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2024-07-21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通用8篇)

篇1: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社会管理,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是统一战线构建和谐、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也是统一战线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注重组织保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建立大统战格局上来。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各司其职、多方共进。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组织具体负责,统战社团联动协同、工作对象广泛覆盖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台州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纳入县市区委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着重完善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的统一战线不稳定不安全因素预防与处置工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海联会、知联会、新联会、少数民族联谊会市县两级组织全覆盖,在市外建立113家异地台州商会,探索完善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台州模式”,将游离于传统统战工作体系外的新阶层人士等纳入统战工作视野。

注重人本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凝心聚力上来。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质是通过做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必须更加注重凝心聚力工作,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台州以实施“同心·深入推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活动”为抓手,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以“双七一”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培育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原动力”。

注重源头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协调处理好五大关系上来。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必须把促进“五大关系”和谐作为着力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统战领域的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挥应有作用。台州以实施多党合作助和谐、民宗工作助和谐、社会各阶层助和谐、台州乡友助和谐等“四大行动”为载体,加强多党合作各项配套制度建设,不断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创建服务民生平台;探索开展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管理服务社会化、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委托代理制、宗教活动场所重大事项票决制、法制科普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探索开展六大类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分类综合评价工作,引导非公企业推广职工工资集体协商。

注重自我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作用上来。社会管理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必须把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在参与和配合社会管理中,对所联系群众乃至社会各方面成员产生积极影响。台州积极探索“党外代表人士就是所联系群众社会工作者”的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新模式,明确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领导干部、社团负责人为参与社会管理主体。规范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社会管理职责,向所联系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在联系统战成员中了解和掌握民间纠纷信息和动态,反映诉求、排查矛盾纠纷苗头、调解民间纠纷;协助处理突发事件等。

注重柔性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完善协商引导的方式方法上来。社会管理最易接受的方式是协商疏导为主的人性化方式。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运用好统一战线特有的平等相待、民主协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等柔性工作方式方法。台州把推进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的重点工作,明确政治协商主要内容、主要程序、主要形式,建立政治协商督办落实机制,确保未雨绸缪,求同存异,防微杜渐,增进共识。

范文网

篇2: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二是利益规范优势。统一战线能够协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些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重大关系,使各方面成员的利益诉求得以有序表达,使“五大关系”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利益机制合理规范,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促进和谐。

三是示范带动优势。统一战线通过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在民族宗教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项活动,使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自联系的统战成员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以上优势决定了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大有可为。

一是在建言献策中突出社会管理。引导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中把视野投向社会管理、把触角伸向社情民意。我市每年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调研,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调研了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口联系和特约监督工作,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就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共同调研,开展民主监督,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二是在完善机制中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和构建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协调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形成了政治协商、情况通报、对口联系、特约监督、联谊交友等一系列制度规范,确保参与有序;其次是牵头协调机制,统战部受市委委托定期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联席会、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沟通情况,协调工作,确保同步推进;第三是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建立统战系统社情民意、统战信息、重大事件报送及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回应相关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关注民生。发挥统一战线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支持新农村建设,争取上级统战部门和民营企业的援助,落实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达1亿元;开展“百企联百村帮千户”感恩行动,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先进”300余人;为汶川、玉树、舟曲、汉旺、清平等灾区捐款捐物5000多万元;关注就业,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四是在搭建平台中融入社会实践。我们通过海外联谊会、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具有统战特色的社会团体,为统一战线成员了解社会管理现状、深入社会管理实践、掌握社会管理规律搭建平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考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选拔代表人士、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中心工作,进一步激发了统一战线成员融入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统一战线成员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篇3: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一、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

“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郑州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起连体别墅和楼中楼, 2009年6月17日, 面对记者采访, 郑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军如此质问记者。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 却被逯军的这一质问, 让一些人含混不清了。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一) 党性和人民性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

党性, 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 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的高地和立场是否见顶的准绳。人民性, 是对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等的集中体现。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 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 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 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 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二) 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来说,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 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我们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客观基础, 源于党和人民在利益上的高度一致, 源于党和人民在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三) 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十分有害

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 一些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不了解或否认党性和人民性在利益、目标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以部分代替整体、个别代替一般。那些“你是替党讲话, 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 还是站在群众一边”、“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 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等等谬论, 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 在思想上是糊涂的,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新闻工作实践上是有害的, 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

