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2024-06-09

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精选14篇)

篇1: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2007-9-3 10:51:56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从2003年开始建设,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初步探索出农业科学数据整合和共享的路子。目前已经确定了农业科学数据整合集成的框架,分为作物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水产科学、热作科学、农业资源区划、草地与草原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食品工程与农业质量标准、农业微生物科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农业信息与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等12大类。制订、修订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标准11个,建成了基于元数据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完善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所需要的网路环境,初步形成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开通以来总访问量超过39万人次,数据下载量1000MB,离线提供的共享数据量超过6GB,为农业科研、教育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文章来源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http://@gmail.com

篇2: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共有16篇62章,118页,全文内容采取“篇、章、节”结构。改善民生的理念贯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全文。其中,食品药品监管内容得到充分体现。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第一节就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具体内容是:“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要保障食品安全,建立长效的监管体系,并不只是提高商品的准入门槛,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没有一个长效的信息平台,每年只有“3·15”的时候曝光一下,而没有一个社会层面的有效监管体系,因而,建立长效的信息平台,形成食品质量追溯,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大势所趋。

2、国务院《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指出要“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及时、信赖、完备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平台是整个食品卫生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与企业提升并重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2号),其《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指出“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场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信息为核心的数字浪潮已经到来,在网络中建设一个及时、信赖、完备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平台也显得更加重要。

《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第三点为“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包括:

(一)监督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定责任和义务,指导监督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指导监督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管理、出厂检验、不合格食品管理等制度;指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度;指导监督餐饮服务单位落实索证索票、规范操作、人员培训、健康管理、设备维护、餐具清洗消毒等制度;指导监督粮食收购企业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入库和销售出库检验制度。深入排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质量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漏洞,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并明确整改时限,做好限期复查。

(二)鼓励支持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制度和技术。采取行政、认证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等食品安全管理先进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快速检测、贮存、运输、信息化追溯等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企业制订、执行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更严

格的企业标准。

(三)提高食品行业自律水平。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扩大诚信体系建设试点行业范围,完善激励引导和惩戒政策措施。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信用分类监管,开展诚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

如何使整个食品行业充分嫁接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数字信息,在商品信息流通领域推广实行标准的规范管理,使中国更多的企业及早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同时,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追踪食品卫生系统,实现食品品质安全的有效控制与管理,便显得十分重要。

篇3: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人民金典”语义查询系统就是为了方便广大用户查询和使用这个数据库中的内容, 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

本项目属于语义检索技术领域, 主要做法是依托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专业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 把传统文献编目的方法引入计算机检索, 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 构建基于语义分析的模型, 形成了该领域的知识库。目前该知识库的主要内容资源是马列著作、领袖著作、中央文件文献及相关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重要资源。

该系统包括若干检索子系统, 目前有:

“人民金典语义查询”系统:能够按语义对著作文献资源, 实现从篇目章节、段落层次到语句等知识点的查询。

“人民金典概念关联”系统:可供用户在研究问题、构思文章时, 找到一个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 获取所需要的语段。

“人民金典自动比对”系统:用户能在网上把所要引用的经典论述与电子书进行自动对照, 迅速发现引用对错。

本项目的主要特点有, 将传统文献编目方法引入计算机知识点编目, 提出了一种面向政治理论文献的知识点标引模型。该模型成功创建了由上位词与下位词共同展现知识点的主题词目录、由检索词与相关词共同展现知识点的连带词目录, 可大幅度提高了语义自动识别准确率。

该模型的推出和在政治理论文献中的成功应用, 可延伸到其他领域文献的语义建模。

在知识点标引模型的基础上, 创建和实现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语义检索模型, 有效地解决了关键词检索技术存在的多种不足, 可以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人民金典”语义查询系统适合应用于经典文献的检索。采用该系统中的“人民金典语义查询”子系统, 已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著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著作文章约200万字) 的知识点编目及精确语义检索, 可检索知识点达到7万个。

采用该系统中的“人民金典概念关联”子系统, 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主要理论文献全部在用版本的知识点编目及语义检索, 可检索知识点达到约200万个, 可检索文献数量达到70多种、约500多本, 约13万千字。

未来几年, 计划将该系列工具进一步拓展到学术类、文化类经典文献的知识点编目及检索。目前, 正在以此为重要技术基础, 筹划建设“中华经典文献数字化开发传播工程”。

“人民金典”语义查询系统首先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于2009年5月上线试运行, 2010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其中的“人民金典语义查询”系统于2009年出版发行光盘发行3000张。该系列工具, 成为整个理论数据库工程的鲜明亮点和特色。李长春、刘云山同志的视察观看网站演示并作重要指示,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亲自为理论数据库主持举办上线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全国新闻媒体60多次对理论数据库作了报道, 在上述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 大多数突出赞扬和肯定了该系列工具的知识点查询作用。

篇4: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张浩明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赋予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重大使命。《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也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列为主要任务,而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保存当下中国各民族语言实态,是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举措。在这项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得政心、得民心”的重大社会工程建设过程中,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做了很多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北京市语委的领导、专家团队按照有声数据库调查规范和工作规范,严谨认真地开展工作,遵循“政府主导、学者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和行之有效的专家团队运作及管理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前这项重大社会建设工程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北京库数据调查工作的完成并通过验收,既是对北京市工作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为下一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北京库建设项目由北京市语委按照国家语委的统一规划部署于2011年5月正式立项启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具体承担数据调查工作。课题组按照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规范的要求,对北京市的西城、怀柔、平谷等8个区县调查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全部调查、摄录和整理工作于2014年6月完成。

篇5: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MINFO-印度铁矿资源矿物信息原型数据库

MINFO--a protype mineral information database for iron ore    resources of India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7 (2001) 357-361)

