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2024-06-27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精选5篇)

篇1: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绍兴市越城区长宏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一、为解决小贷公司在经营中的困境,处置不良资产,化解缓释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根据《绍兴市小额贷款公司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试点办法》,特制定本规程。

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应当坚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竞争择优、价值最大化的原则。

三、成立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妥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公司章程和内部受理权限,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方案报公司董事会审核确定。

四、操作程序:

1、资产组包。确定拟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范围和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整理。

2、尽职调查。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卖方尽职调查工作,客观、公正地反映不良资产,充分披露资产风险,制作资产登记表,逐件进行登记。

3、资产估值。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估值方法,逐件预测不良资产的回收情况,合理估算资产价值,作为资产转让定价的依据。

4、制定转让方案。转让方案包括资产状况、尽职调查情况、估值的方法和结果、转让方式、邀请或公告情况、受让方的确定过程、履约保证和风险控制措施、预计处置回收和损失、费用支出等内容。

5、方案审批。转让方案应由小贷公司董事会批准通过。

6、向资产管理公司发出邀约邀请,签订转让协议。根据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选择招标、竞价、拍卖等公开转让方式,向资产管理公司发出邀请函??公告,通过公开转让方式产生一个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时,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7、签订转让协议。小贷公司应与受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有关规定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转让协议经双方签署后生效。

8、发出转让通知和债务催收公告。小贷公司和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在约定时间内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和债务催收公告,通知或公告债务人和相应的担保人。

五、转让款的支付。转让协议生效后,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应在规定时间内将交易价款划至小贷公司指定账户。

六、档案移交。小贷公司和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照双方签订的资产转让协议约定,及时完成资产档案的整理、组卷和移交工作。

七、债权人的变更。由小贷公司和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向有关部门申请变更债权人。

八、本操作规程经小贷公司董事会通过生效。

二○一六年二月

篇2: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防范业务风险,根据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等要求,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买入、卖出或转移信贷资产。

第三条公司建立完善的前、中、后台管理系统,即产品营销、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第四条公司开办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应当严格遵守以下三条原则:

1、真实性原则,不得与转让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等方式。

2、整体性原则,即转让的信贷资产应当包括全部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

3、洁净转让原则,即实现资产的真实、完全转让,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

第二章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研发创新部负责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研发工作,为公司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开展及创新提供支持。

第六条贷款业务部设置贷款经理岗位,负责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推介工作。

第七条贷款经理推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并对经其初步审查符合公司项目准入条件的项目进行业务洽谈。

第八条贷款业务部主要负责项目尽职调查、项目立项、产品设计与贷款文件制作、发起设立贷款计划、贷款计划的发行与成立、贷款项目管理运用合同签订与落实担保、贷款资金支付、贷款项目管理、贷款收益分配与清算等业务。

第九条合规风控部负责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合法合规性审查、业务风险审查与防范等工作,检测并预防业务风险。

第十条贷款投资决策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审议、审批。

第十一条贷款财务部负责贷款项目账户的开立、销户及财务核算工作。

第三章业务办理条件

第十二条转让的信贷资产需为确定的、正常类信贷资产。单一的、有明确到期日的信贷资产受让贷款产品的期限应与对应的信贷资产的剩余期限匹配。

第十三条不接受银行以理财资金受让信贷资产的委托。

第十四条受让信贷资产,相关交易对手应具备还本付息能力,其中自主管理的信贷资产受让项目及交易对手需符合公司贷款贷款业务准入条件。

第十五条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保证人的,转出方在信贷资产转让前,应当征得保证人同意。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抵质押物的,应当完成抵质押物变更登记手续或将质物移交占有、交付,确保担保物权有效转移。

第四章贷款项目管理

第十六条公司亲自履行管理职责,完成信贷资产转让贷款项目尽职调查、风险评审、产品设计、后续管理等工作。

第十七条公司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信贷资产转移确认,并做相应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第十八条公司为每一只信贷资产转让贷款产品单独开立账户,至少配备一名贷款经理。

第十九条信贷资产受让项目管理按照贷款贷款项目管理标准执行。

第五章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根据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中的有关规定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第二十一条公司将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风险管理纳入公司的三级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中。

贷款业务部的部门合规风控员负责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风险进行初步的识别和审查。

合规风控部的合规风控员根据贷款业务部提交的有关业务资料,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合法合规性、业务风险性进行全面的审查,提出相关风险管理意见,并形成风险审查报告。

风险控制委员会根据合规风控部提交的风险审查报告和其他业务资料,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二条合规风控部定期或不定期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前、中、后台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及时形成风险管理工作报告,上报风险控制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利率、汇率或金融产品价格变动造成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员工的个人因素导致操作不当甚至违规违约所引发各种损失的风险;

(4)其他风险,主要是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开展中的合规风险、政策风险、政府信用风险等。

对业务风险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与评估,对主要业务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

第二十四条公司在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过程中积极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和控制,重点对交易对手进行详细调查评估并持续跟踪。

第二十五条对于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中的信用风险,重点做好项目测算与持续跟踪,预留适当的风险空间,做好追加保障措施安排。

第二十六条公司要求相关部门及员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防范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政策风险等各类风险。

第六章信息披露

第二十七条公司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贷款文件约定,及时、准确、充分、完整地向委托人与受益人披露信息,揭示风险。

第二十八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时间与方式依据贷款文件的约定。一般包括《资金贷款管理运用报告》、《清算报告》、《贷款项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保管报告》,以及法律法规规定或贷款文件约定需要披露的其他事项。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对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管理过程中因故意或工作失误引发风险隐患或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人员,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和处理。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贷款业务一部负责解释。

篇3: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近两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受“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市场整体需求下滑,整个国民经济去杠杆、去库存的压力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资金链紧张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持续攀升。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根据银监会官方公布的数据,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为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为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2014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2013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为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为1.00%,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年末,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数据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仅是五家主要商业银行2015年年末不良贷款率的静态时点数据。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其他四家商业银行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行2015年在不良贷款批量转出方面比同业平均水平少了300亿元,留在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就多一些。作为上市公司,上述五家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不良贷款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财务报表数据过于难看,对不良率都相应采取了控制措施,基本上都是通过不良资产加快批转出表的做法,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不良率攀升的目的,这点从上市银行年报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相关数据也可大致判断出来。截至2015年年末,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近三年资产减值损失数据如表2所示:

五家主要商业银行的2015年资产减值损失较2014年、2013年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大幅提高,表明各家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资产出表的动作幅度是比较大的。工商银行时任董事长姜建清先生表示,工行仅2015年就核销了不良贷款600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出表的速度由此可见一斑。2015年年末上述五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是0.5%、0.7%、0.74%、0.28%和1.03%,净利润接近零增长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出表、核销,进一步冲减了银行原本就逐年下滑的利润。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较之国际主要经济体尚处低位,但其攀升速度较快,金融风险仍不容小觑。为更好地应对不良贷款持续攀升所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步伐就显得尤为紧迫。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当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方面主要采用了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又称打包处置)的做法。根据财政部、银监会2012年发布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所谓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是指商业银行对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10户/项以上)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通过批量转让,商业银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收回现金,有效减少不良贷款金额,降低不良贷款率,最大限度地改善银行经济资本结构。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现实性分析

1. 不良贷款持续攀升迫切需要商业银行采取快速处置手段。

金融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直接危及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其信贷资产质量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攀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传统处置办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商业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贷款的需求。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的传统办法主要有现金清收、贷款重组、诉讼追偿、以资抵债、呆账核销等,但传统办法存在不少弊端。一是现金清收的时间长、空间窄,无法满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快速出表的需求;二是依法诉讼清收普遍存在成本高、执行难、周期长、受偿率低的问题,“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困扰难以突破;三是贷款重组受行业、区域、手段限制,实施难度较大,成功率很低;四是以资抵债受可接收资产条件局限,且办理资产确权过户的各种税费成本较高。传统处置办法无法保证商业银行实现快速处置不良资产、化解不良贷款的目的。

3. 股改上市使商业银行不再具备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的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由于其股份公司的性质,已不再具备通过行政手段由国家财政“买单”进行不良资产政策性剥离的条件。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的身份不允许不良资产长期积累,聚集成大规模资产坏账。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再具有政策性剥离的基础。

