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介绍

2024-07-04

春节的习俗介绍(共10篇)

篇1:春节的习俗介绍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合集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1

小时候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玩和吃——所以腊月到正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简直是像在天堂。

说这段日子像在天堂,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每天都能吃到好东西,二来时这段时间内,大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自然就没有精力管我,留下我和邻家孩子们疯玩,而且很多时候大人们回家时都会给我捎几个小玩意儿。

这段时间里,外婆通常在家里包饺子,灌香肠,拌什锦菜。香肠之类的一做就做一大批,冻在冰箱里,够着吃一年,而什锦菜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因为大人们说什锦菜是由于一的,什么黄豆芽是如意,荠菜是聚财,芹菜是勤劳,黄花菜是前途似锦,香菇是和和美美,千张是千秋百代代代兴旺……我是从来不讲究什么寓意的了,宗旨能吃就行,就这么十来样菜放在一起炒,色香味俱全。有时因为菜贩子提前回家过年,少了个一两种菜,外婆就买别的提上,所以年年的什锦菜都有不同的味儿,就有不同的盼头。什锦菜一炒就是一大锅,用铁缸子盛着,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

外婆在家里炒菜灌香肠包饺子,我就在花园里荡秋千和邻居的小胖墩龙蛋玩。有时,外婆会给我几个钢镚儿,让我买点小东小西。这钱通常是用来买掼炮的,掼炮外头用红纸裹着,里头包一点火药,一块钱三盒,这是小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把这个小炮仗往地上使劲一掼,就“啪”地炸响。最喜欢干的,就是把掼炮朝电瓶车扔,就在离它不到一寸处炸开,热的电瓶车惊恐得警报直响,调皮的我们就会庆祝似的欢呼起来。

每每当玩的正尽兴时,外婆的声音那个会就从窗子里传出“小玉!来尝尝这味儿怎么样?”有些需要“大批量”制作的年味儿,她通常先做一些给我尝尝,等我点点头说好吃时,她就又会得意地用南京话自夸道:“啧啧,这是顶呱呱!好得一沓带一抹!”又愉快地给我擦擦嘴,拍拍我的屁股,然后哼着小调套上棉袄淋上小宝带我去“五条巷”买点小杂货。

新年即将来临,小巷子也年味十足。到处都装点着红色,就连再小的烧饼摊也挂上了红灯笼。路边的小贩子们将各种各样的“金童玉女”“招财进宝”“福“……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贴纸摆在地上,于是路旁边多了一份如春花般的烂漫。除了卖红贴纸的,小巷里还有推着车子走来走去的卖韭菜盒子的,糖葫芦的,酒酿圆子的……就是平时只能在山西路看到的买糖人的也来了。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的叫卖声,使这大冬天里的巷子顿然暖和了起来。

如果巧的话会正好赶上巷子里头那家做花生糖,那糖浆的香味能叫人被甜化了,诱人地弥漫在空中,叫人闻不够,吸不够。他们把超好的花生均匀地洒在大砧板上,金黄的糖稀就这么滚烫地浇上去,不一会儿便凝固成了一整块,系着围裙的大婶利落地又小心地将其切成薄片,这时的花生糖,脆脆的,还温热着,入口即化,好吃得不行啊。

年味在腊月里不断的预热升温,到了除夕,我便会异常的兴奋,也许是兴奋地有点累,我总是熬不过八点就睡了,比平时还早得多!因为睡得早,大年初一总是五点多就醒,不安分了起来,爸爸妈妈总叫我再睡一会儿,可实在是没法睡了,我悄悄溜下床,跑到厨房指望灶台,那里的糖年糕我馋了好几天了,家里人总不给吃,说必须留到正月初一,这样才“节节高”。待到家里人都起来后新的一年就要在走亲拜友中开始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新城市里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多,却越发怀念从前在故乡老房子里的年味儿。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满入屠苏”春节终于来了,压岁钱,年糕,庙会……这些让我们喜爱的习俗也开始了。可让我最喜欢的是……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表姐,表姐,该起床了!你不去土地庙了吗?”淘气的表弟的楼下大声呐喊着。我不耐烦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庙这个词猛然闪过我的脑海,我立刻跳起了床,回答道:“来咯来咯!等等我!”我手忙脚乱的穿好衣服,打着赤脚跑下了楼,冲到卫生间,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飞快的拉着表弟的手,向土地庙跑去。