二、树立“两性统一”政治家办报意识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就是要求地市报坚持讲政治, 把握正确导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是地市报的大原则, 决不能动摇。

(一) 坚持党性, 就是要多报道党的主张

坚持党性, 地市报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 多报道党的主张。新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增强党的意识,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 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能。在新闻报道中, 要始终做到“一个坚持、三个坚定、一个坚决”。“一个坚持”, 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三个坚定”, 就是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宣传中央、市委、地市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 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一个坚决”, 就是坚决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市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都要符合党的要求, 过得硬、靠得住。

(二) 坚持人民性, 就是要多反映人民心声

坚持人民性, 地市报必须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中,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多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三)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地市报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在新闻报道中, 要始终做到“三不”、实现“三多”。“三不“, 就是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 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整体问题, 不把局部问题说成全局问题。“三多”, 就是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 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 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 不受表面现象迷惑。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判断能力和业务水平,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什么问题可以报道, 什么问题不可以报道?什么问题可以公开报道, 什么问题可以用内参形式报道?什么问题只能在地市报道, 什么问题可以在全地区、全市、全省、全国报道?什么问题就报道一下, 什么问题跟踪报道?什么问题淡化报道, 什么问题强化报道?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报道, 什么问题看看后续发展再报道?这些都要把握好, 避免把“本地问题”变成“全省问题”、“中国问题”, 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服务“两个需求”办好地市报

地市报“接地气”, 受众多, 作用大。办好地市报, 是地市党委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忠州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在办报宗旨、报道选题、改进文风上, 都体现“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 真正实现了“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一) 在办报宗旨上, 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是新闻报道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忠州日报把办报宗旨明确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宗旨, 旨在: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改革建设信心;唱响时代主旋律, 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加强热点引导, 增进社会共识;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积极传播正能量。

1.“唱响主旋律”, 就是要让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有一个“主心骨”。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县委的主张、决策和部署上来, 凝聚全县人民力量,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是中央还是市委的重大决策, 忠州日报都在第一时间、重要版面, 通过转摘、系列评论、政策解读、系列访谈等形式, 重点报道、连续报道、落地报道。譬如在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划分重庆“五大功能区”后, 忠州日报除了做好“规定动作”外, 还在县委十三届三次全委会召开审议忠县功能区划分之前, 围绕忠县如何“生态涵养发展”, 策划了《构筑生态屏障, 夯实涵养基础》等8篇系列访谈, 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结合忠县实际谈具体贯彻落实意见, 为县委全委会决定划分忠县“四个功能区”提供了决策参考, 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传播正能量”, 就是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

要多报道改革取得的发展成果、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 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幸福生活和精神世界。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对县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库区工业高地、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战略目标有怀疑、有忧虑、有懈怠等思想问题, 忠州日报策划了“对接新功能区, 建设库区工业高地、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3个专题大讨论, 邀请主管部门通报“中期评价”, 邀请社会各界召开座谈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大讨论陆续见报后, 县委高度重视, 很多建设性意见被采纳, 提振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营造了围绕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良好舆论氛围。

2013年11月05日《忠州日报》版面

(二) 在报道选题上, 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和“感召性”

在互联网时代,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 有别于网络媒体。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肩负着旗帜引领的重要作用, 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在报道选题上, 忠州日报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和“感召性”。

1.“权威性”, 就是要“说真话”。

新闻媒体是真话的发声者和传播者, 既要真实报道党和政府的决策主张、惠民政策、发展成果, 又要真实反映群众所想所盼, 还要及时公开重大突发事件真相。

2.“实用性”, 就是要“说管用的话”。

报纸是信息商品, 要发“有用的报道”。如何增强“实用性”?忠州日报坚持“四多”, 即多报道惠民政策、多报道民生信息、多报道实用技术、多报道生活知识。开设《政策发布》栏目, 解读和全文发布国家、市、县出台的创业、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各类惠民政策;开设《招考信息》, 发布县内外各类招考招聘信息;开设《农事参谋部》, 刊登农业实用技术;开设《消费生活》、《健康》专版, 介绍生活常识和健康知识。同时, 对交通管制、天气变化、停水停电停气等及时告知读者。调查显示, 这几个栏目, 因为最实用, 所以最受读者欢迎, 不少读者就是通过忠州日报, 找到了创业商机, 维护了自身权益, 谋到了理想工作, 改变了生活陋习, 方便了日常出行。

