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2024-07-14

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精选8篇)

篇1: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摘要:大学生活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生活,感情生活,社会生活。较之以往的学校生活多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机会和资源。如何在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迫切需要我们大一新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机会、视野、能力、自律

高考结束、志愿填报、毕业旅行、学校报到,我们的人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从小由于耳濡目染而心驰神往的崭新阶段。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阳光下,怀抱吉他和一大群人围坐在硕大的绿茵场上谈笑风生。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了四个多月,经历一个学期的无所适从和堕落颓废,不得不重新思考从最开始踏上火车的激动澎湃到现在的懒散拖沓,其间不过短短的四个月,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到底我们在大学生活最开始的这四个月里学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目前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又是怎样的?我们要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据对身在15所不同高校的二十多名初高中同班同学所做的简短问卷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同学对目前的大学生活不满意,差不多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明确说到满意。而提到不满意的原因,有同学说到,整天无所事事,很无聊。对于大学生活开始以来自认为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一项的回答,最能够吸引我的是参加省创业大赛获奖和成立校内疗伤墙,其他的不外乎参加学院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和所学专业有关的活动。关于学习生活,尽管高中时候是班上的佼佼者也没有要求自己继续做学霸,而是选择了更为豁达的学习方式,只有一位高中女学霸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娱乐生活方面基本上都是选择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感情生活方面大多数倒是认为恋爱不是必要的。社会生活方面,有选择做义工的,也有选择做兼职的,对这方面的要求大家都没有特别严格。最后一项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最酷的,大家给出的回答就很模棱两可了。可见,思考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从这二十多份问卷里所能窥见的只是广大大学生日常生活小小的一角,但足以以小见大,推测出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状。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寝室来说,大家都不是特别喜欢学习的人,又身在这样一个学校的边缘专业,没什么紧迫感,高中那种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和争分夺秒的学习态度早已丢弃到九霄云外。虽然刚开始宿舍里有五个人都在说要转专业,但完全不见谁有实际行动。几乎所有人都是很晚睡觉,如非必要也是绝不起床;也完全没有人回到寝室还要看书学习的。平常时间里六台电脑也都是打开的,否则就是手机屏幕时常处于亮屏状态。

尽管这种生活状态都不是大家喜欢的,但是临近期末也没见谁做出改变。不禁想起开学不久辅导员请大三的学姐给我们做的演讲来。学姐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一、信仰

词条解释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说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然而信仰一事终究过于虚幻缥缈,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寻到自己的信仰。学姐也说到信仰是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总结的过程的。

所以,对于我们大一学生来说,信仰一事,全凭机缘巧合,不可强求。

二、能力

学姐此处提到的能力只是简单的四、六级考试,并不涉及为人处事方面。

然而能力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机会也是连续的。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生活就在于大学生活在给我们提供资源的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机会。所以,随时随地充实自己,做到专注专业,偶然事件最后终会变成必然。

三、生活

学姐说:会生活也是一种能力。学习和玩乐是不冲突的两种生活模式,但不管何种模式都要不掺杂质。娱乐做得专注有时候也能提升为一种能力。还列举了她的一个同学玩游戏玩到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员的例子,不可谓不激动人心。

四、视野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培养自己的视野就要多看书,多接触这个世界。在翻看《大学生》是看到一句话很触动我:“我的经历太苍白,当时希望能扩宽视野。”

所以,既然大学生活很空闲,就多出去走走,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温情、冷漠、苍白、无奈„„

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到兼职的问题,学姐给出的答复是:大学时间是很宝贵的,做的兼职至少能让自己学到一些东西。

学姐秉持着技术永远是可以学的,能力只能从细节处,从时间里培养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好地回答。

然而,纵观学姐四个方面的总结,无不透露着能力至上的观念。我无法评判这种观念是不是太功利,但至少是正确的言论。因着我自己是一个散漫不喜拘束的人,做事凭冲动,知难而退,所以才会抵触吧。却也实实在在地知道该肩负自己身为大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首先要认清这个现实,才能认识到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的迫切性。

追究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我以为不外乎过好四种生活:学习生活、娱乐生活、感情生活、社会生活。(一)学习生活

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不管选择何种学习态度,专业一定是要做到的。毕竟我们是学生,在其位,谋其职,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好专业知识。

学习的途径也不局限于课堂,毕竟是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给我们的资源----图书馆。但也要明白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在于多大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实现梦想的力量,在于为我们的行走提供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二)娱乐生活

把自己的兴趣培养成一种能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去做一些事情完成它,是正解。

虽然兴趣爱好最大的作用在于娱乐自我,但发展成一种能力也算是物尽其用,能够展示自己的优秀何乐而不为呢?

