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2024-06-25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共6篇)

篇1: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必须积极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国际社会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国的国内与国际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应该对我国所面临的形势与所应对的政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政治方面: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中央纪委监察部近日连续召开四次座谈会,分别就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重点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经济方面,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具体表现在 商品住房价格持续攀升, 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 煤电价格联动,粮食价格上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等等,因此国家加大调控的力度,以确保这些产品价格的稳定,包括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住房价格 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认真地进行研究煤炭价格整体水平不低煤电价格联动的原因;必须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方面: 在去年西部地区成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中东部地区的改革,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台湾问题:,陈水扁再次逆势而动,大肆鼓吹“台独”分裂主张,蛮横限制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蓄意毒化两岸关系气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并且竭力撕裂台湾社会,制造族群对立。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天灾人祸):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因此高层对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

国际的形势与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归根到底是两股力量相互角力所造成的后果——一方是中国在各个地区、各个层面上的竞争对手们或单独或联合地对我国进行的包围,而与之对应的另一方则是中国为突破包围所做的努力。

目前,这两股力量的相互较量在中国的周边,即东亚大陆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对方暂时无法进一步压缩中国现有的战略空间,而中国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造成这种平衡的原因,用孙子的观点可以归结于“慎战”思想。中国周遍存在的挑战与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向:东南、西南和西北。

东南方向:亚太地区主要有三个主要国家(中、美、日),两股主要势力(中、美日)。历史上日美两国长期遏止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现在也如此.他们通过军事同盟来遏制中国,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美日同盟,其次是美韩同盟。举个例子来说吧:美日企图通过控制台湾来遏制中国.众所周知太平洋地区对中国的封锁和遏止在军事方面主要建立于岛链之上。然而台湾最重要.只要掌握了台湾,后果对中国将不堪设想.因此当台海爆发战争时,美、日必然会插手干涉.因为台海爆发战争对他们不利.西南方向:主要问题是“藏独”和印度的威胁.因此要控制好民族情绪,同时用驻军来威慑分裂势力,才能保证祖国统一.作为南亚第一大国,印度的力量不可小视.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因此我们要扶植巴基斯坦以牵制印度,这样才能分担中国的一些压力.西北方向:主要的威胁是妄图分裂国家的“疆独”势力。其中阿富汗和费尔干纳谷地这两个著名的不安全地区有大量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依靠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大搞分裂祖国.因此对新疆的主要是安抚民族情绪,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维护社会稳定.还有中欧关系:欧洲人和中国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或许,经济利益才是中国和欧洲的唯一纽带。和中国人扯上经济利益,可是咬上了一块大肥肉。欧洲人称霸的时代过去了,他们也不奢望能在中国的领土上做什么,能捞点钱,大家就很知足了。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具有很大的威胁.综上所述: 在此情况下,中国要保持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共同发展,同时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篇2: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

引子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来记载我真切的感受,或许是一种幸福,我出生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或许是一种幸福,我见证了新时代的中国;或许是一种幸福,我们的民族正在不断强大。可以确切的说,新千年伊始,我的思想与意识也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开始真正的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开始真正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起初,在我思域里,或许是受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我只认为中国始终在受别人的压迫与阻挠,而没去很深刻的想过,我们的国家正在慢慢的“起步、挺胸、抬头”。

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时政要闻,关注军事形式,甚至关注民生,关注国家领导人,尽管我对政治及军事一窍不通。我对这一届领导人的偏见不仅仅总理是我的校友。其他发达国家我不敢推断,在中国,只有关注民生才真正是关注中国,只有关注民生的领导才是好领导,这一点所有人都应该不会否认。在这种情况下,依托中华民族体制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真正开始迈向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步伐!

摘要

G20国峰会实质是一种转折,使得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当然,世界的发展也出现重大转折!在当今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体制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不管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体制正在不断的改善中。从东亚病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G20走到G2,中国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战,或许,这种挑战也是也是一种机遇,使得中国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长足发展。又或许,这也是一个深渊,中国一去不复返!

