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1

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09-08-03 来源:盐都区教育局 作者:袁德林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小学班主任论文: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到位,尤其是寄宿制或半膳制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问题愈来愈凸显,亟须重视、加强和规范。对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农村小学午间管理与拓展素质教育新时空,塑创区域教育新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现状分析

1.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情况。盐都区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人口73万,在校生7万人。布局调整前村村有小学,调整后仅保留19所中心小学、48所村小,学校数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江苏省实施“六有”工程后,每所学校都新建了食堂、宿舍,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剧增,有的高达80%以上;大多数走读生饭一吃就上学校,占走读生的80%以上。两个80%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客观的服务需求。是通过规定中午到校时间,将学生拒之于门外,抑或放任自流,还是加以有效管理。我们选择了后者。

2.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44.7%,有的地区高达70%.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存在着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监护缺失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矫正代价,必须建立起全天候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新机制。

3.学校安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最近,国务院、省政府多次召开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电视电话会议,十分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文件。但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面广量大,午间管理存在明显“真空”,亟待加强。

4.教育资源配置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来,江苏省围绕合格学校建设,先后实施了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项配套”等六大工程,广大农村学校增添了大量教育教学设备以及图书、微机、艺体设施。如何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普遍超编富余,如何通过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午间管理为富余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舞台。

5.素质教育不断拓展的新时空。盐都区是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三个“个个”(让学生个个成人、学业个个合格、身心个个健康)是我们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是盐都素质教育实践的新探索,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新概括、新发展。三个“个个”只是一个基本要求,达到了才是办了一个合格的教育;学生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有鲜明的特色,才算办好了一个优质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没有时空的限制,“午间”正是我们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新天地,用好“午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时空。

篇2: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师资建设

一、提高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实行校务公开,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学历,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乡,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强化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的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考文献:

1.刘秀梅.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2007.6

2.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J].2008.9

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J].2009.5“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著、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才会顺利推进,我们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可能更加深入。

一、农村学校基础落后,管理需优化

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强,要实现比城市学校还要更好更快的发展,除了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倾斜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径、求突破。

农村学校生源整体上不及城市学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和社会促进条件;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上也不及城市学校,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优厚的条件,但是农村学生肯学习能吃苦,农村教师更朴实好激励,所以农村学校只要优化管理,把这种后天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农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硬件并不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条件,尤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决定胜负的主要还是软件,是学生的学习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寒门出贵子,穷校也可以出状元、出名师,所以我们要优化学校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校风正业精秩序井然,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谋求发展。

这几年,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财力,显著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随着中央支农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学校还会迎来更多的资助与支持。国家的初衷是要给农村学校打“强心针、催长剂”,希望农村学校补足元气抓紧发展。条件好了、钞票多了,更要优化管理,将优厚的物力支持与优质的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的强势崛起。

二、农村学校教师不稳定,必须解决

农村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一个学校的水平,决定于这个学校教师的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才会提高,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当前我们

农村的教师状况却令人担忧。农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本属正常,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只有上流没有下流、高素质教师上流一般者不流的现象则属畸形。农村学校中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或被县城学校的领导相中,或是通过一定的人情关系,调入县城。拿我在的学校为例,每个学年结束时,都会有教师调入县城,这些走掉的教师,大多是经过了几年实践锻炼的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年龄都在35岁以下,又以紧缺的科目如语文、英语、数学教师为主体。他们的流失,无论从业务上还是从学校的社会影响上,都是对我们的打击。对这些要流失的教师,我们想留都留不下,留不住。原因如下:

1、县城学校优厚的待遇是我们不敢留。

2、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家庭的结合我们无法留。

3、政策导向的偏差使我们留不住,农村教师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不足导致学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频频。班组学生人数过多,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一方面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学质量出现滑波,双差生不断出现,辍学人数有增无减,给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因为流失教师大部分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而留下来的教师一般年龄较高的本地教师,一方面教师兼种田,学校家庭两头顾。另一方面知识陈旧,思想僵化,信息不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农村教师的稳定问题必须解决。

三、“留守生”问题需社会动员综合解决

随着农村流动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的在校生中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生问题亟待解决。“留守生”大体存在如下问题:

