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2024-06-20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一、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如:水流)类比电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二、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教方法再让学生探索,然后教师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篇2: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前一课时了解了电流以及双量程电流表的读数规则与使用方法之后,在此基础上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在本课中我利用了教辅:《在线课堂》,使用了多媒体:电视投影仪,同时结合新课改让学生参与了自主探究活动。现本人就实际的教学过程作些粗浅反思,具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前热身练习

由于此课时为本节的第二课时,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必须要对上节课当中的电流及电流表的认识与使用等知识进行复习,为这节课当中学生自己能熟练使用电流表埋下伏笔。但是,如果单单使用简单的提问形式来复习,未免老套单调,激不起学生兴趣。因此,我利用《在线课堂》的“知识清单”、“随堂学案”,准备了一系列相关练习。并且利用电视投影仪,对电流表读数、电路连接进行现场展示和评析,使用新颖的多媒体,使学生兴趣盎然。

2、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

根据新课改的一系列精神与我自己的探索,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结论的传授前提都应当是由学生自主摸索,老师在此基础上来顺水推舟。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要求,也为了能很好的突破学生对串联、并联电路电流特点难理解的这个难点。我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究实验。首先,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进行猜想,再由这些猜想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图以及实验记录的表格,并且选择器材。器材选择好后,请一个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实物连线,我再利用红粉笔在其他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的“帮助”下对连好的实物图进行集体纠正。然后请学生对照正确的实物图进行实际实验操作,避免了学生在自己实际操作时的盲目与无措。整个过程中,学生结合实验来进行自主探究,整节课气氛活跃、轻松,学生乐在其中。

3、有代表性的巩固练习,乘胜追击

在串、并联中电流特点结论都得出以后,不能拿死板的填空题来进行巩固,这样太老套与程式化。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先请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内容,再在此基础上出具具有代表性的巩固习题,最后再解决两道相关的中考题目。看谁在把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得牢的情况下最快最好的来解决我所出具的问题,彼此之间“赛一赛”。学生有这种不服输的意识,在课堂上呈现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得我所出具的巩固习题在轻松的氛围下轻松解决,由于最后两道习题明确标识出是中考链接,所以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不远的中考信心倍增。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的设置

我所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2)、能应用电流的关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第一点在本节内容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但是第二点由于本节课时间问题和学生实际反馈情况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班级是本人担任物理教师及班主任,所以调动课堂气氛还是能得心应手的。虽然如此,但由于本班为普通班,总体素质不是很高,所以我还应更注重问题的步步推进逐渐加深,从而引导他们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避免学生出现想学但是学不懂转而放弃学习的情况。

2、引入新课,过于僵硬

由于本节课是《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的第二课时,开场就直接僵硬的口述导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如果能够以复习上节内容,同时设置疑问

用心

爱心

专心

引入本节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应该可以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增加听课效果。

整节课在我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结合使用了多媒体与教辅资料,学生显得意兴盎然,我自己获益也颇多。在教育日趋人性化和科技化的今天,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而我们老师是整个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所以我知道我们任重而道远,教育教学上的成功,还需我们去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摸索。

用心

爱心

篇3: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谈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的反思。

1.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应起于问题

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应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求证、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 从而形成相应知识, 使相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发展与创新, 离开问题而纯粹讲知识, 就只能是满堂灌知识, 学生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 也不知道知识有何用。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例如本课设计上,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分析实验现象, 从中得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学生也许会记得该结论, 但无法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 更不用说提高技能。而我通过五个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 将知识纳入自己的体系, 能力就会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指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所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过程而得到方法, 而离开问题去讲过程、讲方法就像是闭门造车。在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倾注情感,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历失败的痛苦,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信心, 从而正确面对不同的问题, 正确分析不同的问题, 这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切入点是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在设置问题时应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着手去思考,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 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过程在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三维目标, 重点推崇探究性学习, 致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基本分为七个步骤, 但由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性特点等。我认为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有所侧重, 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应有不同重点的探究性活动。如本课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如何由旧知识 (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猜想 (逆向思维得到磁感线切割部分导线、联想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替代磁铁周围的磁场) ; (2) 由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归纳, 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而其他探究过程不会少, 但不会成为这堂课的重点。