刚到土地庙,我们便冲到大门后,急切地用眼睛寻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闪现出两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怜我,给我了两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们紧握在手里,跑去告诉表弟。

“当当,当当”乐队开始演唱起来,欢乐的歌儿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拿着彩旗在她们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们的身边连连响起,我们连忙左蹦右闪。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连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噜,咕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饭铃响了,正巧,我们劳作了半天,终于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饭了。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就在上一年,我们是到我外公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习俗是一家轮一家的呀!

中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蓬勃的兴致。我们下午的目标是一家饭店,还听说他们家的手艺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货表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为在饭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难走。但我们又寻找到了一些乐子,我们把彩旗举得高高的,用力的挥舞着彩旗。在绿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现了十几只小鸟,有红,有黄,有蓝,有黑……它们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戏着。在我的家乡这也代表着一个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样,跑得快,看得远,就是成绩好,有见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彩旗,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东西,但在我的眼中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也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样,有本事。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寓意,但是在我的眼中,它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这就是我家乡的一个习俗,你呢?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3

猪年的春节来了,我属猪,我的本命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去了秦淮河旁的夫子庙迎接春的到来,感受春的气息。

迎着新年的第一轮朝阳我们来到了夫子庙,牌匾下显赫的“春”字跃然在目,“春”字两旁的祥云图中羊儿欢腾跳跃,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十年了,田田都12岁了,我们一家还在这儿拍张合影吧!”妈妈牵着我挽着爸爸,“咔嚓”,一张全家福,见证了我成长,定格了20xx猪年的春……

还是十年前的夫子庙,还是我们一家人,那桥、那灯、那亭台楼阁看似没变,但沐浴着春的阳光,它们沧桑变化,分明更生机勃发,熠熠生辉。这是春的活力,这是时代的发展!

时近正午,夫子庙已经是人山人海,老的、小的、中国人、外国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的笑脸,我猜他们的心里都装着满满的喜事吧!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边走边看。有时停下来买点特色小吃尝尝,如状元豆;有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最后妈妈为了新年讨个好彩头,给我买了一顶状元帽。

夜幕初垂,夫子庙的花灯就全点亮了,花灯掩映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好看极了!正是坐船的大好时机。我们买了画舫船的票,画舫船是一种装饰精致的小船,用它来夜游秦淮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船在航行中要经过很多桥,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和传说。

其中最神奇的要数文德桥,因为它处在正日子午线上,所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的午夜前后,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上各有半边月亮,又称“文德分月”,这种其妙的景观令人惊叹,也让我对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充满了敬佩!文德桥对应的是武定桥,夫子庙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为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命令文官在过文德桥的时候必须下轿,武官经过武定桥时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家的后花园—白鹭洲公园,还有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故居。还有江南一带举行乡试、会试的考场—江南贡院,这座考场有30万平方米那么大,有2万多间的考间,每个考间不足15平方米,真小啊!

坐着画舫船,看着秦淮河两边美丽的夜景,耳边听着娓娓道来的历史传说,已经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画舫船已经靠岸了,但我的脑海还一直在秦淮河的历史中畅游!

河两岸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庞,画壁上两条金碧辉煌的巨龙述说着家乡的巨变,半空中绽放的礼花奏起了春的序曲……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4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了,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都忙了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了,更使人们激动人心了,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了爱地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了地地年夜饭端出来,门外地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地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这一夜,每家每户地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地走动着,12点了,响起了一声声地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地就起了床,吃完饭,就去串门了,“噔噔噔”

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了……过了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学生们就应该上学了,我们也该忙碌地生活了!

