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2024-06-08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共8篇)

篇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面对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却因经营规模小,管理机制落后,研发创新能力低下,起步较晚且起点较低等原因而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在跨国经营中与世界500强的企业抗衡,核心竞争力将是其中真正具有制胜能力的强大武器。

我国

关键词: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目录:第一章 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背景

篇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来源: 更新时间:2008-8-20 点击数:182

内容提要:根据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缺乏竞争优势的成因,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公司的竞争。但是,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产品出口阶段,进行海外投资的极少,能够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生产销售、具备全球性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的企业更少,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要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对培育中国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跨国经营与竞争优势

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经营是两个不同的企业经营学概念,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企业跨越国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现象。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企业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生产要素的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要素的竞争企业,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能否跨国经营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优势的问题。

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首要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即凭借什么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跨国经营比之于国内经营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跨国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优势的发挥,克服国际市场的分割性和不完全性,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相对于本国国内企业、东道国和第三国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营销、组织、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跨国经营优势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一家原来没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优势。而原来具有某些经营优势的企业,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其经营优势也会发生变迁。

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的活动。获得国外有利的经营条件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各种类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普遍存在的动因。中国企业不仅要关注获得跨国经营的条件,更要关注如何通过跨国经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尝试性起步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经营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层开的:

1.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

(1)加入WTO使中国企业按照WTO的规则普遍享有各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增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许多国家对原有的国家垄断行业陆续放松管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2)国际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向技术壁垒转移。发展中国家因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较低,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技术壁垒正以一种超乎关税壁垒的力量,阻挡着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弱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3)加入WTO后,我国有关国际投资的政策性壁垒将逐步拆除,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必然被不同国家企业间的竞争所代替,国内企业将无法独享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都将由国内外企业分享,尤其是激烈的人才竞争。竞争环境更为公平,我国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受到影响,竞争更为激烈。

(4)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走出去”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结构性的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高出市场需求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 60%,1996年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厂的开工率只有43.4%:电子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已由 1995年的18.3%下降到1996年的15%,供不应求的产品已由14.4%下降到10%,供大于求的产品已由66.3%上升到75%。一批企业开始眼睛向外,到国际市场寻求出路。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等各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来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投资项目共有151个。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集中在轻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

2.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

(1)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普遍具有为国内经济成长服务的倾向,这同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兄破笠涤泄亍9易魑笠底什乃姓撸豢赡懿挥米约旱睦孀非罄从跋炱笠档木霾撸绕涫且恍┐笮推笠岛推笠导牛涠酝馔蹲驶疃苯拥毓岢购吞逑至斯叶酝饩梅⒄沟恼铰砸馔肌R虼耍幼芴迳峡矗夜笠档亩酝馔蹲屎涂绻⒉唤鼋鱿抻谀鼻笃笠当旧淼母霰鹩攀疲悄鼻笪夜梅⒄购筒斡牍史止さ淖酆嫌攀啤?/FONT>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到2002年,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达到83.7%,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得到国际资本市场和战略投资者的认可。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大部分企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营的主体,政企不能从根本上分开,行政干预因素较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未健全,使跨国经营的国有企业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国际经营环境。

(3)国家政策导向不明,缺乏统一的管理。虽然原则上鼓励企业跨国经营,但是尚无对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和明确的倾斜政策。《对外投资法》尚未出台。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统一协调,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多部门、多层次,限制很多,时间过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时间。

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他资料显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较少的广告费用支出,并且大多数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等等,尚处于跨国经营后起者地位。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空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

1.投资规模小,海外企业效益差

目前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投资规模较小,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技术水平及设备要求不高,基本上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现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能力。

大多数海外企业仅?*****谠谕獾拇翱诤徒哟荆滴窈苣颜箍>莶煌耆臣疲M馄笠抵杏恼?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盈亏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从上海市的情况看,到 1999年底,上海获正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达545家,投资总额为4.27亿美元。但其整体效益为,大约2/3的海外企业步履维艰,甚至亏损。在国际市场上难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

境外企业的效益不理想,这一方面由于在跨国经营的初期阶段,跨国经营时间短,缺少经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与我国政府的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使得不少企业化整为零,采取先生存后发展的策略。

2.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2%,即使是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平均也只占到3.8%。而“全球500强”美方上榜企业是5%~20%。现在,约有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这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对外投资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也大多进入低端市场。

由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的作用急剧增大,导致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减弱。

3.许多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尚未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

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跨国经营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加之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步履维艰。此外,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系统平台。如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远景,但是这些个人远景却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远景进入组织的血液。

四、构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对策

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可以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可进行跨国经营的优势已经多元化,除技术和资金优势外,销售能力、区位因素、低成本生产、综合经营能力等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以成为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来源。比如我国的海尔和海信,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海尔选择的关键环节,即市场销售和服务环节。而海信则将关键环节选在辅助活动的技术开发环节和基本活动的生产经营环节,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出性能价格比极优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快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和内部监控,这是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前提条件。

