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2024-07-24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通用8篇)

篇1: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高二支部

黄兰珍

在我们可亲可爱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要用我的忠诚和工作的实际来向我们伟大的党汇报。

第一、到社区见行动

我主动、及时到居住地居委会进行党员报到。今年暑期某一天,接到居委会通知和朱行中学乔校长一起进行2小时的夜间巡逻。女儿知道这件事后,说要是我去了,会很傻的,也不会有人主动去的,居委会要是当回事,就会打电话的,而不是塞在信箱了事。女儿的话貌似很在理。但是,我却很坚决回答:我要去!这是作为党员的自我要求。我们根据通知单要求,去门卫报到并做好登记,我们绕小区走了一遍。说句心理话,小区挺安全的,我们的巡逻重在形式。也确实是很多党员没有及时报到,党员活动登记表上是空白的。让我感觉到:党员社区报到的这项工作要做实,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

第二、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暑假期间,我全文阅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读了“七一”讲话相关的启示文章,如《常思做人为政用权》、《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七一”重要讲话启示》、《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总把群众当亲人——“七一”》、《有“准备困难” 就有“事业成功”》、《“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真思亡危方能存安》。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提高党员修养,干好党务工作。

2011.9、《爱岗敬业 永远跟党走》

三附中饶凤英

伴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的生日,我怀着无比热诚的心情表达我对党的热爱。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南极上空早已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神州5号也 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那些曾经蔑视我们为 东亚病夫的列强,一个个低下了自命高贵的头,就连大洋彼岸那个自恃天下第一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一次次为他们的傲慢和无礼道歉。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

党是我心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从儿时的少先队员到中学时代的共青团员,从普通教师到中国共产党员,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冼礼,思想一次又一 次的升华。我不断告诫自己:我不仅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忠于祖国、胸襟开阔,不计得失,严以律己。服从组织安排,以大局利益为重,敬业爱生,奋发进取、创新工作。学习上加强政治修养,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加强师德修养,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天下散文网。.。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教育的宗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我的教学的理念;“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做人的信条。因为教师的责任,一是对社会负责,二是对家长负责,三是对学生负责。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有太多的感叹。我想,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做一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民教师,才是献给党和人民的最好礼物!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我是一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党员,还在摸索着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的过程中。今年暑假,我特地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向沈浩同志学习,也震撼于一个真正的党员的风采!

《第一书记》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时时刻刻装着小岗村的村民,为小岗村谋发展,搞建设,为小岗村的未来东奔西走,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奇迹,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他胸怀理想抱负,选择下放基层,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干事业,以实际行动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小岗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短暂的一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都要不怕挑战,不惧困难,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化学组 叶菲菲

2011 9.17

读《快乐教育》有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经典书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被许多科学家、教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快乐教育》这本书是专门针对儿童教育的,作者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而揭示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引导则能促进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我很欣赏书中快乐教育的理念,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快乐学习中成长起来。同样,作为教师心中也要有快乐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会好的。要让学生快乐学习,需要我们教师多动动脑子,上一节有趣的课,让学生从心里真正地喜欢这位老师和这门学科。如何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性,我觉得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花很大的精力,精心设计,除此之外,课外要多看看各种类型的书籍,教学上做到触类旁通,知道的知识越多会为教学增添色彩的。

余兆木

我拿什么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高二支部 刁丽杰

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在这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季节,我们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又一次走进火红的七月。90年前,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一颗伟大的种子,正是在这个如火如荼的季节生根发芽,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她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并将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崭新国家,让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以“唱红歌,提精神”的方式,把我的永恒忠诚和炙热情怀奉献给我们可亲可爱的中国共产党。有近十年党龄的我,满怀热情站在合唱队伍中。虽然平时并不擅长演唱,但在党的90岁生日前夕,自己能在合唱中参与一首红歌演唱,是非常激动的。

一面面红旗在比赛现场的台上是那么鲜艳,此时我们正为党的90华诞献上最动人的歌声。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合唱前奏声中一面大幕徐徐展开,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第一个出现在赛场中央。90年来,一首首红歌从作曲家的笔下流淌而出。在党的90华诞到来之际,我们自豪的站在舞台中央,放声高歌。

接下来,来自金山教育界的15支合唱团,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动听的旋律、激荡的音符,回顾了党的90年光辉历程。激励我们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华师大三附中高二支部

陈春花

201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了,对无数的共产党人来说,这注定了将是不寻常的一年。“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们伟大的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即,我这样问自己。

赞美的话语只想珍藏在内心,因为任何华而不实的词藻都是多余。轰轰烈烈的决心更不必表,因为对于这个问题,我心中的答案此刻如此清晰简单: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教书育人。牢记华三使命,为华三辉煌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忆往昔,我们华三人要走的路不正和中国共产党曾经走过的路一样吗?——我们要克服的困难不可谓不艰巨,我们要面对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作为一名华三人,我与同事们一起经历了学校曾经辉煌的尾声,也共度了学校陷入低谷的迷茫期,携手了学校艰难奋进的过渡期,如今我们终于一起迎来了学校再创辉煌的契机,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坚实的扎根于自己的一线教学岗位,带着自己满腔真情备好课,教好书,育好人,想学生所想,急家长所急,做一个无愧于心的好老师;在学校需要的时候,不退缩,不埋怨,不推托,不怯懦,和她一起风雨同舟,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学校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与时俱进,为学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能够奉献给党的最质朴的献礼。

2011-10-8

学习《共产党宣言》有感

陈紫微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这时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各国纷纷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但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之前的一些学者如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傅里叶等都提出过改良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正在革命的无产阶级们提供了思想武器,找到了斗争的方向,对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宣言》的第一部分论证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关系。其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从革命的阶级演化为了剥削阶级,而这一切都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无产阶级就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宣言》第二部分论述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宣言》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

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宣言》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重读宣言,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会更加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高二支部 景哲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的时候,我以一名普通党员教师的身份,参加了唱红歌比赛。

唱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许多红色歌曲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每每听到红歌,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回想起那段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唱红歌的日子。

虽然有点人认为唱红歌是形式主义,和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没多大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涌现了不少好歌,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教师,我更深刻体会到不但能净化灵魂、鼓舞斗志而且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欣然地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每周进行红歌学唱,这也给我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一点变化,一丝快乐。虽然红歌比赛结束了,但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它的旋律也将永远在我耳畔回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桥园纳凉晚会 共谱和谐篇章

