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论文

2024-08-03

公共空间论文(共9篇)

篇1:公共空间论文

第一、安静从小事做起:尊重自己,读书学习以静制动;尊重老师,课堂听讲安静认真;尊重同学,自修复习宁静为主。还要做到图书阅览安静、集会就餐安静、轻声慢步过走廊等等。不得大声喧哗、扰人,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妨碍别人。

第二、安静从身边做起:心中能自省,与困难相遇沉心静思;心中有家人,与父母交流平心静气;心中有集体,与同学相处和气冷静;心中有他人,处公共场所有序安静;心中有社会,帮助弱者平静无功利。

第三、处处讲文明:尊重自己,仪容仪表大方得体;尊重老师,礼貌问好虚心求教;尊重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尊重他人,文明用语宽容待人;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学会爱护。

第四、时时有公德:心中有秩序,排队上车耐心等候;心中有规范,交通规则常记心中;心中有他人,礼貌用语时常运用;心中有爱心,主动让座热情帮助;心中有社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心中有公德,公共卫生绝不侵犯。

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而“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我们每天都穿梭往返于不同的空间。有的空间是私密的,比如个人住所。有的空间对所有人开放,比如广场车站。还有一种公共空间,一般情况下只属于少量特定人群,比如办公室、宿舍、楼道等等。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表意见,大家历数许多发生在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一位读者寄来的长信令人生出很多感慨。这封信的标题叫“一封求救信”,是说他们小夫妻俩自从搬进新居两年来,一直被一户人家堆在楼道的大量杂物所烦扰。问题看似不大,却很折磨人。两年来他们也想尽办法,比如主动和对方沟通,自己动手搬移,找到社区调解„„但一直毫无成效,徒增了烦恼。这位读者在信的末尾询问:我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个问题我思考很久,却发现真的不能给他提出有效的建议。现在,私人空间越来越受法律保护,公共场所也有城管、交警、市政等执法部门“综合治理”。可是,发生在宿舍楼道等公共空间的侵权,应该由谁负责维护管理?总不能老为这些事去打官司吧。

我发现,有的时候,文明只对讲文明者有效,道德也只会让有德者自勉,除了这些“软”的约束,我们的社会可能还缺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

篇2:公共空间论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1基本概念

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私有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现实意义

——使用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游憩提供场地,为其精神层面的交流共享提供平台。舒适开敞的公共空间给人以积极的外在影响,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态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城市人工与自然的整体平衡与良性循环,并肩负着实现市民大众 “诗意栖居”的理想。

——景观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客厅”,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面貌,体现了不同城市的体制与内涵。优美的空间设计给人以艺术感和享受,增添城市魅力。

——避灾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生命线工程、道路等共同组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是灾时疏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作用。

2.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一些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青睐。因为良好的居住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所创造出的开敞空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可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提升城市形象。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唯设计师的设计

自从诞生设计师这一职业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便失去了。设计师或为他自己而表现设计,或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人们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而设计。这里的“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2.2被挤压的公共空间

传统的中国社会,公共空间一直挤占私人空间。公共的力量是那么凶悍,有时甚至连家庭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但现在,对公共空间的挤占已变成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全球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由于经济利益和自私心理的驱使,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2.3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

所谓公园地产项目大多数是借景、卖景,与风景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关系,从而导致人文自然空间的破坏。公园地产是否值得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开发价值问题,关键在于资源是不是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更高的开发价值。文化保护区或者公园区域的地产开发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站在保护的角度去做。

2.4欧式化显现严重,效仿成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街旁绿地、公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空间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不同的设计风格、不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增加设计的新奇感,可以丰富景观环境。但是,千篇 一律的模仿,将会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千城一面”。

3.几点建议

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含义,各城市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出发,制定自己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方法。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

3.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的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愉悦、轻松、有意味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母体,以人性为核心,以文化为背景,以价值为重点,运用新的价值观念。寻求文化,人,空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符合人性的设计理论框架,探索具有健康人格和现代人性价值的、真正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

3.2横向对比,明确建设目标

研究了国外著名城市如旧金山、温哥华、伦敦、新加坡等的公共空间规划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城市建设目标,建立“公平”与“活力”的有效机制。

“公平”,意味着充足合理、机会均等 ——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的条件与机会;

“活力”,意味着联系方便、激发参与;而实现“公平与活力”,则需要一套务实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最迫切的现实任务是“公平”

