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2024-07-15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表演的舞台让给了学生,从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到交流发表意见,都放手让学生们完成,我只是充当了策划者、引导者、答疑者的角色。我希望通过课堂内外的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意识。通过本节教学,也让我发现: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能够自己去表演;给学生一个问题,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方法,他们能够自己去运用。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处理。教材上先列举出各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活动进行练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将活动穿插在区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活动,得出一个一个的影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这样由现象到结论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1.该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上课过程中,能够关注每一位学生,设计的问题,力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

2.教师在明确课标要求基础上,做到精讲多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合理选择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贴近生活,重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4.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得当,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5.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在下次教学时要注意这一问题。

篇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本人在3月27日,进行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特点。”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面两节有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我利用了书上的两幅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并进行比较,得出两者气候条件不同。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位置差异,补充了中国地图,以及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不同地理位置上农业生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上比较容易,掌握的效果不错。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处理。教材上先列举出各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活动进行练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将活动穿插在区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活动,得出一个一个的影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这样由现象到结论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同时,我在从课外补充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荔枝”的案例。当学生看到荔枝图片时,表现得很兴奋。在此基础之上,我引用杜牧《过华清宫》中有关荔枝的诗句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农业区位的影响,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购买荔枝时发现冰块等,从而说明保鲜技术对于农业区位也有影响。接着通过说明我们现在吃到的荔枝是空运而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等区位因素是变化着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这一知识的教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我在处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两个案例时,只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活动中涉及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竞争”及有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胆舍弃。这些知识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详细表述,在本节课上没有必要讲解。

在本节教学中,本人运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展示了我国的四个地方,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该地一位农民,且有一块地,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你会选择哪一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篇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关键词: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教学,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兄弟篇,第三章的学习为第四章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介绍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为4个组,分别调查、收集兰州平板玻璃厂、兰棉厂(或三毛厂)、兰州铝厂、石化公司仪表厂(均位于西固区)等工业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和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各组选出代表,准备上课时发言交流。

四、教学引导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师】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学生阅读图4.1和有关文字,同时各小组结合自己课前的调查和研究思考讨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师】大家生活的西固区有很多的工业企业,下面我们先请“兰州铝厂”的调查研究小组代表结合“兰州铝厂”来谈一谈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发言表现给予评价,多鼓励。

教师课件展示图4.1,讲解工业的概念和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P58及图4.1。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进行工业生产时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生产出产品,同时还需对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那么在进行工业生产时,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请同学们看图4.2,各小组结合自己所调查的企业思考:影响该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如果你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你认为该类工厂建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兰州市西固区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归纳总结。

【师】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工业的区位因素。(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但这样的地方几乎是找不到的。因此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例如大家刚谈到的西固区的几家企业,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课件展示关于五种主导区位因素的区位选择原则和代表部门,教师针对每一种指向型工业举1—2个典型代表进行讲解说明。

(案例教学)课件出示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学生第一小组分析鞍钢的区位选择,第二小组分析宝钢的区位选择,三、四小组对以上两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总结。(课件展示图4.3)

学生阅读自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师生一起总结)

学生讨论探究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师生总结:对动力和原料地的依赖减弱,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素质要求增强,对市场依赖加强,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加强。

学生读P61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结合西固区的主要工业说明),思考:严重污染空气、水源的工厂有哪些,布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总结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布局原则。以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兰州石化公司的搬迁为例讲解说明政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例讲解说明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忘为兰州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课后反思

篇4: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虽然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对于农业生产比较陌生,毫无生活体验可谈。再加上学生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前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呈现上并不生动,所以消除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乡土农业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感兴趣,通过引领学生搜集、整理乡土案例和图片资料,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唤起求知欲;同时可降低教学的重心和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自然因素的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通过研读组图,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四、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准备:①提前3~4天,让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太仓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②下发导学学案(内有案例材料:北京种竹失败、太仓积极对接世博),要求认真预习、及早准备;③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张贴“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地形图”、“太仓市政区图”以及学生搜集的有关太仓农业的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家乡农业素材并整理成案例,实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求知欲;导学学案能引领开展自主学习;墙壁的图像、资料能创设合作探究所需的情境氛围,便于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同学们找一找,自家的村、镇在哪里?(乡土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1.区位的含义

情境创设:太湖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太仓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题生成: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各异的农业生产方式?(由学生根据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农业与澳大利亚农业的图像比对,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

点拨承转:农业在太湖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太仓的农业图像资料。

教师启迪:课前同学们已对太仓的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那么农业生产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让我们从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中寻找一下吧(大屏幕展示并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案例一: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略)。

案例二:太仓市陆渡镇横沥村(略)。

案例三:太仓市沙溪镇太星村(略)。

案例四:参观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略)。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两个小组选择同一个案例材料(便于客观公正评价小组活动质量、评定成绩),要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方式,研究所选材料,指出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6~8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指出案例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说明依据。如果学生对某些因素未能发现,教师应引导其考虑某句话中隐藏的因素。由于每组只研究一个材料,所以要求学生在其它组汇报时,应该认真听取、密切关注。

教师点拨:将各组材料中涉及的区位因素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和科技等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乡土案例,能使小组内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生成。在合作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同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相对稳定和改造利用

教师启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因素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1:多媒体投影“中国温度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业熟制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叠图探究2:多媒体投影“中国干湿地区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农作物(水稻、小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展示案例五:北京种竹失败(略)。

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部分气候资料、“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计意图:多图叠加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案例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生生合作和动态性问题的生成。

教师预设:请根据案例材料,提出1~2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生成:为何在北京会种竹失败?什么占据主导因素?

