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2024-07-27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5.1.1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对顶角相等的推理过程及做题过程中的应用不太清楚;邻补角与补角的关系没有弄明白。课后我反思,这是由于讲课过程中,结合实物讲解的过程及时间较多,结合图形的推导过程较少。练习量不足所导致的。所以,重新以证明题的形式证明“对顶角相等”,结合图形分析邻补角与补角的包含关系。同时加大习题的练习量,反复纠错

垂直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学生们垂线、垂线段的性质记不清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垂线段的关系及区别困惑较多,我反思到这是由于学生对于直线和线段的区别联系掌握不牢,对于“图形”和“数”之间的结合掌握不牢。因此,结合直线、线段的特点联系及区别着重分析垂线段和垂线之间的不同之处;至于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则讲清一个是图形一个是数,二者有联系但不可混淆概念

垂直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学生们垂直的判定与垂直的性质之间的结合使用出题,学生在做题时结合不好,过程不甚规范。我反思到这是由于学生对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之间可以互相推导的特点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已知垂直”能推导出某一夹角等于90度等推导过程仍需强化训练。因此,结合2-3道例题讲解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综合应用的方法,同时加大练习量,反复纠错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三线八角图中,每一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公共边找不准确,形状复杂的图形找不准三类角。截线、被截线容易混。课后我反思到,学生对于截线、被截线的关系特点掌握不牢,不清楚截线就是每一组角的公共边。其次,对于复杂图形中的角,应通过相似字母、找公共边去找相应的角。所以,进一步向学生讲清找角先找截线,截线就是公共边,两个角的另外一条边就是被截线。结合大量例题反复练习。

《平行线》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平行公理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理解不透。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吃不透。我课后反思到,容易与垂线的性质相混淆:平行公理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务必强调“过直线外”;平行公理推论则应结合具体事例讲解。于是,我认为课后应该与垂线的性质对比识记,找出区别及联系,然后背诵默写。平行公理推论可与等量代换结合识记。加大练习量,反复纠错

《平行线的判定(1)》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由同位角相等,进而推导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推导过程仍然没有弄清楚是如何推导的,课后我反思到,学生的学习没有把邻补角、对顶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融入进平行线的学习中,学得过于死板,不灵活。因此,结合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结合例题深入讲解,在进行强化训练

《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三种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的方法在实战中结合使用能力较弱,只能单独用一种方法去做题。课后我反思到,学生们没有把握住判定线平行的关键点是三类角的特点,利用角的特点去推导出线的平行。因此,结合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结合例题深入讲解,在进行强化训练。此外还要加大练习题量,反复纠错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到推导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推导过程仍然没有推导清楚,课后我反思到,学生的学习没有把邻补角、对顶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融入进平行线的学习中,因此,今后的课中,结合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结合例题深入讲解,在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加大体量,反复纠错

《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条性质在实战中结合使用能力较弱,课后我反思到,学生们对于几何知识学得死板,没能把前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具体做题过程中,邻补角、对顶角、等量代换、平行公理推论等的使用较少。因此,结合对顶角、邻补角性质、平行公理推论、等量代换等知识点结合例题深入讲解,再进行强化训练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的改写,学生做的不好。课后我反思到,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不足,练习量偏少。对于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是个难点,学生在解答时可能会出现“如果对顶角,那么相等”这类错误,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知识不够引起的,教师讲解时可提醒学生,在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字词,但不要改变原意.因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①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②命题通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的题设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③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对顶角相等”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平移>>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对应点的连线、对应线段的性质:平行(或共线)且相等不理解,平移图画不好。课后我反思到,一方面是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这条性质没有记牢,二是学生们空间想象、思维能力不足,画图功底弱,三是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作图的时间比例少。因此,今后的课中,结合三角形、线段、平行四边形的平移作图法反复讲解;同时加强作图训练

第六章 实数

《平方根1》教学反思

出现的问题是具体到做题环节,学生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例如对概念的理解不能转化为做题正确,符号不能确定。因此我思考,在课堂上用了较多时间去阐释无理数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相关意义,具体到相关联系及练习则比重少了一些,所以在今后的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学习中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基础概念的背诵与理解