1.建立母国的体制优势:尽快确定国家的对外投资模式

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仅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完成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还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优势对经济运行规律的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母国优势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制定政策,帮助本国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竞争能力;(2)与东道国谈判,为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如法国电信、雷诺、威望迪等法国国有跨国公司,其优势是具有政府背景,可与东道国政府直接洽商,解决在当地所遇到的问题。为了体现法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对企业的海外投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鼓励,支持它们与美、英等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在必要的时候,政府甚至挺身为本国企业做资信担保,大大加快了法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业绩同样得益于不断改善的宏观政策环境,但现行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中“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的无序状况使不少企业坐失良机。因此,(1)有必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及时获取权威性政策咨询服务。(2)落实企业的跨国经营自主权,尽快使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经、外事审批权、资金融通等自主权,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3)财金政策的配套改革。通过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手段鼓励跨国公司的发展。(4)政府应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国家间的关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证明,良好的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往往为企业跨国经营敲开大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保护。

2.增强规模优势:跨国并购

(1)基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不大,应先在国内同一产业内形成内聚力强大的几个产业集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如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与收购等,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优势,尤其是跨国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能拓展经营能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情况。通过兼并、收购、控股、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例如,浙江万向集团生产的汽车万向节1984年由美国舍勒公司领进门,打进美国市场。在经历了“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阶段,于1994年建立了万向美国公司,开始了“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万向美国公司勇于创新,以“股权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市场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迄今已成功收购了英国AS公司、美国舍勒公司、ID公司、LT公司、QAI公司和UAI公司等8家海外公司。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

(2)品牌的策略性收购是许多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攻城掠地的有效途径。在进入他国市场时,应用品牌兼并的方法购买当地的知名品牌可以避开当地的种种心理和行业中的进入障碍,迂回进攻,最终占领市场并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如新疆德隆,在美欧拥有3家企业和销售网络,其主导产品番茄酱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 10%。

3.培育管理优势:战略与变革

(1)适当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根据国际经验,跨国公司的成长将经历跨国经营、多国化和全球化等主要阶段,企业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高度不断强化跨国经营战略意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循序渐进的市场拓展战略。

企业应对自身的能力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的各种资源的客观能力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领导者风格等主观能力,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的结构和特点,作出最优抉择,然后集中优势,选定全球目标市场,确定相应的战略。作为后发展型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注意“避实就虚”、“以速度抗击规模”,选择关键环节,争取形成相对竞争优势。TCL在国际市场推广自己品牌时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李东生说,在欧美、日本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自己打品牌风险很大,胜算不大,TCL就以外包、OEM、ODM为主,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东南亚、中东、俄罗斯、东欧,就以推广自己的品牌为主。

(2)组织的灵活性。国际经验表明,从开始从事单一产品的出口贸易到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期间企业不仅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而且需要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只有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在关键环节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才不能被模仿,企业优势才得以保持。如完善组织机构,增加组织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建立信息网络,加强控制和绩效考核:与西方跨国公司在某些领域结成战略联盟等等。

4.提升技术优势:扬长避短

中国企业在适用技术上比较成熟,集中体现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低成本优势较为突出。虽然在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尚处于劣势,但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行业已具高水平竞争力。在中国向海外的投资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制衣、鞋类和电器等行业。他们瞄准产品市场的低端,这些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1)实施错位竞争,发挥适用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任何市场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差异性。产品有不同技术层次的差异,同种产品也有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方面的差异。在竞争力相当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应实施错位竞争战略以开拓市场空间,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如应用产品差异化策略,以产品的差异化来开发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失为一个低成本的方法,这种差异的机会在一个产业的发展中比比皆是,可以是价格的差异、性能的差异、销售渠道的差异等等。

(2)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技术优势主要是小规模、灵活性和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优势,这在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中是有效的,但仅靠这种技术优势很难实现规模化、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即使这种优势本身,也需要加强投入,继续保持和增强。另外,我国在中医、中药、餐饮等领域具有特有的技术优势。因此,企业应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技术的商业化研究放在头等重要地位,并重视和逐步开展海外企业的R&D活动,以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比如同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品牌、技术投资为主,部分资金投资为辅”的跨国经营之路,发挥同仁堂优势,坚持特色发展,以绿色药品为切入点,扬长避短绕开壁垒。1999年,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控股70%在美国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美国)有限公司,现已有4个产品完成了美国FDA的通关工作,并在美国各大超市开始销售。

(3)开拓小规模市场,不断开发这类市场所需的生产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

(4)在主要市场或技术先进地区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如华为在美国硅谷、达拉斯等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5.挖掘区位优势:寻找国际市场的突破口

企业应根据所处的产业及自我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来选择区位。一般地,原料开发利用型的产业区位在澳大利亚、拉美和非洲;成熟的加工制造业适宜选择非洲、东欧、中亚和东南亚,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业,适宜选择美国、中西欧和东亚。

广东省对“走出去”企业的调查表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设立贸易公司和科研开发机构的首选地,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热点地区。

上海市经委在2000年底对该市企业海外投资的调研报告中提到,上海企业发展海外经济首先是开拓东南亚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其次是开拓南非市场,在南非兴办了2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把上海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带出去,在当地组装和加工生产,销往南非和非洲南部市场。

据统计,目前中国在越南的投资项目达142个,合同投资金额达到2亿多美元,像TCL集团、新希望集团、江苏江动集团等,在越南市场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力帆从1999年进入越南摩托车市场,在2001年销售额达1.17亿美元。力帆、海信、华为、广州卷烟一厂等在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代价创出了名牌。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目标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海尔的张瑞敏认为,美国、日本、西欧市场与我国市场的互补性强,如果我们“避实就虚”,低端产品高端市场走,就会找到生存空间。因此,海尔在市场开拓上先难后易,在发达国家打响品牌。

