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2024-08-26

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精选9篇)

篇1: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如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在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要将中国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让企业拥有有利于在中国竞争的元素。

现代企业管理源自于西方,但是中国文化属于东方,这二者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真的能融合一体吗?其实现在企业管理科学主要是如何运用“以人为本”,将人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企业的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以人为本”一词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此时仍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上,离近代的管理科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在21世纪的时候“以人为本”在升华,充分显示了东西方在人本理念上的融合。以人为本上升到国策的层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升华,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这个“以人为本”还应具有另一层面的含义。我认为就是“人缘”,世界华人利用华商之间形成的网络进行经营,即运用“人缘”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华商网络以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为纽带,这“五缘”的本质具有东方特质的关系。通过“五缘”形成的华商网络是一种社会网络,它可以提供情感、服务、伙伴关系、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世界华人的成功是因为华商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系。

我觉得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科学化,合理化,其实主要还是看他的管理理念是否符合对象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不管是中国人开设的还是外国人开设的必须要符合中国的文化,同时具体的管理措施还应该符合,该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否则再强的企业都会面临瓶颈。

总而言之,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融合到企业管理中,会是企业更壮大,反之则会使企业逐步走向瓶颈,同时中国文化在现在企业管理的影响下,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篇2: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点击:2349次

(2006春季MBA

韩麟 2007-12-15)

什么是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具体而言,管理目标和计划的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运作,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和安臵,以及对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调整,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管理既然以人为中心,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反思。

最早研究企业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和菲尼普.塞尔茨尼克。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中,明确而系统地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等角度研究管理理论。1971年,德鲁克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遗憾的是,当时这一论断未能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直至7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迫使美国管理学界认真研究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发现两国企业在制度、结构、战略等‚硬件‛方面并无不同,差别只在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等文化的‚软件‛方面,从而证实了文化和价值观比管理理论方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此后,有关管理差异的文化背景和根源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面向全球性文化空间的中国管理理论作指导。通过审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究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念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在这一方面,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管理研究学院院长成中英先生把中国古代无行说同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通过整合,提出了极具独创性的理论——C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以下,我们就以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框架为基本线索,对其中所契合的中国传统管理理念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战略管理与中国古代战略设计理念

有效的管理从制定战略开始。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现代企业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所处的地理位臵、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当然,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五事‛、‚七技‛,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们作为战略要素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作用的时间、方式和程度,从整体上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做出综合评价。

(二)现代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传统‚分‛、‚合‛说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决策和沟通网络,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荀子》一书集中了对组织问题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

1、明确为完成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需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

2、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三)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西方的激励理论也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胡萝卜加大棒‛ 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

第二阶段 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 ‚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

第四阶段 多种激励方法并用 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

‚士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关系。《孙子兵法》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对待臣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爱民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决策时必须顺应民心,从而形成凝聚力。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贵贱,赏罚要严明,这样才能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作用,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组织绩效。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只有做到恩威并施,才得以‚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任贤律己‛,‚身先士卒‛。这是告诫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和激励下属。在这方面,《周易》、《孙子兵法》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领导者的期望,认为领导者应反身修行,团结和厚待下属,以达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协调状态。

(四)控制与‚礼治‛、‚无为‛

在管理的控制职能方面,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儒家强调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力推‚法治‛。‚礼‛,其实是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认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必须‚两手并用,先德后刑‛。用孟子的话说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历史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均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基本预测:

(一)决策方面

中国古代系统思维与现代决策的结合将日趋紧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就从《孙子兵法》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孙子13篇《兵法》可与历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形成中国未来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中,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孙子兵法》对组织的内外部因素和与这些因素相关联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系统、动态考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决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组织方面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所以管理者不可将自己与下属决然分离,而应始终把自己视为组织中的一员。

相应地,组织划分不能拘泥与技术的专业化、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应以‚和‛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分工、合作乃是达到‚和‛所需的手段,这样,不论部门如何划分,整体和谐所激发的向心力,就会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三)领导方面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5000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选人、用人、观人的经验和方法,相对于现代管理,中国古代更注重对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选人在其所处情境下的行为,较强调发挥人才的弹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国古代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等观点无疑为中国未来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控制方面

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会长久的。科学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如果得不到下属的真心配合,将会变得毫无用处。这在预算编制、问卷调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视对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应‚道之以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人先正己‛,运用‚德主刑辅‛的手段,才能实现‚心悦诚服‛的控制,以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篇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融合

