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老

2024-07-25

德国养老(精选8篇)

篇1:德国养老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色与借鉴

时间:02-01 09:12

作者: 刘卉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

□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

□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

1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保险法治国际研讨会上,主题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会后,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撰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室戚东祥处长。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

记者:戚处长,你好。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你们的《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戚东祥:2004年10月下旬,为借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组织考察组,赴德国考察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立法情况。参加考察的成员有学者及实务部门的人员。我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和考察报告的执笔人。考察组在德国期间,前往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联邦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德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协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

记者:你们把考察国家选在德国是基于什么考虑?

戚东祥: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其社保制度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德国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残疾和养老保险法。1911年,这三项法律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75年,德国将各种社会法规汇总,颁布《社会法典》,该法典是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1995年起,德国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并纳入《社会法典》。总的来说,德国已形成种类丰富、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又因为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险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作用。

记者:能具体谈谈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吗?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5个险种组成。先谈谈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支柱,旨在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和进入老龄或死亡的情况下,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保障。根据法律,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2004年,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其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9.5%,由雇员自己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原西德地区雇员的月工资收入限额上限为5150欧元,原东德地区的上限为4350欧元)。超过上限部分的月收入不再交纳养老保险费。德国的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开的公式计算,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主要由投保时的工作收入决定。德国以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人不同的分值和折扣系数;国家则主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上涨率,每年确定一次各个分值对应的养老金金额。

失业保险。原则上,任何每周被雇佣工作18小时及以上的人员都要参加失业保险。保费为雇员工资总收入的6.5%,由雇员和雇主平均分摊。收缴的全部保费用于支付失业补助、短期工作补助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支出。所有在过去两年中交纳了12个月或者以上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构成。几乎在德国的所有居民,都参加医疗保险。在法定保险机构的义务投保者或者自愿投保者约占居民的88%。2004年,平均法定医疗保险费为雇员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4.7%。保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

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而实行的—种社会保险项目。法律规定凡是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法定为雇员工资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7%,由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摊。同医疗保险一样,当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员投保以后,取得受保权益的子女和无收入或微收入的配偶也享受长期护理保险。

事故保险。在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情况下,法定的事故保险提供保护和帮助。所有雇员和农民按法律规定都参加事故保险。所有学生和日托儿童都受事故保险保护。承办事故保险的机构主要是包括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各行业合作社,保费由雇主单独支付。

记者:难怪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德国专家对自己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如此自豪了!

戚东祥:是啊。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服务网络,议会、政党、法院、工会、行业协会、大量的社会政策组织和公众团体共同工作,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公民自由生活。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充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水平相当于就业人员税前及交纳社会保险之前全部平均收入的70%,医疗保险支付所有大病的治疗费用。由于工作者参保而全家受益(即一个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投保,投保人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可受同样收益),目前法定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为全国人口的90%左右。

在德国,政府及人民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社会保障,心灵的安宁和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现有制度保持下去并使其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记者:社会条件瞬息万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否也遇到了挑战?

戚东祥:从考察期间和这次国际研讨会德国专家介绍的情况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

德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势头缓慢。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高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又将发生从不充分就业到部分就业的结构性转变。这样从社会保险的总收入来看是减少了。

另一方面,目前德国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据估计,从2002年大约4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发展到2030年大约2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同时在欧洲统一进程中,由于德国生活水平较高,赴德定居者有可能增加,会增加一部分新的社会保障支出。从社会保险的总支出来看是增加了。

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势必引发矛盾。因此,德国面临着继续维持原来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同时条件又不允许对日渐减少的劳动力提高税收、多交社会保障费用的困难,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目前德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戚东祥:改革的逻辑出路是或者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来源,或者控制社会保障的水平,或者双管齐下。

德国政府计划采取短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措施。短期改革措施包括开办、鼓励并促进养老商业保险,减轻法定养老保险的压力;对退休的福利政策进行微调,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延长劳动时间,推迟退休年龄。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在基本维持现有养老、医疗、失业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同时,保持雇主和雇员交费水平的稳定性,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中增大个人责任,严格失业保险条件,减少个人对社会保险的依赖性。养老保险要最终实现收支平衡,控制养老金的领取水平,限制养老保险交费的增长幅度。

■对中国社会保险立法和政策的启示

记者:戚处长,你曾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如今又是国家立法机构的官员,对国内社会保险实践相当熟悉。在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后,你认为他们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应用和调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已经形成完整、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两件单独的法案。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也包括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这种做法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运行层面看,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应该是统一的,在长时间内应该是稳定的,只有法律才能保障这个要求。

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为社会提供很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建立国家有限责任、个人保障充分这一可持续并且可承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我们在一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就要明确基本思路,尽量明确法定社会福利的范围、程度和占财政负担的比重。

再次,要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社会保险机构,这是搞好法定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点所在。社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具有多个品类,在保费收缴、发放等各个环节上,每个人的情况又都有所不同。这需要庞大、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高效、敬业的经营机构。这对现在我国机构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数据库建设及时可靠,组织机构设置清晰有序,法定养老保险的经营费率占1.4%,工作的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以雇员和雇主各占一半的比例设置了各类保险的理事监督机构,全面公开其经营情况,避免暗箱操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对此充分注意。

第五,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社会保障面向全体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制度、标准都是统一的。而且,社会保障工作万一出现失误,地方政府承担不了责任,最后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处理。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责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工作。

记者: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德国联邦薪水雇员保险机构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还需要参考国内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应完全照搬外国(如德国)的制度,能借鉴的只有创意和某些技术要素。你对此有何理解?

