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2024-07-11

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精选9篇)

篇1: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博平镇联合校-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马秀秀

课题 数字编码 课型 新授

教材内容解读

《数字编码》是四年级上学期数学“相关链接”的内容,属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知识范畴,此类知识作为新课标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旨在给学生搭建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活动的课程渠道。

教学目标 1.掌握编码的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广泛性。3.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这个完整的数学思辨过程中初步探究出“编码”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数字编码的基本特点,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编码

在于学生如何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学法指导 引导观察、合作交流。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认真想一想有1800名同学进行参赛,我们怎样给每一位学生编一个参赛号码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编码?

活动二

师:观察这张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号码是用什么组成的?下面 ,我们一起来揭开身份证号码之谜。

师:请大家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小组合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代表上台汇报。

生1:我们的身份证号的前6位都一样的。

生2:中间几位和我的年月日一样的。

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蕴含的其他信息和含义。以老师的身份证号码为例板书。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的编码?

生1:车牌号码。

生2:商品二微码。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给学生设置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小组自主活动,汇报、交流。

老师补充,身份证的倒数第二位来表示性别,双数表示女性,单数表示男性。

第7-14位表示持身份证的主人的出生年月日。

知道编码的优越性。

博平镇联合校2016-20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生3:邮政编码。

师:重点讲解邮政编码。

最后师生总结归纳: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活动三:巩固练习

1、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二位的数字是用来表示( ),单数表示( ),双数表示( )。

2、聊城市的车牌号前两位是( )。

3、老师有一个身份证号码(422424197709090627),你能知道老师的那些个人信息吗?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进一步获得读法。从而达到扎实、印象深刻。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顾、交流学习收获。

达标测评:

一、判断题

1、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由15位数组成。( )

2、小明和小华是孪生兄弟,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一定相同。( )

二、填空题

刘明是四年级二班学号为36的女同学那么编号为42362;孙华是二年级四班学号为8的男同学,编号为24081.那么编号是33072的学生是( )年级( )班( )号( )同学。赵欣是这个学校四年级一班学号为5的男同学,编号是( )。

板书设计:

编码

邮政编码 身份证号码 车牌号 条形码

教学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篇2: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李鹏江

课题近似数 课型 新授

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呈现的胡夫金字塔的石块数,太平洋的面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上面的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认识近似数以及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数学与的生活联系。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重点

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法指导 引领解疑 合作探究 观察实践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本15页二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找出每个数据的前面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约”字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

我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用这种表达方式描述生活中数据吗?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11030大约是多少万?

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11030≈10000=1万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2)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主要看哪一位?178680000大约是几亿?观察一下同学们用的方法有什么规律吗?

(3)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完

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小结: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 学生看书观察15页二幅图读相关内容,思考问题。交流带上“约”字后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句话理解“约”字的意思

同桌互动,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近似数。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比两万少的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1、完成自主练习1,

口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完成后,让学生把每一组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找找其中的规律,加深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博平镇联合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小黑板出示)

(4)讨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与数的改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自主练习二

独立做集体订正。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有不同的方法后,再选择方法自行解决。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理。

对于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达标测评:

一、填一填

1、省略794980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2、55020 ≈( )万。

3、98243700读作( ),这个数约是( )万, 约是( )亿。

4、三百四十二万七千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5、28□540 ≈ 29万,方框中最小能填( )。

二、读一读,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1、天坛的总面积达2768000平方米。(四舍五入到万位)

2、,上海常住人口为17524700人。(四舍五入到万位)

3、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四舍五入到亿位)

4、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0667470吨。(四舍五入到亿位)

板书设计:近似数

近似数的意义: “四舍五入法”的意义:

近似数的求法:

11030 ≈ 万 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

178680000≈ 亿 四舍五入到亿位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

教学反思

亮点: 不足:

篇3: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课题 数字编码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学段 年级 五年级上

相关

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力求合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对编码的兴趣,创设学生交流与实践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长见识,并对学习数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广角”教学内容如下

学段 册数 单元 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学段 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分类 比较和分类思想方法

一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找规律 符号化思想方法

二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简单的排列组合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思想方法

