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复习要点

2024-06-29

解放战争复习要点(共8篇)

篇1:解放战争复习要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专题复习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工人、农民同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中国人民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以下人物中西安事变谈判和重庆谈判均参加的是

3、陈毅同志在1947年作诗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扬立马薄燕台。”它指的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进行战略大反攻

D.进行战略大决战 4、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①为争取国内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③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④为了争取时间作好自卫战的准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5、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句诗与下列哪一战役密切相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淮海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8、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B.三大战役中同时进行的是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

二、材料分析:

1、有人把重庆谈判称之为“鸿门宴”。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对此芳芳和明明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芳芳说:“不去。因为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高级领袖,不能轻易去冒险,有张学良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历史上借谈判为名,扣押、杀害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因此,绝对不能去。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定,即使去了也不能制止他。没有任何意义。”

明明却说:“去。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不放弃和平的一丝一毫希望;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因此去谈判,利大于弊。”

(1)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2)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2、材料一: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地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群众忍饥挨饿献粮献物,舍生忘死运送物资、救护伤员。

材料二: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想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讲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 人民。”

(1)材料一描述了解放战争中的什么现象?

(2)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和解放战争的结果印证了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你能具体说明吗?

三、简答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原因有哪些?

五、[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8题:DBCDB

二、材料分析:

1、(1)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2、(1)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舍生忘死运送物资的情景。

(2)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权利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证实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具有进步性、正义性。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剥削和搜刮。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是反动、落后的政权。

3、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

4、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国民党指挥失当等。

DCC

篇2:解放战争复习要点

教案

课题: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

课型:复习

复习目标:、了解林则徐禁烟的史实,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复习重点:虎门销烟及林则徐

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复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提问(用10分钟的时间记忆知识点)

第一课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年,派

在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意义:。

2、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结果: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中英____________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清政府拒绝修改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起止时间:

月到

月。主凶:

、。帮凶:

、。

3、1860年,________火烧圆明园。

4、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共割占中国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

5、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表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米

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定》

44万多平方千米

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7万多平方千米 6、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领袖是________。_______年占领

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_______

率领太平军在

打败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宁波

的战役中,击毙。

二、重难点剖析

、中国近代史的含义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段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个阶段。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2、鸦片的危害

第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第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第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

第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首先说明,有的同学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国家的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或者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这都是错误的。

第一,半殖民地的含义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等,但清政府在形式上依然对全国实行管理。

第二,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

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比如,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三、精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B、为了打击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为了割占香港岛

D、为了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2、《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给英国的领土是

()

A、广州

B、虎门

c、澳门

D、香港岛

3、以下事迹不属于林则徐的是

()

A、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B、在广州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c、在虎门坚守炮台,抗击英军

D、领导虎门销烟

4、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指

()

A、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人民的斗争对象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

A、中国首次被西方列强打败

B、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6、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7、“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是下列哪一位人物说的?

A.左宗棠

B.林则徐

c.洪秀全

D.邓世昌 8、19世纪30年代末派人去广州禁烟的皇帝是

A.嘉庆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9、《国际联盟》将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你认为这是为了纪念

A.虎门销烟

B.中国禁烟运动

c.人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

D.林则徐

0、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虎门销烟B.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c.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D.英国占领香港岛为侵略中国建立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沙俄

D、法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英法联军

B、英美联军

c、美法联军

D、英俄联军

3、下列条约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A、B、D、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改订条约》

4、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B、中俄《瑷珲条约》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

5、右图所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为了纪念()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6、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军备落后

B、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力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一个把口袋塞得满满的,另一个也如法炮制……然后他们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英国报纸报道:据估计,被劫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

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一些拿不走的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竟被打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中形容的是哪次战争期间发生的什么事情?

②上述事件发生于哪一年?文中的“夏宫”指什么?

③雨果所说的“两个强盗”是指哪两个国家?

④这次战争中的另外两个帮凶国家是谁?

