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2024-05-08

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共9篇)

篇1: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院教字[2006]5号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加强基础学科,扶持特色学科,突出建设培植优势学科,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与功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针,以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优、学术水平高,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学校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原则

重点专业的评定与建设工作遵循如下原则:

(一)导向性:以学校的办学发展定位为出发点,评选出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重点专业,以引导促进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突出专业特色与建设效能。

(二)科学性:依据国家及省教育厅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反映本科教学工作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客观、公正、可靠、准确的原则。

(三)建设性:评建工作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本科专业之间教学工作的交流与竞争,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改革,增强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四)示范性:评建工作要坚持“宁缺勿滥、动态发展”原则,评出先进,建成典型。重点专业对全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三、重点专业评定申报基本条件

凡申请参加校重点专业评定的专业,必须是已有两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或为省内的优势专业,并具备以下条件者方可申报。

(一)有符合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明确,分执行计划切实可行,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专业建设,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在省

内外同类专业中有一定影响。

(二)拥有优化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及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多媒体和双语教学情况达到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合格标准。

(三)具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比例较高;专业带头人应是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或在省内外同类专业中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副教授。

(四)具有稳定的实验、实践、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能为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五)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80%,毕业生专业能力强且成功率较高。

四、重点专业的评定标准及办法

(一)评定标准

参照《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制定《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

本评定标准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共5项,二级指标28项。每一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满分值为100分。

(二)评定办法

评定工作由专业自评、二级学院考评和学校评定三部分组成。

(1)专业自评:各专业根据《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组织自评,总结收集有关材料,形成自评报告。

(2)学院考评:各学院依据《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对所属各专业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择优上报学校。

(3)学校评定:对各学院择优推荐的专业,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审议,根据规定的指标数额,按各专业所获分数高低,确定校重点专业建议名单,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五、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要求

被确定为学校重点专业的,应在四年内分阶段达到以下主要目标与要求:

(一)二年内,专业建设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业建设考核指标的优秀标准。

(二)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良好的育人和学术氛围,有2~3个省内领先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方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明确的学科带头人。

(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特色开始形成,并为社会、同行专家和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认同。

(四)在四年内本专业获得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并有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平均每位教师以第一、二作者名义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或出版论文(专著)≥2篇,并且有本专业论文被EI、SCI、ISTP索引(理工类),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人文社会科学类)。

(五)四年内承担有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励≥2项,或国家级≥1项。

(六)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教授人数≥3人;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70%(其中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正副教授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必修课程。

(七)教材配备率100%,其中采用国家获奖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比例在专业必修课方面达到95%以上,主编与参编教材≥5部(含多媒体音像教材),校级获奖教材≥2项,省部级获奖教材≥1项,至少参编一本全国有影响的教材。

(八)启动后四年内本专业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验收。专业必修课程全部建立了试题库或试卷库,实行了教考分离改革。

(九)有50%以上教师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15%的课程资源上网共享,并富有成效。有一定数量自行开发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获校级以上奖励≥1项。

(十)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大,生均实验仪器设备价值:理工≥6000元,文科≥3000元;仪器设备先进,完好率≥95%,年更新率≥10%。

(十一)具有至少3个以学校名义挂牌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专业课程实验开出率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有50%以上的实验室能够开放,开放时间应保证每周32学时以上。生均图书100册以上,专业学术期刊种类齐全,图书资料室向学生开放时间最低达到20学时/周。

(十二)教学管理规范、科学。各类专业教学档案资料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表、教学管理制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改材料、每学期用教材样本、各类人员管理制度等相应材料完整、齐全、整理规范,有专用教学档案柜,分类存档,管理手段先进,查阅方便,管理严格。

(十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检查的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师考核,教学检查制度化,学生评教、评学参与率≥80%;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学状态校级评估优秀率≥40%。

(十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作品多。有不少于1%的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

(十五)近三届学生的四级、六级英语累计通过率分别达到≥60%、≥15%,学士学位获得率≥95%。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通过率≥90%,硕士研究生考取率≥1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高。

(十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好,本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80%以上,用人单位评价好,毕业生满意率高。

(十七)有较为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六、重点专业的倾斜政策与管理

(一)经费投入及相关待遇

1.学校对重点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将给予每年5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具体使用办法另行规定)。

