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管理平台

2024-07-07

建筑管理平台(精选6篇)

篇1:建筑管理平台

附件5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该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

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导则不少于2项。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建筑环境性能监测系统,使用者行为记录和满意度实时评测及反馈系统。建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者 — 2 —

满意度量化评价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建立绿色建筑性能数据库系统,包含各类绿色建筑性能长期逐时运行数据(能耗、水耗、温湿度、照度、CO2浓度、PM2.5等数据不少于一年)、不少于20%使用者典型使用行为的量化调研和满意度反馈,建筑数量不少于100项,涵盖典型气候区;建立各地区、各功能类型绿色建筑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选择不少于100项已建成的各类型绿色建筑开展后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使其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发布我国目前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分析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建立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完成包括综合考

虑建筑使用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融合各专业的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工具。提出建筑环境预测、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等方面绿色化规划设计新方法、技术标准(送审稿)和规程不少于10项。完成典型气候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绿色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

考核指标: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完成20项以上的住宅、学校、办公建筑示范工程,其中住宅不少于30户;提供一年以上的实时测试数据,全年供暖 — 4 —

通风空调用电量不超过20kWh/㎡,且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示范项目至少涵盖长江流域3个以上省市。研发出的适合于该区域的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季节能效比(SEER)不低于3.5,实现高效分散空气源热泵产品和新型末端装置的产业化,建立生产线3条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西部炎热干燥地区资源和气候特点,研究夏季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策略。

考核指标:在藏区建成不少于8座三层以上的太阳能供暖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在不消耗任何常规电力的条件下,冬季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15℃;在川西藏区分别建成不少于6座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冬季累计耗电量不高于15kWh/㎡,室内温度不低于15℃;在西部炎热干燥地区分别完成不少于6座大型公建和10户以上居住建筑示范工程,在满足室内热舒适的条件下,夏季累计耗电量大型公建不超过10kWh/㎡,居住建筑不超过2kWh/㎡,提出可再

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方案并示范应用2项;以上所有示范建筑提供一年以上实时测试数据。完成上述相关产品的产业开发,并完成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上述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供暖空调能耗的约束值降低50%以上。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送审稿)、规范或导则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

研究内容: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适宜于不同气候区居民的有效开窗关窗模式。调研实测住宅机械通风方式实际的通风换气量,过滤效果,过滤器清洗状况,二次污染情况,室内空气质量,风机能耗状况等。调研实测家庭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冷热量回收率,风机电耗,过渡季实际的转换方式与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比较开窗通风+房间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装置两种方式在室内颗粒物污染、VOC污染、SVOC污染、通风空调能耗诸方面的差异。对一批采用上述方式的居住建筑实际状况进行长年连续测试和分析。

考核指标:对全国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200户以上的住户室内开窗通风状况进行长期连续测试,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对全国3个以上地区的30户以上住户采用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 — 6 —

收方式的通风与室内状况进行深入测试,完成测试报告。完成对全国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应该采用的通风换气模式的指导报告,完成机械新风系统和房间空气过滤系统装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与评价方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从微、介观层次揭示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机理,发展散发特性参数预测和调控方法,揭示环境参数对散发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发展快速、准确、可满足不同层次和对象需求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完善相关室内材料和物品的污染物限值和检测相关标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标识体系。开展上述技术应用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快速、准确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形成规模应用。制修订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特性检测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构建我国室内材料和物品等散发标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提出不少于5种建材产品的改进方案。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图及标准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空调采暖系统调适、照明采光及隔声降噪等适宜技术;研究大型公共交通场站运行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既有大型交通场站的节能运行策略;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抗震、防火能力的提升改造技术、建筑物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导向的既有建筑监测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包含能效、环境、防灾等因素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开展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能效、环境和防灾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既有建筑安全性能、能耗、室内环境等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技术应用示范。不同建筑类型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每个示范工程应对改造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公共建筑改造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能耗标准中的目标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交通场站建筑,提出其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编制导则或指南不少于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4.绿色建材

4.1 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墙体和保温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开发节能 — 8 —

墙体材料部品化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外墙装饰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高效、高可靠节能玻璃工业制备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钢化玻璃幕墙自爆机理和风险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门窗系统及屋面材料的节能性能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不同环境下墙体和保温材料性能劣化机理;烧结墙体材料部品(240mm厚)传热系数≤0.30W/m2·K,非烧结墙体材料部品导热系数<0.12W/m·K;保温材料耐火等级达到A级,导热系数≤0.0025W/m·K。建立钢化玻璃自爆准则与风险诊断、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设备,实现钢化玻璃自爆率低于0.003%;钢化真空玻璃制品U值≤0.5W/m2·K,高性能低成本中空玻璃U值≤0.8W/m2·K,并研制出工业自动化生产装备;门窗系统传热系数≤0.8W/m2·K,满足气密性指标。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5项,在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建成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包含以上所有产品),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5项且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4.2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室内环境净化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蓄能及电

