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中学加强学生安全工作考核的实施方案

2024-05-31

港大中学加强学生安全工作考核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

篇1: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摘 要】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工作。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阐述了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以增强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防范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安全教育 必要性 主要内容 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的办学规模不断集中、扩大,在校学生日益增多,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给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难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提高中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各种安全问题,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生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例如学校一再宣读《学生校内外安全公约》及处罚办法,让学生学习《安全事故手册》。但学生总有追逐打闹,滑行楼梯扶手的;有翻越校门、围墙的;有体育课上不听从老师要求的;实验课上未经老师允许,擅自使用药品进行违章操作的;在校外有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的;有私自闯入施工现场的;有结伙斗殴、盗窃、惹是生非的;财物随意乱放,离开宿舍不关门窗,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中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一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小混混利用中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而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等特点,骗取中学生财物。还有的中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夏天不注意游泳安全,冬天不注意滑冰安全,平常不注意饮食安全,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中学生安全意识。

二、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校应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与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重点进行五个方面的安全教育。

一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学校应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文本材料学习与视频材料学习相结合,法治课堂与法治知识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法律工作者或公安、法院、检察院干警,结合工作实际与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广大中学生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深切感受到法就在身边。这不仅对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有益,而且对其走向社会乃至一生都有益。

二是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吧、智能手机、微型电脑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些学生迷上网络游戏后,便欺骗家长和老师,设法筹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网吧上网;一些学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养中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中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来反动、邪恶势力侵蚀的“防火墙”。其次要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再次要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教育中学生不登录反动网站,不看淫秽及内容低调的网页,不下载传播反动及煽动性信息,不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对个人电子信箱中接收到的反动信件要自觉删除,保证不转发、不投递。

三是消防安全教育。当前中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的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也有的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最终被火魔无情的吞噬。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要组织中学生学好、用好消防法规,增强依法治火的观念。其次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使学生掌握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通过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等方式教给学生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方法,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学会使用灭火器材扑灭初起火灾,懂得疏散自救。

四是自我防范保护教育。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要防止上当受骗;遇到险情,看到犯罪行为发生时要及时采取适当方式报警;正确处理同学、舍友之间的纠纷;夜间不独自外出;不吃霉变食物和过期食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财物;不酗酒,不参与赌博;不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不拉帮结派,不打群架,不惹是生非,不染社会不良习气,不参与社会恶势力等非法组织;不进歌舞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遵守交通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横穿马路,不抢道,不强行爬车、超车;既要防止性骚扰、性攻击,也要自尊、自重、自爱;有困惑时,应向老师、同学倾诉,听取别人劝说;受到伤害时,要学会防身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等等。

五是心理安全教育。成绩下降、考试压力等情况,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心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之中,尚未成熟,其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伴有强烈的情緒色彩和偏激的行为特征。近几年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染上不良习气等行为,相当一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预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成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措施

第一,调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组织及学生家长等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是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严厉打击危害学校及中学生安全的不法行为,切实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优化育人环境。对校门口的一些摊点,校园附近的一些黑色网吧,对中学生存有安全隐患的一切问题,严管重查,从苗头上杜绝安全问题。

第二,突出重点,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一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要以防人身伤害、防财务受损、防心理失常、防违法犯罪、保学业完成为重点。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对喜爱运动,行为又过于冒险的学生,要加强防运动损伤教育,教育他们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有心理失常表现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等等。

篇2:港大中学加强学生安全工作考核的实施方案

一、兴趣来源于运动的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到运动和体育锻炼之乐趣,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兴趣体育强调兴趣,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人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且较为系统的反复练习过程进行强化训练,而兴趣体育正是在以练习为载体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运动技能由低级向高级,由初步形成向熟练掌握过渡,最终以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掌握为标志显现出来。

实施兴趣体育就要有新的教学方法。要达到学生乐学。就要使教师乐教,更要使所教的内容授之有趣。这就要求在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多次且长时间教学的情况下,教师要通过改变教法、学法,改革教学用具和变换练习的方式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克服其内在的惰性,使学生尽量发现新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学生提高运动技能。

1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创编故事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手段和处理方法,把趣味性且教学意义强的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如球类项目,学生既热情,又投入,不但训练了技术动作,增强了体质,而且锻炼了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学意义强但趣味性差的教学内容,要发掘或附加一些乐趣的因素,通过情节化、游戏化、竞赛化、简单化等多种手法,使教学有趣味,但不可放松对技能的要求。

2训练项目适合学生的体育基础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新颖、难度深度安排适当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好奇心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无力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太熟悉的,因为司空见惯。不为人注意;完全陌生的,又因为和主体已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无法使人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新颖适度和已有经验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时,伴随着这一学练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成功的快感、同伴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又会带来学生对体育的更多关注、投入与参与。

