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24-07-10

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精选7篇)

篇1: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宁夏彭阳县第二中学

李晓明

论文构想背景:

一、从教二十二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不乏与老先生关系亲近和谐者,但他们在老师面前都是谦恭礼让但又不乏大胆探讨学术的态度。我想,贤者七十二,必定与老师的关系是亲近、深交而又和谐的。古人的名言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强调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师生和谐的佳话,罗贯中与施耐庵,徐特立与毛泽东,等等。可见,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本,我有幸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特区学习,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我看到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亲密、和谐,学生面对老师,是一种朋友关系。当然,也不乏学生在老师面前有放肆和胆大妄为者,但这种不僵硬很随和的气氛给人非常民主的融洽感觉。很明显,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产生的新型的最合理最科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学习状态处在一种愉悦之中,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着手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遂成此文。

关键词:师生

和谐

关系

构建

正 文: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明传承,教育文明,重中之重。春秋时期,教育已趋成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的思想与理论。“仁者爱人”,宣扬的是一种用爱心施行教育的思想理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奉行的是宽容的待人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倡导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鼓励着一种耐心的教育和不倦的追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描述着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良好氛围。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有著名论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全面概括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传道,传什么道?传教育者的思想,传给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思想,并不是单纯传考试的方法和得高分的能力。授业,就是传给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而非简单而机械的应试能力。这种大气的教育教学观,必能构成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在一种思想与学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得到教育,面对不只是督促他们做练习的老师,学生能聆听到他们深刻的思想,品味着他们高尚的人格,咀嚼着他们精彩的语言,这肯定是乐在其中,这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师生关系,必能产生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必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亲其师,信其道”,千百年来,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法则,古代圣人就以这样的原则教育学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此其一。

其二,今天,党的十六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是对中国现当代社会的一种准确定位和把握,对维护稳定、保持繁荣、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从根本上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教育教学的成败,从深层次上讲,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做好这项工作,具有伟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新型合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直接影响到他的性格、人格甚至是智力的发展。相应地,和谐的班集体,和谐的校园,必将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和谐友好的坏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放松的愉悦的。研究指出,人在身心愉悦的情绪中,其智力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效率往往是最好的甚至能超常发挥。大量事 2

实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格优秀的人。可见,人在和谐的坏境中生活学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相反,在充满讽刺、排挤、压抑、甚至暴力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排斥、敌意、甚至是仇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关爱并尊重学生,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教育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暴的方法,而是用仁慈的感情和语言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指导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留在家里。”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最深刻的体会。在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强调“仁者爱人”,仁爱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充满爱心的教育是温馨的,是甜蜜的。当一个孩子需要爱时,需要关心时,此时的爱与关怀尤为珍贵。例如,孩子有病父母不在身边,你亲自领他去看医生,他就会对你感到亲近,这一刻的一句问候胜过千言万语,真正的感动也许就在这一刻。我们付出了爱心与关心,收获的就是真心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在南山实验学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传播爱”,“爱每一个学生,会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爱”。在这所学校,我真正感受得到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爱,一种极高程度的尊重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被潜移默化了,他们与老师的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在南山实验学校,这样的氛围很浓。领导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都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既体现出一种学生的谦恭,又可以看出他们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与老师倾心相谈。当学生在做事有出格或违规的时候,老师的教育也是委婉的巧妙的,没有辱骂和嘲讽,更未见体罚和暴力。当然,这样的环境未免太宽松,会出现个别因不理智的冲动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但这里的学生是放松的是愉悦的,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他们的才情得到很好的展示,这样的效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坏境中才能实现。所以,有爱心才有构建和谐的基础。

爱心是基础,尊重是关键。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道尊严的理解颇有偏激,认为老师就是不可指责不可侵犯的,对于老师,学生只有绝对服从,于是便有了 3