磁防护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环保型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装饰装修材料功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建筑功能材料选材技术及绿色度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相应的环境净化建材产品,24h内抗菌性达到99%,在医院、学校等密闭环境建成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无机盐相变材料循环寿命>2800次。实现装饰装修材料制备、服役过程的全绿色化以及施工安装的机械装配化;形成3D打印技术在功能一体化装饰装修系统施工过程的应用技术及核心装备,材料调湿控温且VOC达到零排放,在国内三个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及“一带一路”地区分别建成示范工程。完成建筑功能材料环境影响数据库及选材软件。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6项,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4.3 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海绵城市透水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指标;研发磷石膏、膨润土、天然火山灰、风积沙、海砂等新型地 — 10 —

方资源制备绿色建材技术与示范;秸秆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建筑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高效透水材料,透水速率≥2ml/min·cm2,滤水率≥95%,透水速率衰减率≤15%,在3个以上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示范应用不少于5万平方米。完成利用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少于5种利用地方资源制备的新型绿色建材制品。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等不少于6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5.1 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高性能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及其在地震、风、环境振动、爆炸等不同类型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性态控制理论;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灾变机理、性能化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关键构件及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健康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以全寿命期性能为目标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耐久性能、使用性能、建造效率、防灾减灾能力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提出不少于5种包括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等高性能结构体系;完成不低于4种抗强台风和抗大地震、抗爆炸和抗连续倒塌结构技术,建立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完成不少于4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完成不少于4套高效长寿命与可更换监测方法与设备;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高性能钢结构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精细化计算理论、全寿命期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钢结构体系防灾减灾、检测评价等关键技术;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能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相应的高性能技术经济量化指标及评价方法,研发出不少于5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及相应图集。完成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与传统钢结构相比,承载能力与延性指标提高15%。申请 — 12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鉴定评估方法,建立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技术的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数据平台;研究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减隔振和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工业建筑绿色高效围护结构体系及节能评价技术,研究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及高效绿色加固改造技术;建成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工业建筑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集成、存储、管理、挖掘等功能,包含10座以上工业建筑诊治数据,建立智能化检测监测及预警系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导则、图集等不少于5部。完成结构加固、减隔振、寿命提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等不同工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建筑工业化

6.1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适合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

考核指标:提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提出混凝土结构装配化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研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并编制设计指南;制修订行业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8项(考虑不同技术体系、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共计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3 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研发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研究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

考核指标:提出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提出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系列;完成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程度达到75%以上;提出标准化装配施工工艺体系不少于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4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发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研究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装配式建筑高效生产、建造技术体系及工装

系统各不少于1套;制修订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工法不少于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要考虑南北方、地震区等不同地区的多层、高层等类型,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现场用工量减少30%以上,现场建筑垃圾减少50%以上,现场非实体性材料投入减少50%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6.5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及构配件质量验收与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完善工业化建筑质量验收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在全寿命期的性能与水平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及测算技术;研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机制;研发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工业化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提出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过程中节点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2项,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与质量 — 16 —

验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开发工业化建筑能耗统计识别技术,建立工业化建筑主要材料和部品碳排放清单;编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评价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和建立工业化建筑评价系统,并用于评价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提出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完成工业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并在不少于5个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城市示范应用。建立建筑工业化评价数据采集数据库和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优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及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从设计、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开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配套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研究开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化示范应用;研究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

考核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专用技术体系不少于3类,提出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指南。在不少于2个预制装配式生产基地示范生产,在不少于2个城市示范应

用,完成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要考虑南北方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建筑产业相比,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不低于15%。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建筑信息化

7.1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的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研发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及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基于BIM的空间钢结构预拼装理论技术和自动监控系统;研发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输、智能虚拟安装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BIM平台技术及软件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CAD与CAM商品化软件各1套;建立预制构件数据库;完成空间钢结构拼装BIM模型和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建筑智能施工安装系统;以上软件、系统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效率提高20%,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其中预制装配式和钢结构示范项目至少各1个实现全过程BIM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2 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绿色环保的施工全过程创新工艺;研究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定型化、产业化技术并开展示范;研究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于高效、节能、环保理念的现场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施工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绿色施工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绿色施工监控管理平台;研究BIM与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及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绿色环保施工工法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项,形成临时设施标准化技术与产品体系;形成施工现场装备节能环保化改造技术不少于10项;完成不少于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实现固体废弃物减排70%。形成基于BIM的精细化施工管理软件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形成智慧建造集成应用系统,形成相应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完成不少于20个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建立智慧建造综合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基地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申报要求

