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的例子

2024-07-08

文化冲击的例子(通用6篇)

篇1:文化冲击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中国传统文化将流失

来源:新华社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1、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它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错误地把传统在时间上等同于“过去”甚至“陈旧”,在形式上视作“静态”甚至“僵化”,割裂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联系。他们无法正确把握传统的历史承袭性,更难以找到它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割裂了传统内涵与当代风采的有机统一性。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见传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统之河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于九曲回环中浩然荡进,不断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拓展其领域,使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创获的成果,都作为传统的神圣链子中的一环保存下来,并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代俱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必须促进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的融合,继承、创造和发展优秀的传统。

2、传统,是现代人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源头,是培育现代人格的养料,是走向未来的依托。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它无处不在地制约和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使投身于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无不感到这负荷的沉重。

因此,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长着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传统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传统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更难以分清精华中混杂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华,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分寸适宜,恰如其份,而显得良莠不辩,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读民族感情行为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严感。我们不应借口更新传统,借口继承西方社会的文化成果而否认、丧失传统的民族性。更新传统,必须强调民族的主体性。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侈谈自我的观念更新。

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的独立性(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性(积极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社会文化才有勃发的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传统肥沃的底层,淘金般获得许许多多闪光的金沙,并熔铸成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和不满足,它追求并实现着向未来挺进的崭新层次和境界。“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正是由于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继承,才形成了无法遏制的人类历史长河,既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干涸。但超越又是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艰辛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样,当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顽固地浸入了历史因袭的沉重,虽然身着髦得合时的现代服装却并没有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超越不是超脱。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汉般昂然挺起,是继承传统又从传统中脱颖而出,是在继承中追求发展;超脱则是双脚悬空如浮云飘移,是抛弃传统建构虚幻的海市蜃楼,是在虚无中滑向毁灭。超越,这是客观的规律;超脱,则是幻想的花朵。

5、创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唤,前进的动力、精神不竭的支撑点。完整的人是为传统所创造并创造传统的人。人总是站在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一方面,他是过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镂刻,同时又主动地选择、吸收、激浊扬清,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特征、意义和功能,使其得到发育、成长、拓展。

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要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6、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人类永远只能滞留在茹毛饮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离开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智慧、品质、作风的继承,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

科学的求异精神是旧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气”,是新传统的“设计师”。但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贪新骛奇。

因为,新奇之物并非都有生命力,浅薄无聊的东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热衷于“反其道而行之”,把过去否定的传统一概肯定,把过去肯定的传统一概否定,今日倒过来,明日颠过去,结果未获现代化,已患现代病。

7、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备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以鲜明的时代责任感,以深厚真挚的民族情感和品质,为创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样,也才能获得洞悉现实和预见未来的透视力,否则,只能在“一无所有”之中“跟着感觉”做无根的、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同时,应使这种深沉的民族历史感与开放的世界眼光相结合,在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国的交相辉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来传统的营养成分以滋补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现代社会的一切科学文明,“洋为中用”,即采外来文化之长,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继承中吸收,在开放中筛选,在批判中提高,不断摒弃保守、封闭、落后,高擎起民族传统的旗帜,绽放出一簇簇古今贯通、中西合壁的绚丽火花。

8、在历史的渐进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传统的习惯方式来思维、生活、活动,并不觉传统有一种异己的压迫感。

但在历史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变时期,人们就强烈地感到传统负荷的沉重,也强烈地渴望从无形的纠缠中解脱,因而,使得个人情感的偶发性、不稳定性加剧,极易被不可名状的下意识所驱使,为感情所冲动,导致破坏性思维的泛滥。这是我们这个过渡时代的突出心态。

因此,剔除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为,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建设性意识,这对于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9、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载传统、映照现代并昭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鲜花。它既为本民族代代传承,并为其它民族所欣赏。欣赏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不是低下的恭维;欣赏是一种理性的深刻审视,不是一种观光式肤浅的浏览;欣赏更是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批判性借鉴,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顶礼膜拜。所以,对外来文化的欣赏或称之为“赏花”,体现着一个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的开放与坦然的抉择,也是一个民族永葆发展活力之必需。但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绚烂火花与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博采外来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剥地折下一枝插进花瓶,并摆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礼赞。如果这样,那枯萎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精华,还有本民族的精神。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层基础结合起来,才能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还是象“栽花”一样对待外来文化吧,把外来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园鲜花竟放。

