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会议

2024-08-20

湖北省会议(精选6篇)

篇1:湖北省会议

湖北省人才工作会议

《神州学人》总编辑杨亚南、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董巍、湖北省各高校人事处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参会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科技学院、荆楚理工学院等近20所高校。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湖北省人才服务局国际部部长吴隽莅临指导工作。

此次会议分享了当前最新的引才理念、举措和解决方案,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多种渠道,特别是将高端人才引进平台和海外学术媒体、驻外使领馆、海外学联等机构资源有机结合,推动湖北省各高校在海外人才的招、择、引等方面的创新,鼓励和吸引更多更优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鄂服务,为提升湖北省高校、院所的科研水平、充实教学队伍发挥作用。

《神州学人》总编辑杨亚南对当前海外的高层次人才、留学生一些现状作了趋势分析和解读,并对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技巧、经验进行了分享。杨亚南表示,广大高校应该把传统的“表格”式的招聘转变为“叙事”式的引进,效果会更好。

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董巍做了“信息化大趋势下的人才引进工作”的发言。董巍分享一些高校成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案例。随后对当前国内高校高层次人员需求情况,海外人才的现状、种类、分布,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董巍指出,高校引进人才,首先要打开沟通的渠道,通过学术媒体(《Science》、《Nature》、《Wiley Online Library》)、移动互联、梧桐人才、学术桥等平台的精准宣传来解决高校与高端人才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中国教育在线人事业务部产品经理郝韵随后做了“湖北地区高校人才引进方案”的介绍,郝韵对各高端人才引进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学术媒体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最后,各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对“人才引进”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探讨。

篇2:湖北省会议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8日

来源: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技推广的信息化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服务模式和形式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日益呈现多样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态势。“十五”以来,湖北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紧扣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三农”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迫切需要,以抓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为重点,以农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加强农技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省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作物品种丰富,南北兼有,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总量大,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处在全国前列,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关重要,且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需求量大,涉及面广。我省农业推广系统的信息化是近年来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经过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省17个地市州农业行政部门有14家建立了网站,建立县级网站平台94个,全省县、区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技推广系统都可以实现上网,多数县市区开通了电话声讯服务平台和手机短信平台。

我省农业技术的推广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新兴信息传递方式方兴未艾。农民接受农业技术信息的主要方式仍是广播、电视、报刊和农技人员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如省农技推广总站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节目《魅力乡村》等栏目,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有限,经常有农民打电话到我站咨询相关技术,或要求延长节目时间,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对技术信息的迫切需求。而新兴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手机短信平台、互联网等只针对拥有手机和能够上网的部分群体,对硬件要求较高,面对群体窄,在农民中大面积普及应用尚需一定时日。

我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不利于信息化的推广。尤其我省鄂西北、鄂西南山区信息化发展更为缓慢,各市区间发展不够平衡,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行业部门紧密协作是农业技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管农业的相关领导负总责,涉农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农技推广系统具体实施,共同推进农技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广泛实施突破创新,充分运用基层体系队伍、互联网络、热线电话等部门特有信息渠道,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资源,根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信息需求,发布各类信息服务产品。

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带动效应。省站坚持不懈紧抓全省农情的定点调查,及时发布《农技推广》、《农情参考》,供领导参考决策,各县市农业部门也都办有自己的宣传刊册。省站同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都合办了农业栏目,与《农村新报》长期合作开辟了农技专栏。各县市农业部门也与当地广播、电视有不同方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县市还与联通、移动公司合作开展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横向协作至关重要。各级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等平面媒体要加强横向协作,联合向纵深发展。各网络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的曝光率和普及率,真正发挥信息效能,为产、供、销发挥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

4、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农业信息支持。根据省站实时监测的全省农情调查情况,加强与统计部门、物价等部门沟通交流,定期收集、汇总和审核本省涉农重要数据,以文件、资料、手册等形式正式发布,为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提供参考借鉴。对企业重点提供产品加工、发展趋势、供求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对农民则重点发布种养技术等方面信息,推动农业信息入户进村。

三、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农业信息网站还停留在农业系统内部发布和沟通信息、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的阶段。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主体的农民、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等,其信息获取手段仍然较为落后,这除了信息硬件建设滞后外,也与现有农业网站信息的实用性和实用性较差有一定关系。

2、农技推广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总体看,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尚处于“以钱养事”改革试点阶段,队伍本身就不够完善,信息化对队伍的要求 更高,因此实施开展就更为困难。

3、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课题,各地都缺乏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加工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支撑和推进工作的力量不足,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或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

4、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信息发布渠道少,部门之间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由于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直接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也限制了对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对功能认识不足,缺乏应用的积极性。

四、我省农技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对策

发展思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农业部指导意见精神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技信息服务网络,整合涉农行业信息资源,构筑农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普遍实现信息进村入户。最终目标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农村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农技信息化服务,基本适应全省农业经济与社会阶段性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1、建立并完善我省农技推广信息网站。省农技推广总站是1996年成立的事业单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业务范围已经覆盖粮棉油等主要作物,人员队伍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建立自己的网站平台已是当务之急,且兄弟省市农技部门多数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平台。而通过互联网站的建立,以网站平台的建设为核心,紧抓全省农情定点监测调查,及时发布各项综合信息,以指导生产,服务农民。建立全省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市县级普遍建立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其中市级门户网站建设率要达到100%,县级达到80%以上,实现信息高度互动共享。

2、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以一村一个信息站、一站一名信息员的模式,实现网络和信息在县以下至村户的延伸;以一站多能、一员多用的方式 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首先解决农业信息的“最初一公里”。通过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发布,为农业生产发挥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拓展信息服务手段和渠道。普遍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声讯服务平台,稳定扩大市县信息联络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农业信息声讯服务覆盖率,使更多农民收益。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发动企业借鉴订单农业的模式,实施信息捆绑服务等,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整合共享农技信息资源。根据我省农技信息化的现状,以农技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大农业,逐步扩展到网络信息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全面提升面向“三农”的信息综合协同服务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农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农技体系基础建设。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尚处于改革阶段,运行状况尚不稳定,因此必须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围绕机构、队伍和网络,积极开展农技体系综合建设,做到“五有”,即:有机构、有队伍、有机房、有设施、有网站。

2、着力开展农技信息联络员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推进农技信息的进村入户,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队伍,强化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铺好信息建设“最初一公里”的路基,以最真实反映农业生产一线的声音。

3、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以全省农情定点监测调查为中心,深入统计调查分析工作,建立信息采集报送和汇总共享制度,充分发挥统计调查与分析对农业宏观指导与决策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支持,加强与企业的互通,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及信息服务。

农村工作通讯杂志(2007年第11期)本期聚焦

发布时间:2007-11-6

本期聚焦

发展现代农业,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有效服务,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时而兴,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代。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创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是该项建设的一条好路径,也是铸造农业服务业辉煌成就的惟一选择。

整合铸辉煌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综述

本刊记者 梁 苗

服务:在关注中升温

上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配合运作,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服务为主导,对象为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组)的农村服务网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了农村的基本政策,高度集中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基础解体。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因无法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服务而作用减退,更因无法应对农民在信贷、销售等方面服务的新要求而被农民小视。然而,“三农”发展离不了社会化服务。于是,如何为2.3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提供所需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成为了巩固农村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焦点所在。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之后,国务院各涉农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政策和措施,农业服务体系得以焕发生机,在广大农民心中重新竖起新地位。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农业又面临着重大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随着“三农”工作的纵深发展,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由单纯生产环节上的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管理、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服务扩展。而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服务种类单一,水平低下,公共服务缺失,信贷保险落后等缺陷,非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三农”工作的“瓶颈”,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据调查,农民对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不满。就以曾经为中国农业和广大农民增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农技推广体系为例,在新时期存在着因职责不清、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和素质不高而难以履行新使命的问题。因此,乡村干部和农民都希望尽快建立起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总之,在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系:在困境中求变

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从实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恰恰就在这方面。

一是社会力量调动不足。尽管该体系在建立之初就提出要“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然而,时至今日还是“官办”服务机构在支撑局面,多元化特别是农民自发组织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发展了十几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到今天还是基本依靠着政府行政资源投入来维持。

二是“部门化”造成行政资源浪费。一方面是行政资源冲突。各部门在操作中不断制定并强化延伸职权,因此几乎任何一个服务环节都会出现多个部门博弈。另一方面是协调难度加大。比如对农户的灌溉服务,需要水利、农技、农机、电力、气象等多个部门的专业化服务相互结合,但这些服务分属相互不隶属的各部门,于是县、市党委政府只能以“中心工作”之类的方式对某项为农服务进行硬性组合,既耗精力又耗成本。

三是“泛市场化”普遍与泛滥。由于国家财政的专项投入不足,许多服务组织为生存无奈将提供服务变为经营牟利,如作为农民最需要的信贷和保险服务,就因为风险大、收益小而长期缺失。更有一些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人员打着“为农服务”旗号,招摇撞骗,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农民抱怨“农业服务不实惠,用不起”。

显然,如何充分调动、利用好现有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财力资源、政策资源、行政资源、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关键。

主体:在探索中发展

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有了新航标和清晰的脉络,即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明确分开,政府负责保障公益性事业的财政投入,经营性服务事业则由社会合作组织来从事。

2007年8月23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主持召开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部门协调会议,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编办、人事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个部门共同参加。会议商定,十部委联合成立调研组,总结经验、解决难题,共同推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这是一个好开端,说明政府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公共资源开始整合。

在地方上,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更是深入开展。河北省为实行农技推广体系的“县办 县管”,建立了由农业厅牵头的农、林、水三厅局组成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协调联络组,专门协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涉及的农业、畜牧、水产等农业行业部门,以及编制、人事、财政等综合部门。吉林省农委与网通公司共同组建了“12316”农业服务网,聘请省市县技术和政策法律专家,全方位解答农民遇到的法规、政策和技术难题,目前日均接听处理电话咨询4000多次。浙江省力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提出了以新型推广网络体系、新型岗位设置体系、新型工作责任体系、新型绩效考核体系和新型农技推广保障体系的五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在全省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另外,一些地方将涉农服务机构,如农技、农机、农经、畜牧、林业等部门捆绑在一起,建立起协调型、紧密型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有些地方探索建立起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与此相呼应的是,基层农民群众自建的各种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民合作社法律地位确立,并得到政府扶持和农民群众拥护,快速成长为了整个农村社会服务的一大主体,也成为了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另外,在近年“三农”工作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一些社会性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各种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加、销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足以说明中国农业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却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小康美景,这足以证明中国农村对全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构建起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让农村生产力孕育产生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推进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心所想,责任使然。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

文/李立秋

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向全国发布,开启了构建我国“一主多元”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帷幕。

要准确把握改革目标,找准改革的立足点

贯彻国务院《意见》,就是既要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又要引导和发育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当前的重点是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一点必须明确。各地在改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时,应当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减开支”;二是单纯地追求保机构、保队伍数量。

