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2024-07-12

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精选7篇)

篇1: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一、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审判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创新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诉讼矛盾化解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保证。当前,人民法院执法办案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环境更加复杂。这一切,都对人民法院推进审判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加强审判管理成为推动法院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二、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

1、如何认识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

审判管理的根本职能,是基于对审判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审判权及审判行为进行引导、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实现对审判公正高效的保障。其中包括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绩效管理、审判经验的总结等。

2、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职能作用

(1)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功能和优势。要着力完善审判管理制度体系,重点要建立健全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审判绩效考

核等制度体系,实现审判管理的规范化。要着力完善审判质效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设定评估指标及指标权重,充分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在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和审判效果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审判管理的科学化。

(2)切实加强审判质量管理。要建立健全符合审判工作实际的案件质量评查长效机制,完善评查标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工作,通过案件质量评查,整体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注重案件质量评查结果的实际应用,做到评查案件与总结审判经验的有机统一,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机统一,评查结果与绩效考核的有机统一。要结合一定时期内审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每年开展案件质量常规评查的同时,加强案件质量的专项评查和重点评查工作,尤其要加大对涉诉信访案件、社会公众关注案件等重点案件的评查力度,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3)切实加强审判效率管理。要根据审判工作整体运行态势,合理分配审判资源,明确简易案件与疑难复杂案件的分类标准,实现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审判效率。要完善审限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审限提示与预警,规范延长、扣除案件的审限审批手续,强化对案件审限的管理,促进法定审限内结案。要建立健全案件催办、督办制度,强化均衡结案意识,形成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实现均衡结案。

(4)切实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是审判质量管理和审判效率管理的基础。要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尽快完善案件管理信息平台,使审判流程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实现对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流程节点的管理,切实做到节点不遗漏,全程有监控,确保案件审理依法、公正、高效进行。

(5)切实加强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实现对审判工作的宏观管理。准确把握审判工作整体运行态势是人民法院研判审判工作形势,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要建立健全审判运行态势监控机制,通过案件质量评查、审判流程管理、司法统计等渠道广泛收集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研判审判工作运行态势,及时发现、解决影响案件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保障审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6)切实加强审判绩效管理,做到审判管理与岗位目标考核、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要依托审判质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审判工作实际又简便易行的审判绩效考核机制。要科学设定审判绩效考核指标,引导法官注重审判质量和效率,注重廉洁文明司法,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案结事了。要建立审判管理与考核奖惩的对接机制,将审判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法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以管人促管案、管案与管人相结合的综合效应。

(7)切实加强审判经验的总结,促进司法能力和司法

水平的提高。审判管理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或者全局性的问题,上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下指导,下级人民法院要及时研究汇总,请示报告,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成势之前,保证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始终健康顺利开展。

三、审判管理机构

1、XX法院行驶审判管理职责的形式是成立以审监庭为主的审判管理办公室,行使审判管理职责。

2、XX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职能范围包括对案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二审认定的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情况逐案分类分析、监督审判流程管理等。审监庭共有三名审判人员,一名书记员,均为公务员身份。

四、审判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1、制定《XX法院案件质量检查办法(试行)》有效提

升审判管理水平。案件质量检查情况:自2011年5月份送检的案件80件(送检的80件有民一庭26件;民二庭12件;XX法庭13件;XX法庭26件;XX法庭3件。)其中检查通过的57件,通过率71.25%;建议汇报审委会讨论的案件23件,该23件中审委会的决议意见同合议庭意见完全一致的有3件,其余20件均有不同结果。

2、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以来我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法

定期限内执结率、调解撤诉率等主要指标比去年同期上升,改判发回率和上诉率下降,申诉申请再审率为零。

五、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工作

1、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工作的经验

审判管理须目标明确。要在指标通报、指标跟踪、指标

考核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将上诉、投诉、调解、发改、申诉指标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将审判管理要求落实到审判工作的具体举措中。

审判管理须服务审判。要以服务者的姿态展开管理,让

被管理者从中受益。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为院长决策提供依据,为庭长管理提供抓手,为法官审判提供支持,努力将服务理念贯穿其中。

审判管理须协调沟通。审判管理的决策要求和工作制度

需要通过沟通渠道传达到审判运行的每一角落,必须依靠法院内部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案件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全体审判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院、庭长的有效管理,通过沟通才能使广大法官正确理解和把握决策要求,促进审判管理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审判管理须尊重规律。推进审判管理还须克服唯数据、简单化的做法。重点要做好质量、效率、效果的综合平衡管理工作,不能片面追求单项指标领先。要将审判质量和审判效果视为法院工作的生命线,结合对审判流程各节点的管理,坚持质量优先和效率并举。通过效率预警、质量预警、评查讲评等制度,将审理管理与纪检监察、队伍督查紧密结

合,实现审判管理水平与审判队伍素质的双提升。

2、审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判管理工作职能发挥不够全面,有一些职能作用因为条件受限或者经验不足,未能有效发挥出来。

(2)审判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

(3)干警对审判管理工作的配合意识,认可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1)培训较少,建议多举办一些审判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

(2)业务交流不多,建议多开展与兄弟法院之间关于审判管理方面的业务交流。

(3)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指导不够,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予审判管理方面更多的工作指导。

以上就是我院一年来对审判管理工作的一些认识及思考。审判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审判管理工作在提高案件质量中的作用。我院在新形势下将不断汲取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干警素质,完善审判管理工作。

篇2: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作者: 李新和发布时间:2013-10-08 10:17:19

9月26日,星期四。虽然临近国庆节,但孟州市法院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机关各审判庭工作人员在填写着审案结案情况,一些法官在紧张有序地接待着群众。因为按照惯例,这天下午法院要召开审委会,主要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和结案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审判管理,犹如一道“紧箍咒”,使每一个审判庭和工作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压力。而审判管理,也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孟州市法院创新审判管理工作的一个特色。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审判管理工作

