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政策

2024-07-27

中国三农政策(共6篇)

篇1:中国三农政策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县域支行涉

农贷款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116号

吉林、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

为推进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对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吉林、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甘肃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提供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具体贷款业务清单见附件)取得的利息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本通知所称农户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但不包括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本通知所称农户,是指长期(指一年及一年以上,下同)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范围内或者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以下统称农村)的住户,包括户口不在农村而长期在农村居住

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户以户为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但位于农村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或者有农村户口但举家长期外出谋生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

本通知所称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村注册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贷款。

三、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第九条及其他相关规定,单独核算享受营业税减税政策的贷款利息收入;未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营业税政策。

附件: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1、农业贷款

2、林业贷款

3、畜牧业贷款

4、渔业贷款

5、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

6、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大型灌区改造

8、中低产田改造

9、防涝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10、农产品加工贷款

11、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

12、农业物资流通贷款

13、农副产品流通贷款

14、农产品出口贷款

15、农业科技贷款

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7、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8、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19、其他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2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1、农村公路建设

22、农村能源建设

23、农村沼气建设

24、其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25、农村教育设施建设

26、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27、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28、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29、法人其他涉农贷款

30、农户农林牧渔业生产贷款

31、农户其他生产经营贷款

32、农户助学贷款

33、农户医疗贷款

34、农户住房贷款

35、农户其他消费贷款

篇2:中国三农政策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农机培训渠道推进农机化事

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拓宽农机培训渠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湖北省农机化进程作出了贡献。“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化人员76.16万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1.99万人、汽车司机3.66万人、内燃机手4.45万人、电瓶车司机2.38万人、修理工2.36万人、农机技术员7.1万人、农机管理人员2.17万人、农机监理人员1 008人、其他农机人员12.1万人,有力促进了全省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1.1 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了全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近几年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为全省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稻麦机械联合收割技术等方面技术推广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如武汉市连续5年举办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1 948人,举办现场会34次,以会代训人员5 400人,有效促进了机插秧技术推广。

1.2 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降低了农机事故率

通过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增强机手遵纪守法和安全意识。从2006年以来,省农机监理总站举办农机监理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450人。农机监理考试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558人。各县市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培训驾驶人员达41万多人。全省农机系统组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

1.3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操作使用农业机械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力、生产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开展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了经营性收入,农机手年收入比农民至少增加一倍以上。

1.4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教育培训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二是通过开展中职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直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1.5 提高了农机作业服务质量

通过对维修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机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做法

2.1 利用政策,大力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全省有76所拖拉机驾驶学校开展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再就业”等培训,通过采取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大量农村劳力转移就业。2009年,湖北省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在完成部下达全省5200个指标的基础上,各级农机培训学校向当地“阳光办”争取培训指标达2万个,全省共培训农机修理和操作人员达2.6万人;二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全省加大农机驾驶、维修等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2009年,湖北省共培训新购机农民5万人次;三是开展农机创业培训,省农机化办2009年12月份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创业培训班,培训50人,培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四是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2009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3年内完成一轮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全省基层公益性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共有1721人,2010年6月份,举办了首届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共培训56人,每人按照1000元的标准进行培训补助。剩下1 665人计划安排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完成。

2.2 规范管理,做好农机培训学校的评定和认证

一是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学校的清理整顿工作。2007年以来,省农机办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教员与教练员培训班8期,培训

教员与教练员471人,保证了全省87所学校每所学校教员与教练员不少于5人,达到了国家标准;二是开展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许可证审验工作。省办根据《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和农业部41号部长令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湖北省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办)审验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对全省87所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和检查验收,至目前,全部通过了省级评定,由省农业厅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三是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0年7月12日,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明确要求各县(市)农业局要将农机驾校全部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全省已有71所农机驾校被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占全省农业培训基地总数的1/3以上。

2.3 加强宣传,营造开展农机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新型农民”培训等有关政策宣传,发布招生简章,公开收费标准,承诺就业岗位,公布监督电话,为学校招生造势;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耕整技术、插秧技术和收获技术、油菜收获、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生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等机械化技术,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会、农产品交易会、新型农机具展示演示会和各种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宣传,普及农机化实用技术。