撰文:Indranil Roy,B.C. Sarker, A. Chattopadhyay

翻译:杨贺宏

介绍

一直增长的矿物资源需求带来与资源相关的信息的同样的大量需求,探测 和相关的开采活动产生了大量数据。在印度,因为通讯的不足和没有中央数据仓库,这些信息停留在原始数据状态。这个问题可通过建立计算机矿物信息数据库解决。印度的大丰富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5个区,即A区(南比哈尔和北奥里萨邦),B区(Baster, Rajhara, Madhya Pradesh的Rowghat地区),C区(Bellary, Karnataka的 Hospet地区),D区(Goa)和E区(Bababudan, Karnataka 的Kudremukh 地区)(图1)。(Banerjee和Sharma,1994)。目前,在印度有259个正在运作的铁矿山和几百个未开发的矿点(deposit)(印度矿务局,1992)。在这种形势下,依照印度新的国家矿务政策,尝试开发了印度铁矿资源矿物信息数据库,MINFO。到目前为止,该原型系统包括了A区32个铁矿点的信息。这些矿点的信息是从各种已出版的文档和各个采矿报告搜集来的。用于各个矿点信息处理的表单已经准备好。为了确保可靠性,走访了各个矿点反复校验信息。另外,为各个矿点分别制作数据文件和并链接到系统中。这篇文章是对针对印度矿物资源开发的矿物信息原型数据库-MINFO的描述。主要突出MINFO数据库的构造和信息管理体系,包括数据文件的结构和用户界面。

系统要求

MINFO数据库是用TURBO PASCAL(Ver.6.0)开发的,可运行于DOS3.0或更高版本,在任何IBM PC 兼容机,最好是486或更高的微处理器和最少2.46kB RAM。核心模块需要硬盘空间2.46MB。数据库部分的存储空间依数据库大小而定,每个矿点的数据需要1.84kB。

数据库的变量组织

依照Clark和Cook(1978),为了充分定义一个矿点,必须考虑7类信息。包括(i)编目和总体组织的信息,(ii)矿点的地理位置信息,(iii)租赁信息和其他法规方面,(iv)现有矿物学,矿种和选矿的描述,(v)各种类别的储量信息,(vi)矿点地质信息,和(vii)目前采矿活动的信息。在MINFO矿物信息数据库中,这7类信息又细分为64个域。各个类别信息和相关的字段如表1所示。

数据库构造和文件

MINFO矿物信息数据库由一个核心信息管理程序文件,3个系统文件(CONFIG.MNF,FIELDS.MNF and HELP.MNF)和2类数据文件(即主记录文件以及各个矿点的信息文件)组成,

在系统结构上,系统文件和主记录文件(主数据文件)都链接到核心程序文件上。另一方面,各个矿点信息的数据文件链接到主记录文件的一个混合结构。整个数据库结构如图2所示。作为矿点目录的数据库的主记录部分是一个自然表格。表格里的每条记录代表一个矿点,并链接到包含相应矿点有关信息的分开的文件。每个这样的文件都很小(184kB),从而可以快速访问和在运行DOS的PC机上有限存储空间中获得最佳运行效果。主表正中的记录包含矿点名称,细节记录文件名,矿点代码,创建日期,创建者名字,最后修改日期,修改人名字,和代表矿点任何类别细节信息存在与否的标记。这些标记提高了查询的速度。增加或删除任何矿点都反映在主记录上。层次上,各个矿点结构化的信息文件包括标题,矿点名称和唯一的矿点代码,还有描述矿点信息的各个类别字段如表1所示。系统文件FIELDS.MNF列出了各个数据字段和它们的层次关系。用于结构化用户自定义查询。在查询的过程中,虽然主字段是预先定义的,但事实上不同字段的任何组合都能用来创建最终的搜索变量。这就使构造查询的范围有了大的多的灵活性。实用用户自定义查询,系统分2个阶段搜索数据库。首先,通过测试矿物信息类别的标记线性搜索主记录文件,创建矿点名称列表,即查询要求的矿点。带负值标记的矿点被排除在列表之外。然后,把主记录文件作为多重链接的节点(即把标记作为文件的指针),通过查询变量访问并测试各个矿点名称在列表中的数据文件。最后创建一个新的列表存储结果。

用户界面

MINFO数据库的用户界面是一个基于少数热键(以做特殊用途,如图3所示)的多层次菜单。在主菜单的众多选项中(图3),视图(View)选项允许用户浏览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图4)。编辑(Edit)选项用于更新和修正数据项的错误。新建记录(Add New)和添加数据(Add Data)分别用于向数据库添加新的矿点记录和信息类别。这个过程中,会创建新的数据文件并为主记录文件中的矿点插入标题信息。另一方面,删除(Delete)选项用来从数据库中删除一条选中矿点对应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的物理删除和主记录文件中记录的删除。实用报告(Report)选项,可打印所存储信息或从数据库导出ASCII文本文件。MINFO矿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过程分为2个阶段。用户先用一系列相关菜单结构公式化的表达处一个查询。每个搜索变量都由用户指定的一个数字或者字符串,用一个逻辑运算符将其与特定数据字段连接所成表达式组成。这些搜索变量还能进一步用布尔运算符(AND,OR和 NOT)连接起来。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映()可帮助用户创建非常接近自然语言的查询。经过解析的查询执行后,用户可自由选择将结果导出到屏幕(默认),打印机或文件。

结论

考虑到印度分布广泛的铁矿资源,MINFO数据库能为存储,搜索和提取特定数据提供快速实效的方法,并最大程度减少冗余。发布组织良好的特定信息,为未来的资源评估,计划和开发,同时规划和修改政策而描述和量化资源,将发挥作用。系统本省并未完全,此外关于环境参数和采矿基础设施的模块正在整合当中。为了进一步的开发,系统对未来结合其他产品保持了充分的开放性。通过利用配置选项,MINFO矿物信息数据库引擎能够定制以适合任何数据集的工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开发成更广泛的矿物产品信息系统。