审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执法办案任务的日益加重,人民群众的司法期待和要求日益提高,人民法院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公正司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以来,孟州市法院党组围绕强化审判工作管理、确保公正廉洁司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011年10月,该院成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审管办、推行审判管理,目的是提升审判质量、提高审判效率,这项工作是“重头戏”,实际是给每一个审判庭、每一位审判工作人员上了一道“紧箍咒”,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就会推行缓慢,并且很有可能走过场或半途而废。特别是这项工作不仅是制度和方法的创新,而且该院还花专款专门从清华紫

光公司订制了一套审判管理软件程序,每一位法官都必须要学会。然而,有些法官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对这套程序无法适应。

面对这些问题,该院领导率先垂范学习,随后又带队,一个庭室一个庭室走访,一个法官一个法官现场考核,对于那些不愿学、弄不懂、适应慢的法官,院领导就手把手地指导,只到学会为止。就这样,在院领导的重视推动下,每一位法官都熟练地掌握了这套程序。在此基础上,该院还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规范化、信息化“四位一体”的审判管理体系。提起这项工作,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沙弟深有感触地说:“人民法院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公正高效办案上,体现在良好的办案效果上,体现在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上,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上。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审判管理工作,做到了公正高效办案,我们的工作就会赢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满意。”

积极创新实践,确保审判管理高质量运行

审判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该院各类案件实施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委会日常事务、审判业务考评考核以及定期收集、分析和公布反映审判质效的评估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在审管办的电脑上,记者打开了“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发现这个系统上共设置了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庭长办公系统、立案系统、办案系统等21个栏目,每一个系统的流程都详细具体清晰。如立案系统分为刑事、民事、行政、赔偿、执行等各类情况。具体流程图是这样的:立案—案卷转庭长办公系统—庭长分案—分到相关承办人系统—承办人在网上填写审理信息—报到审管办—审管办审批后结案—结案后网上进行案件评查。评查主要是发现案件审理中有没有信息不全、程序错误等,如果没有,审管办直接归档。

审管办副主任赵勇告诉记者,法院不仅制作了这样一套规范、透明、公正的软件系统,而且还创新建立了整个审判管理工作,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以后,先后建立了每周四审委会制度、每月一次的院务会制度、建立了审限监控、审限通报平台、制定了审限管理和超审限管理制度、案件质效评估表、每季度态势分析图表等。

在审管办,记者发现了一份有关加强审限管理工作的材料:今年以来,该院狠抓审限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管理,实行审限催办制度,加强延长、扣除审限管理制度,促进了审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所谓审限催办制度,就是在距离案件审限届满30日前,由审管办向主管院长、庭室负责人及承办人发送案件催办短信通知,对案件审限即将届满提出警告;在距离案件审限届满15日前,由审管办向院长书面报告,由院长亲自约谈庭室负责人及承办人,督促承办法官按照审限届满前结案。所谓加强延长、扣除审限管理制度,就是承办法官申请延长审限时,必须提交延长审限申请书,写明原审限期限、报请延长的理由、请求延长审限的具体时间,并经由审委会讨论研究后决定是否延长审限。

为确保这项制度的落实,该院还建立了超审限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对出现超审限案件的部门和干警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其所在庭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这些制度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可以说是向过去审判不规范的行为的“亮剑”,为加强审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今年1—6月份,该院未出现一起超审限案件。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探索出孟州式审判管理新途径

“审管办就像一个指挥棒,我们业务庭都得跟随着指挥棒走,这样不知不觉之中就提升了审判质效,促进了司法公正。”这是该院民一庭庭长谢礼涛的一番话。

“看着这些数据,你的成绩和不足,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一览无余,这对法官既是压力,也是促进,可以鞭策法官及时寻找不足,提高办案质量效率。”该院民二庭法官韩冬霞如是说。

他们的一番话不仅代表了该院广大审判人员的共同心声,而且也反映了该院强化审判管理以来取得的骄人成绩。该院通过审判管理的科学指标引导,强化民商事案件调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执行案件和解工作,从实质上化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特别是建立和完善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的工作机制后,在审判管理体系中建立完善判前诉讼指导、判后释法答疑以及院长接待日等制度,引导民意、沟通民意,给人民群众和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反映情况和表达诉求的平台。同时,强化了案卷评查工作力度,通过常规评查、重点评查,及时查摆案件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保持了案件的公正性。在此基础上,该院还认真总结在审判活动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对影响经济发展和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诉讼案件,实施了重点管理和监控,积极探索司法办案既严格依法又紧密服务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和社会稳定的办法,有效防止了机械司法、孤立办案,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篇3: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随着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 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等关系会继续发生深刻变革, 在此过程中, 社会管理理念、主体、方式、方法等也会随之变化。调整好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 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人民法院的重大战略任务, 也是人民法院应当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笔者认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正确认识职能定位, 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作为政法系统中的基层法院, 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全社会性的系统体系中, 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社会管理秩序和稳定的捍卫者。这需要基层法院牢牢把握司法审判工作这个着眼点, 立足于矛盾纠纷解决, 通过立案、审判、执行等审判活动全过程来完善社会法则, 规范社会行为, 引导各种社会活动朝着正常、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基层法院, 要立足自身职能特点和优势, 以执法办案为重点, 提高司法水平, 通过对司法事务的不断创新管理, 通过民商事审判、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执行工作来调整和规范影响社会管理的行为。

(一) 用刑事打击依法惩处影响社会管理的犯罪行为

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方针, 维护法律权威, 依法打击涉黑涉恶性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 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秩序。对惯犯、累犯、主犯以及主观恶性大, 危害性大,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犯罪分子依法给予严厉打击;对于偶犯、过失犯等则以教育、挽救为主, 减少社会对立面;对有自首、立功、积极赔偿、退赔、退赃等悔罪实际表现的, 依法予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创造性地适用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和刑事和解工作, 减少此类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通过民商事案件的案结事了来调解社会关系

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原则, 用精调、快审、速判、强制执行的审判方法, 纠正民商事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中违法、违规、过错行为, 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 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基层法院的各项审判职能中, 商事审判直接处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 与经济社会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联系最为紧密, 也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 需要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充分地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各利益主体平衡之间的关系,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 不断加强司法审查力度来监督社会管理