10、虽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当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热衷于求新猎奇时,那就叫“过激”;我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时候,那就叫“落伍”;当我们对新事物看不惯的时候,那就叫“失衡”;而当我们对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热讽甚至阻碍的时候,那就叫“顽固”。

过激”可以矫正,“落伍”可以赶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顽固”却是一种必须排除的阻力。

11、虽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12、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传统是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13、开拓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没有抄袭别人,更在于没有抄袭自己。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适。”祖辈改造环境的文化创造,以符号或物化形式遗存下来,后辈则掌握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层层积淀而不断积累,这种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形成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传统,对现存文化保持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互相渗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变迁与重构。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发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的编辑规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传递积累的要求。其中有经过长期积淀、成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如历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当代人新的文化创造,包括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艺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创造会引起文化变迁,即文化内容和结构的重大变化。文化变迁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外,还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编辑活动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样,在文化传播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碰撞,需要发挥编辑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选择优化功能,进行文化整合与重构,以实现文化的整体创新。在整合重构中,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被保留下来,并得到新的解读和意义,在现代文化中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摄取,成为民族文化新的特质。这种文化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的论者提出,创造性是编辑活动的规律。这种论点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创造性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的许多活动,因此需要揭示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的特点。编辑活动的创造性不仅指具体文化产品的创造(准确地说,是再创造),尤其是指通过文化整合与重构所发挥的文化整体建构作用。编辑活动的产品,也不仅是具体的文化产品,还有由各种文化产品建构的出版文化体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都是文化发展的要求。没有文化的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发展又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受经济、政治、科技诸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这条编辑规律不仅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也反映编辑活动与经济、政治、科技的关系。编辑活动不仅要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还要适应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第三,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

在编辑活动中,产品质量与最佳传播时机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制约文化传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同步规律,是就质量与传播效果的一致性说的。逸士提出的最佳运行规律,则在质量之外,增加了时效性和编辑周期的因素,认为在最短的编辑周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定稿品,并不失时机地向社会传播,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综合他们的意见,将文化产品质量、传播时机与传播效果作为编辑活动的基本目标,分析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

篇2:文化冲击的例子

2010.12.31 “十三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副院长顾沛教授上了一堂精彩的“数学文化”课。

顾沛在谈及“数学文化”的内涵时,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他讲到,从狭义上说,“数学文化”即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广义上说,除了狭义的内容外,“数学文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顾沛指出,由于数学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局限,尽管一个人经历至少长达13年的数学学习,但对数学的精髓却毫无概念,在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能力较差,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素养较差。甚至误以为学数学就是为了解题,考试,而不了解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谈到数学素养的问题时,顾沛讲到自己已经成功地在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他说,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正是为了克服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的这一弊病。

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顾沛解释道,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数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顾沛强调了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并且给大家看了一道微软公司招聘员工的考题。“一个屋里有50个人,每人带一条狗,其中部分是病狗。主人只能通过对其它狗的观察得知自己的狗是否是病狗,并在发现当天用枪打死自己的狗,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声,第二天没有听到枪声……直至第十天听到一片枪声,问屋里有多少病狗。”当顾沛读完题目,许多同学都忍不住笑了。可是这道看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其实是一道巧妙的数学应用题。正确的解答需要结合运用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答案的揭晓让在场的同学惊叹不已。

紧接着,顾沛运用十个具体形象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数学文化和素养的魅力。在他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同学们迅速地给出了解答,让这位任职于南开大学陈省生数学试点班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非常高兴地说道,“你的解答和我的答案一样。”

附:顾沛举出的十个例子:

例一:芝诺悖论与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

很多人都听过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问题,顾沛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这一悖论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有限与无限的问题。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首先要到达乌龟原先的位置A,而这时乌龟已经到了位置B,阿基里斯继续追赶则要先到达B,这时乌龟又到达了位置C,以此类推,阿基里斯似乎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可是芝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无限长度或时间的和,可能是有限的。

另一个与无限有关的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问题,一个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客满后来了一 1

个客人,应该怎样安排他?答案很简单,让原先住在1号房的客人搬进2号房,原先住在2号房的客人住进3号房,以此类推,让原先住在K号房的客人住进K+1号房,这样就空出了1号房给新来的客人。同理,来了一个团的无穷个旅客,一万个团的无穷个旅客甚至无穷个团的无穷个旅客也应对自如了。在场的许多同学都有所领悟,给出了精彩的解答。

奇妙的数学,从有限到无限,不可能的也成了可能。

例二:海岸线的长度问题——分形与混沌

首先是分形问题。B.B.Mandelbrot发现英国的海岸线永远也无法测量,为什么呢?柯赫曲线的几何现象说明了这个问题。(组图略)