2.承担建设任务的相关学院须给予不少于1:0.5的配套经费。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称号的专业,即为校重点专业,学校除按省重点专业拨付配套经费外,仍拨付校重点专业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重点专业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职称评聘、教学科研立项等方面在符合相关条件要求前提下优先。

4.对于重点专业,学校将优先安排本科招生计划。

5.学校对重点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优先考虑。

(二)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评估与检查

1.重点专业建设实行学院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学校与学院及专业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责任。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成绩作为评价各二级学院的重要依据,作为专业建设相关人员考核、评优、评职、晋职的重要内容。各学院必须确定重点专业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和经费管理工作。

2.经费管理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由专业负责人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有关部门审批后使用。

3.重点专业建设周期为四年,采取滚动制管理,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对中期检查达不到相应建设目标要求的专业,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对未列入重点专业建设的专业,在中期检查阶段可申请重点专业评定,成效显著的,经履行评

定程序后,可进入重点专业行列。

4.重点专业建设在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专业所在学院不得申报下一次重点专业评选。

5.因专业建设负责人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等原因而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须由所在学院提出变更意见后,报教务处及主管校长审批。

6.重点专业称号有效期为四年。

七、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OO六年十二月五日

附件: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指标体系

备注:表中标“※”号的评价指标内涵为评价的核心项目。

篇2: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为更好地激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学校决定设立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显著的学生。为做好学习进步奖的评定与发放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学习进步奖每学年评定一次,在每学年第一个学期进行,一年级学生不参评。

第二条 学习进步奖奖励额度为每人500元/学年;获奖名额原则上为每个班级一人(一年级除外)。

第三条 学习进步奖参评条件

1.我校全日制本科在籍学生;

2.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道德品质优良,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奖学金评定的上一学年或评定时未受学校纪律处分;

3.一学年学习成绩(以综合测评中智育成绩为准)在班级排名较上一学年进步名次在五名(含五名)以上且本学年无补考者。班级人数少于20人的,进步名次在三名(含三名)以上。

第四条 在符合参评条件的学生中,按进步名次高低择优评定。进步名次相同时,进步成绩高者优先。二年级学生评定此奖项时,上一学年名次按其高考成绩计算。

第五条 学习进步奖评审程序

1.学习进步奖评定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班委会根据其学习成绩和基本表现进行初评,形成班级推荐人选;

2.学院复评初审,确定本学院获奖名单并公示,无异议后将结果报送学生工作处;

3.学生工作处审核后将全校获奖学生名单报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六条 获得学习进步奖的学生,均填写登记表,存入个人档案,并颁发获奖证书。

第七条 本办法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自学校文件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化教学改革, 突出教学工作这一主题, 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以教会学生必需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继续学习能力、通用能力、职业技能训练,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规格定位

华德学院的学生来源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的应往届毕业生, 计算机系学生入学成绩始终名列全省前列。随着职业高中的逐渐萎缩和综合类高中的出现, 今后招生更多地是面向综合类高中的和普通高中, 而综合类高中的学生理论基础也会相应提高。

应用型大学今后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办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办学层次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计算机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尤其是程序员层次的需求是大量的, 程序设计员是少量的, 而系统分析员是应该具有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的高级技术人才。针对华德学院情况, 学生的培养层次应有清晰思想。按:“四分制”层次培养, 这也适应哈工大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的今后发展的需要, 必须提高培养的层次的方针。

“四分制”层次培养, 即5%研究生——将有一少部分人进入更高层次的学院学习;30%程序设计员——经过三至五年的工作锻炼和不断的学习, 将成为系统分析员和系统设计员;55%程序录入员 (蓝领) ——经过企业的培养和培训, 将成为熟练的、高素质程序设计人员。10%个性化成材——经过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不断调整, 这一部分人也将毕业及获得就业机会。

二、加强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专业建设的方针是扬长避短, 重点发展, 形成特色。要找准方向, 紧密结合省内外专业布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形成优势和特色。构筑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 创建一个省内知名、国内一流的专业, 并以此带动全系所有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是稳定专业规模, 进行专业调整, 为保证专业办学质量, 增强效益, 将在稳定专业数量的前提下, 对有关专业适当调整。对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完善的专业促其完善, 对于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应保证其在师资配备和办学条件上的优先地位。