高二支部 李丹

8月16日,在桥园居委会的邀请下,我校与桥园居委会联合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纳凉晚会。我作为带队老师,与学校的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们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下午同学们就来带学校排练,我给他们提了一下改进建议,指导他们排练。同学们热情很高,排练的忘记了时间,快到5点多了,才发现来不及回家吃饭,我们就买了一下外卖,将就着吃了一顿,接着就赶往纳凉晚会现场。这一天是上海天气开始转热的第一天,傍晚的温度也有30几度,晚会是在露天举行,刚到几分钟,我们就满身大汗,更要命的是还被蚊子咬的满身是包,但是着丝毫没有减低我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看到小区的居民们和我们一样在耐心的等待着,大家感到这一切是值得的。

本次活动由高三毕业班的严子艽和张铭同学担任主持,干伟斌老师一家的一曲大气磅礴的《国家》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有活力四射的腰鼓表演,有夺人眼球的儿童国标舞,来自三附中刘瑞鸿同学的吹笛独奏,笛声宛转悠扬,扣人心弦;还有顾羽峰等四名同学带来的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因为你和人民在一起》,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无限敬爱之情。另外还有高一(1)班的同学过来帮忙拍照喝彩,用镜头记录下台上精彩的表演和台下居民观众带着赞赏的眼神和他们的欢声笑语,而观众脸上赞许的微笑,正是这场尽心尽力的演出最好的赞赏和评价。

这次的纳凉晚会建立了良好的社区文化平台,也在炎炎夏日中为居民们带来了非同凡响的视听享受,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师生党员的风采,在这个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热爱和崇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只要组织需要,我们就会冲在最前。

听红歌,忆童年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华东师大三附中高二支部

沈洁

我是80后的党员,和80后的大多数一样,我是十足的电视迷,我以极具我们80后时代特征的方式参与到本次主题:“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2011年5月23日,由加多宝集团联合光线传媒及旗下栏目《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启动了“‘不怕上火,红动中国’――王老吉唱支红歌给你听”活动。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乐坛盛事,“不怕上火,红动中国――王老吉唱支红歌给你听”活动历时近3个月,邀请164位明星在光线传媒的王牌栏目《娱乐现场》和《音乐风云榜》中推介并唱响红歌,同时,还将携手普通消费者,重游延安、井冈山革命圣地,与当地人民面对面交流,感受老区红色精神。

作为一名观众,我几乎一天不落地收看了暑假期间的所有相关节目。听了红歌,看了部分红歌的相关影视资料,重温了曾经的儿时岁月。身为80后,红歌并不是陌生的事物,相反,《唱支山歌给党听》《英雄赞歌》《南泥湾》《游击队歌》《映山红》等歌都曾挂在嘴边;红歌中的人物也曾耳熟能详,那个拿着爆破筒,高喊“向我开炮”的王成,那个诱敌入包围圈,惨死在日军刺刀下的王二小,都是儿时无比崇拜的偶像;中小学时期学校每年举办的合唱比赛几乎场场都是红歌赛,我们曾经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勇夺第一。红歌陪伴着我一路成长!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让我们心情激扬,使我们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好。用歌声唱出对党的热爱,对党90华诞的祝福。每当唱起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感受到过去革命者为祖国的一腔热血,我们更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不懈努力工作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为庆祝建党90周年,我区开展了教育系统唱红歌的活动的热潮。我校也积极参加了这次比赛。从3月份以来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我们演唱的曲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此曲目是由毛主席诗词改编的,整个曲目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充分展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令唱歌的人心情激扬,感觉自己就是战场上的一员,体会颇深。

我们党已经走过90个年头了。90年来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着中国在风风雨雨中奋勇前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壮举。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的党?是什么样的人成就了我们的党?又是什么样的精神能够使我们的党创造新的辉煌?信念、拥有信念的无数革命先烈与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包括我与在座各位在内的全国6000万党员所应当具备的主人翁精神。

为了我们伟大的党能够带领着我们的祖国完成伟大的复兴,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我们国家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但是群众眼里的党、世界舞台上的党、社会变革大浪潮中的党正是由我们这些千千万万普通党员组成的,谁能说我们的思想觉悟不重要,谁能说我们的言行举止不重要,谁能说我们没有责任与义务?

在这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深思。思考我们的信念与理想,思考今后要走的道路。每当唱起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感受到革命先烈为祖国的一腔热血,我们更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把红歌一直唱下去。

章莺莺 2011-10-8

用行动向伟大的党献礼——实事求是

勇于开拓

三附中

胡志丹

在党的光辉华诞之际,祝愿敬爱的党,美好的国家更加辉煌加大,同时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如既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学校党组织发放有关党的资料。在思想上要严于律己、步调一致;在学习上要孜孜不倦、奋发向上;在工作上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耐劳,努力为教育事业尽职、尽心、尽责地工作。

对自身的几点期望:

一,在政治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三个代表”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学校党委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参加各项党的活动会议,在工作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刻记着:思想是进步的一件事,至少还能见到梦想。

二,在工作中更要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努力教好每一堂课,代好每一次训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我能够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此外,我还能够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深钻教材,认真教学,圆满完成任务。体育课教、学、练三者之间的统一。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导水平的体现。只有教师正确而巧妙的引导,才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爆”作用,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教学最佳效果。

三,在个人生活上,努力创造健康的心情,让生活时时刻刻拨动着我快乐的心弦。时刻记着:活着是美好的一件事,至少还能见到太阳。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选择了教育,我将用一生为之而努力。为此,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刻苦的学习、勤奋的工作、自律的作风,努力提 高文化素质和各种教学技能,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儿子唱《卖报歌》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献给建党90周年”征文

华师大三附中 杨国军

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敬岗爱业必然是最根本的奉献方式。作为一名父亲,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然而,儿子尚且年幼,很多的教 育方式似乎并不适合,或许教唱一首儿歌是最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儿童的穷苦生活恐怕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卖报……”耳畔又响起这首熟悉的《卖报歌》,记得小时候最爱唱这首《卖报歌》,觉得这首歌很好听,歌词很亲切,放学路上小伙伴们有时三五成群应和着,歌声向远处不断蔓延,童年的快乐也在歌唱中得到抒发。而如今的孩子们,不曾经历过战乱、饥荒的年代,向来是家长们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怎能体验到革命前辈们生活的艰辛呢? 于是,周末当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我就故意开始哼唱这首儿时的歌曲,果然引起了他的兴趣,当即要求跟着我一起唱,于是父子两人便兴致勃勃的一字一句 教唱起这首《卖报歌》。

儿子学得很快,我又趁机向他讲了个故事:一个10岁女报童为了生计而被迫穿行于街头卖报,一天被一辆车撞倒在地,头上立刻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也 散落一地,好心人聂耳将其扶起并买下了所有报纸……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或许儿子对歌词还是似懂非懂,但他此刻唱得是那么的卖力,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许多年前那些小朋友可怜的遭遇,感受到了小朋友们的美好愿望,我更希望他能够感受到自己今天的幸福与 快乐!