就如同旅行,真正有意义的旅行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应该还要能够体察世情,怜悯万物。我自己最喜欢的就是乘火车时在人群外围偷听他们谈论政治,讨论身边发生的趣事。这样的窃听实在是能收获很多乐趣。因为大多数乘客都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事是我们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学不到的,即使网络上也是不能搜索到的。(三)感情生活

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世界法则。你很难相信,有人为你做点什么并不是他图你什么,仅仅是因为他愿意。

这次做问卷统共发出去二十多份,有十五人回复。这个结果在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仍旧觉得满满的都是感动,因为有一大部分人是我认为不会回复却回复很快的,还有主动帮我询问同学的。大学里生活的圈子虽然大了,见的人也多了,但是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比中学阶段困难得多。所以,珍惜拥有的友情。

另外关于爱情,虽然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情侣,但是从问卷的结果来看,仍旧是多数人觉得大学爱情不是必要,随缘就好。尽管大学生恋爱是光明正大的,却也要合乎道德。(四)社会生活

都说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开始逐步地独立走向社会。

我自己并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但就我所理解的社会生活就是参加各种团学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做兼职和义工就算是很好的锻炼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社会人际关系也是衡量社会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

首先要认识到这个社会不会因为我们涉世未深就对我们多加照顾,所以自己的诉求要主动表达。另外,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有很多,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委屈。

总之,要过好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就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过好四种生活。

篇2: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外语翻译四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成了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创新创业的概念及其可能性与重要性,并且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弊情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 可能性与重要性 利弊情况 具体实现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再攀高峰的社会背景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我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创新型人才还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应时代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党的推动之下产生了。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与“创业“两个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而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就是一个人开创性形成的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业教育。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为社会培养自助创新创业人才。

作为大学生的一员,尤其是还在摸索中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认清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之路。此外,大学生创业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再拘泥于网络,而且,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理念尚未成熟,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 大学生创业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此外,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一个选择方向,多了解关于创业的知识,不但给了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大学生又该如何进行创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创新创业是我们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一条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呼吁自主创业的大坏境之下,我们大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缺点,权衡利弊,慎重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选择。前面我们谈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可能性和重要性,这是有力的方面,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弊端和风险。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匮乏。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我们的经验和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其次,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出茅庐,手上掌握的资金是比较匮乏的。缺乏资金,创业也是很难进行的。最后,就是心态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并且做出了决定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兴趣制定创新创业的方案,并且付诸行动了。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当然,在往后的创业道路上必然会远东许多各种各堂的的问题与挑战,但是,我相信,决定走这一条创新创业道路的人是应该具有应对它们的魄力的。

要想真正取得创业成功,只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关键还是在“创新”二字。“物以稀为贵”,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因此,创业的成功就在于把事业做得“稀”,还要做得“好”,致力于创建社会缺乏的而且人们有时很需要的产品和企业。“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转”俨然成了创新创业人士的新箴言。当然,创新也要以适度创新为原则,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会被社会所接受的。其次,要注重团队的重要作用。创业过程中,有一个好的人才团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创业如同拔河比赛,人心齐,泰山移;创业如同赛龙舟,步调一致,不偏不移,才能独占鳌头。“宁要一流的人才和二流的项目,也不要一流的项目和二流的人才”也是创业投资家不可不注意的至理。最后,我还是想重申一下心态的重要作用。谁都知道创业是比就业更加困难的事情,尽管大学生有知识、有激情、有梦想、有冲劲,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经过市场的风雨考验,没有管理团队的经历,他们创业必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拥有良好的心态,具备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近十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就业市场上的压力,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选择走创新创业的道路了。他们有激情,有梦想,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他们的经验不足,能力也有限,但是他们踏出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相反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也将会与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浅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者钱亮