电影《三笑》走的是中国传统的单线, 叙事结构方式及情节源于民间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表演融入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舞台演出程序, 采用多个民间小调来对电影的情节背景、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及刻画, 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是一部难得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剧片。《三笑》采用大量喜剧性的音乐, 营造出一种轻松、机智、愉快的气氛,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欢笑。这种以音乐唱段贯穿全剧的方式既有别于一般的戏曲电影, 又有别于好莱坞的歌舞剧, 在形式上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由陈思思扮演的秋香, 具有江南美女的古典韵味及气质, 一举一动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一提起秋香, 就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陈思思。同样, 扮演唐伯虎的向群, 虽是角色反串, 但也演得风姿秀逸, 颇具古代书生风采。

《三笑》故事的情节发展类似于元杂剧的四折——楔子结构。楔子用来交代故事的概要及剧中各个主要人物。在影片中, 开头用了四支小曲来介绍主要人物如秋香、唐寅、太师和家人华文华武等的出场。有的是直接在片中出场, 有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如唐伯虎, 是通过太师的儿媳妇玉英口中道出的。

第一折是从太师夫人进香一直到秋香三笑进府时止, 是整个故事的开头 (启) ;第二折是从唐伯虎卖身进府到落入秋香的圈套 (被锁在柴房中) 止, 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承) ;第三折是从华安 (唐伯虎) 代替王师爷成为伴读到华文华武中计调戏老母, 被太师夫人隔断内外联系止, 是故事情节转折部分 (转) ;第四折是从唐伯虎请祝枝山谋划到点得秋香半夜逃回苏州止, 是故事的高潮结尾部分 (合) 。尽管故事的情节结构是单线型的, 但是道来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前因后果明确清晰, 情节发展合理自然。剧中每个情节的发展都采用中国传统的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 具体分析如下:

太师夫人虎丘进香和唐伯虎虎丘游玩→唐伯虎偷窥秋香→秋香一笑留情→追舟→夜泊秋香二笑→进府秋香三笑→唐伯虎演苦肉计→卖身进府→与秋香在内院相见→秋香见玉英→玉英见唐伯虎→唐伯虎求情、隐瞒身份 →华安 (唐伯虎) 至小厨房取水→石榴勾引华安→华安与秋香单独相见→华安去给公子送早餐→遇见秋香落圈套→早餐被狗吃掉→华文华武发怒→华安为他们代做文章→王师爷献文邀功→识破真相, 师爷辞馆→华安升为伴读→追秋香无进展, 作雕吃图讽刺华文华武→画被秋香带入内堂→被玉英识破, 太师夫人大怒→惩治华安→众人求情, 罚画观音像→秋香侍候→华安再次表白, 秋香开始动心→佛阁落成, 留秋香守内堂→华安支开华文华武会秋香, 晚上相约牡丹亭→华文华武调戏秋香, 秋香设计捉弄→后花园牡丹亭边, 秋香故意留下老夫人, 华文华武误认为秋香, 上前调戏, 老妇人发怒, 断绝内外联系→华安与秋香不得见面, 中秋夜互表相思→华安请祝枝山谋划→祝枝山拜访华太师→两人合谋激将太师, 太师许诺让华安选一丫鬟为妻→华安在外挑选, 太师夫妇在内商量让四香出场→秋香出场→华安把印交给秋香→秋香见玉英→玉英把钥匙给秋香→唐寅秋香晚上乘人不备溜走, 乘舟回苏州→结束

在影片的情节发展脉络中, 有几个是关键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虎丘偶遇是故事发展的缘由, 卖身进府是故事发展的继续, 作讽刺画则是故事发展的转折, 完成了秋香对华安 (唐伯虎) 的心理转变, 解除了其防备心理。太师夫人下令断绝内外联系, 促使唐寅请祝枝山出山是故事发展的又一关键点。设计迫使华太师割爱让华安点秋香, 从而完成了本故事的高潮部分, 最后在表妹玉英的协助下逃出华府, 圆满收尾。

《三笑》的喜剧效果也是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分析如下:

喜剧因素1. 误会法:误会法是戏剧中常用的手法, 来制造冲突, 从而产生戏剧效果。影片中, 唐伯虎和秋香的故事也是由于误会而产生。唐伯虎以为秋香对他的三笑是留情于他, 其实不然。在寺庙中, 唐伯虎的傻态引起秋香发笑, 在舟中, 是由于唐伯虎的呆样而发笑, 在上轿时, 是因为唐伯虎形态疯癫, 且戴歪了帽子而发笑。然而这三笑在唐伯虎那里却得到了相反的解读, 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2. 歧义法:在影片中, 华文华武在看到华安手上的乌龟后, 连声说乌龟乌龟, 先生发怒, 华文华武委屈地说, 先生, 是乌龟。这种语义上理解上的歧义也是喜剧表演中的惯用桥段, 在许多影视中屡见不鲜, 用来调节气氛。

3. 错认法:在片中, 华文华武被秋香设计, 骗去牡丹亭相会, 且两兄弟之间也互不知情。太师夫人也被秋香骗到牡丹亭边。在黑夜中, 两兄弟把老母亲错认为秋香, 一左一右同时扑向老夫人, 而真正的秋香却和华安躲在一边看好戏。在这幕戏中, 太师夫人和华文华武是不知情的, 但观众明白来龙去脉, 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角色错位往往使观众忍俊不禁, 易于产生喜剧效果。

影片中的喜剧手法还有很多种, 如对比法、反讽法、反衬法等等。这些手法运用得自然合理, 与剧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为影片增色不少, 令观众在笑声中也获得了印象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笑》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手法和电影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即同时采用戏曲语言和电影语言来诠释这个故事。戏曲是全部用唱词来演绎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关系、场景关系等。在这部影片中, 唱辞几乎占了整部影片一半以上的比重, 但与传统戏曲片相比, 影片没有完全采用某一剧种的唱腔, 而是选用了许多江南民间小调 (小曲) , 重新填词来演唱的, 并且是根据情节、外部环境以及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 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声情并茂, 是本片最大的出彩之处。

片中出现了三十九处唱曲的场景, 采用了二十四支小曲曲调。在这三十九处唱辞中, 按照剧情的需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总领全剧, 交代时空的转变以及场景的切换。这一类曲子一般都采用画外音方式出现。如片首的《梨膏糖调》转《杨柳青》, 是交代全剧的故事梗概, 相当于传奇中的家门大意。片中的《茉莉花》一曲, 就把太师夫人进香回苏的行程做了一个概括说明, 为下一步的寺中邂逅做好了铺垫。《哭七七》交代了唐伯虎如何用苦肉计进相府、《知心客》则刻画了唐伯虎与秋香同处华府而不能相见的相思之情, 并为下一步剧情发展埋下引线。

2. 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如片首秋香自叹身世的《湘江浪》;唐伯虎在见到秋香后欣喜若狂的《茉莉花》转《吟诗调》以及《吟诗调》转《吴江歌》;秋香在府中见到新来的书僮华安 (唐伯虎) 时内心忐忑不安的《紫竹调》; 表妹玉英在华安进府后表现其内心焦躁不安的《大陆板》, 以及表达石榴丫鬟春心荡漾的《拔根芦柴花》等等, 通过片中人物的自唱自叹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是戏曲中最常用的表演手法。

3. 用于剧中人物对话交流。如秋香在府中见到华安后, 找唐寅表妹玉英商量, 两人所唱的《知心客》, 以及华安跪在表妹面前求情时双方对唱的《银纽丝》;华安与秋香在府中单独见面时双方所唱的《无锡景调》等。用唱白方式来代替普通的人物对话。在这部喜剧片中, 被运用得恰到好处。片中的这几首曲子至今还被传唱。

4. 用于剧中人物形象刻画。如华文华武刚出场时唱的《山歌调》, 一下子就把这两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华安进府后, 华府众丫鬟用一曲《杨柳青》对华安进行了外形评价。这类曲子虽然在片中为数不多, 但却言简意赅, 在对人物形象的描述烘托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是对全局三十九处唱曲的大致分类。可以看得出, 编剧在曲子的选用和安排上几经斟酌。为了加强影片的感染力, 必须针对特定的人物与情景, 甄选适当的小曲, 编排相应的曲词。举例分析如下:《湘江浪》, 片首秋香自叹身世时用了一次, 在府中见到华安后又演唱了同样的曲调。《湘江浪》从曲调名称上来看, 就是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如湘江之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哭七七》本是追悼亡人时所唱的一支江南小调, 声情悲哀。在片中, 编导将之用于唐伯虎伪装身份时扮演的一个落难书生, 正是最恰当不过。