4. 批量转让是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处置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与其他手段相比,批量转让处置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处置时间短、效率高。相较于诉讼追偿等方式,受法律环境的影响小,所需时间短,实现不良贷款和贷款拨备快速“双降”的目标,处置效率高。二是可处置对象范围广。与债务重组、以资抵债、呆账核销等方式比较,批量转让处置的不良资产在行业、区域、资产条件、政策限制和准入条件等方面的局限小得多。三是综合效益明显。能够借助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专业化管理、处置技术盘活不良资产,提升不良资产价值。

在实践中,批量转让处置的做法仍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需要从政策、法律、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处置所面临的问题

1. 缺乏充分竞争的债权资产市场体系和成熟的交易机制。

在借鉴国外资产管理公司(AMC)处置不良贷款(NPL)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由财政部注资成立了四大国有AMC,专门用来接收五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四大国有AMC经历了政策性收购、半商业性收购两个阶段后,目前已全面进入市场化收购阶段,按市场化原则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实体。在四大国有AMC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化解近年来不良贷款不断攀升的压力,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步伐,2013年5月银监会又发文要求设立省级AMC,原则上每省只设一家,截至2015年年底,地方性AMC前后经过三批扩容,数量已超过20家。

按照2012年银监会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定向受让对象为四大国有AMC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地方性资产经营公司。受让对象的限制性规定事实上引发了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供需双方的失衡,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调节功能因此受到限制,导致难以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不良资产市场买方主体较为缺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攀升,卖方对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供给持续增加,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更为突出,以至成交价格整体偏低,无法真正体现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直接表现就是近几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基本上是以底价成交,成交价格严重缺乏弹性。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四大国有AMC,还是地方性AMC,在股权结构、运营模式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一是AMC股权结构单一。国内AMC的股权结构基本上是由财政部或国字头企业组成,AMC股权结构单一不利于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完全采用市场化原则进行交易。

二是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处置的方式受到一定的约束。2012年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性AMC只能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其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对地方性AMC经营区域及经营方式的限制不利于AMC之间的竞争,市场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是政策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AMC设立之初对不良资产的接收是一种政策性收购,虽然目前AMC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但是其政策性痕迹短时间还难以消除。在经营上,AMC常处于政策性和市场化的两难境地,难以真正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是AMC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AMC对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业绩评价缺乏量化的考核标准,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内部控制流程尚待完善,暗箱操作、道德风险还时有发生;处置市场体系客户的培育工作长期欠缺,长久发展的基础仍很薄弱。

2.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价值评估和转让定价难。

目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假设清算法、现金流偿债法、交易案例比较法、专家打分法。每种评估方法都有相应的基本适用前提,但缺乏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很大程度上需要评估人员的经验判断。银行不良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且本身具有许多瑕疵,这就直接影响了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价值决定价格,在通常情况下估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转让定价,而转让定价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批量转让成交的可能性。如何评估不良资产的价值,如何结合市场行情确定不良资产的转让价格,是不良资产转让的核心问题。一般而言,不良资产根据其表现形态可分为债权类资产、股权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三大类。后两者的评估方法较为成熟,有章可循。而对于债权类不良资产,由于内、外部影响因素较多(例如企业内部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企业未来现金流以及外部行业特征、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担保方式),这些因素对估值的影响在制度层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受评估者的风险偏好、从业经验的影响,因而估值波动的幅度会比较大。在实践中,一些银行内部的评估人员将保证担保的代偿能力以及借款人的流动资产简单采用零估值,不能全面反映不良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导致不良资产打包价格有失公允。

3.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社会生态环境不尽理想。

从银行方面来看,受制于不良资产考核指标的压力,不良资产批量处置过于草率。近年来,受国家经济下行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较快,面对管理部门和上级行考核指标的压力,各家银行加快了不良资产批量打包转让的速度。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降下来了,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过于轻率,尽职调查的内容过于粗放,人为有意降低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准入门槛,大有争过独木桥、“一转了之”的趋势,不仅严重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从AMC方面来看,AMC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包集中推出,AMC联合压价的情况比较突出,资产价格持续走低,一方面削弱了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银行的损失较大,另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价格过低,不利于国内AMC经营转型中自我加压,不利于建立AMC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育。

从企业方面来看,一些民企老板借商业银行急于处置资产包之机,通过转移资产的手段,搭批量转让的顺风车,逃废银行债务的目的得逞,产生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不利于社会诚信文化体系的建立。

从法制方面来看,法制化进程滞后,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援。例如AMC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债转股政策,现实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只想通过债转股减轻企业的负担,而地方政府却不愿出让对企业的控股权,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配套制度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AMC资产净回收率的提高。当前一些法院的判例也不利于对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权益的保护。

从政策方面来看,对不良资产接收方AMC的准入门槛、经营地域的严格限定,不利于买方主体多元化的构建,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和市场体系的建立。政府尚未出台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处置在税收、费用方面的优惠政策,加重了银行的经营负担。

4. 内部控制不健全,不良债权处置前的银行尽职调查较为粗放,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2012年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不良资产处置前要卖方开展尽职调查,并明确了尽职调查的内容。但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受时间、信息不对称及人力、物力、法律手段缺乏等的制约,尽职调查这项工作开展得不尽人意,很多时候在形式上履行了尽职调查的责任,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尽职调查不深入、不全面,搜集的信息不及时、不完整,过多依赖中介公司的评估报告,对债务人、保证人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了解掌握不详细,特别是对债务人、保证人对外投资的相应股权的查找以及对连带责任人个人资产的查找缺乏行之有效的查询手段,对债务人伺机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也束手无策,缺乏有效的法律追偿手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不良资产的评估价格。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多地关注流程的合规,对批量转让的质量监管流于表面,即使是监督,更多是停留在事后监督,不利于资产包真实价值的挖掘,且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在实践中,个别银行机构就通过资产打包转让的手段,掩盖原来严重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资产的问题。不良资产处置本是化解不良贷款压力的无奈之举,如果把批转变成掩盖信贷管理风险的工具,其负面示范效应势必会被放大,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法和对策

1. 渐次放开买方主体限制,健全市场交易机制。

一是为解决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买方主体偏少的矛盾,可考虑引进国外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国内不良资产的处置,健全国内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培育交易主体的多样性;二是在AMC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可通过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来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注入经营活力、提升管理理念,建立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渐次放开对地方AMC经营地域和经营方式的限制,增强收购方AMC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价值最大化;四是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交易渠道,增加交易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操作规程越规范,信息披露越充分,转让过程越透明,投资者参与热情就越高,成交的价格就有可能越高。

2. 改善不良资产处置外部环境,积极寻求法律政策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严格不良资产评估、拍卖中介机构的准入,减少评估、拍卖过程中的随意性,加大违法违规人员“市场禁入”力度,对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或机构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债转股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履行相关责任,严格打击借债转股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三是加强立法建设,促进不良资产接收、转让、处置方面法律建设的前瞻性,改变法律滞后性问题,重点解决不良资产评估与定价、不良资产债权归属、不良资产转让的外部监督机制以及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中税收优惠等问题,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对债务人、保证人资产查证难、追偿难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要切实保护不良资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 认真开展不良债权卖方尽职调查工作。

卖方调查的翔实程度将直接影响不良资产的估值及定价,并且对买方尽职调查结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买方通常会要求卖方对入包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做出承诺或保证。作为卖方,商业银行应全面、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充分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充分掌握重要的权利凭证是否丢失、诉讼时效是否丧失等重要信息;日常工作中要尽可能搜集债务人及保证人的资产信息,全面掌握债务人、保证人的整体资产状况;严格监控债务人逃废债行为,必要时行使法律权利,主张银行权益;加强抵押物的管理,减少抵押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加强不良资产的分类调整和动态分析,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处置方案和定价策略。

4. 科学评估不良资产价值。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一项较为特殊的资产评估,因此不能照搬一般企业的资产评估方法。首先,应重视对不良资产的状况、结构特点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合理评估非市场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影响;其次,要善于搜集总结以往的成交案例,善于利用数据库分析体系,通过对各种影响处置因素的对比分析,合理体现市场因素对不良资产评估的影响;再次,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目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假设清算法、现金流偿债法、交易案例比较法、专家打分法,评估时要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基础上,针对各种拟处置不良资产的特点,有针对性、灵活合理地选择相适应的评估方法。