三是优化专业结构, 拓宽专业口径。发挥我校文、理、工的综合优势, 加强文、理、工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四是加强重点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那些基础较好, 有发展前途和特色鲜明的专业, 力争在五年内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三、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构建, 要努力为学生开通更多、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渠道,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因为职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贯穿于人们职业生涯的始终, 即就业和继续学习。

(一) 科学协调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中存在的倾向:一是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过分强调动手能力、技艺能力, 忽略知识对能力的支撑和潜在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而事实上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性完成, 而且岗位能力在实践中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重点, 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使学生获得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培养方案中如果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 基础理论过分薄弱, 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撑, 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把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作为课程建设重点

1.课程设置多元趋向, 便于实施学分制管理

既考虑学生的学历教育, 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采用“宽基础, 活模块”教学模式, 其“宽基础”阶段把理论课分解成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补习模块, 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同时进行计算机专业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培养, 学生通过学习理论课程, 达到和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必须达到的理论水准, 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或让部分优秀的学生进一步继续学习、进修提供必备的、渐进的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活模块”中的每一个“大模块”都是针对职业的多项能力进行的定向教育, 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各种计算机资格证书的标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 分解到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主干课模块、专业课选修课模块之中, 便于学生考取不同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有计划地进行优秀课程建设工作, 稳步发展, 力争在五年内建成三门校级优秀课。

2.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三个接轨”

一是实现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在课程之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 使学生在毕业时, 通过考试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实现与本科院校的接轨。在课程之中加强理论课 (增加理论课提高模块) 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 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 经过学习升入更高层次学校继续学习;三是实现与行业的接轨。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 把教学内容中陈旧的知识淘汰掉, 补充进新的技术和内容, 使课程的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3.课程体系从纵深型向横向复合型转变

理工科院校要增开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以适合素质教育与培养通用型人才的需要。强调程序员模式的系统培养, 注重计算机管理理论培养,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应学习两个方面的经验:国外软件业的成功经验, 传统工业的管理经验。软件开发工程化过程中的严密的工序、过程控制, 软件企业的管理应成为就业技能之一。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实习是完成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 要加强对实验与实习课程的管理与检查。深入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实验教学要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一是调整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达到6:4。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提倡加强应用型知识的教学, 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 加强教材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学校十分重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更新, 优化实施性教学计划,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及时选用和编写新技术、新内容教材, 实现教材选用的全优化并争取编写出部分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优秀教材。

(五) 实行“学分制”管理, 完善主、辅修制

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过快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 实行按系招生, 不分专业, 根据需要, 合理分流。入学后头1-2年设置共同的基础课, 再根据社会需求状况确定专业方向。将课程体系改革与学分制捆绑在一起探索。为达到“既要面对生源质参差不齐、差异明显的现实, 又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的目的, 取消补考, 实行课程重修制度, 取消留级、湿度、退学 (因学习原因) 制升级和毕业以课程修读和学分为依据。学生的学制可延为五 (专科) 至六 (本科) 年, 也可以缩为二至三年。在“宽基础, 活模块”模式设置课程和实施“有引导选课”的基础上, 施行学分制管理来落实弹性选课和弹性学制, 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摘要:随着应用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教育的理论体系、定位、教学改革等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和加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比较强的专业, 应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岗位技能人才服务。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

[2]王淑华.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南论坛, 2008 (1) .

篇4: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关键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改革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而作为体育类院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不可能囊括所有。要使专业发展有特色、人才培养有前途,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目前专业竞争力,同时可考虑适量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交叉性专业,如城市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向,社区体育管理方向等。

一、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新专业。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到目前为止早已有超过600所的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但是有关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

郑大体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当时隶属于社会体育系。2008年3月学院成立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开设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学三个专业,下设新闻与管理两个教研室,目前共有15名教職员工和678名学生。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社会体育系划拨至体育新闻与管理系,任课教师主要来自管理教研室,截止2009年10月共有教师七人,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两人,助教四人,教师专业领域主要为管理、会计和经济学等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体育领域、公共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及本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追求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设置了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该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61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19学分,限制性选修课32学分,任意选修课10学分。其中必修课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体育理论与实践。