1.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含10个),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含30个)。

3.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他有示范应用、规模化应用指标、产业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地方共同出资支持。

4.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篇2:建筑管理平台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该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

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导则不少于2项。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建筑环境性能监测系统,使用者行为记录和满意度实时评测及反馈系统。建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者 — 2 —

满意度量化评价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建立绿色建筑性能数据库系统,包含各类绿色建筑性能长期逐时运行数据(能耗、水耗、温湿度、照度、CO2浓度、PM2.5等数据不少于一年)、不少于20%使用者典型使用行为的量化调研和满意度反馈,建筑数量不少于100项,涵盖典型气候区;建立各地区、各功能类型绿色建筑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选择不少于100项已建成的各类型绿色建筑开展后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使其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发布我国目前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分析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建立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完成包括综合考

虑建筑使用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融合各专业的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工具。提出建筑环境预测、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等方面绿色化规划设计新方法、技术标准(送审稿)和规程不少于10项。完成典型气候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绿色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

考核指标: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完成20项以上的住宅、学校、办公建筑示范工程,其中住宅不少于30户;提供一年以上的实时测试数据,全年供暖 — 4 —

通风空调用电量不超过20kWh/㎡,且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示范项目至少涵盖长江流域3个以上省市。研发出的适合于该区域的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季节能效比(SEER)不低于3.5,实现高效分散空气源热泵产品和新型末端装置的产业化,建立生产线3条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西部炎热干燥地区资源和气候特点,研究夏季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策略。

考核指标:在藏区建成不少于8座三层以上的太阳能供暖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在不消耗任何常规电力的条件下,冬季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15℃;在川西藏区分别建成不少于6座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冬季累计耗电量不高于15kWh/㎡,室内温度不低于15℃;在西部炎热干燥地区分别完成不少于6座大型公建和10户以上居住建筑示范工程,在满足室内热舒适的条件下,夏季累计耗电量大型公建不超过10kWh/㎡,居住建筑不超过2kWh/㎡,提出可再

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方案并示范应用2项;以上所有示范建筑提供一年以上实时测试数据。完成上述相关产品的产业开发,并完成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上述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供暖空调能耗的约束值降低50%以上。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送审稿)、规范或导则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

研究内容: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适宜于不同气候区居民的有效开窗关窗模式。调研实测住宅机械通风方式实际的通风换气量,过滤效果,过滤器清洗状况,二次污染情况,室内空气质量,风机能耗状况等。调研实测家庭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冷热量回收率,风机电耗,过渡季实际的转换方式与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比较开窗通风+房间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装置两种方式在室内颗粒物污染、VOC污染、SVOC污染、通风空调能耗诸方面的差异。对一批采用上述方式的居住建筑实际状况进行长年连续测试和分析。

考核指标:对全国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200户以上的住户室内开窗通风状况进行长期连续测试,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对全国3个以上地区的30户以上住户采用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 — 6 —

收方式的通风与室内状况进行深入测试,完成测试报告。完成对全国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应该采用的通风换气模式的指导报告,完成机械新风系统和房间空气过滤系统装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与评价方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从微、介观层次揭示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机理,发展散发特性参数预测和调控方法,揭示环境参数对散发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发展快速、准确、可满足不同层次和对象需求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完善相关室内材料和物品的污染物限值和检测相关标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标识体系。开展上述技术应用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快速、准确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形成规模应用。制修订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特性检测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构建我国室内材料和物品等散发标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提出不少于5种建材产品的改进方案。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图及标准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空调采暖系统调适、照明采光及隔声降噪等适宜技术;研究大型公共交通场站运行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既有大型交通场站的节能运行策略;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抗震、防火能力的提升改造技术、建筑物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导向的既有建筑监测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包含能效、环境、防灾等因素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开展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能效、环境和防灾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既有建筑安全性能、能耗、室内环境等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技术应用示范。不同建筑类型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每个示范工程应对改造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公共建筑改造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能耗标准中的目标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交通场站建筑,提出其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编制导则或指南不少于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4.绿色建材

4.1 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墙体和保温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开发节能 — 8 —