感谢

第一作者感谢CSIR对研究项目Grant NO. 9/85/(83)/96/EMR-1的财政支持。第二和第三作者感谢AICTE对研究项目Grant No. TMAT 020/REC 387的财政支持。也感谢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匿名评论员。

参考文献

篇6:特色数据库建设与资源共的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网络调查方法,以详实的数据阐明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特色库现状问题建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识别技术、检索技术、扫描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起特色数据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所建特色库如果发布上网,形成网络资源,为更多的用户会快捷方便获取系统资源,这对形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和整体化无疑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就笔者对黑龙江省所属11个高校所建特色库的网上调查得知,实际的状况不是十分乐观,问题很多,感觉大多数学校的特色库反而不“特”。本文以网络调查的形式,析出存在的问题、叙述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1黑龙江省高校特色库建设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已全面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在局部、个别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高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本馆的特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但是,据表一和表二统计数据看出存在的问题也比很多,特色不突出、很少把自己的突出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作为建库的重点,70%以上学校自建的特色库还是处于自建自用的状态,不能被外网访问,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没有深入加工,数据更新、维护停滞表现出特色库发展并不是沿着可持续发展势头进步,整体上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

2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库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库的学科特色只限于纸本文献的转换,学科、地域特色不够突出

表一显示,被调查特色库48,属于馆藏纸质文献的电子转换、原文献题录的数据库有28个占总数据库的53%,而体现学科特色的仅有15个,占总数的30%,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经济的只有2个学校建立了地域特色数据库,占学校总数的18%,以建库总数算,体现地域特色的只有5个不到总数的10%,表明,目前数据库的选题还只停留在学位论文、科研成果、学科导航层面,没有把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地域特色作为选题的重点。除了齐齐哈尔大学和黑龙江商业大学建立地域经济、文化或抗日的数据库外,其他高校都没有涉猎。

2.2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较差

通过对能够访问的4所高校调查,特色库建设中存在许多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经访问得知,建库的标准不够规范,高校自选软件,建库过程都是依据软件自身所带的标准建库,对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检索、数据传递、数据交换以及数据维护等标准各异,没有采用的国际标准,建立兼容性强、标准高的数据库。在访问这些数据库时,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由于文本格式不规范,数据下载困难或不能下载;由于检索令不规范,同一系统中出现有多个检索命令;由于标引不规范,文献信息检索经常出现误检、漏检现象等。

2.3数据的深层次加工与后续维护力度不够,数据更新慢

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文献加工方面:该校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只是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转换,数据库停留在一次性建设上,没有深入加工和提供增值服务。

数据更新方面:在被调查的11个数据库中,有7个数据库(有1个数据丢失)从2007年11月30日到2008年5月30日数据没有更新,占64%。

后续维护维护与可否使用方面:在对该校11个数据库33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数据库没有技术维护、读者不能够点击访问的次数各有15次,占抽查次数的45%,音像数据库数据完全丢失,已无法访问。我们对黑龙江省另3个可访问的高校的抽查也得到近乎一样的结果,(另3个高校的访问登陆太慢,没有列出每次调查数据)许多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搭建后,后续建工作停滞,数据更新停止,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相对滞后和缓慢的状态,很多数据库的数据长期处于不可用或不更换的状态。

2.4检索点设置与检索系统不完善

数据库最大的功用在于检索,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该校使用TPI检索技术,只提供初级检索和二次检索途径,途径单一,我们发现数据库设置的检索点和数据所做的标引并不一致,比如“野生经济植物图片数据库”,数据标引的“形态分布”在检索点上没有设置,没有设计高级检索功能,有个别的自建数据库就根本没有检索功能。

2.5重建轻用现象普遍、数据库联网使用率低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发展的很快,但调查得知,11所高校图书馆上网率不到36%,而实际联通率还要更低,多数高校进行IP网段封锁,外单位用户应用搜索引擎检索很难查询到高校的自建数据库,即使检索得到,绝大多数数据库也没有权限访问,特色数据库仅供校园网用户内部使用。

2.6共享和市场化理念亟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目的是为不具备本地资源的用户提供研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建立特色库的宗旨所在。而大多数图书馆是重藏轻用或者把资源封闭起来,不是积极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投入偌大的人力物力建起的数据库,今供少数人使用,是违背建库初衷的,如何像清华大学的CNKI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那样,能够被98%的高校利用,走向市场化,是需要一定的促销手段。

3建议

3.1标准化、规范化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应制定和遵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通信标准(TCP/PI)、码标准、标准通信置标语言/可扩展置标语言(SGML/XML)、元数据(Met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等。CALIS在特色数据库子项目建设中采用《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项目所推荐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的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各高校在建设特色数据库时有必要参照使用。

3.2共建共享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各部门、各系统和各地区的协调,还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布局、合作共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库建设上像过去在合作共建联合采购外文数据库、集团采购CALIS方面那样,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分工建设、统一共享、统一采购软件等。更深层合作共建应次,实现共享

3.3突出特色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数据库中,要集中有重点地开发某一领域或某一品种的数据库,选题必须是在馆藏基础上充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表现出独一无二。

3.4深层次加工原始文献

对于有传统馆藏文献转换而来的数据,要在标引,链接上下功夫,让原生态的文献产生多处知网节,以便用户的检索使用。

3.5完善的检索工具

充分吸收成熟而先进的建库技术和完善的检索技术,能适应脱机、光盘、联机和网络检索,直接获取一次文献。多设置检索点,在检索途径上,应初级检索与含有布尔逻辑算符高级检索并行以充分挖掘数据库资源。