教师点拨:除气候因素外,地形、土壤、水源也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专家点评: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家乡的农业素材形成案例,引领学生关注家乡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嵇 瑾)

叠图探究3:多媒体投影“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三大林区分布图”,再叠加投影“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低山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比较稳定,应该充分利用,但同时也可以适当、合理地改造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如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形成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多图投影: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和景观图。

教师启迪: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各种农业区位因素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抓住主导因素,统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人地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自然条件比较稳定,但可以利用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呢?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生生成:社会经济因素不稳定或经常变化。

情境创设:荔枝产地、华清宫、杨贵妃。

教师启迪: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过华清宫”。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而现在很方便就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是怎么运过来的?在购买荔枝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包装箱里还有什么?

学生生成:……

教师归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大大缩短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农业区域专业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阿根廷的牛肉供应西欧人的餐桌,荷兰的郁金香装点世界。(投影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注重区位条件的变化趋势,才能对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农业区位的多变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

展示案例六:太仓积极对接世博(略)。

问题生成: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太仓人为对接世博做了哪些工作?注意到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通、市场、政策、科技……

教师归纳:世博会是个大市场,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拟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之,就会缩小。太仓濒临上海,市场因素决定了太仓服务上海、成为上海的后花园。

设计意图:区位因素中的动态部分,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同时补充乡土案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升华。

展示案例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教材案例)。

学生活动:填表1。

教师启迪: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两个因素对于“时鲜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过程中不难发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相比较,哪类因素变化更快?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可变性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因此,农业生产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拓展延伸:课后请畅想一下未来太仓农业的发展方向,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家乡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篇5: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篇6: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教学重点]

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法 [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

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

——地形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看课本45页的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篇7: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反思

环节一:新课导入。网络流行的QQ农场游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大多数学生都有“偷菜”的经历。我从生活经验切入,通过小调查(“今天,你偷菜了吗?”),自然巧妙地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理清概念。先向学生展示人们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农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讲解农业的基本含义,强调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物和植物。“区位”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很陌生,再加上学生的空间区域感知能力较差,所以如果仅仅从文字层面来理解比较抽象。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地理常识,学生熟知常见农业物的主要分布在哪里。所以,为了引出“农业区位”概念,我设计了“对号入座”活动。让学生把哈密瓜、荔枝、苹果和青稞4种农作物与中国区域图上A、B、C、D四处一一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引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这样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环节三:承转过渡。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划分为两大类,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很快得出结论。为此顺水推舟,引入“主导因素”概念,某地农业区位选择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存在某个因素影响作用最大,即是主导因素。这样便为接下来的活动探究(寻找隐含在材料中的主导因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四: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探究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习要求:“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成果分享―教师点评”。在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设置“以问题为线索、以能力为主旨,以运用为目的”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思考情境中,充分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小组展讲并分享成果,阐述问题分析的思路,总结影响案例材料中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因素。案例材料1―气候;案例材料2―水源;案例材料3―地形(图3);案例材料4―土壤;

最后笔者给予一定的肯定和点拨,适当增加了一些知识拓展。比如案例1中,拓展了作物熟制(海南的水稻一年三熟,东北的水稻一年一熟)。案例4中,拓展了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东北,简单介绍黑土的肥沃程度(每成土1cm,需要200-4时间)。本环节的创设问题情境贯穿始终,既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学以致用。

环节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分析材料,圈划出关键语句,找出所对应的社会经济因素。将知识点寓于案例材料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消化。在此基础上,再展示几组图片材料(北京蔬菜基地变化、内陆人可以吃上新鲜海鲜、农民进行生产活动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的改善等),学生利用刚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环节六:课堂演练。本环节分成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两部分,旨在及时巩固知识。特别是能力提升部分,设置一道开放性的综合题,激发学生思考,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并且可以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一些仍然含糊的知识点进一步地加以强调和梳理。比如题目中的“奶牛和花卉”,部分学生未能抓住最迫切的需求,导致未能准确做出判断。

本节课通过案例活动探究教学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实践情况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小组合作讨论热烈,上台展讲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基本上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年轻老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前备学生:课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特别是设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应该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良好的依据。

② 强调教学目标:导入新课之后,一定要注意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学习的目标。

③ 教学内容加工处理:根据教学时间对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详略合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形成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效果更好。在组织案例材料时,进行补充、削减、改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引入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典型生活案例,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④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案例活动探究关键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和交流这个过程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避免部分学生盲目敷衍。在此过程中,老师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分析总结,而是从旁加以引导学生去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在课程开发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及时调整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尽可能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老师点到为止即可。