《平方根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被开方数与算术平方根的对应扩大或缩小的关系定律,学生在做题时记不住,夹值法和比较数的大小,错题较多。教后我反思,被开方数和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应用更适于学生的方法讲解,夹值法需要将完全开平方数还原的部分讲得更细。所以,在今后的课中,夹值法和大小比较,应把练习题的广度及练习量再向上加量。算术平方根和被开方数可以用扩大缩小倍数和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式讲解,学生更接受哪一个就记住那一个

《平方根3》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们总忘记开平方后,有两个平方根,忘记写正负号,反过来,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又忘记了些。于是,我教后反思: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对于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做题过程中对开平方的关键点没有养成习惯。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对比表要反复背诵默写,解方程的题要加大练习量

《立方根1》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在解一元三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们时常在结果上加上正负号;负数也有立方根这条性质总忘记,在做平方根和立方根混合题时,容易出错。说明学生对于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做题过程中对开立方的关键点没有养成习惯。因此,对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表要反复背诵默写,解方程的题从题量和难易度上都要加大练习量

《立方根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被开方数与立根的对应扩大或缩小的关系定律,学生在做题时记不住,夹值法和比较数的大小,错题较多;因此我认为被开方数和立根的关系应用更适于学生的方法讲解,夹值法需要将完全开平方数还原的部分讲得更细。于是,夹值法和大小比较,应把练习题的广度及练习量再向上加量。立方根和被开方数可以用扩大缩小倍数和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式讲解,学生更接受哪一个就记住那一个

《实数1》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完全开平方数、完全开立方数学生们搞不清属于无理数还是有理数,对于无理数及实数概念的辨析能力不足,做题量偏少,因此我分析课堂上知识点讲解重难点没有深入突出讲解,时间分配不甚合理,所以要在今后课中结合无理数、实数概念及例题深入讲解

《实数2》教学反思

出现问题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混合运算、计算错误多;取绝对值符号变符号能力差,这是由于学生们没有抓住上学期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中运算与本届所学内容的相似性,此外,课堂上理论知识讲得多,例题讲的量及拓展度少,练习量少,因此在课后可以适当复习上册书的整式的加减、有理数混合运算两章的知识,同时需要大量做练习题,反复纠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序数对》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们出现了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有序数对先表示谁后表示谁记忆紊乱的现象。于是我反思到,这些学生或存在日常观察力不足或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训练。于是,在日后的课堂或课下必须加强训练,课堂上加强做题训练,课下加强观察训练,想象能力训练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反思

学生们在左右平移及上下平移的特点、象限符号的特点的识记上做的不好,经常记混第二想象和第三象限的象限符号。在课下我反思到,虽然已经把识记的概念变成了口诀,但是多数学生缺乏想象能力,以至于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反应。在课下必须要花更多时间让学生加强背诵默写,加强基础题的训练,及时纠错,及时反馈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选取原点及正方向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我分析到,学生结合实际常识的能力较差。在课下,必须加强常识训练,基础知识训练和想象能力训练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点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平移变换掌握的不好。我反思到,学生在点平移到图形平移的迁移上做的不好,举一反三能力不足。在课下或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此类题的基础训练,及时纠错反馈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有些混淆,辨识不清晰。同时你,对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认识不深刻。课下,我反思到,课前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没有做到位。今后,在课堂上,要注重迁移教学,注重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反复辨识与练习巩固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后反思

学生们能够理解如何转化带入从而达到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去解方程,但是对于系数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如何变形消元,消元是消哪一个更好则没有明确的分析法。于是,我课下反思到:课堂上消元转化的过程应该花多一些时间去讲解。于是,今后的课上,我将针对此问题专门细致讲解,并强化训练,及时反馈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整体性的加减仍然一知半解,对于未知数系数简单的方程组可以用加减法去做,但对于难的题目就会思考很长时间,课下我反思到:这是由于学生们对于等式的性质的掌握不熟造成的,同时对加减消元法的使用不够完整。今后的课中,我将加强对于等式的性质的讲解,并强化加减消元法的训练,并及时反馈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整体性的加减有所了解,但对于未知数系数复杂的方程组仍然不熟练,课下我反思到:这是由于学生们对于等式的性质的掌握不熟造成的,同时对加减消元法的使用不够完整。今后的课中,我将加强对于等式的性质的讲解,并强化加减消元法的训练,并及时反馈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题干给出得信息无法转化成方程组。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专题,把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型去讲解,总结归纳思路,理清头绪,并强化练习,反复纠错。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后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题干给出得信息无法转化成方程组。无法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开设更多专题,把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型去讲解,总结归纳思路,理清头绪,并强化练习,反复纠错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 教后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无法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开设更多专题,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能力,把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型去讲解,总结归纳思路,理清头绪,并强化练习,反复纠错