3.“感召性”, 就是要“说能够产生共鸣的话”。

“教育与引导”受众, 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的所有传播行为, 必须以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 通过典型宣传, 产生社会共鸣, 发挥榜样作用。面对“道德缺失”的问题, 忠州日报秉持正确的道德观, 长期开设《忠县好人》专栏, 讴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为代表的社会公德, 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代表的职业道德, 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为代表的家庭美德, 以奉献精神、群体意识、责任观念、爱人意识和诚信原则为代表的个人私德, 鞭笞道德领域的假丑恶, 有意识地输出更多正能量, 形成媒体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忠州日报率先报道的“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 “用一把锄头扛起一个破碎的家”, 展示了孝老爱心的人性之美, 吴林香获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 在改进文风上, 坚持“领导活动微博化、民生新闻故事化”

调查显示,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 在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时代, 最受看的是“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感人的故事”。忠州日报改进文风, 坚持“领导活动微博化、民生新闻故事化”。

1.“领导活动微博化”。

压缩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对一般性会议和领导一般性活动, 忠州日报开设“时政微博”, 以不超过140字的形式集中报道, 记者可以为会议或活动的主题另行采写稿件。对于重要会议和4个“一把手”和县委副书记出席的会议或活动, 按新闻规律正常报道, 但字数控制在400字—800字之内, 标题制作必须“讲事实”不说空话大话。实行“领导活动微博化”后, 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了, 一些可搞可不搞的活动不搞了, 会议和活动质量大大提高。同时, 记者也由“跑会”变为“抓鱼”, 稿件质量有明显改善。

2.“民生新闻故事化”。

篇4: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一、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向

作为基层国税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从服务全局出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内部社会管理,强化班子团结,融洽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国税和谐。这其中,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社会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征纳和谐。

(二)全面把握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

首先,税收的社会管理,不能等同于税收管理。税收工作社会管理目的是化解征纳矛盾,共建和谐税收,追求的是社会效率;而税收管理目的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质效,追求的是管理效率。其次,社会管理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狭隘理解为税务纳税服务。税务纳税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税务机关提供的办税服务;而社会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和社会为纳税人提供的司法救助、信用评估等多元化服务。再次,不能过度将“税收的社会管理”扭曲为“税收的社会问题管理”,结果将社会管理变为行政控制,不承认纳税人和社会的自治功能。

(三)正确处理基层国税机关在社会管理中加强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加强”,就是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传统优势,还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继续保持和发挥。过去是正确的,还能适应现在的,但是被忽视和弱化了的,要重新重视并强化。所谓“创新”,就是过去有一些好的做法,有提升和改良空间的,需要进一步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没有的社会管理,要创新,要尽快形成新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加强”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加强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是过程,是方法,加强是目的。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创新是核心,没有创新,就得不到加强。

二、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实践

(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尝试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做好一切税收工作的前提保证。长治市国税局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干群关系为目标,在全市系统建立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了《信访工作管理制度》、《涉税舆情管理制度》、《紧急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和《涉税舆情、信访、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信访、舆情、应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从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被动应访到主动预防、单纯信访到综合治理的转变,有效化解了征纳矛盾和干群矛盾。据统计,去年以来,长治市国税系统共接受处理涉税信访件35件,妥善处置网络舆情2起,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税收环境,近年来,长治市国税系统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各项工作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

(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税

去年年初,针对制售和购买虚假发票泛滥的状况,长治市国税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机制,国税、地税、公安、财政、审计等五部门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发票“拒假索真”综合治理系列活动,形成了打击虚假发票、索取合法发票的浓厚氛围,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国家税基。一年来,全市共查处发票违法案件388起,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及罚款近3000万元。《中国税务报》以《长治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效果初显》为题头版头条介绍了长治的做法。

今年以来,长治市国税局依托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宣传力度大、点多面广、渠道畅通的平台作用,以宣传税收优惠政策为重点,利用长治市普法宣传网络,组织全市普法干部开展送政策活动,不仅将税收优惠政策送到了党政机关,而且送到了厂矿、农村、学校、社区,实现了税收宣传“全覆盖”,推进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国税系统为各类纳税人办理减免退税8亿多元,共有13277户个体户和900余名下岗工人、残疾人、大学生享受到了税收政策优惠,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享受到了实惠。