二、兴趣来源于课堂的民主

现代体育教学呼唤“民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如果说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激发学生的诱因,那么教学过程的民主、课堂气氛的融洽则是保持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革除师生不平等现象,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真诚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欣赏、鼓励、关怀他们。

1全体性和差异性原则

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学生差异。如在学习栏间跑技术时,较胖的学生和胆子较小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可先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和降低难度的动作练习,然后把栏的横板换成皮筋,缩小栏间距,再让学生在跨过一个栏架的基础上连续跨过几个栏架。为使学生掌握栏间跑的节奏,可在跑道上用白灰划标记来帮助练习,同时要求栏间跑不要用全脚掌或脚跟着地。这样一来,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较快地克服了恐惧心理,掌握了栏间跑技术动作,并对跨栏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2主体性和主导性原则

体育教学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这个最活跃,最具有促进性、启发性、情感性、反馈性的教学媒体的作用。体育教师不仅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和谐一致地向着既定目标运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和根本的主体地位。进学主动,贵在心悟;施教主动,贵在诱导。思与诱辩证的统一,这是体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3训练性和娱乐性原则

体育锻炼需要付出体力,轻则汗流浃背、腰酸背痛,重则跌打损伤、皮破血流,需要力气,更需要勇气和意志。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兴趣,形成放羊式的课堂,也不能板着面孔,强迫学生练习,造成学生的厌倦、乏味。正确应用兴趣体育教学模式,把训练性和娱乐性有机融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促进与加快运动技能的提高。比如,学生对跑步不感兴趣,但跑的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设计成形式多样的游戏竞赛,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加强跑的训练。

4机械性和创新性原则

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固然有其规律性、机械性、模式性,但教师应借助体育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教学要有创新,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健身,改变“我说你做”、“我怎样说,你怎样做”的模式,形成师生相互交流、探索,其乐融融的“师生场”,达到教学相长。竞赛体育中,不创新,就会落后,就要面临淘汰。直板横打的技术创新,我国乒乓直板选手才能在国际乒坛独领风骚。

三、兴趣来源于个性的张扬

美国教育家基夫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良好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的环境——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集体中,其个性得以张扬,其特长得到认可,内心的喜悦和渴盼的程度可想而知,兴趣会油然而生。培养学生的个性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方法。

1诱导法

教师在提出任务时,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达到教师的要求,最后,由教师再向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并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指标法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比如,可将跳远的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学生目的性强。练习中有自觉性,能吃苦耐劳,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延伸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3激励法

教师采取各种表扬和鼓励手段,激发学生进取的动机,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例如,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笔者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尤其是表扬那些起点低、肯努力、进步大的学生。当学生做动作失败或遇到困难时。笔者不会立即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法,而是给予鼓励,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四、兴趣来源于艺术的观赏

体育是运动的艺术。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开体育欣赏课,让学生直接欣赏或间接欣赏体育运动和节目。

1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教师有责任用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体育,并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比赛过程或紧张曲折、或欢快诙谐、或惊险刺激、或催人泪下,这些无不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心理的考验以及思想的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感官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情操受到陶冶,道德得到升华,同时,学习的兴趣随之高涨,乃至投身于某项运动。

2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要欣赏体育就必须理解体育,而不是简单地用眼或用耳去看、听,而是用心去“品”,想象技术动作后面的东西。只有品出“味”来,才能走进体育,完善自我;才能透过体验运动的节奏、速度、力量等去体验体育的美,从而产生各种联想与灵感,并把想象变成实际行动,使学生敢于创新。同时学生对体育鉴赏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欣赏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体育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可谓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各种球类、田径、游泳、跳水、武术、拳击、击剑等。学生在欣赏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了解及掌握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规则,学习运动员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自身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篇3: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学共青团改革发展,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引导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教育工作大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学生团员并鼓励普通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中学共青团职能,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

【知识链接】

1.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2.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3.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4.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5.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

6.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7.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精挑细选】

一、单项选择题

1.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我们()

①要有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②要热心公益,在奉献中提升自身的价值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均负有相同的责任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④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对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在追求个人名利

B.这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D.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二、非选择题

【走进情境感受问题】

4.《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遵循自愿、公益、安全的原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秉持自主意愿,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1)结合材料中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谈谈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志愿服务工作?

(2)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志愿服务我畅想】

5.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我感悟】

6.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2.A3.A

二、4.(1)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志愿服务等。(言之有理即可)

(2)①提升生命的价值。②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③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④使我们主动承担起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⑤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⑥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分别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5.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一篇:升旗讲话-拒绝零食,勤俭节约下一篇: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