⑤这次战争中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多少领土?

篇3:解放战争复习要点

关键词:思想解放,考试说明,知识体系,历史规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 一直都是江苏高考重要的考查点, 因此在复习该专题时, 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在复习中,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细化考试说明;整合知识体系;探究历史规律。这些探究经过教学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对高考复习有较大的帮助。

一、细化考试说明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依据考试说明把该专题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要求, 即: (1) 列举地主阶级的魏源和林则徐学习西方的表现。 (2) 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学习西方的表现;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作用;列举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概括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从学习内容角度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3) 无产阶级学习俄国的状况:列举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和组织;概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整合知识体系

根据我们细化的学习要求进一步研究教材, 梳理相关知识, 整合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确立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框架:要求学生以列举的方式, 将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并且联系专题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晚清时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框架结构。先让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并展示:地主阶级 (魏源和林则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 , 维新变法思想, 学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等) , 追求民主共和, 学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等) , 提倡民主和科学, 学思想;无产阶级, 接受马克思主义, “走自己的路”。这样学生认识到由器物到制度、由立宪到共和再到思想的递进过程, 进而大体了解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探索过程。强化了线索, 同时彰显了学习主题。

在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 我们引导学生从维新变法的背景、维新变法及其影响三个方面去把握: (1) 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从发展资本主义角度。 (2) 启蒙性从思想启蒙的角度。 (3) 爱国性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这些思想是在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维新思想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和整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观点, 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有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 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在探讨过程中,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 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推动文化的发展, 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和文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存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像钱玄同, 他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 才能避免“中毒”, 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 “废灭汉文”, 等等。这些都太绝对了!并不是所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都这么绝对, 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实儒家文化也有好的一方面, 那些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联系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史, 结合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政治史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它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事实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三、探究历史规律

1. 从原理来分析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首先要与当时世界形势联系, 如英国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俄国到20世纪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方面, 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 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 其次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2. 从学习内容来分析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 从学习的状态来分析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如林则徐和魏源、洋务运动) 到主动选择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运动) 的过程, 最终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篇4:解放战争复习要点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1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1924年5月,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它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4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

5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6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81927年9月,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91928年,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10红军长征:1934年10月,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概念解读】

1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期间共经历以下历史阶段:

时间阶段

1919年5月至1923年底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国民大革命时期,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

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国民革命运动。

指从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又被称为大革命、国民革命、国民大革命。

【拓展提升】

1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④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北伐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国,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了。但是,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而且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革命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和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纠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決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内,屠杀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6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主要讨论争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了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8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概念解读】

中国抗日战争:

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14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是局部抗战时期;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全国抗战时期。

6年局部抗战,既是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对发动全民族抗战产生重要作用;8年全国抗战,是中日的一次决死战争,全国抗战的广度、深度、范围和影响都是空前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拓展提升】

1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真相的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启示:珍惜生命,反对战争,争取和平。endprint

目的: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使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影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径,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应引起我们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高度警惕。

2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日寇入侵,民族矛盾上升

革命任务

消灭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打败日本侵略者,将其赶出中国

合作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合作成就

建立黄埔军校,共同北伐,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破裂标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1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4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1949年4月,解放軍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拓展提升】

1人民军队建设。

①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②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③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④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⑤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⑥新中国成立后,整编军队,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2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挫折: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被逮捕和杀害;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纠正: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②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3中国近代政权的变迁。

清政府:1912年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

广东国民政府:1925年成立,1926年组织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知识网络】

【拓展提升】

1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1)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几乎影响了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一些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坏;在“实业救国”的旗号下,造就了一大批近代实业家。

(3)社会生活方面:交通、通讯、电影、电话等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影响。

2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的几股进步思想潮流,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