6.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

通过有策略地与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作为网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分享、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网的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网的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网的技术转移机制,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网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网的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网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最终达到增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目的。如创维集团和格兰仕的OEM(定牌生产),即外方的品牌+中国的制造能力,大大加快了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步伐。

7.保持跨国经营竞争优势:本土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各大跨国公司从90年代末,纷纷实施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高中级经理的当地化、研究与开发当地化、公司风格当地化。

海尔在海外发展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即设计、制造、营销都要在当地进行,通过当地融资、融智、融文化,实现创造本土化名牌的目标。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方面,海尔的雇员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没有一个中国人,主要依靠近400名全球聘用的“洋经理”运作其海外网络系统。“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等独特的“海尔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尔海外员工的纽带。

8.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根源于其内部长期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在当前的超强竞争时代,企业之间的对抗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在任一时刻,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层次展开的。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一个由最深层的基于战略逻辑与远景的竞争优势、中间层的基于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层面的竞争优势、基于作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层面的竞争优势以及表层的基于最终产品与市场层面的竞争优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动态的层次体。

篇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关键词:跨国经营,价值联盟,战略联盟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随着国际分工逐步加深和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的增加,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获得了条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也不再只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地和市场,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进行跨国经营,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形式。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对外直接投资逐年增加, 这其中既有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同时也不乏有实力的中小企业, 据《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08年底, 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 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投资覆盖率为71.9%。但是,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固有的弱势, 如规模小、资金不充足、技术不够先进等使得中小企业的跨国较大企业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跨国经营战略的选择和竞争力培养上形成了有别于大企业的独特性。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通常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应该是大企业做的事情,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竞争力差等不利条件, 更应注重国内市场。但是, 在国内传统制造业逐步发展成熟、竞争日趋激烈, 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受阻的情况下, 进行跨国经营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不错选择, 在这一点上, 理论界的不同学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

日本学者小岛清 (K.Kojima) 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 这样就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促进东道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1]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日本当时的情况类似, 所以小岛清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还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区位上应选择上应选择与本国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确保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 可以在东道国找到立足点, 占领当地市场。我国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普遍存在融资难等问题, 发展受到约束, 企业规模壮大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国内的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化工等又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 也是遭遇外贸纠纷的重点行业, 最近美国对产自中国的轮胎的特保案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将国内过剩的生产力转移到国外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这样既可以缓解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 又可以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解决国内产品积压的困扰, 同时由于为企业找到了适应本企业技术的合适东道国而延续了本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 通过发挥相对优势扩展了企业现有技术的价值。

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关国哈佛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 弗农将产品运行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来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和原因。在产品运行的三个阶段, 产品的要素密集型依次经过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 第一阶段是产品的创新时期, 是拥有雄厚科技和资本实力的国家的优势, 第二阶段是新产品的技术由创新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阶段, 对东道国的要求是要拥有充足的资本, 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技术完全标准化, 对生产要素的要求就是要有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由资本型国家向劳动力丰富的国家转移。

可见,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运动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凭借丰富的劳动力优势, 大量的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 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相对优势的由来, 但是基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国内同类企业生产的严重同质化而导致的竞争不断加剧, 使多数加工制造型中小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而相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稍差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时候也在接受国际技术的转移,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多, 容易接受我国中小企业转移的技术, 我国中小企业积累的实用型技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转移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之一。

1.3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主要是研究外部因素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 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等直接诱发要素和鼓励投资政策法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等间接诱发要素组合产生的。[2]

由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 东道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优势是吸引企业投资的直接原因, 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缺乏优势, 规模小, 技术不够先进等, 但是由于受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的适应性也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对当地的投资, 如我国中小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就是当地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吸引。但是, 只有生产要素的优势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需要, 东道国相关政策的开放性能够吸引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 没有政府在吸引外资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没有相关国际条约和协定的保证, 跨国经营一样无法高效率的进行, 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的结合是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 世界各国在努力减少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时候, 除了加大国内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制订了吸引外国投资的种种优惠政策, 加之本身拥有的要素优势, 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 也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外部因素。

2 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劣势

虽然从理论的分析上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符合资本的运动规律和企业创造利润的要求, 但是,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时间短, 规模和技术水平不能和大企业相提并论, 从事跨国经营的时间较短, 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制约因素。

2.1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障碍

2.1.1 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 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 (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也就是竞争力能让企业在短期和长期都有效益和有效率。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以制造领域为主, 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的重要来源, 而显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技术却十分稀少, 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以模仿为主, 这些都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评价企业的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品牌的竞争。在这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差距明显, 在按商标价值排列的世界前50名的品牌产品中没有一个中国产品。可见, 竞争力差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

2.1.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不明确。

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 缺少跨国经营的经验, 在战略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不了解更不熟悉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 在"走出去"的潮流中盲目的对外投资, 在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上不能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往往是将国内传统的经营管理经验带到国外, 在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上缺少创新, 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支撑就无法将东道国具有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 束缚了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是造成多数跨国经营的企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2.1.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缺少宏观政策的有效支持。