老师对学生的呵斥、体罚与暴力。究其根源,实则是封建家长制思想的遗毒在作祟。君臣纲常,父子家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观念长期以来渗透在中国家庭,延及学校,古代私塾教育中的戒尺、打手、罚跪等规则,就是这种思想的蔓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谈何受到尊重,他们只有被压抑的可怜,被摧残的可悲,其人格、情感、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其身心发展是不健康的。当今社会,仍然有一些教师在使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这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有学生怒发冲冠的情形出现,师生反目,仇恨相加,关系极度紧张。这样的教育谈何成功,简直是一败涂地。因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想一想,那么孩子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正错误。”所以,老师要像朋友那样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这样,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谐,其教育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多宽容,少挑剔,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开国总理周恩来曾说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看似讲做人原则,实则强调构建和谐的遵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事。”从佛教宣扬的这些处世观念上讲,宽容实则是一种做人的较高境界。作为老师也应当有这样一种思想原则来对待学生,当然这里不是倡导超然物外的消极处世观,这其实是对待外物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好多时候,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仍然是心态不好,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表现。一个老师应当具有宽以待生的心态。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处在发育成长的阶段,有许多斜枝桠杈要去修剪,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也是成长的规律,更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些学生,要认清,教育本身的遵旨就是帮助学生做好修正。允许犯错误,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清醒认识。宽容学生的过失甚至是犯错,并不是放纵,而是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去教育,去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关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就是在助纣为虐。当然,对于孩子负责,不见得就要事无巨细,处处盯着他,天天去说他,用挑剔的眼光与态度对待他,这样的做法就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原则,因为,学生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鼓励与释放,如果挑剔势必让学生感到局促不安,放不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缺乏自信。这样一来,师生关系肯定处于冷漠僵硬的状态,缺少应有的活力与生机,这 4

对学校整体气氛也是一种负面影响。“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应当具有宰相的胸怀,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民主平等,正视差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应有心态。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民主与平等的思想观念已深入其中,因为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接触的这种正面的宣传和教育思想的渗透是非常之多,民主的思想可能因为他们在家中的独尊地位而有所冲淡,但凡事要与他们商量那可是不打折扣的,这种较为朴素的民主意识在他们的心里是很强烈的。因此,师生之间,尤其老师更应当注意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有事商量的习惯。如果独断专行,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注意对待差生的态度,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教师看不起差生,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就会把他们有意无意地打入冷宫,划成另类,在被冷遇或异样的感觉中,学困生就会有心理上的萎缩和反叛,班级的和谐肯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这些差生,更多的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这个集体必定是友好相处、融洽和谐的。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主宰中国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普遍现象,老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理。“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的扎扎实实”,这样的教育现状,似乎很难以改变。但是,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大的方面不说,就师生关系而言,简直是令人瞠目。学生对于那些大量布置作业,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老师都不太喜欢,甚至痛恨他们,由此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案例一,2002年,沈阳市一位六年级的女生魏巍因为不堪作业重负而自杀,她的遗书是这样的:“妈你回来叫我!!!不管我怎么不想起来,你也低(得)把我叫起来!!!因为我要写作业——魏巍”“我活得太lei(累)了,还不如始(死)了算了,也许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案例二,2003年3月13日凌晨4时,长春市14岁的女中学生Z终于因为积劳成疾患上罕见的怪病,在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医生解释说,死因主要是疲劳过度、压力过大。现实是如此怵目惊心,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还是训练一些考试机器,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是培养合格的健康的人重要,还是训练能考高分的尖子生重要,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 5 的。在这方面,老师要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德”与“智”的关系,在当下的教育坏境中,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德教育的关系。我认为,要德智并重,很大程度上,德要占据第一位,在智的方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业成绩,尤其是不要一味强调考试成绩,更不要为了提高成绩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超负荷的作业,必将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厌学。这样一来,学生对这样的老师还有好感吗?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庸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有才有德是精品。因此,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是关键,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只有走好这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要真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根源上讲,要改革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还是通过考试选拔,单一的选拔制度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迫局面。这种状况,国家已经在着手进行改革,现在,有了职业教育,可以多渠道的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国家每年都在扩大招生,广大学子上学和就业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形势喜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趋向好转。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实行,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中考和高考的重压之下,校园的不和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教师罚学生一个单词抄写100遍的,学生被罚站的,老师用棍棒打学生的,还有前文中举到的案例,这些都极大的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破坏了原本应当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相应地也有学生背地里咒骂老师的,后果严重的还有老师被学生殴打致残的。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着,其根源仍旧是应试的教育方式和制度。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搞起来,政府、学校、家长、社会都要转变观念,投入改革,要在追求升学的竞争中量力而行,给学生合理的安排,多大蔓结多大瓜,量体裁衣,因人而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和谐的社会,才会丰富多彩。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描述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6