《道情调》, 唐伯虎对管家讲述其身世所用。唱道情本身就是年间用来感叹身世, 抒发内心的一种小调。

《拔根芦柴花》、《四州调》、《烟花女子告阴状调》是有名的扬州小调, 在片中由操扬州方言的石榴口中唱出来, 更是惟妙惟肖, 令人捧腹。

《摩诃萨》来源于佛教音乐中的吟唱调。编导将之安排在华安与秋香在内室画观音像时使用, 十分符合当时剧情的需要, 同时, 《摩诃萨》中的“阿弥陀佛”唱辞被室外太师夫人误以为华安边画边念佛的的虔诚神情, 点头赞许, 却不知华安其实是在情挑秋香。如此的巧妙对比, 产生出浓烈的喜剧趣味。

篇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广告;融合

一、 中国传统文化

提到传统文化有人就想到儒家文化,就误解为四书五经,以为是穿古装、裹小脚,其实不然。存世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伦理等,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我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忠孝观、义利观,无不留有传统文化的印记。所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又不是完整的传统文化。其实,并不是历史上有过的文化都称为传统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并得以积淀、保存下来的文化才称之为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在人性、人道、人生价值、人际关系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天人之学、求知之论、为学之方、做人之道、为政之说等内容的社会学系统学说。

二、 现代广告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广告对“仁”的把握

“仁”学即人学。儒家文化中“仁”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一是“爱人”,这是对仁的本义说明,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二是“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则说明仁与孝悌是密切联系的,“仁”之爱人是从爱父母、兄弟、亲人发展到爱一般人。三是“克己复礼为仁”则从仁与礼的关系角度释。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体现了对人的肯定与尊重。现代社会提倡人性化产品与服务,所以广告中仁的体现举不胜举,如小霸王学习机的广告:“望子成龙,小霸王学习机。”表达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与期待;威力洗衣机广告道出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关怀。在平实的广告语中蕴涵了中华远远流传的传统美德,折射出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打动了千万消费者的爱人之心。广告必须以文化为其内涵,触动人们思想深处那根弦。

(二)广告对“义”的体现

“义”作为道德范畴是经济基础的产物,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一方面“利”是“义”的基础,“居利思义”;另一方面,“义”又促进和制约利的发展,“夫义,所以生利也”。以中国移动企业公民推广活动为例:中国移动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或许多少会对顾客或社会有所回报。要它推行“责任移动、爱心移动、平安移动、教育移动、环保移动”活动,无异于天方夜谭,不太可能。现在中国移动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履行“企业公民”义务,真诚回报广大消费者和社会了。通过推行该活动,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与信赖,为企业实现经营目的铺路。如果它没有此种“义”举,可能它的竞争对手会这样做,势必造成大量消费者转而使用竞争者的产品,其结果是少利或无利。中国移动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义利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现实。

(三)广告中“礼”的表现

“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没有“礼”社会就一片混乱,所以“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礼”与“仁”与“义”的关系看,很多方面都体现“礼”的约束作用,这在广告中也多有体现,如广告中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礼、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等是礼文化在广告中运用的证明。值得注意是,现代广告对“礼”的阐释有变异之嫌疑。很多广告把“礼”解释为礼品大打过节送礼之旗帜,以此促进产品销售,如耳熟能详的脑白金广告。看到脑白金借此成功,许多广告群起仿效之,形成送礼广告大军,如黄金搭档,血尔、浏阳河酒等等。

(四)广告中“智”的表现

“智”被孔子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性,“知者不惑”,并提出“知者利仁”,突出“知”服从于“仁”的思想。“智”可以解释成智慧,后来孟子把“智”解释成明辨是非。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品,针对高端人群,广告就不能以价格为其优势进行诉求。广告或者以使用这一产品的都是“智慧”之人为出发点,或者以产品本身的“智慧”内涵引起消费者注意。这些概念以品牌文化内涵的方式体现在广告中,如有强调女人智慧的信用卡广告、有表现IT 产品智能的广告、有智慧升华的茶饮料和酒广告等。