为发挥社会的协税护税作用,今年8月份,长治市国税局与地税局、财政局、市委依法治市领导组办公室、市综治委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社会管理依法提供涉税信息的通知》,依据征管法相关规定,具体明确了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义务,消除了过去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壁垒和人为障碍,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难题,为实施信息管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自我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税收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有效解决纳税人诉求渠道不畅通,合理需求税务部门不了解以及发生纳税争议维权时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等问题,长治市国税局在平顺县试点,拓宽社会管理主体,引导纳税人成立纳税人协会,在全力保障纳税人权益的同时,注重强化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组织纳税人依法有序参与税收管理和服务。当纳税人遇到税收争议或遭遇到侵权行为时,纳税人协会以组织名义出面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谈判,避免了征纳双方的直接冲突,缓解了征纳矛盾,受到了普遍欢迎。

三、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的思考

(一)以理论创新引领税收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和谐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长期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税务机关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管理与税收管理两轮并驱,大胆探索税收的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总结社会管理经验,以理念创新引领税收的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二)以主体创新凝聚税收的社会管理合力

加强和创新税收社会管理,要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多调动和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形成社会合力,依靠社会力量弥补税务部门单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发挥纳税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引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以机制创新推动征纳融洽和社会和谐

针对税收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领导、税务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税收协调合作机制;针对税收社会服务缺失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为主、多种社会服务互为补充的税收社会服务机制;针对纳税人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多渠道的、及时性的纳税人诉求维权机制;针对征纳争议频发的问题,应当着重创新和完善以调解争议为主要功能的税收协商谈判机制。

作者简介:

篇5: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应主动顺应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立足职能,因地制宜地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模式,解决当前发展中社会治安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既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又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县公安局积极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清障开道,响亮地提出“打霸除恶等同命案必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重于泰山”口号,强势推进打霸除恶向重点领域、行业、区域和村居延伸。坚持“露头就打、不露头就挖、打早打小、除恶务尽”的斗争策略,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形成了以城区为主,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常态化斗争格局。同时,瞄准“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两大目标,出台优化发展环境举措和服务经济发展承诺,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将服务的触角前移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零距离”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必须主动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中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全力推助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意识。把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使每一项任务的提出、服务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坚决执行。二是要继续深化打霸除恶专项斗争。围绕“摸排整治”和“打击处理”工作主线,确立“挖老”、“打新、“铲小”工作方针,创新建立常态联动、协作机制、易涉恶场所(行业)定期联系机制、线索摸排机制、专案挂牌攻坚机制和提高打击效能考核培训等长效严打机制。三是要深入落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发展是第一警务”的理念,改进户籍、出入境、消防管理等,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健全企业涉稳风险等级评估、预防经济犯罪协作配合等机制,开展“保姆式”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立足公安机关的打击职能

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主业,是管理社会、维护稳定的基本职能,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县公安局把社会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先后组织开展了打击防范“两抢一盗”破案攻坚和“零发案日”“双竞赛”活动、“断油行动”、“断腿行动”、“猎鼠行动”等,设立流动红旗和奖励基金,采取离职追逃、离职破案等超常规措施,坚持每周两次开展专项清查行动,并把“破小案”作为维护稳定、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和谐、惠及百姓的重要举措,实现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指数逐年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必须立足公安主业,充分发挥打击职能,全力做好社会治安防范和稳控工作。一是要坚决遏制“两抢一盗”案件多发势头。依托“跨区域办案协作机制”,以“打团伙、打流窜、打系列、打职业、抓现行”为重点,运用蹲点守候、巡防布控、特情提供、阵地控制等手段,采取以动制静、以快制快的战术,联动联勤,全力遏制“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高发。二是要打造立体化动态防控体系。按照“一警多能,合成化作战”的目标,落实“防线”、“守点”、“巡面”的巡逻防控力量,推行“红袖标”工程、“警治联勤”等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织牢“城区专业化、农村社会化”“两化”防控网络。三是要深入开展“零发案”创建。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载体,落实心防、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动员开展邻里守望、义务巡逻等防范活动,推进“警铃入户、十户联防”、简易红外报警等小技防建设,努力减少和降低各类可防性案件发生。四是要全力打造“天网工程”。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整合社会面技防资源,大力推行以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电子报警系统

为主要内容的“天网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对所有乡镇街道、交通要道、重点部位全面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善于破解社会管理的难点和新问题

