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2024-08-23

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共11篇)

篇1: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我们想要在平时锻炼肌肉,首先我们要选择的正确锻炼时间以及锻炼方法,所以我们一般可以在晚餐过后2个小时进行俯卧撑运动或者我们在早晨的时候进行锻炼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锻炼肌肉要注意重量以及组数等,这样才能够保证锻炼肌肉的效果,建议男性朋友们可以来了解一下锻炼肌肉的时间。

研究发现,高强度运动可在饭后两小时进行;中度运动应该安排在饭后一小时进行;轻度运动则在饭后半小时进行最合理。据此可以推出几个最优运动时间段:

早晨时段:晨起至早餐前 5:30――6:30,上午时段:早餐后2小时至午餐前 9:00――10:30,下午时段:午餐后2小时至晚餐前 14:00――17:00,晚间时段:晚餐后2小时至睡前 19:00――21:00。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从上面对于什么时候锻炼肌肉效果是最好的,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锻炼肌肉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举哑铃以及做俯卧撑的方法,但是我们要注意锻炼的时间一般是造成或者傍晚,同时我们要注意锻炼肌肉的饱和度,过度运动容易引起肌肉拉伤。

篇2: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牛奶和蜂蜜都有着最好的美容效果,每天晚上热一杯牛奶,等温度冷却后,加入适量的蜂蜜,长期饮用,可以美白肌肤。

秋冬季节最好的美白滋补汤

秋冬是一年四季中最佳的保养时间,精明的美眉,都懂得煲些滋补汤来“养”自己,像“杏仁珍珠豆腐汤”“花生猪手煲”“首乌鸽蛋汤”等对肌肤都很有好处哦!

秋冬季节吃水果美白

秋冬季节,吃对水果也能美白,像:梨、苹果、柿子、石榴、板栗等水果,都特别适合秋冬季节吃,你也可以试试!

刺激脚心的涌泉穴

秋冬季节,经常的刺激下脚心的涌泉穴,也能使肌肤美白,真不是吹牛,现代医学认为:刺激涌泉穴,能促进荷尔蒙分泌,使身体各处肌肤变的白皙而有光泽!

多喝白开水

篇3: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一、吃透教材, 因材施教让学生感觉学习的轻松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的时候,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 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 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 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要使学生感到数学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 而不是一种负担, 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 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 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 把密切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 开辟“数学角”, 成立兴趣小组, 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 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2) 解释学生所疑, 解学生所难, 乐学生所乐。

二、烘托气氛, 培养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 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 积极主动, 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培养学生愉悦感的重要途径有:

(1) 各抒己见, 在课内展开争论, 从而强化学习气氛, 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我让学生相互评议, 双方展开热烈的争议, 前者谓化小数计算简便, 后者说化作分数计算简便, 我鼓励学生双方举例验证, 并将举出的例题给全班练习。每个人得到鼓舞, 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真正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2) 解题活动中, 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魅力。

(3) 利用数学的简捷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诱发学生的愉悦感。

三、踏踏实实, 循序渐进培养数学学习的严谨作风

严谨感是指人们追求科学工作作风的情感, 它能促使人们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心理学告诉人们:严谨作风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去, 而数学教学活动又能形成严谨的作风,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解题过程中, 必须思路清晰, 因果分明, 不要有任何遗漏与含糊之处, 重视解题后的回顾。

四、多鼓励、经常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成功

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 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 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自我欣赏与陶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