5.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要做到合理组包,科学定价。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是商业银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下不良资产集中快速攀升、不良资产急于出表核销的经营压力的无奈之举,因此,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快速出表、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银行也不得不付出资金回收率低、贷款损失较大的代价,因此商业银行在资产包组包内容的选择上应持审慎的态度,对于挖掘潜力大、依靠银行自身力量完全可以清收的债权要审慎纳入资产包。此外,资产包内容的合理性与定价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资产包能否快速处置变现。因此,商业银行应在合理分析不良资产评估价值、市场价格情况、买方心理预期、回收时间判断、回收现金流折现、投资者融资成本以及投资回报、对价支付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在不违反国家法令法规以及银行制度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资产包内容,科学确定转让底价,采用灵活的营销谈判策略,力争在最大限度内快速实现不良资产批量转让。

6. 加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道德风险监督。

不良资产处置易引发道德风险,一方面与这项业务的特殊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力不强、监督环节薄弱有关,因此建立有效内控监督约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不良资产评估环节及处置过程中事前、事中的监督力度,加大对不良债权资产包中的重要资产信息、债务人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债权线索的核实力度,减少道德风险的可乘之机。整个批转过程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信息披露要及时充分,避免暗箱操作。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明显,新常态下供给侧经济改革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经济结构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根据工、农、中、建、交五大行2016年1季度财务报告,五大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913.91亿元,2015年同期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则为805.48亿元,2016年1季度五大行不良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8.43亿元,该数据表明各大银行不良贷款远未见底,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仍在持续加大。因此,加快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仍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倪剑.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监管研究[J].上海金融,2015(1).

汪海粟.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0(1).

张素琴.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评估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6).

篇4: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操作规程

财金[20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银监局,有关金融企业:

为盘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现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

财政部(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章)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附件: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盘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金融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监督管理的其他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除外)。

其他中资金融企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具有健全公司治理、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并有5年以上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经验,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含)以上,取得银监会核发的金融许可证的公司,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

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核准设立或授权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和银监会。上述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只能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其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

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10户/项以上)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

——谢辉律师注:即10户以上不良资产处置(批量)的一级市场只能针对特定主体,而10户以下的处置(非批量)可以向社会投资者转让。

第四条 金融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损失补偿机制,及时提足相关风险准备。第五条 金融企业应对批量处置的不良资产及时认定责任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

第六条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应坚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竞争择优、价值最大化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转让资产范围、程序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禁违法违规行为。

(二)公开透明原则。转让行为要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充分披露相关信息,避免暗箱操作,防范道德风险。

(三)竞争择优原则。要优先选择招标、竞价、拍卖等公开转让方式,充分竞争,避免非理性竞价。

(四)价值最大化原则。转让方式和交易结构应科学合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

第二章 转让范围

第七条 金融企业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范围包括金融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以下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一)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认定为次级、可疑、损失类的贷款;

(二)已核销的账销案存资产;

(三)抵债资产;

(四)其他不良资产。

第八条 下列不良资产不得进行批量转让:

(一)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资产;

(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资产;

(三)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资产;

(四)个人贷款(包括向个人发放的购房贷款、购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其他消费贷款等以个人为借款主体的各类贷款);

(五)在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有限制转让条款的资产;

(六)国家法律法规限制转让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转让程序

第九条资产组包。金融企业应确定拟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范围和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整理,对一定户数和金额的不良资产进行组包,根据资产分布和市场行情,合理确定批量转让资产的规模。

第十条 卖方尽职调查。金融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卖方尽职调查工作。

(一)通过审阅不良资产档案和现场调查等方式,客观、公正地反映不良资产状况,充分披露资产风险。

(二)金融企业应按照地域、行业、金额等特点确定样本资产,并对样本资产(其中债权资产应包括抵质押物)开展现场调查,样本资产金额(债权为本金金额)应不低于每批次资产的80%。

(三)金融企业应真实记录卖方尽职调查过程,建立卖方尽职调查数据库,撰写卖方尽职调查报告。第十一条资产估值。金融企业应在卖方尽职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估值方法,逐户预测不良资产的回收情况,合理估算资产价值,作为资产转让定价的依据。

第十二条制定转让方案。金融企业制定转让方案应对资产状况、尽职调查情况、估值的方法和结果、转让方式、邀请或公告情况、受让方的确定过程、履约保证和风险控制措施、预计处置回收和损失、费用支出等进行阐述和论证。转让方案应附卖方尽职调查报告和转让协议文本。

第十三条 方案审批。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方案须履行相应的内部审批程序。第十四条发出要约邀请。金融企业可选择招标、竞价、拍卖等公开转让方式,根据不同的转让方式向资产管理公司发出邀请函或进行公告。邀请函或公告内容应包括资产金额、交易基准日、五级分类、资产分布、转让方式、交易对象资格和条件、报价日、邀请或公告日期、有效期限、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通过公开转让方式只产生l个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时,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第十五条 组织买方尽职调查。金融企业应组织接受邀请并注册竞买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买方尽职调查。

(一)金融企业应在买方尽职调查前,向已注册竞买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必要的资产权属文件、档案资料和相应电子信息数据,至少应包括不良资产重要档案复印件或扫描文件、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等。

(二)金融企业应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买方尽职调查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合理的现场尽职调查时间,对于资产金额和户数较大的资产包,应适当延长尽职调查时间。

(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买方尽职调查,补充完善资产信息,对资产状况、权属关系、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价分析,科学估算资产价值,合理预测风险。对拟收购资产进行量本利分析,认真测算收购资产的预期收入和成本,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报价。

第十六条 确定受让方。金融企业根据不同的转让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受让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企业应将确定受让方的原则提前告知已注册的资产管理公司。采取竞价方式转让资产,应组成评价委员会,负责转让资产的评价工作,评价委员会可邀请外部专家参加;采取招标方式应遵守国家有关招标的法律法规;采取拍卖方式应遵守国家有关拍卖的法律法规。

第十七条签订转让协议。金融企业应与受让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转让协议应明确约定交易基准日、转让标的、转让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时间、收款账户、资产清单、资产交割日、资产交接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以及有关资产权利的维护、担保权利的变更、已起诉和执行项目主体资格的变更等具体事项。转让协议经双方签署后生效。

第十八条 组织实施。金融企业和受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签署的资产转让协议组织实施。第十九条 发布转让公告。转让债权资产的,金融企业和受让资产管理公司要在约定时间内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公告,通知债务人和相应的担保人,公告费用由双方承担。双方约定采取其他方式通知债务人的除外。第二十条转让协议生效后,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应在规定时间内将交易价款划至金融企业指定账户。原则上采取一次性付款方式,确需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应将付款期限和次数等条件作为确定转让对象和价格的因素,首次支付比例不低于全部价款的30%。采取分期付款的,资产权证移交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前应落实有效履约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条 金融企业应按照资产转让协议约定,及时完成资产档案的整理、组卷和移交工作。

(一)金融企业移交的档案资料原则上应为原件(电子信息资料除外),其中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和产权关系的法律文件资料必须移交原件。

(二)金融企业将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时,对双方共有债权的档案资料,由双方协商确定档案资料原件的保管方,并在协议中进行约定,确保其他方需要使用原件时,原件保管方及时提供。

(三)金融企业应确保移交档案资料和信息披露资料(债权利息除外)的一致性,严格按照转让协议的约定向受让资产管理公司移交不良资产的档案资料。第二十二条自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的过渡期内,金融企业应继续负责转让资产的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管理真空,丧失诉讼时效等相关法律权利。

过渡期内由于金融企业原因造成债权诉讼时效丧失所形成的损失,应由金融企业承担。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金融企业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或签署委托处置代理协议的方案,应征得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同意。

第二十三条 金融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资产转让成交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核销,并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第四章 转让管理

第二十四条金融企业应建立健全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制度,设立或确定专门的审核机构,完善授权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的职责。

资产管理公司应制定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制度,设立收购业务审议决策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第二十五条 金融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或收购的有关部门应遵循岗位分离、人员独立、职能制衡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金融企业根据本办法规定,按照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权限,履行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内部审批程序,自主批量转让不良资产。

第二十七条 金融企业应在每批次不良资产转让工作结束后(即金融企业向受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档案移交)3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报告转让方案及处置结果,其中中央管理的金融企业报告财政部和银监会,地方管理的金融企业报告同级财政部门和属地银监局。同一报价日发生的批量转让行为作为一个批次。第二十八条金融企业应于每年2月20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报送上批量转让不良资产情况报告。省级财政部门和银监局于每年3月30日前分别将辖区内金融企业上批量转让不良资产汇总情况报财政部和银监会。