3.1生活中缺乏亲情,心理健康令人担心。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想让子女将来在城市体面的生活。然而背着父母希望的孩子比背着孩子的父母更辛苦更沉重。这种过高的期望使留守学生产生了沉重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成绩上小小的下滑,在他们内心也会掀起惊涛骇浪,产生很强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加之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一次次许诺回家,一次次让学生伤心,一次次扼杀亲情。有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不懂得亲情抚爱,由于教育能力和通讯资费原因,在与学生通话中,无非是问一下考试情况,叮嘱学生几句,许诺带些什么物资,很少听听学生心理期盼。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身心成长无法得到父母引导和关心,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

3.2学习中缺乏家教,学科成绩令人担忧。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外出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没有父母督促,精力投入少,学习态度差,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全靠教师分给百分之几的责任心,少数学生厌学、迟到、逃学特别令人头疼,也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外出,年龄大的留守儿童还得照管弟弟妹妹。

3.3寄人篱下从属别人,身体成长令人忧患。

疼爱子女莫于父母。寄居的“留守学生”,其生活习性,饮食冷热、营养调配、味口矫正、膳食多少等都得从属于别人,天气冷暖变化带来衣物增减,昼夜长短变化带来作息把握,年龄增长带来青春发育变化等等,很难有父母一样体贴入微,还会慢慢积攒一些疾病,甚至产生终身遗憾。同时,作为祖辈或叔辈,大多要监护多个“留守学生”,就更是“众口难调”了,不能满足每个儿童的生长需要了。

3.4监护中缺乏责任,其效果令人恐惧。

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有近一半由祖辈监护。由于精力、体力、知识能力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浅层关怀,满足于“孩子喜欢”、“不出意外”;也有的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学生家长委托,抱着“别人的孩子深不得浅不得”的思想,迁就放纵;孩子带着“看别人眼色”和贪玩心理,采取回避躲让,难以沟通,甚至对监护人态度冷漠。监护职责浅层化,不能提供亲情交流环境,和家教的温暖氛围,孩子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满足,出现身体、心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方方面面的“发育不良”,甚至“畸型”。

3.5学校安全责任突显,管理不堪重负。

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这些留守孩子大都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

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这些不太健康的性格因素,决定了这些孩子多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甚至有些学校不堪重负。

总之,“留守生”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原因造成,所以“留守生”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综合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为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仅试论三点,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学校,用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基层问题,使我们的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中学的管理

摘要:本文作者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势态,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探索实践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步步走近,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呈连续下降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2.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

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1.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三、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

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篇3: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思考,实践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大国而著称, 即使在穷乡僻壤也曾孕育过无数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在科技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 农村小学生的品德现状却不得不令人担忧。由于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 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加之, 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 价值失范, 不良风尚, 不良电视媒体影响等, 使孩子们更多地接受了一些不健康思潮的影响, 丧失了原本的淳朴和踏实。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我对此颇为痛心, 由此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诸多思考与实践。

一、重视各学科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是农村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现行教材要求达到三维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常识课, 教材大多数都渗透浓浓的人文情怀。如语文教材中的《胖乎乎的小手》《失物招领》《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 有的教导孩子们热爱家人, 关心家人, 有的教育孩子们要保护环境卫生, 不乱扔垃圾, 等等, 都融进了德育教育内容。一则则小故事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促使孩子们积极向上。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多数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很少关注教材对于引领学生品德形成, 关注学生思想成长的作用。我们应在这些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并以教师自身的经历及经验和学生分享人物的优秀品质, 开发事件的内在美,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自觉捡拾校园里的垃圾, 尊老爱幼, 拾金不昧、自强不息。做完后还可以举行成果汇报会, 给学生创造德育实践体验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正能量, 使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二、文明礼仪的形成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奠基石。

人们常常羡慕城里的孩子文明礼貌程度高, 这是由于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环境, 受怎样的环境影响, 便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 环境影响和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处处讲文明、处处讲礼仪、处处受教育的育人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的清新魅力。文明礼仪应从孩子们初入校园抓起, 从小事抓起, 从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情抓起, 如见到老师问好, 离家或离校时对父母或老师说再见, 出门或出教室时应让长辈先行, 做错事应及时道歉并改正, 等等。教师应处处示范, 时时要求, 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登记簿、文明礼仪示范展示台, 校园里有文明礼仪长廊, 不断更新内容, 创设育人环境。这样学生对文明礼貌这一良好行为品质有牢固的常态化体验, 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促使他们做得更好。老师在感觉学生越来越可爱的同时, 适时加以褒扬, 学生便会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快乐, 会在言行方面对自己有自觉的要求。