戚东祥:我深有同感。与德国相比,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要建设清晰、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体系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的严重程度都要大得多。此外,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德国不同。例如,德国无农村户口之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小,德国各类社会保险可以涵盖所有国民包括农民。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区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对待农村人口社会保险的政策上要与城镇人口统一,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涉及到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政策时,我们更多的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智慧。

篇2:德国养老

德国发展养老护理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目前人口约830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23%,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约7000万,超过50岁的人口将超过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德国总人口的35.5%。

从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步入老年化社会,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与制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根据德国社会发展需要及制度基础,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

一是从养老护理机构来看,已形成了多元化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有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机构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机构618所,约占4.7%。

德国从事居家上门服务的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机构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机构184所,约占1.4%。

鉴于德国的社会制度及市场化程度高,其养老护理机构主要以私人机构与社会化的教会及慈善机构为主。私人养老院收费最高,主要服务对象是富人。一般而言,私立养老院的设施更为先进、齐全,娱乐项目更丰富,护理水平更高。

公立养老院收费最低,接纳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只具备基本的设施、提供最低标准的服务。而慈善组织的养老院价格居于两者之间,其设备和服务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公立养老院床位有限,而且入住的条件有严格限制,所以多数人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办的养老院。无论是哪种养老机构,政府均提供相应的补助,每个床位给予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二是从从业人员来看,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要统一接受专业培训,队伍建设稳定发展。德国很重视养老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从业人员都要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入门严格,因而队伍比较稳定。

2013年,德国护理从业人员有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31.8%。

三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已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与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辅助的三位一体模式。根据法律规定,德国人67岁退休。由于德国生活费用不高,而养老金相对丰厚,因此退休后的老年人较为富足。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工作压力,也不需要承担抚养儿女的责任,日子过得比较滋润、放松。一般到了75岁,德国人开始选择如何养老的问题。

事实上,去养老院安度余生的老人只占75岁以上人口的33%。多数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也就是老年人自己在家中居住,靠养老金和存款度日,他们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靠周边的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另外一种形式是“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则居于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之间。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社区内居家服务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等,相比原有的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的好处是,老人生活在社区之内,不脱离社区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如今,这样的社区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

2013年,德国共有260万人接受护理。其中,家属亲友居家养老约45%,机构养老约占30%,职业护理机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约占25%。

(二)养老护理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的法制化应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德国老年救助委员会发出一份鉴定书,该鉴定书从那些生活在养老院中无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对老年保险系统要确定老年人从业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功能提出质疑。于是,如何立法保障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属,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980年联邦政府委托成立的专门小组在认真考察各种不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将护理需求作为应对新的生活风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立法目标。在此背景下,1985年《护士执业法》得以出台。该法对护理的任务、职业标准、教育训练、护士的职业资格和权利、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护士执业法》和《护理保险法》是德国护理事业的奠基石。特别是《护理保险法》实施后,对德国的养老护理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法律保障。据保险公司估算,法规为护士增加了两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也为护士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机构铺平了道路。该法颁布前,德国护理行业也并不吸引人就业,这与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低与工作辛苦有很大关系。

护理保险法保证了护理费的来源,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收入;同时,由于护士人数的增加,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德国护理保险的广覆盖性(法定护理保险覆盖92%的人口,义务性的私人护理保险覆盖人口约占7%)也客观上要求有一支庞大的护理队伍为之配套服务。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雇员人数超过德国汽车工业雇佣人数(70万人)的总和。

二是对护理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护理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保险法》对德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定医院要设立护理院长或护理部主任,只有接受过护理高等教育和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护理人员除护理院长(主任)外,还有护士长、高级护士、注册护士、助理护士4个级别。

注册护士以上资格的护理人员才能直接护理患者,助理护士只有为护士或医师做一些准备和协助配合工作。同时,对住院护理的3类护理患者的护理时间及护患比都提出具体规定,如规定2、3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4,1类患者的护患比为1:2.5(或3)。三是对护理管理的监控系统提出要求。为了提高护理的效率,法规对护理机构的管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各病区都要有终端与主机联网,护理院长或主任每天都要审阅各科室的护理信息;还可随时开通监控电视系统观察各科室护士的工作情况;并能与各病区双向交流,能应病区护士长要求及时调配护理人员等。