二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找规律 排列、推理

三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排列组合 排列组合思想方法

三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重叠问题

等量代换 集合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思想

第二学段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烙饼问题

排队论

田忌赛马 运筹思想、对策方论、优化思想

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化归的思想方法

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数字编码 数字编码思想

五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找次品 优化思想方法

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法思想方法

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通过“数学广角”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其中例2通过身份证号码这一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对比人教版、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后,回过头来再审视“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不难发现,它是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感悟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这节课里就是要渗透“数字编码”的思想,初步掌握编码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的灵魂。

数字编码思想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想,如何通过身份证号码这一具体的事例,让小学生感受其中一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呢?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这一思想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认真的去研读身份证发现,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的。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国家标准”指的是身份证号码应是按一定的规则编排的;“每个公民唯一”的指的是编码的唯一性,不能有重复;“终身不变”指的是编码所表达的信息应该是确定的。随着思考的深入,“规律、唯一、确定、便捷、有序”等思想便浮出水面,成为教学的核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板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顺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只要适时加以点拨,是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对编码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合理、正确的解释。

“数字与编码”这个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可以遇到与此相关的信息,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对编码的意义与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他们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组成和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知道编码中数字代表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了解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经历尝试设计数字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编码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3、使学生体会数字编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字来表达信息,进行简单编码。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谈话引入

谈话引入

请看屏幕:

(出)一盒药,共10粒;一盒月饼,共10块;

问:这里的10表示什么含义?表示数量

(出)电梯10层显示;卡通鸭子排队图;

问:这里的10又表示什么含义?表示顺序

小结:数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数还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这是老师的一张个人信息登计表,看看都有哪些内容?

有表格

姓名 顾文立 性别 男

年龄 35岁 民族 汉

家庭住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永乐小区15栋

生回答

问:想想这些信息要是在登记时,能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把它准确、清楚的表示出来呢?用什么来表示呢?身份证号码

(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110107197605251214

问:身份证号码是由什么组成的?数字

看来数字还可以用来编码(出示课题)数字编码 唤醒原有认知,数可以表示数量,表示顺序,数还可以编码。 3

初步感受到编码的简便。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合作交流身份证编码信息 那我们来看看我的信息表和我的身份证号码,你认为谁更简便?(板)编码

那我的身份证号码能不能准确、清楚的反映出我的这些信息呢?

谁能来说一说,这些数字反映了老师的哪些信息?

学生发现老师的出生年月日,并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出生日期码。年龄

学生发现老师的居住地址,并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出地址码。住址

结合汇报,老师介绍顺序码,可别小看这顺序码,假如有个人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在同一地区,那前面这一串数字就怎么样?(一样)为了区分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安排了这个顺序号,

校验码(校验码是数字0--10,当校验码为10时就用X表示,校验码的作用是提高号码的利用率,起到检验的作用)。。

那通过身份证号码能不能准确、清楚的反映出我的一些信息呢?

(板书准确)我们对身份证号码这种编码有了一些了解,

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拿出来,试着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的身份证号码所表达的信息!

看看你解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问:那校验码为什么用X表示,而不写10呢?

我是5月出生的,为什么不写5而写05呢?体现规范(板书规范) 初步认识编码,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交流等合作交流活动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感受编码的作用。

准确清楚、规范 12

巩固练习我们班的漆臻、漆帅这两名同学,是双胞胎,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会一样吗?谁来说一说?有一样的地方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这是漆臻同学的身份证号码41152405264718

你能试着写出漆帅同学的身份证号码吗?411524200105264734

指名回答,其他生评价可不可以。

你想的和他的身份证号码一样吗?我们来看一看

感受编码唯一性、对应性

综合应用有位“马小虎”同学,课前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的三个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他吗?

330623197012035092;330623193807153075;3306231971204X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可以从省市代码、出生日期、性别这几方面来区分和鉴别。

小结 小结:通过身份证编码可以简单、准确、清楚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信息,看来编码的作用真大啊!

1

三、生活中的编码

感受生活中的编码,并利用所学知识尝试用编码思想解读生活中的编码所体现的信息。 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编码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学生尝试解读门牌号、门牌号、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有追问,这个编码里……)、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01068641229010代表北京

门牌号:15-1-1415栋1门14号

邮政编码:100040本地区的邮政编码10北京市00石景山区40投递所

车牌号码:京A12345这个编码中不仅有数字,还有什么?字母文字

编码中的京字代表什么?北京为什么不写北京?