第九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及其解集》 教学反思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跷跷板游戏、爆破问题等,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但是在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等几方面做得不好,原因则是导入环节时间过长,对定义概念的解析时间短,练习时间也短。今后的课堂中一定要加强练习的量,不断纠错,及时反馈

《不等式性质(1)》教后反思

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迅速地理解并掌握不等式性质一及性质二的特点,但是在性质三的理解及掌握上做的不好,在“系数化为一”时不论系数为负分数还是负整数,经常忘记变符号的方向。课下我反思到:课堂上利用迁移教学,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对比教授,学生们掌握的快,但是方程不用变等号,学生们还是将思维惯性延伸至了不等式这一章。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加大针对性质三的练习量,把学生的思维惯性扳过来,并及时反馈总结

《不等式性质(2)》教后反思

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迅速地理解并掌握不等式性质一及性质二的特点,但是解集的表示时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学生们常常弄混,并把方向弄错。课下我反思到:学生们在数轴和不等式的融合上有一定欠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加大针对数轴、解集等的练习量,把学生的思维惯性扳过来,并及时反馈总结

《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后反思

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迅速地复述不等式性质一性质二及性质三的特点,但是具体做题环节,尤其是在“系数化为一”时不论系数为负分数还是负整数,还是经常忘记变符号的方向。课下我反思到:性质三的掌握学生们还不够熟练。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加大针对性质三的练习量,把学生的思维惯性扳过来,并及时反馈总结

《一元一次不等式(2)》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不会把汉字翻译成符号语言。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文字与符号的互译缺乏日常的训练与理解,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强化文字符号翻译,反复练习巩固

《一元一次不等式(3)》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题干给出得信息无法转化成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专题,把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型去讲解,总结归纳思路,理清头绪,并强化练习,反复纠错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教学反思

学生分别解两个不等式没有问题,但是在数轴上表示其公共解集则常出现大错误,时常把方向线的方向弄混,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的也时常点错。针对这个问题我反思到,在讲课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当堂纠错。课后抽时间,把解集的表示方法复习一遍,解不等式组要加大题量反复练习,及时纠错,反馈更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教后反思

结合实际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了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题干给出得信息无法转化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下我反思到:学生对于类型复杂的应用题缺少归纳总结的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专题,把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型去讲解,总结归纳思路,理清头绪,并强化练习,反复纠错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统计调查

(一)》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授新,发现学生在条形图、扇形图的功能定位上不甚明了,对于整理数据的方法即列统计表仍不熟练,我反思到这是由于学生们从未接触过类似的知识,工作量大、数据繁琐造成学生失误频频。以后的课中,加强此类知识的详细阐释,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提高

《统计调查

(二)》 教学反思

通过一整节课的阐释,学生们还是对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等概念混淆,对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辨识不清。课下我反思到:课堂上时间多用于阐释概念,练习时间偏少。今后的课中,将着重对以上概念及抽样调查的习题进行讲解及练习,不断强化知识联系

《统计调查

(三)》教后反思

通过一整节课的阐释与分析,学生们还是对分层抽样的概念混淆,对如何利用分层抽样做统计调查不甚熟练。课下我反思到:课堂上时间多用于阐释概念,练习时间偏少,时间掌控比例不准确。今后的课中,将着重对以上概念及抽样调查的习题进行讲解及练习,不断强化知识联系

《直方图

(一)》 教后反思

通过一整节课结合例题的阐释与分析,学生们对制作直方图的过程已经掌握,但是在决定组距与组数上仍然划分不到位,不能做到最合理的划分。课下我反思到:课堂上时间多用于阐释概念讲解例题,练习时间偏少,时间掌控比例不准确。今后的课中,将着重对制作直方图的习题进行讲解及练习,不断强化知识联系