篇2: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中不禁荡起层层涟漪,是啊,爹、娘,女儿能拿什么奉献给你们呢?房子、汽车、地位、金钱,我想你们不曾巴望过。你们唯一想要的,就是女儿出人头地,就是女儿快乐的成长。你们想要的太少太少了,可女儿却不曾让你们满意过。

岁月的流逝,光阴荏冉,你们的女儿是否让你们满意过,我不曾深知,便那次,我真的深深地伤害了你们。

时光的年轮倒转了五圈,停留在一个潇然的秋夜。“滴、嘀„„”,秋雨奏出一段和谐的夜曲。落叶的声音仿佛带来了凛冽的冬天。我缩在冰冷的被子里,感受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夜。好冷呀,我缩缩身体。单薄的被褥,在加上没有父母的关怀,我觉得就是秋雨中一根枯黄的小草。就这样伴着雨声,听着风声,我睡了,仿佛掉入了深渊。第二天,我睁天千斤重的眼皮,隐约看见周围白茫一片。“这是在那里,我爸、妈呢?”心中只有这两个念头。看到爸妈了,我的心放了下来。他们告诉我,这里是医院。枕头是白的,床单是白的,就连爹娘的那继缕银丝也刺痛了我的双眼。原来我发了高烧,“孩子,爸妈对不住你。”声音有些颤抖了,这分明是爸妈的忏悔呀,我为他们拭去脸上的泪珠,我不会怪你们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对我翔倍加,而我却一直高烧不退,咳嗽声伴着日出到日落。我知道他们在努力挽回自己的过失。可一次又一次,我却不能在痛苦中脱出来,我讨厌他们,甚至还有些恨。

可那年,我似乎读懂了爹娘的爱。他们的爱就是杯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不会第一口就感到甜,但它的糖份却沉积在杯底,只有一口口地细品,才能品出它最后香醇,那种香醇是让人醉心的甜。

时光的车轮又倒转了两圈,停留在那个收割麦子的季节。黄澄澄的田地里,机器在奏乐;湛蓝的天空中,鸟儿在唱着一支欢乐颂。爸妈的心中拧成了一个疙瘩,又到了交钱的时候了。他们商量着“把麦子卖了得了,”“就这么一点,以后温饱还是个问题呢!”静夜里我只听见了这一段对白。缕缕烟丝缠绕着房梁,暗黄的灯光映出了两张暗黄消瘦的脸,机器的哄鸣声一次又一次绞疼了我的心。爹娘又得受累了,我心中就只有这一个念头。麦子终于收了回来,看着粒大饱满的小麦,我的心头又颤了一下。这堆小麦仿佛是用汗水堆起来的。黄澄澄的麦穗再

次刺疼了我的心,我看到了父母两鬓的白发。缕缕银丝让我的泪水溢了出来。几天后,下起了雨,雨后,我放下书本,跟着爸妈来到了初夏的田间地头,我感受初夏的天,嗅一嗅泥土的芬芳。是的,我感受到了,感受到了初夏的一切。“孩子,热不热。”我下意识的摇摇头。回到家,汗水已经湿透了我的衣衫。爸爸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沉重。我望了望他,脸角的皱纹显而易见。“孩子,把钱攥好吧。”我的泪水溢了出来。只见一把零钱捧在手上,我接过钱:“爸,我会记住的,”我知道爸想说什么。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把钱真的好重好重,我攥在手中竟然攥出了汗。

在来考试前,爸妈告诉我一句话:“晚上我等你回来吃饭,为你好好补补。”走出家门,我又哭了。爹娘对我的爱我彻底读懂了——爹娘的爱是那杯不得掺假的热气腾腾的咖啡,这份爱包容了我的无理,我的任性,我的年幼无知,我的一切过错。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是啊,十五年了,你们给我的太多太多了,我拿什么来还给你们呢?拿房子、汽车、地位、金钱。今天我在这个考场中奋笔疾书,屋外阳光温暖而刺眼。我真想扑到家里拥抱两个熟悉的身影,拥抱冬日暖暖的亲情,现在我要用我的心来奉献给你们温暖,奉献给你们一个花红柳绿的春天。

爹娘,你们能感受到女儿的心声吗?

篇3: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

母亲在26岁那年生了第四个孩子, 那就是我。算起来, 母亲今年六十多岁了。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给我和哥哥姐姐过生日, 那些年农家的生活很是清贫, 但哪怕就是一碗面, 母亲也要特地在过生日这天为我们做上一顿, 说是添岁。现在想起, 那滑爽劲道的手工长面, 竟是我幼时记忆中关于美食的最温暖的渴望。

16岁, 我考取了市卫校, 学校的生活很是不错, 但我还是想念母亲, 最想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酸汤面。从未离过家的我一封接着一封往家里写信, 诉说我想家的心情, 并说我想放弃被人瞧不起的护理专业, 回家乡上高中考大学。母亲虽然只有初小文化, 还是给我写了回信, 信不长, 字写得有些歪斜, 还有几个别字, 但每个字都一笔一划, 很认真。深夜, 趴在被窝里一遍遍读母亲写给我的一字一句, 泪水浸湿了枕巾。我现在还记得母亲在信中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干啥都要用心。也正是因为母亲的勉励, 我才度过了那段充满彷徨的日子, 从而最终走上了护士职业的道路。