(五)“信”与现代广告

就其性质而言,有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诚信:一是伦理意义上的诚信;二是法律意义上的诚信。我们讲的诚信更多的是指前者。古代“信”指的是守信、诚实、真实。其实在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信”,古老的社会就已经开始被重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则人任焉”都说明信的重要。然而儒家诚信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主张和提倡讲诚实、守信用,认为诚信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优秀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儒家的“诚信”伦理又是维权的,是为统治阶级和强势群体服务的。

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广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广告人要善加利用, 广告创意如果能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在需求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简单告知式的广告已成为历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冲突或交流,常常带来不同文化的相互借取,并导致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都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流变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只有更具有开放兼容的胸怀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求异,追求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广告宣传必然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一些传统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现代广告要不断培育、提炼并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切实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活力与独特民族精神的广告文化,把中国的广告带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李书有.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篇5: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摘要】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积之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的管理思想有许多方面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西方各国管理界都将目光放在了中华传统文化上,对于我国管理学者而言,更应在管理活动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沉淀。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当下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应立足本国国情,把古代优秀的管理文化与我国现代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融合发展。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是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必须接受那些全人类共同的和现代化最需要的基本价值,补上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缺失”的部分。

因此我国现代管理在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另一方面,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精密融合,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二、以和为贵、仁德管理

儒家思想作为最典型的传统中国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从百家争鸣到一统天下,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还浓缩着东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虽受到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和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是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民众最主流的思想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民众。

儒家学派主张通过礼仪制度的推行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儒家文化将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于和谐的社会、事业和人生以及完善的管理理想之上。在“和为贵”的思想基础上,我国的现代管理提出了“和合管理”的管理思想。“和合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淡化竞争、追求合作的管理理念,即和谐、和善之和,联合、合作之合。和合组成了和睦、充满理性又兼容感性的概念,是和气生财、团结协作、合作制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要义。

儒家视“中庸”为无上道德。不偏谓之“中”,不移渭之“庸”。中庸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更足一种处事方式,进而上升到治国的方法。“中庸”推崇做人要遵从礼仪的道德规范,用于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管理之道就在于适度和合理,而管理的目的就是力求人与物处于最佳的和合状态,发挥出最高的效益。

儒家所倡导的“和为贵”“中庸”并不是没有原则一味的“和”,而是以“仁政”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准则,以达到自我与企业的和谐相处为目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需要,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

三、无为而治、以人为本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精髓,也是道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这其中的“无为”就是道家学说主张的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的“无为”,更不足国外主张懒汉的懒汉哲学,而是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顺应自然之道,要遵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因“道”而有所为,进而有为,方能取得圆满的效果。

其一,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现代管理应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尤其是上级管理阶层,能否“无为而治”也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善于管理的标准之一。在道家看来,世间的万物都在冥冥之中“无为”地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才能生生不息。顺应自然之道是对现代管理的驭人之道的促进和启发。

其二,现代管理活动应顺应自然之“道”。首先,必须克服轻率和浮躁,个人的浮躁往往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而一个企业的浮躁往往会成为拖垮企业的因素;其次,以清净、持重的态度做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旦看准时机就该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唯有如此才能“道生万物”。

其三,道家的思想中时刻充斥着“以人为本” 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老子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当下管理中“权利下放”的思想主张,而且还蕴合着合理分权不越权、不越职的现代管理思想内容。

四、重义轻利、效益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一些思想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实用主义,这种思想与现代管理制度讲究效益的思想是相符的。同时,我国儒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种大于利的东西,他就是“义”,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的是小人将追求利作为一生的目标,而君子则把义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谓的义就是一个人要公平、要诚信,要一诺千金,从这一层面来讲是有利于现代管理制度运行的,但是绝对不能将这种思想极端化,一旦这种思想极端化,就会出现不讲业绩、不讲效率的情况,这将会使组织的效益管理无法展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然而,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目前各国管理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管理学者而言,更应在管理活动中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中国现有国情充分融合,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廖海锋,《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年第7期

篇6: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篇7: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管理是科学,是艺术,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比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在同一个团队工作,一定要讲究合作,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唇亡齿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另外,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补贴等,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竞争中存在合作,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竞争者良性竞争,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孔子提出了“中庸”,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和”的效果,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做甩手掌柜,更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团队,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能授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也就是人尽其用,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二是“循名责实”,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共同加以验证,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

三是“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相互勾结,做一些小动作,试图隐瞒过失,推卸责任。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七种策略。这七种策略是:

(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员工的言行;

(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以树立威信;