介绍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5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篇2:春节的习俗介绍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那我们当然就要除旧迎新了。而除旧迎新当然就少不了“扫尘”了!在我国古代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民谚。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我们扫完了尘,就来说说过年时我们小朋友最高兴的事情吧——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我们收完了压岁钱就来看看过年时最令我们高兴,最惊险刺激的事吧——呵!呵!放炮喽!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篇3:春节习俗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 吃过年夜饭, 围炉闲聊, 辞旧迎新, 这是我国普遍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作为一种民俗, 除夕守岁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称为“别岁”;长幼聚欢, 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隋唐时期, 守岁之风极为盛行, 唐太宗李世民也道:“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苏东坡更有诗云:“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 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 真是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尽致淋漓。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 长辈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这是因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的原因。压岁钱有两种,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成龙形, 置于床脚,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则是最常见的, 即由家长用红纸将钱包裹分给孩子。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 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 孩子就可以用这些钱去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的《压岁钱》中也提到:“百十钱穿彩线长, 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 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 压岁钱还牵系着一颗颗的童心呢。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所以过了年初一, 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了。关于财神, 民间有着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非常富有, 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 他也恰生于正月初五, 所以民间都把他当作财神来祭祀。后来蔡京被贬, 民间便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 玄字又为“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人们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直到现在许多商店、住宅都还供奉着他的木版印刷神像:面似锅底, 手执钢鞭, 身骑黑虎, 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 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接财神

五显财神的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因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 他们生前劫富济贫, 死后仍惩恶扬善, 保佑穷苦百姓, 故称“五显财神”。北京安定门外现在还存有一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 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 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 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在春节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 以求财运和福运。

篇4:汉唐时期春节的饮食习俗

早在汉代,元旦便与饮椒柏酒的习俗结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时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汉代,“椒”又与寿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挂上了钩。据东汉《四民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可见,当时人们已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寿。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屠苏是一种药剂,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云:“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后来,晋人葛洪曾用细辛、干姜等泡制屠苏酒,逐步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

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莱、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 《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盘反映了汉唐人们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

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代时,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意,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如唐代《四时宝镜》中言:“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关中记》也说:“唐入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盘、春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元旦吃“胶牙饧”,这是一种饴糖,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胶牙即固牙,俗传吃了这种糖之后可以使牙齿牢固,不脱落。

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要给百官增禄,每人赐醪酒二升。“冠盖云集,樽俎星陈。肴蒸多品,八珍代变。羽爵无算,穷乐极宴。”唐代宫廷元旦朝会不仅沿袭汉晋旧俗,而且由于天下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宫廷宴会自然成为旷代之举。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仅要受汉族百官朝贺,而且来自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臣也来奉礼恭贺。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纷陈,钟鼓喧天,丝竹震耳,歌舞升平,预祝新年国运亨通。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对元宵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即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主要的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太一神祀”,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太一”天神,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聚集观灯的习俗又与之结合起来。这样,正月十五灯火辉煌的活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

汉唐时,元宵节并不是吃汤圆,汤圆始于宋代。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袖膏其上,以祠门户。”“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

篇5: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 篇1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了,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都忙了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了,更使人们激动人心了,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了爱地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了地地年夜饭端出来,门外地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地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这一夜,每家每户地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地走动着,12点了,响起了一声声地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地就起了床,吃完饭,就去串门了,“噔噔噔”

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了……过了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学生们就应该上学了,我们也该忙碌地生活了!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 篇2

小时候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玩和吃——所以腊月到正月这段时间对我来说简直是像在天堂。

说这段日子像在天堂,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每天都能吃到好东西,二来时这段时间内,大人们都在忙着过年,自然就没有精力管我,留下我和邻家孩子们疯玩,而且很多时候大人们回家时都会给我捎几个小玩意儿。