墙体材料部品化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外墙装饰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高效、高可靠节能玻璃工业制备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钢化玻璃幕墙自爆机理和风险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门窗系统及屋面材料的节能性能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不同环境下墙体和保温材料性能劣化机理;烧结墙体材料部品(240mm厚)传热系数≤0.30W/m2·K,非烧结墙体材料部品导热系数<0.12W/m·K;保温材料耐火等级达到A级,导热系数≤0.0025W/m·K。建立钢化玻璃自爆准则与风险诊断、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设备,实现钢化玻璃自爆率低于0.003%;钢化真空玻璃制品U值≤0.5W/m2·K,高性能低成本中空玻璃U值≤0.8W/m2·K,并研制出工业自动化生产装备;门窗系统传热系数≤0.8W/m2·K,满足气密性指标。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5项,在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建成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包含以上所有产品),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5项且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4.2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室内环境净化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蓄能及电

磁防护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环保型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装饰装修材料功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建筑功能材料选材技术及绿色度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相应的环境净化建材产品,24h内抗菌性达到99%,在医院、学校等密闭环境建成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无机盐相变材料循环寿命>2800次。实现装饰装修材料制备、服役过程的全绿色化以及施工安装的机械装配化;形成3D打印技术在功能一体化装饰装修系统施工过程的应用技术及核心装备,材料调湿控温且VOC达到零排放,在国内三个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及“一带一路”地区分别建成示范工程。完成建筑功能材料环境影响数据库及选材软件。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6项,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4.3 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海绵城市透水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指标;研发磷石膏、膨润土、天然火山灰、风积沙、海砂等新型地 — 10 —

方资源制备绿色建材技术与示范;秸秆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建筑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高效透水材料,透水速率≥2ml/min·cm2,滤水率≥95%,透水速率衰减率≤15%,在3个以上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示范应用不少于5万平方米。完成利用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少于5种利用地方资源制备的新型绿色建材制品。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等不少于6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5.1 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高性能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及其在地震、风、环境振动、爆炸等不同类型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性态控制理论;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灾变机理、性能化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关键构件及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健康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以全寿命期性能为目标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耐久性能、使用性能、建造效率、防灾减灾能力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提出不少于5种包括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等高性能结构体系;完成不低于4种抗强台风和抗大地震、抗爆炸和抗连续倒塌结构技术,建立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完成不少于4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完成不少于4套高效长寿命与可更换监测方法与设备;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高性能钢结构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精细化计算理论、全寿命期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钢结构体系防灾减灾、检测评价等关键技术;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能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相应的高性能技术经济量化指标及评价方法,研发出不少于5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及相应图集。完成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与传统钢结构相比,承载能力与延性指标提高15%。申请 — 12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鉴定评估方法,建立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技术的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数据平台;研究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减隔振和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工业建筑绿色高效围护结构体系及节能评价技术,研究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及高效绿色加固改造技术;建成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工业建筑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集成、存储、管理、挖掘等功能,包含10座以上工业建筑诊治数据,建立智能化检测监测及预警系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导则、图集等不少于5部。完成结构加固、减隔振、寿命提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等不同工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建筑工业化

6.1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适合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

考核指标:提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提出混凝土结构装配化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研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并编制设计指南;制修订行业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8项(考虑不同技术体系、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共计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3 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研发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研究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

考核指标:提出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提出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系列;完成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程度达到75%以上;提出标准化装配施工工艺体系不少于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4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发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研究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装配式建筑高效生产、建造技术体系及工装

系统各不少于1套;制修订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工法不少于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要考虑南北方、地震区等不同地区的多层、高层等类型,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现场用工量减少30%以上,现场建筑垃圾减少50%以上,现场非实体性材料投入减少50%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6.5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及构配件质量验收与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完善工业化建筑质量验收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在全寿命期的性能与水平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及测算技术;研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机制;研发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工业化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提出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过程中节点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2项,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与质量 — 16 —

验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开发工业化建筑能耗统计识别技术,建立工业化建筑主要材料和部品碳排放清单;编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评价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和建立工业化建筑评价系统,并用于评价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提出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完成工业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并在不少于5个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城市示范应用。建立建筑工业化评价数据采集数据库和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优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及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从设计、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开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配套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研究开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化示范应用;研究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

考核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专用技术体系不少于3类,提出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指南。在不少于2个预制装配式生产基地示范生产,在不少于2个城市示范应

用,完成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要考虑南北方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建筑产业相比,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不低于15%。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建筑信息化