精简机构、精干队伍、优化结构是改革的措施,但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不能简单地以此来衡量改革成果。改革的立足点要放在强化公益性职能,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体系与新形势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增强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提高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衡量改革成果,最终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是有利于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不是有利于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也就是要看改革后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是否明确,体制是否理顺,机制是否创新,能力是否增强,服务是否到位,农民是否满意。着力推动体制改革,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体制改革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提高农技推广效能,促进运行机制创新至关重要。其改革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职能定位、人员编制、隶属关系等。各地在改革中,要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国务院《意见》明确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界定了公益性职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定位问题。这是国务院《意见》的一个亮点,也是搞好这次改革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等行业特点,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真正解决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

二是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国务院《意见》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提出了多种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体现了不搞“一刀切”的原则,为各地因地制宜作出选择留下了空间。各地要根据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农民求助,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选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的主导方式;各地农业部门熟悉情况,身临其境,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在选择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方式上,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同时,要将机构设置方式的选择与理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统筹考虑。

三是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理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既涉及到机构设置方式、财政保障体制等,更关系到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能否有效履行,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工作能否高效运转。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提倡“县办县管”。乡镇设置综合站的地方,提倡双重管理、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无论实行哪一种管理体制,都要明确县乡职责,保证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保障应有的工作条件,落实相关的经费和福利待遇,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工作受影响的现象再度出现。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在推进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好的机制可以使体制效能更优发挥,可以弥补体制的某些不足。与体制改革相比,机制创新的运作空间和自主性是比较大的,农业部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改革中要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方式,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能进能出,逐步实现农技人员的资格准入。

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务对象、服务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

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技推广规律,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行基层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推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形成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是建立合作推广机制。要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创建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推广新机制,探索公益性职 8 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切实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剥离经营性服务的主要原因。这次改革,要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问题:要考虑改革本身所需支付的成本,落实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政策;要考虑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问题,提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能力。

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切实保证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同时,要协同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善推广设施,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确保改革有效推进

一是推进改革与加强建设的关系。国务院要求2007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推进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改革和建设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深化改革是动力,加强建设是保障。改革乏力,建设就没有动力;建设滞后,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这两者是互动关系,相辅相成。

加强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把住入口,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二要加强推广条件建设,使改革后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达到能够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要求,要制定不断改善规划。

二是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优化结构、精干队伍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创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过去的劳动,尊重他们为农技推广事业做出的贡献,对精简下来的人员要妥善安置。

目前,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复杂,性质多样,要充分认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要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改革过程中农技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为农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三是建设“一主”与发育“多元”的关系。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其主导作用。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发展农业服务贸易,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要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服务,实现农技服务市场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为分离和搞活经营性服务创造条件,为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供保障。□

(作者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中国与日本在农业发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相似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人多地少形成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体系;同样的农耕制度,稻作文化,形成了相近的社区村落社会;快速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传统农业的解体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正因为此,日本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做法与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现代农业研究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南京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请周教授对此问题作全面系统的介绍。

周应恒:农业服务之日本鉴本刊记者 魏登峰

记者:日本的农业生产与中国一样,主要采用精耕细作方式、小规模农户经营,但这并没有影响日本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阻碍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方面日本涉农的社会化服务功不可没。周院长,在日本有没有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这一说?

周应恒:日本并没有系统明确地提出过这个概念,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日本不存在农业服务体系,恰恰相反日本农业服务体系相当完备、发达。日本的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涉及到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涉农的“服务”类型有多种。依据收不收费,可以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依据提供服务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企业、农协提供和农民自我服务四个类型。这里作用最大的是农协。日本农协是个综合体,每个农协都拥有几个事业部门分别负责农技的推广和交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销、融资和保险等。农协的服务几乎是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每个过程和每个方面。可以说如果愿意,农民可以把土地交由农协经营,自己则做个甩手掌柜。除了农协发挥主导作用外,政府和企业也会在农协的协助下,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总体上,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使得日本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非常高。但日本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并不表示日本的农民专职农事,与此相反,目前90%以上的日本农民都是兼业者。这也与日本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记者:日本农民在农业生产阶段会获得哪些社会化服务?

周应恒:一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如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大型稻谷干燥与储藏设施,主要的农产品批发等农用设备的购置等,这些项目的多数投入是来源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些设施(设备)公共物品的属性强,由政府组织规划,农民或农协申请实施,政府补贴建设购买。同时,一些农协自己购置的大型耕作用具也可以申请政府的补贴。

二是农协提供的服务。在产前,政府和农协会给协会农户提供种植指导:种什么,种多少。在每年开播之前,日本政府会根据全国市场的供需状况与国际市场的趋势提出主要品种的生产规模,通过农协制定内部的计划,并分解到每个农户。当然农民有种什么的最终决定权,但由于农协预测准确,措施得力,农协的指导性建议深得农民的信赖,会很好地得到落实或执行。在产中,政府和农协也会为农民及时提供相关服务。一是技术服务。农协会根据农业生产的进度提供适时的技术服务,如施用化肥,良种以及科学栽培或养殖的技术推广等。二是大型耕作用具的提供。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并不是每家农户都能拥有所有需要的农具。小型农机具由农户自备,大型设备一般由农协提供,当然农协购买这类农具时,政府会给很多的补贴。三是病虫害的防与治。四是上市计划指导。收获后,农协提供各类农产品的统一分级,包装,加工处理,共同上市;水稻的话农民可以直接把粮食送到农协经营的粮食干燥储藏库过秤记账,统一保存,农民可以在需要时去支取粮食。

记者:农产品收获后,还有个加工流通的问题,日本有哪些社会化服务?

周应恒:农户可以通过市场直接销售,但多数是由农业共同运销或由农协的企业加工后再销售的。目前有1/3多的农产品是由农协加工的。共同运销的农产品出售后,货款由农协扣除手续费后交付给农民。农协经营获得的利润,根据每个农户利用金额大小进行返还分配。

在流通领域,市场风险是农民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为了规避和降低这种风险,政府首先为农民(农协)提供政策性信息的宏观指导。而农民将产品委托农协通过“共同运销”上市销售,这种销售有很强的计划性。当然农民也可以自销,他们直接把产品运到批发市场,或超市。日本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给予了很大支持。首先几乎所有大的中心批发市场是作为准公营事业的,其建设资金的大部分是国家投入的。当然,政府对于作为准公共设施的批发市场的经营活动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入场费等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点与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营运私营体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样,它讲求最大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而在零售阶段,曾有段时间,为了平抑物价,日本各级政府规划建设了一批公营的农产品零售店 10 设施,这类公设市场至今仍在运行。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日本建立了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安定制度。如由政府提供补助资金,指导农协或者行业组织建立了各种安定基金。此外,在商品检测检验、认证和出口方面,政府和农协也提供很多的服务和便利。政府往往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帮助出口。如去年5月日本出台了《促进农产品向外国出口》政策。日本政府还设立专门的补助基金,资助出口产品作的海外市场调研、中小企业以及农协的出口认证。同时为国内企业到海外推销产品提供补贴资助,如为日本企业到国外参加农产品展会提供资助;为商品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

记者:为农服务的内涵很广,可扩展到对农村社区的生活服务,这方面日本有何特点?

周应恒:首先是充分发挥日本农协的作用。日本农协宗旨中有一条就是搞活当地农村社区,这里的“搞活”有经济内涵,但也有文化生活的内涵。农协通过其下属的青年、女性等各种部会活动以及专职人员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协调,法律咨询等等,农协还通过运营的各种企业,为农村社区的生活提供种多样的服务。农协是综合体,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多重功能,它在农村的社区生活中影响很大,很多时候地方农协组织对地方自治体的行政长官以及选区议员的选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第二日本政府鼓励大学生回到农村去创业。大学生如果想去农村创办企业,只要这种创业计划通过审批,就会从政府那里获得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支持。这样,实际上把农村最需要的人才、资金和项目同时带到了农村,有利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第三对落后的山区,政府会给予特别的补助政策。此外,日本政府还鼓励企业到农村地区设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记者: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周应恒:借鉴日本的经验,我觉得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服务主体角色的重新定位、服务体系的再造,使政府、企业与合作组织等明晰权责。构建“多元主体、多元维度、多元途径”的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系,力求减少服务主体的缺位与错位,明晰服务类型的市场化范畴与公共服务范畴,从技术、信息、流通、金融、食品安全和农民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全方位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具体有这么几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政府不能无所不包,要区分公共服务和其他服务。是公共服务,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如地域规划、农村水利,农村主要道路,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基础科技这些公共产品应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对一些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项,也要给适当的补贴支持。如农业技术,大型农业机械与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企业,农民组织共同投资提供。在非公共服务领域内,要做到维持市场的公平公正,为农民或涉农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要让农民组织起来,同时要处理好农民组织与基层政府组织的关系。要好好培养我国的农民组织,使其由专业体向综合体发展,这点可以借鉴日本的农协。

三要培育为农民服务的企业。要注重量,更要重视质。对它们还要引导好、监督好,不能让某些企业打着为农民服务的幌子,在享受政府各项优惠和补贴后而没有真正为农民服务。

四要做好信息服务。要努力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结构,改善信息资源配置、完善信息网络、提高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农业信息服务还需要改善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

最后应加强农技服务,要适时改进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以适应小规模兼业农户的经营方式。

合力构建三大服务体系

文/毕美家

(作者系安徽省农委主任)

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日益显示出它的两大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大”,现代农业是大农业。第二个是“一体化”,现代农业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总之,现代农业规模大、分工细,相互间的合作却越来越密切。从实践来看,现代农业的这两大基本特征,要求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是综合性的,对农业的服务也应该是全方位的。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呢?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构建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合作服务为基础、公司服务为主体的三大服务体系:

一是公共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又是一个弱势产业,因此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各服务体系中它应该起主导作用。在农技服务方面,像禽流感、蓝耳病、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以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培训新型农民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政府也有大量服务工作要做;在农业的质量、标准、环保服务方面,政府的服务更要与时俱进,从而跟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在政策保障服务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应逐步增加新内容。

二是合作服务体系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民合作社为会员开展的服务构成了现代农业服务的重要基础。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走过弯路,现在国家颁布了法律,我们要积极补上这一课,在工作中,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要积极地去组织、去引导。当前,很迫切的任务是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目前,农村最短缺的是金融服务。农民一家一户,居住分散,金融成本高,商业银行不愿意到农村去,外资银行更不会去。谁来解决问题?关键要靠民办官助的形式建立农民合作信用体系。如果这个体系不建立,势必要拖现代农业发展的后腿。