篇4:什么是最好的纪念

张品成(职业作家):去年清明特意请了些香烛,去海边焚了。大凡在海南的人,多半以这种方式悼念亲人。

我父母都曾期望我出息,所以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勤奋工作。

对亲人,关怀方式有两种,一是对长辈,要更体贴,因为他们在世日子没有我们晚辈多。与其死去后悼念,不如让他们活着时更感觉幸福。对晚辈,那就得学习前辈,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曹超凡(职业教师):去年到了爷爷的墓边,奶奶哭了几声,然后要我站好了,往爷爷那土堆作揖,奶奶在一边念叨,:求爷爷在天之灵保佑,然后,我们就在爷爷的墓边坐下来。奶奶要说一阵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方得离开。我的爷爷很疼我。记得小时候爷爷让我骑在他脖子上,行走在集市中,旁若无人。我什么也不懂,当时三岁不到,我要的是快乐,爷爷用他的老手和老的肩膀给了我,而成为我最纯洁的回忆,即使模糊得认不清爷爷的一张脸,但那冰冷的石碑告诉我,爷爷曾那么爱过我,那么单纯,也那么廉价,却在我的心头烙下了一个方向,让我活得不迷惘。

让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过得更好,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最好的祭奠。

刘丽(职业编辑):去年清明节我们全家去给奶奶上坟。奶奶活着的时候,一直很硬气,从不向自己的孩子伸手,按照自己的逻辑而活着,不给人添麻烦,直到生命临终,也只是说:如果活的人还记得,清明节就到坟头烧把纸吧。

曾纯辉(职业金融):清明节,我们全家去给爷爷上坟。对健在的亲人应把心思放在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体贴关照他们的风烛晚年。而不能像有些儿女把目光盯在现有的一点点父母赖以安度晚年的财产上,过早地计较继承与分割,甚至有的产生怨恨情绪。

汪欣(职业国企员工):可能人人如此,到了晚年这一段的日子最难安排。因为到了这个阶段都是无权无力了,实用价值没有了,又面临人生的终点,身体也会日趋衰弱,家庭中会有一些难题,这段日子最难熬,所以儿女们要经常回家看看。

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不如临终前守病榻三日。平素的亲情敬意固然可嘉,而真正困难时的全力扶持才是尤为需要的。

刘红艳(职业公务员):当代人如果对待自己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儿女那样就好了。如今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有的伦理道德在淡化,新的养老制度还不完善,有的老人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冷落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

江萍(职业医生):多一些关照和温暖总比麻木和冷淡要好得多。家族之间、亲友之间的亲疏冷暖,不可以财势取人,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急所急帮作需。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亲情之亲友谊之密,只有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是无偿的帮助。那些锦上添花之类的做法,不如雪中送炭为贵。

王刚(职业房地产管理):我家祖籍是天津的,我有很久没有回老家去了。2004年,我曾经回去过了一个清明节,那里的风俗是祭拜、上香,时间一般在清明当天最为鼎盛。那一天,我们是全家出动,买了“曹子糕”等糕饼,祭拜了去世的亲人,然后去踏青、放风筝。我觉得清明节是我们纪念亲人的一种传统方式,应该延续下去。

篇5:英语学习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说上面的是通过“听广播”学习英语,那么下面我要推荐的就是通过“看电视”学英语了。有些人喜欢在每天晚上七点收看CCTV,而我则习惯三天两头看一期NBCNightly News (《NBC夜间新闻》)。该节目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下载到该节目的视频(有一些粉丝为其制作了英文字幕,将其压制成MP4文件供网友下载)。

可能有同学会抱怨:“听新闻广播,又看新闻视频,这也太枯燥了吧!”确实,若让一个学中文的老外天天看CCTV新闻频道,他也一定会崩溃。所以,我在这里再推荐一档轻松、幽默、无比欢乐的电视节目——JimmyKimmel Live (《吉米现场秀》)。该节目是美国ABC电视台晚间脱口秀节目,由JimmyKimmel主持,他的主持极尽恶搞之能事,令人捧腹。例如,吉米请美国著名演员马特·达蒙作现场嘉宾,在达蒙出场之前,他花了很长时间介绍达蒙的作品和所获奖项,等达蒙终于上台、屁股还没坐热时,吉米就说:We ran out of time for him tonight. We’llget him on air again soon. Matt Damon, apologies, we ran out of time.