3.6适度宣传

特色数据库要立足用户市场,即发挥知识效益也要发挥经济效益,实现以文养文良性发展的数据库发展的道路,关键是做宣传和促销工作,具体的可以采取.网页广告、培训讲座、主动推介等方式推销自己。

3.7数据要及时更新、长期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领导必须重视、统筹安排,全面部署,有一套专业力量队伍,先立项论证,一旦确立,便持之以恒,对于已建成的一定规模的特色数据库,要保证有可靠的数据资源,有专门的人员续建更新数据,也要专业人员后续维护,以保持数据库的正常运作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尽,实现特色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各审计组(基层审计机关一个科室一般即为一个审计组,为论述方便,下面均称审计组)的业务开展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审计资源的共享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整体工作水平。

一、审计资源共享性差的主要表现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未能发挥龙头作用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可以说是所有审计项目的“龙头”,尤其是在审计过程中采集的预算外财政专户数据库、国库支付中心数据库,经过整理、筛选之后,可能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审计思路或审计数据(传统审计方式也基本如此),如预算外财政专户数据库包括清雪费、城市居民卫生费、学杂费等各项收费记录和往来资金结算票据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出售记录,可能是其他审计项目所需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未能较好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必要资料。

(二)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不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各审计组对同一性质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有时并不统一。此外,也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对同一类被审计单位的同一种行为,有的审计组认定为违法违规问题,而有的审计组没有当作违法违规问题。

(三)财经审计法规未能有效共享

很多基层审计机关未能实现财经审计法规的统一电子化管理,而是以审计人员个体为单位,自己管理曾经查阅和积累的财经审计法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由于学习不够、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等原因,在财经审计法规未统一管理的情形下,有的审计人员仍在使用废止的文件却毫不知情。

(四)各审计组之间未能互相提供疑点和线索

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一般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同类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也存在着可比性,但在各审计组之间未能互相提供疑点、线索和可以互相借鉴的基础信息,致使很多隐蔽的违法违规问题未能发现,或者是明知被审计单位有某种违法违规问题,但因证据不足而无法查处。目前,个别审计人员比较注重审计线索的收集,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仅属于个人自发性的活动,未能形成审计机关内部整体效应。

(五)各审计组之间未能充分交流审计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每名审计人员都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审计技巧和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审计组之间未能充分交流审计经验,使审计机关的整体审计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出于培养审计干部和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而实行轮岗,常有不同的审计组先后审计同一类别的被审计单位,有时候审计机关也同时派出多个审计组开展某一类审计对象的审计,对同类被审计单位如医院、学校、街道办事处等,很多审计方式和技巧是通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交流审计经验更为重要。

二、建设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是审计管理机制创新的需要

审计管理水平低是制约基层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审计与国际现代审计的主要差距所在。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强化审计管理,首先就是要坚持“一盘棋”工作思路,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

(二)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共享,整合审计资源,能够促进多出精品项目,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

审计机关是执法部门,若法律法规运用不准确,势必影响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会计核算中心或国库支付中心成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更加隐蔽,“就账目查账目”的审计方法所形成的审计报告,有时不能全面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貌,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风险。

(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各阶段的审计工作量都比较大,而审计资源共享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是培养年轻审计干部的需要

内容丰富的审计资源数据库,对青年审计干部来说是重要的教科书,有利于提高年轻审计干部的业务水平,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三、应建设哪几个审计资源数据库

基层审计机关应按照《审计署20__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下,挖掘审计业务需求,建设好以下几个基础性的审计资源数据库,为审计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一)财经审计法规数据库

现有法律法规查询软件尽管提供了数以万计的记录,但过于庞杂和兼顾通用,多数并不适合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软件更新的效率有时也难尽人意,因此,根据工作实际建立一个“小而精”的财经审计法规数据库很有必要。

(二)违法违规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数据库

违法违规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保证定性和处理处罚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方便审计人员查询,减少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量。

(三)审计线索数据库

审计线索数据库的.建设,使各审计组互相利用彼此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线索和其他有借鉴价值的基础信息,形成线索联动机制的整体效应,可以为查处“小金库”和其他不易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开辟一条便捷的通道。

(四)被审计单位数据库

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应列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执行会计制度类别、银行账户建立情况、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下属单位、业务流程、收费情况、以前年度审计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方便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时参考使用,在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时参考使用。

(五)审计经验数据库

该数据库主要管理审计方法和技巧,如某类被审计单位适用哪些特殊审计方法,需要重点审计哪些资料,常见哪些问题。通过审计经验的交流,共享审计智慧,提升审计机关整体工作水平。

(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资料数据库

该数据库主要根据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采集的国库支付中心数据库、预算财政专户数据库(一般含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非税收入记录和各种票据出售记录)生成,在全年项目开展过程中,可根据被审计单位随时筛选相关的数据,并应用在当前开展的审计项目中。

四、如何建设好审计资源数据库

(一)全员参与审计资源积累

所有审计人员应破除“私”心,要认识到共享资源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是提高审计机关整体工作水平的大事,将自己掌握的审计资源无私奉献,积极参与到审计资源数据库建设中来。

(二)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

审计机关应指定专人管理上述几个基础数据库,根据各审计组上报的财经审计法规、违法违规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审计线索、被审计单位资料、审计方式和技巧等数据,及时动态地维护审计资源数据库,并将更新后的数据库下发给各科室,供其在审计中查阅、使用。

(三)纳入考核范围,确保数据质量。

审计机关应将审计资源数据库建设情况纳入单位年度考核中,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督促和鼓励审计干部积极上报审计基础资源数据库所需信息,积累数据资产,使数据库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

