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4-06-27

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精选6篇)

篇1: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 要】 文章主要结合笔者多年在医院新生儿护理中的经验和总结,着重针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新生儿护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以供新生儿护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 风险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03-01

引 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法律观念逐步提高,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新生儿室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是进行监护及治疗的重要科室,作为新生儿室的护士,只有充分认识护理工作中相关风险因素,才能有效避免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现将新生儿室护理风险与防范报告如下。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2.1 医院感染的风险

新生儿室是一个结构相对独立,相对封闭,拥有现代化仪器设备,无菌要求较严格的特殊工作环境。新生儿室是集中监 护和治疗的地方,也是院 内感染的高发区,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新生儿室内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物品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终末消毒不合理等,均可造成患儿的感染。当然也有患儿 自身因素,如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易发生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

2.2 新生儿损伤的风险

新生儿室是一个无家属陪护的病房,护理人员如看护不当易发生各种损伤及意外;如输注高渗液体、多巴胺、脂肪乳等刺激性药物易发生渗漏,致使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的损伤; 新生儿沐浴时,水温过高易发生烫伤;行蓝光治疗时,易发生抓伤等。

2.3 法律纠纷的风险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各种医患纠纷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新生儿无人陪护时,新生儿病情重、变化快,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如果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缺乏沟通,极易造成法律纠纷。另外,新生儿室的费用比较昂贵,如护理服务态度不到位,均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4 医疗设备管理不当的风险

新生儿室存放和使用多种仪器,如使用不当可造成严重事故的发生;多种仪器同时使用 时,用电负荷过大,易造成断电、漏电,造成火灾。使用氧气时可致室内氧气浓度升高,如遇明火易发生火灾。

2.5 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

新生儿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及时准确,不能反应护理行为,出现纠纷时无法作为有力的证据。还有一些护士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在医嘱上代签名,代签执行时间,漏记、错记 导致差错发生,或将新生儿的年龄、性别写错而引起护理纠纷,增加护理风险。预防新生儿护理风险的措施

3.1 做好新生儿室的清洁工作,实行物品的消毒

做好新生儿室的清洁工作,做好空气、物表的消毒与监测。做好物品的管理,新生儿用物如衣服、奶瓶等用物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尤其对蓝光箱、新生儿暖箱、辐射台、复苏气囊等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消毒制度,经常检查,互相督促。

3.2 新生儿意外损伤的防范

在输液的途中应经常巡视患儿,防止漏针,如有漏针应给予硫酸镁湿热敷。在行蓝光照射时应给患儿带上手套,防抓伤;眼罩确保不会滑脱,不会堵住鼻孔。应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勤换纸尿裤,防止红臀,如已发生红臀,应给予蹂酸软膏涂抹。在新生儿辐射台注意探 头滑脱,防烫伤,经常更换血氧探头部位,防止局部受压。喂奶时注意防止呛奶引起的窒息。应经常检查患儿的手圈,脱落应及时补上,防抱错患儿。

3.3 增强护士风险和法律意识

新生儿室的患儿均是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儿,无家属陪护,所以护士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的建设,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做到服务形式多样化和规范化。

3.4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组织实施并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工作的保证。制订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会诊制度、护士长夜安全护理查房 制度等,以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

3.5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

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是重要的法律文书。护理记录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法律依据。在日常的护理记录中存在着许多法律 问题,稍有疏漏便会酿成责任,规范护理记录书写,避免潜在性法律问题发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新生儿护理记录,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严密记录新生儿的护理变化,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和书写能力,避免遗漏、错写、涂改等情况,确保各种记录的及时、准确、完整。结语

总之,新生儿室的护理是一项繁琐,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的工作。对于新生儿室容易疏忽的风险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防范措施,有预见性的进行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廖容,刘志霞.临床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2006(8).[2]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2007(14).