第二十九条金融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人员与债务人、担保人、受托中介机构等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资产转让和收购工作中应予以回避。

第三十条金融企业应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及时披露资产转让的有关信息,同时充分披露参与不良资产转让关联方的相关信息,提高转让工作的透明度。上市金融企业应严格遵守证券交易所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及时充分披露不良资产成因与处置结果等信息,以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第三十一条金融企业应做好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的内部检查和审计,认真分析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强化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

第三十二条 金融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一)自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擅自放弃与批量转让资产相关的权益;

(二)违反规定程序擅自转让不良资产;

(三)与债务人串通,转移资产,逃废债务;

(四)抽调、隐匿原始不良资产档案资料,编造、伪造档案资料或其他数据、资料;

(五)其他违法违规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金融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视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违反党纪、政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三十四条财政部和银监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收购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和银监会另行制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有关单位或部门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金融企业应依据本办法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并报告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

篇5: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二0一0年十一月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评估程序—基本要求..................................3 第三章 评估程序—具体要求..................................4 第四章 流程规范—业务约定书...............................11 第五章 流程规范—资产评估资料清单(1)......................12 第六章 流程规范—核心程序(1)..............................13 第七章 流程规范—工作底稿(1)..............................47 第八章 附则...............................................50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资产评估执业行为,控制执业质量及风险,提高执业水平及效率,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办法、资产评估相关准则、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程。

二、本规程所称资产评估,是指本单位评估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三、本规程所称评估程序,是指本单位评估人员执行资产评估业务所履行的系统性工作步骤。

四、本规程所称评估报告,是指本单位评估人员根据资产评估准则的要求,在履行必要评估程序后,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发表的、由本单位出具的书面专业意见。

五、本规程所称工作底稿,是指本单位评估人员执行评估业务形成的,反映评估程序实施情况、支持评估结论的工作记录和相关资料。

六、本规程所称机器设备,是指人类利用机械原理以及其他科学原理制造的、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有形资产,包括机器、仪器、器械、装置、附属的特殊建筑物等。

七、本规程所称不动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包括物质实体及其相关权益。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八、本规程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九、本规程适用于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作为统一标准及规范,指导本单位评估人员履行评估程序,实施工作目标, 撰写评估报告,编制和管理工作底稿。

十、本单位评估人员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及与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时,应遵守适用的资产评估行业相关准则;从事本规程未详细规定的特定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时,应遵守或参照适用的相关规定,如:珠宝首饰的评估应遵守《珠宝首饰评估指导意见》,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应遵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应遵守《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及与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时,应同时遵守国家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的相关规定。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二章 评估程序—基本要求

一、评估人员应当遵守《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等相关规定,通常应执行下列基本评估程序,并不得随意删减基本评估程序。

1.明确评估业务基本事项。2.签订业务约定书。3.编制评估计划。4.现场调查。5.收集评估资料。6.评定估算。

7.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8.编制和归档工作底稿。

二、评估人员在执行评估业务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限制,无法或者不能完全履行评估程序,且当采取必要措施仍无法弥补程序缺失并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影响时,应按照本单位内部规章制度,逐级汇报批准,由项目负责人协商委托方终止评估业务。

三、评估人员履行评估程序,应按照本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及本规程的要求,逐级汇报、审批。

四、评估人员应当将评估程序的履行情况记录于工作底稿中,并将其执行情况在评估报告书中披露。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三章 评估程序—具体要求

一、前期接洽

项目负责人应与委托方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和记录下列基本事项,形成评估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并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

1.委托方、产权持有者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2.评估目的。

3.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4.价值类型。5.评估基准日。6.评估报告使用限制。7.评估报告提交时间及方式。8.评估服务费总额、支付时间和方式。

9.委托方与注册资产评估师工作配合和协助等其他需要明确的重要事项。

二、业务分析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基本情况,对胜任能力、独立性、业务风险等进行初步判断,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由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具有决定权的人员决定是否承接评估业务。

三、签订业务约定书

本单位在决定承接评估业务后,项目负责人应遵守《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等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撰写业务约定书,并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审批后签订。

评估项目执行过程中,当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基准日发生变化,或者评估范围发生重大变化时,项目负责人应当与委托方及时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协商相关内容,并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审批后,签订补充协议或者重新签订业务约定书。

四、项目分析和联系

项目负责人应结合项目基本情况,进行项目分析,主要包括: 1.进一步了解企业情况、资产特点及分布情况,对于特殊行业和特殊资产应初步确定评估方法,有针对性的确定资产负债清查评估明细表和资产评估资料清单。

2.进一步了解项目背景和整体时间安排,消除项目整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评估工作时间进度、人员安排等的不利影响,与委托方初步协商评估计划。

3.与其他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分工和信息交换方式。

五、编制评估计划

1.项目负责人应编制评估计划,并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审批。

2.评估计划的内容应涵盖现场调查、收集评估资料、评定估算、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等评估业务实施全过程。

3.评估计划通常包括:评估的具体步骤、时间进度、人员安排和技术方案等内容,项目负责人可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确定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

4.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相关部门的监管需要,及时将评估计划向其汇报。

5.评估计划制定后,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评估业务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六、现场前期准备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项目组进驻前,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特点,向委托方及被评估单位提出评估的工作要求和具体计划,通常包括:评估所需第一批资料清单,评估计划的时间进度、现场评估配合工作内容、评估人员工作分工及联系方式,现场评估工作条件。

2.对于被评估资产所处地域分散或类别复杂、被评估单位数量较多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基于项目顺利开展的原则,在必要时,对被评估单位进行统一的评估培训。

(1)评估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及对象,第一批资产评估资料清单及解答人员联系方式,评估计划的时间进度、现场评估配合工作内容、评估人员工作分工及联系方式,现场评估工作条件。

(2)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相关部门的监管需要,及时将评估培训内容向其汇报。

3.对于被评估资产所处地域分散或类别复杂、被评估单位数量较多的项目,在项目组进驻前,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特点,派专人指导被评估单位提供资料,落实被评估单位配合人员及联系方式,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现场调查

评估人员应当遵守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现场调查。

1.要求委托方或者被评估单位提供涉及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详细资料。

2.要求委托方或者被评估单位对其提供的评估明细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以签字、盖章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确认。

3.应当通过询问、函证、核对、监盘、勘查、检查等方式进行调查,获取评估业务需要的基础资料,了解评估对象现状,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并对其资料进行必要的查验。

4.在执行现场调查时无法或者不宜对评估范围内所有资产、负债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等有关内容进行逐项调查的,可以根据重要程度采用抽样等方式进行调查。项目负责人应制定相应的调查方案,明确分类原则、调查对象、工作步骤等内容。

5.评估人员应当根据评估业务需要和评估业务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及时补充或者调整现场调查工作。

6.当评估人员现场调查遇有障碍无法履行程序时,项目负责人应与委托方及被评估单位进行协商,提出问题内容和解决意见,保证现场调查程序的适当履行。

7.项目负责人应将现场调查中的重大问题及解决方案,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审批。

8.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相关部门的监管需要,及时将现场调查的工作内容、完成时间、存在问题(无法履行的评估程序及其原因、解决建议)等情况向其汇报,获得其同意认可。

八、收集评估资料

1.评估人员应当遵守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收集评估资料,并根据评估业务需要和评估业务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及时补充收集评估资料。

2.评估人员应当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对收集的评估资料进行必要分析、归纳和整理,形成评定估算的依据。

3.收集的评估资料包括直接从市场等渠道独立获取的资料,从委托方、产权持有者等相关当事方获取的资料,以及从政府部门、各类专业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获取的资料。通常包括:查询记录、询价结果、检查记录、行业资讯、分析资料、鉴定报告、专业报告及政府文件等形式。

4.现场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统计遗留问题和尚缺资料清单,与委托方、被评估单位进行沟通,提出解决意见,确定问题解决及资料提供的时间安排和联系方式。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九、评定估算

1.评估人员应当遵守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根据评估业务具体情况进行评定估算。

2.评估人员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评估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评估方法,并于评估报告中披露选择的方法及其原因。

3.评估人员应对所搜集的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充分分析其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按照工作底稿索引进行归集。