同。”其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是在强调和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难道不是强调要孩子好好长身体,到了壮年时才大有作为吗?而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好的身体是成功的保证,“身体是革命胜利的本钱”,领袖毛泽东的话让我们深思。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难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只有和谐的坏境中才能造就合格健康的身心。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损害,确实要引起重视,需要我们下大决心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追求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大同。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表现在多方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乎教育事业的成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让我们大家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积极投身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12.15.7

篇2: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姚娟娟,高 雪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从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意义出发,对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对策

一、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可以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如父子”、“严师出高徒”等,这种关系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这种等级观念鲜明的师生关系的消极一面也逐步暴露。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浪潮的巨大冲击和民主观念的强烈抨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濒临解体,师生关系的重建已迫在眉睫。1月4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杨帆门”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关注。该事件看似个案,实际上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折射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不被注意的问题,即师生关系的改革问题。概括来讲,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疏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生不愿让老师管,老师也懒得管学生,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不存在关系”,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少发生冲突。致使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封闭关系。(论文范文 )有些教师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把师生关系简单化为控制与被控制的主客体关系,其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这种关系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因为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已逐步形成,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而不是约束和控制。二是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有些教师忽视了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没有包括学生认知能力发挥和思想品德升华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大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而这种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很难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无法赢得学生的青睐。三是忽视学生成长的临界点。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学习、恋爱、就业等问题的多重困扰,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宽容、疏导和指引,而许多大学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自然也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市场化”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产业化的“邪风”也一度盛行,几乎使“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一方面,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的“上帝”,可以向学校和教师提出各种服务和要求,或者只要能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就行;另一方面,教师也觉得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没有意见就行。这使得教与学像“市场交易”一样。这种交易性质的思想使得原有的师生关系日渐冷漠。与此同时,许多大学教师整天忙于在不同校区之间“奔波”(在不同校区上课)或到校外“走穴”,导师变成了“老板”;许多学生买毕业论文,雇“枪手”考试等等。这些不正之风玷污了圣洁的知识殿堂,使得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道德的缺位和失范;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师生关系和教师伦理的关注不够;究其具体原因在于,对教师的教育不到位,特别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够。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在高校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及独特的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中进发思想的火花,在争论中产生创新的萌芽,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纠正教育思想的偏差,改进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二)扩大交往时空,增加交往频度。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尽可能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或内容。虽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客观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借用互联网,同样也可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博客、电子邮箱、QQ号码和电话号码告诉学生,或者学生也可以建立班级QQ群请教师加入。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封闭,实现师生间的更好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关系加强。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第三,为了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教师还要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三)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首先,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措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推进工作的首要手段。其次,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四)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之楷模。加强师德建设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也应自觉提高道德水平。高校应该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基地,教师则应是道德实践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教师应从外在做到“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的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乃至精神面貌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注重“内在修炼”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内在底蕴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在长期的交往中光靠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要想与学生建立长久、稳固的和谐关系,教师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注重自身的“内在修炼”:第一、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二、渊博的知识;第三、广泛的兴趣爱好。

(五)学校要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所以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高校应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学校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研究,熟悉教学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倡导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师德和教风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形成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经常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去调查研究,实时掌握和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要形成对师生关系的良性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师生问题的预防和监督机制,以防患于未然。对于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要及时予以适当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净化校园周边和校园内部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生活;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使学生对自己所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篇3: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结合学科特点, 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2]。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自身的特点, 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德育课程,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树立“以生为本”的新课程观, 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背景下, 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师权威的树立,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 很少与学生有心灵沟通。即使学生表面上听从老师的要求, 也未必从心底接受老师的教导, 师生间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和平等, 这样就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在当今素质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不再自我封闭、不再盲从, 而是有主见、有个性的一代;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师道尊严”, 就会遭到抗拒, 所以教师应努力融入到学生中去, 真诚对待学生, 形成一种和谐而亲密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对学生在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影响, 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苏东坡《琴诗》云:“若言琴上有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指出只有琴与手指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奏出优美的琴声, 教学过程道理亦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两个重要元素, 组合是否和谐,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