3. 三维目标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 问题的提出、解决、探究都在于学生, 那教师是不是多余的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呢?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导就是帮助学生, 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

教师的主导地位包括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内容, 但远不只这点内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如本课中, 在课堂引入部分, 许多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给出本课的探究目标———感觉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看似目标明确, 学生就可以直接按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我在目标给出前设置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电路, 没有电源也能形成电流呢?这样引导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冲击 (学生才学不久, 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电源”) , 而此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矛盾”。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三维目标的实施效果明显强于前者。又如本课中, 学生在搜集证据后的分析过程中, 一般教师的主导做法是依次分析三个实验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做会让学生的思维障碍得以忽略。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磁铁拔出、插入, 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切割感线转移到面积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上来, 再分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让学生自己验证。在分析开关通、断时, 学生就会得到极度成功的喜悦, 而得出一个惊叹 (原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线圈所在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而此时我再抛出一个巨大的“难题” (导线切割磁感线简化图如图5, 磁感应强度B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电路中还是产生的感应电流, 为什么呢?) , 经过分析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顿悟” (产生感觉电流的条件可能有两个“变化”) ,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磁通量的变化”这一重点, 这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上分析可知, 学生的探究成效如何, 三维目标落实如何?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主导精彩,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1)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 特别是分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何处是难点?形成知识的思维障碍在何处?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问题进行引导。 (2) 认真分析教材, 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 该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 于后续知识的作用, 从而做到承前启后地主导, 同时要分析清楚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如何加以引导? (3)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提问能力, 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艺术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篇4: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并没有在位置上严格地一一对应。这种失误表面看起来是小事,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它干扰了课堂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须改变唯教材是从的错误思想,排除教学干扰因素,使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关键词

开关连接 出现失误 排除干扰 思维回归

翻开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的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连接时,你会大吃一惊,教材中两幅图中开关连接位置竟然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1]。结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中开关的连接提出质疑,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知识点

第1节 两种电荷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4、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

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3节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4节 电流的测量

1、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

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1A=103 mA 1mA=103μA 1A=106μA

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电阻很小,理想的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注意: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篇6: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点辅导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符号意义符号意义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电铃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M

电动机

(负极)(正极)

电池○A

电流表

电池组○V

电压表

开关

电阻○

小灯泡

篇7: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什么是电流、电路和电路图.2.知道什么是电源和用电器.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2.通过“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使学生不怕重复,不厌其烦,从而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从而得出电路的基本组成.●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分析,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干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开关、小电动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先请大家猜个谜语,一根藤上结白瓜,生根结果在你家,年年看瓜瓜不长,夜夜看瓜瓜开花。打一生活常见的东西。生

是电灯泡

真棒,电流过电灯会发光,其实电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踪影。关于电你们想知道点什么呢? 生

电是怎么产生的生

电路由什么组成 生

电从哪来的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可能无法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但对电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今天就从电流和电路来认识电

新课讲授

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实验小礼包,里面有一个灯泡和其他的一些器材,还有一张小纸条,先看明白要求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灯泡最先亮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 老师巡视指导。几分钟后,大部分小组的灯泡亮起来)师

请小组展示你们的电路并说说你们是如何连接电路 生

把电池和灯泡用两根导线直接连起来 生

我们这一小组多接了一个开关。师

同学们做个裁判哪个小组的更好? 生

有开关的电路更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控制灯的亮暗

真棒 为了节约电能同学们就利用电路中的开关把灯泡关了。灯亮说明有电流过,电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学们阅读教材101页看谁能找到答案。生

导体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加上电池后有了推动力从而形成电流。师

对,自然界中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他们的移动方向恰好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播放动画展示学生连接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情况)师

仔细观察电路,电流从哪流出又流向何方? 生

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进负极。

刚刚还有几个小组的灯没能亮起来。找到原因了吗 生

是因为没有电池

我们这组不够导线,电路无法连成闭合的路径

哦 原来问题出在这,这就告诉我们电路要产生电流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

要有电池, 电路还要闭合、师

这是我们一个意外的收获,没有电池和导线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没有开关也不行,如果是没有灯泡呢? 生

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那么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需要有哪些部分呢? 生

有电池,有开关 生

有导线和灯泡这类元件。

真棒,这就是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像电池这样的元件我们把它叫做电源。它在电路中起提供电能的装置,除了实验电池还有那些属于电源呀?

