观察与塑料瓶相连接的透明细管中的液面变化了解到形变的产生的效果,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 亲身体验现象的发生过程。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物理思考意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 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生活, 并进行探索。在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强了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并在对知识的验证与应用中,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 经过长久经验的积累, 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动量守恒”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A球m1静止, B球m2以速度v1撞击过来。假设平面是绝对光滑的, 则A球跟B球以相同速度运动, 求两者动能之和。在这个题目中,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台球, 经常会有撞击后一起往前运动的现象。但是应思考A球是不是反向运动, 或者两个球是不是同向运动? (例如出现台球中打偏的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来思考物理学问题, 通过计算来验证A球反向运动的可能性。

四、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生活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 同时这些物理现象的合理应用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利于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教师通过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用物理现象来证实物理知识, 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来源以及物理知识的运用, 并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所学的物理知识,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意识到学习物理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上一篇:表内除法1教案下一篇:现场踏勘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