维护社会治安、提供良好服务,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的期待和要求。需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举措。近年来,县公安局全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公安长远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推行实有人口、房屋“双实有”的管理模式;制定虚拟社会管控方案,建立舆情观察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会同教育部门建立校园警务室,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在县电视台、电台设立交通曝光台,建立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推出“民生警务直通车”、运用“平安大家谈•警务广场”、“警民时时通短信服务平台”、“网上公安局”、“警方微博”等一系列惠民、便民、利民措施,社会管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对基础性、源头性问题深入调研,及时填补管理空白、弥补执法“短板”。一是要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要建立常住人口信息定期抽验、核查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监督检查,落实业主和出租房主的责任,实行案前管控责任倒查制度。建立完善重点人员逐级报备等制度及高危人员信息预通报制度,提高重点人口列管率和控制率。二是要创新虚拟社会管理问题。提高网吧实名登记率、安全管理系统在线率,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跟踪掌握重点人员网上活动情况;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制和重特大案件、命案同步上案制度,提高侦察打击、防范控制能力。三是要提升治安行政管理水平。运用“警方微博”、“公安在线”等,走进“虚拟社会”,关注民生、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每周至少开展两次以上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文明交通示范岗”创建活动。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推广娱乐场所分级管理办法。完善“加急服务、上门服务、提醒服务、超前服务、跟踪服务”等措施,擦亮窗口形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考虑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

只有长期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更加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安事业科学、跨越发展。近年来,县公安局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突出科技应用,着力提升信息化治安管控能力。组织实施“大走访”、“百警联村”惠民工程、“百警驻企”安商工程、“百警进社区”便民工程,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全部推行错时工作制,变“全时警务”为“时效警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同时,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公信力,促进了警民关系和谐发展。

篇6: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一、我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宁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妇女儿童等方面积极作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1、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以“巾帼创新业、转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巾帼创业“五大提升行动”,引导服务妇女在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一是以先进选树浓厚创业氛围。开展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创业女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故事巡讲、创业案例展示等活动,在海宁电视台、《海宁日报》、海宁妇女网等开设“巾帼风采”、“我身边的女性创业故事”专栏,宣传各行各业女性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提升发展能力。每年举办“双学双比”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女能手们授课,组织参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巾帼专业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有90个 “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带动大批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女企业家协会平台,组织女企业家开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女企业家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荐创业女性参加 “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免费培训,四年来已经输送了29名女性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女性创业联盟协会,支持女性创业者依托协会这个平台学习提升、合作发展。三是落实帮扶举措拓展创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了每年50万元巾帼创业贷款贴息专项扶助资金,2009年至今有273名妇女享受了政策,批准贷款金额5千多万元,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女性资金难题。开展百名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百名农村妇女与女能手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百结对、携手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举办免费育婴员(月嫂)培训。开展助推女性网上创业行动,建立女性网商创业基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女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发展。

2、把激发妇女活力、促进和谐建设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妇联从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出发,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引导妇女。开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时代女性价值观大讨论”、“我与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魅力女性幸福生活”品牌课堂,开展健康卫生、文明礼仪、婚姻家庭、法律维权等专题讲座,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加大典型培树力度,开展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好母亲、十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筑牢和谐海宁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突出“家”字特色开展系列文明创建。以“八星级” 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不断深化平安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四美”标准要求开展 “优美庭院” 创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万户家庭普法行”,制作“平安知识入户”、“法律进家庭”等宣传手册送到千家万户。连续六年举办家庭文化节,开展家庭厨艺大赛、亲情故事征文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美德感言等一系列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争当合格父母,争当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从2009年至今,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亲子实践活动等近千场次,为近10万人(次)家长送上科学家教知识,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壮大巾帼志愿队伍塑造美丽团队。组织市、镇、村分别成立“巾帼文明传播”、“巾帼创业指导”、“巾帼家庭教育”、“巾帼法律维权”、“巾帼科技惠民”、“巾帼环保护绿”等巾帼服务队伍,在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等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促进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3、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联系、协调、沟通优势,建立和完善妇女儿童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维权网络。建立健全以妇联维权干部为主体,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巾帼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的妇女维权队伍,不断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女维权网络,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48”法律服务专线、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接待室、“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小组等多种渠道,为妇女群众提供有效的、多方位的法律帮助和服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普及教育。通过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利用 “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庭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上街宣传、窗口宣传、培训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手段,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妇女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机制,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海洲老舅妈”作为专职调解员,开展婚姻家庭问题指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当事人排除各种婚姻家庭危机。自2012年12月婚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3起,调解和好71对,表示暂缓离婚56对,顺利协议离婚56对。组建“和乐社工事务所”,开展单亲妈妈家庭服务项目,为单亲妈妈提供心理疏导、情感调适、就业帮扶、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关注困境弱势群体。建立了“受助儿童资料库”,开展“同一片蓝天,母爱满人间”为主题的“社会妈妈”爱心结对、从生活、情感、学习上给予帮扶。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助推贫困母亲创业行动”,为60人(次)贫困妇女提供20余万元实物资助,并联系结对女能手,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扶、联系销售等跟踪服务,帮助贫困母亲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4、把注重夯实基础、拓展组织网络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女工作网络。结合村“两委”换届,推进妇委员专职专选,全市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的比例达100%。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建立妇女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两新”组织妇女组织652家,组建率69.8%。全面推进“1+X”妇女之家网格化建设,形成以村(社区)“妇女之家”为龙头、“妇女之家联系点”为网格的妇女组织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妇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把妇女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了畅通民意渠道、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发动各级妇联干部广泛开展“进村入企访访妇情、服务妇女办实事”活动,实现了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困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预期目标。