三是公司服务体系

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也在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由于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起步晚,力量弱,因而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公司往往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着主体作用。如物流服务等。一些大的连锁集团开展的农资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了质量优质、价格公道的农资产品。一些农产品公司开展的购销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这些公司靠着自己的雄厚实力和优质服务占领了农村市场。再如,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畜禽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服务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上述三大服务不是截然分开的,恰恰相反,三者之间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基础,公共服务的绩效就会受到影响。同样,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这正是近年来为什么“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主要原因。反过来,如果没有公共服务和公司服务作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服务体系过程中,三大服务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架好产销服务桥梁

文/陆志林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农经局局长)

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总体上已进入买方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又直面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的冲击。在如此背景下,农业高效和农民增收,关键不在产而是销。近年 12 来,浙江省嘉兴市不断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成形,并取得了好成效。

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销售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嘉兴市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在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于专业批发市场和城乡农贸市场建设。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扶持和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功能相对齐全、设施较为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已建有各类农贸市场233个,年交易额144.65亿元。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有12个,交易量213.38万吨,交易额达57.16亿元。全市有有85%左右的商品蔬菜、80%左右的商品水果、水产品、肉禽蛋通过这些农产品交易的主平台而集散。

市场主体培育得到加强,多元化营销组织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00余家,资产总额达58.3亿元,年销售收入56.58亿元,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茧丝绸一体化和以鲜销市场为主体的五大农业龙头企业群。2006年全市龙头企业联结基地155万亩,销售家禽1821万羽,家畜171万头,带动农户89.6万户,其中订单带动21.95万户。二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48家,合作社资产总额达8000余万元,入社社员1.7万户,带动农民达15.54万户。2006年,有130余家社直接开展了农产品销售活动,年销售农产品33万吨,实现销售总额15.08亿元。三是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跨入流通领域,成为了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购销专业户2511户,从业人员7454名,年农产品销售总额达29.46亿元。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农产品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一是物流配送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10家,年配送额4.8亿元。如市蔬菜公司配送中心,通过采购、加工、包装、储藏、传送一条龙服务,向各大超市、团体伙食单位、宾馆饭店供货,2006年配送中心销售额达到1亿元,并扩展到上海、杭州、江苏等地。二是连锁经营崭露头角。五芳斋集团公司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个82个连锁经营店,遍及长三角地区,连锁经营额达到3.48亿元。三是网上交易应运而生。1997年,市茧丝绸交易市场投资2200多万元,建立起“金蚕网站”网上交易平台,为会员提供交易结算、融资担保和储运等服务,实现网上交易额260多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第一。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赋予了农产品营销新的内涵。目前,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发展到66个,2006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共接待游客达177.25万人次,创利税2500余万元,休闲区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有一大部分建设了农产品展示展销区,为游客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开展了一系列采摘活动,如海宁尖山农业旅游基地,今年举办了“杨梅采摘周”活动,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采摘杨梅56万公斤,产值672万元,占杨梅总产量的90%以上;开展了特色农家菜餐饮服务。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产品销售搭建了新平台。

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农产品营销管理服务不断加强。一是积极组织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嘉兴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省内外的各类农交会、农博会、展销会等,拓展了嘉兴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认真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全市共建立签证点156个,2006年共通行农产品44.72万吨,13.07万车次,减免道路交通费用1001万元。三是积极参与农产品专营网点建设。四是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二级都建成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2006年,全市农民信箱用户发布购销信息8000多条,通过网络达成交易1000多笔,总计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节约营销成本410多万元。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嘉兴市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电子信息平台、专营网点平台、专业批发市场平台、连锁经营平台、农村经纪人平台、专业合作组织平台、休闲观光平台、展示展销会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的十大农产品营销平台。在这十大平台的共同作用下,嘉兴市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销售区域快速拓展,销售量逐年扩大。到2006年,全市 13 有15个农产品获省级名牌,有72个成为市级名牌;全市农产品外销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供沪、供苏农产品金额达48.5亿元;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达6.89亿美元。

建立精干高效农业服务体系

文/宋圣军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岳西县委书记)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近几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预计今年茶、菜、茧的销售收入将突破4.6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取纯收入可超800元。

为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自今年五月以来,岳西抓住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按照“整合资源、事人统筹、突出产业、综合服务”的思路,通过实施以“区域建站、垂直管理、定性明责、机制保障”为内容的改革举措,使新的农业服务机构更加适应服务“三农”工作的需要。

切实加强领导,稳妥推进改革。岳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政府副县长负责改革的常务工作。县农委等部门多次请教专家、广泛征求农技人员和农民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形成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意见,经县委、县政府集体反复讨论,十易其稿,正式出台了《关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突出了“服务为先”的改革宗旨,体现了创新精神,按照整合资源、事人统筹、突出产业、综合服务的思路,对人、财、事、物等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保证整个改革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改革后基层服务站站房紧缺的现状,提出了“尽量利用原有资产,适当进行改造”的办法,并安排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设置机构,准确定位职能。在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上,打破按行政区划“一乡一站”的模式,依据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撤并24个乡镇农技站,跨乡镇组建8个区域性农技综合服务站。同时,根据各区域特色农业布局,在部分综合站增设了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专业服务站,配齐配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上,改县农技推广中心为县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分设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多经站、种子管理站、环保站等六个专业站。对机构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区域站均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家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逐年增加投入。在职能定位上,突出了两点:一是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农技服务机构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经营性服务职能则推向市场,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职能相分离。二是拓宽职能范围,在明确农业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赋予其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参与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协助农业执法等新的职能,使之更适应本县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理顺管理体制,充实基层力量。改变原有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将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实行“垂直管理”。同时,县编委按照编制“不突破”的原则,按照“人员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对县、乡两级现有农技人员,按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和发展实际需要,进行统一调配。现在,基层8个区域站有农业技术人员76人,占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70%。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制订出台了《岳西县农业综合服务站岗位责任考核办法》,重点建立和实行三项基本制度,即:以岗位职责确定工作任务的办事制度、以工作实 14 绩为重点的考评制度、绩资挂钩的分配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以岗定事、以事定责、以责管人;变领导评绩为农民评绩,以为群众服务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即主要由服务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变平均主义为按绩分配,农技人员的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对考核为优秀的进行奖励,不合格的扣发绩效工资、并低聘一档技术职务。各基层服务站也相继制定了人员分工包片、包村联户、岗位目标责任制、资产管理等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

改革后,岳西县构建起了县有综合服务中心、区域内有技术干部、乡镇有农民技术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信息员的无断层精干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初步取得了四大成效:一是公益性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二是服务领域得以拓宽;三是服务合力得到增强;四是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正确定位、把握重点、多策并举

——浅谈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运行的基本理念——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温州执行部

十年前,铁瑛、李丰平两位老领导发出了“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的庄严呼吁,这一呼吁犹如一声春雷,催生了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为我省农技推广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座标。2002年6月温州执行部也应运而生。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办会宗旨,沿着“亲农、扶农、富农”的轨道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助推了我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然而,农技推广基金会工作和组织形式,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本文拟以温州执行部三年的运行实践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工作经验与与教训,藉以客观审视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定性、定位、定责及其运行规律,就一些事关执行部的发展问题与同仁商榷,以期合力推进我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在服务中不断成长,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评估执行部的运行业绩。

温州执行部成立三年来,坚持科技兴农,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办会宗旨,坚持农业“双增”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试验示范项目;组织农业集成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新,在运行的实践中张扬了活力,展示了特质。

1、紧扣农业“双增”目标,优化试验示范项目,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三年来,已累计实施省、市两级的试验示范项目80项(90个实施点),推广应用新品种40多个,新技术60多项,资助资金184.5万元,产生实际效益达5000多万元,起到了四量拔千斤的作用。这批项目的实施,展示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格局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一,效益农 15 业突出,涵盖了农、林、渔、牧、特等农业产业,其中种植业占56%,养殖业占30%,种养结合占14%,展现了稳粮、增效、增收的结构特征。二,特色农业领先,具有区域性特色农业项目占70.3%,其中水产养殖、名优茶、马蹄笋、精品水果等传统优势农业居多,约占项目数的40%,张扬了我市的特色农业。三,农技、农企结合,以农企为载体,农技为支撑的项目约占49%,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四,布局合理,覆盖面广,遍及全市11个县(市、区),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得到重点支持和倾斜。现在,所实施的项目已彰显成效。诸如文成县的发展牧草、科学养兔、深度加工综合技术开发与仰山乡千亩杨梅基地建设项目;泰顺县的毛花猕猴桃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薏苡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平阳县的马蹄笋标准化丰产栽培示范与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的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苍南县的深水网箱养殖品种筛选与新品种“恒美”席草选育和加工技术示范项目;乐清市的西瓜嫁接苗繁育基地建设与稻板田免耕种植马铃薯技术示范项目;瑞安市稻鸭共育与优质米产业化技术示范等一批项目,都成了我市发展效益农业的新亮点。有的项目却带动了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的一个产业,收到了资助一个项目,发展一门生产,普及一项技术,惠及一方农民的好效果。

2、实施农技、农企结合,组织集成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

实施农技、农企联手,农技、农企、农民结合是项目实施中的一大特点。

三年来,由农技、农企联手实施的项目有38项,约占项目总数的49%。这种实施形式体现了农技+农企+基地+农民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彰显了自己的活力与特质。首先,以农企为载体,农技为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联动性,为农技推广增添了活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的一种创新。其次,能充分发挥农技、农企的技术、信息、资金和市场优势,快速形成产、供、销、加的经济链,进而促进商品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促进市场主体的整合。再次,密切结合生产,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能有效地集聚农技、农企、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农技推广增力的全赢目标。如平阳县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社,该社于2002年由专业农技人员钱玉夫牵头,组建了由供销社、种菇大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2003至2005年实施高产蘑菇菌种筛选与蘑菇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2个省基金会项目。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能人带动的作用下,促进了全县的蘑菇生产。目前,平阳县蘑菇种植面积从原来的400亩增至现在的6570亩,蘑菇产量2.2万吨,总产值7070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就业人员5.3万人次,农民净增收3812万元,净收入年增长率达23%,户平均净增收入3.8万元,使蘑菇发展成为平阳农业一大主导特色产业,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又如由文成县金炉乡农技站与双凤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发展牧草、科学养兔、深度加工综合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从2000年省基金会资助农技站建设起步,继之资助养兔项目,现在该乡已形成加工企业+兔业协会+养兔专业合作+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乡毛兔饲养量已达15万只,产值500多万元,约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双风食品有限公司也在养兔生产发展中不断壮大,现在已拥有年加工100万只肉兔的能力,开发了有机兔肉松、兔香肠等四个品牌产品,并积极实施“树一个品牌、办十家分厂、建百个兔场、连千家万户、帮万人致富、创亿元产值”的发展规划,以农业龙头的姿态带动全县的养兔生产。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助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是实现农业“双增”的关键。三年来,我部以农技培训为抓手,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于一体,多层次、多层面地举办实用型技术培训班,为农民、乡镇农技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与寻觅商机的平台。一,以技术现场会与研讨会为切入点,扩大重点项目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曾先后与市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联合举办全市性的技术现场会7期,受训人员达 16 400多人次,内容涵盖农业、林业、渔业中的“稻鸭共育技术、稻板田免耕马铃薯栽培、西瓜嫁接苗栽培、马蹄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深海网箱养殖与淡水新品种养殖技术”等等方面。技术现场会都采用了现场观摩、专家技术解读、学员与专家对话、交流经验与信息等形式,使技术现场会真正成为最实际、最生动的技术推广过程。二,以项目为载体,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据统计,近70%以上的项目都举办了培训班,累计举办了乡、村一级的技术培训班107期,参训人员11500多人次,展现了基金会培训农业技术的功能。如永嘉县碧莲镇农技站以“优质高效稻田养鱼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技术培训为切入点,采取各种举措普及养鱼技术。首先,开办了碧莲镇农函大淡水养殖专业班,学员32人,由专家定期讲课,精心培养科技示范骨干。其次,向8个养鱼重点村发放了16张(稻田坑沟养鱼高产技术)VCD光盘,开展电化教育,并在不同季节和关键技术环节举办培训班,仅2004年一年就举办了18期培训班,受训人员达11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位率。现在碧莲镇的稻田养鱼面积常年稳定在3500亩以上,约占水田面积的83%,亩产与效益也处领先水平,成为我市稻田养鱼高产稳产的样板,科技兴渔的榜样。