卫校的第一个国庆假期, 很多同学都回家了, 我孤零零地躺在宿舍的床上, 热泪长流。突然听到楼管说有人找我, 我懒洋洋地打开门, 顿时惊叫起来, 门口站着的竟是母亲!母亲知道我晕车, 回不了家, 特地从三百里之外的老家赶来看我。我难以想象, 母亲晕车比我还厉害, 又从未出过远门, 仅仅因为我的任性, 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的“好吃的”辗转来到市里的。但由于家里农活忙, 母亲只待了一天就回去了, 我和母亲都明白, 田里正待收获的玉米, 就是我和上大学的姐姐下学期的生活费呀。

从小生长在农家, 我以为, 跳出了农门, 就离幸福只有一步之遥, 而自主的婚姻便可以带我进入幸福的殿堂。卫校毕业, 年仅十八岁的我为了一个承诺, 不顾母亲的苦苦相劝远走他乡, 又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错位的婚姻, 却不曾想, 年少无知时代幼稚的选择, 不但主宰了我多桀的命运, 更让母亲因我受苦。这些年来, 在举目无亲的他乡, 我就像一头负重前行的蜗牛, 在举步维艰中经营着名存实亡的婚姻, 流尽了汗水和泪水, 收获的却是冷漠和猜忌。那些年, 我在乡镇卫生院上班, 生活条件差, 工作忙, 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孩子, 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孤苦无助时我虽然很懊悔当初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 但固执的我为了“争气”, 坚决不肯告诉母亲我的处境。不久, 母亲可能是从姐姐那里知道了我的情况, 她变卖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养鸡场, 赶来照顾我, 帮我带孩子, 才使我度过了那段最为艰辛的日子。一年后, 因为要伺候嫂子坐月子, 母亲不得不回去。临走时, 母亲把自己熬夜赶做的几件绣品全部送给隔壁的一位同事家属, 委托她们照应我。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知道, 母亲不放心我, 其实, 那年我已经二十五岁, 已经是三岁孩子的妈妈。可是, 在母亲眼里, 我永远都是她最小最需要她照顾的孩子啊。可以说, 母亲的体恤和关爱, 是我在凄风苦雨的岁月里坚持面对苦难的唯一力量。

如今, 我在县医院上班, 生活条件优越, 孩子也大了。可是, 我却失去了婚姻, 成了一个单身妈妈。苦难的经历使我变得成熟和睿智, 也学会了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一切。然而, 多年来不计前嫌不图回报伴我风雨同行, 给我宽容给我支持与我相依为命的母亲却老了。母亲真的是老了, 仅仅六十多岁, 头发竟几乎全白了, 牙齿也掉了好多, 还患有高血压、类风湿和慢性支气管炎。这几年, 母亲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 种菜, 养鸡, 甚至还做些零工。我多次劝母亲来我这里生活, 但母亲坚决不肯。为此, 我很是不解, 后来才从姐姐口中得知, 母亲坚决不来我家的原因, 竟是不愿成为我再婚的拖累, 她说我的路还很长, 只要我过得好, 她比什么都高兴。听了这些, 想起母亲劳碌清苦的一生, 想到自己已人到中年, 不但不能孝敬母亲, 还要让母亲为我操心, 我不禁泪水潸然。

我的生日在腊月, 正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俗话说;孩子的生日, 母亲的难日。小时候, 婶婶告诉我, 我出生的那年冬天异乎寻常的冷, 那个冬日的深夜, 当我以宏亮的哭声划破夜空的宁静宣告自己的降临时, 也是母亲苦难的开始。因为嫌弃我是个女孩, 奶奶和父亲摔门而去, 是母亲一个人挣扎着自断脐带, 然后把冻得青紫的我贴在胸口上暖了一夜……

三十六年了, 我过了三十六个生日, 却似乎从未记起过为母亲做点什么。我已习惯了母亲给我过生日, 即使自己已为人母, 我依然习惯了在母亲面前像个孩子似地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多年来, 我已习惯了母亲给我的爱, 可是, 我又给了母亲什么?

有人说, 爱是向下的, 人们给儿女的爱总是多于对父母的爱。舔犊之情, 人皆有之, 这是人的共性。可是, 当我们把全身心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而又安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爱时, 在某个时刻, 你是否会如我此时, 蓦然想起, 其实, 也曾这样爱过我们的父母, 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爱!

篇4: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前进,“你的数学课堂教学真的有效吗?”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正如孙晓天教授所说:“没有数学化的数学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和思维空间的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一、 把握有效教学的理念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凸现有效教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

三、 突出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这是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

(一)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二)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交流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这种欲望,教学中使合作交流的功能与价值得到最大化,教师就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励学生思考,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切磋,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

四、生活实践应用,强化有效教学

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教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了一实践题:让学生回去计算自己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客厅里铺上地砖,至少需要花费多少元?学生情绪高涨动手量出了长和宽,算出客厅的面积;然后去了解每一块地砖的大小和价格;算出它们的总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找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总之, “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多做一些务实的探究,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篇5: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作文

婆婆的心我明白。时间可以改变石榴好看的颜色,带走石榴美好的味道,但改不掉深深的牵挂,带不走浓浓的爱意。

一日,我到一亲戚家串门,在他女儿丹慧的闺房里,发现一只漂亮的玩具鸟。玩具鸟被绳子吊在空中,一拧发条便展翅飞翔,还伴随着清脆的“鸟鸣”。我不由得发笑,丹慧已经26岁,不是小孩,怎会有此等兴趣?

在我疑惑之时,丹慧笑着解释,这玩具鸟是爸爸买给她的。我不由得恍然大悟,前一段时间,丹慧失恋了,一直闷闷不乐,莫非是做父亲的太爱女儿,不知如何是好,便突发奇想给女儿买个新奇玩意,让女儿换个心情?