(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

(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员工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

(5)疑诏诡使,就是指管理者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而不敢胆大妄为;

(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这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防止发生质的变化。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

(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

(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

(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

(4)“利害相反”,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尤其小心内部斗争;

(6)“乱国废置”,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

“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道家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强调凡事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最好不要随便改动,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只能列举一二。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篇8: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平面设计,视觉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平面设计中, 传统文化元素只有转化为商业资本才能被关注与认知, 传统文化元素只能借助产品才能转化为商品。平面设计作品借这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将本土意识进一步加强, 同时也对民族文化起到了宣传与发扬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 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 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 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的文化遗产, 其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意义, 至今仍能在现代生活中给我们提供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 (宫灯) 、文房四宝 (砚台、毛笔、宣纸、墨) 、四大发明、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龙凤纹样 (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 、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石狮、飞天、太极、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华表、楼牌、长城、寺院、庙、亭、民宅。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

(一) 传统图案的应用

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堆砌, 而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与整合, 为其重新设定一种视觉语言环境, 继续发挥原有的图形信息。例如, 中国银行的标志, 就是采用的中国古时钱币的图案为原型, 利用简练的线条体现出该机构的商业化性质, 象征着中国银行的经营理念。所以, 对于传统图形的直接使用也是一种创新, 也能使传统在现代文化中重放光彩。

(二) 传统元素的演变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仅仅直接采用传统文化元素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还需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生与扩展。比如北京的申奥标志, 其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视觉形式的展示上, 图形好似一个正在打太极的人形。作者把奥运五环的图形旋转45度角, 演绎成为极具动势的五角星, 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相似, 体现出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热盼奥运, 期盼与各国人民交流协作的美好愿望。以此来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 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拓展。

三、传统文化创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形的民族精神是以隐蔽或显现的形式蕴含在现代图形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一种民间习俗, 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就成功地吸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精髓, 将其进行转化, 不但做到了让人过目难忘, 而且还被当作艺术品来欣赏, 以唤起消费者民族情怀, 造成一种亲切感。

很多人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 并在寻找一种中式装饰风格, 这种装饰风格去除表象, 而直达内里, 用现代元素诠释传统居住文明。将传统建筑中的照壁、山墙、冷巷、天井、前庭、后院、廊架、挑檐、花窗, 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妙相融, 使建筑的含义被重新定义。

现今的中国设计中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很好的结合的作品并不是很多, 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地域性的设计, 培养更多的设计师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无穷的创新可能。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2]陈彬.服装设计.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篇9: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关键字】园林艺术;系统;园林史;园林美学

艺术的融合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涉及许多学科,许多具体的人,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利害关系,因此,是园林美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但是,它又是园林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尽管研究这个问题十分困难,我们还是要从理论上概况地谈一谈,因为,科学有相对独立意义,更有长久指导意义,正确的政策必须依靠科学。

一、园林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子系统

园林艺术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园林艺术与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要对环境作整体性的艺术改造,本身就有物质性的一面,当然离不开科技、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还是直接的,从不少方面讲,园林艺术活动随物质活动的发展的同步的范围和程度与建筑艺术随物质活动发展的同步的范围和程度有点接近,远远大于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建筑技术、环境改造以及园林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和物质活动发展程度的同步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就用不着多说了。当代新学科、新技术对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不少国家的 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新的景观。我国某些开放地区的新园林也逐渐采用了电子、激光、新生物技术、新施工技术、新管理技术等等,不仅影响到园林工艺学,也影响到园林艺术学,特别是其中的艺术语言和创造技巧方面。某些新园甚至有了新机构和新风格的萌芽。这就是说人类物质活动的发展比如影响到人类精神活动,它们都会对园林艺术产生一定影响。

但从总的情况看起来,园林艺术又有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稳定性。这是园林艺术可以超越阶段,跨越时代而有较普遍的审美价值的缘故。我们在其它艺术活动中经常见到的激烈的趣味冲突,在园林艺术活动中却极为罕见。即使我们第一次游赏某处与我们的习惯风格迥然有别的外国园林,也能倾心赏美,不由自主地、迅速的接受它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处理方式,这跟我们第一次接触现代派艺术时的反映很不相同。这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又有先天的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从客观上说,来源于园林美的普遍性,从主观上说则是园林艺术的稳定性在各种不同人身上呈现为对美的整体环境的大致相同的适应性的缘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园林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稳定中随时代发展。