坚持抓好矛盾纠纷的协调化解工作, 积极探索把行政案件纳入“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和多元化解行政争议的方式方法, 努力化解矛盾, 促进和谐。针对行政争议成因复杂的特点, 努力创新行政审判协调机制, 实现诉前引导、诉中指导、诉后疏导的全程协调。通过采取主动向上级汇报案情、与各部门有效协调、针对性司法建议等方法, 宣传相关法律规定, 把审判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来, 引导国家行政机关、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进行不断纠错、整改、完善, 从而推进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优化创新。

二、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

王胜俊院长曾指出, “人民法院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 也是群众工作者”, 可见, 司法为民是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法院在积极应对辖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举措, 建立建全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机制, 以优质的司法保障, 为辖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依法审判执行, 化解矛盾纠纷, 来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完善司法便民和司法救助机制, 依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活动理念, 在落实司法为民中提高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 以服务大局为使命, 增强群众意识

主动能动司法,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组织开展法官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活动, 通过释法宣传, 达到审理一件案、教育一大片的效果。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规范经济建设秩序, 不断总结经验, 妥善审理涉政涉企案件, 保证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 进一步密切基层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在立案、审判、执行环节开辟“绿色通道”, 对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当事人, 采取上门立案、上门谈话、上门开庭、上门回访的法律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专题调研和维权宣传教育, 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 成立专门执行小组优先执行。

(二) 以司法便民为核心, 完善惠民措施

深入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 始终把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结合起来。实行立案、导诉、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探索建立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话立案等便民立案方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 推行巡回法庭制度, 做到审判服务的“三个延伸”, 即诉讼案件发生在哪里, 巡回法庭就延伸到哪里;法律热点集中在哪里, 普法宣传就延伸到哪里;矛盾纠纷出现在哪里, 联动调解就延伸到哪里。通过送法下乡、普法进村屯, 加强法制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坚持院领导接访制度, 院长定期接访, 主管副院长全天接访, 建立健全带案下访、领导约访、相关部门共同接访机制, 畅通信访渠道, 积极争取各级行政机关的支持, 妥善解决群众合法诉求。

(三) 以执行联动为统领, 攻克执行难题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攻克执行难题, 发挥“三调联动”在矛盾纠纷处理中的有效作用, 加强与公安、工商、银行、税务、房地产、出入境管理及车辆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对被执行人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 定期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予以曝光, 增强执行威慑机制实效, 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件的宣传力度,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清理执行积案。严厉打击拒执罪, 审慎运用反规避执行措施, 扭转被执行人规避执行、严重影响执行秩序的现状, 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三、基层法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不是盲目的跟从者, 而是其中的“领头羊”。这个过程中要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能动司法正是基层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高级形态, 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良性延伸。在司法审判过程中, 基层法院要切实增强能动司法意识, 了解辖区的社会民情, 通过源头防治、诉调对接、司法建议等途径, 有效规范新形势下各类社会活动、排查重大社会矛盾, 使审判执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利益, 使司法审判的过程与效果更加符合社会情理和人们群众的意愿。

(一) 加强源头防治, 完善社会帮扶教育机制建设

通过在村镇建立人民法庭, 法官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 参与社会帮扶教育, 了解辖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状况, 加强对社会矛盾的预警能力和化解力度。通过回访、帮教等方式, 努力使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非监刑犯改过自新;通过审理减刑、假释案件, 对少年犯定期回访等方式, 协助做好监禁教育工作, 促使其早日改过自新、回归社会;通过加强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开设法制教育讲座、发放联系卡等方式, 帮助未成年人增强法制意识。

(二) 加强诉调对接,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机制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与县委政府、企业、各类民间组织加强联系, 针对群发事件、易发矛盾, 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出台前的风险预测等问题, 定期分析排查通报情况。加强诉前引导, 将各种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分流, 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当地, 遏制在萌芽状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 共同探索新型调解机制, 在立案阶段严把立案关, 加强与上级院行政庭、立案庭及政府信访办、法制办的有效沟通、相互配合, 把不应立案的争议转化到其他行政部门解决, 从根源上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带动相关部门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 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水平。

(三) 重视司法建议, 促进审判职能延伸

基层法院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工作, 注重总结审判经验, 将切实优质的司法建议作为服务县政府决策部署、经济建设的有力措施。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人大对司法建议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为党委、政府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提供法律依据, 在推进涉及社会稳定的重点项目时, 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同时建立司法建议回访制度, 与政府法制部门建立司法建议监督落实制度, 对建议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踪, 保证司法建议发挥最大的效果,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四)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司法队伍质量

随着新形式的发展、新问题的产生, 而不断完善和更新法院内部管理制度, 形成以制度管院的格局, 强化责任落实, 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与高院、中院的三级联网为契机, 不断加强与上级院、同级院的经验交流学习, 并建好用好管好法院内外网, 不断加强司法公开力度。积极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布, 提高阳光司法透明执法水平。加强正反两方面的司法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知晓度、支持度和理解度。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考评制度, 并严格兑现奖惩, 推动法院的创新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生活和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形势日益严峻, 作为社会创新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基层人民法院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个时代命题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也是人民法院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以“三项重点”工作为核心,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职能。

篇4: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案件质量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线,事关诉讼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事关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案件质量评估属于宏观管理,通过对评估指标的综合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估法院整体的审判质效状况,并据此进行审判决策,从总体上指导审判工作的开展。近期,笔者对所在法院2013年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态势进行调研,以期进一步提升案件的审判质效,提高案件质量与效率,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漳浦法院2013年收结案未结案基本情况

2013年全院共受理各类案件5749件,比去年同期5332件增加 417件,同比上升7.82%;办结各类案件5472件,比去年同期5250件增加222件,同比上升4?q23%;未结各类案件277件,比去年同期82件增加195件。结案率95.18%,比去年同期的98.46%下降3.28个百分点。收结存均呈上升态势。