(三)护理保险是养护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主体▼

护理保险是德国“第五大支柱”险种。

按照“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但国家公务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他们患病和需要护理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公民则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但对于工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两个月的人,或者每星期工作不足15个小时,且在原联邦州月工作时间仅为15小时、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或在新联邦州月收入520马克以下的人,不用交纳保险费,学生的临时性工作也不必交纳这种保险费。

保险税税率的确定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计算,1996年税率固定为1.7%,在原联邦州(西德)每月税费为6000马克,在新联邦州(原东德)每月税费为5000马克;199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为每月税费6375马克、5400马克;保险税一半由投保人支付,另一半由雇主支付。德国法律赋予德国养老企业双重任务,即养老护理和医疗护理。养老护理采用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并按护理级别给予补贴。

护理保险补贴又分为居家养老补贴和机构养老补贴。

居家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0级,231欧元/月;1级,468欧元/每月;2级,1144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

机构养老补贴(护理保险)分为四级,即:1级,1064欧元/每月;2级,1330欧元/每月;3级,1612欧元/每月;4级,1995欧元/每月。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老人,每个级别的补贴金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护理保险补贴只承担基础护理和家政服务。医疗护理费用由医疗保险100%承担。此外,德国政府为扶持养老护理企业,还对其实施免征营业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

(四)护理教育多元化与高质量▼

德国的护理教育已有160余年的历史。目前,德国的护理教育有3个层次:中专、专科培训、大学本科。德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现有公立护士学校943所,接受护理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完成10年的基础教育,入学年龄为17周岁。德国的继续护理教育,也称专科培训,主要是为临床培养专科护士,其资格由地方政府予以确认。

全德国有50所护士学校开设了继续教育有关专业,所设专业主要有重症监护、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等。德国的大学护理教育起步较晚,1992年开设了护理科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的学士专业,但发展比较快,目前有8所大学招收本科生。

Agneskarll护理研究所是德国一个可以招生、培养护理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人员的研究所。为保证各个层次护理教育的质量,《护士执业法》对护士生的学制、学时都有明确规定。中专护理教育的学制为3年,课时不少于4600学时,其中理论课1600学时、实践课3000学时。

专科护理培训根据各州有关法律要求,可脱产学习2年,也可在业余时间学习3~4年,学时3000课时,其中理论2200课时、实践800课时。

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4年制,非大学水平的学位课程为全脱产2年制。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考试分笔试、口试、实践3部分。

其中实践评分占重要比例,主要是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等。如果某一项考试不及格,允许有第二次补考机会;若仍不及格,就取消继续学习的机会,不容许再学护理。

篇3:德国养老建筑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年老并不是疾病, 但是它会带来很多不便, 比如听力、视力以及身体器官功能的衰退等都会给正常的生活带来问题。此外, 它对心理的影响也很明显, 现在罹患抑郁症的老年人非常普遍。

德国老年人的居住形式

在德国, 大约93% 的老人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 大约2% 的老人居住在适老性的房子里, 约5% 的老人是在机构养老, 即住在养老院里。

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有多种结合方式, 从而形成了多种社区养老的形式, 比如私人护理、日间照料、居家医疗等等, 很多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 在德国的养老体系里, 义工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没有义工体系, 德国的养老体系不会那么完善。

德国老年人的护理概况

在德国, 养老护理已经实现了普及化, 约有260 万名老人急需护理, 其中30% 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德国约有11000 家养老院, 约有84 万张床位, 约有68 万名服务人员。

德国的护理级别分为三级, 其中最高级别为三级, 针对的是非自理、半自理等最需要护理的老年人, 每个月的护理费用在3800 欧元左右。

在德国的养老体系当中, 社保中的护理险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养老院的发展历程

德国养老体系约从1940 年开始建设, 护理养老院大致经历了5 个发展阶段——

1940 年开始建设的是第一代养老院, 当时的理念是以收留为主, 养老建筑只是提供简单的居住功能, 在建筑形式上通常是有一个长廊, 设置很小的公共活动空间。

1960 年到1980 年之间建设的是第二代养老院, 这个阶段引入了“医养结合”、“医疗养老”的概念。当时, 人们通常把住在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称为患者, 于是初级的医疗养老形式渐渐形成。

1.该养老院设计了两个单独的组团居住群, 并设置了向社区开放的区域

2. 德 国 政 府 规定,养老院里必须 全 部 为 单 人间,而且每所养老院的床位不能超过 100 张

1980 年开始出现了第三代养老院, 此时开始提倡“以居住为主”的养老形式。

1995 年开始出现第四代养老院, 人们开始重视“家庭”的氛围, 认为老人在养老院里居住应该像在家里居住一样。

现在, 德国的养老院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 人们更多地提倡将老人的居住环境与社区结合, 出现了面向社区的居家养老形式。