4、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创新,助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经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的评选、推荐,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我市表彰奖励了有突出贡献农技员4名,优秀农技员128名,先进农技组织20个,并先后资助了38个欠发达地区乡镇农技站的建设。2004年我部也表彰奖励了市科技成果推广奖19项,奖励资金11万元。通过表彰奖励活动,调动了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了争做服务“三农”标兵,发展“三农”先锋的光荣感与责任感。泰顺县筱村镇农技站站长、省优秀农技员、市农业先进工作者林汝达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典范。在今年抗击五号台风的斗争中,他因带病连续多日奋战在抗台第一线,终因过度劳累以身殉职在试验、示范田里,终年49岁,为广大农技人员树立了生命因农技推广事业而光彩的榜样。

基金会的资助和奖励,也有效地推动了乡镇农技站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农技人员自立创业、带头创业的积极性。据统计,在受资助的农技站中,有40%左右的农技站起到了转变职能,体制、机制创新的促进作用,涌现了一批诸如平阳鹤溪镇农技站、苍南巴曹镇、沿浦镇农技站、永嘉县枫林镇、碧莲镇农技站、乐清市虹桥镇农技站、文成县黄坦镇、金炉乡农技站、瑞安市马屿镇、塘下镇农技站,泰顺龟湖镇农技站等先进农技站。

目前,不少的农技站和农技人员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行农技、农企结合,参与生产经营,积极创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有的以农技站为主体创办实体,组建加工、农贸、服务公司,成为一方龙头企业;有的以技术为股权,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有的以资金参股,成为产业化组织中的一员。如平阳县鹤溪镇农技站,以农技站为主体,组建了“天鹤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由站员自筹,人人成了股东。该站紧紧围绕毛芋、杨梅和蘑菇等三大基地建设,实施产业化经营,相继开发了毛芋、蘑菇、杨梅、白酒等四个天鹤牌系列产品,抢占了市场,壮大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技推广能力,成了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企增利、农技推广增力的全赢目标。鉴此,鹤溪镇农技站及其天鹤农产品有限公司,双双跨进了“五优农技站”和县先进农业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审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1、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乡镇农技站是国家农技推广网络的终端,是科技兴农的前沿和主战场,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现行的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一直以来乡镇 17 农技站就成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我们坦言,十年前,建立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动因,是鉴于当时我省乡镇农技站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乡镇农技站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在攻坚克难中艰难前进,改革成效有喜有忧,喜忧参半。据我市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市乡镇农技站的现状仍然十分严峻,主要问题是:

1、人数较多,素质极需提高。我市现有281个乡镇,建有319个农技站,总编人数3512人,实际人数3258人。从专业来分:种植业占25%,农经占26%,畜牧业占17%,农机占16%,其它占16%;按职称来分:无职称的占19%,初级职称占74%,中级职称占7%,高级职称2人,仅占万分之六,与“国家农技推广法”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

2、定岗、定位、定责、刚性不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普遍。据典型调查,全年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为50-60%,有的还不到30%,驻村、计划生育等行政事务繁重,不能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3、经费严重短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情况突出。全市多数的乡镇农技站只有人头费而没有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有的一年只能领到省拔的基本补贴8000-10000元,连养老和医疗保险经费也难以落实。

4、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一般如动物、植物检疫等行政执法职能发挥的较好,而中介服务、生产经营和公益性的技术服务渐被淡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不少负面影响。有农技员反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我们是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是地位低、待遇低、层次低的“三低”干部,是“工作干在前头,成果分享排在后头,为他人作嫁衣”的苦力,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由“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值得反省与思考:思考之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存在着“网破、线断”的危机,这是当前农技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阻断在“最后一公里”上的根本原因。现实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浙政发(2005)3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切实按照保持基层农技队伍稳定,提升基层农技队伍素质和优化基层农技队伍结构的要求,认真定编、定员、定责,确保经费落实,努力建设好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思考之二,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坚持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鼓励支持乡镇农技站自主创业,带头创业,积极创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思考之三,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强烈企盼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完善与发展。鉴于我部尚处初创时期,还明显存在着基金规模小,实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覆盖面不广等实际困难。今后,我部将本着“壮大市级,发展县级”的思路,加强县级执行部的建设,以聚集群体优势,扩大执行部的基金总量与工作覆盖面,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竭尽全力为基层农技推广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努力促进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的完善与发展。

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诞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农业的现实需求。实践证明,唯有完善的农技推广基金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唯有广阔的服务空间与覆盖面,才能彰显其在科技兴农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基金会的完善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完善与发展基金会,要确立“正确定位,把握重点,多策并举”的理念,坚持在深化改革中求完善,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

1、正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这句名言,催生了我省的农技推广基金会,它是基金会的旗帜,是灵魂。解读这句名言,以及剖析我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现况,我们认为,农技推广基金会是一种具有 “政府培育,社会共济,部门相辅、基金会运作”的运行机制,并体现政府意志与社会共济相结合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非政府机构的农 18 技推广服务组织、是一个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的民间社会团体、是国家创建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农技推广格局中的一种创新。农技推广基金会要彰显“大家都为农技推广出把力”的精神,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作为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坚持以科技兴农,为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服务为办会宗旨;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办会理念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桥梁”、“助手”、“纽带”自我定位、定格,处理好周边关系:

一、与政府的关系。要紧紧围绕政府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大局,加强调查研究,筛选、优化农技试验示范项目,抓点、办方、搞示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与部门的关系。要尊重和维护农业部门是国家农技推广的主体和主角的地位,甘心当好配角和助手,在工作上既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要讲究部门的合作性与协调性,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与督查。

三、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要以“服务”统揽工作全局,偶技术推广于服务之中,努力为基层农技组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

2、把握重点,寻求关键突破。

农技推广基金会是非政府机构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根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界定,“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因此,农技推广基金会的工作也应依法规范。我们认为,农技推广基金会要以“贯彻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的思路统领工作全局。即以“大力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主线,切实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加强实用型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主体素质,提升科技兴农能力;三,鼓励农技、农企结合,支持农业集成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表彰奖励先进,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助推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创新。要秉持“工作主题化、主体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思维方式部署工作,认真抓好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试验、示范项目。在项目选择上,要以“资助一个项目、发展一门生产,普及一项技术,惠及一方农民”的技术路线为标杆,筛选试验示范项目。在资金的安排上,要强化三个结合,即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相结合。基金会要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活力与魅力。

3、多策并举,优化发展环境

(1)政府培育,保发展。农业是安天下,定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农技推广基金会又是一个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它的诞生与建立,全仗政府的支持。同样,它的完善与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农技推广基金会从广义而论,是一项为政府分忧,助农民增收的善政,也是一项事关“三农”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国政和德政。各级政府应从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从政府的层面施良策、出实招,为其构建长效而稳定的发展机制。要从行政上给予合理的定性、定位、资金上给予统筹兼顾,重点倾斜,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与服务功能;工作上予以“定责、授权、协调、监督”,帮助排忧解难,清障铺路,为其塑造公众形象;组织上,要将其视为多元化农技推广格局中的重要成员,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社团行列,为其全面取得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

(2)社会共济,促发展。农技推广基金会是一个“取之于社会,用之于农业,富之于农民”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基金是基金会完善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基金数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基金会的服务功能与运行质量。因此,增扩基金规模,增强服务功能,是当前基金会完善与 19 发展的关键。实现基金规模的增量,要着力营造一个社会相济的氛围,要竭力推进“三个加强”。

一、加强基金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县级执行部的建设进程,构建一个以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为龙头,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基金会网络,扩大在全省的覆盖面,从宏观上实现基金的大幅度增量。

二、加强政策引导,聚集社会支农资金。对社会上企事业的捐资单位,要贯彻落实税前列支政策、优先立项资助政策、荣誉褒奖政策和享受减免地方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将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列入政府性质的慈善募捐活动,分享捐资成果;建议各级地方财政要本着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的精神,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农技推广基金会(执行部)增拨适量的基金,帮助建立基金积累机制。特别是对那些一时尚不能独立运作的基金会(执行部),要帮助搞好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工作,每年以合理的增值率提供可用资金,确保这些基金会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基金会理事会建设,要从充实完善理事会成员结构着手,积极吸纳那些关心农业,支持农技推广的企业家、社会名士、老领导、老专家充实理事会,形成和衷共济谋良策,同心协力图发展的氛围,提升理事会的运行质量。

(3)部门相辅,助发展。实践证明,部门通力协作是农技推广基金会完善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从基金会建立至今,都以依托单位和主管单位的双重身分,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上全力支持基金会的工作,为基金会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加强部门协作,首先,要继续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要强化基金会专家组和联络员制度的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与推广网络优势,将基金会的项目立项、技术培训,评选先进等工作与农业部门并网、并轨运行,藉以“借船出海,借网捕鱼”,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其次,坚持合作推广原则。加强与科技、人事、教育、科研部门的合作,寻求在“科技立项,‘评先’确认和项目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营造齐抓共助的工作氛围。再次,加强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合作,探索建立新型的“买服务”搞推广的关系,诚心诚意共谋为农之策,多谋为农之事,将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4)固本强基,求发展。加强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自身建设,是固本强基求发展的关键。要固本强基,首先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弘扬“干在实处,站在前列,富在农民、乐在其中”的精神风貌。要从国政、德政、善政的高度去谋划发展,抓好发展、促进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自主创新之举,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切实抓好以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为主体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服务空间,以优质的服务塑造基金会的公众形象。三,坚持办会宗旨,践行为“农业双增”服务的价值取向,认真执行省基金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零距离服务、零关系办事、零利益工作”的作风,实行开门办会,廉洁办会。