这样的一组图具有自相似性,在测量海岸线时,如果尺子的长度精确度不同,那么海岸线的形状就可以无限分形,当然无法准确测量了。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发展成了数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混沌问题。这个问题是E.N.Lorenz在做天气预报中发现的。大家都知道的“蝴蝶效应”,也是一种混沌现象,由此可见,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例三:历史上的数学危机——数学的思想大解放

顾沛讲到,我们学习数学,却不知道数学背后的历史。

牛顿为了计算瞬时速度,创立了微积分学,可是贝克莱却对牛顿发难:无穷小作为一个量,究竟是否为0?

在算式 s/ t=gt +1/2 g(t)中,贝克莱质疑道:如果无穷小量等于0,则等号左端无意义,若不等于0,则右边的后一项不能随意取掉,因此,反驳贝克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直到数百年后,柯西的极限理论的出现,“ξ-σ”语言的出现。才消除了这一危机。

由此可见,在数学中,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有时是不同的。

例四: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中国和世界数学的骄傲

顾沛讲到,很多人都知道北京2008年举行奥运会,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我国许多世界顶尖数学大师和政府争取来的荣誉。这次大会的会徽就选择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证明的图形。

美国宇航局的一次寻找外星人的行动中,也带去了一个证明勾股图形的黄金制品,可见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世界的骄傲。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明已经多达380种了,而很多人,仍在探寻新的方法。

例五:蒲丰投针问题——什么是创新

1777年,法国科学家蒲丰在宴请客人时,在地上铺了一张白纸,上面画着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而他给每个客人发许多等质量的,长度等于平行线距离的一半的针,让他们随意投放。事后,蒲丰对针落地的位置进行统计,共投针2212枚,与直线相交的704枚,两者相处,正好等于圆周率。求圆周率是一个几何问题,而蒲丰却用概率的方法解决了,完全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被神奇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

例六:变换的方法——化繁为简

来看一道很常见的数学题“小王先快后慢,以不规则的速度用100秒沿直线从A点走到B点,有先慢后快以相反的方式从B返回A,问什么情况下,在A,B间存在C使小王从A到B的时间等于从B到A的时间。为什么?”

当然答案非常简单,只需将第二次的小王换成大王。两者同时出发,问题就变成了解决一个相遇问题了。而题目中大部分条件都是起迷惑作用的。

顾沛在讲完这道题后,告诫大家,现实的问题纷繁复杂,要学会用这些数学素养简化条件,解决问题。

例七: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

4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多少个部分?答案是15个,但绝对不是由“4*4-1”得出的。方法是这样的,四个平面的情况中最复杂的是这四个平面组成了一个四面体,然后将四面体平展成一个平面,于是主要问题就集中在四面体的棱把这个平面分成几份了。

将陌生的复杂的问题用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来类比,同样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例八: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的观点

如何将哥尼斯堡的一条小河上的7座桥一次性走完呢?居民在多次尝试无果后,来请教大数学家欧拉。于是聪明的欧拉将居民的问题抽象为一笔画问题,在他的图纸上,线条的交点被分为奇界点和偶界点,并得出了一笔画问题能成功的充要条件:奇界点≦2个。这就是抽象的观点的精髓:抓住问题本质,突出问题本质。

例九:“变中有不变”的观点——数学的生命力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指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08度”这个命题不好,而认为“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度”是个好命题,因为它的变中有不变。

例十:数学中的审美的思想——数学的艺术

篇3:文化冲击的例子

Hall指出“人类生活没有哪一方面不受文化的影响。”[1]礼貌问题当然也受文化的影响。尽管礼貌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具有普遍性,但是它的表现方式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礼貌有其文化特定性,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举止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却被认为是不礼貌的。[2]“礼貌”在不同的文化中的不同表现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方式不同,他们对于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举止的认识也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

1 交际失误

下面的对话是Scollon,R.&Scollon,S.W.所列的一则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3]——一位中国商人楚鸿发和一位美国商人理查德在飞机上邂逅后的一段对话:

理查德先生:顺便说一下,我叫安德鲁·理查德。我朋友都叫我安迪。这是我的名片。

楚先生:我叫大卫·楚。很高兴遇见你,理查德先生。这是我的名片。

理查德先生:不要(叫我理查德先生)。叫我安迪吧。我想我们会一起做许多生意的。

楚先生:嗯,我也希望如此。

理查德先生(看楚先生的名片):“楚鸿发。”鸿发,等我一到酒店安顿下来就给你打电话。

楚先生(微笑):好的。我等你电话。

分手后,理查德先生和楚先生对于他们刚才谈话的感受大相径庭。理查德先生叫了楚先生的名字“鸿发”,而不是他的英文名“大卫”或“楚先生”,对此楚先生感到非常不快。由于楚先生感到不快,他才尴尬地微笑。楚先生认为理查德先生对于文化差异不敏感,将来与他做生意也会很困难。至于理查德先生呢,他很高兴自己和楚先生以“名”相称开始了一段很好的关系。他把楚先生的微笑理解为“友善”而非“尴尬”,由此认为将来跟楚先生做生意会非常顺利。理查德先生最得意的一点是考虑到楚先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他使用了楚先生的名字“鸿发”而不是楚先生的英文名“大卫”来称呼他。反之,他觉得是把美国文化强加在楚先生身上。

这是一则典型的交际失误的例子。但这样的例子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并不鲜见。像这样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在于交际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楚先生感到不快是因为理查德先生坚持叫他的中文名“鸿发”。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他了解到如果美国人想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的话,他们很少以“先生”称呼彼此。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大卫”,以备这样的场合使用。事实上,除了亲友之间,中国人在生意圈很少“直呼其‘名’”。每个中国人可能会有好多名字,比方说学名、乳名,以及英文名。每个名字的使用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情境以及人们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听到一个陌生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楚先生的反应只能是尴尬地微笑。但在美国生意圈中,人们倾向于“直呼其‘名’”以便与彼此保持一种亲近、平等和友善的关系。这便是为什么理查德先生让楚先生叫自己“安迪”并且叫楚先生的名字“鸿发”的原因;同时,他避免叫楚先生的英文名“大卫”,表明他考虑到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理查德先生对于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称呼楚先生的中文名字“鸿发”——使得事情更糟。

2 中美不同的文化模式

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自从十八世纪以来在欧洲成为的主要社会价值观念,现在在美国更为大家所尊崇的观念。但是,在中国集体主义和等级观念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样存在于两种文化对于权力差距、个人魄力和隐私的不同重视。由于以上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英两种文化中对于礼貌的认识以及表现方式也不同。

2.1 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看重的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成就,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关注的是社会和谐和群体的利益。[4]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关注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做出的决定是基于是否对对个人有利,而非群体。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更间接,更关注别人的感受,做出的决定是基于是否对群体有利,而非个人。对于对错的评判是其是否对群体有利。

个人主义深深地根植于美国文化传统之中,并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尊重集体判断。

中美文化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方面的不同会影响他们礼貌策略的选择。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特定群体中的许多关系是确定的,群体成员之间交谈的方式和群体成员与群体以外的人交谈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群体并非像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那样确定,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与彼此交谈的方式都相似。

在上面那段楚先生和理查德先生的对话中,当理查德先生称呼楚先生的名字——“鸿发”时,楚先生感到不悦。事实上,中国人的“名”常常在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时才会使用,也就是说,在家庭成员之间或朋友之间才会使用,而从不会在陌生人之间或在与其无直间联系的社会成员间使用。由于楚先生和理查德先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此导致了楚先生和理查德交际中的不悦。

2.2 权力差距

权力差距较小的文化是以平行的关系来组织的,而权力差距较大的文化是以等级关系来组织的。[5]来自权力差距较小文化中的人希望平等的交流方式和社会不平等的最小化,以及社会等级结构的最小化,并且对权威提出广泛的质疑和只有为了正当的目的才使用权力。来自权力差距较大文化中的人希望层级交流,并且认为社会等级和不平等是合适的,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都有其应有的位置,权威人物的所作所为是不能被挑战的,他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权力为所欲为。

在权力差距较小文化中成长的孩子倾向于找出父母行事的理由,问老师问题,挑战得出结论的证据,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在权力差距较大文化中成长的孩子倾向于遵循父母和老师的愿望和要求,却很少问他们问题。在美国文化中,孩子称呼父母的名字是很平常的事,但中国孩子要是这样做,便会引起极大的不悦。[6]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等级的,而非平行的。在中国,长辈被认为在各方面都优于晚辈。这种等级关系为孔子所强调并且现在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化在权力差距方面的不同最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于礼貌策略的选择。美国人往往为了强调平等而在交往中彼此直呼其名,而中国人在交往中为了显示尊敬而避免直呼对方的名字。以上面楚先生和理查德先生的对话为例,理查德先生想通过使用他们的名字——安迪和鸿发——来开始他俩的交往,以此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为了礼貌,而对称呼的不同选择,却导致了交流中的不快,是典型地由于不同文化对于平等关系和等级关系的侧重不同所造成的。