(一) 和谐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感情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就是要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谓“亲其师, 信其道”。[4]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真正地投入感情,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爱护每一个学生, 时刻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喜欢老师, 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杨振宁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先导, 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时, 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教师应当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而且不遵守纪律。在观察了几次后, 我没有在课堂上公开批评他而是在课下和他耐心地交谈。原来这个学生从初中起就对政治不感兴趣, 不喜欢上政治课。我给他讲政治课在高校的重要性, 告诉他学习政治课的方法, 并肯定了他的学习能力。果然, 再上课的时候他就有了很大进步, 不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而且作业也做得认真多了,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谈心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 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教育, 而且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大使命。如何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和谐师生关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 通过课程内容细致入微地渗透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高调空谈, 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授, 以典型事例引入, 使学生主动研究社会政治现象, 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 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就可以结合经济生活中贷款消费遵循的原则、影响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及自主创业应具备的素质等内容加以渗透;同时可以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加以讲解,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在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 更决定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应成为引导者,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知识眼界开阔, 思维方式灵活多样, 教师虽然闻道在先, 但毕竟不可能尽善尽美,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老师向学生学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彼此交流情感、探讨知识, 不断丰富着教学内容, 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果中也不断地得到激励, 会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舒畅的心情、和谐的氛围会使老师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思考

既然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便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从学生观、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 善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认知程度, 而且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仅是一个有关人格尊严的伦理学问题, 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和有关大脑结构的生理学问题。桃子的品质就是桃子, 它绝对没有必要因为不具备苹果的清香而自惭形秽[5]。每一个学生都有按照自己天性和禀赋发展自己的权利, 不要伤害学生的天性与尊严, 而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理解、尊重中教育、培养学生。

(二) 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架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感受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 接近与了解他们, 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 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把自己的爱心、友情和激情带进课堂, 通过情感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师生产生共鸣。与此同时, 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在作业本上写批语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的办法, 为学生排忧解难,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语和真诚的鼓励深深打动着学生, 换来学生的真诚回应与巨大的进步, 作业做得越来越完美, 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三) 提高素质, 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增强自身魅力, 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 规范自己的言行, 努力按照传统美德和现代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净化自己的心灵, 打造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 塑造高尚的师德和人格形象。康德曾说过,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可见, 人格最能闪出耀眼的光辉, 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当然, 只有高尚的师德是远远不够的, 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展现教师魅力的重要载体。教育学中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学生可以原谅老师不拘小节, 但是却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实践, 完善创新, 把教学视为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过程, 逐步成为道德权威、专业权威,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思想政治课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以生为本, 通过心灵沟通等渠道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www.tianyablog.com.新型师生关系的一般性原则.

[2]http://www.haoli.com/textview.谈谈对新课改的认识.

[3]沈萍《论和谐师生关系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科教文汇[J], 2007, (7) .

[4]www.hbhz.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浅议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篇4: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师生关系 现状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5.6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学习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人際关系,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新课程改革在促进初中学校的全方面改变的同时也给其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观念与模式的改变使得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了解、相互抱怨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对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做好充分的了解。在现状调查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这两种方法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采用课堂观察法时可选择了初中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观察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教学课堂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点名等环节中受到学生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专心听课、教师在提问时得不到学生回应、下课前学生会出现躁动和喧嚣等情况。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在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下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质疑,使得师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另外,在调查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和理解的缺乏是初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师生间交流的时机与时间的不足使得师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薄。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其教学思想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

1.初中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进行强化。在对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等做好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民主与法制理念,树立起正确的培养学生观,从而在师生的有效沟通下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通过教师法制意识的提高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维护,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教师民主意识的提高来创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个性品德的感染下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2.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与素质的不断丰富、教学视野的持续拓宽等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在给学生树立典范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其次,初中教师需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师需在热爱学生的思想下强化与学生的协作,并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来达到以身作则,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最后,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理解学生、教育应变等多方面教育能力,以适应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地位,建立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初中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当中。

1.改变初中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观对其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需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负责,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明确教师的辅助作用,深化对教师的理解,给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2.学生要建立健康的心态。一方面,要消除闭锁心理,一些初中生受到性格内向等的影响不愿意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师需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封闭心理。例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打工浪潮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初中生成为了缺少父母与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与闭锁心理,因此初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及其父母的主动交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与鼓励等方式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促使其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淡化其思念父母的痛苦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另一方面,要消除叛逆心理,目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学生往往故意对教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学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对教师的良苦用心加以体谅。