遥控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板,蓄电池。生

还有发电机。

灯泡这类元件叫用电器它在电路中要靠电来工作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电路中少了用电器将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电路正常时的情况,然后用导线将灯泡两端连接起来观察变化。)生

灯泡不亮了,电流往导线上流过且电池发热。

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短路,短路时电流非常大会损害电池和电路。电路还有其他的两种状态。

(播放动画学生观察开路状态和通路状态)

如果我们要记录一个完整的电路要把元件原原本本画出来显然很麻烦。于是人们就想出一种偷懒的办法用一些简单的元件符号表示电路,把这样构成的图就叫做电路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符号。(播放动画观察实物和对应的元件符合 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记。)

老师这为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电路图。同学们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最好的电路图并说说画电路图要注意什么事项。生

要用专门的元件符号表示、生

导线要画成直的、生

拐弯处要成直角 元件不能画在角落里、生

元件顺序要与实物图一致。

真棒,这就是我们画电路图要注意的事项,老师还补充一点,若有些用电器没有专门的符号可用一个方框里面写上名称代替(出示幻灯片学生按照实物图画电路图)【想想议议】

下面大家看课本图5.1—4是某人连接的电路,用刚学过的知识判断一下小电动机能转吗? 生

不能转.生

因为当电路在闭合时,电路中才会有电流.这个实验中的电池没有接在中,被“甩在了外面.师

分析的很好,同学们把电路改正过来,画好电路图。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我知道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生

我知道电流的方向和形成原因 生

电路有三种状态 短路,开路,通路、生

要产生电流的条件是有电源和电路要闭合。生

我知道怎么画电路图。

看来 今天同学们还是收获很多,要对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以后还得继续学习和探究、再见。四

篇8: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首先由电动机入手,我给学生首先演示电动机的转动,第一次演示故意没有把磁铁放上,结果通电后没有转动,于是一位同学指出原因。这样设计使学生知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件磁体。

然后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解释为什么要用铝棒,不用铁棒呢?学生能从密度的角度分析得出在体积一样的情况下,质量小,惯性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然后我介绍我们实验室用的是铜管,和铝棒一样质量小,用它们还有一个原因学生也分析出来了,那就是不会被磁化,就不会被上方的磁体吸上去或者被下方的磁体吸引增大摩擦力。

在解释好装置之后,我们一起又画出了切面图,讨论出如何画导线,并用类比的方法解释为什么电流由里向外是打点而由外向里是画叉。相信学生会很容易的记住。然后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分别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共计做了三次试验,由第一次实验得到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第二次和第一次比较得出,磁场对电流的力的作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第三次和第二实验比较得出:磁场对电流的力的作用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并提出问题,还有一种怎样的组合,学生也能说出,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再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一次实验。并得出如果改变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那么受力方向就没有变化。然后向学生提出:是不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呢?师生通过演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的情况,发现导体棒没有运动,说明此时不受到力的作用。我以为这种拓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关系。磁场可以对电流有作用,也可能没有力的作用。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有的时候导体棒没有运动,我告诉学生铜管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导电性能会变差,每次实验前应该用铁砂纸打磨一下。老师在演示的时候也会把一些粉笔灰弄在铜管和轨道上面,这是应该清理一下。并让学生观察老师关闭开关的时间比较短是什么原因?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验装置后可以发现是采用短路的方法,电流比较大,所以要通电时间短。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短路得到大电流呢?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是不是电流大了,通电导体受到的力也变大了呢?顺着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而研究受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两个因为,一个是电流大小,一个是磁场强弱。在改变电流大小之前,提出问题,如何改变电流大小,可以起到复习欧姆定律的作用,学生提出的方案有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源电压等方法。对于改变磁场,我一开始希望用强磁体吸附在马蹄形磁体上,后来发现不行,原因是强磁体的同一个磁极可以吸引马蹄形磁体的两个磁极。后来改用小电动机上的磁体,并用吸引大头针多少的方法简单的向学生证明了磁性强弱的不同。发现效果比较好。我想这样虽然没有按照书上的步骤,但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有好处的(力有方向和大小,研究完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是不是应该要研究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而且对于后续学习如何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或者是如何改变线圈在磁场中的转速(受力大小)都有帮助。

