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

2024-07-08

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通用6篇)

篇1: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

红色,是一种信仰,然而他和其他的信仰不同,他从不让人去为自己谋私,从不让人去沉迷于飘渺的虚无,他让人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十月的一场燎原大火烧出了天空的第一片红,而后用了整整28年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努力拼搏将神州大地染成遍地红色,因此,这种红色的信仰绝不是虚无的,而是有无数的前辈用生命去检验、践行的,并在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中,成为我们世代相承之意志。所以,红色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不能放弃,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这不是上级要求,也不是政府要求,而是这个时代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代人能否实现中国梦。想要真正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并且要让红色血液在全身流通,让头脑清醒,让行动坚定,让红色的基因在自己的血脉中扎根。

众所周知,江西是中国工人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四大摇篮”。在这片光荣的红色土地上,孕育了以“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色基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都坚持奋勇当先、勇往直前,成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

因此把红色基因作为党性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潜移默化的传输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在红色教育中浇注党性修养的“心灵鸡汤”,汲取锤炼党性的最好“营养剂”,化平凡为神奇,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触动。红色基因让党员干部在回顾历史中传承精神,在立足现实中点燃激情,自觉地在思想上讲党性、讲信念、讲传统,在实践中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

不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没有经历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没有经受红色基因的熏陶,出现了信仰模糊、信仰缺失,甚至信仰倒退等问题。有的理想动摇,思想滑坡,丧失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有的宗旨观念淡薄,官本意识强烈,对群众“冷硬横推”。有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和膨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应对的挑战。

弘扬老区精神、夯实理论基础、学习先进模范,是对红色基因的最好传承和最生动的实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认真领悟信念与奉献,自觉理解使命与担当,把光荣传统转化为加强党性锻炼的内在精神力量,着力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上见成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夯实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执政基础,进一步凝聚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正能量,让优良的革命传统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让红色基因在改革发展中开花结果。

其实,我们身边从不缺乏自觉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模范。把研究做到最后一秒的戈壁之花林俊德,心里只装着别人的“当代雷锋”郭明义,不离不弃照顾养母十二年的孝心少女孟佩杰,造林22年永葆公仆本色的好书记杨善洲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扬红色精神,用自己的红色基因生长全新的红色血液。这些人无愧为时代的榜样。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千秋伟业筚路蓝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风云暗涌的和平岁月里,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力量才能步步稳进、兴盛强大,才能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如此,也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青海省军区部队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独有的老高原精神牢牢记在心、时时抓在手、处处践于行,从深入挖掘、深刻认识、深化传承老高原精神的三个维度上聚焦用力,赋予新的内涵,加深新的感悟,促进新的实践。

一、深入挖掘,追寻弘扬老高原精神的光荣征程与深刻启示

源自红色基因和延安精神又富有青海高原部队特色的老高原精神,灵魂是坚定的政治信念,特征是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精髓是自觉牺牲奉献,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历史赋予的基本内涵,也是实践昭示的深刻意蕴。一是老高原精神从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中走来,是引领官兵坚守政治信仰的红色血脉。当年红军长征进入果洛班玛县的24个昼夜里,红军战士从牛马粪里寻找没有消化的青稞,挖野菜充饥,在艰难抗争中坚信胜利曙光定会到来。解放青海时,前辈们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西北王”马步芳,后经300多次战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剿匪平叛胜利。一代代高原官兵正是传承了这种红色血脉,才自始而终地坚守了铁一样的信仰与追求。二是老高原精神从职责使命的奋勇担当中走来,是引领官兵砥砺血性虎气的决胜密码。XX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强震,军分区率先开展生命大营救,连续战斗20多个小时。一代代高原官兵,正是传承了这种埋于肺腑的决胜密码,才能把责任担当记在心里挑在肩上。三是老高原精神从干事创业的繁重任务中走来,是引领官兵正视困难矛盾的砺志文化。军分区、人武部成立之初,官兵住地窝、喝雪水,靠捡牛粪、拉石头、采蘑菇筹集资金,一代人接一代人改善环境,人一之我十之地干事创业,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一代代高原官兵正是传承了这种催人奋进的励志文化,不比物质享受、不比多彩生活、不比利益丰厚,心态从容、心情愉悦、心力旺盛地受领和完成任务。四是老高原精神从利益调整的重大考验中走来,是引领官兵根植奉献意识的淳朴情怀。1985年,百万大裁军,500名人武干部自愿移交地方,其中70%以上的干部老家在内地,他们最终选择了扎根青海。一代代高原官兵正是在传承了这种老实本分的淳朴情怀,创造了属于高原军人特有的精神财富与实践价值。

