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劳动教育

2024-07-02

创造性劳动教育(精选8篇)

篇1:创造性劳动教育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摘要 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

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 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

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

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

[1][2][3][4]下一页

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

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 196 )提出 8 条:( 1 )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制有深究的动机;(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 )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 )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

斯腾伯格( R ・ T ・ Sternberg , 1986 )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为人格特质,有 7 个因素组成:( 1 )对含糊的容忍;( 2 )愿意克服障碍;( 3 )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 4 )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 )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Z ( 6 )期望被人认可;( 7 )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我们则将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 5 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 l )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 )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 )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 )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 5 )良好的习惯。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的特点来作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指标。

由此可见,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

二、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创造性教育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首先,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力的训练而发展起来的。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心理学家为了发展人类的创造才能,推荐了源于各种不同创造力的训练程序。例如,人的创造才能发展是与培养个体形成多侧面完整人格的整个过程分不开的,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诸如‘创造问题一解决过程”上,因为学生个性(人格)及其内在动机的形成,对创造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个性的形成必须接受教育的影响。又如,提倡问题一解决训练和其他许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懂得教师是怎样提出某些问题的思路,以便呈现创造能力的方法。其二,教育措施除了对持续和成功的创造力必不可少外,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归于其组织化因素。它的目的是保证主体的高效率,以及维持其高度创造力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应用各种组织化程序刺激创造力的建议。例如大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发现问题 -- 发现事实一发现观念一找到解决方案一寻找认可和这个观念的同伴,并将观念应用于实践。又如举偶法切 ntacti 。旬,即对于别出心裁的思路,决定性的因素是程序。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形成熟悉的陌生”( m 。 hflgthefamiliarstrange ),意思是:一个人正在形成一种在某些熟悉事物上具有新面貌的尝试,他审慎地假定一个不同于完全被认可的观点,并且发展了~个针对众所周知的现象和事物的非同寻常的尝试。

其次,创造性教育是学校 3 种群体产生 5 种效能的教育。

3 种群体是指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产生效能为:由创造型校长创造出创造型管理;由创造型管理创造出学校创造型的环境;在校长的带动下,建设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由创造型的教师进行创造型的教育教学;由这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具体地说创造性教育,它不须专门的课程和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渗透在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特别要考虑到:( l )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 2 )聚会思维和发做思维的教学效果;(

上一页[1][2][3][4]下一页

3 )创造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 4 )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作用。

在创造性教育中,第一,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这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师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在学校众多因素中,有无民主气氛,是能否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关键。第二,要建设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人、在塑造心灵、在变革精神世界。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要讲情知识来自创造、重在应用的道理。因此,一位优秀教师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创造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第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形成一种带有情感色彩且自动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呈现式、发现式、发散式和创造性的问题,这就是创造性学习。

再次,我们通过研究曾多次强调,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过去的心理学中,创造性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杰出的发明家和艺术家。但是近30 年来,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乃至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我们在实验研究中看到,几乎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有明显的创造性成分,幼儿时期是创造性萌芽阶段。在小学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生们描表现出良好的创造性。青年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期(一般为 45 岁以内)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由此可见,创造性教育要大众化,尤其在大、中、小学里人人都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有大小不同的差异,千万不要对学生作出缺乏创造性的武断定论。

在创造性的发展中,人人(包括伟人)都有弱点,也都有长处。创造性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受教育者‘扬长避短”。

最后,创造性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在创造性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应该算是人才,在其能力中,肯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他们也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观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本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提倡培养‘丫’型人才,并为之而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三、创造性学习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不是提供新颖、独特且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然而,我们需要研究学习活动能否增加创造性的意义;学习过程能否增加除旧布新的成分;学习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动机,能否通过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早在 1985 年,我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论述,“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前者是指死抠书本,人云亦云;后者则是指勇于探索、除旧布新”。“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旧框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 creativelearning }一词直接地来自创新学习( innovativelearning )。创新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 maintenancelearning )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到肥年代初,学术界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探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其一,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前提。而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二,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对象的或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接受,强调重复性学习。我们并不否定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否定接受学习的形式和重复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占的位置,但在倡导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学习者作为实践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活动主体的基本特征。美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意识存在高相关。自我认可、独立性、自主性、情绪坦率上高水平的被试,同样也是高创造力者。如何用这种主体性来揭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呢?( l )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培养)目标,尤其是创造性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 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就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3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且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 4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反思或监控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创造性学习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创造性学习所倡导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运用学习策略( learningstratgies )的问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 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 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知(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要学会学习,学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会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寻 找独特的方法,善于捕捉机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得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其四,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 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客观的 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创造性学习 的水平。创造型学生能动地安排学习,除了完成课堂 作业外,他们自觉能动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 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 知识、经验与文化,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创造型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创造型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往往遵循学习的规律,明确学习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根据学习的情境、内容、目标和特点而灵活地应用。他们表现出强烈而好奇的求知态度,不断地向教师、同学与自己提问;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公认的结论;主意多,思维流畅性强;敢于探索、试验、发现和否定,喜欢虚构、幻想和独立行事;善于概括,将知识系统化等。这样,不仅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高效学习方法的基础。在学习中,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还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求异创新,这正是重复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两种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高效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风格( learningstyle ),即稳定的学习活动模式。