江苏省洪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日期:2007-08-20 08:38 作者: 来源: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5年底,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通知》(农经办[2005]14号)精神,江苏省洪泽县承担了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任务。一年来,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机制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1、镇级公益性农技人员定岗到位。

2004年洪泽县完成了镇级农技推广体系分类改革,建立了一支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至2006年底,全县12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有公益性农技人员180人,现有人员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有91人,35-49岁的有86人,50岁以上的有3人,分别占50.5%、47.8%、1.7%;从知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文化的有82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的有98人,分别占45.6%、54.4%;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职称的有9人,初级以下职称的有171人,分别占5%、95%;从专业结构上看,农技专业35人,蚕桑10人,水产专业18人,农机专业16人,林业22人,动物防疫22人,农经专业57人。农技推广中心领导竞聘到位。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办法,由各镇征求县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了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3名。竞争产生的推广中心主任、副主任实行聘任制,聘期三年。目前,全县已竞聘产生农技推广中心主任11名,副主任29名。同时,全县分流102名农技人员,有56名人员分流安置到农技门市开展经营服务,32名人员从事农技社会化服务工作,8名人员进入产业化经营公司,6名同志自谋职业。

2、县级农业推广体系稳步完善。

全县县级共有农技推广机构14个,全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分别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县蔬菜技术指导站、县农业技术试验站、县农村能源服务站、县蚕桑工作站、县农业干部学校、县畜牧兽医站、县林业站、县畜禽改良站、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水产科学研究所、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0个,农业技术试验研究单位3个,农业培训教学单位1个。目前,全县共有县级农技推广人员112人,其中:35岁以下的51人,大专以上文化的63人,中级职称的50人,高级职称10人。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样本点的选择

选择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样本点。该单位综合实力较强,工作条件较好,镇、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当地政府重视农技推广中心建设,中心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2004年6月完成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现了经营性职能和公益性职能的分离,综合设置成立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国家在乡镇的农技推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公益性农技人员20名,其中:农技5人、林业2人、农机2人、畜禽3人、水产3人、农经5人;与全县镇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同步,内部机构设置完善,服务产业相似,在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方法。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典型农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进行调研,与所选取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有针对性的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以岔河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典型案例,对其农技推广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方法。

2、对比分析方法。

对样本点推广机制运行前后和非样本点进行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洪泽实际情况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样本点在机制运行中农技人员的量化服务、绩效评估等,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提供直接依据。而对管理体制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则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办法。

三、研究进展

(一)贯通三个通道,创新需求反馈机制

1、开通服务热线收集农民需求。

利用2005年洪泽县实施农业部农业信息“三电合一”项目,建成开通了县农业一线通服务热线,以此作为全县信息咨询服务的龙头,为农民提供需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项目研究样本单位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县农业一线通的下线,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制定了农技110工作制度,安排专人值班,记录农民来电,及时收集和整理农民的需求,并解答农民来访咨询的问题。镇农技110热线开通后,向农民获取农业品种、技术、产销等信息353条,接受农民咨询466次。

2、建立联系户了解农民需求。

每名农技人员在所挂钩的村确定10名工作联系户,农技人员及时沟通农民服务需求,并负责对所联系户的政策宣传、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高产竞赛和致富帮扶等工作。为切实抓好农技人员挂钩联系户工作,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门制定了农技人员工作联系户制度,明确了联系户工作任务。农技人员通过发放名片、公开电话等方式与联系户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工作联系户制度以后,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每名农技人员对每个联系户每月上门服务普遍都在2次以上,及时了解了农民需求,全年共获取重要需求信息410条,并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3、设立调查问卷获取农民需求。

每名农技人员在所挂钩的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百户设立问卷进行服务需求信息调查。2006年4月份,通过对10个村的2000户的到户调查汇总,共收集技术需求、政策需求、培训需求等重要信息428条。一是在产业上,广大农民普遍对农业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的技术服务需求迫切,包括杂交水稻制种、有机稻米、大棚蔬菜、特种水产等;二是在技术上,农民对高产优质新品种、省工节本高效技术服务、农作物病虫害与动物疫病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需求率均达95%以上;三是在时间上,要求根据农事季节及时开展服务,特别是对产中服务要求强烈;四是在形式上,普遍要求进行就近培训、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和利用多媒体培训等,要求农技人员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服务,做到培训到组、指导到户、成果到田、要领到位。根据问卷调查农民需求的分析,岔河镇在农民培训中确定农业实用培训菜单26项;在实施科技入户工作中,确定水稻主导品种2 个,主推技术5项。

(二)制定十项岗位责任目标,创新目标责任管理机制

1、明确公益性职能。

2004年6月,洪泽县完成了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实现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建立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要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有“三防三共两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防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森林防火、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农村经营管理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指导生产、推广技术、服务农民上来,不从事经营性服务。

2、细化岗位职责。

按照岔河镇农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设立了农技、蚕桑、农机、动物防疫、林业、水产、农经等7类专业岗位,具体细化了各个岗位的职责。

(1)农技。研究拟定全镇农业生产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县推广计划,结合本区域实际,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承担农作物病虫(草)害指导防治工作;协助搞好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协助做好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承担农情(苗情、墒情、灾情、地力等)和其它农业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和咨询,为农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对农民进行公共教育培训等。

(2)蚕桑。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镇蚕桑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措施;负责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承担蚕桑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组织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协调指导蚕桑生产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

(3)农机。拟定全镇农机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并参与组织实施;负责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农业新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农机维修网络建设和农机操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搞好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服务组织建设;负责农机安全生产,配合做好农机监理、换牌发证等工作。

(4)动物防疫。拟定并实施全镇畜牧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以及重大技术措施;负责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畜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实施养殖技术规范和畜产品质量标准;负责畜牧生产、动物疫情等相关信息采集、上报;组织实施动物防疫、疫情扑灭;负责无公害畜禽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

(5)林业。研究拟定本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的战略规划和计划;负责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施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组织开展并监督检查植树造林工作;加强林木种子(苗)管理;协调林木的采伐审批及其经营、加工、运输的核准;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全镇森林防火,负责全镇的林政执法工作;负责植物检疫费和育林基金的征收与管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6)水产。拟定并实施全镇水产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的战略规划和计划;组织指导全镇水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工作,负责全镇水域渔业资源增殖和开发利用;负责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全镇渔业防疫检疫工作;负责无公害水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产地认定的申报、管理工作;水产良种建设和水产种苗管理;负责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7)农经。承担全镇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工作,负责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农经统计年报、农业承包合同及指导合同的签证和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具体工作。

3、健全内部组织机构。

岔河镇现有14个行政村(居委会),9521户,总人口40170,其中:农业人口34758人,耕地面积55500亩,粮食作物面积99345万亩,瓜菜2525亩,桑园面积500亩,植树造林315000株地,成片造林503亩,饲养生猪39000头、羊11900头、家禽377200只,水产养殖面积25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85600千瓦,拖拉机6100台,联合收获机187台。根据岔河镇农业产业、生产规模和农业工作服务范围,确定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和具体专业岗位人员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有人员编制20人,设农技室、农经室、林牧渔业室三个, 其中:农技室7人,主要负责粮油、蔬菜、蚕桑、农机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林牧渔业室8人,主要负责林业、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经室5人,主要负责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财务指导、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工作(注:农经室因职能原因没有作为此次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对象)。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各室负责人由副主任兼任。

4、确定适量的岗位目标。

根据农技人员的专业特点,确定了每个农技人员的“十个一”工作目标:一是挂钩联系户(科技示范户)不少于10户,完成挂钩及科技入户工作任务。二是每半年在挂钩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不少于1项。三是每季度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1次。四是每季度编写1份培训教材或技术明白纸。五是建立工作示范点1个。六是当好1个龙头企业或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参谋。七是参加1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八是负责1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24 九是每年发表1篇技术论文(文章)。十是每月提供1篇生产信息。

(三)推行三种农业推广方式,创新农技推广新机制

1、建立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的推广方式。

一是实行农技人员包户责任制。每人具体指导10-2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共指导种植业和水产、林牧示范户240户,辐射带动4800户普通农户。在关键时期深入到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并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和带动,提高科技推广到位率。二是按照“四个一”的模式开展入户培训指导。技术人员开具一份技术处方,为示范户提供一套技术明白纸、一块宣传技术的小黑板、一台防病治虫示范的喷雾器,较好地开展了入户指导和示范辐射工作。三是开展农作物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竞赛活动,将示范户竞赛结果作为考核每个农技人员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2006年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举办农技培训94场次,培训农民8930多人,发放《岔河农技》等各类技术资料1.4万份。每名农技人员平均开展进村入户培训6次,入户技术指导12次,开具技术处方每户7份,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经过一年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施,全镇水稻主导品种徐稻3号、淮稻9号入户率达到90%,比非样本点增加4%;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主推技术入户率分别达94.4%、95.1%、92.8%,比非样本点分别增加5.6%和14%、4.3%。120名水稻科技示范户经过农技人员入户指导,2006年890亩水稻平均产量达632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增产79公斤,增产率达14.3%;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74.4元,比前三年平均增加28.2%。通过科技入户工作的示范带动,全镇水稻平均单产达586公斤,比前三年平均递增12.7%;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01.9元,比前三年平均增加20.3%。

2、建立农技人员+基地+农户推广方式。

每名农技人员挂钩一个生产基地,做好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帮助参谋决策。15名农业技术人员共挂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岔河洪泽湖鹅养殖园区、岔河二圩渔场、唐圩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等种、养、加基地16个,全年为基地提供生产信息70余条,在基地举办现场培训26次,进入基地技术指导46次。中心农技室主任姚友华同志挂钩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的300亩有机米生产基地,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由于服务周到、技术过硬,2006年被该企业聘为生产基地兼职技术指导员。

3、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点)+农户的推广方式。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在岔河镇施汤村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占地面积120亩,作为岔河镇农业技术示范基地,重点围绕稻麦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和新资材开展试验示范。目前示范场已构建形成了包括新品种品比试验区、新品种大区展示区、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区、不同播栽方式试验区、新药剂防效及品种抗性试验区、超高产攻关示范区等六个功能区,2006年累计试验、示范稻麦新品种、新品系21个,新技术12项,新型药肥品种5个,筛选出有苗头性、或有较好示范应用价值的稻麦新品种6个,总结形成稻麦优质、高产及高效栽培技术体系5项。同时,培训农民2360人次,示范辐射面积1.6万亩,带动周边农户2800多户。2006年6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亲临洪泽县考察,对岔河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2006年9月30日,淮安市农业局在洪泽县召开水稻新品 25 种试验示范及展示区观摩会,大力推广洪泽县农业科技示范工作的经验。