一只小小的玩具鸟,承载着一个父亲无限的爱和希望。我心里默默地感动着,想起了最喜欢的一首歌:“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我楼下有一个邻居,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很不幸,儿子一出生由于缺氧而致脑瘫。邻居带着儿子在全国各地求医,花光了路费,磨穿了鞋子,还是不见效果。看着瘫痪、痴呆的孩子,邻居竟走了极端,每周不管刮风下雨都去寺院拜佛,每天还要在家里上香,嘴里不停地念叨:“让我的儿子快快好起来吧,我愿意以我的生命来交换。”

“天若有情天亦老”,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灵震撼了。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最纯朴、无私、高尚、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不需要时间去考验,哪怕是最美好的语言在这种爱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篇6: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作文

母亲的诗如三月杨柳的风、如胆怯的细雨、如淡淡悠云的飘逸。

父亲的诗深沉粗犷、豪迈、奔放,在远山回响,余音轻轻地缠绕心头,振奋人心,激昂斗志。

母亲的诗,温柔细致是散文诗。

父亲的诗,严谨讲究是格律诗。

我从母亲乌黑的秀发读起,一页一页地读,一根一根地数,从鬓角数起,一直数到今日,无法数清。

我从父亲明朗的额角读起,一页一页地读,一条一条地数,悄悄流逝的岁月在他的额头刻下纵横交错的山川,道道山川饱含沧桑。这其中深刻的蕴涵,女儿读得好明了。

给我灿烂的生命,给我毕生的心血,给我永远的守候,给我一切的一切,我无言诉说。天不长地不久,唯有你们的爱是永恒的;地不老天不荒,唯有你们的爱永不凋零。

你们赋予我实在太多,一遍一遍又一遍将父母吟在心间,不是依赖你们,只是害怕失去你们,这辈子你们注定为我付出,一生无怨无悔,然而下辈子,父母请你们做我的儿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诠释我对你们的爱,才能报答你们对我的恩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父亲母亲?

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遗忘滋养我的土地。

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报答。

尽孝道的方式不止一种,最主要的是为父母着想。尽孝道者并不是金钱所能代替的。

作为学生,我无法带给父母物质、金钱的满足。但是我可以在父母劳累时,捶捶背,倒杯茶;在父母生病时,殷勤问候,尽心照顾;在父母伤心时,道一声安慰,说一句笑话;在父母外出时,祝他们平安。

篇7: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献给建党90周年

2008年11月3日我有幸走进金泰,成了金泰的一员,不觉已经度过两个年头。近两年来,不仅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受着温暖,收获着前行的动力与勇气,更见证了金泰公司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兴企富民”,“品牌金泰、和谐金泰、活力金泰、效益金泰”,“创新金泰、超越发展”,建设“百亿金泰”,这都体现着金泰永不满足,再攀新高的雄心壮志,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使我更加珍惜热爱金泰。我为自己是金泰人而骄傲。

可是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金泰?

说起奉献,曾经以为是个很大气的词汇,是需要作出惊天地的大业绩才能够提及的赞美。而我只是金泰华云公司写字楼物业的一名普通管理员,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与我是那么遥远,我的工作细小而琐碎,平凡而普通,办公室里打打字整理整理文件,绘制一些表格,填报各种报表,催收客户房费,提供客户发票,检查卫生和安全,查水查电,带领客户看看房间,为客户提供办理证照所需要的证件,服务客户认真听取客户意见……整天忙碌不得清闲,做的都是一些具体的小事,可是正是从这简单平凡的小事中,我感受到充实,体会到奉献就蕴藏在自己平日里真实而又细小的工作里边。面对客户做到“您字当先,请字当前,微笑不断”。委屈服务做到“忍”,微笑服务做到“甜”,文明用语做到“响”,热情服务做到“诚”,让客户满意,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认真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一个安全隐患;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上级公司的文件精神,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发展;有时为了工作的需要加班加点,其实这些都是奉献。奉献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只要你愿意,真诚奉献并不难,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材,不妨做一棵小草为青春献上一丝新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不妨做一条小溪为孕育我们的土地捧上甘露;不能成为天之骄子,不妨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为改革发展尽心尽力。奉献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眼前。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立足本职,努力的工作,把自己琐碎的工作一件件认真做实、做细、做好,才是最好的回报与感恩。自己的工作虽然细小琐碎,但却很重要,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即使小的细节出现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的祸患,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损失。因此自己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同时也体会到要做好自己的琐碎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用心和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上进心。

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及所承担的责任,认识到做好工作是义务,是本分,是不容推卸的责任,才能有干好工作的决心和动力,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彷徨,积极想尽办法加以解决和克服。

做好自己所从事的琐碎工作,细心是必不可少的,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纰漏,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上班前,先梳理一下当天要做的工作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记录到纸上或本上,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工作排序,按顺序工作。出现临时性工作也要简单记录,避免遗忘。下班后再检查一下记录的工作完成情况,没有完成需要明天继续的工作记录到明天的安排里。这样就避免或者大大减少了自己的工作疏漏,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了较好促进作用。

耐心对我们从事服务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少耐心,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会引起客户的不满,也会影响企业的信誉。相反,如果有良好的耐心,就会提供良好的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提高公司的形象和美誉度。面对客户的投诉,即使是不合理的投诉,我们也要耐心倾听,给予耐心解释说明,做到有礼、有节、有度,体现出我们对客户的真诚,让客户理解和满意。如按时收取客户租金时,有的客户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牢骚满腹,言语不友好也不礼貌,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与客户发生争执,要耐心向客户解释按时按合同约定收取客户租金是公司的制度,我们不能违反,希望客户给予理解和配合。

做任何事情只有用心才能做得更好。尤其是我们所从事的服务行业,只有用心服务,才做到想客户只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才能将服务工作做细做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平时琐碎的工作中,只有用心,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在工作中发现提供客户开水的电开水器24小时自动开关,这样会有很长时间浪费用电,于是安排员工定时开关电开水器,这样既能满足客户的用水需求,又能节约用电,还可以延长开水器的使用寿命。平常安全检查要用心,才能及时发现隐患,并果断整改,才能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检查要用心,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确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总之用心是做好工作所应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

工作无止境,服务无止境,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一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上进心。作为一名物业管理员,要协调部门处理各方面的工作,这不仅要学习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懂得相关的操作、规范,更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为此,不仅要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细心揣摩,好好体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这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我体味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感受着平凡中的重要,欢欣着琐碎中的收获,体验着奉献的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和实践,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永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篇8: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但,令人沮丧且惊诧的是,我旋即发现自己读它不懂。隔几天再看,仍然读它不懂。看来看去,书页变旧了,放上书架时显得颇有几分学问气。现在它还在那里,四元四角五分的一本书,很体面地发了黄的旧书。不懂。