(四)开发具有较好检索功能的管理系统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外托或自行开发具有多种检索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数据库,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快捷、方便地检索几个审计资源数据库中的信息并加以应用。visual foxpro、access都是比较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带有较好的程序开发功能,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骨干人员的特长,应用这些相对简单的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好数据结构,并精心构思多种适用的检索方式。

(五)充分利用oa和ao现有资源

篇8: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赵沁平指出,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语言国情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 不仅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的语言国情, 制定符合国情的语言政策, 而且能够促进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增强国家的信息处理能力, 保护国家信息安全。赵沁平强调,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最大的特点是“有声”, 就是要实地采集真实语音并建立真实语音及其转写文本的语料库。数据库建设工作科学性强, 涉及面广, 希望参加试点工作的同志们精心规划, 认真研究, 为全国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积累经验, 打好基础。

何权在讲话中说, 江苏历史悠久, 语言资源丰富。境内既有吴方言, 又有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 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南北方言的省份。珍爱语言资源, 建好有声数据库, 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份, 将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政府、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科学规划, 稳步实施, 及时总结, 积累经验, 为抢救和保护江苏语言资源、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9: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人民社力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7月21日,人民出版社举办了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特色服务功能推荐会” 分论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以人民出版社网站为传播平台,于今年7月1日党的生日前夕正式上线运行。整个项目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将建党近90年来主要的思想理论类图书、报刊文章、音视频、图片等进行数字化并上网传播。工程第一期已经完成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著作文献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等图书的数字化开发和上网。

目前,该系统能在《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中,查出5万多个不同的知识点。三年内,系统将提供100万个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知识点的查询。

该系统是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技术支持下,由自己的文字工作者牵头,经过两年多时间研制开发的。研发中,除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检索技术,还深入分析、巧妙运用了人们思维、语言以及阅读查询等方面的规律、规则和习惯,是一种技术与内容有机结合的产物。

人民出版社纪委书记、“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项目负责人沈水荣在现场演示了语义查询、概念关联、自动比对、自助听读、多功能动画书、经典诵读、经典视频导读、理论学习自测等系统功能。

方正书畅——数字出版的助推剂

方正电子举办“新技术引领出版创新”分论坛

本刊讯 (记者 邸荣芬)7月21日,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举办了“新技术引领出版创新”分论坛,共同探讨数字出版的未来。会上,方正电子数字出版技术最新成果:方正书畅——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首次亮相,与会者实际感受了数字化内容生产流程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以及多形态数字产品同步生成等方面带来的种种益处。

此次发布的方正书畅——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为传统出版机构构建了一个面向作者、编辑等的数字化内容生产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时、跨地域的满足出版商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在出版过程中的协同与合作,使作者、编辑摆脱繁杂的交互过程,专注于内容;同时,针对现今阅读方式日新月异,传统阅读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的现状,方正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引擎能够基于统一数据源,同步生成适合多渠道发布的不同形态数字产品。

近年来,方正电子在数字出版领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从2009年到现在短短的一年期间,相继发布了方正飞翔2009交互式排版系统、方正经典资源加工系统等产品,方正全流程數字出版解决方案为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巡视员谢俊旗,方正电子董事长、总裁刘晓昆共同启动了新产品发布,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青岛出版集团等出版社的领导和来自全国近60家出版社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分论坛。

OPOB论坛:电子书交互平台2.0探讨

本刊讯 7月21日,“开创电子书交互平台2.0时代”分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该论坛由OPOB基金携盛大文学主办,来自OPOB组织相关行业巨头、专家对电子书的未来发展展开了讨论。

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表示, 阅读、分享、交流讨论是自古以来人们一贯的行为方式,因此,具备海量内容、实现随时随地联网、可读可写功能的电子书更符合时下人们的阅读需求,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双脚跨进电子书交互平台2.0时代。

目前电子书在我国进入快速普及阶段,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开始加速,如何让电子书满足人们更多的阅读需求,成为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华文天下总编辑杨文轩、上海点击书CEO 梁钢、汉王科技副总裁王邦江等与会人员的讨论重点。大家认为,电子书交互平台2.0除了增添更多技术上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带来了阅读行为变化的一场革命。它以内容为载体、以网络为平台,打破传统的产业关系,建立合作多赢的模式,推出融合“云计算、跨终端”的超越性设备。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将众多读者的交互行为汇聚到一起后,将形成“榜单”“智能推荐”。这些新产生的集体智慧,会影响到其他读者的阅读行为。

电子书交互平台2.0将会提供新鲜的海量内容,一本电子书可以储存上万本书、在线阅读数百亿字的网络内容以及每天近1亿字的内容更新,多终端统一实现了随时随地联网,使得读、写、评论、分享等交互性行为变得极其简单。有了这个交互平台,电子书就不再只是一座数字图书馆,也是一座属于阅读爱好者们的娱乐中心。

篇10: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建立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并提出了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初步调查到宁夏野生食用资源植物共计74科186属348种10类,其中饮料及野果类植物与野菜植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应该在这些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主要集中于人工驯化与栽培上.此外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需加强时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状况的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前面所做的基础研究上,筛选特色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之后对筛选出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人工栽培等工作,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与其他栽培作物间作的.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收集珍贵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而对其加以保护.