(一)收案方面

2013年全院共新收各类案件5667件,收案数与去年同比上升8.03%。从案件类别上看,民事案件新收376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0%;刑事案件新收79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0.33%;行政案件(含执审)新收506件,比去年同期增长84.67%;执行收案600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6.03%;从案件类型上看,危险驾驶、故意伤害、盗窃成为2013年刑事案件的主要类型,占到刑事总收案数的45.28%;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成为2013年民事案件排名前三位的收案类型,占民事总收案数的67%;从案件增幅上看,除执行局、民一庭因考评调整收案数出现下降外,其他业务庭均呈不同幅度的增加,其中以涉台庭(+97.92%)、杜浔法庭(+54.08%)增幅最为明显;从收数总数上看,收案较多的业务庭有:民一庭1247件、民二庭982件、刑庭795件、执行局600件,行政庭507件。

(二)结案方面

2013年全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472件,结案率95.18%。结案总数最多的是民一庭1196 件,民二庭946件,位居第二。

二、审判质效指标运行情况

(一)指标值。2013年漳浦法院审判质效指标与2012年相比,在24个可比指标中,除3个持平外,其他均呈向好态势。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为:当庭裁判率94.73%,同比上升42.54%;调解率61.36%,同比上升13.92%;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88.01%,同比上升12.8%。

(二)在全市的排名情况。

1、排列全市第一名9项:为一审案件陪审率、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法定期限内立案率、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平均审理时间指数、延长审限未结比、实际执行率、执行标的到位率、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

2、排列全市第二名2项:为平均执行时间指数、结案均衡度;

3、排列全市第四名2项:为撤诉率、裁判自动履行率;

4、排列全市第五名2项:为调解率、再审审查率;

5、排列全市第六名2项:为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当庭裁判率;

6、排列全市第七名1项:为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

7、排列全市第八名1项:为法官年人均结案数;

8、排列全市第九名2项:为法院年人均结案数、信访投诉率;

9、排列全市第十名2项:为立案变更率、一审服判息诉率。

(三)得分情况。2013年案件质量综合指数得分得到提升。从2013年全市基层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得分情况表看,我院公正指标得分88.77分,效率指标得分95.46分,效果指标得分96.45分,总得分为93.05分,排名全市第7位。尽管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漳浦法院的审判质效整体呈增益效果,但从各指标运行情况来看,2014年仍应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案件裁判质量和办案效果,确保审判执行工作良性运行。

三、数据指标反映存在的问题

(一)各业务庭审判工作发展不平衡。人均结案数部门性差异依然较大,少数业务庭结案数还不高。尽管各部门审判工作都在稳步向前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并未缩小,不平衡性仍然存在。

(二)审限及效率意识不强,审限管理失之以宽。表现在扣除审限存在随意性,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方式多种多样,导致案件平均审理期间、鉴定时间偏长,甚至超审限积案,办案拖拉,效率低下。由于去年对“31率”考核需要,庭室领导对一线办案法官的审限控管不严,分管院领导对审限延长的把关不严,导致一线办案法官对扣除、延长审限存在随意性,助长案件久拖不决。

(三)法官司法能力参差不齐,案件裁判质量有待提高。一线办案法官的审限意识、办案速度、调解技能、释法能力及法律适用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很大的差异。全年共上诉227件,上诉案件改判21件,发回重审4件,共有2件信访投诉案件。2013年漳浦法院公正指标得分为88.77分,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错误)0.33%,位列全市第7名,一审服判息诉率94.89%,立案变更率0.27‰,均位列全市倒数第2名。上述指标说明漳浦法院的案件裁判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应当注意的事项及相关建议

(一)全面提升审判质效指标。2014年应继续巩固优势指标,提升弱势指标。在均衡结案的基础下,提高办案效率,巩固立案变更率、一审案件陪审率等优势指标,继续优化当庭裁判率、平均审理时间指数等指标。同时,应注意各项指标的平衡协调。

(二)继续重视服判息诉工作。效果指标中,一审服判息诉率、撤诉率、再审审查率、信访投诉率排名靠后,与其他法院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014年应继续贯彻执行漳浦法院制定的《上诉案件约谈工作规定》,加强判后释法说理力度,让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目标,切实提升一审服判息诉率,有效降低再审审查率和信访投诉率。

(三)进一步加强审限跟踪监管。业务庭领导要加强扣除审限情形的监督管理,加大鉴定案件、中止案件的跟踪力度;

分管院领导要严格审限延长的把关,加大案件审理进程的动态监管;一线办案法官要进一步强化审限和效率意识,力争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

(四)注重提升案件裁判质量。2014年各业务庭的审判人员、庭长及分管院领导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案件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我院《关于提升案件裁判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加大案件质量把关,切实从源头抓起,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案件的裁判质量。一是要认真仔细审查研判案情。从立案开始,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案件管辖、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以及提交的证据,仔细进行全面审查;开庭前,主审人应该掌握案件的基本案情,固定诉讼请求及争议焦点,确定庭审要查明的事实及庭审方向;庭审中要归纳争议焦点,确认无争议事实,正确引导当事人开展法庭举证、质证和辩论,规范庭审认证;二是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怕麻烦,要尽量把法定程序走完整。如离婚案件调解和好是必经的法定程序,应在庭审时一并完成。

(五)关注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全面、真实。业务庭应加强与审管办的沟通,出现异常数据或可能影响审判质效的案件信息应及时与审管办联系,案件承办法官要注意核对并及时录入案件生效时间等相关信息,庭室负责人要加强检查监管。同时要确保指标数据的真实、客观。要充分认识虚假数据的危害性,加大数据质量的监管,确保数据真实反映审判态势,为服务审判管理与审判决策提供准确参考。

(六)进一步提升裁判文书质量。2014年裁判文书将全面上网公布。应进一步提升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和质量,强化裁判说理和文书校核,坚决杜绝错、漏、别字及复制粘贴错误等低级瑕疵。