德国养老院的建设标准

三年前, 德国政府规定, 养老院里老人居住的房间必须全部为单人间, 而且每所养老院的床位不能超过100 张。这显然是重点从居住空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考虑, 不超过100张床位的规定, 给养老院的成本回收带来了挑战。

现在, 德国的养老院建设非常重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隐私的保护;二是向周边社区开放, 让老人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三是无障碍设计, 例如洗手间要为坐轮椅的老人留出足够的移动空间, 同时在洗手池下面要给轮椅留出空间;四是辅助工具的运用, 比如可以戴在手上的紧急呼救器、方便老人使用的刀具等等。

对失智老人的研究进展

在德国, 对失智老人较为关注。通过研究发现, 对于失智老人, 阳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德国第一代的养老院中, 老人很少能够接触到阳光, 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自从上世纪60 年代美国提出这个概念以来, 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应用。

3.德国约5%的老人在机构养老

防止失智老人走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失智老人很容易忘记事情和路线, 如何提醒老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 比如设置参照物, 利用植物、家具等来提醒他们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

有些门是老人不应该打开的, 比如垃圾房, 那么怎样让他们知道这个门是不能打开的或者让他们感到这个门是不能打开的呢?可以把门做成墙一样的颜色, 这样老人就不会产生要进到这个门里的想法。

一些失智老人的记忆停留在多年以前, 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当中找到一些能够让其回想起来的事与物, 营造一种他们熟悉的环境,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 在某养老院中, 我们曾仿制德国上世纪60 年代的橱柜, 既唤起了老人的回忆, 又能够激发他们参加厨房活动的兴趣。

对于比较严重的失智老人, 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例如用一个大的居住空间代替单人间, 这样做的目的有3 个:一是让这些老人感到他们不是一个人;二是老人集中居住, 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三是为探望老人的亲属提供交流的机会。

4.洗手间为坐轮椅的老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5.餐厅等公共场所与外面的同类场所并无区别, 旨在营造一种正常的生活氛围

6~7. 养老院注重向周边社区开放,让老人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

8~10. 德 国 第五代养老院设计案例,将社区、家庭与养老院很好地结合起来

德国第五代养老院特色案例

下面介绍一个德国第五代养老院的案例, 它将社区、家庭的概念与养老院很好地结合起来, 既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般的居住环境和氛围, 又为他们融入周围的社区提供了条件。

* 向社区开放

该养老院设计了两个单独的组团居住群, 在每个组团居住群里有13 个房间, 供13 位老人居住。老人们有单独的卧室、共用的客厅和餐厅, 还有一个聚集的区域, 该区域是直接向社区开放的。

* 注重适老性

一些老人的房间设有高大的落地窗, 目的是让行动不便的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以及躺在床上的老人也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 让他们感到自己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每个房间都带有洗手间, 采用了无障碍设计, 坐轮椅的老人也能够很方便地使用。

* 床位可自由摆放

床位摆放的自由度对老人也很重要, 因此每个房间的床位能够实现竖向和横向的自由调节。竖向摆放可方便护理人员从床的三面进行操作;当老人不需要护理的时候, 靠墙摆放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 鼓励老人积极参加活动

厨房的设计透着家庭的味道, 目的是鼓励老人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样, 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活动当中, 比如做饭、洗碗等等。

对于餐厅、室外活动区域, 除了考虑设施的适老性之外, 与外面的同类型场所并无区别, 旨在营造一种正常的生活氛围, 让老人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

对于卧床的老人, 通过一些适老性设计可以方便他们到外面去晒太阳。

结语

篇4:德国“同居式”养老

一天早晨,姑妈家的门响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了进来,老头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德国老头走后,我向姑妈表示祝贺,祝贺姑妈再次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姑妈慌得忙摆手说道:“不,不,侄儿,你误会了,此‘同居’非彼‘同居’……”原来,姑妈口中的“同居”乃是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 “搭伴养老”。

目前德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德国总人口的23%。虽然德国的养老体制良好,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根本不会拖累儿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晚年生活。虽然老人们生活在“同一间屋子里”,但平时他们各做各的饭,只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厨房聚一次餐,有集体活动时则共同参与——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剧院听戏。如果平日里有谁生了病,同居好友们也会主动承担照顾他(她)或帮助购物等。

姑妈告诉我,刚才来找她的那个老头儿叫费舍尔,他们是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他就住在姑妈家附近,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其实,一起同居的还有另外两个孤身老人。姑妈告诉我,在我来之前,他们就已经一起制定了一份“同居”规则,拟定了各自的义务,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

姑妈还告诉我,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现在,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学生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新型同居”的形式。

篇5:德国养老

2015-05-05 木子 田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UyNDUwNQ==&mid=208794083&idx=1&sn=793eb63fd5a8564ecece1ef56429fcc9&scene=5#rd

提要:德国是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现有人口约8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就占到23%以上。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养老院),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40%为私人养老院,其余为公立养老院。德国人不仅用严谨缜密的思维模式创造了经济与工业神话,也通过自身卓尔不群的智慧在短短几十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使自己国家的老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