说到“看电视学英语”,英美剧和电影不得不提。这不仅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最爱的资源,而且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学英语方法。我对英美剧和电影的热衷比起大部分人来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选择英美剧无非两个标准:自己喜欢;难度适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我看剧则基本上属于“不择粗精,咸甜杂进”,不过回顾多年来最喜欢的那些剧集,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角皆为才华横溢的悲催自虐型中年男人,如24 Hours (《24小时》)里的Jack Bauer,House, M.D. (《豪斯医生》)里的Gregory House和Breaking Bad (《绝命毒师》)中的Walter White。至于难度,那就是要量力而为,不要选择对自己偏难的英美剧作为学习材料,即避免语速过快、语言难度过高的英美剧。例如,假如你是初中生,若选英剧Sherlock(《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在华生面前大秀自己超高智商的口语段落作为练习材料,那就很不明智。在该剧第二季第一集里,福尔摩斯推理航班信息时在不到50秒的时间里内狂飙了175个单词,中间还停顿了3秒。要知道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的语速也不过每分钟130~150个单词左右。所以,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英美剧来学习。

至于怎么学,我建议看两遍。第一遍正常看,尽情欣赏精彩的剧情,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扮花痴状。隔一天后看第二遍,将自己的状态转为“学习模式”。这里我强烈推荐我读研时的口译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夏玉蓉老师)教过的一种方法,即把一集英美剧或一部电影中的对话部分的中文字幕摘出来,制作成word文件,然后以此中文版为“剧本”,自己分饰两角,用英语去还原对话。如果觉得难度高,还可以先自行翻译出来后照着念。最后对照原版的英文字幕,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进行总结提高。这种方法对提高口语和口译能力大有裨益。以我极其喜欢的BreakingBad为例,有一集里Hank说他身体不太舒服,用英语表达常说成:I’m feeling a little under the weather. 但相应的英文字幕是:I’m notfeeling a hundred percent. 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很难忘掉。不过,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选择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对话,二是中文字幕的质量必须尽可能高。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上面基本没有提到‘模仿’二字啊?”其实,模仿的精髓无处不在。其体现于:1. 尽量让自己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媒介,如英美广播电台、英美电视剧和电影,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地道的英语;2. 通过以上资源练习听说时,需要模仿的不仅是其语音语调,还有其用词、句型以及表达方法。

篇6:最好最快的英语学习方法是什么

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碑),其教学法不是让孩子“学知识”,记忆知识,而是通过图像与语音直接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使孩子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会外语。就像Jack看到爸爸喝牛奶,就能脱口而出正确的英语表达。东西儿童选择rosetta stone来帮助孩子学习外语,也是看中了其科学的“沉浸式强化训练法”,而不想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重复我们“背多分”和题海战术的老路,而是尊重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即母语习得的方法。

2、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以孩子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营造全天候的学习氛围。

怎么做?

一、仪式感。在东西罗塞塔开班之前,我们做了一次开班前培训,老师跟学员分享了一些学习理念和方法,要求每个家庭家长和孩子签署一份学习协议,保证坚持学习。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起去坚持学习的仪式感。

二、爸妈是孩子最好的学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厌学,不自信,状态不佳的情况,爸妈对孩子情绪的疏导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轻松愉快地坚持学习。有些妈妈告诉我们,自己的劝说,孩子不“感冒”。

不参与其中,又怎么理解孩子?专属班级群使家长、老师们能随时交流,并且我们专门给想要创造家庭口语环境的伙伴提供了口语群、线上班级,让爸妈们和孩子一起进步,感知孩子学习语言中的困难。相信,学伴爸妈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理解孩子。

(爸妈们同步学习的网络班级,其活跃度基本上每周都超过99%的活跃家校师生群,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做最好的榜样,也成为孩子全天候的口语交流伙伴!)

