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

2024-08-04

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通用4篇)

篇1: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

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的主旨在于对报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资源配置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的操作方法也往往不同。一般说来,对于可预见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报道、重大活动报道以及媒介自己设定的议题报道,策划能够早于事件和活动开始的时间进行,资源的配置成为策划中可以从容安排的一项内容,诸如派多少名记者前往哪些地区、携带哪些设备等,在报道方案中便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有了明确规划。但对于那些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由于策划只能在获知报道线索甚至在第一组报道已经播发的情况下才随后展开,报道的资源配置就会先于策划进行应急性的安排。因为对于大量的突发性新闻报道,媒介都要争分夺秒地抢时效,无论报道策划是否已经在做,媒介首先需要派出第一批记者赶赴事发现场,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受众。对于报道组织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的机会可能比遇到前一种情况略少一些,但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挑战显然严峻得多。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在难以预知并且变化无常的情境下迅速地配置报道资源,并且进行动态性的报道调整。

对于各类型新闻媒介来说,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必须抢先派往现场的人力物力是不一样的,报社人员可能是最容易轻装上阵的,他们只要携带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和摄影机就能胜任报道工作。广播电台的记者需要携带现场录音设备,也能够像报社记者一样独立行动。比较麻烦的是电视台记者,他们需要携带的设备比较多、也比较笨重,而且无法独自一人行动,必须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集体进行采访,因此对交通设备的要求也更高一些。另外,即便同一个媒介,不同的报道选题,对报道人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设备装置也有不同需要,这些都是报道组织者必须考虑周全的。有时,对一些偏远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要考虑的还不单纯是派出人员和设备的数量、组合问题,交通途径、通讯联络的方法也是必须事先谋划的。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发生时,中国青年报临时派出了一个4人采访小组奔赴现场,后来以一组系列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组织这次报道的编辑后来总结经验时,强调了这样两处细节,一是人员配置,“报社决定抽雷收麦(当时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李伟中、叶研三位记者,外加一位实习生贾永。为什么要抽他们几位,而不是别人?这里就有个编辑对记者的了解程度和判断问题。一名成熟的编辑,他要了解作者(包括记者、通讯员),谁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要一清二楚。大兴安岭火灾这种灾难性报道不同于一般性的报道,它需要记者玩命、不怕苦,采访要深入,思想要有深度,能控制局面,而这几位恰恰具备这种特点。为什么外加一位实习生,这一方面是给实习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给记者们提供一个联络人员。在组织记者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合理结构的问题。”这位编辑强调的第二点是安排交通和通讯问题。在报道策划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记者出发。“说到记者出发,也许有人以为这与编辑无关。其实,这也是误解。一个好编辑不应只是坐在家里编稿子而已,凡是与所组织的报道有关的事项无论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并提供给记者以尽可能多的支持、帮助。你想一下,大兴安岭火灾已经燃烧了一周多,记者应尽快赶到现场,但去大兴安岭,交通又不便,该怎么办?这就有一个如何使记者行动起来的问题。我们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得到了空军司令部的支持,记者坐上空军部队运送紧急灭火物资的飞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现场,保证了采访的时效性。记者去了,接着又有一个通讯问题,稿子怎样才能及时传回来?此前,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教训:记者到了采访地点,别说传稿子,就是人在哪儿也摸不清。这次去大兴安岭,我们为此搞了几种通讯方式,可惜运行中也出了一些问题。”(注1)中国青年报组织大兴安岭报道时这番经历很生动地说明了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报道的组织者对报道力量的配置必须合理,对报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考虑,预先想出对策。

我认为,对报道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应考虑这几个方面:

(一)、人力物力配备与报道选题的重要程度、操作难度、运行环境相匹配。比如对报道深度要求较高的选题,所派人员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应相对较高;采访环境如果比较艰苦、复杂,所派人员必须吃苦耐劳、善于应变,所携带的设备也应质量过硬、使用轻便、易于修理;对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所派人员和后方编辑都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报道经验。

(二)、派出人员和设备装置的组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重大报道一般需要多名记者协同作战,他们之间应该形成梯队或上下级关系,既听命于坐镇家中的总指挥,又能在情况突发变动时有自己的领导核心。这些派出人员能否彼此信任和了解、能否相互合作,以及他们的能力是否长短互补、能够形成合力,都会影响报道的成败,在选派人员时就在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同样,设备的配置也同样要考虑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优势互补,保证对各种场面能应付自如。