2.4 创新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采取定点培训、联合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驾驶员、操作手、机电维修和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一是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实行定点培训(当地农机学校);二是对定点就业的人员实行校企联合培训。如随州机电工程学校、麻城农机学校培训车工、钳工等工种,直接到广东、福建等省企业就业;三是实行集中和上门相结合培训。湖北省对水稻育插秧、收获、油菜机收和耕整等机械化技术培训都实行集中授课、上门服务,送教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效果明显;四是关键技术实行重点培训。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湖北省推广的关键技术。2005年11月,省农机化办在汉川市开展机插秧培训达600多人。近几年,全省各级农机推广机构把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插秧机操作手10 000余人,取得了较好效果;五是大面积推广技术实行现场演示培训。近年来,全省通过以会代训,共举办油稻机收、机播(插)演示现场会4000余次,深受农民欢迎,促进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收获技术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

2.5 适应形势,积极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全省有21所学校在本行业开展了机械维修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电工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农机部门考核认定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2009年,全省农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5000人,在本行业办理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3 700本。

2.6 广辟渠道,拓宽培训领域

立足农机,积极争取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全省部分农机学校立足农机积极拓展行业外培训,积极争取公安交警部门支持,将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纳入了培训范围,为学校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省有11所农机学校争取了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如麻城、红安、枝江等农机学校。2009年,全行业培训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驾驶员2.1万人,有效弥补了本行业生源不足、培训效益低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农机教育培训持续发展

一是建议各级财政预算要增设农机教育培训经费专项,每县市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用于机手培训;二是建议将教学设备仪器纳入购机补贴范围,补贴比例达50%以上;三是鼓励农机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农机教育培训。招用农村劳动力的用工企业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工教育培训。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机教育培训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额扣抵;四是建立农机教育培训助学制度。农民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般免收培训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所需的学费,要采取政府补贴、个人适当分担、企业和社会捐助的办法,减收学杂费。

3.2 积极探索农机培训的新路子

一是要强化农机行业系统内农机学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合作意识,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能力;二是要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阵地,鼓励兴办农机技能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逐步转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被动办学观念,积极投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各种类型的实用人才;三是依托农机企业开展新机手新技术培训。

3.3 加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一是要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二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3.4 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培训的效果

一是培训形式创新。做好5个结合。即: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示范基地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创新。除了制造、维修、驾驶、操作等工种外,还要涉及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贮藏和保鲜等机械化技术;三是培训领域创新。发挥学校优势,主动与农业、劳动和财政等部门联系,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拓展农机培训的新领域。

3.5 加强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篇3:三农政策研究的理论变迁

1 三农政策的意义和内涵

研究三农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三农政策存在的意义及内涵。为了能够对三农政策的意义和内涵进行更全面的展示,笔者将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整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政治方面。很多研究人员都认同政治影响国家决策,因此三农政策的制定也不例外,其必然要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我国政府一直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导人身上,而是贯穿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之中,因此国家制定三农政策,实际上顺应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有益于社会的稳定,是我国政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经济方面。当前我国将经济建设摆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国家内部的各项工作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发展农业经济,通过实施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是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持,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助力。第三,社会文化方面。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变革,农业在社会中一直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农业社会曾经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时间,农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都产生着决定作用,是左右社会进程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引导和保障,能够帮助和促进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革新,进而让农业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出新的价值。

2 三农政策研究的理论变迁

与三农相关的政策较多,在对三农政策变迁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三农政策的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根据政策类型与内容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地总结和论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农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为今后三农政策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1 与农民市民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1)与农民市民化相关的研究在横向上不断延伸。最初我国学者在对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点较为狭隘,多以农村居民在城市中的生存作为研究的核心,而随着认识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开始将农村居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进城农村居民,一部分为留守农村居民,并针对这两部分农村居民进行城市化研究,减少了研究过程中的狭隘性,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在城市中的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农民的发展问题,在帮助农民工获得权益,提升收入的同时,也为留守农民探寻出了增加收入的有效方法。

2)对部分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刘易斯拐点为例,该理论在学界一直具有较大的争论,哪一阶段才是真正的拐点一直是研究人员不断探究的核心内容。就讨论情况来看,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现象与民工荒现象同时存在,并且现阶段农民工的工资确实呈现出了增长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判断出正确的拐点时间,我国研究人员从民工结构、供给意愿、薪酬要素等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情况有了全新地认识。

3)找到了我国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核心特点。农民市民化对我国农村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推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应突出中国特色,使得各项理论研究能够服务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研究人员在对三农政策研究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使得相关理论成果不断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大量专家学者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教育不足、留守儿童激增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推动了中国农民市民化发展的路径建设。