从根本上讲, 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短造成的经验不足, 这一方面在企业层面上明显的表现出来, 如上分析;另一方面, 缺少跨国经营的实践也使政府缺乏处理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 在对跨国经营相关的促进政策和支持体系的制定上不够完善, 使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缺少国家作为后盾, 更削弱了其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信贷不足导致的资金缺乏, 一直是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国家近来提出各种方法改进这种现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扶持和发展国有大型企业的政策主导方向依然没有改变, 虽然有《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相关规定, 但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对处于跨国经营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形成竞争力更是难上加难, 而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经验来看, 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和促进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往往很难获得成功。所以, 也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3.1 中小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竞争力的途径。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符合理论分析上的必然性, 但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劣势不容忽视, 劣势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弱, 而从事跨国经营必然要面临着比国内更激烈的竞争, 所以,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首先要解决其竞争力的问题, 竞争力的提高通常有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 内部方式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通过生产技术的积累和创新, 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来实现, 它的特点是需要的时间较长, 创新的资金需求大, 而这恰恰是我国中小企业所欠缺的, 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 创新能力不强, 融资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通过这种途径提高竞争力进而从事跨国经营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需要。

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与外部企业的联合, 借助与其他企业的联合实现企业的优势资源和能力的互补, 以整体的形式参与竞争, 实现竞争力的提高和从事跨国经营的目标。外部联合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无产权的战略联盟和以并购形成的有产权关系的联盟, 这两种形式都是将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与其他企业结合在一起, 所以可以统称为价值联盟。

3.2 以战略联盟构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力量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小, 而合作无疑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经营者不愿意失去企业的控制权的情况下, 无产权合并的战略联盟是企业的优先选择,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Porter) 将战略联盟定义为:联盟是企业之间的长期协议, 它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 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波特以价值链分析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 企业按照比较优势分别从事进货后勤、生产、发货后勤、经营销售和服务等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辅助活动。在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 企业内的价值链外延不断扩大, 价值链的视点已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 供应商、销售商都被视为价值链的范畴。

战略联盟的目的是创造价值, 可以将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融入战略联盟的价值增值过程, 中小企业采用战略联盟策略就是根据自身优势, 寻找合适的联盟对象。企业寻找联盟对象即可以在产业价值链范围内, 也可以在相关产业的价值链中, 中小企业寻找价值联盟的目标就是以通过加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大企业为龙头的联盟提高自己参与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以在世界市场上竞争, 但是通过价值链的前向或后向联合, 成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以专业化的生产为大企业提供其满足国际市场所需的产品的零配件, 或发挥在东道国的已有销售渠道的优势为大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服务, 借此融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和增殖的链条, 以联盟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克服了中小企业本身竞争力差的劣势, 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3]

在中国境外投资迅猛增长的过程中, 国内的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纺织、家电等排头兵和具有名牌商品的优秀企业如海尔、康佳等已经赴境外开办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这些大企业往往愿意把其在国内的供应商带到国外, 以便集中核心资源、保留核心业务, 提高效率, 这即是中小企业的联盟对象, 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既能够进入海外市场, 又减少了独立开发海外市场的风险, 同时又克服了中小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 通过联盟增强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3.3 以跨国并购增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将市场定位于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领域, 通过开发创新和实用性技术和工艺或是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服务于大企业忽略或不愿涉及的细分市场, 由此获得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但是, 跨国经营毕竟不同于国内竞争, 从事跨国经营, 面对东道国的陌生的市场环境和相关准入制度, 中小企业的优势并不能等同于竞争力, 因为产品价值的最终形成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还要包括产品的销售和售后等一系列的价值增殖环节, 而这也是中小企业的劣势所在, 中小企业若要克服这种劣势, 除了采用战略联盟还可以采用国外并购这种有产权的联盟形式。

跨国并购不是大企业的专利, 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一样可以通过这种途径从事跨国经营, 在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背景下, 多数国家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 这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了机遇。据商务部统计, 2009年一至三季度, 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 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 同比增长0.5%;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43亿美元, 占到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43.5%, 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进行跨国并购的有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 主要是与自身目标市场一致、产品属性类同的企业进行并购, 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 降低独立开发东道国市场的成本, 借助被并购的东道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其有影响力的市场实现其在国内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 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或是以参股的形式成为东道国企业的股东, 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 利用被并够企业的市场优势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 增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导致其竞争力弱, 但这并不能影响其从事跨国经营, 通过合理选择跨国经营的战略, 中小企业依然可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寻找到自己的地位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春顶.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及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中国西部科技, 2004, 10 (下半月) .

[2]周林.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世界经济情况, 2006, 16.

篇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关键词: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 核心竞争力

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谢尔顿的著作《管理的哲学》中。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最初的定义,他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跨国公司的特殊性,其社会责任定义也更为复杂。Christm ann P(2004)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付出的是直接成本,但是短期内社会责任的收益具有滞后性,会导致一些跨国公司面对实际成本压力,忽视社会责任会可能带来的信誉影响,做出弱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崔新健(2007)提出了由跨国公司母国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东道国的社会责任及跨国公司国际层面的社会责任组成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金润圭等人(2008)认为,来自不同母国的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偏好不同,而公司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又相互独立,呈非相关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首先,从目的上,两者都是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取消费者认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中,可以丰富和深化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更能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争取到市场份额,提高企业价值。

其次,从方式上,两者都需要企业协调各类资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需整合各个方面资源,通过内外资源的相互协调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配合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给予员工相应的权益,同时培养员工的创新研发的核心技能、提高员工素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企业外部,企业关注消费者的权益、将消费者的利益作为生产经营的发展要求之一,同时生产顾客满意的核心产品,都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关注度及满意度。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社会责任对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1、内部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体现在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上。