篇2: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

(一)、报道思路的调整。

这是报道策划中最大的调整。报道思路的改变意味着对报道选题的重新认识,并且相应地要改变报道范围和重心、报道规模、报道方法等。由于这几乎是对原来报道策划的全盘否定,所以实际工作中采用并不多,除非确实遇到与原来设想大相径庭的情况,或遇到无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时也说明,原来的报道策划不适合实际要求、不现实,在最初设计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虑不慎重、不细致。如1988年,曾有一家报纸组织过一场《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讨论式报道。当时,经济改革还不成熟,严重的分配不公是人们议论纷纷大发牢骚的热门话题。这个报道披露了小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司机、医院医生和宾馆医生等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然而,报道只进行了两期就停下来了,原因是分配不公问题虽在社会上严重存在,也和“群众脉搏”贴得很近,但它涉及到体制、政策、部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一时还没法解决;从当时中央精神看,对于这类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一时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传报道中也不宜强化。此外,关于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问题,也出现过报道上操之过急的情况,于解决问题无益,还激化了矛盾。后来,客观条件成熟了,这类报道再抓起来,效果就比较好。

报道思路的改变,可能是全盘推翻正在进行的报道,也可能是改变原来的报道选题,如由报道A主题转为报道B主题,还可以是报道态度的变化,如由褒或贬变为中性的讨论,等等。

(二)、报道内容的调整。

篇3: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

(一) 组织创新概述

组织创新的研究植根、发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 (Joseph A·Schumpeter) 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 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 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可见, 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企业组织的调整、革新、重组, 以使原来的企业组织更加和谐、合理。优化企业组织创新, 包括组织目标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组织职能创新、组织流程创新和组织运行创新。组织创新是视组织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分析变量包含个人、团队、组织和环境等各种资源要素;涵盖的范围涉及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组织的运行过程、组织架构以及整个系统环境的各种资源等;最终目的是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提高组织的运行绩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战略。

(二) 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和意义

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和意义有以下五点:

1.战略更加明确。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直接相关。企业组织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就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市场要求、市场竞争的变化, 准确地制定新的企业战略目标, 并最终使组织成员行为纳入新的组织目标和战略目标上来。

2.方便客户, 满足需求。企业组织创新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适应市场需要, 满足客户需要。衡量一项组织创新是否成功, 应该看其是否方便了客户、满足了市场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

3.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现代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组织创新和其他的创新降低成本, 企业组织优化创新, 有利于提高企业组织内的工作效率, 增加内聚, 减少内耗, 提高生产、技术等多方面效率。

4.实现组织内外和谐。企业组织内部和谐非常重要, 一个组织的衰亡往往是从这种内外部平衡与和谐关系的打破开始的, 而企业组织优化创新正是为这种内外部平衡提供了组织基础。

5.求得企业持续发展。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组织创新的最高追求。企业组织创新要服务企业的发展。因此, 企业组织的设计、调整、变革、重组是求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

二、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竞争的成败, 有时并不取决于资源的多少, 而取决于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军事史上存在着大量以少胜多的战例, 就说明有时资源配置可能比资源多少还重要。对于企业来说, 预算投资额度有限, 很多地方缺资金、待建设, 管理者需要考虑怎样把核定的投资额度用到能最大限度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地方;市场工作人员有限, 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却是巨大的, 市场经营者不得不考虑怎样让有限的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做好市场工作的问题。因此,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时刻面临着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资源优化配置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之一。任何资源的优化配置, 都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系统的进步, 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于资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 从而实现消耗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标。资源系统优化最重要的是整体性优化, 而并非是某种质点式的优化, 即作为系统整体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

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在经济实践中, 人们往往注重和运用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有三种:一是, 企业内部的配置。主要采用某些方法、手段和措施, 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研制先进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力求低投入高产出,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二是, 企业之间的配置。主要是顺应社会分工方式发展优势的趋势, 在生产中采用协作化、集中化、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力求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经济资源, 提高中观经济效益;三是, 在国民经济布局中的配置, 主要采用合理投资, 进行基本建设, 设立新的企业, 实现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最大限度利用各种经济资源,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三、企业组织创新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联系