3.3以新的角度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好多的城市空间脱离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背景,使人们在其中丧失基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重新建立这种品质,必须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场所的营造,重视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加强多用途、多层次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收入的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

4.小结

从人的需求、文化、自然和空间本身的因素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重视特色场所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相应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将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康体锻炼、聚会等功能,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篇3:城市公共空间探析

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知道,人们可以“解读”城市的空间,从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诠释,这是由于它是具象为空间的社会生活,通过城市空间,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的现状和发展的动势。在解读城市时,公共空间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它比其他城市空间要素更能系统地揭示社会演变的方式、规模和走向。

近来拜读了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迪特·哈森普鲁格所著的《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一书,作者从社会学和城市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中国公共空间的特点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之处,感受颇深,总结体会如下,以期对我国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所帮助。

1 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化的定义

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绝对的公共空间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空间其实是相对的公共空间,即“公共空间化”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第二,人的活动不受限制。如广场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但是在中国则不然。比如故宫太和殿广场,将不缴费购票的人排除在外,所以它公共空间化的程度就不高。再如,我们常去的超市,虽然理论上是允许所有人进入,但是在超市里,与商店的意途不相关的活动并非完全不受约束的,所以它也不能算是公共空间。又如,一些所谓的公共空间没有设立适当的通道,伤残人士因而受到排斥,所以其公共空间化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2 国内外公共空间的发展

2.1 国外公共空间的发展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公共空间远不止是一个建筑范畴的概念,更是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公共空间化即意味着民主化,公共空间的程度即意味着自由的程度。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可以无视等级的交流与互动,全民参政议政,更是西方国民特性的体现,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宽容,区别于排他性的“政治空间”。但是公共空间又有其复杂性、多维性,它与“私有空间”和“政治空间”又交叉互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功能分区规划理论和大型私营项目发展的影响,社会极化问题正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体现。

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应将住宅、工作、休闲、交通和商业等功能在空间上分离开来。市中心在所谓的“新型城市”的规划中往往被机械地指派上某种特定的功能,逐步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凝聚力。随着科技和交通方式的发展,原来作为游乐、逗留和聚会交往等场所的街道逐步被新型的交通空间所吞噬,人们用专门的“替代设施”———如儿童游乐场、绿地、养老院和体育场等来补充由此失去的功能,然而,这些公用设施越是专业,就越容易受到来自私人组织的影响,越容易被私有化。

此外,随着主题公园、综合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等大型私营项目的发展,欧洲的公共空间也受到伪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大量扩展的威胁。同时,底层市民群体的不断膨胀和公共领域的经费日益紧张,使得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对公共场所的维护日益受到限制。光芒四射的私有空间和捉襟见肘的公共空间之间的对比逐步加深的社会极化问题在城市空间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2.2 国内公共空间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城市空间的发展,始终掌控在政府的监督之下。公共空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美轮美奂的园林景观从来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私有空间”,从不会对普通人开放;而茶楼饭馆则常常是朝廷耳目暗访的地方,是伪公共空间。

计划经济时代,市民急于解决的是自身生活的周旋余地,包括住房的改善、上下班交通的便利,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公共空间存在着与政治空间的矛盾,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公共空间变成了一个鼓动群众、批判和教育“阶级敌人”的场所,典型的形式是各地的广场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功能设施来发展的,很多规划把重点放在吸引投资、打造形象工程(特别是大广场)以及热衷于扩大城市用地等方面,并没有把公共空间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对形式上的热情总是优先于老百姓的要求,普通城市居民“小”的、日常的要求则被忽略了。一阵建设热浪过后,很多城市才发现,所有的土地都被建筑物和道路填满了,连绿化也不得不用拆迁房屋的高昂代价来换取,更谈不上公共空间的位置了。

20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在逐步追求优秀的品质,空间发展的质量开始受到重视,体现在高水准的文化和休闲设施的兴起,中国式文化倾向也得以体现,越来越多的要素进入人们的视野。

3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3.1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是内向发展的

中国与欧洲的历史差异决定了中国城市开放空间与欧洲走的道路大不相同。从戒备森严的紫禁城与由市政厅、集市广场构成的欧洲城市中心就可以看出,欧洲城市空间追求外向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都是内向发展的。