关键字

G20国峰会欧盟金砖四国霸权主义核心中国

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看看到底中国是不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看《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是G20吗?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何谓“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分别为中国、俄罗斯、印度及巴西,而四国又被分为两大部分,以中国为一个层次,其它三国为另一个层次。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原因简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其它三国总和,不论从生产力强势还是冲击力强度都较三国强大,造成的冲击波迅猛,留下的印象深刻,引发重视的程度极高。

其实,俄罗斯被纳入“金砖四国”范畴并非美国希望,但欧盟则需要俄罗斯为其冲锋陷阵,吶喊厮杀,当开路先锋。欧盟深知美国不能容纳俄罗斯的心态,因而更需要俄罗斯作为

牵制美国的一只棋子。至于印度及巴西,很明显就是美国棋盘的重要棋子,没有这两国,美国根本就不想下这盘棋。

很显然,中国明显游离于美国的棋局之外,美国虽然在不少问题上与中国对抗,尤其是在军事及台湾问题上不会轻易松手,但走近中国必然成为主调,尤其是涉及经济领域及学术交流方面,美国需要中国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甚至尤为突出。

至于欧盟,除了萨科齐的法国“部分”代表飘忽不定外,其他欧洲国家越来越读懂了与中国交往的好处。尤其是今年年初的采购,尽管国内外舆论重重,但最终的构思是对的。国内的民众想,中国花巨资引进国外的技术与设备,根本是在浪费钱,或许只是在拉拢西方发达国家;而国外又斥责中国在这个“非常时期”搞破坏,认为中国是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中国此次采购是真确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有句话说的好:周瑜大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有资金,他们缺资金;中国没技术没设备,他们有的是技术有的是设备,干嘛不大家愉快呢?还有,向俄罗斯、东亚及非洲一些国家贷款而获取石油都有同样的性质。

也就是萨科齐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萨科齐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坚定的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保证不干涉别国内政”,我的看法只有一句话:萨科齐终究狠狠的打了自己一巴掌。

美国的骨子里从来就不愿意退出世界霸权地位,但有两个原因令奥巴马不得表示支持世界“变革”。奥巴马表面上靠“变革”起家,但坐上总统宝座之后,就绝对不愿意看到出现不利美国的变革。

欧美对G20大张旗鼓,原因在于两点:

一,G8在世界上受到认同的声音愈来愈弱,尤其在新兴国家中的声望更不断滑落,如何保持美国的强势,奥巴马寻求的是另类的“变革”,于是追随布什时代导演的扩大世界强国排行榜,才同意G20的出现。但G20发展到伦敦峰会,却令美国估计不到,希望继续在世界指手画脚的时代也随之出现“变革”,代表新兴国家的“金砖四国”不随美国指挥棒起舞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立场清晰自不待说,即使印度与巴西这两个被视为美国卫星国的国家,也未必处处随美国起舞,这才是美国失之预算的败局。

二,欧盟愿意支持G20的原因在于经过十年整合而无法形成压倒性与美国抗衡的优势,不得不再利用G20这种扩大范围的做法,争取更多支持力量。但是,以金融海啸对欧盟冲击之大,欧盟的希望未必能够实现。甚至有舆论认为,即使再过十年,欧盟只会更呈劣势而不会增加优势。除了直接面对美国的竞争之外,欧盟还必须面对新兴国家的挑战与冲击。欧盟一些领导人就因为看到这种世界发展新趋势,才对最近不少针对中国的行为采取冷对态度,最终使萨尔科齐也不得不在压力之下靠近中国。

在欧美备受金融海啸冲击、焦头烂额的时候,在全世界都在计算着经济负增长幅度的时候,中国却提出了“保八”的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情况不能不令世界瞠目结舌,无从理解。但是,如果乐意平心静气看中国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就不难发现其中缘由。

世界看好欧元及人民币可以与美元争霸,认为三者必成鼎足之势,但十年来欧元无法冲出樊笼,难免令人失望。有人提出,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之后,相信便可以与美元匹敌,这不无道理,因为中国牵引着新兴国家成为龙头,不论实力、影响力都是“强强”中最有能力与美国竞争的一股势力。

那么,在这种强压力下的世界,世人的焦点都会落在谁的身上?