作 者:徐坤 Xu Kun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英文刊名: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年,卷(期):2009 28(4) 分类号:Q949.9 关键词:野生食用植物   数据库信息系统   开发和利用  

篇11: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下载地址

环境卫星A、B星数据下载地址:http://219.143.215.28:8080/zywx/login.jsp

中巴资源数据:

CBERS-01/02/02B星以2级产品实行网上免费分发政策,其中02B星的HR免费分发需用户与中心签订《保密协议》和《02B星数据联合开发推广协议》。

用户使用用户服务系统的主要流程为:注册->登陆->查询->浏览->订购->下载。

注册:用户注册时必须填写真实的用户信息,否则将不能被审核通过,这样就不能进行后续的查询,下载等操作。订购下载CBERS-01/02/02B星数据只需在02B星数据分发系统进行注册。

查询:查询分为文本查询和地图查询。文本查询是指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直接选择查询参数(包括:采集日期,Path/Row,经纬度,卫星名,传感器名,接收站等),系统根据选定的这些参数进行查询。地图查询是指用户可以在页面显示的地图上用相应的工具选择一个固定的区域进行查询,目前用户服务系统提供矩形框选择查询和行政区选择查询。在地图查询中,还可以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定位等一些辅助查询的操作。当选择好区域后,区域的经纬度和Path/Row就会自动被获取,再根据其他一些辅助参数(包括:采集日期,卫星名,传感器名,接收站等)进行查询。

订购:用户可以从查询结果中选择仔细需要的图像,然后点击订购按钮即可实现产品的订购。订购完成后,服务器会自动处理订单,用户只需等待订单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产品下载了。

下载:用户服务系统采用的是FTP服务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下载的,用户订单被处理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下载链接到用户注册时登记的电子信箱里,用户也可以直接访问用户服务系统中的产品下载模块进行产品的下载。

环境卫星数据:

篇12: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4. 1 云基础服务平台

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是整个数据资源云的基础,将物理基础设施按照云计算平台标准构建而成,为上层服务提供硬件支持和环境保障,科研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软硬件设施便捷地构建出大规模应用。其中虚拟化技术是实现科研人员在使用数据资源云时如同使用本地资源一样的关键技术,它能够对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科研设备等进行分配封装,向用户提供接口,以虚拟的形式提供给科研人员使用。科研人员可以将他们保存在本地磁盘的数据转移到数据资源云中,交给专业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还可以通过接口访问和使用各种大型仪器设备,平等获取项目所需资源。

4. 2 科学数据处理与服务层

4. 2. 1 科学数据处理

鉴于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特征,数据资源云并非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构建,而是遵循数据驱动的理念,以数据为起点,经过科学数据资源科学数据处理步骤之后才是科研人员审视,因此在科学数据处理方面,数据资源云采取的流程、技术都有别于传统的假设驱动型平台。

首先,需要对实验数据、模拟数据、科研人员信息等原始数据进行资源化。资源化的数据才能在后续的操作中产生更大的价值,通过数据集成消除数据之间的异构性,删除重复数据,对关联数据进行逻辑上的封装,减少后期处理中的资源开销。为了满足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可重复性的需求,数据世系管理成为科学数据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数据世系一般出现在包含多数据集的应用中,用于描述数据的产生并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的整个过程。对于项目实施者来说,数据世系配合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容灾备份机制,可以在出现故障时,正确、快速地恢复数据。对于数据使用者来说,可以充分了解数据的`演化过程,加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帮助实现科研成果的再现,保证科研活动的可信赖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科学数据分析是科研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海量语义分析、科研人员需求分析和海量数据挖掘。语义技术可以对概念、术语等进行明确的机器编码定义,并且能够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陈述性和条件性的定义,使跨区域、跨学科的数据能够被科研人员、学生甚至是普通大众所理解和使用,是促进数据共享的关键。在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是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数据资源云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弹性计算能力,MapReduce 在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各界的认可。而云科学工作流在重复性和流程性工作方面的表现更加优异,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可视化建模工具,使科研人员即使不具有程序设计知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云科学工作流模型,表示科学工作流的任务及任务之间的关系。所以,MapReduce 和云科学工作流的结合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应对科学数据的规模性和复杂性。中国此外,为了提高后续服务质量,需要根据科研人员的问题和所处问题环境,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工具对他们的学习层次、科研经历、研究方向等方面加以分析,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点,形成隐性需求分析文档,从而为后续的推送服务提供依据。

最后,科研人员对处理结果的价值进行判断和审视。在数据密集型科学中,科研人员不再直接参与科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该任务由数据资源云来完成,他们的任务是在整个科学活动的后期审视和筛选处理分析的结果,将符合条件或者有价值的结果加工处理为知识,发布到数据资源云。如果结果不具有实际价值或者未达到预期效果,科研人员则向之前的环节反馈,数据资源云按照科研人员的反馈信息通过重新选择数据、调整云科学工作流模型等方式来重新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满意结果。

4. 2. 2 数据服务

鉴于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具有数据驱动、可重复性等特征,仅仅向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其资源需求,原始数据、推导和重组数据成为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研究资源。数据资源云将数据服务作为特色服务,在保留传统云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项目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将原始数据、推导和重组数据添加到服务内容中,力求向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服务,满足科研人员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的需求。

知识层面的服务主要包括知识发布、知识推送和知识交流等环节。数据资源云能够自动地将不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生产出来的科技知识进行发布,实现知识的即时公开,缩短知识发现到知识应用之间的时间。知识发布是知识服务的第一个环节,为了实现知识服务效率的最大化,结合前期的科研人员需求分析结果,将最新知识推送给相关科研人员,加速知识流动速率,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生产力。数据资源云还为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同时,为从事具体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与信息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科研场景,实现特定领域科研需求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大量交互,有助于相应领域语义语言、工具和应用系统的改进和完善。然而,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中,知识与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推导和重组数据与原始数据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加速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数据共享、数据溯源和数据可视化。首先,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可获取性保证了数据共享的可行性,语义分析、数据世系等技术保证了数据共享的价值性。数据资源云是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科研人员可以按需搜索、理解以及利用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实现更大规模的数据流动,实现科学数据价值增值。其次,数据资源云可以向用户提供数据溯源服务。数据资源云不仅可以发布研究成果等知识,还可以发布产生知识整个过程的源流信息和数据,即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该知识涉及到的支撑数据以及中间过程产生的整合信息、推导和重组数据,以服务流的形式出现,加深对数据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数据可视化将海量数据通过平面或者立体图形的方式呈献给科研人员,根据前期的数据资源化和分析处理结果,对可视化图形界面进行优化,既可以向用户提供数据的二维、三维的可视化效果,还可以添加时间维,向用户提供四维的数据可视化界面,即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动态感,实现过程可视化。此外,数据资源云在实现知识和数据同时在线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可将数据和知识同时联系在一起且可以交互操作。这样用户在查看某个研究成果时可以直接查看其原始数据,甚至是重做其分析,同样也可以从数据追溯到使用该数据的科研项目及其研究结果,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