企业的资源组成、组织形式、决策过程、学习能力、营销策略以及其它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 对于企业的组织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何提高组织创新的绩效关键在于处理好各要素和资源间的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 要求组织对其掌控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审核, 根据组织的关键目标做出资源配置决策。组织的资源管理决策要符合工作流程的需要, 甚至内部权利的分配都要服从实现最优化的目标。因此, 组织的创新过程就是对资源的动态配置的过程, 组织创新对于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其核心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 中国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源基础薄弱, 经营活力不足和缺乏有效管理运作机制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战略定位不明和资源管理低效。企业缺乏对远景的认识和自身的定位, 造成组织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 削弱了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建立;紊乱的组织架构影响了组织战略的实施, 使组织资源的配置绩效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组织流程松散, 职能重叠,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无法为企业创造附加价值;激励机制不足, 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人才的成长落后于企业的发展;信息系统落后, 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低, 难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资源管理低效则是由于企业缺乏成熟的资源运用与投资管理技能, 而造成的低效率资源运用。两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成中国企业内部效率低下的主要症结在于落后的组织形态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生产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普遍不高, 企业缺乏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要有效地激发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促进投资者的有效投入, 如何运用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组织创新, 已成为解决中国企业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要研究企业的组织创新活动, 就必须从组织和战略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创新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

四、推动企业组织创新的策略

(一) 创新过程中注意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

目前,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 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 而没有外部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组织自身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运转。即使企业拥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 且发展的势头非常良好, 其最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组织的外部环境, 取决于组织与外部资源的关系。这些外部资源弥补了企业在市场、资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开发, 为企业有限的内部资源建立外部补偿体系, 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 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二) 建立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驱动型组织

所谓市场驱动型组织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市场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市场和资源的角度来做出抉择。企业在制定创新方案过程中要注意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和目标, 随时根据市场运行轨迹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制定和调整创新方案, 在创新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总之, 管理者需要关注组织创新的持续性, 把竞争对手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 不断地从顾客中获得信息、了解其需求, 强化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

(三) 组织创新过程中注意各种资源的整合

着眼于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 必须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确定适宜的整合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创新过程中资源的有效整合, 需要从产业层面、资源价值链层面和企业内部层面三个层面入手, 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品牌资源、业务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资源、社会公共资源以及组织架构资源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组织创新的强化和拓展, 实现组织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 对企业组织资源整合与创新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创新意味着组织将拥有某种异质性能力, 有利于增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创新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在现实生活中, 创新并不总是代表着成功, 研究发现创新失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忽略了对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过程和绩效的有效控制。

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组织创新的成功率, 应对企业资源整合和创新过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通过组织架构进行控制。规避传统组织模式的弊端, 通过适当的授权, 增加管理幅度, 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 建立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的组织架构;进行创新过程的风险控制。风险是组织创新过程中相伴相生的衍生产品, 遇到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运营风险、组织资源管理风险以及市场营销风险, 针对组织创新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组织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动态控制。组织创新的过程类似于人的生命周期, 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 组织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动态控制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创新各个阶段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动态的控制。

摘要:企业的组织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企业的资源组成以及组织形式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对于企业的组织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组织创新的绩效关键在于处理好各要素和资源间的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从组织创新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联系出发, 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障碍, 提出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应注意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 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驱动型组织, 提高组织内资源的配置效率, 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与组织创新的互相促进作用。

关键词: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创新,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刘阳, 陈春明.发展服务外包与企业组织创新[J].学术交流, 2008 (4) :76-79.

[2]胡高福.关于企业组织创新的思考与决策建议[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9) :23-27.