《直方图

(二)》教后反思

通过一整节课结合例题的阐释与分析,学生们对制作直方图的过程已经掌握,但是在组距与组数的合理性的分析上仍然不到位,对于“你认为组距是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这种题不能解释清楚,不能做到最合理的划分,此外,各区间内数值的分析做得也不好。课下我反思到:课堂上时间多用于阐释概念讲解例题,练习时间偏少,时间掌控比例不准确。今后的课中,将着重对制作直方图的习题进行讲解及练习,不断强化知识联系

篇2: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中心,围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贯彻语文新课标,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新教材的培训、研究,寻求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深入课堂,适时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材分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五大板块:其中阅读24课、综合性学习3个、写作6个、名著导读2个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阅读要求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好人生路,学会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境况。理解叙事线索,继续深入了解掌握复杂的记叙文(多种角度的叙述、多种手法的运用、叙述中穿插议论、抒情等)。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阅读要求了解学校、家乡、祖国的历史,培养爱家乡、爱自然、爱普通人的情感。了解抒情方式,感受作者情怀。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阅读要求学习名人身上体现的精神,把握人物特点,选择自己学习的名人偶像。学习人物传记不同的写法:选择片断、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和以人物发展成长为线索、选取典型事例的纵式结构。共同的是要写出个性。

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阅读要求了解什么是文化,了解中外主要的几种文化艺术样式,增强文化艺术素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阅读要求激发学生科学探险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快速阅读提取主要信息,对内容、表达有所思考。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阅读要求热爱自然、珍惜动物,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比较阅读,了解阅读方法,感受文章的细腻与生动。

这套教材的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科书体系,关注情感与个性,关注自然与社会。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4、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掌握语文七年级下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掌握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继续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阅读习惯,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正确思维和运用语文工具的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与学生沟通,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五、教学措施:

1、在新学期里,我将进一步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本期内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联系学校和家庭生活,沟通平行学科;我们将注意留足空间,增加弹性,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4、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在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精神情操;阅读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5、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课外阅读上,增强图书角的作用,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6、本学期习作教学的着眼点仍然要放在“抓好起步,打牢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懂得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对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重视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感于表达,乐于表达。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7、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精确班班通的使用,优化课程资源,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8、注重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

篇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篇4: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

【关键词】案例;分析;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弄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会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通过判定定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内涵,利用例题与练习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与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活动1: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如图1,在△ABC中,

AB=AD=DC,∠BAD=25°,

求∠B和∠C的度数。

如图2,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师生行为:教师向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引导学生作出评判。

教师关注:学生回答是否准确,能否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答题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题目既是对上节所学进行回顾,又能为本节学习奠定基础,1题可以直接应用等腰三角形边角性质来解决;2题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中的任意一个来解决,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1:课本P77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图3,小明一不小心,把他所画的等腰△ABC被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同学们想一想,看能把它重新画出来吗?

师生行为: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即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猜想;问题2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在各组中巡回点拨,然后在全班交流各种画法,在弄清什么是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来证一证它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教师关注:

(1)學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猜想;

(2)学生在已知两角相等的条件下,画出三角形,能否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准确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然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探求等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P78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弄清题设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图行,由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评价证明过程。

教师关注:

(1)学生所画图形是否符合题意;

(2)学生所写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认识,学生已经从已有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要证明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只要证明这两条边的对角相等,结合平行线性质,很容易找到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降低了解题难度,又突出了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问题4:课本P79练习。

(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4,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师生行为:问题(1)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评析;问题(2)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把学生的解题过程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评判解题过程,最后,教师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促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活动5:自我反思、深化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怎样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哪些认知经验?

师生活动:提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

(1)是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所得。

(2)是要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学习方法。

活动6:分类作业、个性发展。

(1)(必做题)完成P82习题13。3:5题、7题。

(2)(必做题)完成P83习题13。3:10题、11题。

设计意图:设置分类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七、教学反思

1.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发生过程的体验

《等腰三角形》第二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经过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总结等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判定定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顺利获取知识。

2.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搭建了多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体验,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本节课始终贯穿反思环节,设计了多个问题引起学生自我反思,问题是自己发现,猜想自己探究,证明自己完成;教师的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3.作业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篇5: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式、探究发现式、总结归纳式。【课前准备】课本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

(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 分析:

(1)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从左到右表示从西到东的方向.