3、灵活的线上班级学习模式

一、线上老师。去线下培训学校,时间大半花在路上,而且培训机构、老师良莠不齐。东西儿童教育的教学师资团队大部分来自海外留学并在英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具备很强的线上班级辅导的实战能力。老师们除了制定系统的学习方案外,更是与学员在网络群体里全天候互动,提供随时的答疑和指导。

二、线上学习互动。既有家庭的学伴,还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学习“不寂寞”。

篇7: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紧张的复习竞争实际上是脑力的竞争,复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所处的状态。因此,考生要学会科学用脑。科学用脑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最佳学习时间段。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大脑活动的效率是不同的,学习时间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一天中大脑最清醒的时候。

那么,什么时候是一天中大脑最清醒的时间呢?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一天之内有四个学习的高效期,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握、消化和巩固知识。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此刻无论认还是记印象都会很清晰,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外语、定律、历史事件等。有时即使强记不住,大声念上几遍,也会有利于记忆。所以清晨是一个学习记忆高效期。

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

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过的东西,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除以上一般性的学习时间规律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还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时间规律和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最佳时间段,同时,要养成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的习惯。

如何把握时间?

整天坐在那里学习,为什么成绩总提不高?

那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整天看着好像很勤奋,其实,心早已“飞”走了。人的学习成绩与其所用的学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学习时间与成绩的关系,我们不妨把学习时间分为三种层次。

计划安排的时间:它是由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按课程表)和自己课外安排的学习时间两部分组成。

用于学习的时间:它是指在教师完成常规课堂管理一(如点名、处理纪律问题等)和自

身学习准备管理(老师也准备学习用品等)之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

学习投入时间(也称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所用的时间。

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计划安排时间和用于学习的时间关系都不大,而与学习的投入时间成正比,可以说投入时间决定学习成绩。我们常见到有一些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怎么多,而学习成绩却很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时投入地学,休息时尽情地玩。

既然学习成绩由投入时间决定,那么学习时就应做到:

(1)无论是上课或是自学都应提前做好准备,查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必要时在书桌上写上醒目的“务必集中精力”、“不可自己骗自己”、“离考试还有30天”等警示语,以督促自己集中精力学习。

(2)制定短时间内的学习目标。每次开始学习之前,都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在这段时间内应完成的任务量,以其来约束自己。

(3)加强自我监控。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监控,排除杂念,放松人静,专注于当前具体的学习内容,不胡思乱想,不在本上乱写乱画,不因别人说话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在学习过程中整理自己的头发衣物等。

如果患有严重的注意力障碍,则可以去有关的医院进行诊断与治疗。

如果你焦虑,现在就开始学习吧

学习上的焦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昨天的某些学习感到遗憾,一是对明天可能出现的情况感到恐慌。其实,今天之所以遗憾,是因为当昨天是今天时,你没有好好把握住;而今天是明日的昨天,今天你把握得不好,又将会成为明日的遗憾。所以,如果你今天听课时,仍在为昨天的一次考试失败而焦虑,那么,今天的课你也没有听好,它又将成为明天的遗憾;你在做今天的作业时,却焦虑着明天的竞赛,那么,明天令人担忧的局面可能真的会出现。居里夫人一生中遇到很多不幸,受到不少挫折,可她一如既往地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登,并没有因焦虑而精神崩溃;杨振宁教授一进实验室就是一星期,靠啃干面包、喝白开水充饥止渴,他也没有被焦虑困扰。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一份“奢侈”,他们更珍惜手中掌握的今天,更看重正在做的这一切。因此,为了避免明天出现更多的遗憾和焦虑,那就放下包袱,从现在开始行动,让自己忙碌起来吧!你要把学习生活安排得尽量充实、严谨,享受紧张,体验充实,欣喜于收获;唯独不给焦虑留出时间。

不过,以上所说的并不是要你封闭和狭隘。对于明天,对于未来,应该仔细考虑、计划和准备,而不是为此整天焦虑。处于焦虑中的考生只有紧紧把握住今天,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篇8:学习最好的效果是什么