不用说,当然是奥巴马。他说:我们已预备好领导大家,但别的国家愿意跟随吗?另一个会攫住头条的是法国的萨科齐。而代表欧洲最大经济国德国的默克尔,对布朗跟奥巴马的剌激经济方案不是全盘接受,或许能成为反对派的焦点所在。当然,搞这趟奢华峰会的布朗也在此列。而俄罗斯呢,总能吸引人家目光,但她的角色如何,很看她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情。

俄国人曾以为世界就在他们手中,但不久石油价格就崩盘了。

很显然,此次G20峰会,除了正急速崛起的经济体系巴西外,中国才是真正的王者。中国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超强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的银行家。中国大量入美国国债,让美国经也要靠我们的中国牵着走了。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美国的历届政府都致力于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主线。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 “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

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这样不仅使反恐斗争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三是美国将巴以问题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

另一个问题是某些国家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问题,最主要的是针对车臣恐怖问题,美俄对立情绪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借此将车臣问题国际化,对俄车臣政策的质疑之声压过了对恐怖分子的谴责,甚至施压要求俄政府同车臣恐怖分子谈判。引起了普京和俄朝野人士的不满。其次是美欧在反恐问题上的分歧继续发展,致使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

(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世界非拉国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洲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失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点,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就关系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又被全世界人民给予厚望。

同时,中国一贯重视发挥大国作用,坚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声誉和好评。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急邻国之所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向有关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对地区乃至世界的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都表明我们朋友多,他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l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

汉语课程,大约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以外,使用汉语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亚,汉语是第一大外语。这一切都是中国国家地位不断提高的表征。

然而,中国现阶段还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尽管在此次的金融风暴中我们相对较为成熟,中国所面临的敌对势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人会比我们想的更好更远,我们有信心!

参考文献:

(1)、丁原洪,《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

(2)、资中筠,《持久和平任重道远》,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

篇3:浅议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中国经济同样也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让沿海经济失去光泽, 大量持有的美元储备资产大幅缩水贬值, 高企不下的房价提前透支了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经济的不景气使银行房贷面临较大金融风险。面对罕见的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政府在2008年底果断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 积极扩大内需, 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及国际收支相对平衡, 防止危机大范围袭击中国经济。2009年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救市政策支撑下, 中国经济率先反弹, 达到8.7%。今年我国经济在较快回升的同时, 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 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 但比较缓慢, 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 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 政府投资拉动为主, 内生性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相对不足。

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 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 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 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2009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需增长的贡献率约为70%, 消费对内需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 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 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 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 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 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能力尚弱, 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

2010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 但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 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 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 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 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 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 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以来欧美国家数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开展救济调查, 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实施特保措施等, 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 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 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 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 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由于货币信货投放过大, 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 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且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 集中度比较高, 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 监管不到位, 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 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 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

二、当前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

2010年, 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 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

(一)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引导作用。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 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 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优化信贷结构, 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来, 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信贷资源, 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 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 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三) 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

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 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 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的消费能力, 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 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 引导民间资本向高科技领域投资。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 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

(四)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加大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强化目标责任制, 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 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 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五) 继续实施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保增长与保民生相结合, 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鼓励自主创业, 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着力做好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的就业工作。落实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政策。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妥善安排好生活困难群体和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晓求, 赵锡军, 瞿强.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篇5: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篇6: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经济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认清经济变化之态,把握经济发展之势,谋划推动经济建设之策,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共同聚焦的话题。

一、2015年我国经济建设回顾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底公布的经济数据,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2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9%,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粮食产量达62144万吨,增产2.4%,实现“十二连增”。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实际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实际增长7.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实际增长10.6%,其中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最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年未,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去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41亿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55亿元,下降1.8%;进口104485亿元,下降13.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63亿美元,增长6.4%,其中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商直接投资85亿美元,增长25.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8亿美元,增长18.2%。

去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后,引来国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和聚焦,担心、焦虑、猜疑、唱衰乃至“硬着陆”之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我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呢?