5 结束语

篇13: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库资源

1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具有必然性

1.1社会发展的宗旨要求资源配置均等化

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体现公平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义务,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和基本宗旨,即政府应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均等,也就是资源配置应均等化。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享有必然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推动资源配置均等化,让人人都共享改革的成果,这是城乡差距较大的中国目前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1.2缩小城乡差距要求科技服务均等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服务是发挥科技在农村发展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保障。我国目前仍处于“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加速转型时期,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因素的今天,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已由依赖政策创新、劳动力增加逐步转变为依赖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1,2]。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均等化可以优化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公共科技资源配置,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可以说,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现阶段,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普遍较弱,农业所获得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3],但如果其配置只追求效率,不关注公平,必将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也必将危及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地位。

2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近年来,在“五新”科技推广应用、星火科技富民强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等工作的推动下,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增加较显著。根据课题组对调查的样本县数据进行推算,“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2.92%和97.86 %,说明,随着福建省县域农业发展对科技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农业科技资源供给量在不断增加。但也根据课题组的测算,2005—2008年,福建省县域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平均效率却分别为0.73、0.69、0.68和0.71[4],呈下降的趋势。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偏低的根源在于福建省尚未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县域农业科技资源需求与供给步调不一致,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等,难以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综合水平的提升。

其实,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必须兼顾公平,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因为,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样要强调公平配置,使得区域间、区域内部间拥有公平、平等的发展机会。只有区域、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才能改善地区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能促进资源配置及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为了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进行了解,本文将用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对其进行测度。为计算方便,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程度为该方法下农业技术人员系数和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系数的加权平均,权重分别为0.5和0.5,即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程度=0.5×农业技术人员系数+0.5×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系数。

2.1基于差异系数法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差异系数(V)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均衡程度也越小;差异系数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均衡程度也就越大。利用差异系数法测算福建省农村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即undefined

其中yi表示第i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数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σ为数据的标准差,undefined表示所有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数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平均值,n为地区数。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异系数,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表1数据显示,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均衡度要劣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均衡度,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度有趋缓的迹象,不过,由于差异系数的测算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即地区的大小、农业规模等,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地区差异,求得更为合理的公平度系数。

2.2基于锡尔系数法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锡尔系数(Theil index)是锡尔等人于1967 年研究区域差异时提出的,旨在借助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锡尔系数包括两个分解指标, 即Theil系数T 和Theil系数L,两者不同之处在于Theil-T系数以GDP 比重加权计算,而Theil-L系数则以人口比重加权计算。利用Theil-T系数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进行测算,以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为加权,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N为区域个数, yi为i地区农林牧渔产值占全部地区产值的份额,pi为i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占全部地区的份额。Theil 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Theil 系数T越小,表示各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Theil-T 系数,见表2。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Theil-T系数考虑了地区的差异。根据经验,利用Theil-T系数判断公平与否的临界值为0.2,大于0.2说明配置不公平,小于0.2说明配置较为公平[5]。

根据调研数据,测算出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424、0.443、0.414、0.406和0.399,对照经验数据,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具有较大的不公平度。

同理,可以测算出同期间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200、0.254、0.228、0.222和0.244。从数据上看,其2011年的Theil-T系数比2007年上升了0.044,不公平度略有上升,但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不公平度高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不公平度。

从总体公平度上看,2007—2011年期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312、0.349、0.321、0.314和0.322,五年均大于临界值0.2,因此可以判断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有待提高,并且五年间不公平度有所上升,即科技资源配置差距变大。

2.3基于基尼系数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的判断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洛伦茨曲线原本用于衡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地区差异、产业集中度等领域。

基尼系数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由基尼系数的定义推导出来,它是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与对角线以下的面积(A+B)之比,如图1所示,即:

undefined

采用基尼系数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将之应用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测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Wi是按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排序后各地区的农业人口数占总农业人口数的比重;Yi是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排序后各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占全部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总数的比重;Vi是Yi从i=1到i的累计数。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基尼系数,见表3。

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规定,收入绝对平均情况下基尼系数应低于0.2、比较平均系数应为0.2~0.3、相对合理系数应为0.3~0.4、收入差距较大系数应为0.4~0.5、收入差距悬殊系数应为0.5以上。

根据调研数据测算,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基尼系数都是在0.5以上,而且有上升的趋势,依据上述标准,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公平度较大,处于不合理水平。同样,根据调研数据测算,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399上升到2011年的0.436,上升了0.037,不公平度程度也较大,但程度要比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略好。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综合而言,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在2007-2011期间分别为0.457、0.483、0.455、0.461和0.482,2009年比2005年增加了0.025,科技资源配置差距较大,不公平度高。

3总结

农业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是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当前农业公共科技资源供给总体呈上涨趋势,特别是资金的供给方面。然而在总量不断上涨的同时,资源配置公平度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传统的保障重点地区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所带来的不公平性日益突出。