(七)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学习。各业务庭要有针对性对一线办案法官和书记员开展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法官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裁判方法和裁判技能训练,增强办案法官理解与选择适用法律的技能,提高办案质量。

(八)强化与上级法院沟通联系。对于法律适用没有把握的,要不耻下问,及时与中院请教沟通,提升法律适用能力;对于上诉、申请再审的案件,业务庭要进一步加大与上级法院相关部门的沟通跟踪力度,形成共识,共同做好当事人息诉工作,减少发改案件,降低发回重审、改判率。

篇5: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法院管理分为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三大管理体系,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升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其中法院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审判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进一步增长,审判工作量也日益增长,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必须做出适度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和改进法院的审判管理,是一种全面提升司法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最高法院所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改进审判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认知,以提升审判管理水平。

一、审判管理的内涵

(一)审判管理的概念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和制约等方式,协调并控制审判工作的流程,规范并监督审判组织,完成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司法任务,实现司法目的的过程。从内涵上讲,它是法院直接围绕审判活动所进行的审判程序及辅助工作的管理。公正与效率是审判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是构造科学审判管理体制的理论和价值基础。审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整个诉讼活动合法、有序、高效地进行。审判管理的最终目标应当定位在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上。

(二)审判管理的基本内容

审判管理工作的职责大致应为:1.案件质量评估。按照最高法院《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31项指标要求,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对审判质效指标进行通报,对评估指标进行督察考核。2.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管理。对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并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审委会等领导报告并以领导的要求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3.审判流程管理。4.审判效果管理。及时发现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或全局性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5.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定期收集、分析、发布反映案件审判质效的评估数据,及时将相关数据通报领导及相关庭室,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6.审委会事务。7.落实向审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根据审委会的提议或审判管理工 作需要,要求审判执行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审委会报告工作情况。8.相关案例编纂。9.电子数据检查。10.其他工作。

二、加强审判流程管理

审判流程管理是审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加强审判流程信息化管理工作

当前,各地法院普遍建立起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并依托不断进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审判流程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对新受理案件全部录入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对已审结的案件督促及时报结录入,掌握每一个案件的进度,实行动态信息化管理,严格监控案件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审限监控

审限监控是审判流程管理的关键。要建立审限动态监控机制,找准影响审限的主要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要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止、扣除等案件的管理,杜绝违规审批现象。对临近审限的案件,依托信息技术,及时进行预警、催办、督办。

(三)加强程序监督

建立科学的分案机制,推行随机分案方式。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廉洁。要通过各环节分工负责、有机衔接、协调配合,强化法官的责任意识,督促法官严格依法办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审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法院审判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审判信息为前提。审判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是审判管理的需要,也是“科技强院”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硬件建设

加强硬件建设是提升法院审判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排期开庭、质量评估、审判流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应用,推进网上立案、远程视频提讯、网上查询等工作,完善庭审活动信息化记录方式,更好地为审判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法官服务。

(二)加大人员培训

对书记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加大培训,增加对信息录入工作的指导,以确保案件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强法院人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为信息录入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人员和技术保证。

(三)确保审判信息安全

信息化建设为审判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带来新的考验。人民法院必须从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审判信息安全,保证法院工作顺利完成。

四、加强审判效率管理

在当前审判力量不足、案多人少、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加强审判效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审判效率管理,就是要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学调度审判工作,理顺部门职能关系,加快执法办案进度,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一)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利于其发挥更大的效能。当前哪个环节工作任务重,就要在资源配置上向哪个环节倾斜;哪项工作薄弱,就要重点加强哪项工作,从而使司法资源配置符合形势任务要求,符合审判工作需要,使各项工作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二)实行案件繁简分流

将案件进行繁简分流,是提高审判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简易案件与疑难复杂案件的分类标准,根据难易程度、标的大小、主体情况等的不同,将案件在审前进行分流,实现简案快审,难案精审。同时,要完善简易案件速裁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审判工作效率。

(三)健全上下级法院沟通工作机制

中院在改判发回案件前主动与基层法院联系,听取一审法院关于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的意见,着重了解一审裁判时是否存在考虑社会效果等特殊情形,使二审裁判时对案情和案外因素均有充分了解。完善定期例会制度,通过例会通报和 3 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改判发回案件,加强对基层法院的业务指导。

五、加强审判绩效管理

审判管理必须与审判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对审判组织和法官设定合理目标,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质量、效率、社会效果等方面加强平时和年终的绩效考核,对于完成目标、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于不符合既定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约束,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审判管理的目标转化为审判执行业务庭室的部门目标和审判执行人员的个人目标。

(一)健全奖惩制度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奖优罚劣对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非常有效。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提升审判质效有很重要的作用。法院要推行案件质量评查、案件督查、错案追究和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等制度,形成由政治部负责岗位目标考核、督查办负责案件督查、审监庭负责案件质量评查以及监察室负责错案追究四位一体的奖惩体系。建立审判管理与考核奖惩对接机制,将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引入到对法官的奖惩考核中,作为法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激励大家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坚持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有责必究,充分运用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实现审判质效的提升。

(二)完善评价方法

依托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建立具有法院特色的审判绩效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法院工作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不仅要评价法官明辨是非、适用法律的能力,还要评价法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每位法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改进工作。

(三)形成正确导向

篇6: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

(法发〔2007〕1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在审判工作中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二○○七年一月十一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现就全面加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重大意义

1.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必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在国家整体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人民法院在依法调整知识产权关系、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负有不可替代的法律职责,肩负着重大使命。通过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必将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全面贯彻和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2.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必将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仅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良好投资软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履行对外承诺、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必将更好地保护和吸引外商投资,保障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扩大对外开放。人民法院通过严格依法制裁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依法严惩商标假冒和盗版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将树立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良好形

象。

3.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必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知识产权审判,可以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保护,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信守约定、讲求信用、维护良好风尚,促成彼此信任,增加价值认同和凝聚力,实现社会的诚信友爱。