(一)实现6.9%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而又十分珍贵。

2015年,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比上年有所放缓,但来之不易,不仅有较高的含金量,而且对稳定就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也十分抢眼。

6.9%的增速“含金量”较高。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6.9%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不仅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目前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范围看,6.9%的经济增速仍然是比较快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9%的增速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物价。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计划312万人;农民工总量达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粮食产量增产2.4%,实现“十二连增”。这些情况表明,尽管与过去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相比,6.9%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稳定增长态势没有改变,继续处在合理区间。

6.9%的增速也来之不易。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国际贸易延续低迷态势,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地缘冲突加剧;国内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萎缩等两难多难问题更趋突出,趋势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6.9%的增速难能可贵、来之不易。

6.9%的增速还稳住了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力拉动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名列前茅,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增长之源。

(二)去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协调发展成效明显基础上取得的。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一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要素的流向和配置;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既坚定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又加大对符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使经济结构加速优化、更趋协调。

去年全年,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7.0%,分别比上年提高1.2和0.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3,比上年降低0.02。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9和1.1个百分点。

(三)在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方兴未艾,经济动力正在积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明显。

去年全年,创新创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出资金总规模达577亿元,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果显现,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157.8万件,比上年增长32.4%,签订技术合同30.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的支撑下,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孕育并迅速发展:去年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2%

和6.8%;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6%;快递业务量增长48%;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103%;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工业机器人增长21.7%,智能电视增长14.9%,智能手机增长11.3%。科技创新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6.6%。

(四)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费结构深入优化调整,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针对资源环境对我国社会生产的约束日趋强化,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去年全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4.0%,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9%,提高0.9个百分点;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9%,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使能源消费结构加速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五)虽然外部经济环境艰难,但对外贸易和投资仍取得可喜成绩,“一带一路”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自贸区建设,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更好结合,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去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尽管出口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世界出口降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特别是服务出口、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其中,投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2.4倍,投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5.9%。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2万亿元,超过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我国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六)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人人参与、尽力、享有的要求,大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确保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去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按照2300元/人·年的农村扶贫标准,去年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36万人、365万人和6823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人数分别为1708万人、4903万人和518万人。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仍在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总体而言,去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可喜可贺的,它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正确的、有效的,不仅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而且有利于激发发展潜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些建设成就,为我们充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风险与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准备。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看好”,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实现增长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两位数的高速发展,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也达到7.8%的水平。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聚集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不可能总是维持高增长态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之后逐步回落到正常增长的状态,着力解决高速运行聚集起来的各种内在矛盾和问题,这是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正常反映,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是周期性、结构性和外部性三重因素作用叠加的结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格局分化,负面因素增多,全球贸易低迷,外部需求疲软持续,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去年以来,我国把经济政策的重心集中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上,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妥善应对来自于国内国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着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的问题,尽管使一些经济行业的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增长下降,但是优化了整个经济结构,转变了发展方式,为下一步的强劲增长做好了准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

二是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快速增长。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但经济结构不断得以改善和优化,人们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一批体现现代经济发展方向和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以去年为例,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仅约1.6万亿元,而第二产业投资则为22.4万亿元,第三产业更高达31.2万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4.2%。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比重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4.3%,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