二、深刻认识,领悟弘扬老高原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一支军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方向问题。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根植于红军时期、接续于解放年代、强大于和平阶段、历练于强军实践的老高原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一是践行军队宗旨,在强化官兵“热爱青海”的归属感上求认同。热爱青海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具体化,是老高原精神的核心。高原军人就是要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内化为对青海驻地的深厚感情,始终同各族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积极服务青海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努力为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做贡献。二是保持政治本色,在强化官兵“艰苦奋斗”的荣誉感上求认同。艰苦奋斗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共同内涵,也是老高原精神的政治本色。我们高原军人的精神状态为什么这样昂扬?精神境界为什么这么高尚?就是因为拥有为了党的事业、国动事业而艰苦奋斗的“荣誉感”。三是匡正价值追求,在强化官兵“牺牲奉献”的获得感上求认同。牺牲奉献是军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老高原精神的本质特征。在青海工作虽然很苦,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牺牲奉献是认同的、肯定的,逐年改变的生活条件和比内地优越的工资待遇,每一名高原军人没有理由自我放松,必须回归牺牲奉献的无尚荣誉和情感认同,自觉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能力汇聚到能干事上,把作风体现到干成事上。四是激发使命担当,在强化官兵“建功高原”的责任感上求认同。建功高原就是不因环境艰苦而因循守旧,靠意志战胜艰苦,靠创新谋求发展,是老高原精神的生机所在。当前,在大变革、大发展的强军使命召唤下,在隶属军委国防动员部全新体制下,更迫切需要我们高唱老高原精神之歌,让官兵在敬畏责任、守望责任、担当责任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深化传承,聚焦弘扬老高原精神的时代召唤与实践要求

习主席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省军区转隶国防动员部,新的机遇与挑战随之而来,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立足新起点、落实新要求,真正将老高原精神内化为坚定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一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尖锐,坚持用“老高原精神”把向心聚力的“信仰高地”筑起来。青海地处“四反”斗争一线,近年来多元思想文化给官兵带来的冲击影响不可低估,任何时候政治信仰这个灵魂都不能丢,要教育引导官兵特别是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高高擎起血染的党旗,牢牢铭记不朽的传奇,用忠诚维护好的形象。二是面对使命任务日趋繁重的现实要求,坚持用“老高原精神”把强军兴军的“能量磁场”聚起来。近年来,省军区部队担负的维稳任务十分繁重,作为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指挥部,必须时刻铭记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积蓄勇挑重担的底气,锻造不畏艰险的豪气,培育誓死向前的胆气,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面对雪域高原艰苦环境的特殊考验,坚持用“老高原精神”把牺牲奉献的“前行灯塔”亮起来。省军区部队60多年的战斗史,就是一部牺牲奉献史。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面临着艰苦环境和繁重任务的严峻考验,如果丢掉了牺牲奉献精神,就丢掉了自己的特有优势,丢掉了自己的精神富矿,必须让高原军人的生命和青春,筑起一道绿色长城,体现“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情怀和精神归宿。四是面对改革强军的时代大考,坚持用“老高原精神”把自我革新的“灵魂镜子”立起来。当前,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步伐紧锣密鼓地展开。如何通过这场大考,根本的是要以老高原精神为镜,多想一想党中央习主席的决心意志,大小之间要以“担当”为荣;多想一想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取舍之间要以“感恩”为要;多想一想身上肩负的担子,变革之间要以“责任”为重,紧跟习主席强军步伐,与时代节拍同频,与强军节奏共振,按照“四铁”要求,转职能、转作风、转工作方式,充分展示新一代高原“国动人”的精气神。

习近平同志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我们党的红色基因就是不能抛弃的传统、不能丢掉的根本。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伟大的革命精神,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载体,它们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孕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