二、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方针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促进自主创新,服务对外开放,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全过程,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努力营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5.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诉讼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利人维权积极便捷、侵权人必受惩处、知识财富有序流转的良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环境基本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障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的司法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6.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公正司法。始终把公正司法作为知识产权审判的灵魂和生命,通过依法公正高效权威的知识产权司法,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知识产权领域的公平正义。二是坚持司法统一。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法律规范和司法解释在知识产权审判中的统一适用,努力实现司法标准和裁判结果的协调。三是坚持平等保护。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抵制地方保护和部门本位,克服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四是坚持利益平衡。正确处理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关系、激励科技创新和鼓励科技运用的关系,既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也要制止权利滥用和非法垄断。五是坚持服务大局。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克服就案办案的单纯业务观念,实现个案处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职能作用,保障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

7.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的职能作用,依法运用各种刑事制裁措施,发挥刑罚惩治和预防知识产权犯罪的功能。对假冒、盗版等涉及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定罪量刑标准,规范缓刑适用,根据犯罪情况和危害后果,依法从严惩处;在依法适用主刑的同时,加大罚金刑的适用与执行力度;注意通过采取追缴违法所得、收缴犯罪工具、销

毁侵权产品、责令赔偿损失等措施,从经济上剥夺侵权人的再犯罪能力和条件;依法审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自诉案件,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刑事自诉权利;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应当给予刑事制裁而仅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的,应在向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的同时,及时将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处理;民事案件审理中发现犯罪嫌疑线索,符合刑事自诉条件的,应当告知权利人可以同时提起刑事自诉;依法应当提起公诉的,应及时将涉嫌犯罪内容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处理,移送后不影响民事案件审理的,民事案件可以继续审理。

8.依法妥善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注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法审理涉及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技术性知识产权案件,合理适度保护创新成果,加大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依法审理涉及商标、地理标志等标识性知识产权案件和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严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依法审理涉及作品和录音录像制品等表达性知识产权案件,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依法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和新技术、新类型知识产权纠纷,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依法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保护持有者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的权益;依法科学合理地解释权利范围,正确运用侵权判定方法,严格掌握专利侵权案件认定等同特征的条件;依法慎重认定驰名商标,凡是超出认定范围或者不符合认定条件的案件、原告的侵权指控不能成立的案件,不得认定驰名商标;注意商业秘密案件中对当事人的双向保护,依法平衡择业自由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准确认定知识产权合同的效力与责任,严格合同解除条件,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9.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发挥行政审判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为的司法审查职能,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知识产权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秩序,促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制裁侵权行为;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经审查符合执行条件的,应及时裁定并予以强制执行;加大对严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行政不作为的司法监督力度,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依职权制止侵权行为;依法履行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确权纠纷案件的司法复审职责,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对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合法性审查。

10.加强知识产权审判监督和案件协调。畅通知识产权案件申请再审渠道,严格依法审查当事人和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发现确有错误的裁判,及时予以再审改判;确属无理申诉的,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切实做好息诉息访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行政授权争议案件的审判监督。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关联案件,审理法院之间要注意沟通,统一案件审判标准,保证裁判结果的协调,发现裁判结果可能发生冲突的,及时报请上级法院予以指导和协调解决;建立重大知识产权案件报告制度,对关系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诉讼标的额巨大的案件、尚无先例的新类型案件,受理法院应及时向上级法院通报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备案制度。

11.健全知识产权案件执行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归口执行制度,受理

知识产权案件较多的法院,应在执行部门中指定专门合议庭或者小组负责;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停止侵权的生效裁判内容继续其原侵权行为的,除权利人可依法追究其民事责任以外,法院应当依法协调公安、检察机关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12.完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和受理制度。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原则上由中级以上法院一审,案件数量较多审理压力大的地方,可以通过高级法院报请最高法院指定部分基层法院管辖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从严掌握对专利、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的指定管辖制度;适当调整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扩大中级法院受理一审案件的范围;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知识产权案件,下级法院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报请上级法院审理,上级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审理;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审级管辖改革;对于诉前临时措施案件,立案部门在进行登记后应当立即移交负责知识产权审判的业务庭,由专业审判人员进行审查,确保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裁定,并由审判人员协调立即予以执行。

13.依法加大侵权赔偿和民事制裁力度。严格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适用规则,贯彻全面赔偿原则,努力降低维权成本,加大民事制裁的威慑力度。依法适当减轻权利人的赔偿举证责任;有证据证明侵权人在不同时间多次实施侵权行为的,推定其存在持续侵权行为,相应确认其赔偿范围;作为自然人的原告因侵权行为受到精神损害的,可以根据其请求依法确定合理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当事人为诉讼支付的符合规定的律师费,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综合考虑其必要性、全部诉讼请求的支持程度、请求赔偿额和实际判赔额的比例等因素合理确定,并计入赔偿范围;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确定相应的赔偿责任;依法运用民事制裁惩处侵权人。

14.依法正确适用临时措施。对于当事人诉前或者诉中提出的临时禁令或者先予执行、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等申请,要积极受理、迅速审查、慎重裁定、立即执行。高度重视诉前临时措施的时效性;准确把握采取临时措施的实质性条件,对于临时禁令要在重点审查侵权可能性的同时,考虑诉讼时效和损害状况;对于证据保全,在考虑侵权可能性的同时,重点考虑证据风险和申请人的取证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担保要求。

15.妥善处理专业技术事实认定。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专家证人、专家咨询、技术鉴定在解决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技术事实认定难题中的作用。注意把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一定法律知识、普遍公认的专家,通过所在城市的基层法院推荐、提请任命为人民陪审员;支持当事人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作为诉讼辅助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复杂、疑难知识产权案件,可以向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法律专家咨询;对于采取其他方式仍难以作出认定的专业技术事实问题,可以委托进行技术鉴定。对于域外形成的公开出版物等可以直接初步确认其真实性的证据材料,除非对方当事人对其真实性能够提出有效质疑而举证方又不能有效反驳,无需办理公证认证等证明手续。

16.禁止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准确界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社会公众的权利