其五,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的是创造性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行为要由学习动机来支配。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心理因素的需要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包括学习目的、内容和成果。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

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活动的学习动机,所以创造型学生的学习动机系统有其独特的地方。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智力活动有广泛的兴趣,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在学习动机上,对事物的变化机制有深究的动机,渴求找到疑难 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且对自己的 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学习态度上, 对感兴趣的事物愿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 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学习理想上,崇尚名 人名家,心中有仿效的偶像,富有理想,耽于幻想,用 奋斗的目标来鞭策自己的学习行为。创造性学习者追 求创造性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有着与众不同的特 点。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 述问题的记忆,许多人喜欢自己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在学习途径上,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 交谈中或利用一切机会捕捉问题,并发现问题。在学 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而且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地吸收。

上一页[1][2][3][4]

篇2:创造性劳动教育

教案:创造性的劳动

不论教材如何变、时代如何变,教案,总是要写的。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也同样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案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理想的追求、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教案可以构成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什么是好教案,不能只看形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端正,字数是否足够,而应看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一般来说,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写尽可能地写详案。因为新教师在各方面缺乏经验,这就需要较详细的教案作参考,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这时候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教案中最好都要有体现。而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如下一些环节: 首先是课题,它说明了本课的名称;其次是教学目标,它体现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三是课型,告诉人们这一课是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还是复习课;第四是课时,主要说明这一课属于整个一个环节中的第几课时;第五是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第六是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是什么;第七是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这一课中,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然后是教具的采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学过程了,在这一环节交代了整个教学步骤,整个知识体现都应在这一阶段体现;然后就是作业处理了,该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多少等等;对新教师来说,还可以有板书设计,就是在黑板的什么位置书写什么,怎样书写更能体现教师意图等;最后就是教后感了,对新教师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一节课的得与失及时地记在教案后面,为以后的提高与成长积累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导入新课,包括复习旧课、进入新课等;其次是讲授新课,主要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和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第三是巩固练习;然后进行归纳小结;最后是作业安排。 教学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要留有教学创新的余地。但对青年教师来说,创新要谨慎,并且每一个步骤都要有一个时间的安排,以防完不成教学任务。 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可以写简案,此时,表格式的教案对多数中青年教师来说较为实用。 在表格中可以名明确地标出哪些属于教师活动,哪些属于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能本着遵循规律、求实创新的原则,留有课堂发挥的余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是动态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做到自由的收发,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可以临时地对教案中的东西进行取舍。 对于老教师来说,教案要求就可以更灵活些,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以更简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资料、新知识信息等,则需要详细记录和备案。 不过,要想写出好的教案,不论样的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形成二次教案。二次教案是教师教学的经验总结,也是教案的精华所在。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写教案也是。  

篇3: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

一转变授课方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书面知识的讲解微乎其微。美术课本的知识只是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 使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观, 把喜欢擅长的绘画元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 应减少对课本知识的详解, 摒弃以往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指导, 发现学生的优点, 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为严肃压抑的环境是阻碍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创作才大有裨益。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 不用像其他的文化课课堂那样, 保持端正的坐姿和高度集中的神态, 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是散漫、无纪律的, 轻松的氛围强调的是学生心态的自由与放松。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应当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 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动脑构图, 让其在绘画创作上发挥自身最大的创作潜能。在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 让学生从名人的画风中吸取绘画的技巧。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 允许学生相互交流, 表达自身创作的思想理念。在课下,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作成品, 对作品的创作缘由和思路进行讲解, 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二尊重学生的想法, 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学生美术创作的成果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 硬性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了疲乏的心理。美术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课堂, 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 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 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只有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和眼光, 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作。在美国式的教育中, 学校大力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教师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其想象力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 由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可以看出, 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 莫大的鼓励成为他们学习向上的动力。所以在美术作品创作活动完成后, 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 同时在学生彼此作品赏析的时候, 让他们取长补短, 最终实现自身作品的完美创作。在学生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及被教师认可鼓励的同时, 又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天赋和发展潜能。教师及家长的鼓励, 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 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 提高他们主动创作的积极性。当然, 教师及家长在鼓励时, 应当注意措辞, 过于夸大的鼓励会使学生自信心过度膨胀, 最终使其养成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过于经常性的鼓励会使学生永远得不到满足, 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疲劳,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鼓励的度, 间歇性的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充足的力量, 使其在美术创作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 最终使其美术创作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摘要:美术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主要课程之一。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小学生想象力之上的特殊性科目。在当下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教育, 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性,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芬.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 2011 (4)

[2]宋晓亮.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 2010 (3)

[3]杜彩霞.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1)