一个京字真是既简单又清楚

可让学生解读部分编码信息,从中你能解读哪些信息?(什么含义)

小结:有些编码我们知道其中的含义,有些编码我们还要去了解,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编码,那咱们能不能试着自己来设计一个编码?

请看屏幕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不仅有身份证号码这种编码,生活中还有很多编码,感受到编码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

创设情境进行编码

1、(显示)学校准备给每个同学设计一个学号,请你用编码方法试着给自己编一个学号?

你们认为学号应包含哪些基本信息呢?

学生汇报:年级、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入学年份

民族、第几组第几个

你认为谁的想法可取?为什么?

学生汇报:留下入学年份、班级、学号、性别

如还有其它内容

可再问这些信息中有没有不必要的或者重复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制造冲突,去除多余信息,留下必要信息)

那按怎样的顺序来编排呢?

那这些信息你准备如何表达呢?

生汇报数字表达不同信息

给自己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得又快又好?开始吧

10

2、学生编写学号。教师巡视。

3、成果展示交流

请生汇报,让他们说说编写意图。

再提问:怎样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怎样保证学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不变的?

引导其他同学对上台汇报的各种编写方案进行评价,同时把优秀的编写方案写到黑板上,评出优秀设计师。

4、出示五(5)班某同学的学号编码,5342这是谁啊?你们知道吗?怎么知道的?

5、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某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3321表示“()年入学的()年级()班()号同学,该同学是()生”。那么4202表示的学生是哪一年入学的?几年级几班的?学号是多少?是男生还是女生?

6、小结:

大家真不错!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使用编码设计学号了,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

经历尝试设计数字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编码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

补充练习老师出去旅游时入住的一个饭店有两幢大楼,第一幢15层,第二幢20层,每层都有20个房间,请问如何为房间编号?生:尝试编号

师:肯定编码哪种编码更简洁清楚?师:A1234B1818是哪个房间? 备用 5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编码,感受到编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希望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篇4: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1.书中呈现的很多植物学生没有见过,如果课前让学生去搜集一些这样的植物,教学效果会更好。

2.学生对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分不清到底是根还是茎,需要通过一些图片资料帮助 学生理解,达到自己能辨别。

3.(一)叶子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做的不成功,主要在课上用的时间太少。3.(二)课上播放光合作用的影像资料,学生对光合作用理解的较好,而且学习的兴趣也 很高。

4.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

5.本课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短片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话的构造,了解了花谢之后变成果实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掌握较好!6.学生对观察星空的兴趣很高,可是因为以前没有系统的对星空 进行观察,所以学习起来有点困难。当教师播放星空的影像资 料后,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7.现在还不到冬季,所以学习这一课也有困难,只能是教师通过影 像资料,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8.学生对木材的特点想不出研究的方法,需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意识到要合 理的使用木材,这一点很好。

9.学生能想出一些纸的实验的方法,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0.学生在前几课的基础上,已能想出好几种做陶瓷的特点的实验,以具备了一 定的实验能力。

11.大多数实验的方法,学生都能想出来,而且能自己设计实验。

12.学生不仅能自己设计实验,而且体验到了要限制使用塑料袋,培养 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13.学生自己设计不出实验,需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14.学生能自己设计出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够好。15.学生自己设计出了实验,并且对本课理解的也较好。

16.教师通过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同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知 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很喜欢以活动为主的学习,很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充分响应了<纲要>精神.18.学生大部分能够搜集相关的资料,但是学生不会对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很杂很多,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搜集完资料后不去阅读,更不会去整理。

学生进行汇报时,我是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汇报,目的是锻炼学生,督处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交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同学都进行汇报。似乎效率不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汇报采取组代表汇报和成员都汇报进行结合,争取锻炼大部分同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表述要精确。在教学中表述要精确,简短,不罗嗦。19.学生能根据既定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学会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学生的准备不充分。课前对学生的布置的准备不充分,没有落实到实处,象准备地球仪和我们周围的事物的资料及照片,多数学生没有准备。

篇5: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与相交 学习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平行。3.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平行

教学难点: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喜欢设计吗?我们来一起设计桥梁吧!在桥梁设计的过程中学习习近平行与相交。师板书:平行与相交 2.出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平行。(3)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3.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55、56和57页,重点看方框部分,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

(1)直线、线段和射线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3)怎样画垂线和平行线?