2.3 魄力VS谦卑

美国文化注重个人魄力的培养,对于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一个有魄力人同时也据有这些品质:直爽,诚实,同时也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信念、情感和需要。如《礼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谦己而尊人”。中国人往往考虑的是不想给别人造成不便,当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7]

在上面楚先生和理查德先生的对话中,当理查德先生称呼楚先生“鸿发”时,尽管引起了楚先生的不悦,但楚先生却并没有提出异议,相反,却用微笑来掩饰自己的不悦。这显然是两种文化对于个人品质的侧重的不同的体现。

3 结语

在中美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的今天,彼此间如何礼貌得体地交流,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对以上一则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应当首先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模式,尊重各自的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取得恰当有效的交流效果。

摘要: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也具有文化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一则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的分析,试图分析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在几个方面对礼貌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礼貌,文化模式,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Hall,E.T(.1977).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Dodd,C.H.(2006).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Scollon,R.&Scollon,S.W(.200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Hudson,R.A.(2000).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Wardhaugh,R.(2000).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Deng,Yanchang&Liu,Runqing(1989).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篇4:日中文化交流的宝贵例子

譬如说:荻生徂徕(1666—1728)的《读荀子》、久保筑水(1759—1835)的《荀子增注》、东条一堂(1778—1857)的《老子王注标识》、太田全斋(1781—1788在世)的《韩非子翼毳》、释大典(1719—1801)的《世说钞撮》、恩田蕙楼(1753—1813)的《世说音释》、释大典的《诗语解》、《诗家推敲》、西成喜的《诗家用字格》、释熊山的《诗语群王》以至吉川、入矢、田中的《元曲选释》、东北大学中文研究室的《校注刘知远诸宫调》等等。实在数不胜数。

以往日本人学习中文,学得很好,说得很流利,写也写到了家。唐朝有个僧人叫圆仁(794—865),在长安留学时,有时去听文溆(《稗海》本《因话录》卷四角部)的俗讲,他居然听得懂,其语文水平当可想见。我们读《游仙窟》时,圆仁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便可以做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简明世界史》(古代部分第七章),以为圆仁的文章是唐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很有见地的。

旧时,日本人有用中文翻译日本的文学作品的。寒斋藏有一本书,叫做《四鸣蝉》(一册附图)。是亭亭亭逸人译,堂堂堂主人训,昭和八年(1771)刊印的。这本书收载了《惜花记》、《扇芝记》、《移松记》、《曦铠记》,共四出。《惜花记》是谣曲的《汤屋》;《扇芝记》是谣曲的《赖政》;《移松记》是歌舞伎的《山崎舆次兵卫道行》中的一段;《曦铠记》是义太夫的《大塔宫》。译文都仿效元杂剧的形式。据《西泽文库·脚色余录》第二编说,亭亭亭是冈白驹,但是《典籍作者便览》则以为是都贺庭钟。

还有冈冠山(1674—1724)写的《太平记演义》五卷三十回共两册,享保四年(1719),京洛松柏堂刊。每页下面,有《太平记》原文,上面有汉语译文。行文流利,叙事简明,词汇丰衍,文藻富赡,尤其雅俗共赏,好象《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似的,可与罗贯中文章相媲美。我想这本书,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宝贵遗产。

据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室主任李芒先生,正在翻译《万叶集》、《徘句》等日本文学作品。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将来还能推陈出新,建设两国共同的精神文化。

1979年7月7日

于日本横滨本牧望湖楼实事求是室

篇5:外来文化的冲击高考作文

我们中国人口众达十三亿,大伙举起袖子,就是一片云;大伙挥一把汗,就是一阵雨。我要告诉你:我们已不是原来你们口中的“东亚病夫”了!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蕴含着一个中国梦。这个梦一旦爆发,必将使中国突飞猛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林则徐,他的爱国心随着中国梦爆发,把你们运来毁灭中国的鸦片统统缴走,在虎门将鸦片化做烟云;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中国梦爆发的他从小立志要参军保卫中国。因为有中国梦才有今天的安定,因为有中国梦才有今天的和平!