因此中国对私人空间或社区场所的偏好高于对公众空间或社会化场所的考虑。于是源自美国的“门禁社区”在中国应运而生。美国的“门禁社区”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它是在种族冲突,社会极化的背景下的一种防范措施。而我国的“门禁社区”,一方面是因为国人内敛、保守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象征着投资者对土地使用权的占有地位”。“门禁社区”的居住模式形成一个个在城市中独立的堡垒,对城市的统一协调规划发展带来了不便,它对外是排他的、封闭的,对内是同质的、向心的。围墙栅栏、卷帘闸门、摄像机头、保安门卫、通行关卡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层层切断。更甚的是,“门禁社区”还切断了人与人的联系,淡漠了邻里关系,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可见,“门禁社区”是与“公共空间”对立的居住模式。

3.2 公共空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却长久以来无法平民化、政府干预过多

公共空间意味着人们相遇、会面、交流的场所,意味着市民性与民主性,应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它们或被行政干预,或成为不修边幅、残破局促的街角绿地。如国家大剧院,由于行政的因素被建筑运营者放置在考量的首位,反而一些民间的机构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限制,把公共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包括经费、运作和对展览的要求,为全民服务。又如西安大雁塔旁建立的广场围墙隔断了塔与周边环境的视觉联系,古城中轴线旁建设的购物娱乐中心形象突兀,与整体古色古香的格调不符。

西方的公共空间并非不涉及政治,而是政治面前人人平等;国内以政治为主导的局面也有可取之处。协调政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3.3 公共空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很多国内的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建筑,其设计只注重游览流线,未考虑人们的交流路线,无法引起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人们更多地是去默默欣赏,没有创造出公共空间的氛围。所以说,“公共空间”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必须要囊括一定的文化氛围,吸引公众进入这个空间内,来参与、来对话、来互动,具备这样职能的空间才能称之为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在我国目前的规划和建设中还未被重视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模式仍处于摸索中,为此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野

这个暑期读的最多的还是这本由美国《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两届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撰写的《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一书。之所以读过多遍,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全书仅十三万字,篇幅不长,且文字通达,作者娓娓道来,毫无晦涩之感,如同朋友间的交谈;第二,《言论的边界》一书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变迁史为中心,看似一个法律问题,实则关怀的视野聚焦于人最基本的权利问题。这与当代传播学者麦奎尔所论及的,新闻传播活动无非是政府与民众对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新闻传播学的实质探讨的是人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如出一辙。因而,从美国社会各界对言论自由及其边界的认识与发展的视角,更可洞见这个国家的本质。

书中所围绕的,无非是“国会不得立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这短短的十四个字,便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内容。第一修正案自一七九一年提出,环绕其间的解读、争议、博弈、控制与反制就未曾停歇,从那时至今的两百多年里,对它的演绎如同一场没有结局的话剧,剧中既有对“言论犯上者”的温情,更不乏惊心动魄的场景。所幸者,正如作者安东尼·刘易斯在本书导言部分自豪地宣示的那样:“我们的栖身地——今日美国——乃是世界上言论最为开放的社会。美国在思想和言论方面,比起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来说,都更为自由;而且这样的自由胜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那么,自由缘何而来?真正的自由社会应该是怎样的景象?自由与秩序的边界应该划在何处?“不得制定法律”以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禁令是否绝对?这些都是刘易斯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正是本书的核心。

安东尼·刘易斯在书中反复申述的言论自由是公民利用言论、行动或借助媒介批评政府及官员的自由。为此,他不惜篇幅地利用他长期从事司法报道,掌握了大量“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诉讼材料的便利,展现了诸如一八零零年美国总统竞选启动后,作家詹姆斯·卡伦德(James T. Callender)因在其出版的一部书中称总统亚当斯是个“灰白头发的纵火犯”及发表“在亚当斯和杰斐逊之间选择,就是在战争与和平、赤贫与富足之间选择”而被诉诸《反煽动叛乱法案》锒铛入狱的案例。