(2)因为柳树、杨树都在汽车站的东面,即在汽车站的右边.槐树、•电线杆在汽车站的西面,即在汽车站的左边,它们都相对汽车站而言,所以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O表示汽车站的位置,规定1个单位规定.(线段OA的长代表1m长)(如下图)

(3)分别标出柳树、杨树、槐树、电线杆的位置.

在点O右边,与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B表示柳树的位置:点O右边,与O•点距离7.5个单位长度的点C表示杨树的位置;点O左边,与点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D•表示槐树位置;点O的左边,与点O距离4.8个单位长度的点E表示电线杆的位置.

问: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更简洁,我们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正数表示.符号表示方向,点O的左边表示负数,点O的右边表示正数.

这样就可以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了.

这里,-4.8中的负号“-”表示汽车站(点O)的左边,4.8表示与点O•的距离为4.8个单位长度.

说明:以上分析,教师应边讲边画,分步进行.

2、你能描述一下温度计是怎么表示温度的吗?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直线吗?•它和课本图1.2-1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答:可以,课本图1.2-2也是把正数、o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它是向上方向为正(即0的上方表示正数,0的下方表示负数),只要把温度计水平放下就与课本图1.2-1相同了.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记为0;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单位长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3.5,数轴上从原点向右3.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3.5,又如要表示-

2111,从原点向左2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2,如下图. 333

归纳:先由学生填空,然后教师加以讲评. 练习:(1)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2)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3)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4)数轴上,在原点的右边,离原点越远的点所表示的数

;在原点的左边,离原点越远的点所表示的数

三、巩固练习

1.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2)4,-2,-4,111,0,-2 33(3)-100,100,-250,-400,0,2.5 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数-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表示-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4.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把它们画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解,给出正确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数轴是非常重点的数学工具,它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以它为基础,借助图直观地表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0页练习1、2题,第14页习题1.2的第2题.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经典介绍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如何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

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数学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的多。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的学习,我们应当在学习一定数量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什么,心理学中是这样定义的: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数学里,我认为,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

一、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首先是模仿。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开始只能靠模仿才能够学到它。

其次是实践。如果你不亲自下水游泳,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

再次,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光靠模仿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动脑筋。例如,对于课本的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法、证法能读懂听懂还不够,你必须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途径,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你就有所创新,就能够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二、学习数学应注意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1运算能力。2空间想象能力。3逻辑思维能力。

4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5形数结合互相转化的能力。

6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7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先辈数学家们,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要灵活地应用它。对于初中数学主要是以下四类数学思想(所谓思想就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方法,这里主要指想法或方法):1转化思想。2方程思想。3形数结合思想。4函数思想。5.整体思想6分类讨论思想.7统计思想。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上述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就能极大地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提高你的分类讨论能力

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涉及到有关分类讨论方面的试题,而许多同学在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解、讨论不完整的现象。临近中考,将同学中出现的部分漏解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分类讨论的能力。

概念不清,导致漏解

对所学知识概念不清,领会不够深刻,导致答题不完整。例:已知(a-3)x>6,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不为零的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而此题中(a-3)的符号并未确定,所以要分类讨论(a-3)的正负问题。

例:若y2+(k+2)y+16是完全平方式,求k。

分析:完全平方式中有两种情况:(a?b)2=a2?2ab+b2,而同学们往往容易忽略k+2=-8这一解。

思维固定,导致漏解

在日常解题过程中,许多同学往往受平时学习中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解题不全面。

例:若等腰三解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底角。

分析:据题意,由于等腰三解形既不可能是锐角等腰三解形也可能是钝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腰上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能在外部。而同学们受习惯思维影响,大都忽略了高在三角形外的一种可能。

例: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3、4、c,求c的值。

分析:此题中的c并不一定是代表斜边,也可能是直角边,而有些同学错误地将其与勾股定理中的c混淆起来,认为c一定是斜边,导致漏解。

例:圆O的半径为5cm,两条互相平行的弦长分别为6cm、8cm,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

分析:两条弦在圆中的位置关系可能在圆心的同侧或者在圆心的两侧,因此在解答时不能依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

中考数学作辅助线规律总结(巧计口诀)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篇6: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七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篇7: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上册分章复习第一章有理数答案

1、大于零的数小于零的数 零 正整数 0 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

篇8: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上一篇:财务培训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十九大会议精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