江西省是中国革命的“四大摇篮”,其中安源是工人运动的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在这片光荣的红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江西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优势。我们自觉把这一优势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事业相结合、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大力运用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典型引领。先进典型是旗帜和榜样,是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能够引导和激励人们向上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革命历史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先进典型总能不断给人们心中增添正能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江西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对革命历史人物的宣传学习、对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使人们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争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气节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公民。同时,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发掘重大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引领作用。我们发掘推出了龚全珍、曾建、皮祖强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赶有目标;全省上下深入推进“模范”工程,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龚全珍式好干部”活动;注重发挥身边好人的示范作用,发布“身边好人榜”,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干部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红色基因。

创推精品。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灵魂、红色基因的密码,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创作并推出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精品,用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艺精品使我们的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为此,江西省注重把红色基因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先后推出了电影《可爱的中国》、电视剧《红色摇篮》和《领袖》、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广播剧《本色》、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系列红色文艺精品,用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给人们以情感上的滋养、思想上的启迪、道德上的教育和价值上的引领,帮助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感悟。同时,深化对革命传统的理论研究,坚持定期召开苏区精神研讨会、八一精神理论研讨会等,推出《中央苏区史》《论井冈山精神》等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加强对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精神财富的研究概括和内涵提炼,帮助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注重实践。红色基因来自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换言之,传承红色基因不能仅仅推出一批无声文字和有声作品,还应将其融入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江西省把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广撒深播“红色种子”,使红色基因能深深印在人们脑海、时时落到行动之中。比如,以“七一”、“八一”、中央红军长征等重大党史事件为切入点,策划开展“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等系列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形成重温红色历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把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教育,《井冈山精神》《100个红军故事》等50多本红色乡土教材相继走进课堂,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校正价值追求,做到爱国爱党跟党走。

建好阵地。红色文化阵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革命优良传统的具象体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就是建好用好红色文化阵地,让人们在参观游览中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传统、砥砺理想信念。江西省有一大批革命遗址,一个革命遗址就是一座革命传统的丰碑。为传承红色基因,江西省大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品工程建设,近年来重点建设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并对寻乌调查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的陈列布展进行改造提升,充实教育内容,丰富陈展形式,开展网上数字展馆建设。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各类红色文化阵地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篇2: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员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人民的事情无小事,我们党正在经受各种考验,但始终要牢记国家、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每一名共产党员在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人民。

坚守忠诚理想信念。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史,无论是大革命的失败,还是漫漫长征路、八年艰苦抗战,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坚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有了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共产主义执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传承和坚守的,这是政治灵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弘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独有的标识。建国以来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今新中国正在崛起,更需要传承和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既是党的作风,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作风。在革命年代,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前辈们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克服一切赢得了最终的胜利。现如今艰苦奋斗精神更是我们事业的原动力,更要传承和发扬。

紧密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的从胜利走向胜利,所靠的就是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现如今我们制胜的法宝仍旧是密切联系群众众,只有工作符合基层的实际和群众意愿,我们的工作才能无往而不胜。

篇3: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

一、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指的是我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与先进分子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我国革命旧址遗址、革命人物、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均是红色文化的体现[1]。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乏革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突出表现在越是困难时期,他们对革命的信仰越执著、革命的意志越坚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红色文化是一种不屈的战斗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英勇顽强、意志如钢、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宁死不屈、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的凝结。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先烈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书写的光辉篇章。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的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状况等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上时代的不同,使得其对于我国独有的红色文化有着各种不同的认知,其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与感知程度也存在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各个发展潮流的冲击下不断减弱,而这正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足够的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便是一种能够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载体。在我国高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其重要基础就是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价值指向,在高校中推动红色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旋律,让高校大学生在多变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学生多元一体的民族自我意识,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这一精神力量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2]。

二、高校红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红色文化走进高校中并不是自觉的,需要在高校与大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下才能够让红色文化在高校中得到很好的建设与发展,而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的却不是很完善,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与完善的地方。总的来说,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足够的红色文化建设意识,红色文化氛围淡薄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我国很多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红色文化对其的重要德育作用,红色文化建设意识缺乏,不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师或是学生都缺乏一定的红色文化意识。高校中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何为红色文化,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十分模糊。此外,高校所设置的课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十分少,更不要说关于红色文化教育的专题讲座了。即使有些高校开展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十分低下,整个高校的红色文化氛围非常弱。