相较而言,让我领会最深、触动最大的是刘易斯在书中提到的另一则案例,主审法官约翰·马歇尔·哈伦在结案时写下了这样一句有关表达自由的辉煌评论——“一个人的粗话却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诗。”在一九七一年这起保罗·罗伯特·科恩诉加利福尼亚案(Paul Robert Cohen v. California)中,科恩因“实施了(反对征兵的)过激行为”而被定罪。在科恩的辩护律师、同时身为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梅尔维尔·尼默(Melville B.Nimmer)的陈述中,“其实这位年轻人所做的,只是穿着夹克在洛杉矶法院的走廊里走了一圈……夹克后背印着‘Fuck the Draft’”。最高法院最终以五票对四票的决定推翻了科恩的有罪判决,认为原判侵犯了原告在第一修正案下的表达自由。这个判例的意义,正如哈伦所言:“如此这般时常充斥着刺耳杂音的社会氛围,并不意味着(政府)软弱,而恰恰是力量的体现。”

当然,自由的表达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表达亦有边界。这是安东尼·刘易斯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一旦放纵“媒体的特权”,媒体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就极易走向“媒体专制”。因此,媒体有限特权(qualified privilege)的提出始于一九六七年最高法院审理的《时代》周刊诉希尔案(Time, Inc. v. Hill)。詹姆斯·希尔、他的妻子以及五个孩子居住在费城郊区。一九五二年,三名越狱犯突然闯入,将希尔一家扣为人质,不过,在此过程中对他们以礼相待。所幸,罪犯在逃离现场后均被抓获。媒体随即密集报道了该事件,这给希尔及其家人、尤其是希尔太太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躲避公众的目光,希尔一家移居康涅狄格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两年后,一部名为《绝望时刻》(The Desperate Hours)的戏剧被搬上百老汇。该剧主要讲述一家人在自己家中被越狱犯劫为人质的经历。与闯入希尔家的劫犯不同,剧中的劫犯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骇人行径:粗暴、性侵犯以及其他暴虐行径。故事被安排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然而,《生活》杂志为此进行了一番特别报道,刊发演员们在希尔原先费城附近家中的照片,同时带着神经质的语气讲述了这个故事,仿佛再现当初希尔家中所发生的骇人一幕。《生活》杂志的故事成了希尔一家的噩梦,希尔太太因此精神崩溃。希尔先生说,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生活》杂志的做法,他们甚至连一个电话也没有打,就刊发了这样的文章。在纽约州法院,希尔赢得了三万美元的损害赔偿。但《时代》周刊将本案上诉至最高法院。一九六七年一月,最高法院依据《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的判案先例,即政府官员不得从危害性的不实报道中获得赔偿的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普通人,因此推翻了州法院的判决。对此,布伦特法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一个特别注重言论与出版自由价值的社会中,被曝光的风险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但这一事涉普通公民私权的判案结果却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它也让人重新想起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法律评论:《论私人权利》(The Right of Privacy)。这篇由布兰代斯和沃伦在一八九零年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上的文章,特别提出了人所具有的“独处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let alone)。它体现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野,确立了私人空间不受媒体侵犯的信条。对此,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一九八五年的一次访谈中,谈到了他对于私权的看法:“我们今天的时代,私人生活正在被摧毁……人们自身,也正在一点一点地丧失私人生活的感觉与体会。”于是“生活就变成了地狱”。

(《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美〕安东尼·刘易斯著,徐爽译,法律出版社二零一一年版)

篇5:大学公共开放空间思考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稳定情绪和身心健康;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学环境氛围,生机勃勃,丰富多变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校园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化受到师生的欢迎,多样化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教条,大胆借鉴与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造园手法,强化了环境的印象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环境面貌,接近大众审美情趣,因而容易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和欢迎。

2.1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类型

2.1.1必要性活动

指多少有点不自由的活动,如出早操、听课、购物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事务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没有选择的余地。

2.1.2自发性活动

指人有参加的意愿,并在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等活动,这类活动受外部环境影响较人,只有天气好,场所吸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2.1.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是指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各种展览,朋友间的交谈等,这些活动受校园外部物质空间的影响也很大。

2.2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

大学校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分析

4.1 课题分析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属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五十多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西安理工大学现有金花校区、曲江新校区和莲湖校区三个校区,均位于西安市区内,共占地1400亩。

此次设计的西安理工大学是学校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曲江旅游综合开发区设立的第二校区。曲江校区西临大雁塔,南有西安市杜陵生态园,交通较便利。曲江校区计划用地950亩,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规划有教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用地,后勤用地,游泳池、足球场等。所倡导的是新时代高校景观化,人文化的建设理念。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变革的体现。它首先是大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区域,其整体规划从新型的人性化的标准出发,细分为9栋各种用途的建筑单体,入口广场景观,建筑间细部连接景观,两个绿化带。容积0.56,绿化率48%左右。大面多功能运动场。