第一,优化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继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工作氛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就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而言,能否协调跨国企业与在华员工的关系,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做到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这需要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稀缺,市场竞争激烈,提高企业竞争力就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具有相当的优势,重点在于能否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技术研发的方向,来提高公众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提升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涵盖了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产品或服务属性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中能够深化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企业的价值,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外部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外部影响,体现在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

第一,自然环境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自然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能量,企业的发展也应当对环境负责。跨国公司能够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履行环境责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打破国际间“绿色壁垒”的贸易封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以促进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向公众展现其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而企业的形象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时常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名誉随时,最终走向衰败。对于我国而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总结

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围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企业竞争力有其特殊含义,通过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内部发展,协调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能够使企业不断发展进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owen, Howard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 New York: Harper & Row,1953

[2]Christm ann P.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Standard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5):747-760.

[3]崔建新,大力倡導企业和行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经贸导刊,2008.

[4]金润圭,杨蓉,陶冉.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基于CSR报告的比较分析[M]. 世界经济研究,2008.

篇5: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实施相关多角化经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文阐述了相关多角化及其竞争优势,论述了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分析了相关多角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提出相关多角化经营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前提、基础和中心.

作 者:王小芳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经济与管理 英文刊名:ECONOM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8(4) 分类号:F270 关键词:相关多角化   核心竞争力   范围经济   战略协同  

篇6: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COAL SCIENCE&TECHNOLOGY MAGAZINE 2009年第1期

No.1 2009

文章编号:1008-3731(2009)01-009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与国家的竞 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 要想在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

地,就必须寻求自身的、内部的不断发展的方式,形 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由C·K·普拉哈拉德和G·海默于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的,现已成为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核 心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的3个阶段分别是以战 略管理为中心、以市场结构为中心及以企业素质为 中心的不同时期形成的企业竞争理论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

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 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定 义有下面几层意思:

(1)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有相对于企业竞 争对手没有的竞争优势。

(2)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其他能力 的统领。

(3)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 法模仿的。

(4)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 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

(5)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 于企业之中。

核心竞争力是多层面、多元要素构成的体系,表 现为多种形式;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 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造、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产业 创新及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和机 制等都可以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多元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2.1主要表现

我国许多企业都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但由于

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只是进 行生产要素简单叠加,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核心竞争 力的培育,结果没有实现多元化经营应有的规模效

应,也没有达到增加效益、分散风险的效果。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观念上重视规模,不重视企业自身能

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许多多元化经营企业认为只要

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

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就盲目地追求企业规模上的扩大,对企业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没有给予重视。

(2)经营方式上重形式而不重本质。我国许多

多元化经营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只注重形式而不讲究

实际效果,只注重表面现象,而不从企业自身的素质

和竞争力出发经营企业。

(3)经营效果上重视短期的赢利,不重视核心

竞争力的培育。我国许多多元化经营企业比较重视

短期的赢利能力,而对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缺乏一

个整体的、合理的战略规划。

2.2制约因素

许多多元化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认清

形势,抓住机遇,培育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其主

要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浅谈多元化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李铁民,滕华英

(徐州华东机械厂,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简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目前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培育的方 向,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中核心竞争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B

91煤炭科技2009年第1期

(1)经营观念落后。思想意识是指导行为活动的先导。有好的、超前的思想,才会有好的、独特的行

为活动。企业经营管理同样受到观念的制约。

(2)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成员的综合素质低。首

先,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素质、创新意识、决策能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次,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素质也直接影响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的资金缺乏。企业研

究和开发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企业财力

雄厚,则较容易筹措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活

动。

(4)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也就是企业获得

和利用新技术及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创新的能力。

(5)企业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思想和创新能

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有利创新的客观环境和一套完 善的机制。

(6)企业的组织、文化弱化。企业的凝聚力是其

成员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3对策及建议

3.1树立企业新的经营观念

树立正确的、新的经营观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的前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一重 工是典型的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他们抓住产品市 场策划这个战略,在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等行业占有 相当的市场份额,他们成功地进行市场策略这个核 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其他行业没有的。

3.2改善和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成熟,一个企业的兴衰

成败与企业决策者的关系越来越大。企业决策者是 核心竞争力的人格主体,也是影响我国多元化经营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因素。

3.3优化企业内部学习机制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

和能力已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培育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 求企业成为学习型或知识型组织。

3.4不断进行企业创新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培育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保持核 心竞争力持续不断的领先优势,就必须进行持续不 断的创新。

3.5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

研发是核心竞争力培育、保持和发展的保证。在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产品是可以 买到的,而研发的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 心构造和持续积累。如吉利集团生产中低档汽车,企 业抓住产品研发这个核心,每月都研发一个新的产 品,他们的研发速度是同行业中最快的,是其他同类 企业不可比拟的。

3.6完善企业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

术诀窍、设施装备和技术规范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 件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包含以技术 知识为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括以核心产 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技术资源。有了这些技术资源 就要不断地对它进行创新和完善。

3.7健全企业信息体系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网及局域网的完

善;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而及时获 取有关技术、市场信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组织内 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信息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在 信息时代没有自己完善的信息体系,不要说培育核 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就连生存都十分困难。