语文必修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但并不都适合朗诵。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朗读, 所以在选修教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来完成学习, 并且充分朗读必修教材中的作品, 以期反刍, 重新获得滋养。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 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来欣赏这种“美”,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 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 以教学带朗读, 以朗读促效果, 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 严格地说, 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 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书面语言都有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 “意在言外”的含蓄。作为朗读者, 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 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 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 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 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 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修) 既是古诗文高考知识点再次整合的好素材, 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朗读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析。

一.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 可以为学习其他鉴赏方法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诗歌部分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但站在诗歌赏析策略和学生接受习惯的角度上去想, 此鉴赏方法的顺序并不合理。为此,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先“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培养朗读的好习惯;接着“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会通过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和主旨, 深切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单元的诗作, 并做好朗读点拨, 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避免把选修课上成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课。这样教学就有层次一些。朗诵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 用声音立起来, 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 教师或学生朗读时, 眼睛所感知的文字, 耳朵听到的声音, 口耳相传, 目视口诵, 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 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具有强大的言语感染力, 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言语的同时, 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 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将进酒》这样的篇目, 非朗诵不能穷尽它的美, 我们可以选取优秀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读音频或视频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感受诗歌里狂放背后的压抑。

选修课文一经朗读, 便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况且我们的选修课本来就是审美课。在教学中本来就要少讲语文知识, 淡化分析讲解,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 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篇目的取舍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 容量大, 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 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 “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胆培养教材整合意识。其实大家都知道, 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 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 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 而应该是通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 是否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 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 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 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 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 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 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 不但在写作时可以进行心理摹拟, 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美文的辞章,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 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 可大大促进“说写”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是教师作示范朗读, 都要充分遵循朗读的内在规律。学生听老师朗读示范, 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 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 也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 融化更快, 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况且朗诵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教材, 熟读成诵就可以运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丢给学生去朗读学习, 他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也会学得比较认真。

三.朗读作为一项学习要求, 是对学生自主赏析的最轻松的干涉

通观“诗歌部分”, 发现一个“可喜”现象:老师要讲的内容只有3篇赏析示例, 其余的作为学生的自主赏析和课外阅读鉴赏。老师的日子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 但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干涉”学生的自主赏析。

朗读者进行朗读, 听者听别人朗读, 都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 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 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 激荡着他们的胸怀, 陶冶着他们的性情,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篇9:什么是最好的职业?

当然,作为职场大潮中的水分子,无数的人只是将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不分贵贱,无论优劣,总有人把别人抱有偏见的工作做成华章,名垂青史,也有人在大众崇仰的职业上遗漏墨迹、摧毁信仰。

而职业是淡定的,无论号称全球最好工作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守岛人的名牌怎样闪光,也有“岛主”沦陷在绝美风景里的寂寞,无论普通职场人如何辛劳,也有他绽放职业成就芬芳的刹那。

职业,可能不能评断最好与最坏,但在职场中的我们会品尝到快乐与泪水,感受着激情与低落,因为职业正不紧不慢地调着我们人生数杯鸡尾酒中的一杯。

爱或不爱,职业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篇10: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

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

(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

(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 B、竞争激励 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7、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 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 B、复习习惯 C、倾听习惯 D、思考习惯 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 G、审题习惯 H、观察习惯 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

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篇11:读书最好的境界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怎样读书的问题。

关于怎样读书的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谈微观的东西,既技术层面的东西。因为技巧层面人的差异性实在太大了,比如说我读书的经历中,还没有出现哪一本书我读了半拉子就放下了,一本我再不喜欢的书,无论如何我都是要读完的。这只是我的具体方法,不一定就适合大家。王蒙介绍他的读书经历时曾说,诸如《百年孤独》之类的好多名著,他读了五六次之后还是没有完全把整本书读完,但这并不影响王蒙对书本的正确领悟,以及他渊博知识的养成。