二是建立工作示范点。每名农技人员都根据本人的专业实际,在所挂钩的村建立一个工作示范点,如岔河村稻麦千亩示范方、东陈村稻麦百亩高产田、前进村洪泽湖鹅养殖场等,都很好地起到了示范引导、教育培训农民的作用。全镇共建立各类示范点21个,示范点面积达4300余亩。

(四)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多元化推广机制

近年来,岔河镇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立足自身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沟通产销信息,成为农户自助服务、技术推广的新载体。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落户岔河,相继建立订单生产基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成为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有益补充。

1、建立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推广方式。

在样本点岔河镇成立了有机稻米生产协会、农机作业协会、植保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它们发挥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服务“助手”作用,在推广技术、培训农民、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岔河镇有机稻米协会以“协会+农户”形式,在岔河镇施汤等村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5000亩,优质优价幅度达45%,年带动基地农民增收达180多万元。为解决农村因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的问题,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进程,岔河镇在市、县植保站的支持下,组建了植保机械化防治服务队,首期配备弥雾机50台,经营者主要为原镇农技站改革分流农技人员和村农技人员。服务队在县植保站的指导监督下,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四统一”防治,即统一防治药剂,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收费。在2006年水稻后期病虫防治上,服务队实施机械化防治面积1.12 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建立农业企业+农户推广方式。

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江苏明天种业有限公司、淮安神农米业有限公司、淮阴大江饲料、正大集团等,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品种和生产技术,保护价收购产品,以产品为纽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江苏苏粮米业有限公司落实优质稻麦订单3.1万亩,分布在岔河镇岔河、南街等12个村,在南街村、岔河村建立两个千亩优质稻麦新品种示范片,在生产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培训和统一技术指导,在销售上以每斤高于市场3~5分的订单价格回收产品。江苏明天种业有限公司,在岔河镇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5万亩,派驻专业技术人员3名,为1000余户农民发展优质杂交水稻制种提供技术服务。

3、建立农资经营公司+农户推广方式。

对镇农技站原有的经营门市进行公开发包租赁,组建镇农资经营公司,作为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外技物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积极鼓励和发动经营性农技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2006年镇农资经营公司销售优质种子、配方肥料、无公害农药等技术物化产品3000余吨,开展技术咨询服务4000余人次。

(五)针对管理体制的实际,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推广工作机制

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改革后由镇党委政府实行“横向集中管理”,县农业职能部门对其实行“垂直分线指导”,业务管理主体较多,这给统筹协调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开展机制创新研究中,我们针对实际,趋利避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洪泽特点的协调推广工作新机制。

1、建立县镇协同推广决策机制。

由县农业局负责牵头,县林牧局、水产局、农机局、人事局及各镇为成员单位,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制度。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方案,确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要点,做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及时分析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和动态,总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剖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措施,商议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业务工作责任目标、农业技术推广、考核考评、奖惩等相关制度;加强在确定和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时的沟通和协调;组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对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业务工作进行联合督查和考核,组织宣传和表彰等;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情况,相互通报农业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方面的材料、文件等。在实施机制研究项目中,我们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县农业、林牧、水产、农机四个业务主管部门和岔河镇,共同运行实施了各项机制,开展了农技人员述职活动和“三三制”考核,保证了项目运行的实施效果。

2、推行分工协作推广模式。

以实施农业项目为纽带,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制定项目推广与实施计划,其中:县级重点负责项目实施组织、指导、协调、考核、管理等工作,镇级主要承担项目在本区域的具体实施工作。在2006年实施省级农民培训工程中,全县组建了农民培训讲师团,130名讲师团成员中县级占45%,镇级占55 %;县级讲师团成员主要负责教材的编写和对镇级讲师团成员的培训,镇级讲师团成员重点承担进村培训工作。岔河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9名讲师团成员,在全镇14个村(居委会)共开展稻麦、水产、畜禽技术培训28期,培训农民1800人。

(六)建立五项日常管理制度,创新考核考评机制

1、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日志制度。

专门印制了洪泽县岔河镇农技人员工作手册,农技人员认真做好每天业务活动记录,每月报中心分管副主任评鉴,半年进行小结,全年进行总结。

2、建立农技人员推广活动回执制。

农技人员从事举办技术培训,开展入户指导,挂钩基地园区,蹲点包村,推广技术等推 27 广活动,均建立工作回执制,由服务对象(村干部、联系户或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负责人)在农技服务回执上签字,每月由中心相关业务室进行考核。

3、建立农技人员述职制度。

农技人员述职原则上一年进行一次。按照“自我总结、多方评议、反馈意见、认真整改”四个步骤组织实施。每名农技人员对照与中心签订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对一年来履行职责及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述职,同时将有关内容填入《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考核登记表》。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服务对象代表分别进行测评打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参与互评。农技人员对述职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形成整改意见,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整改。2006年12月18日, 县农业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开展对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5名农技人员述职活动,述职活动分别邀请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岔河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各村村委会主任、镇部分人大代表、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代表等76人参加现场述职测评。

4、实行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县农业主管部门与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签订推广工作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推广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和推广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建立农技人员“三三”制考核办法。

推行公益性农技员业务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由镇党委政府(33分)、服务对象(33分)和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34分)三方等额考核。镇党委政府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考核其日常工作。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与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签订业务工作责任状,中心根据业务工作的岗位目标签订到具体工作人员,主要考核评比业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公益性人员为农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具有被确定为优秀等级资格,根据本单位的优秀名额从高到低确定优秀人员,其比例不超过本单位人数的20%;考核得分在60~89分者为合格等级,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等级。考核优秀者由镇党委、政府和县对口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镇党委、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金福利。对一年考核不合格者由镇党委、政府给予通报警示;两年考核不合格者,经县人事部门批准后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经“三方”于12月中旬对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5名农技人员的考核,评出优秀格次3名,合格格次12名。

四、启示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是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的保障

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涵盖量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机制研究项目涉及到种植业、林牧、水产、农机、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实施工作牵涉到农业、编委、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尤为重要。特别是目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现横向管理后,人、财、物权下放到地方,县农业主管部门失去掌控基层推广机构的操纵杆,机制研究和运行工作难度更大,必须依靠县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才能保证项目研究和运行顺利进行。为此,洪泽县在项目研究伊始就 28 成立了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口部门和实施镇岔河镇分管领导任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任主任。与此同时,岔河镇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具体职责和责任人。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们组织召开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研究工作会议,对机制研究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加强项目组织协调,为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实施工作铺垫了基础。在实施中,洪泽县以机制研究领导小组为龙头,县农业局为牵头部门,林牧、水产、农机、农经相互配合,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和支持,从而有条不紊善始善终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确保机制研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优化方案是创新运行机制的关键

围绕“强化公益性职能,创新推广运行机制,加强岗位目标考核,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的研究工作指导思想,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案对症下药,切中要害,我们在制定方案过程中,组织人员分赴全县各镇进行调研,广泛听取镇党委、政府和农技人员对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召开了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工作座谈会,邀请省农林厅有关领导、专家,县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乡镇领导等30余人参加座谈,各位代表对开展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工作关键和存在问题发表了相关意见,形成了广泛共识。

在此基础上,项目研究课题组认真制定了研究方案,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又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座谈会,对研究方案的内容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提出了符合洪泽实际需要的《洪泽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案》并上报农业部。由于我们的实施方案来源于农技推广基层,反映基层干群的心声,在研究和推广运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和积极的影响,市、县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三)建立制度,强化考核是创新运行机制的核心

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制研究,目的不是要研究成果的本身,而是要建立创新农技推广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是样本点一花独放,而是要推而广之,百花争艳。按照这一思路,在机制研究中,要着重在建立和创新农技推广运行制度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全力打造具有洪泽特色的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经过一年的研究,共建立以农技推广方式和考核考评为中心的各类制度12 项,其中:推广工作制度 9项,考核考评制度3项。

(四)立足实际,全面推进是创新推广运行机制的根本

岔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情况在全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认为,在当前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多头管理、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人员管理较为松散、推广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推行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基地与示范场、对农技人员的推广实绩进行考核是提高农技推广效能的有效举措。鉴于目前科技入户工作还未在全县多个产业全面铺开,部分镇也没有建立农业示范场,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推进。在“三方”考核中,一定要制定符合各地客观条件的推广体系管理办法,这样才能保证考核到位,起到效果。同时,要加强部门协调,特别是要做好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否则考核结果的应用将难以全面到位。江苏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

农业部副部长强调农经改革不能只要职能不要人2007-08-23 16:29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讲话摘要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是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交流通报情况,总结前段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步工作。刚才,五省区做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午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孙政才部长还要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抓好落实。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

二、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要把握的几个重点

„„

(三)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

(四)切实强化财政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

(五)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确保改革有效推进

一是推进改革与加强建设的关系。各地在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改革和建设并重。深化改革、加强建设,都是国务院《意见》提出的任务。国务院要求今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这个角度讲,推进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设不重要,建设不急迫,建设可以缓缓。要看到,改革和建设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深化改革是动力,加强建设是保障。改革乏力,建设就没有动力;建设滞后,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这两者是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加强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加强队伍素质建设。重点是建立起能够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的良性机制,把住入口,强化培训,提高能力。二要加强推广条件建设。首先要使改革后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达到能够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使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各地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 30 定的关系。优化结构、精干队伍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创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意见》对此有明确要求,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过去的劳动,尊重他们为农技推广事业做出的贡献,对精简下来的人员要妥善安置。目前,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复杂,性质多样,要看到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始终将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各方面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切实解决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能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要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改革过程中农技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为农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三是建设“一主”与发育“多元”的关系。“一主多元”是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总目标。建设“一主”,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立足于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强化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作用。发育“多元”,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立足于市场,满足农民的多样化科技需求。过去,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同时,还从事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等经营性服务。客观地看,这是由于财政保障不足,需要通过开展经营创收维持自身运转,而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改革要求分离经营性服务,这个大方向必须坚持,不能动摇。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终取决于对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程度和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当前,我们虽然强调要把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工作重点,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也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能忽视,更不能丢掉。从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来讲,要支持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服务,实现农技服务市场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为分离和搞活经营性服务创造条件,为满足农民科技需求提供保障。

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抓好下一步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实现我国农业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各地要认真总结前段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贯彻落实工作抓好、抓紧、抓实。

(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高度重视,亲自抓落实。一要主动给政府领导出谋划策。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农业部门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动谋划,推动落实。二要主动抓好部门沟通协调。省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出面,主动与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共同推动改革和建设。同时,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具体落实。已有专门工作班子的地方,要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条件,真正发挥作用。