6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看一看

1.过渡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看的认真。

2、生看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遇到问题可以小声问同位。)

三、说一说

1.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同位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结果。

2.同位交流 ①说结果方法。②问困惑。3.全班汇报质疑(1)认识线段。

生边画边讲说线段的特征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线数学上习惯叫它线段,这两个点叫端点。直线有两个端点。

说说生活中的线段。(2)认识射线

生质疑:你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它有起点吗?有终点吗?延长后还能叫线段吗?

总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射线。(3)认识直线

质疑:刚才有的同学把线段的两端都延长了,有起点、终点吗?它应该叫什么名字?

总结: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介绍画法:直线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但是画直线时不可能画出无限长的直线来,只能不画端点来表示,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延伸。

(4)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后总结。区别:

线段:直 2个端点 有限长 可度量 射线:直 1个端点 无限长 不可度量 直线:直 没有端点 无限长 不可度量 联系: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 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就是一条线段(5)汇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平行线、垂线

(6)汇报平行线和直线的画法

四、考一考

1.老师要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学的怎么样?谁有勇气接受挑战?出示检测题:(投影出示)

第58页的自主练习第2题和第59页的自主练习第7题。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下面的同学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检查后,再看黑板上同学做的,有不一样的可以举手。请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2.议一议

(1)师:先看第1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再看第二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

同意白粉笔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同意第一次更正对的请举手?

师:错、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

追问1: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或垂直有什么方法? 追问2:画平行线和垂线时应注意什么?(2)评价:师、生评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作业: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练习:课本58页第1、3题。选做:课本58页第4题。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学习目标: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

师:对!可以修隧道,今天这节课就一起跟随老师,在以下几个活动中共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数学知识。师板书: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

2.出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请同 学们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60页和61页“自主练习”前面的部分,重点看方框内部分,按课本的要求做一做,思考:(1)两点之间什么最短?(2)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分钟后,看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二、看一看 1.过渡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看的认真。

2、生看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遇到问题可以小声问同位。)

三、说一说

1.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同位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你的结果。

2、班内汇报交流

3、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4、开展活动: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2)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

四、考一考

1.老师要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学的怎么样?谁有勇气接受挑战?出示检测题:

课本62页自主练习第4题。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字体写的最端正,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些的大些,并有一定的间距。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下面的同学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检查后,再看黑板上同学做的,有不一样的可以举手。请学生上台更正。

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2.议一议

(1)师:先看第1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再看第二位同学做的题及更正。

同意白粉笔同学做对的请举手?

同意第一次更正对的请举手?

师:错、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

(2)评价:师、生评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学们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如错打错号。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六、练一练

作业:配套练习中的题目

篇6: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篇7: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水流有力量》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1、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流产生力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学时我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

2、“以人为本,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较。例如要想验证水流力量大小与水流量多少的关系,必须让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冲击水轮部位相同才能比较。

3、“注重合作共享、注重成功体验”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打破小组界限,合作对比,现象更明显。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这种快乐后,便会为下一轮探究添加动力。教学实录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实验材料:

水槽、带槽的小水轮、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制作材料:

红萝卜、硬塑卡、小刀、铁丝等。教学实录

(课前活动:为了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比较两个风车哪个转得快和在什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合理,两个教学活动,过程略。)

一、证明水流有力量

师:(出示小水轮)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礼物? 生:小水轮。

师: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一些水、一个水杯、一个安装在水槽上的小水轮,一个漏杯(漏杯底部有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漏水少,一个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这些器材让小水轮转起来吗? 生:能。

师:同学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你们想过没有,实验时应注意点什么? 生:不要碰坏器材。生:应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全。马上就要动手了,老师也给你们提点建议:当水槽内的水碰到小水轮的时候,把水倒出来再做。(生实验,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老师发现你们的小水轮都转起来了。谁能说一说,你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小水轮转动时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的叶片,水轮就会转动。生:用注射器吸满水,冲击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生:小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中间转得慢,冲击扇叶转得快。师:用水冲击小水轮就会转动,这说明什么? 生:水流能产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种力量。(板书:水流产生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 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生:泼水时,水能把地上的灰尘冲起来。……

二、猜测、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1、根据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猜测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没有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板书: 水量多

水位高 产生力量大 ?