潮流: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实业救国:张謇、周学熙等倡导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民主、科学: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④社会主义:李大钊等人在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系: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使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影响: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相继成立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近现代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与两党都有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①发动辛亥革命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参加北伐战争 ④创办黄埔军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是1930年1月,毛泽东写的一封信,批评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由此推断,对当时的时局描述最准确的是( )

A秋收起义失利,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B反“围剿”陷入被动,准备进行战略转移endprint

C工农红军尚未建立,无法开展武装斗争

D城市敌强我弱,建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3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4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某次谈话中谈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

A實行不抵抗政策B准备抗日

C正式对日宣战D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5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 ( )

A红军长征胜利

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6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7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有( )

①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北伐战争——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③中共七大——为取得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

④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如图),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

请回答:

(1)有人说“南昌打响第一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请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贵州省的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9为大力宣传抗战事迹,努力弘扬抗战精神,深切缅怀抗战先烈,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1937年7月,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材料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的义勇军”面临怎样的抗日局面?为什么说“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2)阅读材料二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形式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10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办厂,也不得不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允许民间办厂。在中国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进行竞争时,却出现了如下情况:

工厂总数

特征税收商品价格特权

外商企业900多家

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

只需缴纳很少的税款

多享有治外法权,企业俨然“国中之国”

民族工业约140多家小工厂多,很多时候需向外国银行贷款。机器设备多依赖进口,需聘请外国技术工人

“逢关纳税,过卡抽厘”,税负很重高没有特权,多成为地方官吏敲诈勒索的对象

注:工厂总数数据截止到1900年。

请回答:

(1)根据表格内容,请分析这时期导致中国民族工业步履维艰的原因有哪些?

(2)你认为导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根源是什么?

(3)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作为政府,在对待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一、1B 2D 3B 4B 5C 6B 7B

二、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在贵州的这栋房子里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1)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陷。②二十九军在卢沟桥事变时奋勇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

(2)①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②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言之有理即可)

(3)设立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10(1)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迫。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篇5: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统治的危机,在此基础上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前言

1、中国近现代史分段:

近代史:1840-1949(旧民主主义1840-1919;新民主主义1919-1949,整个近代史都是两半社会);现代史:1949年后。

(1)近代史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约80年)其内容为中国近代化,也就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近代化的历程分为: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但始终没实现。

(2)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约30年)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

(3)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1949-现在)其内容是中共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的社建道路,有成就也有曲折;后20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2、两半社会的特点:

封建制度的根本未变;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中外势力勾结;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治、军事及经济。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建立基础不同:后者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前者排斥分工;满足需求范围不同:后者满足市场需求,前者满足一家一户或小范围需要;与外界联系不同:后者对外开放,前者闭关自守;对技术要求不同:后者采用先进技术,前者因循守旧;

二、鸦片战争背景

1、中国:总特征为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政治:日益腐败。官场腐败(材料);阶级矛盾尖锐(材料); 军事:军备废弛、军纪败坏。财政:国库亏空。

外交: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材料); 补充闭关锁国

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根本上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防止倭寇和反清势力;防止西方民主思想的渗透;统治者担心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影响统治;统治者狂妄自大 评价: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暂时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和文化科技;属消极防御,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国入侵;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补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

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E.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F.自然经济根深蒂固;G.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经济:英法等国完成和进行工业革命;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进一步完善;

军事:装备先进,英国成为“海上霸王” 外交:为夺取原料和市场进行对外扩张;

三、鸦片和禁烟运动

1、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烟毒泛滥白银外流。中英贸易情况:

英国-中国

商品情况

中国出超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材料)。

2、走私鸦片的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鸦片危害:

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见材料)

道光帝支持禁烟原因:危及清朝统治 主张禁烟: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1839、6

意义: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影响: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林则徐活动:

上书禁烟-钦差大臣去广东-广东整顿海防、缴烟-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四、鸦片战争原因:

1、根本:英为抢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五、鸦片战争经过

1、过程:

开始:1840、6封锁珠江口;