这段时间里,外婆通常在家里包饺子,灌香肠,拌什锦菜。香肠之类的一做就做一大批,冻在冰箱里,够着吃一年,而什锦菜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因为大人们说什锦菜是由于一的,什么黄豆芽是如意,荠菜是聚财,芹菜是勤劳,黄花菜是前途似锦,香菇是和和美美,千张是千秋百代代代兴旺……我是从来不讲究什么寓意的了,宗旨能吃就行,就这么十来样菜放在一起炒,色香味俱全。有时因为菜贩子提前回家过年,少了个一两种菜,外婆就买别的提上,所以年年的什锦菜都有不同的味儿,就有不同的盼头。什锦菜一炒就是一大锅,用铁缸子盛着,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

外婆在家里炒菜灌香肠包饺子,我就在花园里荡秋千和邻居的小胖墩龙蛋玩。有时,外婆会给我几个钢镚儿,让我买点小东小西。这钱通常是用来买掼炮的,掼炮外头用红纸裹着,里头包一点火药,一块钱三盒,这是小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把这个小炮仗往地上使劲一掼,就“啪”地炸响。最喜欢干的,就是把掼炮朝电瓶车扔,就在离它不到一寸处炸开,热的电瓶车惊恐得警报直响,调皮的我们就会庆祝似的欢呼起来。

每每当玩的正尽兴时,外婆的声音那个会就从窗子里传出“小玉!来尝尝这味儿怎么样?”有些需要“大批量”制作的年味儿,她通常先做一些给我尝尝,等我点点头说好吃时,她就又会得意地用南京话自夸道:“啧啧,这是顶呱呱!好得一沓带一抹!”又愉快地给我擦擦嘴,拍拍我的屁股,然后哼着小调套上棉袄淋上小宝带我去“五条巷”买点小杂货。

新年即将来临,小巷子也年味十足。到处都装点着红色,就连再小的烧饼摊也挂上了红灯笼。路边的小贩子们将各种各样的“金童玉女”“招财进宝”“福“……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贴纸摆在地上,于是路旁边多了一份如春花般的烂漫。除了卖红贴纸的,小巷里还有推着车子走来走去的卖韭菜盒子的,糖葫芦的,酒酿圆子的……就是平时只能在山西路看到的买糖人的也来了。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小吃的叫卖声,使这大冬天里的巷子顿然暖和了起来。

如果巧的话会正好赶上巷子里头那家做花生糖,那糖浆的香味能叫人被甜化了,诱人地弥漫在空中,叫人闻不够,吸不够。他们把超好的花生均匀地洒在大砧板上,金黄的糖稀就这么滚烫地浇上去,不一会儿便凝固成了一整块,系着围裙的大婶利落地又小心地将其切成薄片,这时的花生糖,脆脆的,还温热着,入口即化,好吃得不行啊。

年味在腊月里不断的预热升温,到了除夕,我便会异常的兴奋,也许是兴奋地有点累,我总是熬不过八点就睡了,比平时还早得多!因为睡得早,大年初一总是五点多就醒,不安分了起来,爸爸妈妈总叫我再睡一会儿,可实在是没法睡了,我悄悄溜下床,跑到厨房指望灶台,那里的糖年糕我馋了好几天了,家里人总不给吃,说必须留到正月初一,这样才“节节高”。待到家里人都起来后新的一年就要在走亲拜友中开始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新城市里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多,却越发怀念从前在故乡老房子里的年味儿。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 篇3

咱们中国人春节的习俗就是贴对联,吃饺子。这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不会包饺子怎么行呢?所以这次,我就去问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无所不知"的妈妈,让妈妈手把手的教我!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特别是北方居民更是热衷于饺子这种食品。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妈妈的`话如滔滔黄河般滔滔不绝。

"诶妈妈,这不是百科上的吗?你怎么背得如此顺溜?看来这次做了不少功夫啊!嗯哼~"我打断妈妈的话,而且三言两语就拆穿了她。看着妈妈那种无言以对的无奈的表情,我"救场"地说道,"好了好了,快点开始吧!"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我对学习包饺子的心情弱下来,而是让我更期待着这次学习。

只见妈妈弄了温开水一杯,水里放少许盐,面粉里放了鸡蛋一个。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下手揉了,妈妈揉面很用力,妈妈说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这时面光盆光手是最佳境界。

饺子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是鸡蛋韭菜馅儿的。这下就只剩包饺子了!