⑤ 及时给予评价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有出人意料的看法或结论。对此,老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科学的评价,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鼓励其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掌握和纠正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疑惑区,引导学生走出争论误区,做到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责难。

篇8: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一、深入教材, 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 重新整合教材, 总结规律与技巧, 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 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内容,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重点是“分析”。要帮助学生分析某个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以及该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由于本节教材中的五种导向型工业主导因素的表述十分明了, 学生易从表面上掌握, 而对为什么是这种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何会变化, 以及变化后的结果阐述得不是很明白, 因此, 这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教学设计, 必须帮助学生把握上述问题, 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 本教学设定的策略是, 将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工业生产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 而课堂教学则紧扣上述问题来展开。

由此, 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 自主学习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不同工业的导向类型。

2. 在教师帮助下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框架。

3. 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分析如何判断某一工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学习的重点:

1.建立工业区位因素的认知结构。

2.对于具体工业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3.分析主导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教学的难点: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讲究教法, 不断探究

1. 体验学习。

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 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 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2. 探究学习。

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读图分析、案例比较。

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图, 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通过比较, 能够明确鞍钢与宝钢的共性和个性,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

4. 讨论、谈话等手段。

在讲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出示表格, 让学生讨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思考并讨论:1800年与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并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表格的基础上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通过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评价、启发、补充, 发现疑问, 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如此循环, 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 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知识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 学生原来的知识迁移了, 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体现主体, 重视主导

1.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讲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广大的地理教师积极地探究地理教学的新途径, 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然而, 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 自主、合作学习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 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 巡视引导, 有针对性做一些辅助工作, 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题:通过表格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给出图表, 要求学生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进行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南京市的企业搬迁至“化工园”中去, 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切合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2.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

在引出工业的区位因素时, 可以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 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 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让学生讨论, 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然后引导归纳, 再用课件显示,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篇9: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关键词]工业的区位选择 地理教学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8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兄弟篇,第三章的学习为第四章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主要介绍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为4个组,分别调查、收集兰州平板玻璃厂、兰棉厂(或三毛厂)、兰州铝厂、石化公司仪表厂(均位于西固区)等工业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和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各组选出代表,准备上课时发言交流。

四、教学引导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师】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学生阅读图4.1和有关文字,同时各小组结合自己课前的调查和研究思考讨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师】大家生活的西固区有很多的工业企业,下面我们先请“兰州铝厂”的调查研究小组代表结合“兰州铝厂”来谈一谈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发言表现给予评价,多鼓励。

教师课件展示图4.1,讲解工业的概念和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P58及图4.1。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进行工业生产时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生产出产品,同时还需对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那么在进行工业生产时,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请同学们看图4.2,各小组结合自己所调查的企业思考:影响该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如果你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你认为该类工厂建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兰州市西固区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归纳总结。

【师】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工业的区位因素。(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但这样的地方几乎是找不到的。因此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例如大家剛谈到的西固区的几家企业,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课件展示关于五种主导区位因素的区位选择原则和代表部门,教师针对每一种指向型工业举1—2个典型代表进行讲解说明。

(案例教学)课件出示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学生第一小组分析鞍钢的区位选择,第二小组分析宝钢的区位选择,三、四小组对以上两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总结。(课件展示图4.3)

学生阅读自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师生一起总结)

学生讨论探究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师生总结:对动力和原料地的依赖减弱,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素质要求增强,对市场依赖加强,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加强。

学生读P61 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结合西固区的主要工业说明),思考:严重污染空气、水源的工厂有哪些,布局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总结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布局原则。以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兰州石化公司的搬迁为例讲解说明政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例讲解说明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忘为兰州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调查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的主要工业企业进行调查,思考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讨论,教学效果很好。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课堂时间,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篇10: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因素。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读图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中,你们对农业有所了解么?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那么,具体来说,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区位因素呢,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

[新课教学]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课本图3.1 3.2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差别这么大呢?是什么造成的?

(教师归纳)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图3。1是水田广布,图3。2是牧场和草地广阔,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泰国湄南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人多地少,——械化化水平低——水稻种植

澳大利亚:地形开阔平坦、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小麦种植和放牧业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板书)

农业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提问: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这些因素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种植历史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自然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是社会经济因素。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板书)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板书)

(教师讲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气候: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阴和喜阳之分,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年降水少于250毫米,除有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种植作物。

地形:地形以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地面坡度等方式,直接影响农林牧用地的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还通过热量、水分在地表再分配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作业;山地丘陵——畜牧业、林业(一般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质地粘重,呈酸性,土壤肥力低,适宜种茶树等,不适宜种粮食作物。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往往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带。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多种途径,进行改造。例如,宁夏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地区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学生活动)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完成第43页“活动题”,思考问题:

(1)下列农业生产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2)第三个材料沿海地区耕地的农业变迁还能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气候,地形,市场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变化的。

(教师归纳)以上我们从具体事例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而且我们意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发生变化的。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源,交通,市场,自然灾害。市场、交通运输和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大,教师适当引导、点评。

(教师归纳)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

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板书)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教师进行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设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水源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还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业]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等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上一篇: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会议简报下一篇:外国建筑史试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