篇2: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有效避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目的。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手术室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根据各因素制订相应的管理与防范措施,并对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通过施予有效的防范措施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最常见的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护理环境因素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防范与整改后,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与2012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针对此类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范,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医院的手术室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作为承担各类救死扶伤手术的主要场所,该部门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1]。手术室具备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团队以及特殊的协作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极大的治疗失误。手术室护理要求严谨、科学的精神与技术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医疗法规的逐渐完善,人们对于手术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本文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制订与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为改善护理不良事件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0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80例,女性患者838例,年龄为10~80岁,平均年龄为(55.0±10.0)岁。另选取本院2013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298例,男性患者1010例,女性患者1288例,年龄为12~92岁,平均年龄为(56.0±12.0)岁。

1.2 方法 对本院2012所有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了解护理风险因素。

1.3防范措施

1.3.1预防手术对象与部位错误 制订相关的规定,严令禁止手术对象错误、手术部位错误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①在接患者入手术室前,首先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与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病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②进入手术室前,应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再次查对;③进入手术室后,与麻醉师进行查对,确保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一致;④进行麻醉之后,与主刀医生进行核对,再次确认术式及部位。在进行切肤前,首先由主刀医生、手术护士对手术部位进行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后方可进行手术。

1.3.2预防输血、输液、用药错误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护士应对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对,并严格遵守医嘱使用药物,在术前应要求患者接受过敏测试,避免用药过程中的出现过敏现象。用药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物是否正确;在输血前,首先与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才能签名取血。回到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还需和麻醉师、主刀医生进行再次核对,确保血型与血液指标无误后进行输血。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将输血量、血型等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资料中,以便于日后进行核对。

1.3.3预防手术室物品遗失与缺损 在对患者进行体腔关闭前、关闭后、皮肤缝合前、缝合后,护理人员应对所有手术器具进行清点与查阅,严格禁止出现任何手术器械或相关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特别针对医用纱布、纱垫、缝针等物品,应反复检查,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对器具的清点结果进行随意更改。

1.4评价方法 比较2012与2013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了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文所有数据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以便于日后再次利用。结果

2.1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对2012年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可得,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5例,其中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共29例(44.6%),由于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造成共22例(33.8%),由于护理环境因素造成共14例(21.6%)。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主要情况为:①患者手术部位错误;②患者的体位安妥不当;③手术过程中发现物品准备不充分;④手术后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管理条例不完善的主要情况为:①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护理技能掌握不完全;②管理力度不大;③护理培训不到位;④手术物品未定期检测。环境因素的主要情况为:①手术室自身特殊性;②手术操作时设备存在一定损害;③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多种意外损伤。

2.2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比较2012与2013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得,2012年发生65例,发生率为3.25%,2013年发生16例,发生率为0.86%,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手术室作为执行患者救治、护理的重要场所,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难免发生护理差错或者护理风险[3-4]。在对手术室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护理时,应注意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行护理操作,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提高。在安排人力资源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弹性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的出现,以降低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怨气,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耐心[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环境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等,而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针对性防范管理后,2013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2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应该采取针对性防范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有责任感,并对护理环境进行改善,做好三查八对,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最为安全的治疗。

参考文献:

篇3: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由于其工作内容的琐碎、繁杂以及新生儿相对容易受到伤害等原因, 存在一些列的风险。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风险的发生原因, 不找到科学的应对措施, 就很难真正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在此, 将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归纳如下。

胃内羊水导致窒息:新生儿的身体机能不够完善,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其食管和胃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收缩能力非常差, 因而, 如果胃内进入了羊水, 新生儿会有窒息的危险。医院产科工作人员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 应当重点预防新生儿由于胃内进入羊水而导致窒息情况的发生。一般来说, 新生儿的生产方式如果是剖腹产, 在生产的过程中, 新生儿由于受到母体子宫的挤压, 胃内就容易进入羊水, 进而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呕吐甚至窒息情况的发生。相关的产科医务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新生儿胃内进入羊水的情况是容易发生的, 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根据丰富的经验正确判断新生儿胃内是否进入了羊水, 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皮肤出现热痱:相对于成年人, 新生儿的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 调节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因而, 新生儿的皮肤很容易由于温度较高和空气不流通而出现热痱。通过对多数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 发现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导致新生儿皮肤出现热痱的原因, 多数是由于盖被过多、过厚导致的。因此, 在对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 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切忌一味地为了防止新生儿受风而为其加盖被子, 应当根据当时的室温条件和相关的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正确决策, 避免新生儿由于盖被过多而出现热痱情况的发生。