光阴转眼催人老,书却不肯老,今年又在三联书店出了新版,雪白挺括,这一回是四十六元的书了。我赞成保护作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但我有一点为现在的穷学生发愁。

更让我发愁的是,现在的穷学生买了这么贵的书回去,只怕,多半和我当年一样,也是看它不懂。

作者在前言里开宗明义地说:“我尽可能使本书可以多种方式阅读:既可以按序连续披阅,亦可随意选读一个章节。本书的组织顺序着眼于一般读者或大学本科生,但我希望,偶一涉猎也能吸引研究生的兴趣,并对某些愿意深入探讨某一专题的专家也有所帮助。”

由于目前城市人民对建筑环境的兴趣日渐高涨,这样的前言难免会引诱许多人动心,试图顺手翻阅一睹为快。然而,根据我读此书经受十余年打击的经验,作者或是在顺嘴儿胡说八道,或是高估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再不然,就是他的那些英国同胞读者们在建筑和艺术和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修为比咱们深了一个世纪有余。

这本书压根儿就不是为普通读者写的,虽说它实际上真是一本好书啊。

为辩明我不是在妄自菲薄,且先翻到本书的第二篇第一章:《来自乌有乡的新闻:英国一八三六——一九二四年》。乍一看到这题目,何为“乌有乡”立即有点儿让人犯晕。好在,几页后的行文里便有了解释——这里引用了威廉·莫里斯写于一八九一年的代表作、著名的乌托邦传奇的书名儿。如此一个下马威,其实不过略考较一下读者的耐心罢了。真正棘手处还在后面。

看见了这一章的题目以及题目下的“胸饰”处对莫里斯文章的引述,我们很容易猜测,这一章该是集中解说莫里斯其人及其建筑主张的。作为鼎鼎大名的艺术理论家,莫里斯的著述和设计深深影响了主要发生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而工艺美术运动又被无数历史学家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之一。因此,把莫里斯放在了这部现代建筑“批判的历史”的开篇,可称恰如其分。

然则在作者的操纵之下,本章并不是由着莫里斯一个人在独唱咏叹调,却引出了数不清的满台人,纷乱错落地上演着多主题多声部的重叠又重叠的重唱。单是在本章第五页这一页里,我们读到的名字除了莫里斯之外还有:一、拉斯金;二、乔治·吉尔伯特·斯各特爵士;三、卡尔·马克思;四、艾里娜·马克思;五、艾德华·艾夫林;六、恩格斯;七、傅立叶;八、沃尔特·克雷恩;九、麦克默多;十、肖;十一、莱瑟比;十二、E.S.普莱尔;十三、恩斯特·牛顿;十四、阿什比;十五、沃伊奇;十六、费边。这十六个人当中,有生年彼此交错的思想家、革命家、理论家,也有真正动手设计的、出名或者未必出名的建筑师,不论规格大小,一揽子的都被弗兰姆普敦用来解说莫里斯:莫里斯继承了谁、启发了谁、和谁意见相左、和谁有所呼应,还有别的哪个人怎么看待莫里斯。弗兰姆普敦甚至都舍不得多花一点儿篇幅来转述上引十六君的相关见解究竟是什么,只是点到了名为止。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人本是何方神圣,又各有什么主张与建树,这整个错综交织的参照系的意义当然也就化为乌有,于是从中衍生出来做全景式描绘的正文便随之完全不知所云了。

循着这一叙述习惯,作者随时都会顺手拈来一本书,比如拉斯金写的《威尼斯之石》、霍华德写的《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之类,用以取代一长串铺垫细述的文字,诱着你的思路跟随他一起跳来跳去,纵横捭阖地比拟与重构前人的思维发展轨迹。读者要想跟得上他,就得先对那些书目有个大致的了解。可惜,现如今即便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读到过这些典籍的人也在极少数,因此我们很难亦步亦趋地跟着他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运起轻功绝尘远去。再随便翻开一页,我们看到他会这样来讲述一位建筑师沃伊奇(拉斯金的门徒麦克默多的门徒)的影响:“沃伊奇这些作品和他本人的经历一样影响深远。建筑师C.R.麦金托什、C.H.汤森,维也纳建筑师J.M.奥尔布列希和约瑟夫·霍夫曼都曾受到他作品的影响。”如果不熟悉现代主义前期那一段建筑历史,无论谁看见这一长串名字都只会感到困惑而且厌倦,不明白就算他影响了这么些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只要了解到,这些人当中包括了格拉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的主将,他们各自孤独探索而又相互启发的实验,参与构成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交替之际最勇敢的建筑探索,筚路蓝缕地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那么,何必来勾勒其先一直上溯到拉斯金的这一系列学术渊源,个中的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但同样可惜的是,今天学建筑的人,熟悉解构主义者哈迪德的人多,熟悉麦金托什和奥尔布列希等人的就很少了。

我想,要理解弗兰姆普敦捏合出来的这种叙事,需要深厚的学养以为后盾,这一苛刻条件正是当年我看不懂此书的首要症结。刚刚死啃课本考完十二年的试还没过多久,满脑子净是元素周期表这些跟建筑不相干的事儿,谁能知道那么些于高考无用的外国人!这书里随手拈来的故典太多,七拼八凑,斑斓锦绣,直是乱花定欲迷人眼,没有足够的修为便只能倒也倒也。真想凭谁对外行而又外国的普通读者伸出手来拉一把的话,惟有指望译者做出比正文更长得多的注解,把所需配备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说详尽。然而,这种译注更像是个专业研究者的读书笔记,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翻译所应负责的领域,对于译者的学术修养和时间投注也是个无限的挑战。我只在周作人当年翻译日文书的版本里见识过这样的译注,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盛景,其难再,可叹而不必解说。

更可恶的是,弗兰姆普敦在全本书里谈论不休的,毕竟是个关乎建筑的话题,但他字里行间处处涉及的无数建筑方案,却是极端悭吝地舍不得给配上插图,更让局外人难以揣摩他所说到的那些形象该当如何——尽管在他看来,这些似乎本应是尽人皆知的。如上所述,他提到过,麦金托什诸人的建筑作品受到了沃伊奇的影响。但无论是稍远的沃伊奇还是麦金托什诸人的建筑,在相关文字旁边都没有配上相应的照片或者绘图;直到隔了四章专论麦金托什的时候,一整章里的插图亦不过小小三帧。此般图片等级,真是愧对了这一回新版本所用的重磅好纸张!就算有哪个优秀学生要认真读书去查对,从我们最习见的西方建筑史的教科书里,也很难查得到足够多的图片,至多其中某人的单独哪一个建筑有张鬼影模糊的黑白小照罢了。在初学者来说,这书读完了可不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能是晕头涨脑的!与此书相互折磨了若干年后,我才开始摸到一点读它的关窍,大致有点儿模模糊糊的把握,who is who,what is what,约莫该向哪里去找到相关的建筑资料,而且这还先得取决于一个可以借重的图片资料库——咱们的公共图书馆是指望不上的。时至今日,我真正诚心诚意来读它的时候,正经还得在手边预备上几本以编年方式组织的原版大部头建筑史,分分秒秒拿来做“辞海”用,搬动书本的频率和分量都堪比在工地上搬砖。这显然不是随意读书的悠然情调了,怎能不让人跟它起急呢?!