(二)红色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红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不够系统

首先,我国高校数量十分多,但是专门设立了红色文化建设机构来引导红色文化建设的高校却是少之又少,也没有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来对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建设加以规范[3]。其次,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应该要渗透在高校的政治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但是在实际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涉及了红色文化的内容非常少,很少会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校园文化之中,整个红色文化建设内容十分缺乏系统性。

三、推动高校红色文化发展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对策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永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袭,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勤劳和智慧、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对于共产党人的人生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这基因,让青春常驻,让生命之花绽放,让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要对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引起更多的重视,建立起健全的红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在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工作中,高校领导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领导要对红色文化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将红色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对其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首先,高校要成立一个由高校党政领导参与引导、高校中层干部所组成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接触到红色文化的机会,加强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交流。其次还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做到了这点,才能够保证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可以得到经常化、制度化与长期化的进行,从而也就保证了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同时,还要做到全民参与,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是让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只有做到了共同参与,才能够让红色文化建设活动进行的有现实意义。高校师生不仅是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是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建设者与传承者,关系到红色基因是否能够在高校中得到真正的传承,可以提高高校红色文化建筑的生命力与活力[4]。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红色文化建设内容体系

在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的内容就是其基础,脱离了基础整个红色文化建设活动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开展,没有红色文化内容的支持,整个高校的红色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在红色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将红色资源中的各种类型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引进到高校中,在高校中建立一个红色文化资源库。同时,在高校建设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红色精神与现在的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将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建设的内容,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也就能够提高高校师生参与红色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丰富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形式

首先,要用红色文化教材来引领高校红色文化课堂的开展,将红色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在高校已经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将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文化来引领高校思政课程进行。其次,要通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来完善高校师生的行为文化建设。在高校的红色文化建设活动中,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谓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是在高校中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5]。要在高校校园中积极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更加真实贴切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与魅力。同时,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邀请研究红色文化的学者或专家来高校中开展红色教育讲座活动,在活动中用我国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信念,丰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促使学生在今后能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弘扬传播红色文化。最后还要注意的是,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庞大群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加强高校中的红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高校红色网络文化的建设来加强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6]。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有着其特殊的优势与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对于革命传统的崇敬之情这个有利条件,主动占据网络制高点,建设红色文化网站,开发设计出既具有红色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软件,用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来抵御网络上不健康文化对高校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学生展示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与力量,为其今后主动宣扬与传承红色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也有助于促进高校红色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优秀资源,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前针对我国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必须要积极采取各种改进措施,不断推动高校红色文化的发展,让红色基因在高校中得到更加良好的传承,为整个高校的建设与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汤仁虹,马先锋.依托红色文化推动高校大学生村官“预”培养研究——基于皖西红色文化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45-148.

[2]臧金峰,袭凤臣.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从基督教团契组织在大学生中扩张的原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112-115.

[3]刘长江,何先成.繁荣学术,以文化人;咨政建言,服务地方——“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会议综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1:155-160.

[4]龚言.浅议利用红色文化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传承,2016,06:32-34.

[5]李露洋.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J].音乐生活,2012,07:11-14.

篇4: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桂东

一、承续红色传统,夯实为民底色

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一类革命老区,于1949年6月16日解放,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尤其是,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桂东沙田颁布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时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下同),对党及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桂东注重承续红色传统,着重传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实质,使红色传统在桂东薪火相传,不断夯实为民服务的底色。