三、读书是开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较小, 社会阅历相对较少, 见识有限, 德育教育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们多读书, 读好书。既增长知识, 又增长见识, 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三国》、《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的故事》等经典名著,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欣赏优美的故事情节, 开阔视野, 另一方面, 还可以从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分辨正义与邪恶, 帮助他们树立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选读一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书籍, 以这些书籍为载体,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字字珠玑, 都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用无声的语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 阅读后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 感受先贤的为人之道, 领悟其中的精髓, 汲取道德精华, 感化心灵, 让经典引导行动。

四、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开启学生心智的, 只有生动朴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农为主, 体力劳动强度较大, 生活较艰辛, 这些学生都能体察得到, 我们可利用这些教育素材, 从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从感恩父母开始, 进而感恩他人, 感恩社会。如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 我们邀请了学生父母前来参加。班会开始, 首先让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 你每天的零用钱是多少?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买学习用品、穿衣、看病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你今年如果11岁, 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共计多少?某同学算后得出11年来父母花在他身上的钱是52800多元, 占了他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有的同学还算出兄弟两个花了108400元, 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全花在了哺育儿女上。这笔实实在在的亲情账, 使全体学生都震动了。学生对坐在身边的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每个学生都从内心迸发出爱的火花, 决心好好读书,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回报社会。有的学生深知家长养育之苦, 回家后洗衣扫地, 分担父母的负担。有的学生父母生病时主动端水拿药, 抚慰病中的父母。学生家长对主题班会感触颇深, 家长反映学生受到的教育比几年收获的都大。我观察, 通过感恩教育, 原来不懂事、玩世不恭的学生醒悟了,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利用本土人文资源, 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深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强调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注意挖掘离我们最近, 学生最熟悉、最易接受的教育素材, 利用这些资源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如本地始建于清代的“张氏书房”, 是当地富商为村人修建的私塾, 供当时学生读书;享誉陇原当地的名人李秀峰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等, 通过这些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参观农村规模养殖基地, 新农村建设, 农民文化广场, 庆阳香包制作等, 了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醇厚, 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局限性, 面向农村生活现实,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今天的巨大变化, 从而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并把这种感性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认识, 进而转变成一种永不丧失的深厚情感。这是发挥农村文化育人功能, 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

篇4: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08-01

一、提高提高校长的执行力

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

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

四、强化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

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篇5: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

刘天晴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中心小学

刘天晴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对于小学来说,发展是办学条件的改善,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明确,行为的规范,活力的彰显,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是摆在我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我校教师师德水平、道德标准、法制观念以及集体凝聚力稳步提升;教师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业务培训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具备明显特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师德高尚的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

一、校园人文建设加强,教师精神内涵逐步充实。

我校以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宗旨,努力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队伍德育建设的校本培训模式和路径,通过开展各种有计划性的特色活动,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1.我校评价教师评估形式多样化:一是学生评教师,每学期几次,将评估情况原汁原味反馈给教师;二是教职工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建立考核评优评奖制度。对每一位教职工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量化评价,提高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团阵地作用。加强了领导与教师、党员与同事之间党员干部与教师的联系,进行谈心活动,做好交流,大家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和沟通,彼此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党支部、工会、教研组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投资建设了教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在教师节、妇女节、元旦等节庆日组织庆祝活动外,还组织教师进行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领导、教师同参加一场比赛,同坐在一起讨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拓宽教师视野,丰富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为教师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教师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教师快乐、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条件,让教师学模范、学榜样;搭建领导干部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了个人思想境界。

二、校本培训形成特色,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提高了外出培训的效果。

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各教研组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期末各教研组还组织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养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有所深入。我校的集体备课起初就是同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在规定的地点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下两周的教学内容(间周举行),后来发觉这样太空,不实,一些备课组的活动流于形式,一节课的时间讨论的教学内容过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后来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重点由每次讨论两周的教学内容改为每周只讨论一周中最值得研究的一节课,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大部分教师对本学期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都能乐意接受,因为说课比赛在许多职称评比、教研活动中太常见了,大家正好借此机会练练兵。但虽然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可对下学年没有多大借鉴作用。