说到这里,准会有人要跳起来质问:晦涩到这么刁钻的程度,你凭什么赞它是好书?

咱们再回过头去,查查它的目录。

全书正文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题为《文化的发展与先导的技术 一七五○——一九三九年》。开篇先来通盘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产生过程中的文化、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后面的论述铺陈出一个泛泛的轮廓底子来。这一部分共有三十三页,在全书总篇幅中占了不到一成。

第三篇题为《批评性的评价以及向现在的延伸 一九二五——一九九一年》。其实际内容是在讲述国际风格成型以后的自我变异与更新发展,重点放在现代主义建筑被“后”的过程以及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这一部分共有一百一十四页,其中还包括三十五页内容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扩充出来的。第三篇占了全书总篇幅的三成。

如此一来,这本书就明显暴露出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特征,完全失去了均衡的美感。作者不惜此举,让第二篇的分量在全书总篇幅中超出了六成,当是出于必需,非此不能言尽。第二篇一共被分成二十七章,篇名与书名部分重合,叫做:《一部批评的历史一八三六——一九六七年》。根据分量及题目这两项参数来看,它显然是作者写作时最用心的重点所在,是正经正文。

第二篇中,几乎每一章都使用了同一模式的标题:“某人与某一种学派(或倾向)+某段时期”。在这篇的二十七章里,有四章的时段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涉及到的主题人物分别是:柯布西埃、密斯、莱特、富勒+约翰逊+康。其次有一章写到了一九五七年,主题人物是芬兰人阿尔托。随后就直接缩回到了一九四六年,还是在讲柯布西埃。其他二十一章的年代下限,都环绕着二十至三十年代这个中心,也就是说,第二篇的绝大多数内容,写的都是在以包豪斯为象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定型之前的那些日子。

讲起这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故事,除了莫里斯之外,写到沙利文、莱特、柯布西埃和密斯、包豪斯这等,是人人预料之中的内容,而未来派、格拉斯哥、分离派、风格派,也是一本现代建筑史绝不能忽略的话题。相近的内容范围,却又没有过硬的配图,弗兰姆普敦的专擅在哪里?

试举一个小小例子。通常,在讨论上一世纪转换时期的建筑趋势的时候,不可或缺地要讲到新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吉马尔、比利时的奥尔塔、荷兰的伯尔拉赫,还有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高迪。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场松散的装饰艺术运动,波及了整个欧洲和美国。它受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以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相关领域除了建筑设计以外,还包括家具设计、平面设计、雕塑、绘画、插图装帧和服装,并涉及到了文学、音乐以及戏剧舞蹈等诸多方面。由于反感工业生产对艺术造成的冲击,艺术家们转而推崇手工制作产品的独特个性和细腻精致,崇尚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大量运用自然纹样所特有的蜿蜒的纤柔曲线。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师们善于朴素地利用钢铁、玻璃、混凝土这些新材料,做出许多曲线,或繁或简,用冷硬的材料表现出建筑柔和的一面,展现了结构的韵律感。

根据这样的描述,人们会想当然地以为,新艺术风格是以自由的感性对抗冰冷的技术理性的一种风格。在上面提及的几位建筑师当中,我们最熟悉的应当是高迪,他那些遍布巴塞罗那的建筑作品也恰好印证了所谓非理性、超自然风格的印象。但是在论及新艺术诸人的一章,弗兰姆普敦用的标题是:“结构理性主义与维奥莱-勒-杜克的影响”,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怎么又和“理性主义”有了瓜葛呢?根据作者的看法,以新型的建筑材料对结构与构造方法进行忠实的表述,加上在塑造空间效果方面开始进行的尝试;对地域性的“本土”的民族主义特点的追求,同简洁化、标准化生产及建造的社会要求融合在一起:这些出于理性原则的考虑,是与原始力量、表现主义相制衡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探索。在上述几位建筑师的作品中,这些因素分别起着比例不同的作用,流露出了侧重不同的迹象。而这探索,又是建立在维奥莱-勒-杜克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如果无视这些,而过分强调其非理性的侧面,则新艺术运动与后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应该算是南辕北辙的走向,其间思想的衔接与艺术手法的传承就是不可思议的了。事实上,也确有一些人是把新艺术时期的建筑看做是现代主义建筑之前的一段“反动”,因此避过不提,直到最近才把它当成诡异华贵的怀旧对象,重作谈资。

又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的构成派,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早期,它是最重要的前卫流派之一。这群年轻的梦想家极力突破地心引力的禁锢,创造出了超乎想像的结构语言。他们狂热开掘着结构本身所具备的艺术表现力,远远超越了自己身处的时代。构成派在当时除了推出大量的设计方案以外,还通过与包豪斯师生们的交流而直接影响到了后者的发展,推动了现代主义者在结构表现性方面的探索,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最终完形有着不可轻忽的贡献。继而,一直晚及九十年代解构主义兴盛的时期,依然有许多建筑师都以构成派的设计思想作为无上的灵感源泉。这么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建筑理想,为什么却会夭折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历来习见的结论,都是归罪于斯大林保守集权的文化政策,归罪于他对这种带有民主气质的艺术倾向的本能反感。但是在本书中,弗兰姆普敦却揭示了另一个并不稍弱的现实原因:“随着列宁的逝世,革命英雄主义时期结束了……从建筑角度看,最长期存在的显然是住房问题。……面临弥补这一匮乏的任务,年轻一代建筑师中的部分成员感到自己不能再沉陷于当时……那种对形式主义的关注了。”随即,苏联建筑界开始进行了一系列聚焦于住宅设计的竞赛与研究。在这样的气氛里,先锋派建筑师不仅没有能力满足斯大林对新国家政体的象征形象的要求,也同样没有能力满足社会对实际建筑类型的现实要求,因此才不得不退出了苏联建筑的舞台。后来的一些年里,苏联在大规模建造社会住宅时,以另一模式遵奉着现代主义建筑的某些原则——我们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盖的许多“苏式住宅”,就是眼前一个确切的明证。无视社会现实条件的一面,只片面责怪斯大林扼杀新生的、开放的艺术实验,对他个人有失公允倒在其次,关键是把一个复杂的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扁平化了。由于弗兰姆普敦本人的意识形态立场偏左,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尤其与西方学界的习惯意见有所差异,也为我们读者提出了另外一个可资参照的思考角度。

