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024-07-09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选7篇)

篇1: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四则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 ~例3)(2)四则混合运算(例4)(3)解决问题(5)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难点。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

2、教材编排的特点

(1)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

(2)让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3)通过计算实例,引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

2、例3)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理解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第三课时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4)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最优先。

第四课时

最佳方案的选取

教学内容:最佳方案的选取(例5)

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设计: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最优)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加减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 两个商(积)之和

(差)的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

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1.什么是四则运算?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2.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篇2: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并且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和经验,突出小括号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驾驭教材,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篇3: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激发积极参与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通过启发、探究、合作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练和游戏的情境之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跨越式跳高单元的第一学时, 旨在通过基础练习促使学生学会一步至三步助跑起跳, 腾空后两腿依次过杆的跨越式跳高动作技能。在体验跳跃乐趣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下肢的弹跳能力。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兴趣十分浓厚, 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 但对于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技能还比较生疏。因此, 本节课借助各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并在参与之中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动作, 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教学思路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观察到:初学跨越式跳高动作时, 部分学生较注重起跳时右腿抬高, 而忽视了左腿跳踏这个动作;在过杆练习的过程中, 过杆腿摆动不到位, 造成跳起动作僵硬。为了既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动作, 又让学生体验到跳跃的乐趣, 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活跃身心。本环节设计中我将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融合在准备活动中, 特别针对下肢、脚腕进行练习, 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环节二:掌握技能。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本教材, 在设计中我采用趣味游戏导入→模仿练习体验→自主学习巩固→分层教学提升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技巧。这样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跳高的技术动作, 又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恐惧感, 让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环节三:拓展游戏。为了充分利用器械,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游戏:趣味过障碍。障碍的高度、数量循序变化,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力量、平衡感等多种能力, 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挑战性。

环节四:舒缓身心。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 调整身心, 平缓呼吸节奏;师生在宽松的情境中小结本课的收获, 体会学练的乐趣。

五、本课特色

(1) 音乐选择适合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上,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一起喜洋洋》《左手和右手》作为准备部分的趣味操和放松音乐的伴奏, 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学生们在节奏感鲜明、动感强烈的音乐伴奏下, 跟随教师练习趣味操, 体现学生活泼、富有活力的精神风貌。舒缓、悠扬的音乐把师生共同带入遐想的情境之中, 身心得到放松和释放。

(2) 器材发挥使用效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在器材的使用上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 贯彻一物多用的宗旨。选择皮筋作为跳高练习时的横绳、小游戏的道具、游戏中的障碍物, 让教学因皮筋而生动有趣。如在课的活跃身心部分, 运用皮筋做快快跳起的小游戏, 让学生体会跳起的快感。在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技能教学时, 皮筋又作为跨越的横绳。此时五颜六色、可以浮动的皮筋, 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在拓展游戏中用皮筋作为障碍物, 分别从障碍的高度和数量循序渐进, 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力量等多种能力, 并设计了“U”字形的路线, 让游戏既具有趣味性, 又具有挑战性, 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3) 分层教学均有所获。分层教学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当学生学会越过横绳的方法后,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 采用设置不同高度皮筋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性的练习, 从而解决了“吃得饱”和“吃得好”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体验轻松跳越的动作感受,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六、教学步骤

1. 学习内容

(1) 跳跃:跨越式跳高。

(2) 游戏:趣味障碍跑。

2. 学习目标

(1) 能领会快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动作要领。

(2) 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中一步至三步助跑起跳腾空后两腿依次越过横绳的动作要领, 通过各种练习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3) 在跳高和游戏中能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品质, 与伙伴团结合作争创优异成绩。

3.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踏跳准确有力。

(2) 难点:两腿依次过杆。

4. 教学过程

(1) 活跃身心 (6~8分钟) :体委整队, 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和目标。趣味慢跑, 要求:灵活地绕过障碍物。趣味操 (音乐伴奏) , 要求:模仿形象。小游戏———快快跳起, 要求:与同伴合作体验跳跃的乐趣。

(2) 掌握技能:跨越式跳高 (18~20分钟) 。 (1) 出示挂图, 讲解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踏跳准确有力, 两腿依次过杆。 (2) 指导学生找出重难点, 并跟教师模仿上一步踏跳练习和上一步摆动腿练习。 (3) 小游戏:看谁画得好, 要求:认真模仿腿依次过杆的动作。 (4)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情况选择原地练习或跨越低杆练习, 要求:踏跳有力。 (5) 请学生示范, 并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加以点评。 (6) 指导各组进行跨越低杆练习:上一步和上三步。 (7) 指导学生根据能力大小选择高度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检查。 (8)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超越自我, 积极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3) 拓展游戏:趣味障碍跑 (8~10分钟) 。 (1) 出示挂图, 让学生观察, 并思考:“你能用什么方法过横绳?” (2) 教师讲解游戏过程, 并指导各组尝试练习。 (3) 指导各组进行比赛。 (4) 逐渐加大游戏难度, 再次分组比赛。 (5) 教师及时进行评比。

(4) 舒缓身心: (2~3分钟) 。 (1) 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放松身体。

(2)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 宣布下课, 收回器材。

(5) 场地器材:操场一片, 大体操垫4床, 跳高架8个, 皮筋4根, 录音机 (带) 。

篇4: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目前,生活中“AA制”很流行,并且延伸拓展了很多内涵。其实AA制延伸的意思可以看作当今的一种叫做“拼一族”的生活方式,两者很相似,两者均有的含义就是:为达成一个共同的或者共有的目标,而各自贡献出自己一部分力量,完成的一个利益的共享,共同实现目标。“AA制”的意思可以从字面看出,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的意思,意为“全部分开”。AA制的本身促进了双方及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