妈妈把怎样包的方法告诉我,然后又让我试着包了一个,不过他奇形怪状的,我也认不出他是什么。然后我又试着包了几个,不过还是畸形的,只不过和刚才包得第一个相比委实要好上很多。包完后一看,妈妈包得一个个胖鼓鼓的,跟大将军似的;而我的却耷拉着,像个瘦老头儿一样。但我没有轻言放弃,在我的不断努力和思考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包的终于像人样了!

篇6:介绍春节习俗的叙事作文

咱们中国人春节的习俗就是贴对联,吃饺子。这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不会包饺子怎么行呢?所以这次,我就去问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无所不知"的妈妈,让妈妈手把手的教我!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特别是北方居民更是热衷于饺子这种食品。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妈妈的话如滔滔黄河般滔滔不绝。

"诶妈妈,这不是百科上的吗?你怎么背得如此顺溜?看来这次做了不少功夫啊!嗯哼~“我打断妈妈的话,而且三言两语就拆穿了她。看着妈妈那种无言以对的无奈的表情,我"救场"地说道,"好了好了,快点开始吧!"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我对学习包饺子的心情弱下来,而是让我更期待着这次学习。

只见妈妈弄了温开水一杯,水里放少许盐,面粉里放了鸡蛋一个。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下手揉了,妈妈揉面很用力,妈妈说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这时面光盆光手是最佳境界。

饺子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是鸡蛋韭菜馅儿的。这下就只剩包饺子了!

妈妈把怎样包的方法告诉我,然后又让我试着包了一个,不过他奇形怪状的.,我也认不出他是什么。然后我又试着包了几个,不过还是畸形的,只不过和刚才包得第一个相比委实要好上很多。包完后一看,妈妈包得一个个胖鼓鼓的,跟大将军似的;而我的却耷拉着,像个瘦老头儿一样。但我没有轻言放弃,在我的不断努力和思考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包的终于像人样了!

篇7:上海春节习俗介绍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篇8: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除夕之夜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并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人说书。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大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便利用这一机会赛马。

藏族: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预祝丰收。亲友见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正月初二要给到了17岁的姑娘上头。这时,父母给女儿准备好漂亮的服装和头上的装饰品,把以前梳的5条小辫改成几十条小辫,从此,她就成大人了。

瑶族:瑶族人民过春节,有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衣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人扶犁,一人采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达斡尔族:春节前,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的“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壮族:壮族的风俗更有趣。初一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棵青菜,表示来年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舂米,富有乡土风味。

布依族:除夕之夜,一家大小要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伴出外游玩,尽兴方归。

哈尼族:在春节前几天,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用糯米做饼)准备过年。而青年男女,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成群结队去参加荡秋千比赛。青年男女乘此良机,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鄂伦春族:黑龙江省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在春节初一早晨,年轻人要先向长辈敬酒行礼表示尊敬,平辈之间也要对饮祝贺。吃过年饭,青年人还要举行跑马、射箭等活动。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侗族:除夕夜,人们拿着鸟枪走出大门,朝天打三枪。一时各处枪声大作,称之为“除旧炮、迎新春”。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姑娘是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苗族:苗族群众在新年里喜欢举行斗牛比赛,斗牛场上往往聚集了数千名观众。斗牛之后人们一面喝着糯米酒,一面踩着鼓点,和着芦笙翩翩起舞;青年男女则用歌声谈情说爱。

篇9:春节的习俗介绍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除夕家宴菜肴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十二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篇10:中国各地春节饮食习俗介绍

东北:在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黏豆包、做豆腐。黏豆包多由大黄米做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在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回族: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到初二才吃饺子。

壮族:春节吃白斩鸡和“大年粽”。年粽在除夕时摆在供台上祭祀,到正月初三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团圆。

上一篇:工商数字化平台建设下一篇:大学学期英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