德国养老模式之一:居家养老护理型

老年人依旧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内,依托周边的养老机构,进行居家养老,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并提供日间护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务。例如在护理机构每天早晨派人员上门为护理老人进行日常护理,在洗漱早点完毕后,老人可根据需要去日间照料中心。在那儿通常有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活动,如朗诵,剪纸,记忆训练,下棋打牌和作蛋糕等。回到家后的晚饭洗漱及上床又由上门护理服务来完成。而部分老人在亲戚朋友不在的情况下(如外出旅游)或自己刚从医院回家需康复阶段,可进入短期托老所,享受为期最多两个月的短期托老服务。

德国养老模式之二:德国老年住区式养老

德国老年住区式养老是德国近年兴起的一种居家式养老模式,以养老居家服务监护式公寓为主。老年人搬离原有老旧住所,入住最新购买或租赁的新建居家服务监护式公寓中,公寓整体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另附加许多老人服务硬件设施,如电子信号器或电视监控器(本人要求)等,相比老旧住所更适宜老人养老,并且也提供相应的上门护理服务,老年人一旦卧床不起可直接进入邻近的养老院。这一养老模式得到德国老年人的认可。

德国养老模式之三:养老机构型养老

目前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养老院),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40%为私人养老院,其余为公立养老院。

德国由于可以提供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住区服务,所以多数老年人都是在最后时刻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养老院)与居家养老最根本的不同在于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包含护理,日间生活和起居等,且多分布在居民密集区,少数分布在郊区及度假区内。以首都柏林为例,在柏林养老机构查询网站上随机输入一个柏林地区邮编,一般都可在5公里范围内找到50家左右的养老院。可见德国养老院之众,虽然部分养老院规模不大,只有上百张床位。

德国养老特点一:养老地产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德国是目前欧洲最“老”国家,现有人口约8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23%。由于德国大多数家庭是儿女一结婚都不和父母住一起,为帮助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德国一些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老人自己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德国最主要的两大养老体系,皆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持,两者一般会毗邻建设,以形成各种资源的共享的优势。

德国养老特点二:通过“储蓄时间”计划获得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中上门护理时间,老年人在不脱离原有社区人际关系同时享受养老院的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以老年人自己居住为主,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每天或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护理人员上门进行护理,这样老人既享受了服务又不脱离原有社区的人际关系,社会义工也会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各种服务。在德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通过到养老机构提供各种无偿护理服务,来进行“储蓄个人护理时间”的计划,以备自己将来需要时可以将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用,这也是大量德国老人可以享受社区养老或者居家养老的最主要原因,有大量的德国年轻人愿意以义工的方式来进行“储蓄时间”计划,使得德国养老具备大量的义工参与,从而降低专业养老机构的人员压力。

德国养老特点三:政府大力补贴,对需要护理老人按照不同护理级别,给予不同支持,对参与护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是名副其实福利型养老国家。对不同护理级别居家养老型老人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护理级别1每月1550 欧元。对于入住养老机构(养老院)的老人也有相应的补贴标准:护理级别1每月1550 欧元。对于开办护理机构或养老机构的企业相应补贴标准:对于设立养老机构或养老院的企业,地方政府另给予每个床位16000欧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德国养老特点四: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互依托,80岁以下居家养老护理为主,80岁以上机构养老为主。

篇6:德国养老

(一)德国签证种类

德国签证分为短期签证(申根签证)和中长期签证两类。

短期签证又可分为过境签证与短期入境签证两类:持过境签证者有权一次、两次或在例外情况下多次通过申根国前往非申根国,每次过境停留不得超过5天;持 短期入境签证者,自入境之日起,半年内一次(或多次)总停留期不超过90天,具体可分为旅游、探亲访友和商务签证。此类签证由德国驻外外交或领事机构审 发。

中长期签证为德国签证。在德国签证有效期内,自入境之日起,签发给半年内一次(或多次)总停留期超过90天或欲在德从事工作者。此类签证须由当事人前 往地的德国移民局审批,同意后才能发给。如涉及在德工作问题,还须经德国劳动局签发工作许可。具体又分为:工作、实习、学习、进修、家庭团聚和结婚等不同 种类。

(二)入境注意事项

1.签证有效期。通常情况下,应注意德国短期签证的有效期与停留期一致,即签证到期日即为最后离境日期,停留期限并非自入境之日起计算。简言之,持短期签证来德者,必须在其签证有效期内入、出境。否则,就是超期滞留。

2.德国签证种类。德国签证种类与实际入境目的必须一致。德国边防在入境检查时,对此审核较严。不少中国因公团组皆因签证种类与实际入境目的不符而屡 屡受阻。如某市一考察团组持商务考察签证来德,因实际行程并无商务活动,纯系旅游,被德国边防吊销德国签证,并遭拒绝入境及罚款处理。在此,德国使馆特别 提醒访德团组,严格遵守德方“签证种类与入境目的必须一致”的有关规定,以免对内对外造成不良影响。