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近年来,桂东注重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定纪律,立规矩,形成了一系列确保“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制度和机制。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严格执行党章这一党的根本章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实施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组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在规范领导机制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了全委会、常委会、五家领导会、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等议事规则。在严明纪律、严守规矩方面,桂东县委作出了《坚持从严治党 进一步严明纪律 持续改进作风的决定》,从组织纪律、工作作风、财经纪律等方面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开展了55项专项整治,对党员干部在考勤管理、会议纪律、国家公职人员非政策持有股份、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不良贷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切实规范了党员干部的行为,确保党员干部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真正做到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一切决策遵从民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等条款充分体现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桂东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确保“一切决策遵从民意”的制度和措施。在决策机制方面,做到凡涉及全县“三重一大”事项,都坚持“四个在前”,即反复酝酿在前、民主协商在前、专家评审在前、征求群众意见在前,确保决策科学、顺乎民意。在听取民意方面,实行干部群众“双向联系卡”制度和联系群众“两个全覆盖”制度,即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联系一户以上群众,每一户群众至少有一名党员干部联系。要求党员干部“三进三同”,全面地、真实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实行全县干部职工挂牌上岗制度和首问负责制,要求干部职工主动亮明身份、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政策方面,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充分吸取群众意见。比如在2014年,基于群众对减少化工行业污染的愿望,桂东以每年减少财政收入近5000万元的代价,做出了全面退出化工行业的政策。通过实施这些举措,“一切决策遵从民意”的传统在桂东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切工作服从民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桂东继承与发扬为民服务这一优良传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干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致力脱贫致富。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快老百姓脫贫致富步伐。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引导资金用于扶持茶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仅此两项产业,每年可脱贫达2000多人。二是强化民生保障。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独生子女父母优待金制度,对独生子女户每年予以120元奖励,全县每年有8000多人享受这一奖励政策。实现城乡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持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劳动技能培训等工作。狠抓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三是完善社会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三调联动”体系,实行县委书记、县长约访接访和县级领导信访接待制度。深入开展平安创建,连续14年保持了湖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平安县”的殊荣,是全省唯一“无毒害县”“无地下六合彩县”,2015年上半年桂东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通过坚持“一切工作服从民生”,切实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实现了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推崇红色文化,积淀精神底蕴

桂东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崇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作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积淀了深厚的红色精神底蕴。

讲好红色故事。桂东蕴藏着震撼心灵的英雄史迹,留下了许多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桂东坚持把讲好红色故事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通过重温红色经典,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编研党史正本,《中国共产党桂东历史》(1921—1949)第一卷已经编纂完成,随即又启动了《中国共产党桂东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编纂工作。收集和传播红色故事,组织编制《桂东红色故事选编》,目前已收集、整理红色故事50余篇。广泛开展红色教育,依托党校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以及“三课一会”等,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历史、传红色精神。注重对桂东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论桂东是党的群众路线发祥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党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贡献》《桂东寨前是红军长征的始发地》《一个红薯看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等文章相继在《湘潮》等杂志发表。这些理论研究和宣传,广泛传播了桂东的红色文化,切实发扬了桂东的红色精神。

传递红色力量。桂东产生过许多仁人志士,在大革命中出现了陈奇、刘雄、李长才、邓飞黄等,土地革命中出现了邓力群、郭振声、郭佑林、黄奇志、刘继昆、钟为忠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现了郭名善、郭垂炎、郭明龙、王桂馥、钟大勋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为桂东乃至全国的革命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陈奇、刘雄、邓力群等在众多革命运动中都起到了先锋骨干作用,尤其是邓力群同志,一生为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桂东积极传递红色力量,在改革发展的历程中,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为民务实、艰苦创业、勇于担当等精神的先进典型。比如,被誉为“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的胡昭程、被全国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的钟江武以及先后6次获得郴州市“优秀检察官”“优秀办案能手”称号的张秀娟等,都是新时期桂东传递红色力量的典型代表。桂东坚持把先进典型作为旗帜和榜样,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倡导和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将红色力量传递下去。比如,通过积极配合拍摄并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观看以胡昭程优秀事迹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朝霞满青山》、举行钟江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进桂东改革发展寻找到了力量源泉。

构筑红色家园。红色文化既需要厚重的红色精神作支撑,又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涵养。桂东努力构筑红色家园,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一方面,围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着力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大提质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为契机,切实改善了干部作风;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廉政建设运行机制,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规范干部选任,坚持把干部在项目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表现作为评价和选拔任用重要依据,构建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形成了思路清晰、决策民主、用人公道、纪律严明的良好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坚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凝聚民心、带动民风,营造了民风淳朴、社会安宁、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生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桂东的红色文化有了扎根和生长的深厚土壤,桂东的红色家园愈发具有红色精神底蕴,愈发充满魅力。

三、深挖红色资源,集聚发展底气

在桂东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陈毅、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这是桂东的一大优势。桂东把这一优势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事业相结合,努力建设“红色桂东”,不断集聚桂东发展的底气。