二、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教学单位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结构无论从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称上还是较为合理的。但是随着学院和系部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师的绝对数量和研究的专业领域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尤为不足。目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是从别的或相近专业转过来,知识结构不合理,由此还造成科研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专业教材的建设,很难对教学形成强有利的支撑。

(二)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1.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的设置应该是基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其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必须与之相适应。就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看,一段时间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毕业生就业并无竞争优势。一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及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此类人才需求极为有限;二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制约着公共事业的发展,短时间很难解决;三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无优先权;四是目前研究生目录中未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平等竞争局面。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建设上,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各高校办学方向都不十分明确,基本上是依托于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如师范院校依托于教育系,医学院依托于卫生管理,体育学院则依托于体育管理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只有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课程设置上虽然有所体现,如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经纪人等五门相关课程。但是从实际教学上来看,由于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大多不是体育,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和强调体育特色。致使专业特色并没有通过专业方向的确定而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上各个学科都有所涉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模块共19门课,包括数学、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等数个学科,但每门学科都不深入,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正是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致使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定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向和改革对策探讨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211高校突显研究型,重视研究型教学和科研,省内如郑州大学基本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上;而一般院校侧重应用型,教学贴近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定位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如定位于应用型的院校在教学方式上除了理论教学外,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郑大体院作为体育类院校,在研究型教学上并无优势,但可以在实践和实验教学上发掘潜力。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应用型,利用学院在体育类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空间。

(二)实训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实训室建设。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室是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软件或程序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在真实环境中经营管理或者作出商业决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学到的知识。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以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建立实训室。目前较为先进的实训系统有国际商贸综合实训、证券投资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沙盘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训、商务谈判实训、会计手工实训、银行业务实训和电子政务模拟实训等。由于实训软件费用较为昂贵,可分期分批购置,建立实训模块。第一批可先建立模拟企业实训室。

2.实习基地建设。应适时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利用体院在体育产业的优势,将实习基地建立在体育类企事业单位,如省体中心、健身连锁机构、体育用品零售企业等。为本科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时间。

(三)拓宽专业口径

从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体育院校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尤其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及安排相关课程设置。郑大体院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吸收这一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体育和管理能力相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导入“2.5+1.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工业大学自2002年初开始实施“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在学校内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从学校体育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系统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体育背景的既懂公共管理科学、又懂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后同样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样,对公共管理专业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也可进行体育专项的重点培养,毕业时授予体育与管理的双学士学位。

(四)突出學科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因此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如财经类名校——中央财经大学就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这两个方向。其他院校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选择了教育管理方向,河北经贸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均选择了物业开发与管理为方向。而体育类院校多数选择了体育管理方向。结合郑州区域交通商贸中心的地缘优势,郑大体院可开设城市管理方向。但与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从宏观层面培养复合性的城市管理人才不同,郑大体院可突出“城市社区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偏重于培养城市社区基层的管理人才,同时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突出培养学生在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与其他体育类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不断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政府或企业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官员和企业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

2.注重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到兄弟院校做短期访问学者,增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达到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

3.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于2003年已经设立,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缺少建设精品课所需的专业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努力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根据目前情况可将管理学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10-2011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以教研室主任为精品课建设负责人,并以其为主讲教师组建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的选用争取系列化并使用国家级的优秀教材;注重试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在3-4年完成。

四、结束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郑大体院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热门专业。

参考文献:

[1]颜军,陈家长,庞甲光等.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J].经济师,2008,(8).

[2]宣勇,何作井.“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篇5: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及发放工作,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2号)和《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财教发〔2007〕717号)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二章 资助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三条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2000-5000元范围内确定,学院分为2000元和5000元两档。

第四条 国家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四)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五)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六)积极参加班级、系及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七)认真履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义务,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或已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 国家助学金的优先资助对象:

(一)孤儿、残疾学生、烈士子女;

(二)单亲家庭且家庭无稳定收入;

(三)家庭主要成员为残疾人或家人中有重、恶、大疾病在身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者;

(四)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或家庭、学生本人突遭变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困难者;

(五)家庭经济困难且有两个以上子女同时接受非义务教育的;

(六)享受最低生活补贴家庭的特困生;

(七)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者;