水流快 ……

师:同学们的猜想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想,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 生:做实验。

1、设计实验,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但由于咱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验证,所以每个小组先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一下怎样去研究。(生讨论)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打算验证哪个问题,怎样验证?

生:先用漏杯在低处冲击小水轮,再在高处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对他们设计的实验,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补充?

生:我认为应在漏杯中装同样多的水,冲击水轮相同的部位这样才合理。

师:你想的非常严密,研究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们打算两个组合作,一起研究。用两个漏杯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低处,一个放在高处,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为什么想两个组一起做? 生:这样比较着做现象明显。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验证其它问题的吗?

生:我们打算把一个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一次用小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生:我们的方法是:找两个同样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个用大漏口,一个用小漏口,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

师:你们也想到了两种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问题,这很好。

生:用两个同样的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个用大力气压活塞,水流快冲击小水轮;一个用小力气压活塞,水流慢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生:用一个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后两次用不同的力量压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样,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师: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办法来验证同一问题,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办法验证不同的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实验时,如果有问题,小组内先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组的办法,实在有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咱们再共同解决。(生实验,师巡视)

2、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请先把你们的器材和实验记录整理一下。

师:因为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问题不同,希望你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水位高小水轮转得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慢,小水轮转得慢。……

师:同学们虽然做了不同的实验,但都发现有时小水轮转得快,有时小水轮转得慢。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水轮转得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得慢,说明水流力量小。师:也就是说,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时水流力量大。

师:现在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之后,你们心情怎样?通过这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非常高兴,我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生:我知道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对不对。生:两个小组比较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对科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搞实验的。

三、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的关系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水流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流产生的力量? 生:水流力量可以发电。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生:可以运用水流力量搬运木材。……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生:洪水能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啸能冲毁家园,淹死牲畜。……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课件展示:有关水流力量与生活关系的画面)①瀑布飞流直下的场面

师:看到这幅画面你想到李白的哪句诗? ②人们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的画面。

师:你看这些人的心情怎么样?可见水流的力量有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③水流冲击卵石的画面。

师:我们见到的卵石那么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冲击而成。④大堤决口的画面。

师:这是洪水冲毁房屋,淹死人畜……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危害。生:我们应利用水流力量给人们做贡献。生:我们应多植树造林,避免洪水发生。……

四、拓展活动

师:水流力量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可见我们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实验桌上的材料袋内,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胡萝卜、硬塑卡、小刀、剪刀、铁丝等,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水轮,利用它继续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学反思

经历《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回顾教学过程,留下许多思考:

1. 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第一次试教时,仍把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目标。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是知识目标,主次分明,以实现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目的。

2.由过程和方法引发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介绍什么是对比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对比试验的特点是除要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要相同。如要验证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有关,必须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冲击水轮部位相同。结果只少数学生按要求去做,多数学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么是对比试验。总结课堂得失后,再上课时我没有介绍什么是对比,而是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哪个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怎样比较才合理。这次学生兴趣很高,在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什么是对比的方法。学生后来设计其他实验都是对比的方法。

试教成功后,我想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 由高估学生能力引发的思考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每一课教材的编排都是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进行能力目标定位的,而且每一课都有侧重点。《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向学生进行对比方法的渗透。最初教学时高估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样比较的情况下,盲目去操作,结果是方法不严密,比较不合理,结论不成立。

人们常说,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样可怕,我们在教学时,应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明确一课应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所以本课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设想,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孩子的目的会明确一些,操作时才不会盲目,因为本课是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起始课。4. 由使用教材引发的思考

篇8: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1.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月青岛的特色,感受青岛的美。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作者对花和海的细致描写。