界限,依法审查和支持当事人的在先权、先用权、公知技术、禁止反悔、合理使用、正当使用等抗辩事由;制止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行为,依法认定限制研发、强制回授、阻碍实施、搭售、限购和禁止有效性质疑等技术合同无效事由,维护技术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权利人滥用侵权警告和滥用诉权,完善确认不侵权诉讼和滥诉反赔制度。

17.加大知识产权案件调解力度。在运用裁判方式审判案件的同时,注重知识产权案件的诉讼调解,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提高诉讼的调解率、和解撤诉率;高度重视在诉前临时措施案件中的调解;积极探索和总结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协调和刑事自诉案件调解的经验;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人士等的沟通协商作用,帮助消除对立情绪,协调解决矛盾纠纷。

18.认真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加强诉讼指导和诉讼释明,增进当事人参与诉讼的能力,增强裁判的公信度和执行力。编制知识产权诉讼指南;坚持公开审判制度;全面实行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实施诉讼风险提示制度;探索当事人举证指导制度;探索试行调查令制度,对于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当事人无法自行取得的证据和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可以探索由法院授权当事人的代理律师进行调查取证;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知识分子和特困、濒临破产企业,减免诉讼费;加强对代理人资格的审查,依法规范公民代理知识产权诉讼;依法规范法官和律师的关系,认真审查律师依法提交的诉讼材料,充分听取律师的意见;强化审限意识和效率意识,严格审查决定中止诉讼,避免造成当事人的诉累;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明。

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障能力

19.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职业化建设。注意从精通法律、外语基础较好、具有理工专业背景和一定审判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培养知识产权法官,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专业结构;注意保持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的相对稳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避免简单以案件数量为衡量标准;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官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注意提高知识产权法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廉洁司法意识。

20.健全知识产权审判组织。最高法院、高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较多的中级法院和指定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法院要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其他中级法院要设置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合议庭;立案、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执行和审判监督等职能部门要指定专门的合议庭或者专业人员负责知识产权案件的审查、审判、执行。

2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要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审判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与沟通,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与立案、执行和审判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加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信息通报和业务交流。要注意加强与相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协调,加强与公安、检察机

关在知识产权刑事执法中的工作配合与相互制约,加强同外事、商务、科技、信息产业、新闻、宣传等综合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协作。

22.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机制。要从整体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出发,以实现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审理、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简化救济程序、保证司法统一为目标,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组织基础和理顺程序运作机制的科学对策。深入研究和推动完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机制。

23.加强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和立法建议。进一步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增强司法解释的可操作性和工作透明度,统一司法尺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及时向立法机关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立法建议,将实践证明成熟可行的司法经验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肯定,推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24.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要结合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审判工作实际,加强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问题的法律适用和诉讼制度建设的研究,适当借鉴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有益经验,跟踪国际知识产权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立法活动。

25.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司法建议。针对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等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科研机构等提出司法建议,督促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对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和行业兴衰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动向,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以便做好应对准备。

26.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宣传力度。结合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制度,适时发布知识产权审判中的重要新闻和典型案例;坚持审判公开和透明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将生效知识产权裁判文书及时上网公开;选择有影响的案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代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代表、专家学者等代表性人士和社会公众等旁听庭审,增强知识产权审判的公开性和公信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深世界各国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及保护状况的全面、客观的了解。

篇7:关于创新和加强全区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调研

审判公开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要公开进行,允许公众旁听和新闻媒介采访,是司法公开的重要环节。审判公开的包括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等一系列内容。审判公开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审判公开的目的是审判结果的公正。各基层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按照最高法院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审判公开制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维护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审判人员在审判工作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审判公开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些司法人员对审判公开的认识有缺陷,重视公开举证、公开质证、公开认证、公开宣判等庭审内容,而忽视立案的公开;有的对审判公开的内容不彻底,审判人员以“向上级法院的请示”、“交换的意见和看法”、“内心早已形成的结果”作为裁判的依据,使庭审流于形式;有些法庭对外公开的判决书只有一个生硬的判决结果,判决书存在不说理、说理不清楚问题;有的基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虽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媒体报道和采访,但由于法庭小,容纳的人数有限,难以落实允许公民旁听的规定和要求;有的法院对一些焦点和热点案件,常常限制记者采访和报道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审判公开原则的贯彻执行,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整体形象,导致人民群众失去对法律的信仰,甚至轻视和无视法律,一次失去公平和公正的审判比违法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祸害更为严重。

针对审判公开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审判公开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迫切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中,使审判流程的更加公开,使裁判文书更加公开,使案件的执行信息更加公开,提高案件质效评估的质量,正确合理的引导舆论和民意,方便群众诉讼,节约诉讼成本,推动和加强人民法院的审判公开工作,使司法的公平正义真正让广大普通的人民群众看得见和感受到。

一、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会促进审判流程更加公开

审判流程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及执行判决和裁定必须遵循的步骤和规范,主要包括案件的立案、排期、开庭、结案、执行、归档等节点。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人民法院高清数字法庭系统平台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法院的电子展示系统上公开审判流程中各节点信息及各审判节点的期限信息,案件当事人可通过登录电子展示系统快速、准确的了解本人案件审判流程及审判期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的高清数字法庭能够通过现代多媒体音、视频技术,以更清晰的显示,向更为广泛的受众展示庭审中的各种信息,还提供远程庭审、远程作证、庭外旁听、司法监督、远程庭审观摩等功能。在开庭审活动过程中,对庭审的过程实行录音和录像,对各项审判活动进行同步记录和同步显示,控辩双方可通过影音系统公开展示证据,审判人员也可利用信息系统公开展示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庭审工作结束后,相关人员可将庭审活动全过程刻录光盘,作为电子档案保存备查或者同步上传保存到局域网上,方便案件当事人均通过内部网络调阅。随着审判工作的发展进程,审判人员可通过法庭信息平台及时录入庭审工作的同步信息,依托互联网、局域网、手机短信平台、微信订阅号等方式,向案件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同步推送将案件流程进展信息。另外,案件当事人还可以利用公开的法庭系统平台开展网上预约立案、观看庭审工作视频、通过网络与审判法官交流互动、对审判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等事项。所以,信息化促进了使审判工作流程中相关信息的公开。