(八)学院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俭朴的学生(同等贫困度时综合测评成绩名次在前的优先)。

(九)在文艺、体育及学术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取消当年助学金评定资格: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故旷课者;

(二)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

(三)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班级、系、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者;

(四)生活不节俭,日常消费超出正常学生消费水平,有其它奢侈消费行为 者;

(五)有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者;

(六)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者;

(七)长期不在校,擅自在外租房者;

(八)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者。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七条 国家助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八条 学院学生事务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国家助学金的审核、监督工作。各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工作,组长由各系党总支书记担任,组成人员中至少有两名学生代表。

第九条 评审的基本程序:

(一)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生处每年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分配的名额下发通知。学生根据申请条件及有关规定,向所在系提出申请。

(二)班级评议。以辅导员为组长,班委会委员和学生代表参与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家庭情况、思想政治表现、综合测评成绩等进行评议讨论,后将评议结果上报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进行初评。

(三)各系评审。系学生资助工作小组根据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结合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综合测评成绩、班级提供的证明材料等进一步审核。组织评审后给符合评选条件的申请学生发放《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并将初评名单在本系公示三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将评选结果及有关材料报送院学生处。

(四)学院审定。学生处及时对初审名单进行复审,并经学生事务处理领导小组审议确定资助学生名单,在全院范围内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学院按规定的日期,将确定名单和有关材料报自治区教育厅。

第四章 助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按教育部批准的受资助学生名单,学院按规定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第十一条 对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学院学生事务处理领导小组实行全程监督,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对评审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由学院学生事务处理领导小组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学生在获得资助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终止当年助学金的发放并取消下学年助学金申请资格: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故旷课者;

(二)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

(三)生活不节俭,日常消费超出正常学生消费水平;

(四)有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者;

(五)长期不在校擅自在外租房者;

(六)不当使用资助金,存在请客吃饭、购买奢侈品、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等挥霍浪费情节者;

(七)有其它违反校纪校规记录者;

(八)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者。

第十三条 停发的国家助学金剩余款项由各系在本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重新评定,报学生处审核后予以发放。

第十四条 国家助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按时足额发放给受资助学生,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五章 附 则

篇6: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试行)

英才学院将于秋季学期针对2010级新生推出两年实施期的“领航计划”。“领航计划”将成为学院对低年级本科生点、线、面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向学生强化英才学院开放、创新的理念,发挥集中培养的优势;线——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以专业为线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该计划邀请校内优秀的博士生以“博士生学长”的身份与低年级本科生实现良性互动,借助博士生在年龄、学业、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历和优势,帮助新生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及专业认知方面的困难,使其尽早确立人生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博士生学长来源于全校招募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按照每4-6名学生设立一名博士生学长,依据专业相近原则设置。

一、博士生学长的基本条件

1、已取得我校博士研究生录取资格的学生(有英才学院学习经历,并已确定直攻博资格的硕士研究生也可报名);

2、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耐心细致,具有奉献精神;

3、具有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曾担任学校、学院或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

4、身体健康,未来两年内在校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

5、优先考虑研究生“十佳英才”及提名人选。

二、博士生学长的角色定位及工作内容

1、博士生学长在英才学院指导下,积极推动“领航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博士生学长可担当榜样、朋友、兄长、老师等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尽早适应全新的环境,协助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

3、博士生学长需关注所带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书籍和学习资料,坚持每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4、博士生学长需指导学生的业务学习,积极组织所带学生参观不同专业方向的英才室、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模拟学术会议等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学科发展方向;

5、博士生学长需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学科竞赛,引导学生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项目的科研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学术性创新活动中,有意识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6、博士生学长需深入学生了解情况,主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坚持每两周走访一次寝室,每周必须和所带学生至少有一次交流,交流形式与地点不拘一格,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动态,掌握学生学情;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和班主任,以便于整合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改善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7、博士生学长需关注所带学生的个体发展,协助学生制定学期目标,合理地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鼓励所带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与实践,注重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每个学期必须与其他博士生学长共同组织一次学生交流活动,形式不限,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活动经费由英才学院承担;

8、博士生学长可通过指导学生实现互相激励、互相扶持、相伴成长。

三、博士生学长的选聘

1、博士生学长实行聘任制度,任期为两年,按助管B岗聘任,每周至少达到8小时工作量;