4.评估人员应当根据所采用的评估方法,选取相应的公式和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形成初步评估结论。采用成本法,应当合理确定重置全价和各相关贬值因素(成新率);采用市场法,应当合理确定参照物,根据评估对象与参照物的差异进行必要的价格调整;采用收益法,应当根据被评估单位提供的盈利预测及风险分析资料,合理确定收益期和折现率,合理预测未来收益。

5.评估人员应当对形成的初步评估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最终评估结论。

6.评估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的,应当对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形成的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终评估结论,并于评估报告中披露确定评估报告使用结果的评估方法及其原因。

7.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价值评估项目,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进行评估时,原则上应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评估,并在评估报告中列示,依据实际状况充分、全面分析后,确定其中一个评估结果作为评估报告使用结果。

8.项目负责人应将评定估算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汇报、审批。

9.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相关部门的监管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需要,及时将选择的评定方法及其原因、评估思路、主要评估技术指标、确定评估报告使用结果的评估方法及其原因等情况向其汇报,获得其同意认可。

十、编制和提交评估报告

1.项目负责人应当遵守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编制评估报告。2.评估项目应当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对评估报告、评估程序执行情况、工作底稿等进行必要的内部审核,并将审核、修改情况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3.评估报告在内部审核后,正式提交前,项目负责人可以在不影响本单位对最终评估结论进行独立判断的前提下,与委托方或者委托方许可的相关当事方就评估报告有关内容进行必要沟通。

4.评估报告由本单位出具,并由项目负责人按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向委托方提交。

5.国有资产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协助委托方完成相关审核手续。相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的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对其修改、补充、说明的内容及时进行书面回复,并与委托方或者委托方许可的相关当事方进行沟通。

十一、评估总结

评估项目应进行评估总结,评估总结分为项目总结和技术总结。1.项目负责人应对评估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过程中重要事项的处理方法、评估工作的建议等内容进行项目总结。

2.成熟行业或特殊评估对象的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应组织项目组中的各专业负责人,对今后评估业务有借鉴作用的评估技术思路、方法、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技术总结。

十二、编制和归档工作底稿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评估人员应当遵守《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本单位制定的《资产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编制工作底稿,按照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逐级审批后,及时形成评估档案。

十三、后续追踪

评估报告出具后,项目负责人应对评估报告的使用、经济行为的实施等情况进行后续追踪,并可对相关资料补充归档。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四章 流程规范—业务约定书

一、项目负责人应遵守《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等资产评估相关准则、规定,撰写和签定业务约定书。

二、业务约定书样式参见《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参考格式G1-3》。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五章 流程规范—资产评估资料清单(1)

一、本规范适用于企业会计制度下的评估对象为企业价值、采用资产基础法的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的资产评估资料清单的要求。

二、以单项资产作为评估对象的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应参照本规范,并遵守适用的资产评估资料清单的要求。

三、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评估目的、被评估单位所属行业特点、被评估资产结构类别及特点、初步拟定的评估方法等项目情况,针对性的布置资产评估资料清单。

1.现场调查开始前,项目负责人应布置第一批资产评估资料清单(参见《资产评估资料清单C2-1》)。

2.现场调查开始后,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进一步了解的项目情况和评估工作进展状况,补充布置资产评估资料清单。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第六章 流程规范—核心程序(1)

一、本规范适用于企业会计制度下的评估对象为企业价值、采用资产基础法的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在现场调查至评定估算阶段的工作目标的执行。

二、以单项资产作为评估对象的资产评估业务及与其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现场调查至评定估算阶段的工作目标的执行,应参照本规范,并遵守适用的工作目标要求。

三、货币资金—现金

1.检查日记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监督企业出纳人员盘点库存现金,按不同币种分别填写《现金盘点表》,并签字确认。盘点表中说明盘盈、盘亏的原因。

3.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制度,抽查大额现金收支凭证,复印重要凭证资料。

4.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不正常白条抵库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5.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6.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7.一般以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8.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9.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四、货币资金—银行存款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检查日记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获得评估基准日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审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并作好相关记录。

3.函证评估基准日的余额,并对函证情况进行分析。

4.了解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制度,抽查大额收支凭证,复印重要凭证资料。

5.对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的存款,要查明情况,并作相应的底稿记录,评估时查明银行利息收入的入账情况。

6.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是否存在损失,并查明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一般以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五、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

1.检查日记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获得金融机构出具的余额对账单或存款凭证。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编制的“余额调节表”,审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并作好相关记录。

3.函证评估基准日的余额,并对函证情况进行分析。

4.了解其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抽查大额收支凭证,复印重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要凭证资料。

5.了解分析其他货币资金形成的原因或业务内容,核实有关原始单据,复印重要原始单据资料。

6.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是否存在损失,并查明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一般以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六、短期投资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按照记账式、凭证式不同类型,清查、核实、盘点债券与股票实际持有数量及比例。明确投资形成日期、原始成本,复印重要凭证资料。

3.与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等科目核对,确定历史投资收益入账情况是否全面。

4.核查股票、债券的购入、买卖增减记录,交易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分析其变现可能性。

5.收集涉及投资的合同、协议、股权证明、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有关决议等重要资料,分析确定预计的未来收益水平。

6.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是否存在损失,并查明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其他依据资料。

11.上市公司股票投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评估价值;公开挂牌交易的债券投资按评估基准日的收盘价计算评估价值;不能公开交易的债券投资按本金加持有期利息计算评估价值。

12.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3.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七、应收票据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查明票据类别、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收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等,收集大额应收票据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复印票据原始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复印票据存根,分析应收票据存在性。同时履行适当程序,判断其可收回性。对已收回的票据,复印进账单等凭证。

4.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5.对应收票据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并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分析判断应收票据有无坏账,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查明具体原因,并填写《坏账审定表》。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以核实的账面价值扣除坏账确定评估价值。对存在性确凿且可以正常收回的票据一般按照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

10.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1.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八、应收账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企业应收款项内控制度与核算方式,收集大额应收款项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应收款项实施账龄分析程序。

5.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应收款项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地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可收回性。

6.对应收款项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以及长期潜亏挂账项目、已实际发生的未及时账务处理的费用项目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7.分析判断应收款项有无坏账,对可能坏账的款项,查明具体原因,并填写《坏账审定表》。

8.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以核实的账面价值扣除坏账确定评估价值。对存在性确凿且可以正常收回的款项按照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坏账准备评估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为零。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九、应收股利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分析应收股利的形成依据和具体过程,收集有关合同、协议、决议、被投资单位近年股利分配政策文件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重点的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应收股利的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地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可收回性。

5.分析判断应收股利有无坏账,对其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并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以核实的账面价值扣除坏账确定评估价值,对存在性确凿且可以正常收回的应收股利按照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应收利息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2.分析应收利息的形成依据和明细过程,收集有关合同、协议、决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特别重大的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应收利息的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地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可收回性。

5.分析判断应收利息有无坏账,对其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并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以核实的账面价值扣除坏账确定评估价值,对存在性确凿且可以正常收回的应收利息按照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一、预付账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分析预付款项用途,收集大额款项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预付款项实施账龄分析程序,对长期未结算的款项查明原因。5.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预付款项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地实施替代程序,判断预付账款能否收回相应货物。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6.对预付账款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以及收货后退货、货到单未到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7.分析判断预付账款有无坏账,对可能坏账的款项,查明具体原因,并填写《坏账审定表》。

8.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对于能够收回相应货物的预付账款按照相应形成的资产或权利确定评估价值。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二、其他应收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分析其他应收款中款项用途,收集大额其他应收款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其他应收款实施账龄分析程序。

5.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及《其他应收款内部个人往来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应收款项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地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可收回性。

6.对应收款项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以及长期潜亏挂账项目、已实际发生的未及时账务处理的费用项目等情况,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7.分析判断其他应收款有无坏账,对可能坏账的款项,查明具体原因,并填写《坏账审定表》。

8.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以核实的账面价值扣除坏账确定评估价值。对存在性确凿且正常可以收回的款项按照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坏账准备评估为零。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三、存货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分析存货的构成、分布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各类存货的核算方法。并抽查有关存货出入库记录,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获取并检查评估基准日或最近一次的存货盘点记录,评价盘点的可信度。

5.选择重点存货进行抽盘,填写《存货盘点表》。盘点结果如与账面值存在差异,对于差异原因不正常的,加大抽盘项目或全面盘点。存放方式特殊的,采取可靠的盘点方式,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6.对盘盈、盘亏的存货,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应履行批准程序的相关文件,查明原因并作记录,调整其数量和价值。