3.8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完善的人才机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

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选人、用人 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这是关系到企 业生存和发展的大计。

3.9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

识,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是 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养 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当它被企业员 工共同认可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 聚力,使企业员工关心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参与企业 事务。

作者简介:李铁民(1961-),男,辽宁铁岭人,1983年毕业 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省委党校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徐州华东机械厂高级工程师。

篇7: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研究

肖雅珊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经济的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走向国际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明智的战略选择。世界市场并不是大企业所独有的大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并继续深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中国企业也要跨国经营,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阶段。然而,许多中国企业有没有必要跨国经营、能不能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今后会遇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探讨企业国际化问题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一、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现状

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全球五百强企业在我国更是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我国的企业也逐步的实施着“走出去”战略,我国的顶级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开始逐步站稳脚跟,比如:海尔和联想。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怎么样防范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二、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分析。政风治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威胁论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例如2005年,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20亿美元却由于政治因素干扰没有成功。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二)经营风险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同时存在商业信用危机,因为跨国经营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一些中国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2004年,四川长虹集团4.8亿美元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的事件就是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典型。长虹集团为快速开拓美国市场,长虹集团与美国APEX公司于2001年11月开始进行风险极高的先发货后收款的大规模营销合作,截至2004年底,美国APEX公司已经累计拖欠长虹集团4.72亿美元,为此长虹集团不得不在2004财务会计报表上计提3.l亿美元坏账。美国公司APEX的负责人,因为熟悉国内企业情况,屡屡得手;而长虹在没有完全了解和高度重视对方信用的情况下陷入对方欠帐泥潭。

对国内企业而言,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加紧建立和健全自身的信用监控体系,动态掌握海外合作公司的信用记录,让海外“苍蝇”无缝可叮。

(三)管理风险分析。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而文化风险它通过人具体体现,很难变革,因此文化风险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四)利率风险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大大繁荣了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外汇、汇率、期货、期权等信息和服务又转而推动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兴旺发达。一些跨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希望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剧烈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机心理加上监管不力,个别公司的领导者很可能会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放大效应进行投机,决策一旦失误立即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损失。最为典型的是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5.5亿亏损案。

(五)技术风险分析。由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不少,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被控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已发生多起知识产权案,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来华打假,指控中国企业侵权等。其次,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包括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我国跨国经营企业风险的应对及措施

(一)政治风险

当前的国际商务面对的政治风险已经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隐蔽的非传统型风险演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于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原因引起的风险。这对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影响较大,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面对。

1.评估政治风险,慎重选择经营区域

政治风险的评估,就是分析判定有关目标国的总体政治形势,据此筛选相对适宜的东道国。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宏观上对东道国政府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是导致商务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实力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的政治势力;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的亲疏程度。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其中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更加复杂,需要慎重对待。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为例,按照“风险最小、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我国未来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地区的选择为:积极进入亚太地区、中亚和俄罗斯石油市场,适当参与南美和非洲市场,密切关注中东地区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伺机进入。

2.恰当安排股权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股权安排主要有:(1)独资经营。

这种方式虽然企业取得了完全控股,但是投资风险大,如果东道国发生民族主义的排外运动,不利于风险分担。因此,我国企业不宜采取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甚至不能认为股权比例越高越好,特别是在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斗争尖锐的国家。

(2)合资方式。

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合资方式易于为东道国所接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投标的中标率,而且可以进一步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更重要的是,不会轻易引起东道国内部政策变动和可能的民族主义等政治风险。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可以学习其规避风险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

(3)无股权但有长期服务合同。

这种方式由东道国雇佣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并支付服务费或获得份额资源。它可以发挥中方的技术优势,提高投资热情,进而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企业的信任,有利于我国企业未来市场的开拓。

3.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果缺乏高效、灵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便无法有效收集处理蕴涵着政治风险的信息。当政治风险发生时,企业会反应迟钝,不能与东道国及时沟通,从而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建立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当政治风险增大时,企业可以及时与东道国沟通,阐明风险将对企业和东道国产生的危害,以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我国政府,争取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财产。企业还可以借鉴国际大公司合作和沟通的成熟经验,学习他们处理与东道国关系的方式,预防、规避政治风险。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二)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通常应以产品出口为先导,取得经验,了解市场,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经营环境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资、合作乃至独资、战略联盟、跨国并购等方式。

.1.利用多种渠道,实行品牌战略

企业应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开展品牌国际活动促销活动,实施品牌先行。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做产品的广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利用政府外援的途径,先向我国政府援助的国家无偿提供设备,然后逐渐打开该国市场。如深圳华为集团的通讯产品就是通过这一途径打入了南非市场。在国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资金雄厚,有国际经验的企业,可以通过到海外投资建厂,以自己的品牌来扩大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如海尔集团等。

2.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主体

首先是合资经营,同东道国举办合资合营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当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东道国企业熟悉当地资源、市场条件、政府政策法律,有利于减少我方经营的风险。其次是非股权安排。企业通过特许权协议、经营合同、销售合同、提供管理性劳务等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往往受到东道国的欢迎,有利于企业打入市场。再次是建立独资企业。独资的好处是有经营自主权,可与母公司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或避免因合作经营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它对管理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