二、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妇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必须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妇联的工作定位,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上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实现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中心,积极作为。一是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城乡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加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力度,力争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妇女创业(SYB)培训,争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项目资金开展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家庭服务品牌工程建设,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就业。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为转变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平台,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发挥家庭作为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领域优势,以家庭为阵地,找准着力点,作好“家”字文章。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家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切实承担好妇联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妇女之家”办好一批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的培训学习。做好机关、社区和农村家教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教理论研讨和社区家教工作调研工作,提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水平。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选准载体,讲究实效。一是在选择工作载体时,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活动吸引群众,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多方服务,把广大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注重创新妇女工作品牌,不断发掘独具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二是深入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妇情民意和妇女发展重难点问题,科学反映诉求。充分用好妇联的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解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实事化运作等方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关注解决好特殊妇女群体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失地失业妇女、特困妇女、老龄妇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动贫困母亲救助、创业帮扶等公益活动,做优做实潮乡“社会妈妈”公益品牌活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妇女儿童解难。四是完善维权维稳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12338热线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村(社区)妇代会委员为调查员、信息员的妇女民情报告制度,及时把握妇女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利益需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制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继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调动资源,借势而为。一是充分运用妇联资源。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容妇联团体会员,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妇委会等,为妇女工作影响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紧紧依托党政资源。依托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依托党政资源为妇女实事。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层级式的妇联工作网络,通过各种女性联谊组织,通过各类社区文化团队,发挥团结妇女、凝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就有妇女工作”,在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7: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高校物业肩负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大局,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多年来,在学校和总公司领导下,我们始终秉承“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以构建“师生满意、领导放心”的物业管理为出发点,加强以“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贵在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并存,把爱融于工作中,把严贯穿于管理中,使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今天借此机会就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培育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服务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秉承的价值观、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共同实施的行为方式。在管理服务中,我们不断加强“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贵在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具有的价值目标的导向作用,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行为规范内在的约束作用,企业创新活力的推动作用,企业形象美化的辐射作用,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员工紧紧围绕“三服务两育人”开展工作。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目前,高校物业的员工大多数为当地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制度建设可谓高校物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规章

制度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规范、协调和激励作用。为使制度更科学,体系结构具有自我修复功能,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物业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组织各片区管理员通过反复地征求意见,调查、论证,建立完善了内容涵盖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任务区分、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评估细则、整改反馈等规章制度。这其中的工作标准,评估细则可以使员工自我检查,自我对照,自我纠剖;工作流程,可以使员工的服务过程得到规范,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整改反馈,可以使中心时刻掌握问题的整改情况,可以促使员工自觉整改。