篇3:浅谈对建设一流大学的认识

一、一流大学的产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透过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背后,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许许多多的与众不同之处, 但是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事实, 那就是悠久的办学历史。历史悠久并非自然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先有哈佛, 而后有美利坚”。哈佛大学的历史可见其悠长。成立于1096年的牛津大学, 是世界上最古老、著名的大学之一, 九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确立了牛津大学在全世界学术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他们在世界大学之林里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现实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说得清楚。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现实, 而且还是一个过程, 作为过程它有自己的逻辑。可以认为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我们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它全部历史过程而展现出来的。所以, 我们要建一流的大学不要仅仅从表面上来临摹, 建多大规模、多么先进的实验室, 设置什么学科, 搞多少专业, 招聘多少人才, 这些都是机械的组合, 即使我们组建了一个现代化大学, 它也不意味着是一所一流的大学, 问题还在于我们要有能力和有足够的智慧去体悟这历史和逻辑。

不容置疑, 一流大学的诞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是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既然是过程, 就必定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事物形态连续地发生转变的过程。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演进过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个渐进过程。它给世人的认识也不是一下子确立起来的, 而是渐渐地进入世人的视野, 最后达到挥之不去、举世公认。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必然导致急功近利。

二、一流大学与一流的校长

从世界上那些一流大学成长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流的大学校长对于大学历史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哈佛大学近几届的几位校长, 科南特 (James Bryant Conant) 、普西 (Nathan Marsh Pusey) 、博克 (Derek Bok) 和陆登庭 (Neil L Rudenstine) 等都对哈佛大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南特是美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从1933年起, 他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长达20年之久。二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社会, 而且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一场激烈争论, 必须进行学校教育改革, 以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科南特等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颇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励精图治, 成立专门委员会, 研究课程改革。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 加以综合, 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 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 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 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 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 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 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 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 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 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1991年, 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 作为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的一部分, 他开创了一个集中的全校范围的学术计划, 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 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 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 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 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自进入20世纪以来, 哈佛历任校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建树。在洛厄尔校长任上, 他重新制订了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计划, 实行了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还实行了导师制和住宿制。科南特在任上实行了校外特别委员会制度, 依此机构来评议教师的资格和任期。普西任校长期间进行了美国高教史上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 为哈佛筹集资金八亿二千五百万美元, 增设新的教授职位, 提高了教师的薪金, 扩大增加了对学生资助的范围及额度。当博克主政时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 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入了哈佛, 使哈佛的声誉更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也产生过公认的一流校长, 最出色的有蔡元培。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评价蔡元培时说过, 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 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 找不出第二个人。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是清朝废除科举后官僚们混出身的地方。蔡元培出任校长后立志把北大改造成为培养精英、研究学问的最高学府。他两次游学欧洲, 旁征博采, 致力于新学, 多方聘请人才, 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让不同学派自由竞争。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 才使北大脱胎换骨, 成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北洋军阀统治下, 蔡元培不屈从时代风尚,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判断, 所持有的思想理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大学教育模式, 其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所有这些,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杰出的校长在创建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活动中, 自始至终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 当我们感叹一代杰出校长敏锐的智慧、超凡的创造能力时, 难道我们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应得到深刻启迪吗?

在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校长的责任十分重大, 提高大学校长的素质具有紧迫性。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指出, 大学校长应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的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善于调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认为, 大学校长应更多地考虑未来, 而不是现在。要会忍耐, 要了解科学本身的发展, 把自己融入大学氛围, 要鼓励教师做事, 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可见, 杰出的校长作为掌舵人, 他们不仅仅是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 而且是具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教育家, 更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就其个人品质来说, 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政绩, 关心的不是个人升迁, 所取的不是个人的利益, 归根到底其个人品质必须达到一种境界。