打造基地。红色基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桂东立足红色资源,着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地。依托沙田镇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地以及被命名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优势,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建设纪律文化纪念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中心和红星广场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唯一专业大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寨前镇是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出发地,重点打造了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广场。依托流源鄉是邓力群故乡的优势,对邓力群故居进行了维护和提质改造,设置陈列馆,着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对桂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唐家大屋、城隍庙等红色景点进行了提质改造,建设了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等,使其成为桂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锻造产业。红色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主题。桂东坚持“全景桂东、全域旅游、全民幸福”的发展理念,依托并盘活红色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一是建设红色经典旅游板块。致力把沙田“第一军规”颁布纪念地建设为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把寨前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二是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整合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万寿宫、沙田戏台、第一军规广场、红四军军部旧址、龙溪苏维埃中央政府、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邓力群旧居、红军兵工厂、赤水仙等红色景区景点资源,全力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三是承办红色旅游文化节。成功争取2015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在桂东举办,桂东成为“大湘东文化旅游经济带合作联盟”首轮执行地。目前,红色旅游逐渐成为桂东的一张闪亮名片,发展红色旅游也成为桂东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和路径。

塑造品牌。红色是桂东最为鲜亮的底色,是桂东的涵养。桂东立足独特的红色传统、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把“红色桂东”作为品牌来塑造。在品牌定位上,提出了建设“红色桂东”的总体目标。在品牌形象上,寻根红色历史,以史料论证、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等方式,论证了桂东是“群众路线发祥地、第一军规颁布地、红军长征首发地”,并以此作为“红色桂东”的品牌形象。在品牌建设上,着力打造纪律文化品牌,将“第一军规”颁布纪念地打造成为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把桂东建设成为军纪文化传承区;着力打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品牌,将桂东建设成为群众路线传承区。在品牌影响上,充分利用媒体报道、新闻发布会、文艺作品等形式扩大桂东红色品牌的影响,比如制作形象宣传片《红色桂东 养生天堂 避暑胜地》,邀请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桂东飞出一支歌》,编排历史剧《军规之魂》以及红色民谣《群众路线放光芒》、协助拍摄电影《第一军规》等,持续提升“红色桂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塑造“红色桂东”品牌,确保了红色基因在桂东不断繁衍、不断昌盛、代代相传。

篇5: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

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一:

相信大家都知道,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从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红色”而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

对于共产党而言,红色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是忠诚,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红色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红色让青春之树永柱,让生命之花绽放,让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国家是小家的寄托,国家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无知的寄托,国家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所以履行爱国的义务是我们对祖**亲报答的最佳方式。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从小喊到大的口号,我们的身边就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传承红色的时代先锋:从雷峰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森,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从蒋汉声到白洁……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动天地,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了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能够通过视觉,看到一种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

可是,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有那么一些人,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不在崇尚纯洁的灵魂,不在信仰高尚的品德,不再讲国家大义、诚实守信,一心盯着自身利益,不惜以身犯法、以权谋私。他们是阻碍红色基因继续传递的一小部分人。记得有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红色传统的退化,红色基因的变异,必将导致信仰的偏离,精神的颓废,人格的矮化。这些人为组织的信仰和纪律所不容,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的传递。在这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血与火、与你我他相连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精神的归宿,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笔丰厚的财富,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变色。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二:

记得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洪灾,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我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一排解放军战士站在洪水滔天的大堤旁,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看到这场景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并不知道那些誓言意味着什么,然而随着见识的增长,理想信念的树立,那副感人的画面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深。

然而XX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我又看到了相似的画面,白衣天使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一名医护人员在宣誓后说:“我要履行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当病人需要我们的时候,不能畏缩!这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责任,多么凝重的字眼。他们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但他们依然义无返顾!我开始明白,在党旗的宣誓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诺,意味一生的追求。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举国震动,世界震惊。地震灾害无情,但在灾难中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体会到万众一心的力量,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那种深切的关怀。许许多多员,上至总书记、总理,下至普通党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员的应有涵义,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只要在每一个危急时刻,我们总能感受到隐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领导人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正是这么一股力量,支撑着我们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付出几代人的心血,穿越30年的风风雨雨建设起焕然一新的国家,正是这样的力量让我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灾害,在逆境中不舍斗志,跨越一个个障碍。

今天,我们将又一次迎来党的生日,庄严的誓言在耳边回响,我的身心再一次受到了震撼:“我志愿加入中国,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这一刻,我不再仅仅是我自己,我已是几千万党员中的一员!党员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份承诺!现在,我还要将这份承诺传播下去,让她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追求与梦想!