3.实施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

战略联盟一般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实现,常见的类型有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生产制造联盟、联合销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战略联盟的好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竞争、分散风险、适应性强等。战略联盟比母子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灵活,在联合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既有内部贸易的性质,又有外部贸易的特征,兼内外两家之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收购兼并外企,搭建销售平台 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国外公司发达的营销网络,实行跨国经营,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尽快地推向国际市场。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已收购兼并了16家国外企业,并涉足国外金融保险业,其产品已打入欧美和非洲市场。

5.培养国际人才,应对复杂形势

企业海外投资不仅需要水平过硬的技术人才,更要有复合型具备国际经营资质的管理人员。我国企业今后海外投资的重点是中东、中亚、北非、俄罗斯以及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文化组成纷呈,民族、种族矛盾复杂,历史风俗差别显著,政治环境多变,对企业投资形成了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队伍的完善,形成一支精通外语、外贸,熟悉国际投资规则,能够识别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和评估风险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化解或减少风险的国际化队伍。

(三)管理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这样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因素要做到一下的几点才能及时规避也起存在的部分管理风险。

1.识别文化差异搞好调研

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在跨文化调研时,应注意:(1)调研的内容应全面。一般来说,一国的文化应由四种亚文化构成:民族亚文化,如波兰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亚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种族亚文化,如黑人、东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亚文化,如西部地区、南部地区、新英格兰等,每一种亚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将各成员联系在一起。(2)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设计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电,在英国这个牌子不太合适,因为在英国人看来,孔雀开屏是一种自我炫耀,令人讨厌。再比如美国通用汽车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销售还行,但到西班牙语中成了“走不动”的意思。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国许多包装物上有男女相互拥抱的图片,这种包装拿到中东便受到忌讳。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一些玩具厂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够,在国外引不起孩子的兴趣。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广州惠林环保铜笔有限公司采用废纸把铅笔芯卷在中间,然后浸上一种“胶水”而生产的环保铅笔在西方备受欢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国家盛行的环保文化。所以,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也是进行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四)利率风险

应采取的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总之,一句老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五)技术风险 在国际化经营中许多企业不注重技术风险常被指控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案已经发生多次这不仅会影响到公司的形象更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近几年来,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已经迅速开展起来了,但目前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的IPTV大都还是基于计算机终端的,如互联星空,其PC用户数已近千万,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然而联系到上亿的电视机用户,这却仍是个小数目,要大力发展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才是真正的目标。为了避免技术风险应实施一下几点。

1.使用成熟技术、开展可运营的业务

其实IPTV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提出来了,“维纳斯计划”当时的目标就是要用一个双向终端接驳器把一些电脑上能实现的功能搬到电视机上去。由于受当时网络带宽的限制,这个愿望破产了。进入21世纪,IPTV的试验一直在做,如果在基于标清条件下开展基本IPTV业务,现有的网络和技术方案已经可以商用化。因此,为了抓住IPTV的先机,运营商必须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按照已经成熟的方案将基本业务先开展起来。如视频点播、点歌台、游戏竞技等。这些业务的开展本身就发挥了IP网络的优势,又能避免网络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开展组播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现阶段测试情况看,选择视频点播意义重大,因DVB开展视频点播存在困难,而模拟电视一直存在,都缺少用户按需点播的节目。但如目前开展组播业务,由于网络条件而使播出效果与有线电视比肯定存在差距,用户也不会因为要看IPTV,就放弃一个月仅十几元收视费的有线电视。而视频点播由于其真正的按需点播,其业务设计与被动接收的有线电视是有很大差别的,优势不言而喻。

另外,尽量少用非标准化的东西,要尽可能避免系统中私有的定义。已有的标准能用的尽量采用,但国外的方案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网络结构。因此,要结合国内网络特点实现即可满足传输稳定又能达到一定质量的技术。否则很容易出现DVB的问题,各个地方的系统各自为政,终端配套非常困难。

2.采用低成本方案,降低投入风险

运营商在业务的开展还是技术的实施上总是希望都一步到位。但纵观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是从窄带到宽带、从电话线到光纤、从模拟到数字一步步发展来的,没有一个技术和产品可以一步到位全部包容。IPTV实际是一个依赖于网络依赖于各种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都有个发展过程,而且在技术刚刚推出时,往往成本较高,而技术却不一定稳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考验,技术上达到一定的稳定性,而成本又下降到用户可以接受的程度。选择这样的方案作推广,不仅用户可以接受,而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业务容易开展。从另一方面讲,如果目前采用太高端的方案,本身技术还不完全稳定,成本又高,如果开展太多的业务,系统架构会很复杂,终端接驳器的设计相应也变复杂,终端成本必然也很高。而当今情况下,IPTV尚处在试验阶段,终端接驳器可能采用赠送的方式或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才有可能推动新业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体验基本业务,才有可能发展其他业务。

3.逐步增加业务,投不同用户所好 虽然大家想象的IPTV是个“万能”的东西,什么业务都想开展,但实际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有些用户就是希望看视频点播,看节目时有些主动权;有些用户可能想玩玩游戏;有些用户可能想看高清晰度的节目等等。因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此,可以将业务按高、中、低来作划分。对于高端应用,是指网络要求较高,编码质量好以及互动能力强的业务,可能还需在将来网络及技术条件成熟以后才能开展的业务。这些业务可以放在下一步实施。而且一旦技术成熟,可能还有一些我们现在想不到的业务会融入进来,有些业务并不是我们今天就能预想得到的。因此,高端产品的发展是必须有了基本业务的实际应用和实际经验以后才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虽然运营商有着美好的愿望,想让系统一开始就是比较完美的,可以同时将IP电话(甚至可视电话)、高清电视和数据以及短信等都包含进来,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有个逐步发展过程的,因为好高骛远而影响基本业务的开展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丢失。