7.核实有无代他人保存和来料加工的存货,有无未作账务处理而置于他处的存货。

8.对失效、变质等待核销报废的存货,要求企业首先作出相应处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理与说明。

9.对正常外购存货,进行市场询价,计算其评估价值。对近期购入的存货,无特殊情况且价格变化不大时,可按核实的账面价值确定评估价值。

10.自制待销售的存货,按照出厂不含税销售价格扣除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以及根据销售状况扣除适当的利润后,确定评估价值。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以及利润水平,参照企业近期经营成果计算的财务指标确定。

11.正常生产且成本核算正确的在产品,可按其产成品的约当产量确定评估价值。

12.委托加工产品与受托加工产品、委托代销商品与受托代销商品,关注结算方式的差异对评估价值的影响。

13.已使用的存货,合理计算重置全价和成新率,确定评估价值。14.对特殊行业存货,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后确定评估价值。15.房地产开发企业评估项目,存货的现场调查、收集资料、评定估算参照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要求。

16.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7.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8.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四、待摊费用(递延资产)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抽查原始发生凭证和每期摊销的凭证,核查其原始发生额及其构成、发生日期、摊销月数、每期摊销额等。

3.对错账、漏账、贷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尚存受益(受益期)进行分析。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5.有实物形态的费用项目,要核查实物资产。6.核实有无与其他资产存在价值重复的情形。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根据尚存受益期计算评估价值。对于有实物形态的费用项目,一般要按照实物资产评估的对应方法进行估算。不得与其他资产重复计算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五、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逐项核实发生原因及转销的审批手续。

3.有实物形态的项目,要核查实物资产,并对其处理变现价值进行估算。

4.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5.按照其尚存资产价值或权益计算评估价值。6.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7.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六、长期投资—股票投资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清查核实股票实际持有数量及股权比例,明确投资形成日期、原始成本,复印重要凭证资料。

3.与应收股利等科目核对,确定历史投资收益入账情况是否全面。4.核查股票的购入、买卖增减记录,交易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分析其变现的可能性。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5.收集涉及投资的合同、协议、股权证明、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有关决议等重要资料,明确投资目的,分析预计的未来收益水平。

6.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是否存在无法收回的投资及其股利,并查明原因,收集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其他依据资料。

11.上市公司股票投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评估价值;非上市的股票投资按评估基准日被投资企业审计报告中载明的账面净资产数额乘以投资比例确定评估价值,或参照市场拍卖情况进行价格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

12.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3.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七、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按照记账式、凭证式不同类型,清查、核实、盘点债券实际持有数量。明确投资形成日期、原始成本,复印重要凭证资料。

3.与应收利息等科目核对,确定历史投资收益入账情况是否全面。4.核查债券的购入、买卖增减记录,交易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分析其变现可能性。

5.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6.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是否存在坏账,并查明坏账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及批准文件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9.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其他依据资料。

10.对可上市交易的债券投资,按评估基准日的收盘价确定评估值;对非上市交易的债券投资,一年内到期的可以根据本金加上持有期利息确定评估值,超过一年到期的根据本利和的现值确定评估值。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八、长期投资—其他投资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核实投资形式、控股地位、形成日期、原始投资成本、投资比例等情况,收集股权证明等重要资料。

3.收集被投资企业验资报告、公司章程、营业执照、财务报告等重要资料。

4.核实账面投资额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如不符,查明原因并作记录。

5.与应收股利等科目核对,确定历史投资收益入账情况是否全面。6.收集涉及投资的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有关决议等重要资料,明确投资目的,分析预计的未来收益水平。

7.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8.核实是否存在坏账,并查明坏账原因,收集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其他依据资料。

11.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评估价值;对有控制权的非上市企业其他投资,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后,按评估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基准日净资产评估价值乘以投资比例确定评估价值;对无控制权的非上市企业其他投资,按评估基准日被投资企业审计报告中载明的账面净资产数额乘以投资比例确定评估价值,或参照市场拍卖情况进行价格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

12.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3.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九、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全面了解房屋建筑物的实物状况、权益状况和区位状况,掌握其主要特征;关注相邻关系、租约限制和其他资产对房屋建筑物价值的影响。

3.收集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合同、工程决算书、土地出让合同及土地使用权证(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动拆迁补偿合同等资料,其中权属资料查验原件。

4.对于无权证的房屋,收集规划许可证、建设许可证、企业说明等资料。

5.无权证或权利人名称、面积等证载情况与实际不符的房屋,要求企业出具说明,并由具有批准权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具证明。

6.查清房屋建筑物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7.实地查勘房屋建筑物,明确其存在状态,填写《评估勘察表》及《房地产调查表》。现场调查时,对主要房屋建筑物拍摄实物照片;运用市场法评估的,对参照物进行现场调查,并拍摄实物照片,收集交易情况及影响价格因素情况等相关资料;特殊情况下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的,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对于处于隐蔽状况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实地查看的房屋建筑物,采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恰当披露。

8.对于水利工程、码头、桥涵、道路等建筑物,根据其价值特性和资产特点,通过设计概算、工程图纸、竣工决算资料、定额标准等技术资料,结合现场查看情况,了解其结构、工程量、工程费用分摊、建设周期以及收益等情况。

9.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10.如存在盘盈、盘亏、毁损、报废、闲置等特殊情形,查明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11.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2.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

13.分析评估方法适用性,选定评估方法,填写相关《评估测算表》,进行评定估算。

(1)采用市场法评估的,收集足够的交易实例,收集交易实例的信息一般包括:交易实例的基本状况、成交日期、成交价格、付款方式、交易情况等,对用作参照物的交易实例进行交易情况修正、交易日期修正和不动产状况修正。

(2)采用收益法评估的,了解分析:房屋建筑物具有经济收益或者潜在经济收益、未来收益及风险能够较准确地预测与量化、未来收益是房屋建筑物本身带来的收益、未来收益包含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评定估算时合理确定收益期限、净收益与折现率。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并在评估报告中恰当披露租约情况。

(3)采用成本法评估的,估算重置成本时了解分析:重置成本采用客观成本,采取房屋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分别估算、然后加总的评估方式时,重置成本的相关成本构成在两者之间合理划分或者分摊,避免重复计算或者漏算;重置成本通常采用更新重置成本,当房屋建筑物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时,尽量采用复原重置成本。对房屋建筑物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建筑物经济寿命年限及设施设备的经济寿命年限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进行分析判断,合理确定经济寿命年限。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主要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值,确定实体性贬值时,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物已使用年限、经济寿命年限和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的影响。确定住宅用途房屋建筑物实体性贬值时,考虑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影响,当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时,根据房屋建筑物的经济寿命年限确定其贬值额。

14.房屋建筑物评估在符合使用管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其使用的限制条件,以有关部门依法规定的用途、面积、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年限等技术指标为依据。

15.关注企业经营方式及房屋建筑物实际使用方式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影响。当房屋建筑物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时,在合法的前提下,以最优利用方式进行评估。

16.房屋建筑物评估时,考虑是否存在对其所占用土地使用权价值减损的影响。如有,评估土地使用权价值时合理计算该损失金额并加以扣除。

17.结合价值类型,合理设定房屋建筑物评估的假设前提和限制条件。

18.关注作为存货、投资性和自用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差异影响因素。

19.分析房屋建筑物的财务核算方式以及是否存在未结合同和尚未支付款项,明确评估价值内涵与实际的支出、尚未发生的支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计算或者漏算。

20.关注房屋建筑物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21.对于溢余房屋建筑物,考虑其持有目的、收益状况和实现交易的可能性,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其评估价值。

22.利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合理加以利用。

23.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24.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固定资产—机器设备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机器设备的概况。机器设备种类、数量较多的项目,对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分别按重要性原则进行ABC分类统计。

3.查阅和收集主要机器购买合同及发票、进口设备报关单及商检报告、运输设备车辆行驶证、设备安装合同、技术(使用)说明书、锅炉及电梯等特种设备近期年检记录、技术档案、检测报告、运行记录等资料,其中权属资料查验原件。

4.无法证明其权属状况的,要求企业及相关单位出具说明。5.查清机器设备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6.实地查勘机器设备,明确其存在状态,填写《状况调查表》。现场调查时,对主要机器设备拍摄实物照片;特殊情况下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的,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对于处于隐蔽状况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实地查看的机器设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恰当披露。

7.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8.如存在盘盈、盘亏、毁损、报废、闲置等特殊情形,查明原因,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0.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

