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

2024-07-06

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精选3篇)

篇1: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

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

——纺织类非遗公选课结课论文

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XXXXX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XX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位列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政府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纺织非遗目前已有74项被列入其中,涉及绣、织、染以及服饰四大类别。有关政府部门、机构、行业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开发、保护和传承纺织非遗,一些非遗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市场化业绩,但整体状况仍不理想甚至堪忧。如何让祖先辛勤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下去,并让这些珍贵的财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抓紧对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尤为关键。传承非遗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才是关键。纺织非遗大多属于传统手工技艺范畴,多数的纺织非遗都是以师传徒、父传子的形式进行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民间艺人离去,如果保护工作开展地不够及时,就有可能失去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纺织非遗的人才培养应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国内纺织高校开展了相关工作,天津工业大学为保护纺织类非遗,建立了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湘绣艺术学院,开展湘绣的艺术设计与营销课程,并聘用湘绣大师为学校导师,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职业教育体系。

行业机构传承纺织非遗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实现纺织企业、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无缝对接,统筹资源并整合设计师、媒体、高校等多方社会力量为之服务;如何与其他各文化产业跨界合作,向社会各界传播关于纺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文化理念,都是值得行业组织深入研究的课题。行业机构可以通过组织纺织非遗技术与产品展示、非遗专题论坛和非遗时装秀等活动,形成传承纺织非遗的行业和社会氛围及平台。

“现在我国虽然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取了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纺织类非遗项目,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珍贵的纺织类非遗项目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危险。”12月2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在于天津召开的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研讨会上,着重强调了保护纺织类非遗的严峻性。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主办,天津工业大学现代纺织产业研究中心承办。会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迪对筹建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研究会进行了说明。与会代表就筹建研究会和“研究会章程(草案)”展开了讨论。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对纺织类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要做到以人为本,人才是关键,纺织非遗大多属于传统手工技艺范畴,大多数的纺织非遗都是以师传徒、父传子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对纺织非遗的人才培养应作为重中之重。

成立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研究会不仅可以整合高校与传承人的力量也可以对纺织非遗的创新及市场化推广注入新活力。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陈鸿俊。他谈到,为了将纺织非遗更好的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湘绣艺术学院,开展湘绣的艺术设计与营销课程,创建“专业+项目+工作室”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聘用湘绣大师为学校导师,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培养既具有既具有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懂工艺和技术的新一代湘绣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个课题。纺织业非遗的传承,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只能先商品化,因为有的非遗产品只能以艺术品的高端形态出现。”杨兆华说。他举例说,以南京云锦为例,高5.6米、宽1.4米、高4米,由两个人分坐上下同时操作方能完成的织机每天织出的商品不过寸许,这样精巧的产品可能永远无法进行大的工业生产。这样的类型只能做成高端的商品。

“而第二步,我们从非遗的作品中可以提炼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把这些元素与工业化产品生产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杨兆华说。

虽然国内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商家还在努力寻求商品化的最佳途径,但外界环境似乎已经悄然为这个转型铺就道路。

根据家纺协会统计数据,2008年家纺行业产值达8800亿人民币。而2009年1-5月数据统计,纺织业内销比重已经上升至80.03%。

南通蓝印花布的吴元新向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和爱慕内衣有了合作,把蓝印花布的概念运用于内衣设计,推出传统风格的系列产品。

而来自澳大利亚Sheridan品牌的高端采购商Dimity Green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但市场无疑在进一步细分,只要设计得当,总能定位得到合适的细分市场。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随着国外零售商的洗牌,要想拿到海外批量订单,自身的设计能力也很重要。一家为JCPENNEY供货的国内家纺大企业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在美国已经成立了设计中心,从中国传统中获得设计灵感,无疑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纺织非遗传承不仅要保护,更要市场化推广。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仅仅依靠保障制度很难让古老的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大力推进纺织非遗项目的市场化应用,从传统的口口相传到现代工业化应用和现代网络经济的快速传播,实现纺织非遗与市场化紧密结合,才能推动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现代经济价值。依靠市场化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创造民族品牌价值,让全国乃至世界都认识到纺织非遗产品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工艺价值,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 吴文科.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A].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纺织研究的新路向[J].文艺研究,2007,(02):96-104.doi:10.3969/j.issn.0257-5876.2007.02.010. 王安葵.传统纺织工艺的生产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9. 王学锋,刘文峰.中国纺织[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篇2: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