篇9:初中物理电流与电路教学反思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

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

二、关于课堂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

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

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这位男生的方法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我的问题又活了过来。于是,好奇的他们纷纷想上来换个位置连接这根导线,看看能否把灯熄灭,我自然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完成了自己的“短路”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这既是我的预设,也是我的生成。原来我们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以在生成中预设!

4、根据现有的电路,再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你有几种连接方法?

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连接好电路,教师选择方案展示并通过拿掉一个灯泡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但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三、关于课堂的不足

这堂课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时不愿听课的一些同学都被我的灯泡吸引了,也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似乎品味到了“问题提到了学生兴奋点上”的乐趣;我似乎品尝到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滋味;我小有喜悦,但细细地反思,课堂上又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一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总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就想着去引导了。或许我内心深处总想去操控学生,没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

其次,课堂上似乎有点虚幻的热闹。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人次不够,集体回答的又响又亮,并不表示中下水平的人也能掌握。课堂上男生表现过强,使得我忽略了对“电学弱势群体”女生的关注。看来教学要制造热闹,更要看清热闹背后的沉默者们!

最后,课堂上我的话还是有点多。总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好,我总想再讲一遍,于是课堂的时间便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应该像吴加澍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篇10: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1

本节《电流和电路》是电学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电路的基础。因而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重点落在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的组成和各部件的作用和学会画规范的简单的电路图。本节课,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然而,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需在后继的教学中加强训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一、教学思路清晰

从电路的连接到电流的认识再到电路的组成最后到电路图。整个过程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物理就是在说万物之理,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措辞,但一定需要清晰的思路。教学思路清晰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物理思想。

二、让物理通俗易懂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从生活走向物理,并通过让学生经历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活动,目的在与让学生感知、领略电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探究中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关于“电流”“自由电子”“电能”等过去需要两三节课才能讲清楚的知识,教材中只是简略带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所以不必要做进一步解析。学习画电路图的时候,画电路图的规范要求比较复杂,编易记的口诀:“导线横平竖直,图形呈矩形。元件分布均匀,不画拐角处。”学生觉得念得顺口,相应的画图要点也记住了。

三、物理联系生活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2

我在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有两点:

1、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我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像在操场上百米赛跑的学生来类比电流,这样学生较易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2、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一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在本节课上,我需要以后注意的是: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当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3

一、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如:水流)类比电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二、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教方法再让学生探索,然后教师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4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5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电路的基础章节,对于后面章节的展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节主要讲解了电路的基本构成,如何连接基本的电路以及电流的方向。在电路的基本构成部分,尤其是理解电源,从能量的角度去解释学生易于接受。

根据学生连接电路的情况,总结电路存在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以及短路。短路的理解是难点。这里主要应突出电源的短路,应强调电源短路的危害。

由于电荷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可借助水流来解释,这样容易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感性认识。然后用电源的正负极引导学生掌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流向。

发光二极管是补充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总的说来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电路构成以及会连基本的电路,所有没有安排电学符号的认识以及电路图的画法。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7

众所周知,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教师真正做到艺术性地﹑巧妙地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以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考方向了。大多数比较好的引课,一般都渗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

今年10月的初中物理学科会上,市教研中心组织我们观摩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光的反射》,一节是《电流和电路》。看了以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两位老师的精采引课,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都知道,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邢老师的引课就非常贴近生活。她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了神密的电学世界。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于老师以爱迪生用平面镜救母的故事开篇。在于老师的引课中,学生们深深地被爱迪生的故事打动了。爱迪生是那样地爱自己的母亲。同时,他又是那样的聪明可爱。说实话,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当时都有些身临其境,为爱迪生着急,为他担心呢。可想而知,当时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同感了:原来,这节课要学习的平面镜作用这样大,还可以帮助人们挽救生命呢!为什么它有这样的作用呢?它还有别的应用吗……我敢保证,学生当时也一定是有些迫不急待了。从后面他们课堂上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实际上我们早就找出答案了。