2.2 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何为农业现代化,就是摒弃传统农业中落后的技术、理念,引入现代先进的科技、理念、现代人才,提高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村发展路径。实现农村现代化,将推动我国农业产生质的改变,因此农业现代化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与之相关的新观点和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1)相关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在传统农业中的简单堆叠,更是对传统农业观念、概念的颠覆和发展。因此,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对农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界定。其中部分研究人员站在生产的视角,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科技为生产力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上;而另一部分研究人员则站在农业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现代农业与传统最大的不同应是功能性的差异,现代农业的功能更加丰富,强化了产品的质量,注重对环境的维护,能够保障农业的永续发展。

2)相关理论强化了粮食安全。我国历任领导人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还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存。因此,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研究人员对粮食安全提出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条:第一,设置耕地最低标准,确保国家有足够的耕地可以进行耕种,以此来满足全国居民的粮食需求。当前我国最低耕地标准为18亿亩,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决不能被突破。第二,实现农业多元经营。单一的经营方式会减少农民的出路,并且不利于经济的提升,政府需要促进农业多元化经营,通过对经营模式的改革来促进生产模式的转型。第三,重视科技的应用。笔者认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的投入,因此重视科技的投入与应用,应成为三农建设的主要工作。科技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入现代科技,另一方面则是落实现代科技。任何技术只有在一线生产中投入使用并经得起检验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生产力。第四,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效益偏低,使得部分农民失去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相关专家强调,改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只有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农民才能不脱离土地,愿意在土地上耕种。

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较为明显,相关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的不足有哪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和弥补。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包括权属划分不明、土地利用率偏低等。第二,非农化的处理。为了降低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我国在政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在非农化方面投注了大量精力,学者们也就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究。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在权属方面侧重农民权利的增加,并且将土地流转与市场经济结合到一起,减少土地浪费,提升土地价值。当然,在土地流转中要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这样才能避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受到侵害。

2.3 与农村城镇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1)探寻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城镇化建设应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人员认为其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现了时代的发展方向,是缩小城乡差异的关键手段。第二,为我国农民的转型创造良好条件,方便培养现代农民,激发农民在农业耕种投入中的积极性。第三,为当前农民生活指明了发展方向,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与农村良好风气的形成。第四,推进多元化农业产业的构建。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改革环境,城镇化的实现可以增强工业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2)控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段,如何把握发展时间,调节建设进程是研究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建设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新农村建设至少需要花费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增加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与构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有好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如果政策体系趋于松散、存在缺失,就会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因此,研究人员针对此提出了大量的看法和意见:第一,要在农村中大力搞好民主建设,突出农民在农村之中的地位,让农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第二,增强农村建设与工业之间的联系,鼓励更多的工业企业进驻农村,实现农村内部产业形式的多样性。第三,重视对农村居民的培养工作,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得到知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第四,挖掘深层问题,做好经济体制转型。要从农村的主要矛盾出发,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制定出新的经济制度,以便配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3 结语

篇4:中国三农政策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

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被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存在问题: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知识比较: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要确立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制(私有制),而在农业合作化后,是要确立土地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4年)

背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绩显著。为尽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内容: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等。

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导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评价: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是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至今)

背景: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措施: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中央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渐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最后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进行调整(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下列哪一事件说明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A.发动南昌起义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发动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建国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B.进行土地改革

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B.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副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图是某报登载的一则新闻,它反映了()

A.土改后农民创造的生产奇迹

B.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科学种田取得丰硕成果

7.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8.应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五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这两段花鼓词反映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发生这一变迁的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0.2001年2月1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哪方面的杰出贡献()

A.首先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D.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二、材料分析题

11.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指出: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材料二 如下图。

领取包产到户合同书文明生态村 及时雨

(1)结合材料,说一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哪些富民政策或措施?