三、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

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作报告时, 有学生问什么是一流大学。杨先生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所大学要有一批国际上知名的一流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样样都强。要想所有的学科领域都是一流的不太可能, 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的, 任何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 任何一流大学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过去我们经常谈办学特色, 实际上, 所说的特色主要是指学科特点上是否一流的。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学府, 它们的确是多姿多采、各具特色的。而且越是著名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的特色。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 法学、医学名扬天下;麻省理工学院出工程师;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学, 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生物学科誉满全球;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政治学举世公认。他们一般拥有结构比较优化、门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 在整体学科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 有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各有千秋, 很难简单地比较其中两所大学的长短高下。从根本上说, 一流大学同时也是特色大学。建设一流大学, 不应求大求全, 不必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所有学科都争世界一流, 而必须有所为, 有所不为。抓重点学科建设几乎是各个一流大学校长们的共识。例如, 芝加哥大学其历任校长的理念就是, 要办的学科就一定是一流的。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如此, 它关于建筑学院的决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建筑学院是该大学的一个比较小的学院, 在全美数千所大学中它的建筑学院在分专业排名时总是在第十名左右。学校进行了比较分析, 为使建筑学院进入前五名而进行的投资与将同样多的投资应用到其他学科, 如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建设的效益。结果决定取消这个专业, 集中资源办好其他专业。现在世界大学排名时, 通常采取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综合性质的排名, 一种是分学科排名, 可见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大学如果能在整体学科水平较高的基础上, 有三五个学科具有一流的影响力, 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而高校在科学研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多学科综合, 最有条件在科学交叉、渗透中出成果;拥有大量的研究生, 这是一支流动的、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力的研究队伍。纵观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所谓的“研究型”, 就是要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代表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四、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

“大学的荣誉, 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这是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对哈佛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正因如此, 哈佛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施行一种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 有一条无形的鞭策即“不晋升即辞退”, 对青年学者拒绝平庸与停滞, 且须不断进取奋发向上。教师质量是大学生存的根本, 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最好的教师可以招引来最有才能的学生, 培养出最杰出的毕业生, 并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吸引到最多的科研资助等。师资是哈佛学术声誉、生源、财源的源中源。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对师资的认识上, 要求大学教授不是教书匠, 不只是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应承担起在自己的研究生协助下生产新知识的职责, 并承担向外传播最新知识的义务。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生龙活虎、完全与当代潮流同步、并能享受辩论和矛盾的乐趣的人。追求青春不是口号而是不懈的行动, 将其深入物化及人化, 要求做到:教授应是一个学者, 而学者则是永远长不大的学生, 是一些希望在有生之年永远当学生的人。作为名牌大学的任课教授其工作要求须是高智力, 才能出众, 并具有首创精神。

实行社会契约式的终身教授制度是哈佛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保障, 青春与年龄是同步的, 最有青春活力者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授。据不完全统计, 终身教授第一次获得任命时, 平均年龄为37岁, 而在终身教授候选人中40岁以下者占55%, 其中77%得到特别委员会批准。终身教授制和教授→学者→学生的模式, 有力地印证了洛厄尔校长早年揭示的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的所在——“在哈佛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 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我国,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就力排众议, 接纳一大批各学科大师级人物到北大任教, 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当时的课程表上, 我们能找到许多大师的名字, 这是中国大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教师阵容, 一时间北大名师荟萃, 人才济济, 学术空气深厚活跃, 教学科研盛况空前。

竺可桢就任浙大校长时, 聘请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 物理学家王淦昌, 遗传学家谈家桢, 地质学家李四光, 经济学家马寅初, 现代国学大师马一浮, 古诗词专家夏承涛等人到浙大担任教授。这些人均为学术界一时之选, 对提高浙大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使浙大成为全国著名大学。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流的大学与一流的师资密不可分。一流大学教师的素质很高, 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共有400余名大学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 他们基本上来自世界一流大学。仅以哈佛大学为例, 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28名。名师方能出高徒, 有名师就有名校。

五、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对一流大学的承认最根本的还是看能培养出多少大师级人物。

哈佛大学建校360多年, 培养出许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 曾出过六位美国总统, 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 这说明了哈佛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成立于1209年的英国剑桥大学人才辈出, 仅20世纪以来, 就培养出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位英国首相。著名的学者和名人中有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 有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 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 短篇小说家福斯特, 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 中国学者蔡翘、赵忠尧、王竹溪、华罗庚、丁文江等, 中国作家肖乾、叶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 马来西亚前总统赫曼, 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等都是剑桥的校友。剑桥的名人是难以枚数的。