两位老师的引课真是太精采了!我暗暗对她们竖起大母指,真是太佩服她们了。爱迪生的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为什么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没有想到呢?我也深深地自责起来。真得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再向优秀的同行们请教和学习。

总之,如何在初中学生头脑中植入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自然界探索的渴望,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们要重视每一章节的章首引入、每一章的第一节课的授课以及每一堂课的课前五分钟的把握,这些对于吸引学生上好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兴趣和自发的对知识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8

在电流和电路教学中,自己课堂并不算很好,内容太多,都不知道怎样处理更好了。有一些做法和想法需要记录一下,以免自己忘记。

1、电流教学中,书中用两个验电器(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自己的体会是书本想说明有些物体可以传导电荷,有些不可以传导电荷。不需要提出电流概念和方向问题。

2、书中的发光二极管LED具有单向导电性,有时我们教学时只是关注了单向导电性,而未体会,发光二极管可以说明电流中的电流有方向性的问题。

3、电路状态中,最难的是短路问题。我让学生连接电路,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再三种电路中体会理论上导线对电流无任务阻碍作用,认识各种情景下的短路现象。

4、电路图和实物图的画法,没有在本节课重点练习,主要是等到学完串并联电路后再练习,显得较为容易些。并且在讲解实物图画电路图时,学生容易在灯泡上画三根导线,所以我在课堂电路连接中,让孩子们体会移动导线后,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跨原件移动导线,电路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9

《电流和电路》是电学的基础,是学好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前提。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加上复习时间有限,但是时间教长,记忆不深,因此,在本节复习课中主要通过课件建立知识结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回忆。教学中紧依课标,联系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部分知识,通过选择典型的例题加以引导,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强化。回顾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效果看,有值得继续加强完善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和社会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物理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楼道中感应灯的原理”入手,让学生设计电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根据学生画的电路图引入课题,学生感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要作用。在复习过程中,以电路为基本线,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例如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以及家庭电路的接法,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理和生活联系的实际,尽量使学生不是感觉物理知识很枯燥、乏味,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提高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复习过程中,由于复习面太宽,知识内容多,操作起来时间上显得有些紧张,特别是时间安排上,感觉前松后紧,电路图的练习不够,家庭电路和实际相连的知识讲解过于匆忙,应该进一步通过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来加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能通过实验进一步说明,效果会更好,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实验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一些学生由于知识遗忘多,所以参与度不够,在复习课中,应先布置复习提纲,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通过课堂进一步深化。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10

这个月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的理论加实践,让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教学理论的欠缺和知识储备的薄弱。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越不敢上课。特级郭海平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提的问题要找准学生课堂上对内容的兴奋点,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刚好她的案例里有一部分是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教学的,于是我决定结合她的思路开展我的教学。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

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

二、关于课堂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

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

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这位男生的方法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我的问题又活了过来。于是,好奇的他们纷纷想上来换个位置连接这根导线,看看能否把灯熄灭,我自然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完成了自己的“短路”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这既是我的预设,也是我的生成。原来我们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以在生成中预设!

4、根据现有的电路,再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你有几种连接方法?

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连接好电路,教师选择方案展示并通过拿掉一个灯泡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但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三、关于课堂的不足

这堂课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时不愿听课的一些同学都被我的灯泡吸引了,也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似乎品味到了“问题提到了学生兴奋点上”的乐趣;我似乎品尝到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滋味;我小有喜悦,但细细地反思,课堂上又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一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总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就想着去引导了。或许我内心深处总想去操控学生,没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

其次,课堂上似乎有点虚幻的热闹。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人次不够,集体回答的又响又亮,并不表示中下水平的人也能掌握。课堂上男生表现过强,使得我忽略了对“电学弱势群体”女生的关注。看来教学要制造热闹,更要看清热闹背后的沉默者们!