爆发:一阶段:1840、6-1841年初

珠江口-厦门-定海-白河口(原因)琦善谈判; 扩大:二阶段:1841年初-1842年8月

香港岛(广州)-厦门-鸡笼-定海-吴淞-镇江-南京。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人民中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结束:1842英军到南京下关海面,清政府求和。

2、性质

英国:掠夺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3、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强大 主观:清政腐败

篇6:抗日战争(复习材料解析题两例)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

《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对此你有何认识?(5分)解析 第(1)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及对国、共两党策略的变化。第(2)问,回答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方法。第(3)问,点明奴化教育或文化愚民政策;从日本侵略者的利益角度看目的。第(4)问,归纳不同侵略手段的相同侵略本质;联系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进行认识。答案(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方针:以战养战。原因: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情况:实际上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加以实行的。

(3)政策: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目的: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4)内在联系: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手段。认识: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成性,手段野蛮而又残酷。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篇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复习【基础知识识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西安事变 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经过:为了逼蒋抗日,张、杨于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血染卢沟桥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考历史复习【能力情感价值】

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避免内战扩大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开始了联合抗日的新局面,成为时局的转折点。

⑵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反映了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发扬不畏____、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⑶“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当今日本出现了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等行径,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歪曲历史、淡化侵略的企图;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日本只有深刻反省战争罪行,才能真正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

篇8:虚词备考复习要点

一、应关注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词构句、勾连上下文意的作用。

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再”是表示重复连续的频度副词,用在此处动作含义不清楚,可删去“再”或将“再”移至“用”字前,上下文意就贯通了。

例2.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不是……而是”否定一项肯定一项,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根据文意,只有选择“不仅是……而且是”才能勾连上下文。

例3.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强调在前一行动基础上采取进一步行动,是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例3全句前后分句应是因果关系,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而”。

复习时要善将此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弄清楚,再放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比较,联系上下文意去类推方可避免误用。如:关于、不止、尽管、进而、以及、何况、对于、不只、不管、从而、及其、况且等。

二、应关注虚词从修辞角度通过修饰、限制、形容等手法作用于词语和短语来锤炼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4.下列各句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的”是结构助词。②句推断出来的结果是“存在”这一现象,“的”字限制“它们”作“存在”的定语,构成偏正短语作主语。强调“存在”,去掉“的”,“它们()存在”就成了主谓短语作主语,而不是指一种现象了。④句去掉“的”字,就不能准确说明他的这一特点是最大障碍;限制对象是“欧亚高手”,因而表意就不够全面。

复习时应将表对象的、表目的的、表程度的、表动态的、表时态的等虚词分类进行归纳,以免张冠李戴。

三、应关注从词义角度把握虚词。有些虚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成,本身具有一定的动态化,有一定语义和表意功能,并且和原动词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例5.下列各句中(A、B、D三句省略),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得以”在这里是“可以、能够”之意,与前面的“不能”中“能”重复。

复习时应注意一些类似的词语,如:必须、以免、诸、给、逐渐、并非、必需、不免、焉、拿、逐步、无非等。

四、应关注虚词结构,虚词结构的用法一般是固定的,使用不当会造成表意混乱。

例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所+动词=名词短语,含有“……的”意思,这样原句就变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要带动词或主谓短语,所以应删去“所”,全句才通。

五、应关注同义虚词在表情达意时因数量、程度、范围、时间、主次、关涉对象的区别而应有不同的选择。

例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中美关系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

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

D.再三稍微往往

“一再”和“再三”是副词,都有“一次又一次”之意,而“一再”多强调人的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①句应选“一再”。“多少”和“稍微”都有“数量不多”之意,但“稍微”比“多少”程度上要轻些;②句强调的是“两人不相上下”,只能选“稍微”。“往往”和“常常”都有“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之意,但“常常”更强调时间相隔不久;③句选“常常”为佳。

上一篇:员工工作自我评价下一篇:最新小学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