一、激趣引入新课

1. 用课件或图片伴着老师的描述引入新课。

2. 教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初步感知

1. 五月的青岛是什么样儿的?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描写走进课文。

2. 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荆”、“咸”的读音。

3. 出示本课生字新词,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有错及时纠正。

4. 说说读文后的大致感受。

三、细读课文,欣赏美景

结合课后第2题,重点引导第一、三段的学习。

1. 学习第一段。

(1)自读思考:这段主要描写了五月青岛的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随文理解“节气晚”“照例”“明艳”“素丽”等词语。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繁花盛开的景象,说说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之间评议。

2. 学习第三段。

(1)自读课文,了解五月青岛大海的特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大海的景色的。

(2)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结合课后第2题第2句引导欣赏“绿”的层次。

(3)边读边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反复朗读欣赏。

四、朗读全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2. 配乐朗读。

五、背诵课文第二题中对“花”和“海”的描写

六、作业: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参考资料

☆“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人,字殷功,贞元进士,官岭南节度使。

崔护的这首七言绝句,字面简单,语言率真自然,明白流畅,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传诵,经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广泛引作典故和成语使用。说到这首小诗,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诗纪事》和《本事诗》对此都有所记载。《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关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故事

据传崔护早年举进士未及第,清明节时,独自一人到长安郊外巡游。口渴,向都城南庄一位少女讨水解渴,音容笑貌美好的少女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曾使他不忍离去。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地,风景如故,而少女家大门却紧锁着。万分惆怅之际,他题诗于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少女归来后,读了他题在门上的诗,因想念过度而生病了,几天后死去。恰巧此时崔护又来到少女家,少女的父亲把女儿因他的诗而病死的情况告诉了他,他伏在少女身上痛哭不已。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少女竟被他的哭声惊醒,活了过来,于是二人结为夫妻。

此一段姻缘佳话被元代杂剧家白朴、尚仲贤等所用,以此故事写下了《崔护求浆》的杂剧。

篇9: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主备教师:陈德清 教学内容:教材77-7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教学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教具准备:课件、教师身份证。课前准备:

1、搜集身份证号码

2、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学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我很高兴,相信你们也很感兴趣,你能把自己介绍给我吗?

2、用什么证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最有效?(身份证)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号码,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它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的。

3、身份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平时那些地方要用到身份证?

4、正如同学们所说,身份证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生活服务。由于它代表着许多个人信息,所以请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能随意借用他人。

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身份证

1、这是老师的身份证,谁来读一读老师的身份号码?请把你们搜集的身份号码拿出来,放在小组中集体去观察、比较,看看号码中藏着那些秘密,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师根据回答预设: ㈠地址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师点拨:53代表云南省,35代临沧市22代凤庆 ㈡生日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师追问:看到生日,你还能知道什么?(年龄)㈢顺序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讲解:顺序码表示在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中的顺序。第17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㈣校验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师讲解:校验码是电脑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识别身份证真假的。

师点拨:x是罗马数字10及使用x的原因。

你们搜集的信息很全面,现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是地址码,7—14位是生日码,15—17位是顺序码,第18位是校验码。像这样把一些数字或字母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数字编码。(板书课题)以前我们学习了用数表示数量和顺序,这节课我们还知道了数还可以用来编码。

2、请你们看着老师的身份号码,谁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老师?生答,师追问:这回一定是我吗?

3、这是老师的新旧两个身份号码,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身份号码在不断地完善,将来还会出现第三代、第四代身份证。)

身份号码中编入的信息必须是公民终身不变的有效信息。现在全球一体化了,还能增加哪些信息?(将来还会加入更有效的国际通用码和个人基因码,使人们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有序安全可靠。)*邮政编码

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数字时代,生活中那些地方还用到数字编码?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都是利用数字编码进行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下面我们接着学习邮政编码。

1、同学们你们知道邮政编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吗?寄信时要写在信封上。

2、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请同学们观察这个信封,你发现了几个邮政编码?(2个)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一个在左上角,一个在右下角)。

师:对左上角的这个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个是写信人的邮政编码。请你们看看这两个邮政编码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6个)

3、孩子们想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吗?想了解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吗?每个邮政编码都是由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它的前两位数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数字表示市邮区代号,前四位表示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

5、同学们你们知道邮政编码为什么是六位的吗?