皮肤感染:新生儿的皮肤相对非常脆弱, 在外界环境尤其是医院这种病菌较多的环境下, 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另外, 新生儿的脐部由于脐带刚刚断裂,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皮肤保护黏膜, 因此被感染的几率更大。此外, 新生儿在出生后, 体表会覆盖一层浅白色的胎脂, 对新生儿的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以减少新生儿体温的流失和保护新生儿的皮肤免受感染, 在护理工作中应当避免破坏这层胎脂。临床上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新生儿发生皮肤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 护理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新生儿皮肤尤其是脐部的敏感性, 在保护新生儿体表胎脂的同时, 注意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保护, 避免皮肤感染的情况发生。

责任心缺失导致的其他问题: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 要求医院产科护理工作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足够的工作责任心, 如此才能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 提升护理的质量, 如果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缺失, 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 由于护士的工作疏忽, 医院经常出现抱错婴儿的情况、疫苗注射错误的情况等, 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会引发医患纠纷, 还会极大地影响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形象, 甚至损害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因此, 医院产科相关新生儿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足够的责任心, 一心一意地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 避免责任心缺失导致的一系列新生儿护理问题。

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风险预防

为了提升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质量, 减少相关医患纠纷情况的发生需要在正确认识产科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基础上, 对相关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在此, 将可行的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风险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为每个新生儿确定护理责任人:责任, 只有落实到位, 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并且, 要对不履行责任的人进行适当的惩处, 才能让工作更好地开展。在产科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 应当为每个新生儿确定护理责任人, 由责任人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一旦发生护理工作的失误, 第一时间追究护理责任人的责任, 查明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惩处。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医院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序、高质量地进行,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净化医院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责任心缺失的风气, 让家属对医院的新生儿护理工作更加放心, 增加医院的信誉度。

对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培训:考核和培训的作用都是为了真正提升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在当前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情况下, 在医院中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者的考核和培训有很大必要。具体应当做到, 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效、能力进行定期考核, 确定每个工作人员的护理工作能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以及新进入医院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 应当组织专业知识培训, 在培训中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内容要领、风险管理、风险预防等进行重点讲解, 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进而提升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对新生儿的健康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由于医院的环境条件较为复杂, 新生儿的健康容易受到侵害, 因此, 护士对新生儿的健康情况需要进行及时监测。具体来说, 在每位巡视病房的过程中, 护士要对新生儿的面色、哺乳等情况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相关的风险隐患。对新生儿的家属应当作出正确的指导, 包括新生儿的躺卧姿势、盖被多少、哺乳时间、哺乳姿势等。由于新生儿的贲门功能较差, 在每次哺乳后, 应当排出新生儿胃内的空气, 避免溢乳情况的发生。此外, 助产护士在接生新生儿的过程中, 应当排出新生儿胃内的羊水, 避免呕吐、窒息等情况的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4~5 h, 由于新生儿逐渐适应了外界的温度, 应当适当减少新生儿盖的棉被, 避免温度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刺激。

母婴同室的清洁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病菌, 对新生儿产生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 对母婴同室的病房, 要重点控制其清洁程度。具体应当做到, 一方面减少外来无关人员的进入、减少家属的探视, 另一方面, 要对母婴同室病房进行消毒、通风, 减少病房内的病菌数量。护士对婴儿进行护理的时候, 必须首先清洁并消毒手部, 为婴儿洗澡的过程中, 尽量采用流动水, 减少病菌对婴儿的侵害。

总结

新生儿护理工作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 其中存在很多风险。医院的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 应当重视这些风险, 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 并采取适宜的、可行的、科学的手段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如此, 方可增加新生儿护理质量, 减少产科医患纠纷的发生, 提升医院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雷家英, 张元元.儿科护理风险与风险的管理[A].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 (三) 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2]朱守容, 张伟华, 詹细珍,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 :292-293.