2、博士生学长的选聘于每年9月份面向全校博士研究生公开招募。申请者填写并提交《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领航计划”博士生学长申请表》,由英才学院组织选聘,择优录用,学工部、研工部、基础学部备案;

3、博士生学长在任期内原则上不更换,确需更换,要提前半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英才学院办公室批准,安排好交接工作后方可离任。人员更换情况需上报学工部、研工部。

四、博士生学长的管理

1、博士生学长由英才学院办公室负责培训与考核;

2、对于被选聘任用的博士生学长,上岗前需参加学院组织的岗前培训,并颁发英才学院“领航计划”博士生学长聘书;培训内容包括团队动力训练、学院概况介绍、岗位工作目标和职责、学生工作方法与技巧四部分;

3、博士生学长上岗两周内按照相关要求填写《研究生助管个人登记表》,每周及时认真填写《博士生学长工作记录》,每个月上报一次,在英才学院办公室备案;

4、建立博士生学长内部分享交流机制,通过每月设置博士生学长交流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交流活动,帮助博士生学长理解“助人者自助、相伴成长”的思想,激励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实现全面成长;

5、博士生学长的考核于学期末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投入程度、工作效果。考核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学生反馈(60%),自我评价和学院考核表(40%)。本人需上交《研究生助管个人考核表》、《博士生学长工作记录》和工作总结;学院办公室需根据上报材料与实际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6、考核合格后发放五个月工作津贴;

7、每一学的春季学期,开展评选“十佳领航学长”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博士生学长予以表彰和奖励;

8、学院评价优秀的“领航学长”将于下一学期开学初由英才学院向其导师发送贺信,表彰其工作成果;

9、对于考核不称职的博士生学长,由英才学院办公室免除其职务,并上报相关部门备案。

五、其他:

本办法解释权归英才学院办公室。

本办法自2010年8月28日起施行。

篇7: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评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一、组织领导与实施

学院成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院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院长、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副院长、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教学科研办公室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学生办公室研究生负责人和学生代表组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我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申请组织、初步评审等工作,并接受学生在评选中的申诉和投诉。主任委员:张义民

委员:宋锦春、田畅、陈亚男、夏风云、刘鹏宇、林楠、学生代表

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置

1、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

2、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三、评选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

四、参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范围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所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全日制研究生均有资格申请。单独考试生、强军计划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生不参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超过6年后,不可以参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五、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2012年)

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20人。

六、评选办法

1、公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评的范围和数量;

2、有意愿申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本人应如实填写《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向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

3、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预审;

4、公示初评结果并征求意见;

5、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确定最终评审结果;

七、附注

1、具体评选办法参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细则(试行)》; 2、2012年入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参评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3、结合实际情况,2012年获校命名奖学金的研究生可申报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4、2012年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训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可申报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5、研究生申报材料的时间范围为2011年9月1日-2012年11月30日。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篇8: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1.1 江苏现代学徒制的产生背景

江苏省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位于全国前列,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目前江苏省高职教育产业结构服务布局合理, 区域市场对接良好, 涌现出一大批高标准、示范性、高质量、迅猛发展的高职院校。

但是江苏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瓶颈”和“软肋”。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层次“低端化”, 学生进入企业从事的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差距太大, 校企合作敷于表面;另一方面江苏高职院校纷纷搭建了校内实训平台, 但是实训室的建设要求与企业真实环境不符,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

针对江苏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本文提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 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实现企业与学校、师傅与教师、学历与证书以及学徒与学生的四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2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涵

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 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 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 现代学徒制关键核心要素比较:

其核心特点有:

1) 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

企业中的实践与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

2) 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向培训机构、雇佣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 学徒在培训机构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 在企业实习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3) 强大的法律保障

国外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 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法, 对学徒、企业与培训机构做出法律约束, 奠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 使其得到顺畅发展。

2 现代学徒制实施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2.1 双主体办学机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江苏省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重要体现, 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双主体办学是实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它是由学校出资、企业注资、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校企合作方式, 即逐步实现由企业需求定招生计划、由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由技能要求定教学方式、由学习者能力定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的企业全程参与的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力量, 共同签署联合人才培养协议, 建立双主体办学模式。