师:那是因为我国有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两位表示省已经够用了,一个省一般不超过10个市,一位就够了,一个市不超过10个县,一位也够了,乡镇有两位也够了,因此六位正好,这样既体现了数字编码的简洁性、规律性,又体现了同类编码位数相同的特点。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数字编码越来越重要,了解编码的含义,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公安机关常常利用一些编码侦破案件。请同学们看个短片,仔细观察,你能找出对破案有用的线索并说出理由吗?生答。是的,公安人员根据这些线索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2.运用数字或符合来描述事物可以更简洁准确。看到这个学号不用知道名字就能找到这个人。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学号中要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先自己想再到小组中交流,组长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生讨论结束后师实物出示结果,追问:①其他小组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集体讨论得出结果:编入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性别等。追问:②按什么顺序编排比较合理呢?生讨论得出按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性别的顺序。

其次学生给自己编号码,师实物出示提问:看到这个号码,你能找到这个人吗?生根据号码找到这个人。师小结:数字编码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未来社会将更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有待我们去发现,等着我们去设计,希望同学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到生活中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数字编码,调查了解编码的含义。课后反思:

7、长方形和正方形

主备教师:陈德清 第一课时:四边形

教学内容:四边形教材79-82页。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教学重点难点:

1、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许许多多的图标,它们形状不一,现在让我们来给它们归归类吧。(出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图标)

2、复习巩固平面图形。

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3、初步感知:同学们,咱们每个小组都有六个四边形,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们,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四边行。、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79页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2)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生:有四条边

师:四条什么样的边啊?弯曲的行吗? 生:四条直的边

师:对,四边形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四条直的边(板书)师:那好,老师也画四条直的边,你们看看它是不是四边形。生:不是,应该是合上口的。师:恩,对,合上口用我们数学的语言就是四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板书)

师:那除了边的特点,你发现角有什么特点啊? 生:有四个角。

师:非常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就知道了四边形的三个特点。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组一信封,内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

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 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4)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的引导: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生: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四、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周长(教材83-84页)教学目标:

1、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

2、借助实际操作,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秋天到了,树林真美!形状各异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你会把树叶的边线描下来吗?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树叶和纸,请同学们用铅笔把树叶轮廓描下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生:我是沿着树叶的边缘来描的。

生:我从叶子的尖开始描,一直描到树尖,刚好是一圈。

师:说得好,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把叶子拿下来,看看它的轮廓。师:像这样的一圈,我们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叶子的周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王国里的——周长。

二、操作体验,感悟“周长”

师:周长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能找到,例如:数学书的封面,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它的周长。

师:怎样才能保证刚好摸一圈呢? 生:从哪里又回到那里。

师:对!下面我们开始找周长活动,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有周长,找出来以后摸一摸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找到的周长在哪里? 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桌面有周长。(面向全班摸了桌面的一周)生:我找了铅笔盒,这一圈是它的周长。生:黑板也有周长。

师:真不错,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生:硬币也有周长。

师:太棒了,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周长。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长方形,摸一摸它们的周长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直的,圆形的周长是弯的。生:长方形的周长直的,圆形的周长是滑的。

师:物品有周长,图形也有周长,那么什么叫周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长方形的一圈就是它的周长。生:图形几条边合起来就是它周长。生:沿着物品边缘绕一圈是它的周长。生:图形边缘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全班一起归纳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三:合作交流,量、算周长

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请叫出它的名字。(出示课前准备的图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生:用尺子量。

师:真会思考,你想到测量工具。怎样量请你来示范一下。生:长方形: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生:其实不用每条边都量,只要量出两条边就行了。师:量哪两条边?为什么?

生:量长和宽,因为长方形的长是相等的,宽也是相等的。师:量完怎么办? 生:长×2+宽×2。

师:太精彩了,你根据图形的特征想出这么好的方法。其实量、算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家一起合作,一定会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想亲自尝试一下吗?

三、巩固应用

①完成课本第83页“做一做”第一题。②算数学课本的周长,师生共同进行。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85-88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每小组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

2、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3、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

4、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记忆又好计算呢?

三、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1、这一次谁能用我们刚才学习到的方法来快速的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2、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例题5(1)有几种拼法?(2)你能分别计算他们的周长吗?(3)汇报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85、86页做一做练习

五、全课小结

上一篇: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本三征集志愿下一篇: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