7.1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的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研发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及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基于BIM的空间钢结构预拼装理论技术和自动监控系统;研发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输、智能虚拟安装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BIM平台技术及软件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CAD与CAM商品化软件各1套;建立预制构件数据库;完成空间钢结构拼装BIM模型和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建筑智能施工安装系统;以上软件、系统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效率提高20%,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其中预制装配式和钢结构示范项目至少各1个实现全过程BIM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2 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绿色环保的施工全过程创新工艺;研究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定型化、产业化技术并开展示范;研究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于高效、节能、环保理念的现场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施工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绿色施工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绿色施工监控管理平台;研究BIM与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及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绿色环保施工工法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项,形成临时设施标准化技术与产品体系;形成施工现场装备节能环保化改造技术不少于10项;完成不少于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实现固体废弃物减排70%。形成基于BIM的精细化施工管理软件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形成智慧建造集成应用系统,形成相应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完成不少于20个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建立智慧建造综合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基地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申报要求

1.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含10个),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含30个)。

3.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他有示范应用、规模化应用指标、产业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地方共同出资支持。

篇3:建筑管理平台

2007年,原国家建设部开始试行《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拉开了全国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序幕。当时的统计工作基本以人工调研为主开展。2008年,住建部科技司发布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开始了建筑能耗数据动态监测平台的建设。随后全国各省又陆续出台了地方的建设技术规程和工程技术规范等来指导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目前建筑基础能耗数据已初具规模。截至201 3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能源审计10000余栋、能耗公示近9000栋,对50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试点。

住建部主导建设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以电能分项计量功能为主,其中电能分项包括制冷主机、空调循环水泵、分体空调、照明插座、电梯、特殊区域用电等。以统计建筑的历史能耗为目的,旨在制订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用能基准,分析不同技术措施的节能潜力,为政府制订建筑用能政策作指导。上海等地已经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始试行建筑能耗定额管理。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建筑业主或者物业运行更为关心的则是:一方面为设备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包括设备与环境的监测参数、设备的安全保护与联锁控制和设备系统的高效节能运行;另一方面为运行费用的收取,相关的则是按照建筑区域和用户划分的水、电、冷热量表的远程抄表。因此,在新建建筑的能耗管理平台中往往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常所说的楼控系统)、水/电/冷热量/燃气表的远程抄表系统和中央空调计费系统等;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统计分析能耗指标和运行效率等指标,针对其中能耗较高、能效较低的部分,提出优化运行策略,指导各设备、多系统协调工作。目前,优化运行策略等在工程中还很少有实现的,单体建筑的业主对于能耗数据上网不够积极甚至有些抵触。

从技术发展来看,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等手段和产品都已经具备,只是住建部能耗监测平台和建筑业主能源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不同,在选用产品和通讯网络等方面实现的技术路线也有所不同。比如:从数据采集环节来看,计量、收费系统必须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的表具,而环境和设备监测只要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传感器即可;从数据传输环节来看,计量、收费系统对实时性要求不高,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则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从能耗分析诊断等功能需求来看,评价建筑能耗高低的指标不仅仅是能耗数据本身,还要与建筑的使用人数、配置设备和环境参数等相关,上述两类系统的监测数据都应纳入宏观的能源管理平台,否则目前的分析评价还需要另外附加很多人工工作。平台是开放性的,底层负责数据采集的物理层产品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有相应的协议能够解析即可;上层的应用也是需要根据应用对象和功能需求来开发不同的软件。用技术热点词汇来讲,能源管理就是“大数据”在能源领域的一个应用,不同技术、产品是导致目前不同系统、平台之间不够开放、不能通用的重要技术障碍;然而更深层的技术问题在于数据来源多种多样,是否需要采用新型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以及不同数据库之间如何数据交互等。

根据我们几年来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和节能服务的工程经验,数据量更大的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实时运行记录,对于分析节能潜力和制定优化策略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而计量表具的输出结果为累计值,在避免因计算导致的累计误差和网络中断导致的数据错误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两者优势互补、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将两部分的数据统一到一个平台来进行分析处理,一种方法是楼控系统上位机为能耗监测平台提供OPC接口,另一种方法是新开发出一款可以读取电表数据的DDC模块,电表可以像传感器等元件一样连接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来;同时在楼控中也可以根据电流、电压等数据为设备的故障报警和维护信息等提供依据;根据具体项目情况选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

在平台的界面展示方面,用户登录后根据其权限可以浏览到不同的分类分区分项能耗统计分析图表和节能诊断分析报告等内容。对于普通的建筑业主来说,提供出本楼的能耗数据,可以看到本楼在同类建筑中的能耗排名、分项能耗等对比情况,可以开拓节能改造的思路,同时能够参考其他楼的先进经验对本楼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大数据和联网平台的好处触摸得到,使其有一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需要对纳入平台的建筑分行业进行均值统计和正逆序排名,进而建立健全并实施能耗定额、节能奖励和费能惩罚等管理制度。