怎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不仅仅有一流的学科、教师以及一流的基础设施, 更需要的是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等软环境。必须有宽松的学术氛围、独立自由的精神, 没有这样的土壤, 就不能吸引人才, 人才就不能在这里成长开花结果。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我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在耶鲁能够找到的所有机会, 不仅是向教师学习, 还要向来自于不同地区, 拥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信仰的学生学习。耶鲁努力营造一种对新观念宽容、尊重的氛围, 并努力把耶鲁变成一个这样的地方:在这里, 每一个人——学生或教员或职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表达个人信仰或提出任何问题。我们拥有核心的学术价值和目标, 对此我们始终不渝。”只有这样的大学精神, 才能给人们追求真理的空间, 才能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 才能孕育出世界杰出的科学家、教授。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剑桥等, 他们许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咀嚼。但在借鉴和学习中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 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大学。我国也有一些办学历史悠久、人才济济的名牌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造就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才, 研发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 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 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流大学。

摘要:建设一流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教育领域的大事, 它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 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标准?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思考。建一流的大学不要仅仅从表面上来临摹, 建多大规模、多么先进的实验室, 设置什么学科, 搞多少专业, 招聘多少人才, 这些都是机械的组合, 即使我们组建了一个现代化大学, 它也不意味着是一所一流的大学, 问题还在于我们要有能力和有足够的智慧去体悟这历史和逻辑。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精神,学科,名师

参考文献

[1]季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

[2]徐葆耕.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EB/OL].清华大学校园网.

篇4:浅谈对“自主课堂”的认识

【关键词】 教育 自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3-01

0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开始自主课堂的前提。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

教学十几年,经历了最开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到现在提出的自主课堂模式,教学理念变得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每每听到一节自主课堂的公开课,或是自己尝试自主课堂教学,都能深深体会到她的魅力,都有一种把这种教学模式深入研究的冲动。

今年这一学年我有幸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在这里,每位老师都专心于教学的研究,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自主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自主课堂,教学相长”,通过这一学年的听课,探讨与实践,对自主课堂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自己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组织和学生的自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己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模式探讨的核心;认真钻研教材是模式探讨的根本;灵活运用模式才能使模式富有生命力。

在我们学校,备课组特别的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研究,我觉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也充分体现课堂的自主性:首先试卷发下去后给三到五分钟时间学生自己独立订正,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组内交流,组长带领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组内学习,然后就是由学生提出应讲题目,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再由老师讲解学生不会讲解的,最后老师总结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该注意的地方,用到的思路方法,学生最后进行整理。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教学生,所谓的“兵教兵”,就是建立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把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员按自己的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充分注意到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通过促进自主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要上一堂真正的自主教学的数学课,教师的备课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正确处理重难点,选的例题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练习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哪些地方是老师该讲的,哪些地方又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分工明确,同时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掌握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以学生的探索,总结归纳为主。

自主课堂,教学相长,无论是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还是从教师的长期发展,都非常有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篇5:浅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3,实事求是: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间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事求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路线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首先,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不久的“社会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决定,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目标。

其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大学生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转换思维方式,要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多关心时事,不要只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当中,目光要放长远,放眼世界,与时代同步。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要着眼于实际,把握现实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然后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工作方面,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往往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满于现状。我们应当正确的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状况,在毕业之前就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免在毕业的时候措手不及。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实事求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理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做任何决定时都应该从实

篇6: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 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篇7:浅谈对ERP的认识

根据锻炼安排,从本周开始我将在管控部展开锻炼学习。本周一报道后,我向管控财务部张金峰经理汇报了前一阶段在仓储部、贸易部锻炼的总体情况、心得体会以及产生的疑问并听取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制定了在管控部的锻炼学习计划。