(三)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促进

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离不开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支持.对于学校来说,应当构建起良好的创建氛围,首先要通过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等来建设起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与学生对学习活动规律、内容的深刻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其次,要通过对德育方法的准确把握、调动各方建设道德场的积极性等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师生间和谐关键的构建;最后,还要做好师生的心理建设,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开设来处理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问题,从而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于初中生的家庭而言,应当积极地同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实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积极地配合、支持学校与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通过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正确的生活习惯等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我国初中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当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的师生关系还有待改善,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与综合素养,学生需改变自身的学习观并消除错误的心态,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学生创建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静. 与问题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莎. 初中阶段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篇5:简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论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度变革和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党群关系的好坏。因此,充分认识警民关系的内涵,认真分析产生警民矛盾的不利因素,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寻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警民关系是指警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警民关系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特定时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只要国家存在,犯罪尚未消灭,警民关系就一直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警民关系一方面以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感情交流为纽带,具有人际关系的种种属性,另一方面是警察在执行各种警务活动中与公众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警民关系的外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一、目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警民关系较为和谐。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刑事侦查等工作,几乎没有妨碍公务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主力军的人民警察逐渐处于风口浪尖上。以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为主导的警务方针,弱化了中国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磨蚀着公众对警察的公信力;警民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执法活动不配合、交流沟通不密切、涉警舆情不支持等不利因素大量存在,阻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察道德建设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不可否认,一部分民警未能消除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人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沉溺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格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部分民警在实行管理时总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毫无感情,服务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耍特权,抖威风,以权代法、以权敛财、乱搞创收、以情代罚、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与民争利、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在公共生活中耍特权,向服务对象搞摊派,行“吃、拿、卡、要、报”等违法乱纪之事。据公安大学一项社会调查,群众对警察最不满意的首项因素是态度不好,耍横。1

(二)警民相互支持的力度不够。随着历史的进步,我国的社会关系由封闭转为开放,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的松动、政企分开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因素,弱化了公安管理和执法的凝聚力和控制力,部分群众的正义感和维护治安的自觉性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消极心理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发展到连“门前雪”都不肯打扫的地步;人民群众不愿协助,不愿作证,隐瞒、包庇违法犯罪,甚至抵制、对抗公安机关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公安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管理还是执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三)警民相互理解的程度不够。每位群众都希望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都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有一些群众看到有人打架,就会认为社会治安太乱了;看到街面发生了盗抢案件,就会质问警察都干什么去了。群众不理解就会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导致警民关系恶化。当前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据有关调查中显示,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此论据的出处?)群众都希望公安部门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要高、节奏更快、服务更优质;希望刑侦部门能及时侦破各类刑事案件,迅速有效的打击违法犯罪,尽可能挽回损失;希望公安机关构筑更加健全、更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保障平安。与这些期望和要求相比,尽管公安机关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力不从心,难以让群众全面满意。

二、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内涵

基于目前警民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在第六期全国县级公安局长“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工作上新水平”专题培训班结业上强调,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急需的1 《论和谐警民关系之要素》http://bbs.tiexue.net/

事情做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在一点一滴中体现公安机关的爱民之心,在一言一行中累计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2

简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法律所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警民关系在政治上是一种对等平衡的民主关系。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平等友爱的社会人际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因此,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平等属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特征。