(三)海关规定

来自欧盟国家的旅客,个人自用品可免税带进德国;非欧盟国家的旅客,其带入德国的免税品价值不得超逾58.8欧元。

入境免税品数量不逾以下规定:

烟草产品方面:200支香烟或100支小雪茄;50支雪茄或250克烟草。

酒精产品方面:1公升含22度以上酒精的酒;或2公升含22度以下酒精的酒;或2公升有汽或加酒精的葡萄酒;或2公升普通葡萄酒。500克咖啡或 200克浓缩咖啡精。100克茶或40克浓缩茶精。50克香水或0.25公升花露水(Eau de toilette)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烟酒要分开携带,不然将被视为是其中一个人携带的物品。

注:年满17岁人士方可携带免税烟草及酒精饮品入境,咖啡亦须由年满15岁人士携带。

护照原件:

1、有效期6个月以上;

2、最后一页须签名(中文姓名)

3、至少2张连续页码空白页(该页与该页反面)

4、如有旧护照,请同时提供所有旧护照原件

照片:近半年拍的白底免冠彩色照3张,尺寸为35*45mm 名片:2张

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1份 户口本:全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暂住证:非广东领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的须提供暂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经济证明:

1、提交超过半年的活期存折原件及复印件,余额不少于人民币1万元或等值货币

2、如只有卡,请到银行开具近半年的历史交易清单,须显示申请人姓名,并打印到当前日期,有银行盖章,最好能提供工资卡记录

3、无论是定期或活期存折,存款越多越好

4、其他:房产证、汽车行驶证、股票、银行对帐单(原件并盖章)、国库券等。中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及翻译件 公司派遣函:

1、须有公司地址,电话,传真,出境目的,停留时间,按期返回中国的保证,申请人姓名,性别,护照

号码,出生年月,职务,月薪

2、使用公司正规抬头信笺打印,并有关负责人签名,加盖公司公章 邀请函:

1、原件,须有申请人姓名,护照号码,逗留时间及目的,保证其返回中国、双方联系方式、邀请方亲笔签名

2、若展会邀请函:同时提供

A.参展所交费用的汇款单据,及对方的发票确认和到款确认函; B.展位图,并标出参展位置;

C.展位确认单,展品介绍及其他辅助材料.其他材料:

1、国际旅行保险(保险期限需较行程天数多1天,意外保额必须达到3万欧元或者以上)

篇7:德国:申请德国留学步骤详介

第一步,您首先需要一张德国任何一所大学或专科学院颁发的入学通知书(Zulassung)您可以拿它先去申请护照。

申请入学通知书的方法是:您可以写信到德国任何一所大学的外办去索取一张大学入学申请书“有关德国大学的地址您可以向德国驻北京大使馆索取”大学外办将会很快给您回信,并将告诉你申请本大学所需材料。

德国各大学对申请者的条件要求并不一样。一般要求您要有国内大学学历或至少三年以上大学学历,否则您只能申请德国的预科;对语言的要求各大学也不一样,有的要求三百学时有的要求六百学时证明,请注意,德国所有大学申请的截止日期为:夏季学期7月15号,冬季学期1月15号。

第二步,拿到入学通知书后您还需要一份经济担保证明。通常的方式有两种:“自保和他保”所谓自保就是指自己在德国银行有一定数目的存款,以证明能够负担您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切费用,对于具体金额数目的要求请向德国大使馆寻问。自保的办理方法如下:您首先在德国银行驻北京办事处(京贸大厦)开一个帐户,然后往您的帐户内存入使馆所要求的金额(目前为一万马克),银行在收到钱以后会开给您一张证明,拿这张证明以及您的入学通知书和护照便可到大使馆申请了,所谓他人担保就是一个德籍公民为您签写一份担保书,证明他将负担您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切费用。

办理方法很简单,您可以直接向大使馆索要一份此类担保书的表格,填完之后让您的担保人在上面签个字就可以了;现在您可以拿着您的担保书,入学通知书,和护照到大使馆去递交申请了,申请过程通常持续4到8周;另一个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住房问题;如果您想要申请大学学生宿舍,需尽早向德国大学申请,由于申请者较多,您通常需要等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下面提供一些德国大学外办的地址:

RWTH Aachen.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Ahornstrasse 55.D-52056 Aachen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Strasse des

17.Juni135 D-10623 Berlin

Ruhr-Universitaet Bochum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Universitaetsstrasse 150 D44780 Bochum

Universitaet Bonn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Poppelsdorfer Allee 53 D-53113 Bonn Universitaet Freiburg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Heinrich-von-Stephan-Strasse25 D-79085 Freiburg

Universitaet Hamburg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Edmund-Sieners-Allee 1D-20146 Hamburg