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ERP,横向来看,它包括了客户资质审查、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各类合同的申请与审批、收款、付款、结款、还款的管理以及各类文件的查询等功能;从纵向来看,它包括了从粮贸部到各经营部、平台直至各个利润点的所有层级。每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从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直至合同的关闭都会涉及到ERP,在每笔业务的各个环节中,ERP都在被频繁的使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粮贸部各级管控人员除了会要熟练操作、使用ERP还应充分了解ERP系统的产生、历史、当前ERP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促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ERP 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的缩写,翻译为企业资源规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来实现应用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及一线操作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ERP是一个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以获得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的最后付款的顾客。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效益与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充分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但是,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财务、顾客资料、采购情况等众多信息,有效地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所需要的信息,将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者,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迎接挑战、作为竞争工具的 ERP 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今,ERP建设不仅是自身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入 ERP,可以在管理方面导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像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样的全面信息化的、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他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国内出现的背景

中国企业通过辛勤工作,锐意进取,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部的实力,也要将目光辐射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如果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必然的趋势就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中国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素就是 ERP。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可以说,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仅靠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只有横下一条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ER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复制西方 ERP 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展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ER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这个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 80 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时应用程序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 1990 至 1996 年,其主要特点是 MRP-II/ERP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从 1997 年开始直至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 ERP,并逐渐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二,三产业,并一直被探索和不断实践,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进入成熟阶段的 ERP 应用。

中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日益复杂,上升和下降的企业的命运在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参与到 ERP的使用中来并成为技术和管理推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从 ERP 的生产看,我国已有了多家 ERP 厂商,例如台湾的普扬、汉康、天心,香港的盛创、佛氏,大陆的北京利玛、用友、金蝶等等。从 ERP 的使用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 ERP 软件,一些企业应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如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

ERP 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时代,对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必须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ERP在我国企业推广使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企业引入 ERP 已很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业务高速的增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ERP 在本质上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各级员工、员工与客户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RP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的落后局面,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3.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变革和创新,ERP 正是迎合了这一特征。著名 ERP 专家金达仁先生曾说过,ERP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

4.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下,快速成长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但是,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企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销售订单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不能及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但某些材料却在仓库里大量囤积;由于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很慢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深深感到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以达到不断提高生制的改革和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及业务流程。

通过实施 ERP,可以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体现企业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减少大量中间成本。可以说,ERP 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五、ERP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

ERP在企业中推广使用过程中,其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合理配臵和利用资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转向为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可利用资源,确定其能力和资源的程度,才能在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而 ERP 结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臵。另外,ERP 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样,企业不仅合理地管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有利于利用供应链上的企业外部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企业要不断创新就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的环境调整策略,并时刻审查业务流程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用 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 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企业资源计划与业务流程重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ERP 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它对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方面不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库存,增加财务风险。应用 ERP 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同时,ERP 的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企业外部资源被集成进来,使企业外部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

其次,ERP 将企业内大量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后,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企业管理的实时性得到了加强。ERP 的应用可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可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去解决问题,减少企业因生产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ERP 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

六、ERP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实施 ERP 并不只是购买软硬件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身业务流程重新改造重建的过程,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牵涉面广、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风险的大型系统工程。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恰当选择实施 ERP 项目的时机

企业实施 ERP 时机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为,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实施 ERP 的阻力。只有在 ERP 实施所需的条件者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有计划、按进度进行。

2.谨慎选择 ERP 软件

不同的 ERP 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性能、产品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在准备上 ERP 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搞清自己的需求,谨慎的选择将要使用的软件。

3.企业一把手要把好关

企业实施 ERP 是对企业整体流程的改进和提高,实施的过程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没有“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作好人员培训工作