在公平度方面,本研究分别采用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一定的不公平,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测算显示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公平度高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配置;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测算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较大的不公平性;基尼系数法测算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公平度已经超过警戒线,需要进行资源配置调整。

本文测算的是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但是这种公平度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价。

4对策建议

4.1增加农业科技资源总量

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资源供给总量,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资金的总量。将农业科技资源总量发展指标与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发展目标挂钩,保证农业科技资源总量占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比例不断上涨,并将之作为政府发展与考核指标。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农业投入,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等联系起来[6]。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支持,政府可以对地方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强化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4.2因地制宜配置农业科技资源

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7]。应该根据地区的农业规模和发展情况,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首先应该考虑总量的公平,依据地区的农业规模,按比例分配农业科技资源;其次,在总量考虑公平的基础上,考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适度倾斜。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农业产业对科技需求的差异性,有所侧重合理分配科技资源。

4.3增加对落后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置

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公平度较高,需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落后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置。建立“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平台,并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研究和工作,初步构建实现了分布式高校农业科技资源集成系统[8,9]。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流动,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互补。创建区域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

4.4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组织被寄予厚望[9]。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自主性,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与普及上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农业科技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必然性。在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存在增量不增效的现象。通过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进行测算得出,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在人员和资金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平度,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配置,效率,公平度,测算

参考文献

[1]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0(7):46-49.

[2]郑晶,王姿燕.闽台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5.

[3]李家洋.为了希望的田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J].求是,2012(7):54-56.

[4]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5]王姿燕.福建省县域农业科技资源需求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6]唐小我.经济预测与决策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9-57.

[7]沈映春.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4(S1):102-105.

[8]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3):397-403.

[9]熊桉.供求均衡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4-48.

[10]王甲云.分布式高校农业科技资源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篇14: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探讨

关键词:基础数据库;建设目标;国土资源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土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全国各地的用地量大幅度增长,提地市场对于土地征而未用、乱占滥用的违法用地现象频频发生,以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瑜愈加繁重,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增强。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将国土资源土地管理业务需求例为根本立足点,可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

二、國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在于信息化进程上相对较慢。国土资源土地管理的着脚点在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征用与供给、城镇地籍、土地的权属信息以及土地的开复垦几项业务,各项业务之间轻重有序且彼此关联。纵观这几项任务,除却城镇地籍、土地的利用现状以及土地的规划建立已经建立了空间坐标数据库,其他几项任务仍旧依赖于台账、报表等文字资料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由于这些业务没有实现最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在前期调查方面实现一目了然,且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极大业务领域,由于省市级国土部门未对软件平台以及数据标准作出明确规定,所建设的数据库的标准不一,彼此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影响国土资源土地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有状态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不同地区所采用的图形数据格式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对于土地利用的现状图、土地利用的规划图,城镇地籍图数据获取自不同的软件系统,导致其数据格式存在着差异。

(二)不同地区的业务信息之间逻辑关系存在问题。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修改,与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实际调查情况不相符,彼此逻辑关系不通,存在脱节现象。

(三)各地区图形数据分类的标准于国标不一致。由于国标的出台时间较晚,导致各地区的图形数据分类标准与国标不符合。举个例子,假如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国标出台后,在土地分类上制定了标准。虽然目前城镇与农村在土地分类方面达到了统一,但是,由于调查的成果已经形成,导致了以前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过渡。

(四)各地区图形数据在比例尺上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与城镇地籍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因此,也就导致了地图无法满足在城郊结合部分的街边或者叠加需要。

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一)数据标准化与数据共享。空间数据的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最基础保障。由于国土资源数据的产生具有十分明显的分散性,因此,对于数据的产生过程,以及制定数据的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要求之一。

(二)数据的整合与集成。在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表现在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方面,以及不同种类的基础数据的整合上面。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初,需要对不同数据的集成、整合进行规划与设计,是今后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的重要前提。

四、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一)加强现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整合,加大成果应用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应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可以实现各项任务信息共享的平台,由此可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应该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1、整体整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加强其成果的应用。制定同一的软件平台与一致的数据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按照其标准进行整体整合。2、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进行改造与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土地规划数据库进行整体整合。3、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制定一致的数据标准、同一的软件平台对城镇地籍管理数据整体整合。4、加强整合成果的应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后,许多地区在于日常业务方面未必会对其采用,致使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因此,加强对基础数据库的成果应用,提高业务素质,让日常的土地管理工作在数据库中展开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定同一标准,加快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的建立

1、加快建设用地数据库的建设,为土地现状调查结果的及时更新提供保障。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来得到审批的建设用地建立数据库。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为土地开发复垦建立基础数据库。按照一致的数据标准以及同一的软件平台,将历年的土地开发复垦范围进行调查,建立土地开发复垦基础数据库。

五、具体的建设措施——项目化运作模式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基本内容,具有建设周期长、设计部门较多的特点。因此,在实施上要求采用多部门协调合作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多部门的协调工作中,需要主辅相成,以掌握基础资料的部门为主要部门,信息中心为辅佐部门。主要部門负责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及对基础数据库的要求,提出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方案。信息中心则负责为主要部门的建议设计技术方案,积极配合数据库的建设与软件开发,相关的业务部门则需要对后面关于软件以及数据的应用进行培训。通过以上的项目化运作,加快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进度,并保证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六、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建立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大大提升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简化了对于年度土地的调查工作,是数据得到及时的变更,实现了各地区的数据共享。更及时的发现违法用地的现象,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是建设用地的报批更加准确。加强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鹿心社.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5,Z1:10-13.

[2]方从刚.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3.

[3]汪民.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J]. 信息系统工程,2001,02:6.

上一篇:我说虎纠话初中作文下一篇:绿色的森林鸟儿的天堂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