三、改变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注重细节,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第一,改进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师生在我身边为我在师生身边,变“阵地战”为“运动战”,主动贴近学生实施亲情服务、暖心服务。在维修服务方面,一改以往的“坐等服务”为上门检修服务,组建上门服务队,做到维修项目及时发现,及时维修,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报修难的问题;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中,我们在每栋学生宿舍楼开设“学生服务室”,并在里面配备了电磁炉、电水壶、微波炉、煲汤锅、电子多用壶等家用电器,同学们可利用这些家用电器,进行煎药、煲汤、加热食物、煮熟食物、烧开水等这一人性化的服务既方便了同学也杜绝了学生违章用电的行为。同时我们还在教学楼、学生宿舍安装了刷卡式即开型电开水系统等县级、刷卡式洗衣机等先进设施;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刮风下雨,我们门卫都会主动提醒师生关好门窗,主动为

师生拾捡晒落的衣服;每逢天气变化,会及时给师生温馨提示或主动问寒问暖;每逢残疾学生进出宿舍遇有困难时,会主动靠前提供帮助;每逢拾到师生遗失的钱物,会主动寻找失主并完好无损交还。我们还在每栋学生宿舍门卫值班室配备了针线包,工具箱,门卫随时为学生缝缝补补,这“一包”“一箱”,羸得了学生的高度赞扬:“小小针线包,情暖师生情”。

第二,改善服务态度。坚持开展真情服务、微笑服务。做到为学生解答疑问耐心,不轻易说不知道。当学生有疑问时,做到了有问必答,耐心倾听,耐心解答;帮学生办事诚心,不轻意说不归我管。职责范围的事当机立断,立即办理。职责范围外的事不推诿,把不是本部门、本人承办的事当成本部门、本人承办的事来办,想方设法帮助协调办理;为学生服务细心,不出半点差错。

第三,提高办事效率。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事情无论大事、小事,都作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来办,尽力做到简化程序,缩短时间,提供便利。遇到矛盾和问题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同时在制度上保证办事的效率,制定了《房屋水电维修管理办法》,规定了大修、小修的具体时限;制定了《处理师生投诉规定》,规定遇有师生投诉,值班管理员必须第一时间到场处理。

四、创新管理模式,以学生监督员为抓手,构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增强竞争激励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我们还会引进一些优秀社会资源,例如今年暑假我们在没有增加任何中心开支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引进社会力量对我校浴室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改造后的浴室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采用空气热榜系统烧水,时刻供水,并且可以自主调节水温,开放时间为早上八点至晚上十一点,时间充足,使师生非常满意。我们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又满足了师生的要求。

(二)我们中心通过聘请学生监督员间接参与管理,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学生监督员分别来自校内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代表了学校各层次同学群体,他们通过检查监督物业的服务质量,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和建议,承办《简报》等方式间接参与管理。通过学生监督员参与使我们管理服务准确、客观、便捷、顺畅。

五、创新服务形式,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中,我们充分运用有效载体,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用好“质量服务月”载体。我们把每年的三月定为质量服务月,以“质量服务月”为载体,开展创业在后勤,奉献在物管活动,以活动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通过员工优质服务,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是用好“双争”载体。我们把争当优秀员工,争创先进片区的“双争”活动渗透到日常服务管理中,充分运用“双争”载体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激励员工为物业管理服务作贡献。同时我们还通过“双争”载体,让每位员工找准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形成工作有标准,人人有目标的生动局面。我们坚持“双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在各片区开设了“双争”评比栏,做到每日有评比,每周有小结,每月有讲评。通过贴红

星、戴红花、发红包、加工资等形式对优秀员工和优秀片区进行表彰。

三是用好“三个一遍”载体。我们坚持每月做到对服务对象走访一遍,对服务情况分析一遍,对质量标准学习一遍。

对服务对象的走访,它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问题;它不是形式,而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群众利益至上的具体表现。我们改变单纯的“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的简单做法,主动与师生双向互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深入学生宿舍,教学楼、生活区与师生谈心,交流思想,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虚心听取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对服务情况的分析,它是自我总结,自我纠偏、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照质量标准,认真分析一个月以来的服务情况,坚持实事求是讲成绩,客观公正查问题,扎扎实实抓整改,力求做到本月工作有回顾,下步工作有前瞻,使宿舍管理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对质量标准的学习,它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月组织员工学习质量标准和服务流程,使质量标准入脑入心,人人皆知,个个明白。

四是用好“党员示范点”载体;我们在学生宿舍四栋、教学楼三栋设立了党员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导向作用和旗帜作用,让其他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是用好信息反馈载体。我们充分利用意见簿、意见箱、后勤简