2.2 双导师培养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机制建立

现代学徒制注重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为基本途径,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企业与学校双重考核标准。在企业实践的教学过程之中加入双导师制度的工作思想, 对于工作的理念创新和政策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借助与第三方服务机构, 搭建双导师体系。因此, 还应当加强对双导师制度影响之下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机制建设, 加强对企业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导师制定的全面实施。

2.3 评估考核机制的建立

现代学徒制对学生评估考核机制基于企业工作过程, 考核的主体主要有企业师傅与学校双方, 学生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的领悟能力, 对工作流程的熟知, 是现代学徒制评估机制的核心。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学生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体系, 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调的学习评价, 是现代学徒制搭建评估考核机制的基石, 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

2.4 双证书制度的建设

现代学徒制实行“双证书”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制度, 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 支持职业院校建立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岗位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同时, 支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招生与招工方案, 落实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校企双主体育人责任、校企双导师制度。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师聘任、管理与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弹性学制或学分制等。

3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试行改革实践

3.1 确定学徒岗位与岗位等级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来确定学徒的岗位及岗位等级, 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基于大量高端企业调研与合作, 依据国际通行的物流职业资历架构设计的《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可以真实反映企业岗位设置及能力需求, 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以及岗位的等级。

3.2 寻找合作企业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和德邦物流、中远物流、亚马逊 (昆山) 仓储中心等数十家企业均有战略合作。目前,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和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了《物流岗位能力标准》的调研及制定, 企业依据其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的战略要求, 确定与其合作。同时企业对我院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研, 并与我院确定了合作的意向。

3.3 确定双主体办学机制

我院借助于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 与企业、学院、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共同签订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就业岗位内容, 使校企双方形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 从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即“双主体”办学机制。

3.4 学生面试与企业说明会

德邦物流有限公司进校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宣讲, 主要介绍德邦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技术、未来发展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岗位需求以及个人在企业的职业晋升方面等内容。学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校企双方负责解答。有意参加“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的学生可以递交简历准备参加相关考核。企业和学院共同组成考察组对学生进行笔试、技能考试和面试结果, 公示入选名单。

3.5 组建学徒制班级, 并签订培养协议

通过考察, 第一届学徒制班级遴选17名学生组建班级, 学徒对应不同的岗位, 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 企业和学生签署“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即委托培养协议, 确定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协议明确企业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包括相关的奖罚办法、顶岗实习期企业提供学生的薪资和毕业后学生的服务期、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等。该协议有学生、德邦物流、学生家长共同签署。

3.6 组建师资队伍

德邦物流、我院、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 企业师资团队的构成为:三分之一专职培训师, 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三分之二岗位师傅, 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三分之二为专业“双师型”教师。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 三分之一负责公共课、基础课等培训。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教学顾问支持, 对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评价等进行全程支持。

3.7 校企共建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德邦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岗位标准进行现场调研, 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学徒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和培训内容符合企业需求。

3.8 校内外教学环境支持系统建设

根据《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学徒培养方案, 建设适用于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内容。侧重在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建设, 搭建师傅、院校教师、学徒能实时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 解决企业师傅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 有效利用院校的实训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 提升学徒在学校的技能培训效果。

3.9 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院校、企业、第三方服务方共同参与以提升学徒制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评估小组结合平台提供的学习记录、技能训练结果、期中考核结果、期末考核结果, 企业师傅提供学徒实践报告, 院校提供学徒课程报告, 评估学徒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

4 江苏省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政策引导环境

政府部门搭建企业和院校连接的桥梁, 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引导典型高职院校先行试点现代学徒制, 根据学院试行的经验, 进行总结并推广。

4.2 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环境

政府、学校以及其他部门要充分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环境氛围, 通过共同制定相关制度, 形成法定文本, 明确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学生的责任、权利、义务, 共同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政府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学院应该紧贴企业需求, 将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搬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来。

4.3 重视第三方服务机构重要作用

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持和企业资源, 充分利用第三机构, 有利于解决企业冷、学生冷、学院热、师傅冷、教师冷、政府热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挖掘优势资源, 发挥专长, 补足学院资源匮乏的问题, 起到很好的第三方桥梁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学校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客观评价与质量控制。

4.4 引导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 各级政府与行业机构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加强企业接纳学徒制员工的政策制度建设, 加大对企业资金或者税收减免政策, 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 促进院校自主办学、第三方机构参加质量监控与评价、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荣, 马红伟.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1 (9) .