还有就是我读书的时候系统性很强,比如读鲁迅的时候,我在大二时曾把整个全集包括他翻译的作品全部读了下来,现在读散文也是如此,无论是哪个出版社出的散文年选我基本上都要买下来并坚持读完。这种方法非常笨拙,我相信并不适合人们现在的阅读。还有就是我读书的时候很少做笔记,这可说是犯了读书的大忌讳,肯定无法向大家推广,因为从精读的角度出发,若想把书读到深处必须做大量的笔记,有很多人是很推崇精读的,比如上海的吴亮先生(八十年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特别善于精读书本,以至于他达到读了一本书就可以写出好几本书的水平,可以想象他的精读是多么管用。

但人的悟性是不同的,孔子孟子时代书籍实在少的可怜,但他们仅凭那少的可怜的书籍卓然成为一代思想学术大宗师,我们缺乏他们那样的智慧,所以单靠精读不一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北宋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是马上、枕上和厕上,这种方法我想对大家也行不通,主要是因为大家不可能再利用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生活了,谁要是天天骑着大马生活,那实在是帅的太出格了,光路人那热辣辣的目光你都要天天出汗,不过其中他的充分利用时间读书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效仿的。

在具体技巧层面,我觉得根据个人具体的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泛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少年时代很少具备书香门第的氛围,所接触到的书数量有限,不可能像钱钟书那样,在就读清华之前就把经史子集的内容读了很多。泛读的好处有这么几条:一是能够实现量的积累,实现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为做到王国维所说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铺垫必要的台阶,离开了量的积累,对一般人而言,什么方法啊,兴趣啊都是痴人说梦。二是兴趣的发现,在各个学科门类中发现自我所钟情的方向,有了兴趣,就解决了读书的动力问题;三是摸索出适合自我的读书技巧,方法都是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这点道理大家都懂。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怎样读书,实际上涉及的是读书的境界问题。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大学者讲了很多,但我觉得在绝对的标准上,不是特别切合实际,他们的受众是那些爱好读书而且读书很多的人,关键的问题是初读者距离胸中藏万卷有着很长的距离。

说到境界,古人很推崇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认为他做到了超然于物外,达到了天地与我同一的化境,我对此境界很是向往,但我认为无法推广,因为我们读书多少还是有功利心在里面的,无论是求知还是修养自身,还是自我启蒙,还是应付社会各种硬性的要求等等,里面都有些目的性因素。

有些人可能也会学陶潜,随自己的性子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多少就读多少,读烦了就扔掉拉倒。我个人认为这种读书习惯不太好,是对自我的遮蔽,可能大家对我的话有所怀疑,跟着兴趣读书有什么不好呢?是这样的,兴趣有成熟不成熟之分,就像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会变化一样,兴趣也是个渐趋成熟的过程,你刚刚站在读书的起点上就有把握说自己的兴趣已经成熟了么?

除非你是个天才,我们回过头还来说陶潜,他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读了好多年书了,而且在官场历练了十几年,终于发现自我的性情还是在自然上,《晋书》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和他的读书境界相映成章,我现在给大家讲讲,传记里面说他:渊明不解音律,然置无弦琴一张,每酒适,则抚弄之,以寄其意。这样的意会不是能学来的,我们若是弄个没有弦的吉他,吃完饭后就假装弹琴的样子,不被旁人看作有病才怪呢!

在境界这个问题上,还有人推崇苏轼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书当作下酒之菜,读到会意处,就来上一大杯,前人笔记中记载他“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就是读一晚上的书需要一斗酒下去,这和陶潜的读书境界异曲同工,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学的。

还有人拿王静安先生三境界说来说事,实际上他所说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献身学术,毕竟还是属于小众化的读书境界,很难推向大众。以上所举的三种境界说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谁若是能做到三种中任何一种,将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切合人们实际的读书境界只有一种,那就是苦读,苦读是领会读书境界唯一前提条件。比如我们刚刚谈到的苏轼,他的出神入化是在很晚的时间段才出现的,早年的苏轼是典型的苦读学派的弟子。

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轼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就能够背诵《汉书》和《后汉书》,现在中华书局出的这两本书,一是10卷,一是9卷。