(二)明确目标,加快工作进度

国务院《意见》要求,今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各地的工作就是要按照这个目标去部署、去谋划、去推进。一是至今还没有出台贯彻实施意见的地方,要按照又快又好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沟通协调,突破重点难点,抓紧出台,并同时做好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已经出台贯彻实施意见的地方,要加强对县级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一个县一个县抓落实,确保今年底前把改革的主要环节落实到位。三是虽已出台贯彻实施意见,但内容过于原则的省份,要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加以完善。同时,在工作进度的把握上,既要考虑与农村综合改革的衔接,也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的时间完成。国务院这样安排,就是要我们先行一步,所以不能等,早改早主动。近期,农业部要将各地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专门向国务院报告。

(三)加强指导,抓好督促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指导,特别是省级各农业厅局,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采取领导带头、分片负责、重点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县级改革工作的指导,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部里要建立由相关单位联系省区市的工作机制,各有关司局也要加强对本行业改革和建设的指导。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起到信息枢纽的作用,密切关注各地动态,及时做好情况沟通,切实加强信息交流。各地要注意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为推进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整合资源,强化项目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具体项目的支持。这是大家的共识,关键是要尽快形成依托推广体系实施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的机制。这方面,部里已开始采取措施,将农业建设项目和财政支持项目的安排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挂钩,对重视改革和建设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各省区市农业部门,在积极争取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支持的同时,也要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形成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合力。支持

最后,我再专门强调一下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建设问题。

国务院《意见》要求,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这是根据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职责作出的重要决策。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多属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它与农技推广服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国务院《意见》明确要纳入政府职责。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生产关系,也涉及生产力,事关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事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从前一阶段工作情况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有关要求,有的地方将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列入乡镇政府,安排专门行政编制从农村经营管理队伍中招录公务员;有的地方保留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事业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有的地方照抄国务院《意见》,没有明确如何落实;有的只要职能不要人,将经管人员一推了之,引发了不稳定因素,造成大量人员上访。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建设,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不再列入”的问题,也就是把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分离出来。这点虽然比较容易,但涵义是深刻的,前面我已讲到了。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如何“列入”的问题,也就是将农村经营管理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这是关键,这是重点。“列入”不是职能的简单划转,而是要将履行职能的机构、所需的编制,以及现有经管机构、人员的安排等统筹考虑,不能只要职能不要人。行政编制可以满足工作需要的,要明确承担机构,人员从现有经管人员中择优录用。没有行政编制或行政编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要有相应的事业单位履行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切实保障各项经费。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确保职能有效履行,确保富余人员妥善安置,确保经管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积极开拓进取,力求改革和建设取得预期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3:湖北省会议

与会代表首先学习了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散装水泥统计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学习, 大家进一步提高了对散装水泥统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决心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在省散办的指导下, 努力提升全省散装水泥统计数据质量和分析水平。

国家商务部最近发函《关于开展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培训推广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推行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工作, 指出此项工作“对提高散装水泥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会议根据新的《散装水泥使用、供应和主要设施装备统计报表制度》和“网上智能直报系统”, 结合本省散装水泥统计工作实际, 在交流评讲全省散装水泥报表的基础上, 邀请《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软件开发单位———湖北鄂恒散装水泥科技公司讲解了系统的有关使用方式、方法, 并正式确定本省从今年6月开始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的使用。

近年来, 湖北省散装水泥宣传稿件的网上采用率不断提高, 但由于人员变动、湖北散装水泥信息网改版等原因, 稿件的投稿和信息发布的质量数量在下降, 此次会议还就湖北散装水泥信息网改版后, 稿件及信息录入与管理进行了培训。

篇4:湖北省会议

会议认为,2015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趋稳向好,主要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结构优化、质效提升、活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主要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或接近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

會议强调,全省发展改革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深入、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要求不动摇;坚持辩证思维,深化对新常态下省情市情县情新特征、新趋势的认识,增强正确引导预期的能力;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增强主动性。要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坚持把创新作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必由路径,努力营造更优的工作环境。

会议要求,2016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要重点把握九个方面:一是更大力度抓好稳增长、促经济良好开局;二是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更大力度推进扩大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四是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拓展新动力;五是更大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六是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是更大力度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八是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突破;九是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5:湖北省会议

会议时间:2001/8/22-2001/8/24 主办单位: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财务处

会议主题:关于湖北烟草行业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工作会议 报告人: 杨宇春

湖北省烟草行业共有上划烟厂11家,除两家外,全部为用友产品的用户,本次会议主要讨论湖北烟草行业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工作的安排部署,湖北用友公司人员在会议中进行了产品讲解。

同时本次会议的另一个讨论重点为烟草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的实施问题,会议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召集各烟厂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与用友代表一起,讨论成本核算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湖北省烟草行业的烟厂基本上为手工核算成本,因此对成本核算软件需求迫切,目前虽有两家烟厂购买了用友成本管理系统,但还未开始使用,同时由于烟草行业成本核算工作的行业特点,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下发了烟厂成本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湖北省烟草专卖局根据要求,准备规范和统一各烟厂的成本核算工作,要求在2001年底之前统一使用一套适应烟草行业成本核算特点的成本软件。

通过与湖北省烟草专卖局财务处处长—张志远进行沟通,基本确立以用友的成本管理系统为首选软件,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进,按烟草行业特点定制开发成本烟草专版。

会议期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成本工作要求材料和各烟厂财务科长的描述,基本对烟草行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整理出烟草行业的成本核算要求大纲。

基于上述情况,建议安排开发烟草行业成本专版,以在烟草行业推广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行业分析前景:

湖北省上划烟厂11家,全国160多家,目前本领域的成本核算软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部分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软件和万能成本系统(DOS),但功能简单且与统一要求不符合。因此如果产品在一家试点烟厂通过验收,则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工作量分析:

由于目前烟草行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正处于统一规范的讨论阶段,因此对原产品的改动量还很难估计,但就掌握的烟草行业成本核算情况分析,该行业基本核算方法为品种

法,与原成本系统的计算主线不冲突,待改进功能应集中于成本项目的设置、报表的查询等部分。即使按最差情况分析,原产品重新做,原算法也可利用,可适当节省工作量。风险分析:

1、湖北省烟草专卖局要求在2001年底之前统一使用一套适应烟草行业成本核算特点的成本软件,而目前需求尚未确定,开发时间不充足。

2、目前虽然基本确定用友产品,但仍存在竞争对手,本次会议期间就遇到金叶、金苹果等软件公司也在与省烟草专卖局接触。

附录:烟草行业成本工作要求大纲

一、成本核算的要求

1、企业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各项存货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清点制度,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制定材料、工时、费用的各项定额以及原料、主要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内部劳务供应的厂内计划价格、完善各种计量检测措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有可靠的基础。

2、企业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的组织工作,建立成本岗位责任制,统一领导,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核算到车间、班组、机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成本核算工作与挖潜降耗、降低成本紧密结合起来。

3、企业成本核算必须正确分摊费用,划清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在产品与产成品的界限、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的界限。

企业一次支付、分期摊销的费用,按照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确定分摊的数额,分摊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金额较大的修理费,一年不能摊销完的,应转入递延资产,再分期摊销。

在费用尚未发生前,需要从成本中预提的费用,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报省公司和主管财政机关备案。预提数额与实际数额发生差异时,应及时调整预提标准,年终财务决算时不留余额,需要保留余额的,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4、企业列列支出,不得列入成本费用:

①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

②被没收的财物,支出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赞助、捐赠支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⑨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二、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一)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是指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是计算产品成本,确定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具体对象。根据卷烟生产批量大、规格牌号多及生产工艺过程连续化流水作业的特点,生产企业内部加工组织形式不一以及工艺技术和管理要求,卷烟工业应以产品品种或以产品品种及各生产步骡为成本核算对象。企业根据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汇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二)成本计算方法:

所谓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费用,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求得各种产品总成本利单位成本的方法。卷烟计算采用“品种法”。

(三)成本项目: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熙其经济用途划分为若干项目,称为产品成本项目。产品成本项目的作用就在于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

卷烟工业计算产品成本一般设置原料,主要材料、燃料及动力、生工人工资、生产工人福利费、制造费用六个成本项目。

1、原料:是指构成卷烟产品实体的烟叶。(及代用品)成本及其费用。具体内容有:①烟叶计划成本:按实际投料量和计划单价计算,制定计划价格的依据是买价、外地运杂费、合理途耗。

②烟叶成本差异:当期耗用的烟叶计划成本应分摊的烟叶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③烟叶费用:包括市内运杂费、保险费、发酵费(含发酵损耗等)、仓储费用(含库耗及烂烟)、膨胀烟丝、仓库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④薄片费用:加工烟草薄片的费用。

烟叶成本按实际价格计算的具体内容为:烟叶实际成本、烟叶费用和薄片费用三项。

2、主要材料:是指渗透于产品实体利有助于产品形成的各种材料。具体内容有:

① 盘纸:包括卷烟用的各种规格的盘纸。② 过滤嘴:包括接嘴用的各种规格的过滤嘴

③ 水松纸:包括接嘴用的各种水松纸。④ 白胶:包括卷接用的各种乳胶。

⑤ 包装材料:包括商标纸、铝箔纸、防潮纸、内衬架、条包纸、便条盒、条包透明纸、小盒透明纸、金拉线、印花、封箱纸、烟箱、包装胶及其他包装材料。⑥ 香料;包括各种香精、白糖、酒等。

3、燃料及动力: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外购蒸气等)、动力(电力)、水及其他。

4、生产;工人工资: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

5、生产工人福利费:是指按照规定计算提取的生产人员福利费。

6、制造费用:是指企业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生产单位管理及维修人员工资福利费、生产单位房屋建筑物及机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修理期间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三、生产费用的汇集、分配和成本计算

企业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正确、及时地进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并分别计入有关成本项目。对能够确定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直接计入该成本核算对象,使成本核算真实、准确,由儿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按合理的分配标准在有关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次品烟成本只分配原料及生要材料费用,不负担制造费用。(一)原料费用的归、分配与成本计算

1、烟叶的领发料及费用归集分配。

烟叶按产品汇集,领用烟叶凭专归的领料单,由送料员根据生产工艺部归下达的配方单及产量计划填写,交烟叶库发料,车间收到材料过磅验收,投入生产,仓库发货帐面数量与车间实收数量之差为库耗(库耗参照全国平均水平和本企业最好水平,在3%以内确定)。仓库发货后,由仓库核算员用烟叶投料计算表按投料规格牌号汇集,经复核无误,转财会部归按计划(实际)单价计算领出烟叶的计划(实际)成本。库耗和烂烟不按卷烟牌别进行汇总,根据烟叶投料计算汇总表,汇集的合计数直接计入“原料——烟叶费用”科目。计算公式如下:

烟叶计划(实际)成本:分等级烟叶实际投料数量X各该等级烟叶计划(实际)单价

计划(实际)单价原料的归集过程按牌号进行,一般不需要在各产品之间分配,但使用相同的烟叶配方,生产不同规格和牌号的产品,按同一产品投料的,就需要按烟支长度或烟叶消耗定额确定的比例系数折算标准产量进行分配。计算过程及公式如下:

①按长度折算(烟支周长相同):

首先确定烟支周长相同各产品中某一长度的烟支为标准产品烟支长度。(以24.8X(64+20)mm卷烟为标准产品)各产品折合标准产量合计=∑(某产品烟支长度/标准产品烟支长度X该产品的实际产量)各该产品烟叶消耗量=分配烟叶总量标准产量合计X各该产品折合标准产量

各该产品烟叶计划(实际)成本=各该产品烟叶消耗量X烟叶平均计划(实际)单价

②按消耗定额折算:

消耗定额比例系数:不同规格产品的消耗定额/标准产品的消耗定额

折合标准产量=不同规格产品的实际产量X消耗定额比例系数

各该产品标准产量合计=∑(各产品折合标准产量)各该产品烟叶消耗量=本期实际烟叶消耗总量/标准产量合计X各该产品折合标准产量

各该产品烟叶计划(实际)成本=各该产品烟叶消耗量X烟叶平均计划(实际)单价

举例:有两种规格的将军烟,按同一产品投料,投料总最为5600公斤,一种为100(70+30)mm嘴烟,烟叶消耗定额为54公斤,产量100箱,一种为84(64+20)mm嘴烟,消耗定额为45公斤,产最20箱,确定84mm嘴烟为标准产品,系数为1,需求出lOOmm嘴烟的消耗定额比例系数,标准产量和应分配的烟叶量。100mm嘴烟消耗定额比例系数=54/45=1.2 lOOmm嘴灿折合标准产量=100X1.2=20(箱)标准产量合计=120+20=140(箱)lOOmm嘴烟应分配的烟叶消耗量=5600/140X120=4800(公斤)84mm嘴烟应分配的烟叶消耗量=5600—4800=800(公斤)原料烟叶费用在“原料一烟叶费用”帐户下归集。发生时,借记“原料一烟叶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月末,应将烟叶‘费用全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借记“基本生产”,贷记“原料一烟叶费用”。

2、烟叶成本计算:(1)在产品烟叶成本计算

在产品的烟叶结存、烟丝结存、散支烟结存等,应一律还原为烟叶量进行计算。烟丝结存要根据出丝率换算烟叶结存=实际盘点的散支烟、半成品和未入库的成品要折合成卷烟产量计算烟叶量,烟叶在产品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在产品烟叶成本=(某产品已领未用的烟叶结存量烟叶数量+该产品各工序结存烟丝、烟支还原数量)X该产品烟叶投入平均计划(实际)单价。A、已领未用烟叶结存量,按盘点数量计算。B.结存烟丝折合烟叶量=月木结存烟丝数/出丝率

出丝率参照一、二类烟99%,三类烟98%,四类烟97%,五类烟96%,结合企业实际出丝水平,由企业白行确定。

C.烟梗以14%的水份标准扣除实际存量的水分差异,折算为烟叶量。

D.结存散支烟(包括已包装的在产品)折合烟叶量=月末烟支储存折合箱数X本期各该卷烟单箱烟叶平均单耗(或耗用定额)(2)烟叶成本计算

本期烟叶实际成本=期初结存+本期投入+牌别调整—期末结存±材料成本差异

在生产过程中,各产品之间原料互相转移时,其计价方法应按转入产品的原料配方平均价格计算,其差额部分由转出产品负担;烟梗降级使用,原则上也接转入产品配方单价计算;其差额也由转出产品负担。

某牌号烟叶平均单价=该牌号投入烟叶金额/该牌号投入烟叶数量

某牌别调整金额=烟叶调整数量X转入牌号烟叶平均单价

3、烟叶成本差异的计算分配可以采用本月或上月末成本差异率计算成本差异。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库存材料成本差异额±本期购人材料成本差异额)/(期初库存材料计划总成本±本期购入材料计划总成本)X100%

本期成本应负担差异额=本期领用材料计划成本X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企业确定使用上月差异率计算烟叶成本差异时,计算公式如下:

上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X100%

烟叶成本差异计算完毕,还要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的依据是各产品的烟叶计划成本,计算公式:

某产品本期应负担的烟叶成本差异额=本期成本应负担的差异总额/完工产品计划成本总额X该产品烟叶计划成本。

4、烟叶费用:按本期实际发生的烟叶费用进行汇集,按本期各完工产品的烟叶计划(实际)成本比例全部摊入本期完工产品烟叶成本,月末不留余额。

各该产品烟叶费用=烟叶费用总额/完工产品烟叶计划总成本X各该产品烟叶计划总成本

5、薄片费用:按本期实际发生的薄片费用进行汇集,按收茄对象分配计入有关完工产解成本,月末不留余额。

为了计算简便,及时,在前后月份差异变动不大的情况,企业可自行确定采取按本月末或上月末库存烟叶成本差异率分配差异,但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准变动,(二)主要材料费用的汇集、分配和成本计算

主要材料: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可以按类别(大类、小类)或某种材料核算成本,其差异计算分配方法与烟叶当月差异率计算公式一致: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应按加权平均法的计价方法核算主要材料的成本。

1、盘纸

盘纸是卷烟用主要材料,由于规格、价值不同,在领用时要分清产品使用。月终分配时,要接受益对象折算成5000m标准盘纸的数量进行分配:不同规格的产品使用同种盘纸时,要确定某种烟支盘纸的长度为标准(咀烟以64mm为标准,粗支烟以70mm为标准),换算标准产量,按标准产量在各受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公式:

换算系数=不同规格烟支盘纸长度/标准烟支盘纸长度

折合标准产量=完工产品产量(或月末在产品产量)X换算系数

合计标准产量=∑(完工产品折合标准产量)+r(月末在产品折合标准产量)本期平均单耗=(期初结存盘纸数量+本期投入盘纸总量工期末已领未用盘纸数量)/标准产量合计

(1)在产品盘纸成本

在产品盘纸计划(实际)成本:期末在产品折合标准产量X盘纸平均单耗数量X盘纸平均计划(实际)单价+已领未用盘纸计划(实际)成本(2)完工产品盘纸成本

本期成本=期初结存+本期耗用—期末结存上差异额

2、香料

领用香料应分别各产品填写领料单,香料成本的分配依据是烟叶数量。(1)期末在产品香料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结存香料=(结存的烟叶数量X该产品领用香料金额)/该产品领用烟叶数量(2)本期香料成本=期初结存+本期投入±牌别调整一期末结存±差异额

香料在各牌号问的调整额按烟叶转入牌号的香料平均单价计算:

某牌号公斤香料平均单价=该牌号香料投入金额/该牌号烟叶投入数量

香料调整金额=原料调整数量X原料转入牌号公斤烟叶香料平均单价。

3、嘴棒、水松纸和白胶

分配嘴棒生产费用时,要区分嘴棒的种类或规格。如果同时领用不同种类或规格的材料,在投入使用时,就要接受益对象区分开来,分配费用时也要接材料种类规格的不同分别计算分配。其材料成本在各产品间分配方法可按不同规格的接嘴长度换算系数,折合标准产最进行分配。嘴棒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其成本计算步骤和盘纸成本计算步骤基本一致。水松纸和白胶的费出分配和成本计算与嘴棒成本计算基本一致。

4、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材料中除上述单独计算成本的材料外,均住本项目核算反映。这些材料费用有些生领用时按产品名称归集费用,如商标纸等,有些费用是几个产品共同负担的,如防潮纸、铝箔纸、透明纸等:有些费用可能是全部产品共同负担的。因此包装材料费用应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共同耗用的材料可按各单位消耗定额比例,折合标准产最进行分配。

本期成本=期初已领未用+本期领入一期末已领未用上差异额(三)、工资及福利费的汇集和分配:

目前烟草企业是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采取总挂总提方式。企业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执行国家核定的工效挂钩方案,即每月按照企业计入成本的工资(当年未核定以前暂按上年实际提取工资)的十二分之一和国家规定的单列工资等提取应付工资总额,应计入应付福利费的工资接当月应发数计入,其他则按当月应发工资的比例分配到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科目。公式如下:

分配率=(援取工资总额一应计入应付福利费的工资)/(应发工资总额—应计入应付福利费的工资)X 100%

除福利部归外各部归应分配计入成本费用的应提工资额=各该部归应发工资总额X分配率

根据“工资分配表”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XX车间—生产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XX车间—管理维修人员

辅助生产——XX部归—辅助部归人员

管理费用——工资

应付福利费——医务、托幼人员工资 贷:应付工资

计入成本的工资按提取数记帐,职工福利费接-工资总额及国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提取比例计提,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职工福利费

制造费用——职工福利费

辅助生产——职工福利费

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

贷: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经费按应发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

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应根据受益产品折合标准产量进行分配。公式如下: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总额/应分配各脾号标准产量合计 各牌号标准产量合计=∑(某牌号产量X折算系数)某牌号应分摊工资及福利费=该牌号标准产量X分配率

公式中折算系数可参照下表,并依据各牌号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由企业自行确定,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动。

产品规格 光烟 普通咀烟 全包装咀烟 翻盖咀烟--------------折算系数 0.5 0.81 1 1.25

四、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利分配

卷烟-工业企业的辅助生产核算对象主要有:烟草薄片、机修、动力、运输、发酵、印刷、纸箱、嘴棒等,其费用的归集分配采用直接分配法,即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在“辅助生产”科目汇集后,按各受益对象分配给各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归等。分配到“基本生产”科目的生产费用再接折合标准产量(只生产一种规格的可用实际产量)分配到产品成本中,标准产量的计算参照“(二)工资及福利费的汇集利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率=本期应分配费用总额/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产品、劳务总量

各受益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该车间(部门)受益产品、劳务数量X分配率 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管理费用等有关科目 贷:辅助生产——XX部门

五、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一)月终要将归集的制造费按分配标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在产品不进行分配。

(二)制造费用按折合标准产量(只生产一种规格的可用实际产量)进行分配,标准产量的计算参照“(三)工资及福利费的汇集和分配”。

上述各步骤将产品成本分项计算完毕后,应将各项目的成本汇集到卷烟产品成本计算汇总表上。同时结转产品成本,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产成品

篇6:河北省消防工作会议

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实现“四个上水平”

1月18日,河北省召开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将在今年召开,这对全省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创新管理、协调发展”的要求,扎实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确保全省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副市长杨僧豹在涿州分会场收听收看。

会议指出,要大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积极开展“五大”活动、着力清剿火灾隐患。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实现“四个上水平”。即:以“清剿火患”战役和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为重点,推动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带动火灾防控能力再上新水平;以推进“四个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者消防队建设,发展消防中介组织,带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管理再上新水平;以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为重点,适时组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演练,配足配强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带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再上新水平;以加强消防宣传机制建设为重点,大力宣传消防知识和政策法规,播发消防公益广告,带动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再上新水平。

上一篇:服装销售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人事局民主评议行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