篇4: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整:报道组织研究

一、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调整原则

基于系统论考察视角, 结构一般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排列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广佛都市圈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由于都市圈教育系统内部各种教育资源的比例和素质特征总是需要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 随着时间的变迁, 对都市圈教育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 达到教育资源在整个都市圈内和谐共生、合理布局、有序互动的目的, 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 教育资源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教育资源系统功能不断的强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不仅要认识教育资源结构所具有的特定功能, 更要选择好的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资源组合方式。依据结构优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 应遵循整体关联原则、层级互动原则、动态开放原则和适时高效原则。

1. 整体关联原则

广佛都市圈内特定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资源组合是在一定时空中完成的, 其在一定时空中所产生的依存深度、广度和关联效应, 体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功能。同时, 不同的时空条件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不同组合状态:教育资源在内在属性上的有机关联, 形成了质的聚合;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叠加累积, 形成了量的聚合;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 形成了空间聚合;教育资源进入和退出教育系统的时间关联, 形成了时序聚合。广佛都市圈内这四种教育资源的组合状态共同决定着教育资源的整体配置效果。因此, 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以整体关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资源的不同组合状态, 在对各种组合状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把握教育资源组合的质与量、空间与时间, 推进各种教育资源组合状态的有机融合, 形成教育资源配置中各种组合状态的最佳聚合效应。

2. 层级互动原则

从纵向上看, 广佛都市圈的教育资源是一个由多层级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巨系统, 具体可划分为都市圈教育资源系统、广州和佛山两城市的教育资源系统、两城市下辖行政区域的教育资源系统。在这个复杂的教育资源系统里, 较高层级包含较低层级, 较低层级隶属于较高层级, 同时, 较低层级的结构功能又决定着较高层级的结构功能。因此, 广佛都市圈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要注意处理好不同层级教育资源的关系, 打通不同层级资源流动的通道, 推进不同层级资源间的顺畅连通。

3. 动态开放原则

当前, 在广佛同城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运行环境的变动也日趋剧烈, 各种教育资源为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始终需要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这种动态性的存在, 是以教育资源系统的开放性为前提的。所谓教育资源系统的开放性即是, 教育资源系统同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这一过程会引起系统内部教育资源结构的变化, 并导致资源间关联关系的重新组合。系统内某一资源的变动, 往往会带来整个系统行为的变化, 导致整个系统由原来的秩序状态走向新的秩序结构。因此, 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系统只有增大开放性, 才能增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 提升对环境变迁的回应力。同时, 教育资源系统的开放性, 要求广佛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打破自我封闭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在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迁的前提下, 对自身教育资源结构进行有序的调节。

4. 适时高效原则

适时性原则是指, 在广佛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 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和城市辖区都在充分利用同城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按照都市圈一体化的要求, 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 积极吸纳有利于本城市教育发展的资源要素, 勇于剥离和消除阻碍本城市教育发展的资源要素。反之, 如果坐等观望, 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适时调整, 教育资源系统的发展就会由于不适合环境的要求而走向无序和混乱。同时, 适时是高效益的重要基础, 只有适时对教育资源展开调整, 才能使整个都市圈教育资源的结构效益最大化。

二、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制度体系

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除须遵从科学的原则外, 还须具备较为完备的保障制度体系, 具体包括: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合作契约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合作网络制度等。

1. 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强化信息共享的深度、拓展信息共享的广度, 是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为此, 需要建立广佛都市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数据库, 全面收集和整合都市圈的教育信息, 以便都市圈内各类教育资源配置主体能充分掌握教育资源变动趋势和规律, 为其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契约制度

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契约, 是对广佛都市圈内所有的官方或非官方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均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都市圈内教育资源的总体布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基础设施网络, 减少资源浪费;开放各个城市的教育市场, 促进教育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沟通和协调, 提高都市圈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问题等等。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配置中合作契约制度的建立, 应把握几个要点:一是应建立在都市圈内各个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平等协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基础上;二是应将契约以成文的形式制定出来;三是应成立由都市圈内相关各方组成的契约执行监督机构。

3.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网络制度

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网络, 强调的是经济组织、行政组织、社会组织等合作配置教育资源主体的多元、分散与全方位, 以及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选择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建立在互信、互惠的基础上, 通过谈判、协商确立教育资源配置中集体行动的目标。同时, 由于这种联合配置教育资源的合作网络, 依赖的是多元主体互动的合作关系和交叉重叠的相互认同, 因此, 这种网络关系, 一方面有利于各种资源配置主体相互了解, 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摩擦和冲突;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丰富的社会资本, 持续减少资源配置中制度供给的反作用力。

参考文献

[1]孔令丞.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3

上一篇:印发日照市国家税务局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日常管理办法(2017最新)下一篇:创作灵感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