基于以上集体备课的现象及原因,笔者根据和借鉴生活中“AA制”这一应用理论,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

小学数学单元“AA制”有效集体备课策略解读:“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主要分为单元知识点的重构和课堂教学案例的重构。第一个“A”是指教师对单元知识点的重构。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先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出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通过测试教师让其了解教材的单元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前置备课,集备时教师根据自己的测试情况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完成单元知识点的重构。第二个“A”是指课堂教学的重构。单元知识点重构形成共案后,备课组通过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研究知识点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教师讲课、课后议课环节后,最后由备课组整理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例,完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构。

单元前测:进行集体备课时,由校数学教研员或备课组长命题(试题内容包括教材知识点、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等),让备课组成员进行单元知识点过关考试,现场批阅、公布成绩。

前置备课:教师个人自主备课,对所备课单元教材进行解读、研究,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知识编排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及教学方法。

单元知识点研讨:教师反思考试情况,对出错知识点进行改正,以试题为蓝本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研讨,对过关测试题中的不足进行修订、补充,集体智慧形成单元知识点共案。

单元知识点共案:前三环节活动的成果,包括教材知识结构、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备课:备课组推荐一名讲课教师,根据单元知识点共案,选择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上课:备课教师上课,备课组其他教师根据不同维度进行观课,撰写观课报告。

研讨课:在备课组长主持下,上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观课教师根据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从课的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进行议课,研讨知识点共案的有效教学方法。

典型课例:备课组研课后,根椐研课共识,整理出一篇优秀教学课例,作为本单元教学的参考课例。

小学数学单元“AA”制重构式集体备课从单元知识点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入手分开,同时对每一个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角色进行分开,工作任务进行分开,让每一个教师从角色中都带着任务去研讨,注重了教师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以及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从而让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掌握单元教学知识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法,让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避免有些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及知识点把握不准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总之,这样一来,既能有利于数学精品典型课例的形成,促进合作各方的自尊、自爱、自立思想的树立,还能能从整体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5: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71-44+85

=27+85

=113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987÷3×66÷3×987

=329×6=2×987

=1974=1974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987÷3×66÷3×987

=27+85=329×6=2×987

=113=1974=1974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4+24+24÷2

=24+24+12

=48+12

=60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4×2+24÷2

=48+12

=60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270÷30-180÷30

=9-6

=3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

=90÷30

=3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24+24+24÷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270÷30-180÷30÷30

=48+12=60=9-6=90÷30

=60=3=3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

5、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42+6×

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42+6×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篇6: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会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会仔细地去分析、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及关键:

1、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

3、关键: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知识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基础。

五、本单元教法、学法设计:

1、分数的基本意义 ① 分数的产生

从两方面说明:A、是人们在实际测量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如量黑板的长,量了几次还剩下一段不够一个计量单位,这时就需要把这个计量单位分成若干等份)。

B、是在实际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需要用分数来表示(如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② 分数的意义

A、意义 :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来。首先把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复习);然后指出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推广);接着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B、分数单位:重点与分数意义区分开。

C、分数的分母、分子以及分数的读写法。

D、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启发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想。

③ 分数与除法

A、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除商的问题。

B、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C、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④、分数的大小比较

有三种情况:A、分母相同,分子不同;B、分子相同,分母不同;C、分子、分母都不同。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真分数和假分数

明白一个分数不一定比1小(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说明),然后给出概念及特点。

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A、引入带分数的概念,说明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看作一个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强调: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不与真、假分数并列)

B、掌握计算方法。

④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A、1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

B、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单位的概念去思考;

C、推导出法则: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D、把带分数化假分数,以整数化假分数的方法为基础,把带分数分成两部分来化,然后合起来;

E、推导出方法: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强调:这里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忘了加上原来的分子,老师要多提醒。)

3、分数的基本性质

A、让学生明白分数与整数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

B、根据分数和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

C、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时,为什么零要除开。

4、约分

A、复习公约数、互质数;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分数化简;

C、约分、最简分数概念;

D、约分要约到最简分数;

E、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部分学生可以)。

5、通分

A、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前两种情况,给出第3种情况,学生尝试比较(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C、公分母、通分概念及一般方法;

D、强调:为什么一般取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A、小数化成分数,结合小数的意义直接化;

B、分数化成小数,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

C、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母,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找质因数的特征;

D、归纳方法。

六、本单元教具准备: 纸板、纸条等。

七、本单元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7、复习、巩固„„„„„„1课时

8、实践活动„„„„„„„1课时

8、机动„„„„„„„„„1课时

八、本单元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复习旧知——探索新知——适时练习———体验成功——概括归纳———巩固加强——信息反馈。

九、本单元作业设计:

十、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篇7: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简化小数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4、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同时,教材注意提供清晰的探索线索,帮助学生明晰探索思路,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更具针对性,提高探索效率。

5、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法则、规律等知识内容,如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单位换算、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等。教材在编排时注重引导学生提炼,突出提炼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3、注重板书设计,引领学生归纳概括。本单元内容概念、性质等内容较多,教材在编排中也注意突出法则等内容的提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的梳理、归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支撑就是板书,教学中要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给学生提供明晰的思路,帮助学生整体构建知识。

六、学情分析:

上一篇:新时期师德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网站软件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