[2]徐徐.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比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7 (6) .

[3]王振洪.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8) .

篇9: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师资 素质 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全国已经有313所,其中湖北最多,有28所,江苏有26所,浙江22所,辽宁和河北18所,广东17所等。截止2012年已转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撤销、更名的“独立学院”有20所。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在我国,这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1世纪,中国的旅游业迅猛發展,高等旅游教育不断壮大,独立学院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区别于普通研究型的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大多将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目前定位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相对于技能性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或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一定程度决定着我国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未来。基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德商、智商、情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谓德商即拥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所谓智商即拥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所谓情商则体现为认识自我、妥善管理情绪、克服困难,时常自我激励,保持高度热忱,同时学会识别他人情绪,并掌握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推动自己走向成功。

提高师资水平是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全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75所高等院校为例,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多种专业,大致分为依托历史学的5所,依托地理学的14所,依托管理学的11所,依托经济学的15所,依托地质学的4所,此外还有依托外语、交通运输、园林学、中文、建筑学、农学、财贸等。可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门类众多,导致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尽管通过各种途径教师在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承担的教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对教学所需的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前沿知识的了解,缺少其他学科那种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这样在教学中很难驾驭。更多的专业教师缺乏旅游实际工作的和经验,更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为了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完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议独立院校针对师资现状从人才引进、培训、和考核管理等多方入手进行尝试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

1、录用专职人员时积极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

在新进教师中,除常规以学历、职称为门槛的录用教师外,保证一定比例的从行业、企业引进高级管理或技能人员。他们的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人员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特殊人才如行业公认的技术大师或专家、学校专业发展急需人才可放宽到本科或专科,与目前的技能型课程师资一般要求硕士研究生的传统标准相比,可下降一到两个层次。对在各自技术领域的专家、技术大师等高级人才,实行柔性录用政策,学校在政策上细化准则,学历上下降的部分由他们的行业经历来代替,即引进的高层管理者可以是专科。有利于学院自有师资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提高彼此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和教学质量。

2、聘用兼职教师时实行灵活多样的政策

以学生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为指导,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管理多样化,授课形式多样化。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教师进课堂,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走进企业,把学校实训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同企业的联系和宣传力度,吸引企业的高管和技能人才来校任教,建立起企业相关人才数据库和兼职教师数据库,注重兼职教师资源的前期调查工作,为兼职教师的聘用做好准备。同时,学院当配套制定出兼职教师聘用管理条例,明确兼职教帅的聘任条件与程序、任期工作职责与考核、聘任的管理与待遇等,避免兼职教师聘任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教学质量的滞留。运用多种激励手段,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使其成为学院发展中“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和优质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3、注重自有在编在职的教师的培养

加强在编在职的教师的培养不仅要从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着手还应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现任教师继续深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外性和应用性。鼓励教师掌握好一门外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钻研教学方法,学好计算机能较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参加理论和实践进修,巩固和夯实专业理论和技能;有条件还应分期分批派遣教师前往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服务技能同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再次,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通过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同时为教学提供好的实际案例,这无疑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丰富课堂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独立学院可制定相关政策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要辅以一系列的制度从体制、机制、经费、时间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培训或挂职锻炼期间的工作任务、工资待遇等要有明显的鼓励政策,使在职培训进修成为自有教师转型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4、形成适应旅游管理教师特色的考核方法

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考核,基于其专业特色其业绩考核不能仅局限于个人的学术科研成果,而要充分肯定教师在行业、专业上取得的实践实战成果,在职称评审中可以降低学术科研要求,加大实践实战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秀成绩、教师个人取得行业荣誉证书等成果也当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出于受国家、地方人事制度的限制,在具体操作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规范,但可以在独立学院实施的校聘制度中进行尝试。

总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实践和创新。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虹.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素质培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2]孙道远.国外职业学校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9-3-1(4).

[3] 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設:——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08(11): 11.

上一篇:这一刻的感动日记作文下一篇:公共场所温馨提示语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