(二)和谐警民关系在法律上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和谐社会要求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只有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和群众都严格按照法律这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杠杆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形成事实上的配合支持,才能使整个社会关系得到有效调节,社会秩序达到协调有序。警民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找准各自的法律定位,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双方有各自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即警察应严格执法、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支持警察执法,即人民有服从和支持警察执法的义务。,(三)和谐警民关系在感情上是一种理解包容的亲情关系。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真诚、理解和信任,全社会之间有一种宽容的氛围和宽容的精神,即使有了摩擦和矛盾,也能进行善意的化解,包容对方的过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的理解、缺乏足够的信任,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冷漠、对立甚至矛盾冲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谐警民关系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之间深厚感情之上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三、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着力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强化公安职能、提升公安工作水平、2 2009年5月31日《人民公安报》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新型警民关系,人民警察应树立警民平等的观念。为了避免警民这种对立,实现每个人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懂得如何运用人民交给的权力去履行职责,以良好的服务积极回报人民的需求。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必须予以破除障碍,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人民警察的尊重和信任。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坚决摒弃警察高于人民的特权思想,不得以管理者自居,盛气凌人,歧视人格,以此搭建起公道的平台,这是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依靠群众、取信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加强群防群治辅助力量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把“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落到实处。坚持多措并举发动群众,通过有奖举报、悬赏追逃等措施,挖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内在驱动力。通过警民双方的努力,最终达到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护,同时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警民沟通机制。变单向传达为双向沟通是促进警民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公安机关一方面要认真、广泛地听取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公开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这既便于群众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又可以使群众有目的地参与一些防范、打击犯罪的活动,还能监督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活动,避免违法违纪和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人民警察产生于人民群众,职权来源于人民,工作是为了人民,对人民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使命和宗旨。总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建立在安全信任、执法信任、互动信任、情感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人民警察要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警察在感情上应关心和

篇7:论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当今的师生关系中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 教师以“权威”的态度主导课堂,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的学, 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这种“主角”与“配角”的师生关系, 无形中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 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 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新课改理念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的关系如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轻松愉快地实现教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 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 教师在新课程中实现自我转变和自身发展。这种自身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重新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转变教育教学行为。相对于传统教师而言, 新型教师具有教育观念新、教育方式新、教育技术新等特点。因此, 新课程实施即是新教师成长的过程。新型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 同时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将在新课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 更新知识与技能, 提升素质及修养, 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 而且要激励学生思考;除传授技能以外, 他将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新课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变化的核心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需要教师, 但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改变必然会要求教学关系及教师角色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 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教育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如何构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师生关系

1. 树立教育民主平等思想, 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学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产生, 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充分尊重, 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 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教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 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良师, 先要做益友, 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读书时, 教师常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同学的朗读比赛, 与自己的学生比个高低;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 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创见的时候, 教师要大加赞赏:“你真棒, 老师得向你学习。”

2.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定位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和被动性上。具体表现为:教师以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 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善待质疑, 鼓励发现, 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 实质上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通过巧妙启发引导, 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深入探索、大胆质疑的学习品格。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改理念中有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 就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建立平等沟通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互动的关系,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师生互动、改革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的教学过程弥漫着求知、探索的课堂气氛, 有的教学过程则充盈着懒散、冷漠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师生间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动。在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不仅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 进行认知互动性的交流, 使整个课堂活动成为师生多元互动的过程。相反, 在消极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 教师只顾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 而不关心学生在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反馈与交流, 使本来可以充满生气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优秀的教师能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组织在学习上多元、有效的师生互动。

4. 主动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密切师生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场所, 师生情感的产生源于课堂。教学情感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较好的学生, 教师能产生印象较深的喜悦情感;另一种是对学习落后的学生, 教师就产生一种不满意的情感体验, 此外则对绝大部分学生既没有喜悦感, 也没有厌恶感, 从而产生一种可有可无的淡薄情感, 教师由此易产生极片面的思想认识, 认为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 即使有缺点也不被任课老师指出, 帮助其改正。反之, 有微小进步的潜能学生更被任课教师表扬、赞赏, 鼓励其加倍努力、发奋学习, 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信感。这种现象是在升学压力驱使下, 单纯课堂教学中单向的自身情绪或情感偏见所致, 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不相符的。

每个人在智力、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们的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 是处于需要“爱”的儿童阶段。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 力求因材施教;对学生付出真情, 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授课时要有耐心, 引导要热心,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决不挖苦、训斥, 甚至体罚。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情,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 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 要塑造别人,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美德修养, 才能影响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思想道德方面, 要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 比理想、比正气;在学习上要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动力, 比成绩、比进步;在生活上以教师的高雅、朴实、庄重的形象为镜子, 学会时常对照自己、修正自己。

第二, 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同时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此外还要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

第三,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自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超越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有健康的心理、要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结束语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在融洽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犯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应该像蜡烛一样为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倾注全部的爱。

总之, 在新的形势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真正使师生关系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舞台上, 奏响美妙和谐、生动有力的辉煌乐章。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留学的具体优势介绍下一篇:小学教导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