Universitaet Heidlberg Akademisches Auslandsamt Seminarstrasse 2d-69117

----Heidelberg

篇8:德国养老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老龄化程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老人空巢化、少子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遇到了这样的尴尬——老年人无人服侍,小孩没人照顾。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透露,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异地学习、工作,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据统计,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随着“421”家庭结构继续变大、国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的影响等,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子女不能时刻照顾老年人,让老年人感到孤独、无助和被遗弃,老年人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然而考虑到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及原宅作为老年人熟悉的环境给养老带来的益处与便利,居家养老仍然作为当前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社区养老作为辅助,这就需要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等服务功能的场所。

2 多代互助体系的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步入老年阶段,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开始,其需求不仅是有衣有食和医疗,还需要满足老年人心理慰藉、社会交往和撤退理论的需求。本文所研究的“多代屋”将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内多代间的共处与互助,让老年人得到照护与关怀的同时也让老年人的社会“被需要”的角色得到满足。“多代屋”指跨代人群作为居住空间或开放的会面地点而使用的房子或建筑物,而本文所讨论的“多代屋”是指开放的会面地点,多个年龄段的成员可会面、交流并取得彼此支持,是一种公共的开放空间,而非同一个家庭里多代公共居住的房子,这是更广义上的“社区层级多代互助体系”。

3 国外多代互助体系的发展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我国要早,他们的养老模式比较成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研究分析表明,每个国家因为其独特性,模式也有差别。随着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加大,以及国家社会福利保障负担的加大,许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老年人养老模式。

3.1 日本推行多代互助社区

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亚洲国家,日本构建了一个种类齐全、类型完善的老年服务居住体系。在早期与我国类似,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选择子女养老。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压力的变化,转变为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养老服务的社区养老。近年日本政府倡导多代人住在一个大型社区里,加强代际交流,方便照顾老年人。

这些社区并不是让老年人集中居住,而是能够让各年龄层的人在一起居住,这有利于多代人之间的互相照料和扶持。与以往大型社区不同的是,新的社区中设置有更多适合老年人的空间和设施,提供多样的、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并且让多年龄层的人同时住在一起,这是日本政府推出的新的老年问题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多代互助”。

3.2 多代互助在德国的实践经验

欧洲也是很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老经验。其中德国响应WHO提出的“高龄友善型”城市和欧盟的“激活老龄化”政策,提出了“多代互助”项目。

德国推出的“多代屋”互助养老方式,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项目,旨在打破家庭界限,加强社会沟通,让年轻人和老年人欢聚一堂,增加不同代的人见面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应对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

“多代屋”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宗旨都是为社区居民服务,构建和谐的多代互助体系。德国多代屋的四种运营类型如表1所示。

1)陪护式居住,与福利社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陪护式的居住,年轻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

2)公共起居室,主要以咖啡厅和活动中心形式呈现,功能包括游戏室、读书角、娱乐室等,是不同年龄段的人聚会的场所。

3)提供老年人和年轻人相互交流的场所,让彼此聊天,老年人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传给年轻人,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计算机等科技产物,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见图1,2)。

4)老年人协助专业机构照顾儿童,主要帮助照顾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和儿童,它解决了双职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低龄老年人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他们身体比较健康,经常主动照顾孩子,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于亲情的渴望。

5)社区门诊功能,为老年人及其附近居民提供近在家门口的服务,如保健或健康咨询服务等。

6)儿童演唱,这类活动可将同社区的人以及几代人的感情进一步拉近。

7)二手商店,可以买卖用过的儿童用品、玩具,为父母节省开销。

德国的“多代屋”都是免费的,不同代际的人在这里互相帮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的同时也在为别人服务,他们传授给年轻人经验,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上受益。自理老年人还希望做义工,自愿、无偿地为别人提供服务,比如照看孩子、打扫房间,或帮助比他们年纪更大的老年人。如里德林根(Riedlingen)的“乐龄合作社”,不仅老年人可以加入,年轻人也可以加入进来。参加者可以选择小时工资,也可以把服务小时存在合作社,用于日后获得同样时间的免费服务。这种做法既鼓励老年人互助和自立,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其中,通过服务老年人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准备(见图3)。而在上海,也采用这种优越的志愿者服务制度。

4 多代屋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

“多代屋”的核心理念是“多代互助”,这个理念对于我国社区养老的营造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对德国多代屋的研究,结合我国老龄化的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的适应性策略,借鉴“多代屋”的发展经验,建设多代互助空间。多代屋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解决了老龄化、邻里关系、代际交流等诸多问题。

4.1 多代屋满足不同年龄人的社会交往需求

多代屋分为“基本功能”与“附加功能”,前者是空间功能,让多代人群在开放的空间场所自发地“相遇”,产生交谈与互动的“可能性”;后者是扩展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照料护理项目、儿童教育项目等,打造成信息交换和服务网络的枢纽。