篇4: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期主要是指出生至足28天的婴儿,是胎儿从母体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由于这段时期新生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同时,基层医院儿科病房的患儿多、医院设备条件有限、病室人员复杂,因而存在多种潜在护理风险,在护理工作中必须细心、科学、合理[1]。自2009年1月起,我院针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实施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691例入院治疗新生儿施行风险护理干预的情况。对新生儿病室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性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1.2方法。在護士长负责下,根据新生儿科的特点细分不同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和内容,合理调配人力,弹性排班。其具体护理预防策略如下。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新生儿口、鼻腔内的粘液及羊水。经常检查患儿的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儿适宜的体位,一般取右侧卧位。避免随意将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按压其胸部。

1.2.2注意新生儿监护。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全身检查,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四肢活动肌张力、反应、哭声、有无畸形、产伤、窒息、感染、脐带出血、皮肤黏膜颜色变化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1.2.3预防感染。正确、彻底的洗手是卫生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洗手目前在现在医院通常被忽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对于妊娠<28周的患儿不建议用酒精洗必泰,应减少对患儿皮肤的刺激。新生儿的内衣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损伤。避免病房过度拥挤,限制探视每个新生儿的家长数量。无菌操作过程中尽量控制围观人员的数量。当导管不需要时,应及时拔出。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工作人员,如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传染性皮肤问题时,不能直接接触患儿。将感染的患儿相对集中,与未感染患儿隔离开,避免交叉感染。早期喂养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力,降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2]。

1.2.4科学喂养。应做到提早哺乳、母乳喂养、定时监测。足月儿和体重大于1500g的早产儿、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窒息、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延迟喂养24~48h;绝大多数均在出生后5d内喂奶。在给新生儿进行喂食时,应将患儿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有利于胃排空,减少每次喂食的量而增加喂养次数,若有必要可遵医嘱给予适当胃动力药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对于喂养困难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

1.2.5预防液体外渗措施。①穿刺者应经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②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穿刺前应洗手,并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③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液部位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大、弹性佳且皮下脂肪较多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穿刺;④操作过程中如送管有阻力,不要强行操作,否则会造成导管打折、弯曲。避免反复退针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液体外渗;⑤定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皮肤颜色发白等,以及液体外渗现象发生,并及时处理;⑥一般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应为72~96h;⑦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能再留置导管[3]。

1.2.6维持体温稳定。护理人员应每日测量患儿体温两次,测体重一次。将新生儿室的室温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同时为新生儿做好恰当的保暖措施,但应防止烫伤。盛夏时可适当降温。

2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预防策略后,本组691例新生儿的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达100%;护理投诉纠纷率明显下降。新生儿住院期间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皮肤感染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3讨论

由于新生儿存在解剖和生理特殊性,容易并发各种护理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医院功能的直接发回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基层医院新生儿室的潜在护理风险有如下几点。

(1)感染的风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IgA、IgM,容易患者消化道感染和败血症。新生儿皮肤不成熟,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差,不正确的使用和去除敷料和胶贴常导致新生儿皮肤受损、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儿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要置管等操作,容易导致新生儿皮肤受到感染的威胁。

(2)喂养风险: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肠壁较薄,通透性高,肝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差,新生儿进食后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表现为腹胀和腹壁较硬,肠鸣音增强或减弱,呕吐,胃残留量增多,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患儿有窒息的危险,这与呛奶、呕吐等有关。同时还可伴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甚至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嗜睡等。

(3)液体外渗的风险:在进行静脉穿刺、药物注射等时,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特殊性,新生儿有液体外渗的风险。大部分液体外渗仅有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水泡、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腱、神经、肌肉损伤,甚至会造成瘢痕、挛缩、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做到“六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沟通。做到以预防为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对现有和现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2]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5):56

篇5: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常见的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结果: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4-009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4.052

手术室是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科室其护理风险性更高。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可见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进一步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2月-2013年7月收治的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3年8月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女417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对照组男491例,女409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3)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旧仪器的更换,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1)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2)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中,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并给予示范操作,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其责任感,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及时清点医疗用品,并做好记录,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3)增强法律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增强其责任感,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严格查对,规范手卫生,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增加护患纠纷,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减少护理差错,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6: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上一篇:非常女生书下一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