服务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引导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有效抑制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扩张,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国家对创新创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206家,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比上年增长32.4%,签订技术合同30.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14.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此外,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破国内生产总值的50%;全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66.4%,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我国经济运行分化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的速度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运行分化,区域格局、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也在分化。

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力调整,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日益明显分化的特点。一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此消彼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激剧变革之中。以过去五年来的情况为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逐年缩减模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不断逐年提升,领跑国民经济的运行,到去年底,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5%。二是在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运行也在不断分化,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态势。比如,同样在工业领域,传统行业越来越受到资源约束加剧、上游价格抬升、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降的局面,而新兴的产业则呈现出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良好、适应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的格局。以去年为例,我国的原煤、火电、粗钢、烧碱、水泥等生产行业,均进入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态;而智能电视、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生产行业,则出现快速成长和大幅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去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和0.7个百分点。又如,在电力生产行业中,去年火电的增幅比上年下降2.7%,但水电则又比上年增长了5%,核电比上年增长高达28.9%。这些分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走向转型发展。三是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有取代传统行业、引领经济变革之势。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兴起,发展出一系列经济新兴业态。根据去年的统计,我国网上商品零售、快递业务、移动互联网接入等行业成长壮大较快,并给人们以切身感受,形成了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此外,区域增长格局也在明显分化,中西部地区走向跨越式发展,新兴经济开发区正展现后发优势,老少边贫地区也正借助精准扶贫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四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尽管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较大、增长缓慢、运行分化、内部环境趋紧、外部挑战严峻等诸多困难,但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高速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仅去年我国6.9%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部分,就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阶段,转而进入“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3亿人口构成的大市场和3亿中等收入人群形成的新兴消费实力,市场产品供给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发展,刚刚超过50%的城镇化率,当前正加紧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速推动的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变革,正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的营运等等,都正在为

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助力。因此,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是牢固的,经济韧性、发展潜力、回旋余地是巨大的,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其良好的,动力是强劲的,保持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是有充分保障的。五是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引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长期面临的工作重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但时间一长,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加速减弱,以致社会经济震荡不停,直到目前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二是在我国现实经济结构中,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生产指数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亏损面达到80%,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大幅下降,而这些行业又占据着大量的人力、资金、土地资源,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三是在时下,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又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面对我国经济当前存在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叠加的结构性困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经济运行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保持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使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强调,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与此相一致,会议认为,20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1)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2)帮助企业降低成本;(3)化解房地产库存;(4)扩大有效供给;(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趋势

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提出了“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并对今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做出了安排:

(一)“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三五”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六大方面的主要目标: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升到12万元以上。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李克强总理在《报告》强调:完成“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二)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作出这样的预期,是考虑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等问题。有6.5%-7%的增速,既能稳定增长,又能实现就业的充分。

为确保今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的更大空间。通过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投资与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是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全面在线监测排污企业,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充分体现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三)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我国现有经济基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回落到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态势,将会有效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过山车”现象产生,带动社会生产进入到长期平稳运行之中。由于经济基数大、体量大,中高速增长形成的经济成果和增量,将能够足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使人们分享到更多更好的经济发展成果,生活水平、保障水平会逐年得到提高、更加广泛,对此应当坚定信心、充满希望。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加大推进力度并全面深入展开,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中高端方向发展,而经提质增效后迈向中高端的社会生产产品反过来又引领社会消费需求,形成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三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这“三新”将会获得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或“龙头老大”。与此相对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追求低碳、绿色、环保、健康,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线,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变为现实。

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形成的“创新驱动”方兴未艾、持续发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聚集强大动力、增添旺盛活力、增强竞争实力、铸就生命力。创新与创造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格调,“中国制造”转变中“中国创造”,推动社会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五是:“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质好效高”、“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模式、新格局形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六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相更加灵活、适时、有效,“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互协调,社会经济秩序更加井然,政府简政放权,职能根本转变,治理行为规范,法制政府建成。

上一篇:78月份党员学习笔记下一篇:关于比赛成功的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