11.分析评估方法适用性,选定评估方法,填写相关《评估测算表》,进行评定估算。

(1)采用成本法评估的,合理确定重置成本的构成要素,优先选用更新重置成本;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各种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值。

(2)采用市场法评估的,明确活跃的市场是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的前提条件,考虑市场是否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可比资产的销售数据及其可靠性;明确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是运用市场法的基础,使用合理的方法对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的差异进行调整;了解不同交易市场的价格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根据被评估资产的具体情况,确定可以作为评估依据的合适的交易市场,或者对市场差异作出调整;明确拆除、运输、安装、调试等因素对评估结论的影响。

(3)采用收益法评估的,明确收益法一般适用于具有独立获利能力或者获利能力可以量化的机器设备;合理确定收益期限、合理量化机器设备的未来收益;合理确定折现率。

12.如存在需要修复使用的机器设备,说明损坏的具体情况,并测算修复费用。

13.关注机器设备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14.考虑机器设备所依存资源的有限性、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寿命、所依附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的使用期限、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能源等产业政策对机器设备价值的影响。

15.根据机器设备的预期用途,明确评估假设,一般包括:继续使用或者变现、原地使用或者移地使用、现行用途使用或者改变用途使用。对需要改变使用地点,按原来的用途继续使用,或者改变用途继续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评估的,考虑机器设备移位或者改变用途对其价值产生的影响。

16.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假设等条件,明确评估范围是否包括设备的安装、基础、附属设施,是否包括软件、技术服务、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对于附属于不动产的机器设备,合理划分不动产与机器设备的评估范围,避免重复或者遗漏。

17.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8.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一、工程物资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分析工程物资的构成、分布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核算方法。并抽查有关工程物资出入库记录,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4.获取并检查被评估单位评估基准日或最近一次的存货盘点记录,评价盘点的可信度。

5.选择重点工程物资进行抽查盘点,填写《工程物资盘点表》。盘点结果如与账面值存在差异,对于差异原因不正常的,加大抽盘项目或全面盘点。存放方式特殊的,采取可靠的盘点方式,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6.对盘盈、盘亏的工程物资,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查明原因并作记录,调整其数量和价值。

7.注意有无未作账务处理而置于他处的工程物资。

8.对失效、变质等待核销报废的工程物资,要求企业首先作出相应处理与说明。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对正常外购工程物资,进行市场询价,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重置成本采用客观成本,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主要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值。当款项正常支付、工程开工时间距离评估基准日不超过一年时,在核实工程项目、工程内容、物资对象等的基础上,以实际支付款项剔除不合理费用得出评估值。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二十二、在建工程—土建工程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土建工程的概况,掌握其主要特征。

3.查阅与收集建筑图纸、概预算书、规划许可证、建设许可证、开工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企业说明等资料,其中权属资料查验原件。

4.无相关建设批准证明的,要求企业及相关单位出具说明。5.查清在建工程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6.实地查勘土建工程,明确其存在状态。现场调查时,对主要土建工程拍摄实物照片;特殊情况下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的,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对于处于隐蔽状况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实地查看的土建工程,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恰当披露。

7.分析土建工程的已付工程款、未付工程款、合理工期、工程形象进度与付款进度的差异等情况。

8.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9.如存在盘盈、盘亏、毁损、报废、闲置等特殊情形,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查明原因并作记录。

10.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1.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

12.分析评估方法适用性,选定评估方法,进行评定估算。(1)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的,重置成本采用客观成本,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主要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值。当工程正常施工建设、款项正常支付、开工时间距离评估基准日不超过一年时,在核实工程项目、工程内容、形象进度和付款进度等的基础上,以实际支付款项剔除不合理费用得出评估值。

(2)采用假设开发法评估的,了解分析:假设开发法适用于具有开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发和再开发潜力,并且其开发完成后的价值可以合理确定的工程项目;开发完成后的工程价值是其开发完成后状况所对应的价值;后续开发建设的必要支出和应得利润包括:后续开发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投资利息、销售税费、开发利润和取得待开发资产的税费等;假设开发方式是满足规划条件下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如开发完成后对外租赁,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并在评估报告中恰当披露租约情况。在此方法下,充分考虑:

A.评估在符合使用管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其使用的限制条件,以有关部门依法规定的用途、面积、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年限等技术指标为依据。

B.关注企业经营方式及工程实际使用方式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影响,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时,在合法的前提下,以最优利用方式进行评估。

C.结合价值类型,合理设定假设前提和限制条件。

D.利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合理加以利用。

13.关注土建工程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14.对于溢余工程,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其评估价值。15.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6.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三、在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设备安装工程的概况,掌握其主要特征。

3.查阅与收集设备安装设计图纸、概预算书、设备采购合同(发票)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等资料,其中权属资料查验原件。

4.无法证明其权属状况的,要求企业及相关单位出具说明。5.查清在建设备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揭示。

6.实地查勘设备安装工程,明确其存在状态。现场调查时,对主要设备安装工程拍摄实物照片;特殊情况下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的,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对于处于隐蔽状况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实地查看的设备安装工程,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恰当披露。

7.分析设备安装工程的已付工程款、未付工程款、合理工期、设备购置款、工程形象进度与付款进度的差异等情况。

8.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9.如存在盘盈、盘亏、毁损、报废、闲置等特殊情形,获得企业有关说明材料及批准文件,查明原因并作记录。

10.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1.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

12.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的,重置成本采用客观成本,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主要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值。当工程正常施工建设、款项正常支付、开工时间距离评估基准日不超过一年时,在核实工程项目、工程内容、形象进度和付款进度等的基础上,以实际支付款项剔除不合理费用得出评估值。

13.关注设备安装工程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14.对于溢余工程,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其评估价值。15.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6.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四、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全面了解土地的实物状况、权益状况和区位状况,掌握其主要特征;关注相邻关系、租约限制和其他资产对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影响;

3.分析查明土地的面积、年限、容积率、权属、性质、用途、取得费用等情况。

4.收集土地征用或动拆迁补偿合同、土地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证等资料,其中权属资料查验原件。

5.无权证或权利人名称、面积等证载情况与实际不符的土地使用权,要求企业出具说明,并由具有批准权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具证明。

6.查清土地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7.实地查勘土地,明确其存在状态,填写《宗地状况调查表》。现场调查时拍摄照片;运用市场法评估的,尽量收集参照物的照片;特殊情况下采用抽样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的,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法,并充分考虑抽样风险;

8.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10.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

11.分析评估方法适用性,选定评估方法,填写相关《计算过程表》,进行评定估算。

(1)采用市场法评估的,收集足够的交易实例,收集交易实例的信息一般包括:交易实例的基本状况、成交日期、成交价格、付款方式、交易情况等,对用作参照物的交易实例进行交易情况修正、交易日期修正和不动产状况修正。

(2)采用收益法评估的,了解分析:土地使用权具有经济收益或者潜在经济收益、未来收益及风险能够较准确地预测与量化、未来收益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是土地使用权本身带来的收益、未来收益包含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评定估算时合理确定收益期限、净收益与折现率。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并在评估报告中恰当披露租约情况。

(3)采用成本法评估的,估算重置成本时了解分析:重置成本采用客观成本,采取土地使用权与房屋建筑物分别估算、然后加总的评估方式时,重置成本的相关成本构成在两者之间合理划分或者分摊,避免重复计算或者漏算。全面考虑可能引起贬值的主要因素,合理估算各种贬值。

(4)采用假设开发法评估的,了解分析:假设开发法适用于具有开发和再开发潜力,并且其开发完成后的价值可以合理确定的土地使用权;开发完成后的土地使用权价值是其开发完成后状况所对应的价值;后续开发建设的必要支出和应得利润包括:后续开发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投资利息、销售税费、开发利润和取得待开发资产的税费等;假设开发方式是满足规划条件下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如开发完成后对外租赁,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并在评估报告中恰当披露租约情况。

(5)采用基准地价修正法评估的,根据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内涵与基准地价内涵的差异,合理确定调整内容,在土地级别、用途、权益性质等要素一致的情况下,调整内容一般包括交易日期修正、区域因素修正、个别因素修正、使用年期修正和开发程度修正等。

12.土地使用权评估在其符合使用管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其使用的限制条件,以有关部门依法规定的用途、面积、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年限等技术指标为依据。