篇8: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实践和思考

2003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3]16号) ,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作稳步推进。中办发[2003]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 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实施归口、集中管理势在必行。人事档案是党和国家的机密, 企业的宝贵财富, 人事档案管理既是一项严谨的专业管理工作, 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 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一重要课题, 使退休人员档案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设档案室, 选调管理人员, 组织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接收工作

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是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 根据《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国档发[1987]19号)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00) 和《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选定符合要求的场所, 建设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室, 配备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 如:除湿器、空调、温湿度记录仪、恒温仪等。使档案室符合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防鼠的要求, 做到档案存放、阅档、工作人员办公三室分开;第二, 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共产党员从事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应优先考虑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第三, 工作人员要本着对退休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 根据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清单, 认真逐卷核对, 做到移交清单要与移交人事档案名单相符合, 档案目录要与档案内容相符合, 确保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对于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中职工履历表、退休审批表等档案要件, 要认真检查, 由于在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办理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死亡待遇等事项时, 需要向社会保险部门申报这些材料, 如发现这些材料缺失, 应要求移交单位及时补充材料, 待材料收集归档后, 再进行交接。同时, 要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对移交不规范、遗失档案、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的行为, 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 直至纪律处分。

二、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 抓好数据库建设, 开展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

1.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把档案建设经费列入预算, 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同时, 要将档案管理现代化作为一项建设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既要制定档案管理工作近期计划, 也要制定档案现代化建设长远规划, 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

2.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开展数字化建设,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 不可能一步到位, 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 持续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可分为:第一步, 结合当地退休人员管理工作实际, 选择符合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第二步, 对接收档案重新编码, 输入数据库;第三步, 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 实现档案原件信息数字化, 并将档案原件数字化信息与数据库中对应人员记录联接。档案数字化建设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体。数据库建设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员应同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同配合, 突出重点, 使数据库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

从实践看, 档案数字化建设应用效果显著, 首先是在档案查询利用方面带来的便捷、快速、准确, 查询利用便捷, 只需要鼠标、键盘就可以完成一次档案查询;其次是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后, 原始档案的使用率下降, 使得档案保存时间大大延长。

三、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为了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文化素质, 引进、招聘科班出身的档案专业的人才来充实档案工作者队伍, 加强、引导现有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推动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注重人才

从目前看, 街道和社区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 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 大部分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 搞好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人才,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企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把住人才入口关, 注意引进或招聘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工作者队伍。

2. 注重人才的使用, 要敢于选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青干部,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 稳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 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 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 积累经验, 才能适应和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的频繁调动, 绝对影响档案工作的连续性, 因此, 为了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 必须做好档案工作者的稳定工作。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 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 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

1. 有计划组织进修。一是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 按需致用, 便于操作, 讲究实效。二是根据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 因人而异。对于新进档案工作人员, 培训学习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档案工作人员, 培训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2.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培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四、建章立制, 夯实基础工作, 明确责任到人, 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1.根据党和国家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法今、法规, 制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法及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职责、保密制度、保管与保护制度、档案查阅借阅制度、档案的转递制度、档案材料鉴别归档制度、档案材料收集补充制度、档案室安全检查制度、管理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 建立完善档案转入登记台账、档案查阅借阅登记台账、接收归档材料登记本和查阅摘录、复印档案登记本等基础资料台账, 做到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有不少人认为职工退休后, 档案就没有用了, 职工的《退休审批表》等重要资料都没有归档, 时间长了, 遇到调整养老待遇、修改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和退休时间等信息时, 由于重要资料的缺失, 上级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无法予以认定, 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因此, 要将档案移交、材料及时归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在管理制度中, 细化分解到各项工作程序中, 并且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综合考核中, 确保档案及时移交及材料归档及时、完整。

3.将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档案管理人员按责任分工, 各司其职, 狠抓落实。

五、利用好档案, 做好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不仅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期间招用、调配、学习、培训、考核、选拔和任用等方面形成的有关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工作变动等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而且还是企业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退休材料。它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工作期间情况的真实记录, 是其办理退休手续的依据和调整养老待遇的原始凭证。我们要牢固树立档案工作为企业管理服务、为老同志服务的思想,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为落实好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好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

总而言之, 在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过程中, 街道和社区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精神, 把握时机, 统筹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场所、设施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 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建军.浅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西部探矿工程, 2006 (2)

上一篇:生活是一本无字书作文下一篇:国际商法知识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