4.2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2.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2.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2.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2.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4.3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多样化区域与景点分析

4.3.1过渡与引导区

校园主入口设置连续的长型水池,作为人流与车流的中转和缓冲空间,同时也使得校门入口视野有中引入感。主入口与对应的两座教学楼之间设置一个引导通道,通过连续水池和行道树配置,产生夹道欢迎的礼宾大道。

4.3.2中心集会区

校园内主入口和次入口,以及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之间的图书馆门前规划出一个圆形广场,采用硬质地面,中心为雕塑喷泉,外圈种植绿化植被,主要作为礼仪性空间。

4.3.3交往,娱乐区

校园内规划了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如(1)绿地——人工修剪草坪,可行走,可席地而坐,适合私密度不高的组团式交往;(2)中心广场——适合大型集会与表演;(3)步行小道,适合漫步式交往;(4)建筑与绿化围合处排列树阵,适合私密的个人交往。

4.3.4绿化过渡区

西安地区较干燥少雨,特别是夏季天气闷热,在校园中加大绿化面积,结合自然景观,营造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多设置在宿舍楼后面和教学楼被面较僻静的区域。同时绿色能陶冶情操,心情舒畅。结束语

篇6: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一个最富争议的主题之一,是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以及公共空间的关系。(1)与此相关的,是大众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政治问题:大众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如何保证大众能够获得应该获得的正确而可靠的信息(尤其是与他们的公民权利密切相关的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以便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他们是主动地接受信息还是被动地受信息的引导、乃至完全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沦落为传媒的奴隶?

总体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传媒与文化研究,越来越地对大众传媒对民主的威胁表示了担忧。比如法洛斯的一本谈论媒体的书题目就叫《号外新闻--美国民主怎样被新闻媒体破坏》,此书集中批评了美国的大众媒体对于民主的威胁。书中指出:“由于新闻媒体漠视民众的意见,民众因而无法真正参与他们身处的.社会,政府官员亦因此无法听到民众的声音,从而堵塞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新闻媒体之所以失去了公民精神,是因为新闻媒体与政府圈子纠缠在一起。”(2)同时,旅美的中国学者李宪源的长文《媒体控制下的美国》(《天涯》第1期)非常详细地揭露与批评了美国媒体的非民主化倾向。文章引述了美国作家查尔斯・瑞奇的话:“通过控制通向媒介的渠道,像电视这类大众媒介大大降低了民众思想交流的自由。当然一个人仍然可以站在街头角落向行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其声音却完全被媒介的声音所压倒和淹没。”可见即使在美国这样号称新闻自由的国家,媒体的非民主、非公众化也十分严重(当然我们也不要忘记在有些国家即使是站在街头角落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也是没有的),而这种非公共化的结果是导致大众的政治冷漠与参与热情的丧失。(3)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大众传播与政治权力以及市场权力的关系以及它自身的权力化,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大众传播的非大众化与非民主化。

1、大众传播的特点及其与公众的关系

首先还得从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类型的特殊性谈起。显然,与大众传播相关的传播类型迥异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流”与“传播”在英语中都是communication)。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交流双方是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信息的流动一般也是双向的(对话性的);而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流动一般是单向的(one-way flow),信息或文化产品是为那些基本上不在生产与传播现场的人们生产的,接受者参与或介入传播过程的能力极其有

(1)、比如在英国,传媒研究涉及的范围尽管极为广泛,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媒体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戈尔丁(P.Golding)、墨多克(G.Murdock)等人的《传播政治》(Communicating Politics),P・Dahgren与C・Sparks的《传播与公民权:新时代的新闻与公共领域》(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J・Keane的《媒体与民主》(The Media and Democracy)等。参见赵斌《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38-39)

(2)、参见:《法洛斯谈:媒体如何破坏民主》,《天涯》,6期。

(3)、参见李宪源《传媒控制下的美国》《天涯》20第1期。

限,从而也就很难影响传播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符号形式虽然是为了(姑且这么假设)公众生产与传播的,但这个过程恰好发生在公众的直接反应缺席的时候。由此决定了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情境极为不同。正因为这样,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谈及大众传播时,应当用“传递”或“传送”(diffuse,transmit)的概念取代“传播”(交流)。

此外,大众传播的另一个特征是符号商品的机构化生产与传播,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篇7:酒店公共空间有哪些设计要点?