3、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现如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更突出了目标性;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课堂操控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全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氛围日渐浓郁,真正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在彻底解放了老师和学生的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6、利用说课磨砺教师。最初我校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评比,发觉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太透彻,教师教材分析处理不到位、编者意图不明确、教法学法应用不当、教学程序不清晰,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法分析不到位,尤其是说课时没有注重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紧抓说课这一重要的形式。利用平时的个人备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说课练习,让教师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尝试,再让获奖教师在校内开设观摩课。这样不但磨砺了这一批教师,还让其他教师学习并观摩了优秀说课稿的拟写方法、说课的基本程序以及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

7、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评估,通过开展学习新课标、出试卷比赛、教学设计的评比以及教学一得的评比,并通过对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习作以及下水文的练笔、数学教师解答学生习题、教学案例分析试卷、英语教师口语测试等,使教师的专业思想得到了洗礼,业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改善,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根据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学生自学,质疑解疑——检查学情,梳理疑难——重点指导,突破难点——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的操作程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8、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学校项目管理员必须及时完整地接收卫星资源,并做好下载记录。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每一学科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将资源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学校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纳入计划,排入课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以教学应用为重点,推动远程教育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学校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少于20课时,各年级课程覆盖率不低于60%。确保各年级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能够接受1~2课时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使学校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运用教学。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实行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对教学落聘教师,可安排竞聘宿舍管理员、司务员、学校菜园管理员等岗位,并签定责任状,凡是落聘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先晋级资格。

四、校本科研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我校注重和谐校园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枣阳市、襄樊市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篇6: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出发,介绍了作者所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提出了优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形成学生爱阅读的热潮,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拥有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有的放矢地教育和渗透,学生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一、从学生最熟悉的传统节日切入进行教育

小学生都喜欢过节,但他们不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每年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有意识地查找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的有关知识,讲给学生听。当他们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后,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清明节期间,我不仅给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凭吊先烈的光辉业绩,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郭化如、张雨僧、何处、张保英是甘肃著名的革命先烈,我在清明前夕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这些出生、成长在陇原大地的英雄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包粽子、敲扇鼓的习俗;同时,给学生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以及与端午节的关系。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中秋节举家团圆的历史沿革,给学生灌输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在重阳节期间,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尊敬和爱戴老人的意识。每年寒假前夕,我总会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假期作业,就是参加村庄或社区的春节文艺演出,在演出中体验我国传统的秧歌、武术等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

二、利用古诗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历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我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到了许多古诗词,许多家长也习惯于利用古诗词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和陶冶情操的载体。为此,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古诗朗诵比赛,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诗词中,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教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作美术作品,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丰富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甘肃省武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辖区内有大量的古迹遗存,也有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教材。早在东汉时期,就产生了与华佗齐名的名医封衡,三国时期,又诞生了驰骋疆场、名震三军的白马将军庞德,此后又有陈青选等武山人引以为豪的人物。武山有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拉梢寺,有国家4A景区水帘洞和木梯寺,有蜚声陇原的旋鼓舞。学生对这些家乡的人物、古迹和故事很有兴趣。我常常利用班会、第二课堂等机会,给学生介绍先贤圣杰的故事,介绍境内的文物古迹,增强了学生向先贤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

四、发挥学生家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许多家长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调动和发挥学生家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尝试。为此,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发短信、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赞同和积极参与。家长对我们的倡导反应积极,他们有的给孩子购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有的利用周日、节假日带孩子到县内外的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有的给孩子讲述当地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意义,有的带领孩子参加民俗活动。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为了吸引家长的参与热情,我们还举办了传统文化知识讲坛,邀请有条件的家长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互动节目等。

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我们在校园围墙上制作了《二十四孝图》《二十四节气歌》《家乡名人事迹展》,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还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一歌》栏目,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中华名曲、名歌;还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向学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本优秀作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形成了“人人争当读书标兵”的热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月考分析下一篇:公证复查争议投诉处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