二、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会促使裁判文书更加公开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结果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裁判文书是诉讼活动结果的载体,也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载体,只有将裁判文书公开,人民群众才能看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才能看到国家的司法权在法律和理性的范围内被运用,才能够看到王子犯法是否真的与“庶民”同罪,同时,裁判文书也能够反映出审判工作过程中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理由是否充分,审判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裁判文书的公开,有利于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廉洁,提高审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不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裁判文书,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的已经生效的裁判文书,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予以公布,可以是审判工作更加公开和透明,便于案件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查阅和浏览,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另外,利用信息系统公布裁判文书,可促使办案人员以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对待案件,增强了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改变一些法官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思想观念,提高法官证据分析和文书说理能力。同时,由于各级法院实现了联网,上级人民法院也可通网络查阅裁判文,起到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作用。人民法院的信息化系统,使裁判文书上网更加方便和简洁,也使审判的结果结果更加公开。

三、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会促使案件执行信息更加公开

案件的执行作长期以来是人民法院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社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的案件,如果案件的被告人没有最终履行,将严重地损害了案件胜诉方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所以,司法案件执行问题,是实现公平正义需要越过最后一道围墙,对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民法院逐步实现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案件的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的信息系统可以和金融、房产、车管、税务、工商等部门的诚信体系进行联通,建立在全国范围的财产信息查控系统,实现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这样就大大方便了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工作,防止其隐匿财产。人民法院也可通过信息系统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姓名、职业、家庭住址、单位名称及不履行裁判文书义务的情形,并依法通知相关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经营活动、消费活动等方面进行限制,使失信被执行人感受到由于失信而处处受限。人民法院还可信息平台设置案件执行窗口,设置执行动态、执行须知、执行曝光等专栏,逐步向当事人公开案件执行的相关信息,便于案件当事人查询。所以,人民法院的信息化,使案件的执行工作步入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便可以全面掌握被执行人资源、财产等信息,从而对案件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活动及和案件执行有关的其它活动依法实施监控,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裁判。可见,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可以推动案件执行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案件执行立案信息化、执行实施的启动工作信息化、财产调查与控制信息化、财产变价与款物交付信息化、执行裁决信息化、结案归档信息化,较好地解决案件执行这一“老大难”问题。

四、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会提升案件质效评估的质量

公正和效率是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案件的审理质量、效率的高低,要通过对案件进行质效评估来衡量。建立科学、高效的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实现审判质效在定性基础上的定量管理,是案件质效评估的重要任务,可为司法决策和完善审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就颁布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该意见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了审判公正、审判效率和审判效果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为各级法院开展案件质效评估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蓝本。在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的案件管理、立案、开庭、结案、执行、归档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审判工作过程中生成的所有案件材料都实现了电子化,实现了传统审理方式向现代审理方式的转化、实现了纸质文书向电子文书的转化,这种转化,从根本上确保了信息录入的准确、及时、全面、完整,杜绝了案件信息迟录入、错录入、不录入和部分录入的情况,为案件的质效评估的高质量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审判工作质效评估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系统生成的审判信息、执行案件信息、人事劳资信息、财务物资管理信息、档案工作信息和法律法规信息、行政公文等信息全部形成电子档案,实现了所有审判信息的网上归档,为实现自动化的审判质效评估创造了条件。这些统一的质效评估体系指标,使各地法院对审判质效的内容有了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从而使审判工作的质效评估指标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审判工作的全貌,提升了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条件下,还可以将人民法院的案件审判质量评估和人事管理、廉政信用评价、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相关联,加强了法官职业操守的监督与约束,实现了对审判法官的业务素质、业绩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综合评估与量化考核,构建起了法官廉政信用评估体系,实现了信访、举报的信息化联动处理,促进审判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为其晋职、晋级提供科学依据。

五、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有利于合理引导舆论,维护审判工作公正进行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十分丰富,社会大众会通过新闻媒介、微信等传播途径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一些涉及到重大刑事案件、热点刑事案件的信息,从而引起社会对司法的高度关注,这种大众对某个案件的高度专注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审判”与“舆论判决”。但网上信息复杂,真假难辨,虚假的信息往往引发负面的舆情,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媒体和民意对审判形成的舆论压力,审判人员不能因为舆情丧失了司法的基本理性,更不能让民意来决定司法的标准,应当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地开展审判工作,在程序上做到无可挑剔、不留死角,坚决维护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人民法院可充分借助媒体和自身的数字信息平台主动发布适宜公开的案件信息,通过平台发布与案件相关的网络视频访谈直播、法官讲坛、微直播、微博等形式,强化法院和媒体、民众的信息互通,发挥法院信息平台的舆论引导功能,最大化地提高司法宣传和信息公开效能,正确地引导舆情,把网络舆论当成审判公开、司法公开的助推器,在审判工作中严格规范执法,增强审判工作的的独立性,维护审判工作的公正公平。

人民法院的信息化是司法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能促进审判流程更加公开,能促使裁判文书更加公开,能促使案件执行信息更加公开,还会提升案件质效评估的质量,能合理引导舆论,维护审判工作公正进行,可见,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对加强审判公开工作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审判工作质效,对促进司法公开公平,对建设现代化法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建设,终将带来一场由传统审判方式向现代审判方式的革命,为我国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摘要:审判公开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诉讼原则,也是司法公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保证。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慧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迈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对作为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审判程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审判公开的作用尤为显著,其对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的公开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能较大地促进人民法院的审判公开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加强,审判公开,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澍.刑事审判公开的信息化转型——基于实证研究的路径探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12):65-75.

[2]钟雷杰.信息化条件下的审判公开研究[D].宁波大学,2014.

[3]赵红星.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现状探析及公开方向论证[J].河北法学,2015(12):190-200.

上一篇:优秀人大代表发言稿下一篇: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复赛作文题目(5-14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