现在让我们探讨园林艺术意识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园林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产品,是艺术对环境虽有物质改造的方面,却不全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的需要。在园林艺术活动中要讲经济效益,当更重视社会效益。许多园主并没有豪华的住宅和社会活动场所,却宁愿花费更多的钱去修园子,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园林艺术意识有巨大的稳定性,但时代文化意识,还是从整体上,从各方面决定着园林艺术意识的内涵、结构、功能和面貌,使他符合时代精神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在园林美的观念和园林美感形态的变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前面举出的实例都是有力证明。我们要强调的是园林艺术的一系列特殊性,它的发展不可能直接与时代文化意识相符合,多数只能部分地和曲折地反映出时代意识的变化,可以说,历代都是如此,过去和现代都是如此,由于资料不足,我们的分析多侧重于当代,多以眼前的事实为依据去考察时代文化意识、时代艺术文化意识和时代园林艺术意识三者的相关。

二、园林艺术是改造自然与和谐统一的辩证审美反映

园林艺术是社会的人对自然既要改造、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审美反映。时代的社会审美要求是多变的,对人们的园林艺术意识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尤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趣味,影响还比较大。然而,一方面,园林与自然因素,是相当稳固的因素,不大会随时代迅速变化。人对这些自然因素的美感在相当程度上近似于自然美感,是非常普遍的,其内涵却又极为丰富,有对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惬意的快感向美感的简单园林的相对稳固和相对独立性是不容否认的。另一方面,园林建筑艺术美感有较广阔的历史内涵。这两方面同其他方面共同构成园林艺术意识系统、因此,园林藝术既是随时代而变的,又有相对独立性。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说,园林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时代的社会审美要求与相对稳固的园林自然美感的相对独立性和园林建筑艺术美感的较大的历史容量的辩证统一。它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这个独立性更多是相对于时代艺术文化意识而言的。园林美感不同于一般艺术美感,园林艺术思维也不同于一般艺术思维,园林艺术发展史也不能纳入一般艺术文化发展史,它有自己的特殊动因、结构、轨迹和特点。我们从园林艺术史中找不出多少碰撞、断裂。新与旧之间,中与外之间倒是有更多的融合和相互促进,一个地区,一座城镇甚或同一座园内部都可以有不同风格的并存。即使在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是如此。北京可以有中日合璧的双秀园,我们却从未发现双秀的诗、画、交响曲 。芭蕾舞可以中国化、民族化,却也难以双秀。园林中把外来因素中国化、民族化的确很常见,却不会因此有摒弃民族特点的现象发生,也不会象有些艺术那样的新、旧对立和中、外对立。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不把园林艺术算作时代艺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完全服从艺术文化发展的规律,至少在当代是如此。我们又不能根据园林艺术发展史的相对独立性来否认它是时代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这不仅是基于逻辑演绎推理,还可以由以下确凿无疑的事实所证明:

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系统跟它的艺术文化子系统的某些时候的表现不同,它并非不能容纳传统意识中的某些相对稳固的成分。大概作为时代敏感部分的艺术文化要比作为全民的时代文化更为活跃,更为易变,所以用艺术子系统规律取代时代文化大系统的规律是不妥的。

园林艺术有较为显著的稳定性,但是这个稳定性不是来自人的意识本身的惰性和既得利益,而是有客观依据的。因此,并不带有保守主义、国粹主义的特征,相反,却常常说明人类园林审美活动有许多共同性、普遍性和相通性,园林艺术因自身的特点而对各种人有大体相同的审美价值。园林艺术一方面因此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又因而可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园林艺术作为整体性的环境艺术也在随时代而变,但是,跟一般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尽相同,它同时代的进步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可以有最大限度的民众性。它的变化很少采取激烈的、对抗的形式。园林艺术的越来越显著的大众媒介的价值使得相对稳定的园林意识中的历史内容的无形改变与时代文化大系统的民主性、人道主义、和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结合为一体。

因此,我们认为园林艺术是时代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园林艺术与艺术文化、时代文化和人类文化构成较为复杂的子系统——大系统关系。用辩证矛盾系统观点改造系统论是十分必要的。改造后的理论对园林艺术同样有效。

参考文献:

[1]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建设部城建司.城市绿化历程 .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上一篇:高考倒计时的演讲稿下一篇:网申简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