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 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 完善人格修养, 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 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 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 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 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 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 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 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 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 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重知识, 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 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 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 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 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 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 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 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 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 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 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 (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 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 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 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 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 忽视精神内涵, 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立足传统文化, 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 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 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 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 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 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 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 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博物馆、美术馆, 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 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 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 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 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 要结合中学实际,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 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 又注重发展创新, 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寻找创作灵感源泉, 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篇3:纺织类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弘扬的途径和手段

(一) 中国珠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直观表达, 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 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 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行数学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的知识和实践, 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化认同的符号。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称。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包括珠算等共计510项。入选的项目体现了典型性、代表性和重大影响, 体现了国家级水平, 对反映中华民族杰出智慧和独特创造力具有重大价值, 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重大影响, 是我国人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 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共享精神文化的财富瑰宝。

(二) 中国珠算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12月4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30个列入世界人类非遗的项目, 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评审通过时, 中国代表团团长赵海生代表中国政府发表讲话,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代表参与保护的主管机构发表了简短发言:“在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将不遗余力地把重点放在遗产实践传承可行性的策略上, 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施展他们的作用和创造力营造空间。”

(三) 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珠算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是珠算人孜孜不倦、不懈求索的结果, 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象征。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珠算文化的重视, 宣传、传承与弘扬包括珠算文化在内中华优秀文化, 就要宣传珠算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 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作用。申报成功不是终极目的, 保护、传承与弘扬才是更高的目标。中国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如何按照《公约》精神和宗旨, 依靠传承人、社会力量及国家有关职能部门, 切实履行对保护该遗产项目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让中国珠算代代相传, 并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包括大中专院校在内的有关部门责无旁贷, 传承与弘扬珠算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认真落实对珠算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兑现各项保护与传承的承诺。

二、大中专院校借助财政、教育、人社保障部门, 普及珠算教学和培养师资

(一) 大中专院校应按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要求, 恢复珠算课程和教学

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 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 珠算的理论及文化内涵被忽略和淡化, 珠算技能运算方法面临失传的危险, 珠算课程在大中专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地位, 甚至在很多学校该课程基本淡出教学计划, 即便有部分学校保留该课程, 但课时较少, 达不到应有效果。

为确保《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有效贯彻实施, 财政部于2013年3月11日发布了《关于印发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有关衔接规定的通知》, 明确要求, 将珠算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 (与会计电算化并列为选考科目)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 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

2014年4月4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修订) 的通知》中, 附件4《珠算考试大纲》包括了珠算的基础知识、珠算加减法、珠算乘法、珠算除法、珠算差错查找方法等5个章节模块。从新修订的珠算科目考试大纲可以看出, 珠算在内容上除了加减乘除技能要求, 还拓宽了对珠算历史、发展、珠算的国际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基础知识内容, 充分体现了对珠算文化的重视。

(二) 大中专院校借助教育部会计技能比赛有关珠算要求, 引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由教育部、财政部、山西省人民政府等30个部委主办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于5月31日举行, 该赛项成为当前我国高职财经类赛项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人数最多的赛事。竞赛包括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个环节。成本会计岗位凭证汇总业务处理时, 要求必须使用算盘计算结果, 分值为10分。比赛必须使用珠算, 强调和突出了珠算的计算功能和实用性。赛项所体现出的“校政企行紧密相结合、手工与信息化相结合、制造业与流通业相结合、岗位分工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会计文化与会计技能相结合”的特点为参赛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为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办赛宗旨必将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推动我国大中专院校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中专院校借助教育部会计技能比赛有关珠算比赛的要求, 引导珠算教学的普及和提高,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三) 师范类院校借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要求, 大力开展珠心算教师师资培养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 制定了《珠心算教练师国家职业标准》, 于2004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 珠心算教练队伍有了自己独立的职业系列, 为我国从事珠心算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训练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将从2012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教育部门已同意将珠心算作为地方课、校本课进入小学课堂;社会各种珠心算校外培训迅速发展, 全国珠心算实验区正在稳步推进, 但珠心算教练师资人才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为解决珠心算教师师资人才奇缺的现状, 师范类大中专院校专业应借助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珠心算教练师国家职业标准》, 承担起珠心算教练师培训的重任, 成为珠心算教练师培训主阵地,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批珠心算专业人才, 解决珠心算教育行业对师资的迫切需求, 而且可以增加师范类毕业生取得珠心算教练师职业资格证书, 拓展社会就业途径渠道, 进而保证珠心算教育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大中专院校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 充分认识珠算自身独特的优势