《汉书》的准确字数是八十万字,《后汉书》呢,也差不了多少,问题的关键是,苏轼除了背下这两本书外,还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方面的东西,没有扎实的学识积累,苏轼也做不到对书中兴味,神韵这些最高层次美学品位的理解。更谈不上后来他在诗文词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了。

第二个例子我想讲讲王安时,这位拗相公点了翰林之后,读书之苦甚至超过了苏轼,《宋史》记载他外放为官期间,每晚读书都要到凌晨三点钟左右,而六点钟左右必须要准时赶到衙门办公,算下来,这一长段时间内,他们的平均睡眠也就是3个小时。常常是起来后顾不上洗脸,也顾不上整理头发(那时的男子是长发,束好头发是基本的礼仪),就直奔公堂。

他的下属们见的多了,就怀疑这位上司私生活极不检点,夜夜笙萧才会弄成这样,私生活奢靡是北宋时代士大夫阶层的通病。所以就向皇帝揭发此事,后来皇帝把王安石专门传唤到京都询问此事,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他读书特别苦才搞成这样。所谓的拗相公不仅指的是他行为处世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对苦读书的执著上,苦读到什么地步呢?

苦读到食不知味的地步,也就是说吃什么都没有分别的地步,王安石有一个特别的饮食习惯,即吃饭的时候,只向距离最近的盘子下著。有一件事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一次皇帝在御花园请群臣吃饭,就想考验王安石是否如传说中说的那样,就把一盘钓鱼用的鱼饵放在离他最近的地方,王和皇帝边吃边讨论国事,讨论完的时候,一盘鱼饵也全被他吃完了。王安石的学问在北宋一代是数一数二的,根据宋代话本记载,连苏轼也在他的渊博学识前丢过丑,苏轼是何许人也,前面已做过详实的介绍,不用我多说,可见王相公的厉害了。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同样适合读书的境界,只有在苦读中,我们才会发现读书的好处,发现读书的价值,才能够将读书这种习惯放到长长的一生中去坚持。

第二个问题:读什么样的书?

最近的《百家讲坛》推出了系列学者阅读经典的栏目,掀起了一场全民阅读经典的热潮。媒体的出发点和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对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去除了民族这几年的浮躁之气很有作用。

爱书之人相对来说是专业读书者,应不应该读经典呢?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是很主张大家都一头扎到经典里去,不是因为经典不好,正像我上面所说,实在太好,读太好的东西一方面需要基础,一方面需要悟性,这两个因素人们不一定具备,我们的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根据大体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乱读一气的结果要么是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余秋雨语)要么是满脑子都被废品堵塞(卡夫卡语)。

今天,来自欧美诸国的通识教育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同,这个理念用在读书上,也是恰到好处。所谓通识,指的是一个人尽可能地打开视野,多多了解人文历史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们泛读的方法,基本的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思想史的通俗易懂的著作,我们都应该读一些。

也就是采取通读的策略。比如前几年出的一个系列书共有十本,包括《经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等等,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书本,都可以找来读读。这样读的好处是大家能够开阔眼界,我们应该知道,各个学科学问的最高境界都是融会贯通,缺乏一个大的视野,是很难登上山的最高处的,正像王国维所说,只有登上高楼,才能看得见天下各种各样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对于我们对当前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有非常的效应,比如以当前时代的视野来看,人类的理论和思想走到哪里了,这方面大家就要读读萨伊得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读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以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

要想认识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要读读刘晓枫和汪晖的著作;若想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应该读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及钱穆的《国史大纲》和李约瑟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若想把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著作,应该读读复旦大学葛剑雄的著作;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应该读读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美国的余英时做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以及北大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与哲学》;若想了解伟大人物的故事,那就应该读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傅雷家书》、《富兰克林传》,以及《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若是对思想史有兴趣,那就应该读读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系列,《顾准日记》以及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三卷;要是了解哲学,那就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简编》;

要想从书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那就应该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卢梭、培根、蒙田的著作。以上所举的只是大网中的一部分鱼儿,我相信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更多,更好的书。

上一篇:初一生活演讲稿下一篇: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通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