最后,课堂上我的话还是有点多。总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好,我总想再讲一遍,于是课堂的时间便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应该像吴加澍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我收获着学生的激情,快乐着每堂课的成功之处。我遗憾着每堂课上的缺陷,反思着我教学上的步伐。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如地掌控我的课堂!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11

本节是这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物理量——电流;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简单电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答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由于电流的概念及其方向的规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一开始讲授电流的话,学生可能会因为“导线中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负电荷)”;“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等知识点,产生思维的矛盾,从而导致对后面电路的学习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学中,我对知识点安排进行调整。现在总结我对本节课堂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导入。上课铃响起,问学生“听到什么了?”“什么发出的”“什么能转化的声能?”“电脑从何而来?”引出并板书“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电铃用电,消耗了电能,转化成声能;教室里的电灯消耗电能转化成光能,你还知道哪些消耗电能的物体?学生举例。教师归纳板书“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什么传输电能?教师归纳板书“导线——传输电能”。电灯、电视……不能一直工作,需要有元件来控制。教师归纳板书“开关——控制电路的装置”。总结出组成电路的构成。学生思维清晰,效果水到渠成。

2 、电流教学。这个环节,我采用类比法。把电流和水流类比。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电流从高电位流向地电位(告诉学生正极电位高,负极电位低)。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水流和电流区别:水流是先后依次流过;电流是电路中的自由电子同时定向移动形成。此时在总结出:

①电流形成: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可以是正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时反向移动);

②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

不足之处:本节课应该让学生亲手实验,但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在分析力电流是否让灯泡发亮有先后顺序时,只是教师进行的示范,没能实现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实验归纳结论的过程。

篇11: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学习电路的基础,而电学是初中物理较重要且较难的内容之一,所有应在学习之初应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具体建议有以下几条:

1.让学生动手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与热情。

2.新章节应淡化过多的概念记忆,可以把电路图的学习安排在下一课时中。

3.电流的形成与方向最好要给学生具体的认识,如采用水流的类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电路的基础章节,对于后面章节的展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节主要讲解了电路的基本构成,如何连接基本的电路以及电流的方向。在电路的基本构成部分,尤其是理解电源,从能量的角度去解释学生易于接受。

根据学生连接电路的情况,总结电路存在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以及短路。短路的理解是难点。这里主要应突出电源的短路,应强调电源短路的危害。

由于电荷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可借助水流来解释,这样容易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感性认识。然后用电源的正负极引导学生掌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流向。

发光二极管是补充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篇12: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篇13:电流和电路复习课教学反思

中宁二中

赵永宁

本节课是初三第一轮复习中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内容“电流和电路”的一节复习课,根据课标要求和宁夏中考的命题动向,本节内容是学生必须熟知和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学好电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性教学研究活动,所以本章节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理解、认识什么是电路。

2.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对电路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讨论交流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电路的理解和认识。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3.能够连接实物电路。难点:

1.对简单电路图的分析。

2.对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3.对短路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综合性的对电路的分析、应用和连接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启发引导、讨论交流、巩固练习【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一个组合电路,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并引入课题。2.课题内容教学。

(1)由最简单的元件开始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什么是电路。使学生形成思维迁移,能力提升,知识逐级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科学的认知规律。(2)教给学生方法(电流走向法),指导学生怎样去分析电路。(3)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4)认识电路中的三种状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对短路的认识和理解。

(5)能力拓展。结合身边的电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分布,画出实际电路图。(6)加强巩固练习,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实际教学操作和落实情况】

本节课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采用激发兴趣,由简单问题出发,通过启发引导,循循善诱,积极开发学生的潜在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说教学过程达到了我的教学设计要求,实现了我的教学预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怎样去处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之中。虽然本节课内容设计简单,但通过一种递进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上课听得舒心,生活还得用心,平时学习学得轻松。由此我认为本节课中的亮点是:

1.体现了学科特色,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允许学生出现思维能力上的错误;

5.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身边的问题,让物理走进生活; 6.教师在课堂中应变能力强,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 7.能抓住学生的亮点,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去学习。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班级人数的大班额和教学设施、器材的不健全,不能保证每位同学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活动较少;

2.教师还是缺乏激情和煽情,课堂气氛显得诙谐和死板; 3.板书不美观,普通话不标准,教学基本功欠缺;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亮点材料下一篇:生活相关之养生保健短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