多代屋中的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将其经验告诉年轻人,指导他们的人生规划。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计算机等科技产物,陪老年人聊天散步。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与被需求不同,互助加互为补充,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每代人都有双重性角色,发挥代际交流的互助性价值体现。

多代屋开放给社区各代人群使用,很多老年人与志愿者一起提供无偿的儿童看护服务,获得了精神上的“角色”满足感。

多代屋还可以为实现居家养老提供助力,其作为社区养老的一部分,辅助住在多代屋附近的老年人和居民,构建成一个多代互助体系。多代屋是指在社区层面上,多代共处与互助的公共空间,打破了家庭观念的限制,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少子、空巢化等社会问题。

4.2 建造社区多功能综合体

多代屋可以与社区中心、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幼儿园等设施复合设置成为多元化生活的中心。它可以成为多功能的“综合体”,其复合型的功能满足各方需求——不仅提供公共交流、娱乐场所,也同时满足了各代人的社会需求。

老旧社区普遍老年人集中度很高,但是当时老年人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足以满足现在老龄化的需求。针对老旧社区的旧建筑,可以通过功能置换、扩建等方式植入多代屋多功能“综合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和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满足多代人的不同需求。

4.3 助力社会文明体系建设

多代屋是我国美好传统文化的延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与优良道德,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且中华民族讲究人情,喜欢群体聚集,这种聚集性将有效地推动社区多代互助模式的发展。我国的居民生活习惯与社会交往文化和多代屋的构建理念非常契合,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都可以与多代屋合并设置,为老年人、儿童和年轻人同处一个公共空间,进行多代互助互利的交流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让他们有敬老爱老的机会(见图4)。

4.4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幼儿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间照料机构类似,但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大,导致幼儿园和小学等资源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闲置。通过改造这些设施变成多代屋,进行功能复合化,达到资源重新配置,节约了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自理型老年人还可以帮助老师照看儿童(见图5),以及照顾自己孙辈上下学,满足自己“被需要”角色需求;儿童和老年人一起学习手工、唱歌等节目;儿童为老年人唱歌,让老年人感到快乐;同时子女也减轻了负担,让老年人有更多时间享受天伦之乐。

5 多代屋为城市复兴提供借鉴思路

欧洲的城市复兴经历了“从形体规划出发的城市改造思想”“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思想”,最终认识到社会功能的改善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代屋的复合型功能能满足不同代人的需求,还能让彼此和睦,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很好地改善社会功能,缓解社会矛盾。

5.1 多代屋为解决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了思路

老城区老年人密集度较高,而很多老年人生活在此几十年,对此产生了感情,但老城区由于用地紧张,新建养老设施往往不太现实,对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为多代屋,既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而且仍然可以保持其原来为年轻人和儿童服务的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多代人共同交流和互相帮助的场所,可以重新焕发老城活力。而改造的多代屋由于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特色,加之原有空间和功能属性的不同,会让各地多代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靓丽景致。

5.2 多代屋启发城市复兴发展模式——以北京为例

以北京为例,北京五环以内建筑密度很大,基本上不可能大规模兴建新的建筑,新建的小区及服务配套大多在六环以外,但立足国际视角,北京这座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尚未充分开发。北京经历投资驱动与增量发展为主的城市化进程后,面临着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土地价值的边际回报率递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等问题,经济、商业和人流被浓缩到微小的城市界面上,这促使了城市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复兴经验,以改善社会功能为主要手段,带动产业链发展,成为城市再生与发展的重要导向(见图6)。

改善社会功能,目的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需要对城市原有功能进行更新提升,实现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元化。而社区的多代屋正是基于功能复合型满足多代人的不同需求,有效改善了城市功能,同时解决社会各方面矛盾,为老年人提供了适宜的养老环境。而城市更新的其他方面。也是同样的理念,改善社会功能,在土地发展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简单的功能替代是不可取的,需要加入改善性功能,实现复合功能和多元空间,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实现城市复兴。

6 结语

多代屋的核心是多代互助理念,空间是多代互助的发生场所。多代互助是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有效解决手段,同时也是各个层面所需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

1)老龄化、少子化会不断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多代互助打破家庭观念限制,营造社会关怀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2)多代互助本质是功能复合化和空间多元化,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带动产业升级,为城市复兴提供借鉴。

3)多代互助体系包含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和托儿所等不同人群的功能群体,将其融合,实现多代人在同一个公共空间,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社区生活品质。

4)多代互助提倡养老院与幼儿园合并设置,对各方均有利,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多代互助应用范畴很大,符合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其扩展内涵,为老年人养老模式探索和城市复兴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温芳,王竹.裘知——德国“多代屋”项目发展评述与启示[J].建筑实践,2015(3):59-64.

[2]上海壹周.城市:我们的甜蜜家园[J/OL].2010-10-27.http://sh.sina.com.cn/news/s/2010-10-27/1405160288.html.

上一篇:CDR制作三维动感斑马下一篇:交通协管员主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