13.关注企业经营方式及土地实际使用方式对被评估资产价值的影响。当土地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时,在合法的前提下,以最优利用方式进行评估。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4.土地使用权评估时,考虑其地上建筑物是否存在对所占用土地使用权价值减损的情形。如有,评估土地使用权价值时合理计算该损失金额并加以扣除。

15.结合价值类型,合理设定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假设前提和限制条件。

16.关注作为存货、投资性和自用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差异影响因素。

17.分析土地使用权的财务核算方式以及是否存在未结合同和尚未支付款项,明确评估价值内涵与实际的支出、尚未发生的支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计算或者漏算。

18.关注土地使用权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19.对于溢余土地使用权,考虑其持有目的、收益状况和实现交易的可能性,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其评估价值。

20.利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合理加以利用。

2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2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五、无形资产—其他无形资产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充分获取信息,可靠确信信息来源,恰当利用信息。3.谨慎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单项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合,了解分析无形资产的种类、具体名称、形成过程及日期等情况,核实账面价值的构成内容和计价依据、摊销情况,关注其权利状况及法律、经济、技术等具体特征。

4.关注无形资产:是否能带来显著、持续的可辨识经济利益;性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质和特点,目前和历史发展状况;剩余经济寿命和法定寿命,保护措施;实施的地域范围、领域范围、获利能力与获利方式;以往的评估及交易情况;实施过程中所受到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资产的限制;转让、出资、质押等的可行性;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发展前景;企业状况及发展前景及其他相关信息。

5.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经营条件、生产能力、市场状况、产品生命周期等各项因素对无形资产效能发挥的制约,关注其对无形资产价值产生的影响。

6.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共同发挥作用的,分析所评估无形资产的作用,合理确定该无形资产的价值。

7.收集无形资产的法律文件、权属有效性文件等权属证明资料。有关证书文件或记载情况与实际不符的,要求企业及相关单位出具说明,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8.查清有无涉讼事项及抵押、担保事宜,如有,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

9.无形资产的载体如为实物资产的,现场拍摄实物照片。10.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11.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2.拟定评估方法,市场调查,收集评估价值确定的依据资料。13.分析评估方法适用性,选定评估方法,进行评定估算。(1)采用收益法评估的,在获取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基础上,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历史实施情况及未来应用前景,结合无形资产实施或拟实施企业经营状况,重点分析无形资产经济收益的可预测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合理估算无形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合理区分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所获得收益,分析与之有关的预期变动、收益期限,与收益有关的成本费用、配套资产、现金流量、风险因素;保持预期收益口径与折现率口径一致;根据无形资产实施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合理确定折现率,无形资产折现率区别于企业或者其他资产折现率;综合分析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法定寿命及其他相关因素,合理确定收益期限。

(2)采用市场法评估的,考虑被评估无形资产或者类似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恰当考虑市场法的适用性;选择具有合理比较基础的可比无形资产交易案例,考虑历史交易情况,并重点分析被评估无形资产与已交易案例在资产特性、获利能力、竞争能力、技术水平、成熟程度、风险状况等方面是否具有可比性;收集评估对象以往的交易信息;根据宏观经济发展、交易条件、交易时间、行业和市场因素、无形资产实施情况的变化,对可比交易案例和被评估无形资产以往交易信息进行必要调整。

(3)采用成本法评估的,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形成的全部投入,充分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与成本的相关程度,恰当考虑成本法的适用性;合理确定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包括合理的成本、利润和相关税费;合理确定无形资产贬值。

(4)对同一无形资产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对所获得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形成合理评估结论。

14.合理使用无形资产评估的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

15.聘请相关专家协助工作的,采取必要措施确信专家工作的合理性。

16.对评估过程中所引用的专家意见或专业报告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行判断,恰当引用专家意见或专业报告。

17.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8.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六、其他长期资产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2.抽查原始发生凭证,核查其原始发生额及其构成、发生日期等。3.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4.搜集形成其他长期资产的依据资料(包括储备或冻结的原因等),并进行分析。

5.有实物形态的项目,要核查实物资产。6.核实有无与其他资产存在价值重复的情形。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对于有实物形态的项目,一般要按照实物资产评估的对应方法进行估算;对于冻结的银行存款,一般要按照银行存款评估的对应方法进行估算。不得与其他资产重复计算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七、递延税款借项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分析形成原因,并核实其准确性。

3.对错账、漏账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4.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5.根据其是否具有权益并在具体经济行为中可交易的原则,计算评估价值。

6.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7.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收集借款合同,核实借款条件、借款性质、还款期限,查明借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款利率和利息支付情况。

3.抽查借款借入和还款的原始凭证内容是否完整,批准手续是否齐全,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出情况,如有与委托人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借款事项,查明原因,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4.复核已计借款利息是否正确,如有未记利息,进行相应调整。5.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6.对未及时归还的逾期贷款,查明原因。

7.函证评估基准日的余额,并对函证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其真实性。

8.对替其他单位借贷的款项,查明原因。9.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

10.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11.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2.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3.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4.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二十九、应付票据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查明票据类别、编号、出票日期、面额、到期日、收款人名称、利息率、付息条件等。收集大额应付票据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复印票据原始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4.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其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的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真实性。对已结算票据,记录结算时间、金额等。

5.分析判断应付票据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对应付票据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等,填写《调查分析表》,并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应付账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企业应付款项内控制度与核算方式,收集大额应付款项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检查在评估基准日未处理的不相符的购货发票及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到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

5.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其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的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真实性。

6.分析判断应付款项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对应付款项中涉及法律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长期未付挂账项目等,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0.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1.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一、预收账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收集大额预收账款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其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的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真实性。

5.分析判断预收款项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对款项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长期未结算挂账项目等,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二、其他应付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企业应付款项内控制度与核算方式,收集大额应付款项发生的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影响净资产的未达账项、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选择重点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其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的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真实性。

5.分析判断应付款项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对应付款项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长期未付挂账项目等,填写《调查分析表》,涉讼事项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项目,核实是否将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余额根据有关规定转为资本公积金。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0.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1.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三、应付工资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收集近期关于工资发放标准的文件资料。

3.抽查应付工资的支付凭证,确定工资、奖金、津贴的计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依据是否充分,领款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代扣款项。

4.将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核对一致。5.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6.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项目,核实是否将实施“工效挂钩”等分配办法提取数大于应发数形成的工资基金结余按有关规定转为资本公积金。

9.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1.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2.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四、应付福利费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核实近期应付福利费计提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提金额是否正确。

3.抽查近期应付福利费的使用情况,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用途。4.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料。

5.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项目,核实是否将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应付福利费余额根据有关规定转为资本公积金。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0.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1.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五、应交税金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了解应交税金的税种和税率、相关优惠政策情况,并查阅有关政策依据。

3.收集评估基准日纳税申报表及纳税凭证。

4.检查应交税金上期未交数、本期应交数和已交数、期末未交数。5.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6.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

7.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8.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9.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10.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11.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六、应付利润(股利)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分析应付利润的形成依据和具体过程,收集有关合同、协议、决议、近年利润分配政策文件等重要资料,并抽查有关会计凭证,做好相应清查核实记录。

3.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对特别重大的明细项目,填写《往来款项询证函》,实施函证程序,分析其存在性。根据回函情况,对不相符的分析原因;同时适当的实施替代程序,判断其真实性。

5.分析判断应付利润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对其中涉及法律诉讼的己决、未决事项,填写《调查分析表》,并分析有无或有资产(负债)。

6.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7.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8.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9.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10.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七、其他应交款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检查教育费附加等款项的计算是否正确。

3.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

资产评估业务操作规程

料。

4.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

5.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6.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7.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8.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9.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十八、预提费用

1.检查明细账、总账、报表进行核对;根据企业提供填报的清查评估明细表,核实其填报情况是否完整准确。

2.收集大额预提费用的提取、转销的记账凭证及相关资料。3.对错账、漏账、借方余额等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并复印有关资料。

4.分析判断有无无需支付项目,如已预提但无需支付的大修理费等。

5.查实有无非记账本位币账户,如有,查询评估基准日汇率的中间价,评估价值按照本位币确定。

6.核实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7.根据评估目的实现后的产权持有者实际需要承担的负债项目及金额确定评估价值。

8.如有评估增减值,分析评估增减值的原因。9.有无需要评估报告中特别说明的事项。

三十九、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上一篇:银保考勤管理办法下一篇:云浮中专德育暨安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