ERP 项目的实施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相关的员工参与进来。同时,为了提高每一个相关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之达到 ERP 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篇8: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感悟,年轻教师,教师素养,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的年轻大学教师, 在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如何上好课, 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问题等众多的疑惑。幸运的是, 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 并担任了班主任和创新实验指导老师。所经历的林林总总使笔者不断地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笔者认识到, 教学过程不仅受到教师的素养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此, 笔者将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就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案的重要性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 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课呢?有些年轻教师可能会认为, 经常作科研报告还能讲不好课?其实不然, 首先, 课堂所面对的是学生而非科研同仁, 他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 所以课堂的讲授方式一般是由浅入深, 由易向难较为妥当。其次, 如何在50分钟的课堂上, 让学生高效率地接纳所学的知识?这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重点在于写好教案1]。有位老教师曾经说过:“教师好像一个导演, 而教案就如同导演手中的剧本, 要想导演好整个课堂,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笔者第一次站在讲台试讲后深深地理解了老教师的良苦用心。记得当时笔者觉得讲课对自己就是个小菜一碟。但当笔者站在讲台上, 使出浑身解数去努力讲清楚要讲的内容时, 却发现上课和报告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打羽毛球和打网球”一样, 看似没什么区别, 但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这次失败的试讲使笔者认识到, 上课之前没有设计讲课的场景, 没有预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更没有标注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的课堂如同肥皂剧一样枯燥乏味。至此,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案的重要性。因此, 精彩课堂的前提是,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教案, 有预见性的教案, 并设置包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没有下功夫准备教案, 就不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二、授课的艺术

课前的教案是剧本, 上课就是演员的表演。表演如何才能吸引观众, 这不仅取决于剧本更取决于的演员的演技。对于教师而言, 授课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 要有其独特的授课艺术2]。在大学里,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是孤立的, 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同时知识与学科之间同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体系以及所授课程的位置, 那么就会导致所授内容要么重复, 要么跨度大, 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意听讲。因此, 授课就像音乐一样, 要有适当的节奏、层次以及衬托。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讲物理热学时, 可以不仅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也可以衍生到“天宫”的上天以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解体。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因此, 授课的过程就像画画、写小说一样, 要有情景、要有故事, 要有悬念, 要能吸引人。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学生能否学好, 不仅在于老师是否教得好, 还在于学生能否认真的学。笔者曾有幸赴美学习过两年, 在此期间, 笔者听过不少的课。有些老师讲得非常好, 由简入深, 很容易理解;也有老师上课比较随意。但不论怎样, 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大学具有良好的开放式教学及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措施。在美国, 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内容更多是应该学生自学的, 而老师应该教授的是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因此, 美国学生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内容;而老师也会通过前沿讲座等手段及时补充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主动学习。除此之外, 美国大学的课后作业较为繁重。有时作业不仅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还包括了其他课程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虽然非常繁重, 但同时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此外, 大作业几乎都是跨学科的, 由一个团队完成,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会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关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中,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因素3]。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和学生体验愉快的情绪, 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关系, 使教师能更及时、准确、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个性特点。例如: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 一般都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同时他的课堂也会是非常活跃,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相反如果一位老师相对严肃, 学生怕他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 必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培样。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推动力。

五、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重视教学了, 就没时间搞科研了;而重视科研了, 教学就落下来了”。那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呢?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4]”。与此同时, 教学过程也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科研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充实教学材料, 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两者的结合使高校教师在科学领域里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因此, 教学与科研必须要两者兼顾。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 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 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

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 要给学生教授知识、同时也要为学生解答疑惑。那么如何才能够好、更全面、更清晰地讲授知识、解答疑惑呢?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关键!首先, 自我意识体现出了个人对教学的主观态度。只有主观上喜欢教学, 才能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高, 正所谓兴趣决定一切。其次, 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现。责任是人这一生中必不可却少的东西, 如果没有了责任心, 将会一事无成, 同时也将面临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教师, 尤其重要, 因为老师的工作在于育人, 老师的劳动对象在于人, 而非其他工作所面对的实实在在的某种物体。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只有对得起学生, 才能对得起自己。

七、总结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首先应该育人, 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对得起所面对的学生。只有用心教书才能在学生面前赢得快乐;只有以理服人才能在讲台之上赢得尊严。还应该, 在教育的同时搞好科研, 以教学促科研, 用科研助教学。另外, 要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 同时还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乐于奉献, 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侯英敏, 吕炜, 张华清.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浅议[J].高等数学研究, 2011, 14 (1) :104-106.

[2]韩莹, 夏秀峰.浅谈授课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S1) :45-48.

[3]王华.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9) :88.

上一篇:母爱去哪儿了作文下一篇:《狐狸和乌鸦》续写想象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