(2)请你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点)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略了经济规律。

(1)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此“路线”指引下,我国发起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中所说的“缺点”给我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请列举这一时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言论或口号。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二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量5.02亿公斤;1981年产量6.70亿公斤;1982年产量7.15亿公斤。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该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请你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B 5.D 6.C 7.A 8.A 9.C 10.A

二、1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2)建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等。

12.(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

篇5:三农政策

1.继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200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9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8%。三是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二﹑ 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1.“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2.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是由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

资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2.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决定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基础比较薄弱,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4.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 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2.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为此,必须重视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

5.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6.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

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

①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③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措施;

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⑥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⑦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⑧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7.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等),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8.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9.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与教材的结合点

1.经济常识

⑴社会主义本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城乡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解决农民工

欠薪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

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些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

⑷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一方面,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尤其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⑸价值规律的作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国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体现了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2.哲学常识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和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现状,及时制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

⑵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关系,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等都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理。

⑷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以及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依靠亿万农民,要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哲理。

3.政治常识

⑴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体现和要求。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行使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⑵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国家机构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城镇化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⑶党的性质和宗旨。我党重视“三农”问题,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

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历史地理

⑴历史学科

①中国古代不同政权实施的农业政策,对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初税亩,汉代的休养生息,唐朝的两税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中国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主要农业成就(如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等)。

③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

④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土地革命、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⑵地理学科

①我国土地概况、区域特点、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业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协调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

③结合我国城镇化,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篇6:2012年涉及三农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每年发出的首份文件是每年首轮行情的冲锋号。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会聚焦何处?股民该怎么掘金?

我国已经连续八年在一号文件中关注农业发展,其中种业、农机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这些行业的股票走势也与政策支持相呼应。

机构热捧农业股

近期,农业板块的表现惊艳。11月28日农业板块大涨2.27%,名列板块涨幅榜前列,市场有追逐农业板块的嫌疑,11月29日农业板块依旧强势,新赛股份开盘不久随即涨停,神农大丰上涨了7.28%,益生股份也以涨幅6.25%收尾。每年开年的一号文件颁布,都会给农林牧渔板块带来一轮新的炒作动力。

机构热捧农业股,从个股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也可瞅出端倪。比如万向德农在三季度时,共有3家私募基金、1家公募基金新股东入驻,3家私募基金为鸿道投资产品。

关注农超对接股

“农超对接”值得关注。超市企业将采购链延伸至农产品种植基地,将市场需求信息迅速传递给农民,指导其种植,帮助其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顺畅及流通企业利润的提升。

由于“农超对接”能够解决农产品滞销、帮助农民增收等问题,政府给予了重要关注。自2008年以来商务部及农业部多次出台政策及指导意见推进“农超对接项目”的开展,由初期的部分省市试点,逐步推向全国多地区农产品与流通企业的对接。目前“农超对接”进展顺利,已经进入全国推广阶段。

从上述可以看出,涉及农副产品的超市是主要受益对象。到目前为止,市场上涉及农副产品业务超市类上市公司主要有步步高、三江购物、永辉超市等。

紧盯农业科技股

11月间,就有市场传言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聚焦农业科技。这一观点得到东兴证券分析师王昕的认可。他表示,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高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进入大发展期,农业农村的各项发展殊途同归为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是农业科技化,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或将成为今后一号文件的侧重点。

中信证券认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农业将是重点,种植业始终是农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可能是种植业。

中金公司表示,未来种业政策的持续推进与落实将为行业提供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从利润率角度来看,国内种子的销售价格依然相对偏低,未来提升空间明显;从销量看,龙头企业品种储备丰富,新品种总体表现优异,未来推广潜力很大,为企业销量持续增长提供保证。

中金公司更看好处于产品结构升级的水稻领军企业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玉米业务的企业,比如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等。

农资流通渠道政策扶持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增产难、供给紧以及贸易逆差,造成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严峻形势。为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保证粮食高效产出。因此,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规定对农资及农机流通环节的政策扶持。

当前在持续强农惠农的政策指导下,我国未来的农机购置补贴还将继续稳定和攀升,将给农业机械流通行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水利改革之后,明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

本报获悉,国庆节过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小组就集中封闭,目前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已经基本确定,仍将关注“三农”领域,“农业科技改革”或是其中“重头戏”。

较为具体的内容是,2012年,中央将围绕确保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的目标,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最终目的仍然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知情人士表示,“农业科技改革”将主要集中在深化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而国家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将主要集中在现代种业、种植与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机装备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多个领域。

转化率之争

按照惯例,每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决定下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新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也基本确定。

据前述知情人士所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落脚点在“农业科技”,在于近10年来中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耕地面积却在急剧下降,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而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来实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评价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重要指标。农业部官员告诉本报,“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左右,“十一五”期间提升至41%,但这也仅仅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半。而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规模的比例更小。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成果阶段,造成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中国农业科研成果,基本都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本报从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为42%,农业高校成果转化率为37%,但多位业界人士却表示,中国农科院所说的数据明显偏高。有来自教育部的官员也透露,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造成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连续多年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县乡一级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都处于“网破、线断、人散”境地,基层农技推广名存实亡。