篇4:如何使教育成为创造性劳动

那么,如何理解创造性呢?当然,广义的理解,我们不谈。具体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怎样的呢?同样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的。甚至每届因生源不同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不会重复,不应该重复,也不能重复。一直从事物理教学的我,每每与同行交流,大家都会讲: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要通过实验,同时教学要有艺术等等。

首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兴趣。大家知道: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个人进步的动力。那么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的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推动他们刻苦钻研科学的原动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教育先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兴趣了,才会想方设法研究它或拥有它。所以,只有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进而入迷,甚至吃饭、睡觉都会捧着物理书籍……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了;有些学生动手欲望强烈,通过老师简单的演示后,学生就想亲自动手完成一些实验题目,而且这种类型的学生占65%以上。那我们就相应的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有些学生的兴趣调动需要老师多讲一些中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发明创造所经历的轶闻趣事,这样才会激发他们努力掌握物理知识,将来可以和那些科学家一样,多些发明创造。鉴于这些不同情况,我们给初二年级上课的第一二课时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实际上,学生们之前从自然常识中就已经认识了不少物理现象。从此入手,老师应当除课本上介绍的演示小实验要完成以外,还必须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几个小观察或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有些疑惑,老师只做部分解释,故意让他们达到“半知半解”的效果,这才是这两个课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留下足够的疑问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出答案。

随后,教师在展示我国古代发明——指南针时,在谈电话机、发报机、教室里的白炽灯泡时,多给学生讲一些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人生历程,甚至有些科学家为此献身的故事。比如学者赫曼为验证闪电而死,科学家诺贝尔搞发明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激奋人上进的最好事例,足以让学生们内心震撼,甚至当堂就有学生立志要当发明家。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教师对学校的管理也应有所要求,只有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校长,能够更加人性化,才能带出一支更具有创造性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毕竟教师的很多创意举措需要得到领导层强大的支持。

(作者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第七中学)

篇5: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教学准备

与本课有关的作品、画家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

1、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廊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2、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的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2)展示作品《格尔尼卡》,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并提出问题:此幅作品来源于生活吗?

(3)展示各种材质的手工艺作品和美术作品。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3、展示与讲评:分别展示一副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4、板书设计:《格尔尼卡》

《血衣》作者历史背景

《格尔尼卡》作者创作背景

因材施艺各种工艺品

篇6: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范文

第一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反思】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篇7:创造性劳动教育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不仅要针对集体的特点(共性特点)

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

择和处理上。教育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遵,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方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的。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教师备课就是在于深入钻研

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加工,就向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

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因此,教育工作绝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的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篇8:高校会计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1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教育

现代社会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经济, 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其实现的先决条件, 知识的积累和利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求生存、寻发展, 就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不断地进行知识和科技的创新。同时, 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地在缩短,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这就给高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创造性是现代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是立足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 以推动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因此, 经济的持续发展, 需要具有知识不断创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社会机构, 担负着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使命, 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 就要把培养创造性人才放到一个高度去认识,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 接受教育成为终生追求

现代社会劳动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它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如果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服务的,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从而, 高校会计教育也就愈显必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管理要求的提高, 就需要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会计知识更新的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3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对会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培养接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建立并掌握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制订新的教育政策, 增加教育投资, 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

2 目前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会计教育过于机械化。高校的会计课程主要通过介绍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的方法来达到使学生了解并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 侧重于以教科书为主导传授会计的基础知识, 强调的是程式化的过程, 授课的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的考核则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了解, 结果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其思路往往是单一的而非多元化的。更重要的一点是, 目前的会计教育, 忽视了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未来会计专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和会计人员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而目前高校设置的会计课程和会计实务的差距却越来越短。由此, 高校应该改变现有的会计教育观念、现有的会计知识结构和现有的会计教育方式, 注重对会计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 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富有开拓精神和管理能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会计的立足之本。

3.1 明确会计教育重在培养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 使其具备创造能力

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确立了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 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学习和研究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合理的知识结构。会计的创新能力是以吸收、记忆、理解能力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运用创造技法而产生的创造力, 它必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 不断地进行基础训练, 启发思维能力, 掌握技法技能, 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2 改善会计教育的环境

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硬环境, 即教育资源的改善, 包括教科书、教案、国际期刊、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的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其二是软环境, 即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注意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行正确引导, 摒弃单一的方法和模式, 将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活跃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案例教学、座谈会教学等互动式教学, 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改革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打破会计教学上强调特定的解题方式而非多元化的局面, 开拓学生视野, 展开更具理念性、分析性、批判性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上, 不仅要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更应注重培养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同时, 还应加强管理会计、会计咨询等方面以及增加更多实务性训练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职业判断技能, 以应付会计工作可能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 以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会计事项的出现。

3.4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的特点要求会计更应该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因此, 会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使他们逐渐养成自觉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的良好习惯。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还应该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3.5 优化教师队伍

改善和提高会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 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拓宽其知识面, 创造并增加会计教师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不断地充实其对会计实务的了解, 持续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 适应社会经济对会计教育的新要求。

上一篇:在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总结表彰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