1.会议层应设服务间,部分会议室前宜设公共的茶歇空间,

2.酒店行政办公区域应设在酒店公共区域,主要设总经理室,销售部,餐饮总监,财务部,接待室等部门,四星级酒店一般公共区域的行政办公区域为200-300平方米。

3.游泳池池面形状可以自由,但应保证有25×4米的直道区域,直道长度最少不得小于20米,

应尽量避免游泳池面区域有立柱。

4.游泳池长边两端不宜直接靠墙,应留有池边空间,可供上岸休息。池边应设有躺椅休息区域,以及饮料服务设施。

5.更衣室通向游泳池的通道上应设有洗脚消毒池。

6.公共区域宜设置通道或观察窗直接通向游泳池。

篇8:公共空间论文

1. 地段规划总平面图。

2. 城市竖向规划规范。

3. 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图。

4. 该城市区域性设计规范。

二、设计原则:

1. 生态性原则, 在以生态为主导的原则基础上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2. 能动性原则, 以能动性定义空间, 实现不同空间进行不同活动和交流, 实现空间价值。

3. 人性化原则, 以植物造景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

4. 定向化原则, 以思维空间关注空间使用和发展。

三、设计构思

方案以美感平台兴奋点设计、25米理论和景观参与性为设计指导, 充分考虑功能空间与地形的融合, 以微地形处理手法, 配合植物混合种植、小品设计等构建功能多样、内涵丰富、虚实结合、景观环境相异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四、功能分区

处于美感平台的受众群体受到信息刺激时, 受众群体的兴奋点会在前一美感平台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使审美主题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而后再缓慢进入下一个平台。新的美感平台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而较之前美感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方案将园区划分为商展景观区、娱乐区两大动态空间和休闲区、自然景观区两大静态空间。

1. 商展景观区兼具商业展示和景观休闲的双重作用。

内部设置广告展示区、商业活动区, 配合休闲景观, 使场地同时满足商业活动和民间集会。此功能区的受众群体因其行为的限定性, 其兴奋程度较之娱乐区不会太高。

2.娱乐区包含了徒手攀岩、户外爬网、健身去和滑梯等参与性设施, 让受众群体实际参与其中, 可以在前一美感平台的基础上, 使兴奋点得以提升。为更好的实现该空间功能需求以及更好的承接后面的静态空间, 该功能区设置了休息、休闲区, 作为娱乐区的附属空间。

3. 休闲娱乐区依原地形处理为下沉空间。

该空间主要以茶歇、冷饮和观景为主。良好的植物配置结合水景景观, 使受众群体仿佛置身田园。两面的墙壁设计为景观墙, 使受众群体在休息时有景可观, 有景可赏, 乐于其中。该空间使人情绪舒缓, 较之前一空间, 兴奋点有所回降。

4. 自然景观区以圆形为设计元素, 运用微地形处理手法, 最大程度的减少土方开挖, 保护原有生态景观。

空间交通呈台地式镶嵌于原地行中, 使观赏者多角度欣赏自然景观。此空间中的受众群体兴奋点最低, 接近人的日常水平。

五、设计方法

1. 明点设计明点设计是空间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知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空间信息使人产生兴奋点的设计手法。

(1) 视觉兴奋点设计

为更好的体现空间价值, 完善空间功能。方案在商展景观区设计了广告牌、LED展示系统、灯箱展示系统和商展活动平台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娱乐区分别在各娱乐设施配套了雕塑小品作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休闲娱乐区则以景观墙和植物景观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自然观景区除自然景观外分区设计了水景广场、休闲景观亭和台地花圃为视觉兴奋点美感平台。使受众群体在各个功能空间都能满足视觉刺激带来的美感享受。

(2) 触觉兴奋点设计

方案的触觉兴奋点设计主要集中在娱乐区。徒手攀岩、户外爬网、健身去和滑梯等有了项目让受众群体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美感享受。此外, 各功能空间不同材质的运用也为受众群体提供了以触觉兴奋点为主的美感平台。

(3) 味觉兴奋点设计

味觉兴奋设计主要是运用芳香性植被给人带来美感享受。本方案四个功能区分别散置、点置芍药、栀子花、牡丹等植物, 特别是自然景观区, 因其本身自然植被丰富, 植物种类多样, 给身在其中的游客以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