因此,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科技改革”将是其中的“重头戏”,改革重点将集中在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标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多部门在国庆节之后已经制定并下发了多个相关“农业科技”的配套文件,其中10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下发各省的《关于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明确中央对东、中、西部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多个补助标准是,对新建业务用房项目的补助分别为9万元、12万元、15万元;对改扩建业务用房项目的补助分别为5万元、7万元、9万元;对服务设备配置项目的补助分别为6万元、8万元、10万元。

本报还了解到,10月中旬,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省于10月底前由省级农业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联合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报送农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核,再经农业部综合平衡后由地方政府或委托有关部门做出最后审批。

育种科技优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执笔人之一,11月上旬,他曾表示,明年中国经济走势都不会发生大的突然性变化,而农业问题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包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将决定明年物价走势。

据本报了解,在今年下半年,陈锡文曾到多个农业大省就农业科技改革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安徽省农业官员告诉本报,7月下旬,陈锡文在安徽合肥、黄山等地考察期间,重点调研的对象是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县乡基层农技推广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上述官员称,陈锡文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目前依靠增加物化投入推动粮食增产难度很大,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与陈锡文强调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相一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潘海平11月上旬也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一些领域成果供给能力依然薄弱。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目前中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还是依赖进口;有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而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水平。

一、广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支持“三农”发展概况 我行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不断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经过多年发展,我行在支持“三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网点覆盖广、“三农”金融产品齐全、客户忠诚度与品牌认知高等优势,实现了“三农”金融与我行的双赢局面。截至2009年6月末,我行涉农贷款余额228.6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6%,占广州地区“三农”贷款余额95%以上,信贷支持的村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三农”发展目标

2010-2012年,我行将秉承五个“坚持”原则,实现“三农”金融的和谐全面发展。即:坚持立足地方经济,保障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城乡联动、城乡互补、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坚持商业运作、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

根据广州地区“三农”发展进程、广州政府城乡一体化规划,未来三年,我行将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深挖市场潜能,巩固“三农”金融市场领头羊地位,逐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支农新模式。

1.巩固优化农村地区网点。继续保持城乡网点总量稳定,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提升综合网点服务功能,加大城镇地区自助设备投放力度,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

2.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努力确保新增支农贷款投放不少于200亿元,且每年支农贷款比例不低于广州市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至2012年,预计涉农贷款余额达415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30%以上,市场占有率预计保持在90%以上。2009-2012年存贷款业务发展预测情况见下表:

3.建立健全“三农”专业化服务体系。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

三、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措施

未来三年,我行将根据农村地区市场特点及金融市场状况,扎实稳步推进“一个统领、四个立足”的重要举措。

1.统领远郊与城乡结合部两个市场。随着“大三农”的加快发展,未来三年,我行将以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网点功能布局和业务结构调整,不断加大管理和营销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挖掘业务潜能,积极发展保险代理等各种综合金融业务。2.立足城镇社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农村社会福利事业金融投放力度。

3.立足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大力支持乡镇及民营中小企业,培育扶植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

4.立足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供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多种经营所需资金,积极吸纳农村富余资金。

5.立足现代都市农业,积极支持特色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发展。以农业农头企业为纽带,将金融服务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抓住广州都市农业规划“五大组团”契机,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金融业务。

(二)到2012年,我市农户的有效信贷,有望得以全面实现。近日,记者从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700号重点建议办理情况汇报会上获悉,我市将启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为全市农业企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涉农经济主体融资搭建平台。

今年1月,在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曾军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加强政府与银行合作,切实化解“三农”贷款难问题的建议》。《建议》

针对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区县政府和金融部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工作的领导和考核力度,特别是政银互信互动的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建立政银互动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贷款,政银互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该建议被列入2010年市人大重点建议件,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晓钟担任督办领导,市金融办主办。

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贷款问题,市政府将在全市启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出台《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意见》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和《农村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同时,狠抓涉农信贷投放,争取在2012年基本实现农户有效信贷需求全覆盖,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全市农业企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涉农经济主体融资搭建平台。

在听取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的汇报后,卢晓钟充分肯定了建议办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他说,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十大民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有关方

上一篇:我的作文路作文下一篇:关于未来的住宅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