4.给用户以选择业务和终端的自由度 在目前用户自己需求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给出一套满足所有用户要求的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系统的建设分步进行,首先系统架构要确定,播出控制流程要定好。将来的业务扩展可以通过只增加业务服务器来做,对整个系统架构没有影响。那样,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给用户,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业务。这里面可能可能包含了业务的选择、终端产品的选择。从节目来说,目前可以提供MPEG-4标清片源,将来可以加入H.264的高清片源,也可以增加WMV的片源等。用户可以选择看标清节目(只提供标清机顶盒),对选择高端应用的用户提供高端机顶盒。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要的业务来确定需要定购的带宽等。

5.从免费或低付费起步,见好就“收” 从运营商来说,系统应该是可以运营的,用户能够接受的系统,并不一定是越复杂内容越多越好。但在用户还没有见过IPTV终究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非要卖给用户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低收费或免费开始。只有开展起来了,用户接受了,才能谈得上让用户“乖乖”地掏钱,那时候“收费”也就成为必然。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已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跨国企业所面临的瓶颈出发,寻找一条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

篇8: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着诸多障碍, 但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企业积极地“走出去”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制造业企业具备跨国经营的相对优势, 这是开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 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 其优势集中在成本优势, 主要靠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比较低来实现, 并以这两点来抵消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劣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把握全球优势》中明确提出, 中国低成本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继续保持, 甚至扩展, 即使低成本国家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抬高了劳动力价格等成本, 优势依然不会消失。一个美国或者欧洲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成本在15至30美元之间或更多, 相反, 一个中国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低于1美元, 成本的差距有几十倍[2]。但是, 单纯依靠低成本难以长期保持优势, 因为跨国公司也正将其生产移往低成本国家, 而经济全球化亦将中国制造业企业推向世界舞台。

(二) 技术优势

1、适应性技术优势

从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我们知道, 企业完全可以在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产品的低价营销满足小市场的特殊需要。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在一些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所以结授技术的能力有限, 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精尖技术, 中国相对成熟而且适用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而且中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受欢迎, 这种小规模的适应性技术优势是相当比例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优势。

2、技术创新升级

约翰·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受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已经由原来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扩张, 投资领域也从传统行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 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从内部转移这种优势, 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之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其溢出效应也不断显现。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 同一产业内出现了多家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使跨国公司改变了其投资初期的技术战略, 不断把其最先进技术引入中国, 或者把其研发中心建在中国, 直接用于中国市场。这些市场行为不仅提高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效率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

(三) 规模经济优势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 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463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以上, 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 我国经济总量为8.25万亿元, 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3]综合国力的提高, 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另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国有企业也已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而且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 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

(一) 企业治理能力欠缺

1、公司微观治理能力羸弱

在跨国经营的实务中, 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表现出微观治理机制存在许多的缺陷, 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时, 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是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 国有制造业企业对海外企业监管不利, 主要是在财务管理与资产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三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过多干涉, 利益本位化现象严重。

2、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障碍

其一, 是管理制度障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散布在世界各地, 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 致使跨国经营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 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程度低, 许多制造业企业缺少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知识, 在海外只能进行孤立、单一和分割式的经营。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 造成资本投入失控, 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先天就不足。

其二, 是投资体制障碍。海外投资新旧体制错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 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 每一次跨国经营的大发展都与政府的推进密切相关。由于受政府主导强制性的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 微观层面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而且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状态。现行投资体制的局限, 决定了投资审批方法及程序的不规范, 并产生投资决策风险。从体制上分析, 试图用政府的外部行为来取代企业的内在要求, 企图通过政府层层审核的办法, 来推动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预测, 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项目由政府推动, 资金政府出面解决, 在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的条件下, 跨国经营的经营者会有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条件, 对经营风险常常会漠视, 从而使跨国经营项目产生较大的投资风险。对于政府推动的跨国经营, 在投资项目上具有最终决策权限, 而政府对跨国经营相关审批部门对国外市场的情况一般不可能十分了解, 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 中国当前的跨国经营制度安排违背有效利用标准。在激励不相容和信息成本高昂的约束下, 资源的配置必然是无效率的。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全球的经济资源, 另一方面会使投入资金的收益率处于低下的状态, 甚至会使投入资金受损失, 形成了对外投资管理的“盲区”。

(二) 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研发的资金投入不高。科研开发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 研发投资规模不大。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高只占全国的45%左右, 二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当弱, 科研成果相对来说很少。像海尔、吉利、华为、中兴等企业, 从其规模和技术能力都无法与大型跨国公司比较。三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能力。四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由于产品标准化趋势加强, 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和风险增加。高昂的研发经费投入, 却不一定能带来成效。中国制造业企业想完全依靠独立开发已经很难跟得上市场需求, 必须成为全球研发资源整合中的一环, 才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JamesR.Martin:“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s Summary”, http:www.imd.ch/wcy

[2]低工资不等于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 2007

上一篇:美容院加盟合同下一篇:经济管理系宣传部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