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主要是了解建筑基本状况、能源消耗情况等,计算出能耗强度等标准化指标,与同行业的建筑能耗平均值对比,判断是否有节能潜力、有多大节能潜力;分析建筑内主要耗能系统的能耗数据,找出应该在哪方面进行节能改造。这部分工作以往多由人工完成,随着数据标准化和指标标准化工作的进行,可以将专家形成的一些经验规则编入平台软件,减少人工工作量。而专家能通过平台得到大数据,有利于新指标、新判据的提出和验证,这样才能使展示的结果更加丰富和深入。当数据量累积到足够大时,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工具的引入,才能发挥出效果,而专家们又可以做更有创造力的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的不断进步。

篇4:建筑管理平台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智能化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时代。从1990年北京发展大厦竣工、揭开了中国大地“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开始,“智能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掀起阵阵热潮,并迅速向全国各地区中心城市蔓延发展。从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到2006年的238.5亿元,中国建筑智能化领域市场规模发展迅猛,预计2010年年底将达到541.5亿元。

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市场?“多方之间的沟通互动,使合作伙伴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核心优势,在相互信任与彼此合作的基础上,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实力,促进建筑智能化分销产业链的高效、快速发展。”董强表示,长虹佳华在自身多年发展强大的分销代理网络基础上,取得了国际安防巨鳄霍尼韦尔、世界五大网络设备厂商之一的友讯、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等众多厂商的支持,把更多型号、更多功能的产品融合成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系统,为下游集成商伙伴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篇5:建筑管理平台

赫晓强

北京城建十六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500强之列,这也促使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进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选择赴海外发展,建筑企业更是以年轻人才作为其海外业务拓展的主力军,其共青团工作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共青团组织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海外青年工作者的能力,构建青年员工成长平台,尽快将青年员工培养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骨干。

关键词:建筑企业;共青团组织;海外环境;服务青年;创新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走向国际,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500强之列。这些都促使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进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去海外工作,建筑企业更是以年轻人才作为其海外发展的主力军,其共青团工作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与希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共青团组织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海外青年工作者的能力,构建青年员工成长平台,尽快将青年员工培养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骨干。

一、搭建建筑企业共青团海外工作平台的重要性

青年员工的成长不仅是青年人自己的事,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青年的成长与企业发展和未来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各国有建筑公司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青年员工比例正快速增长,一个成熟的、创新的共青团海外工作平台的搭建显得越发迫切。

平台即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又是为青年自身成长服务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对于青年员工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需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识,但大部分青年对自己的发展又是盲目的,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的青年对自身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建筑企业单调的项目日常生活,尤其是海外项目更为枯燥,这样的环境又会进一步削弱青年员工奋斗拼搏的积极性。因此,优秀的青年人更青睐他所服务的公司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一个平台,这样的企业可以给广大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人相信,只要是有才能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而对于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平台建设目的之一是为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通过提供优异条件和发展的环境来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为青年员工的成长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创造有效的发展平台,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必然导致青年对自己和企业失去信心,员工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培养和留住青年人才,企业势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把青年成长、企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构造新颖的共青团海外工作平台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建筑企业海外青年员工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多元化价值观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员工的成长与成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青年自身方面而言,如今青年实用性、功利性思想观念强,部分青年员工选择海外工作,主要盯住眼前的即得利益,注重自己的劳动报酬,比较心理较强,一旦建筑企业不能很好处理内外部待遇的公平性,便容易导致员工流失率提高,进而致使企业优秀员工不断流失,这种功利性思想不但不利于青年员工自身成长,而且使企业付出了高额的培训成本,不利于建筑企业海外人才队伍的稳定。

第二,从建筑企业方面而言,大部分建筑企业忙于海外业务的拓展和项目日常经营,缺乏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对青年员工教育投入资金太少。同时在职位、薪酬、考核、业余生活及职业发展通路等方面的制度不够透明完善,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发展平台,青年成长环境较差。

三、建筑企业在工作平台搭建方面的有效举措

建筑企业在工作平台搭建方面可采取的有效举措,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增强青年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同感。

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扩大,青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青年员工在选择就业时首先看重的是企业为其个人发展提供的机会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而公平的竞争机制是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另一基石。因此,建筑企业共青团组织应不断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宣传杂志,以及党内、团内的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各种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让广大青年了解企业发展前景,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努力把青年思想统一到企业的总体思路上来,这是创建公平和创新平台的首要条件。只有增强青年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同感,留住年轻人的心,公平的发展机制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二)定期举办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年员工的业余生活

在项目日常生产过程中,单调而枯燥的项目生活难免会降低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筑公司应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类活动,通过定期举办此类活动,丰富青年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