珠算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珠算和计算机原理一致, 算法程序相当, 方法技巧相似,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仍不失其先进性。珠算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珠算技能可以提高运算速度。珠算使抽象的数字计算在算盘上得到了形象的再现, 使计算速度快、准确高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珠算技能可以简化正负数计算。珠算能够二元示数, 即在算盘上不仅靠梁的算珠可以表示数, 而且靠框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一般来说, 用梁珠数表示正数的绝对值, 用框珠数表示负数的绝对值, 可大大简化数学教学。三是珠算运算模型机制与计算机运算机制相同。珠算集输入、储存、运算、输出于一体完成, 体现了一体性。四是珠算既可保留计算过程, 又可不保留计算过程而直接显示计算结果, 灵活方便, 快速高效, 且运用面宽。

(二) 利用珠算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指出, 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 宣传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珠算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 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当前, 在不断探索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赋予了珠算新的功能, 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开拓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借着申遗成功这股东风, 希望广大珠算工作者、珠心算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 不断创新, 更深入地探索珠心算的未知领域, 更深入地挖掘珠算文化的内涵, 创新出符合市场需求, 符合教育规律的珠算价值功能, 为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中专院校开展珠算教学训练, 既是教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师范类就业的需要, 还能够以此活动为载体, 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专业学习动力。

(三) 发挥珠算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

《珠算》是大中专院校财经类专业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主要包括珠算加减、珠算乘除等训练模块, 是财经行业用人单位对大中专院校财金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珠算课程通过技能训练, 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调动手、眼、脑协同参与, 眼到、手到、脑到, 是一种多元的综合训练。通过珠算技能的学习、训练, 不但使学生提高技能学习的信心、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加强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动作协调、连贯, 做事认真严谨, 反应敏捷, 快速高效, 准确无误, 同时, 可以培养韧性和持久性。大中专院校多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结果显示, 珠算技能训练不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途径, 而且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大中专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 利用珠算技能比赛等, 宣传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自觉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和奉行的人生信条, 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知行合一中梦想成真、人生出彩。

(四) 培训师资, 提高珠算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珠算, 教师师资是关键。由于历史原因, 大中专院校珠算课程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薄弱, 优质师资匮乏, 大中专院校积极参加财政、珠算部门举办的大中专院校专项师资业务培训, 考取相应珠算珠心算职业资格证书,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珠算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五) 借鉴高峰论坛经验, 不定期举办珠算文化专题讲座

2014年教育部高职院校技能比赛期间, 举办了以“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高峰论坛, 设置了回首珠算、驻足珠算、展望珠算三个单元, 邀请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朝才研究员,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秘书长刘芹英博士、研究员, 台湾算学会副会长、国立台中技术学院杨渠弘教授等为参加观摩的嘉宾和师生们进行会计文化与珠算文化课讲座, 宣传了珠算文化, 受到广泛好评。大中专院校可以借鉴2014年教育部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比赛期间举行的高峰论坛经验, 不定期邀请专家到校举办珠算文化专题讲座, 举办陈列展览、论坛、现场表演等活动, 宣讲珠算文化, 广泛组织师生参与珠算文化保护宣传。

(六) 定期组织珠算技能鉴定和比赛, 加大表彰奖励和宣传力

建立院校之间、行政区域珠算技能鉴定和比赛交流制度, 搭建珠算技能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珠算技能鉴定和比赛, 对达到珠算协会等级鉴定考核标准, 颁发珠算技能鉴定等级证书, 不断提高珠算技能鉴定通过率。

对在省市级、全国级珠算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授予“珠算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毕业就业时优先推荐, 通过网络、电视台、报刊、广播、展板、橱窗等各种形式和途径, 加强对珠算技能比赛的宣传。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技能成就人生”的理念, 形成重视珠算技能训练和比赛的环境, 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珠算技能比赛的良好氛围。

站在传承、弘扬与发展的角度, 中大中专院校要树立大珠算观, 通过珠算的宣传, 借助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要求, 恢复珠算课程和普及珠算教学, 加大珠算师资培训, 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又扩大了财经类专业必修课的学习、训练和鉴定, 切实提高学生的珠算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 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等对接, 为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参加全国珠算技能比赛和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中专院校将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发挥出自身在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通稿[J].珠算与珠心算, 2013 (6) .

[2]王家申.大中专院校珠算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J]珠算与珠心算, 2013 (6) .

上一篇:校园鬼故事里最好看的故事下一篇:时光深处,感谢有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