誓言就是承诺,为了这承诺,我要追求一生;为了这承诺,我将奋斗一生!我要用我一生的追求去实现承诺!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三:

江西这片神奇而光荣的红色革命老区,产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为我们党孕育和发展红色基因作出了突出贡献。1927年—1933年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留下了宝贵的苏区调查文献,铸就出的“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苏区调查精神,成为全体统计调查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当前统计调查系统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结合新形势弘扬苏区调查精神,不断改进统计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做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习近平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调查、严谨分析的态度和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需要,永远不会过时。

以求实求是的精神搞好调查。毛泽东经常强调,调查研究必须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要真正联系群众,和群众做朋友。著名学者费孝通说,毛泽东的系列调查之所以能够成功靠两条:一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二是他十分谦虚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毛泽东的这种求实求是的态度,在他多篇苏区调查报告中都有集中体现。面对新时期、新考验,我们党员和干部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迎接新挑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调查研究,不断创新认识,创新方法,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要站在时代前列,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科学、全面和长足发展,这就更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注意边调查边研究,通过研究使调查更加深入。

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搞好调查。毛泽东早在《寻乌调查》等苏区调查中,就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的细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选择各类典型家庭,着力进行分析后,再归纳出总的结论。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采用典型调查法和开座谈会的方法,通过与傅济庭、李昌英等八人的座谈获得材料,然后创造性地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矛盾分析等理论框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真实、全面而深刻的结论。《兴国调查》借鉴意义还在于其实际调查和理论导向的有机融合,文中呈现了大量详尽的一手资料,作者分析的重点始终没有偏离农村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组织和支配这些看似繁琐的原始资料的主线一直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使读者一方面增加了对于该区农民土地斗争的丰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于当时中国土地革命中整个阶级关系、革命形势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篇6:传承红色基因培训心得

说到重庆,心中就满是“红色”资源;说到重庆的“红色”资源,首先想到的就是渣滓洞、白公馆,也就是伟大的“红岩”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重庆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是要把红色基因的力量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动力。翻阅党建读物《初心集》,《红岩》的人物原型陈然、蓝蒂裕、江竹筠、许晓轩、黎又霖等英烈的诗文以及狱中党员向党组织的最后寄语《狱中八条》赫然在目。

不是吗,现在还书写在渣滓洞墙上的《狱中八条》,是烈士们牺牲前给我们党留下的最后“遗嘱”,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在与敌人的残酷斗争中,我们的部分同志经受不住考验,最终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方向。“防止领导成员腐化”,是“八条”之首,说明当年的英烈们就已经意识到了领导干部在拒腐防变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不管是战争年代的“腐化”还是和平年代的“腐化”,都将走向人民的反面,都是违背革命初衷的表现。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们坚定信仰,牢记“初心”。

关于以渣滓洞监狱为素材的多部电视剧,其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剧中有两次“对话”确实令人深思。一次是两个国民党军官的对话——“这些共产党,真不知是什么造的,那么多刑法都受得住。”“一个人,如果单凭肉体,是无论如何也受不住的,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精神的力量?”“那叫信仰,信仰的力量无穷,我们这边就太缺乏这种信仰了。”不错,唯有精神与智慧才是最强大的。对于这一点,缺乏坚定信仰的人是永远都参不透的。

另一次是江姐在狱中与一位叛徒的对话。那位叛徒曾是江姐的上级,在彭咏梧牺牲后还慷慨激昂地安慰过江姐。但是,他被捕后,轻易就背叛了组织,奉命前来狱中说服江姐。叛徒:“我们当初参加革命,目的不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吗?如果自己生命都没有了,那幸福生活还和我们有关系吗?”江姐:“你说的幸福生活是指自己,作为共产党人,怎么能只想到自己呢?只要大多数人能幸福生活,我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叛徒无语。

上一篇:2022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下一篇:摘选读书名言