(三)建立职业规划和轮岗机制,树立青年员工的职业信心和归属感。

当青年员工真正认同并融入到企业后,就该引导他们树立职业信心,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让青年员工看到个人发展空间,给他们在企业内部的职业生涯做个详细的规划,使他们能够确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的组织中事业有成,从而唤起青年人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同时,建筑公司也可针对性的为青年员工提供一些阶段性的工作轮换。让刚进入公司的青年员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的尝试,有计划地让他们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工程轮流上岗,给予多种岗位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力和偏好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安排。这样一来,不仅能使青年人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公司也得到了一位能力更加全面的优秀员工。

(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实行有效的青年员工学习激励制度。

学习是青年员工发展的主要手段,青年的成长关键要靠青年主动学习和提高,但公司的推动必不可少。建筑公司可建立起“以岗位锻炼和团队知识交流为主要方式,以专业能力提升、执业资格获取为主要内容,以提升青年员工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青年教育体系,加大青年员工的学习与培训力度,逐渐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机制。

一是针对青年培训需求,从行政和党工团两个层面,组织各类青年知识、技能培训班。围绕青年职业生涯、国际工程发展现状及公司未来发展规划等相关知识,聘请工科类大学教授和国际知名工程商务顾问为青年进行培训,不断丰富青年服务企业经营生产的载体,促进青年不断回归理论学习、钻研商务,为青年参加企业发展创新搭建平台。

二是建立内部学习交流制度。由于工作的目标只有一个,完成目标的方法却有很多种,建筑公司应积极鼓励员工多交流工作经验,经常组织员工开展优秀员工座谈会、经典案例分享等活动,以此来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业务知识及技能,促进青年员工迅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优秀青年员工参加各工程的技术审查会、学术交流会等,拓展业务视野。

(五)建立公平的考核与薪酬保障制度,搭建青年员工成长的激励平台。

青年员工不仅看重个人发展前景,而且对企业为其创造的薪酬内部公平性比较敏感,因此营造公正、公开、透明的考核与薪酬保障体系,利用薪酬这一有力的激励杠杆,让员工在有效的激励中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物质激励要将薪酬与业绩挂钩。影响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因素调查表明,薪酬待遇对员工的满意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建筑公司可通过建立公平的分配体制,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才有回报、有贡献才有收益,从而激励青年员工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其次,精神激励要体现个人尊重和价值。建筑公司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倾情奉献。对业绩好的青年员工,不但给予物质奖励,还公开表彰,让其上光荣榜、授予荣誉称号等。对其中有能力的青年员工,给予晋升机会。通过这些激励方法,鼓励更多的青年员工爱岗敬业,学知识,搞革新,做贡献。

(六)注重企业文化的属地创新,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团队。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巨大的基础作用。因此,建筑公司可以创新的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引导下形成相同或相近的心智模式,使公司产生一种特殊的凝聚力与和睦感,从而增强公司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

四、结束语

篇6:建筑管理平台

摘 要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建筑工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理、实、虚、学”四位一体的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平台由建筑结构实体模型、建筑结构三维仿真系统、网络管理平台、移动端APP四部分组成,具有虚实结合、管理一体化、创新教学和学习环境的特点,构建一体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实训教学平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三维仿真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52-02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an Education Platform about Ha-ving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Combine Virtuality with Reality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ZHANG Tao,KANG Jiatao

Abstract I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at there exist som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problems,accordingly,the

idea of building a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edu-

cation platform of quaternity include texture,entity,virtuality,learning

is put forward.The platform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entity model

for architectural structure,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system for

architectural structure,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mobile

terminals’ application software,meanwhile,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ity with reality combining,management integration,creative teaching and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And eventually,it constructs an integrated,multifunctional and omnibearing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platform.Key words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3-

D simulation system

引言

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特性,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满足工作岗位的岗位技能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关系。但是受到安全、工期、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实训教学的多个环节难以在校外工程现场开展,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也存在场地有限、资金短缺、工艺难展现、综合利用率低等困难[1-3]。

如何?C合、高效、多方位地开展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始终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院校也都在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建设建筑结构实体模型,解决工地认知实训的困难;通过施工工艺仿真实训软件,解决工艺展现困难、难以循环利用的问题。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调研分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建筑结构实体模型实训基地为静态展示,学习方式单一,利用效果有限;

2)施工工艺操作实训基地使用成本高、限制条件多,无法与课堂形成一体互动;3)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辅助教学,缺乏真实体验感,无法感受工程现场真实环境;4)各实训场