记得在钱穆先生的书里曾看到过前人对史学家的不同分级。史学家需要具备三类素质:才,学,识。才是天生的,再加以学,在学问中始长出见识来。弗兰姆普敦这位前辈耆宿在建筑史方面浸淫多年,有没有才,我辈不必去衡量。以前文所述,足见他掉书袋的功夫之深,其学当然也就很够了。那么,算不算得一位上等学者,他在历史方面的识,即见解,就是最根本的,而独辟蹊径的见解在学术研究中,历来也正是人人必欲得之而又极难获得的。正是在这个方面,本书有着优秀的表现,是它不同流俗的最好一面。

书虽是好书,但却这么难读,需要人奉献偌许精力给它,在我们一个西方世界的“外人”而言,又有什么必要呢?

最关键的要义,仍在于它的着眼点放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前传”。

如前所述,在菜鸟阶段,和我一样的许多建筑学生在读书时,持着一种查阅时尚发布图集的心态。这也不单是中国学生的毛病,在整个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文论里,同样的把建筑风格如时装流行趋势对待的态度弥漫成风。正是因此,用贴标签来处理建筑思潮的思维方式才一度大行其道,而所谓后发国家的建筑师们也才会追着最新的流行趋势上气不接下气。如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相形于身边颓败晦黯的城市景象,面对着如潮涌来的西方建筑的新局面,我们不得不瞠目结舌五体投地继而发愤研习生吞活剥的话,那么,在本土建筑界已然彻底接受西化走向并走过了漫漫二十年的引进之路以后,却有不少人会忽然意识到,我们不过是在邯郸学步呢。

对于我们正在效仿着的西方现代建筑及当代建筑,其根本发生原理和内在逻辑,我们的研究和认识都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发地,竟还有人也在同样研究着它的发生史,探询着那些被国际风格掩盖和湮没了的早期实验,猜想着曾经还有过哪些不同的可能性。都说现代主义建筑毛病大大的,可是针对现代的城市生活,除了它以外,还能采用什么充当替代疗法呢?所谓的地域主义一天比一天更像是抗衡天下归一的僵化理路的支点,那么,什么样的地域主义在当代的社会环境里才是可能的?科学研究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无数次的“试错”,其意义丝毫不亚于那惟一的一次“试对”,甚至更重要,它是后者的必由之路。本书最重要的篇章,是在讲述着建筑史上对我们直接影响至为深远的那一段漫长的、全方位多思路的“试错”的历程。与其说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份确凿踏实的阅读享受、一种自圆其说的历史解读,倒不如说,它做成了更多的留白,挑战着读者的思绪。

由于包豪斯学派在“二战”之后与美国的工业化生产体制的成功结合,导致了国际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与美国在全世界的文化霸权联手,更让世人以为这就是现代主义建筑惟一正确的面目。不可否认,这一种现代主义建筑在满足民主社会对大规模建设的需求方面,的确是居功至伟;但它的缺陷,也在征服天下的过程当中暴露无遗。其中一个痼疾,就是它对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视若无睹,把全球城市都装进一元模式的壳子里,严重地败坏了这个世界在文化生态上的多样性。就此进行反思和考问时,在国际风格之前进行的那些湮没了的实验,为人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其中,有不少建筑构想之所以在当时没有能够得以广泛实现,并不一定是因为它“错”,而是因为它“对”得太早、超越时代太远。因此,并非巧合的,在当今的建筑领域,有许多以往的旧学说开始重新引起了注意,甚至有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架势,这不仅对后发国家才有意义。

针对如此重大的学术探讨,一本书的细读和难读又何足道也。这个课题不是单独哪一个人坐对书山就可以悟道的事儿,需要许多相关领域的无数学人为它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弗兰姆普敦的书,只是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一本著作而已,它不适合被当做休闲读物,也不适合登陆畅销书排行榜。它本应像作者的学问一样,安然处于寂寞的境地,只要确实仍有同人在沉潜地做着研究、奉献着心力就好。

本书的译名,其实是有点儿值得商榷的。critical一词现身而为history的前缀,顺理成章就会变成“批判的”历史。但我并没有品出作者的批判味道有多么强烈。它更像是一本“评传”,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在词典里,critical也确有“评论的”一种译意。此外,在许多英语作者的笔下,这个词有时候还意味着面临巨变时给人启发、刺激奇思异想,这和作者的主旨该当更合。不过话说回来,通观全书行文,这一版翻译之信达雅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

大概是弗兰姆普敦多年授徒的习惯使然,他的文章读起来仿佛是罗列着一章章不同主题的教学讲义;甚至他那枝蔓无限的借重于互文性的表述方法,也隐约透漏出留给学生们的家庭作业:课下需要恶补的如山堆积的参考读物(书末真的有文献索引,但中文读者几乎不可能读到其中百分之一)。这样的书,恐怕是现在的学人们写不出来的,比较一下查尔斯·詹克斯的文章就知道了,那还算是个才子快手呢。

这么沉甸甸的写法,难怪弗兰姆普敦的书虽算得上是经常被人引述的名著,却又和者寥寥。其实呢,写书,读书,都该是只一个人面对着灯光,孤独的行径。而读书,写书,又都该是掏心掏肺,把自己全部奉献出去的体验。

上一篇:高中班级公约班级日常管理奖惩措施下一篇:世界知名大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