(4) 听觉兴奋点设计

听觉兴奋点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人工影音系统和自然声音。本方案中人工影音系统主要集中在商展景观区, 可做商业展示、商业活动宣传、民间集会使用。休闲娱乐区主要靠人工音响获得听觉享受。自然景观区是人工音响和自然声音最丰富的空间, 因该空间自然资源充沛, 虫鸣鸟叫配合幽雅的人工音乐, 使受众群体获得极大的听觉享受。

2. 暗点设计暗点设计是公共空间中运用风景信息所包含的,

不能被人的感官感知的潜在信息, 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而产生兴奋点的设计手法。暗点设计较之明点设计更具内涵, 且观赏者因其自身的审美水平不同获得的兴奋程度也不同。

(1) 意境兴奋点设计

意境营造是暗点设计的重要表现方式, 在意境中, 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设计方式实现情景交融, 从而牵动观赏者的情思和联想, 拓展观赏者审美空间。本方案的意境兴奋点设计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区和自然景观区。

(2) 比德兴奋点设计

比德兴奋点主要依靠植物体现, 如松树四季长青、经寒不凋, 常比喻为高尚的品德。

六、结语

空间决定心理, 心理理解创造人文空间。因此, 空间和心理是共生的过程。了解受众群体的兴奋点和心理环境, 尤其是意境营造和结合美感平台兴奋点设计的手法, 对现代公共空间的理性设计和人性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公共空间的价值体现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武星宽, 陈其端著.《论艺术设计形式美感表达方式》[J].中外教坛 (大学版) , 2003 (5) .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7.

[3]梁雪, 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6.

篇9:公共空间的依归

C: 您如何看绿色建筑这个概念?

R: 把自我个性放在后面,争取更多的环境方面的共同目标,这是我们做项目时都要遵循的原则。我们从人出发,来考虑我们所构建的空间。我们试图找出新的人文主义的方法,把人恰当地放在其所在的环境里。

当我们拿到一个项目,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更多的是考虑它的内在空间的应用、功能性、灵活性、高效性以及对于能源的管理。外形是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但对于建筑来说,如何应用内部空间更重要。建筑公司必须和客户协作,我们作为他们的技术支持,要让客户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且今天,我们又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必须去设计、实现这种可持续性。当人们谈起可持续性,通常想到的是太阳能、风能等其他技术产品,但我认为,绿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问题上,还有更深层的事物,比如你需要考虑社交的问题,因为绿色建筑意味着让人们享受居住环境。同时,你还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因为可持续性也涉及投资和管理方面。

C: 您对现在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如何看待?是否很多不便利都是由于规划不当造成的?

R: 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历史。追溯到最早,人们在打猎或者劳作之后,总是聚集在火堆旁边,交流各自的经历、想法。然后,火堆变成广场,围绕着广场又有了村庄,几年后村庄成为城市,现在城市又变成了全球化的大都市,这就变成了噩梦。人们的沟通和社交方式都因为技术发生了改变。

我出生在罗马,我小时候认识周围的每个邻居,但是现在你住在几十层的高楼里,这些都不可能了。所以在设计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时候,你要考虑能让人们真正见

面的地点,让人们通过人际的直接接触来享受生活。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来自美国的经验,他们只有两三个世纪的历史,人们在商场里相遇,而不是广场。他们在把城市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所以人们开车从家到工作地点、到购物地点,这造成了交通堵塞、时间浪费、环境污染,这不是人类的自然习惯。

所以我的意见是建立多中心的城市,城市的每个部分都像一个高效的村庄,人们可以很快步行到达他们所需的设备和场所。这需要开发商、投资商、政府和设计师的围绕人类需求的合作。

C: 我知道你们还做很多办公室设计的工作,在你看来办公室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R: 我的建议是,要知道在工作的一天中,我们有着不同的对空间的需求。寺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的“办公室”。僧侣们要祷告,他们就需要安静的地方来集中精力,与神灵交流。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准备一次演讲一样,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来思考;僧侣们在翻译经书的时候也许就要互相交流,今天我们工作中也一样需要大家可以小组合作的地方;同时我们还需要做演示的场所,所以需要会议室。这就是根据需要来利用空间,这和给家里设计厨房、客厅、卧室是一样的。

上一篇:四川师范大学离退休职工趣味的运动会策划书下一篇:詹天佑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