如今,新时期的中国梦,我们不再是一味抵抗侵扰,而是注重发展壮大自己。曾经你们在中国横行霸道,烧杀抢夺,给我们带来耻辱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要转化悲愤为动力,努力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不管是腐蚀人心和人身的鸦片,还是由此而引起战争带来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不论是日寇令人发指的屠杀行径,还是不思悔改的表现,我们都不会忘记,以此为警示,以古人名言为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历历在目,火烧圆明园,毁坏文物,盗取瑰宝;侮辱国人,践踏尊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碌碌无为而不思进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漫漫无目的前进。学如逆水行舟,我们要一直学习才能够为祖国不再受侵略,受耻辱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6:文化冲击的例子

一、根据文章内容及例子,分析“讲故事”的好处及企业文化重要性。

答:1.“讲故事”有以下好处:

(1)有助于企业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宣传企业和品牌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能够加快员工对企业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认同感,使员工理解本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如果选择的“故事”具有代表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发力;

(2)有助于教育员工,起到同化、催化作用。要保持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忠诚性,需要通过“讲故事”来展现企业重要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来显示组织在社会中的独特功能。文章中耐克公司使用传统故事的力量,确保员工理解公司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员工齐心协力的效果;

(3)“讲故事”的方式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初来乍到的新员工想融入企业组织,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新员工组织中曾经发生的事件,来消除员工在新组织中的焦虑感,引导他们顺利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且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能够消除员工对组织的陌生感,拉近组织与员工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4)有助于企业家贴近员工生活,了解员工的精神世界,赋予员工企业的作业术语、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强大的精神支柱。通过“讲故事”这种生动的形式来表达管理理念和知识具有真实性,贴近生活,容易得到员工赞誉;

(5)有助于传递企业的价值和理念,塑造和树立企业形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讲述企业故事,潜移默化的向企业和社会公众传递企业理念。企业故事是一种高明的传播形式,特别是传奇、生动、有趣的品牌故事更容易得到听众认可,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企业传播品牌内涵、文化、价值,有效地树立起优美的企业形象。文章中FEDEX快递公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说明;(6)有助于传承企业历史,弘扬企业的精神。能够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公司所坚持的企业文化信念,能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关键人物、企业的价值观及其历史形成过程。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而在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实过程中“讲故事”的作用非常大。

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

(6)调适功能。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7)品牌功能。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福特”、“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等,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维持现有模式的倾向。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如下要点: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

(3)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4)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5)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6)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会产生重大影响(7)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8)企业文化能够打造企业名牌文化

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企业文化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使员工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例如,阿姆斯琼国际公司第一代CEO大卫.阿姆斯琼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秉承的价值观、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共同实施的行为方式。其价值如果得到了企业成员的广泛认同,便成为一种真正的、得以传承的企业文化。

比如国内外就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不仅成为自己员工的共识,也成为企业的另一个招牌,如崇尚创新精神的海尔。海尔在中国家电业是少有的能与外资叫板的民族企业,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已经生成特色的文化体系:从观念到战略、从人才到技术、从市场到服务,海尔的创新不仅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又如联想的企业文化,它的核心是责任意识。讲求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个人对企业的责任。青岛啤酒的企业精神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韩国三星电子的企业精神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企业信念 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永恒追求”。IBM 的文化经营之道有三点,“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微软的企业文化是“激情文化”,认为激情是工作的动力和灵魂。可口可乐的文化更有些家的味道,注重情感的沟通和诉求,拥有这样一个全球著名品牌的企业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品牌,是一种情感”。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组织目标。

2、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企业文化的特征:

(1)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2)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管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

(3)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和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2、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3)①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②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主要模块: ①人力资源工作规划 ②招聘与配置 ③培训与开发 ④绩效管理 ⑤薪酬与福利管理 ⑥劳动关系管理

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倡导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个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扞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配合企业高层领导者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和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企业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以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2、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职责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对申请者进行考察,考察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方面的培训。

(3)将企业文化引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企业充分将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已有的绩效管理体系,最终与成员的晋升、培训、奖励、薪酬等有效对接,确保企业的各种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的,运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最有成效的贡献。

3、企业文化产生于对人的管理,在管理人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的。

4、人力资源管理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途径,是企业文化的存在的载体。

5、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标和核心价值体现

(1)企业文化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 企业文化侧重于明确企业的使命、精神、目标和价值观等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强调在精神层面。人力资源则在一定的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思想下制定出一系列的有利于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从而达到企业的目的。

(2)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式都是在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此为导向开展工作。

(3)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正确管理理念的导向,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是统一的,体现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上一篇:好朋友生日快乐简短祝福语下一篇:伊斯兰教爱国爱教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