地、软件独立存在,缺乏统一的平台管理。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虚实结合实训教学平台,在统一的平台下使教学、课程、实训、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平台的设计理念

建筑工程虚实结合实训教学平台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为“理论”基础,以“实体”实训模型为施工工艺展示载体,利用“三维仿真、网络信息化”为技术手段,达到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目的,构建一体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打造“理、实、虚、学”四位一体的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平台的基本构架

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是以教学资源库为应用基础,由建筑结构实体模型、建筑结构三维仿真系统、网络管理平台、移动端APP四部分组成。将实体、虚拟、教学、自学有机结合成统一整体,构建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一体的全新教学、学习环境。

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丰富的展现形式可以满足多样式教学创新的需要,平台的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形式调用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进行展示。教学资源库是对具体知识节点的全面介绍和展示,其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图纸资料、图片资料、施工动画、工艺视频、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库具有展现形式多样、展示内容统一、资源及时更新等特点。

建筑结构实体模型 建筑结构实体模型是以实体结构形式展示建筑结构及建筑施工工艺。实体模型是课程理论体系的整合,包含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五大结构类型,结合施工全过程中的基坑工程、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水电工程、暖通工程、消防工程、装修工程等分部工程,部分分层裸露形式展现关键工艺节点300多项,配以教学资源库。

建筑结构实体模型可以对结构及节点静态展示进行认知实训,还可以通过二维码扫码调用教学资源库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动态展示。

建筑结构三维仿真系统 建筑结构三维仿真系统是以实体模型为蓝本建设的虚拟仿真系统,虚拟环境与实体环境完全对应,能够实现实体模型的虚拟网络化,弥补实体模型静态展示的单一性。建筑结构三维仿真系统可以实现建筑的三维漫游、虚拟化展示、知识节点学习、网络化调用等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终端登录仿真系统,其体验与实体结构模型完全一样,既实现了结构模型虚拟化的随时随地调用,又满足了虚拟仿真与实体结构的认知互补性,真正实现虚实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性。

网络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平台是对教学资源库、三维仿真系统、后台管理的统一。平台的各组成部分具有统一的网络入口,通过身份认证登录,可以实现仿真软件的远程调用、网络课程学习、教学资源库查阅、在线考试、统计报表分析等功能。

移动端APP 移动端教学APP是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手机版本,通过移动网络可以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适应泛在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APP还可以对实体模型展示节点二维码进行扫描,进行知识点学习。平台功能应用

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可以实现工艺节点的实体展现,可以实现软件端虚拟三维仿真漫游,可以实现网络学习,具有多维度、多样式展示的特点,具体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应用 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实体模型、三维仿真、网络课堂为展现方式,可以轻松满足多种形式的教学融合需求,创新教学环境,为进一步改变教学模式、创新课堂设计打下基础。管理平台可以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线考试情况生成针对性的分析报表,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组织,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教师应用平台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可以为教师提供极大的便利,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方便教师进行微课、慕课等教学组织,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教师组织的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可以加入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循环更新,保证平台的及时性、实用性。

学生应用 通过平台的创新性应用形式,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终端APP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创新泛在学习模式,创新学习环境。

延伸应用平台可以向企业实习学生延伸,通过网络课堂、在线考试满足异地实习学生的学习、考核及管理需求。平台可以向工人技能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延伸,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打造培训一体化平台。平台可以延伸为建筑百科,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学习需求,打造综合化建筑百科学习端。特色创新

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是理论教学、网络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多方融合,在设计理念、展现形式、应用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创新。

虚实结合 通过实体模型与三维仿真的一一对应,真正实现实训教学虚实结合的理念,使实体模型与三维仿真?y一在一个平台,既互相支持,又互相印证补充。

资源统一性 教学资源库作为平台的各组成部分的应用基础,实现资源调用及展现形式的统一性,使资源的更新维护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

拓展延伸性平台可以在软件集成上进行扩展,在使用范围上进行延伸,具有拓展延伸性。

环境创新性 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展示形式的多样性,满足教学模式创新需求,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营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及学习环境。结语

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是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改革实训教学、创新实训环境而重点支持的实训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之初对相关院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对实训教学及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性地提出“理、实、虚、学”四位一体的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平台,真正实现虚拟仿真和实体结构的完美结合,达到虚实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多个方面具有其特色和创新性。该平台的建成必将极大改善学院的实训教学条件,营造全新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注入全新动力。

平台的建设也对管理人员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后续使用中要注重对师资的培养,平台的良性循环最终要依托素质优良的教师。另外,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注重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对平台进行升级优化,保持其先进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两委班子综合分析研判方案下一篇:爱的教育读书心得感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